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佶《燕山亭--北行见杏花》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原文: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
宋赵佶
裁剪冰绡 [6] ,打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 [7] 。

新样靓妆 [8] ,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9] 。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 [10]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

和梦也、有时不做。

注释:
[6]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7]燕脂:即胭脂。

[8]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

[9]蕊珠宫女:仙女。

蕊珠,道家指天上仙宫。

[10]“凭寄”二句: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女子唐绍兰,其夫经商湘中。

绍兰写诗系燕足,托其送与丈夫,其夫见诗,感动归来。

者,同“这”。

译文:
剪裁好白色的丝绸,轻轻叠成数层,又将淡淡的胭脂均匀的涂抹,时髦的漂亮衣服,艳丽的色彩融入四溢的清香,简直羞杀了天上的蕊珠宫女。

红颜易凋零,更何况,经历了多少无情的风雨,面对愁苦的情景,扣问凄凉的院落,还要经受几番春暮。

谁帮我寄去重重的离愁,这双飞的燕子哪里懂得人间的苦痛。

天遥地远,万水千山阻隔,哪里知道故园今在何处?只有在梦中有时曾去。

就连梦也难做成,因我痛苦的彻夜难眠。

评析:
语极淡雅,而情极浓挚。

城破国亡,身被俘虏,文明不敌野蛮,不止是赵氏一家一姓之耻辱,更是华夏文明史上绝大之耻辱。

徽宗用心全在一己之悲,而以其身份特殊,自然满蕴邦国之恸,故而尤其动人。

词之上片,借咏杏花而见意。

“裁剪”三句,描摹杏花形色,比喻新奇。

更以人喻花,谓杏花是靓妆艳女,虽蕊珠宫中仙女,亦自不及。

然而愈美好,便愈易凋零,“无情风雨”喻金人之侵掠,“院落凄凉”喻故宫废圮,“几番春暮”者,痛苦未有已时也。

过片反用燕足系书之典,“故宫何处”暗承“院落凄凉”。

“怎不”以下,翻转折进,写出彻骨的哀凉与绝望。

此词之佳处,正在写出绝望,不留余地。

作者简介: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宋神宗第十一子。

元丰八年(1085)封遂宁郡王。

绍圣三年(1096)封端王。

元符三年(1100),哲宗死,无嗣,佶以弟继位。

初号建中靖国,不久即改元崇宁,任蔡京为相,国政日非。

宣和二年(1120),遣使约金攻辽,成为导致北宋灭亡的祸因。

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后乘势南下,进逼汴京,遂传位赵桓,自称太上皇。

靖康二年(1127)汴京破,与其子钦宗俱被掳北迁。

绍兴五年(1135),卒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年五十四。

崇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彊村丛书》有曹元忠辑《宋徽宗词》一卷,近人张南陔辑有《徽庙御集佚存》,有所增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