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运用陌生化理论的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阅读教学运用陌生化理论的策略
作者:吉云兰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5年第5期
江苏东台市第一小学(224200)吉云兰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陌生化理论,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读懂一篇文章,更要让学
生从新的角度,发现言语的秘密,学会自主阅读。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聚焦作者陌生化的创
作手段,尝试用读者陌生化的眼光去观照文本,帮助学生获得对文本新颖、独特的理解,为高
品位、高质量的自主阅读教学提供可能。

[关键词]阅读教学陌生化策略文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0-014
陌生化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不仅仅是引导学生领略一篇文章,而且是让学生从陌生
化的理论视角,用阅读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言语的秘密,学会自主阅读。

一、阅读文本,聚焦作者陌生化的创作手段
作品中的陌生化其实本是文学的一个特点,在每一篇作品中都是存在的。

陌生化阅读教学
的建构,可以通过作品中用陌生化的手段创作的句段来刺激、强化阅读主体对将要对话的阅读
客体的探究欲望与强烈的期待。

有了这份期待,学生主动参与度就提高了,对话也有了良好的
心理氛围。

它使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欣赏作品,具有一种俯视的优势。

这样是我们在观照作品,而不是被作品牵着走。

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品虚构起来的世界,而且看到这
个虚构的世界的来龙去脉,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美的享受。

(一)修辞现象
句子由于双关、借代、比喻等原因,造成意义上的不定性。

如,《天鹅的故事》(苏教版
第八册)有这样一句:“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
利用下落的冲击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

”老天鹅希望自己
像石头,表现得也确实像石头,从这个“像石头似的”,读出老天鹅的勇敢、献身精神,原来
无情的石头却是那样的有情,这就是比喻的魅力。

(二)特色句段
由于对语言习惯性常规的破坏或反拨而产生句法上的不定性。

如,《莫高窟》(苏教版第
九册)一文在描写彩塑、壁画时,运用了大量的四字词语,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形成画面感。

《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第十册)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种菜的情景。

学生能从“祖父干什么,我就学着干什么”的句子中体会到作者的自由与快乐。

教师应引
导学生去发现、感受这种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表达来写出这样的思想情感。

(三)特殊标点
在任何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绝大多数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作者表达时自然的停顿或基本的
意思与情感。

但有些时候,作者通过某个标点符号的使用,表达其特殊的情感或意思。

如,
《诺贝尔》(苏教版第九册)一文中写诺贝尔为了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而不惜冒死坚持亲历
整个实验的过程;当他从爆炸的浓烟中呼喊着冲出来时,作者给主人公的简单而短促的呼喊加
了两个“!”,并且在“他,就是诺贝尔”一句中用了一个“,”。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研
究人物的动作、语言的同时,要启发学生用心地品味这三个标点的妙用。

面对此类由标点符号
巧妙、形象地表达出特殊的意思、情感的描写,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亲历研究、体悟过程。

(四)矛盾内容
在一些诗文中,看似和常规不一样,看似矛盾,但仔细品读起来,却恰恰是有生命的,是
作者独特的发现。

如,《清平乐·村居》:“大儿正织鸡笼,中儿除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大儿、中儿勤劳干活,为什么偏最喜欢小儿呢?马朝虎先生的《水》中有一句:“你们真的饿坏了。

”为什么把“渴”说成了“饿”呢?《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扫路人
70多岁了,“我”却与他约定:“30年后,我再来看您!”老人也朗声大笑:“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老人年逾一百,还会在这里扫台阶、请喝茶么?从这样的“口
出狂言”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这些内容,要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咀嚼。

(五)精巧布局
从篇章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为表达写作意图而进行的谋篇布局,是中高年级阅
读教学的重点之一。

从现实的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有利于学生形成阅读与表达整体观的教学
显得更为重要与迫切。

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结尾时以一段夜景描写结束,意蕴悠远,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精巧安排,凸显了主人公的可敬。

《烟台的海》一文,写作顺序是“冬——春——夏——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常地安排呢?
在阅读时,我们要学会关注那些陌生的东西,试图找到说话者思绪飞扬的“集中点”,和
他们心灵相遇,就有可能读懂作者的言外之意。

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是真正读懂文本的根本。

二、面对文本,试用读者陌生化的眼光去观照
阅读时,要明确一种意识: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提醒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作者虚构的世界。

也就是说,在欣赏作品之时要保持一个恰当的审美距离,要有意识地避免完全沉醉其中的痴迷
状态,有意识地对阅读文本,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

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不仅是被
感动,而且要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

(一)平常处发现
古往今来真正的语言大师,语言的工夫就在于“不显山露水”的陈述中,浓浓的情意就散
落在浅浅淡淡的文字里。

有时,看似一个很平常的词语,却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与心声。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心地去发掘,并有意地让学生紧扣文本中的这些词语,研读、体味其表达
的秘妙。

如,《灰椋鸟》描写鸟儿归林画面中用“倾诉”“呼唤”“应和”这几个词语,分明
融入了作者受到鸟儿归林时壮观场面的感染,不由地产生出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可以
让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鸟儿可能会如何“细声地倾诉”,如何“动情地呼唤”,又如何“愉
悦地应和”。

这样的阅读,不仅能引发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更能促进学生对准确运用词语进行
表达的思考。

又如,教学《第一朵杏花》一文,应让学生研读“小姑娘告诉竺可桢第一朵杏花
开了”那段对话,探寻作者通过不加提示语、用简洁而短促的话语,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人物
内心的兴奋与激动的方法,从而实现“言”与“意”的兼得。

很多名家的作品语言或幽默诙谐,或朴实自然,或深刻隽永。

学生在阅读这些文本的时候,往往不难发现或感受到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尤其是一些语言简单、平实的文章。

但这类语言所
表达的形式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个“秘密”。

因此,教师不能仅仅让学生在这样的语言上
游走,而要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潜入其中,细细揣摩,咀嚼出其表达的独到之处。

从新的视角
进行引导与开发,自然能发掘出文本新的内涵,让学生有新的认识与收获。

(二)乏味处赏析
有些文章读来觉得乏味无趣。

但是,在似乎乏善可陈的文章中,却偏偏隐藏着浓浓的“趣味”。

这“趣”,即是“理趣”。

如,教学《钱学森》时,要求学生先将全文缩写为100字
左右的短文,然后通过比较,认识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和倒叙方法对介绍人物的效果;再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个以钱学森为主题的课本剧脚本。

《说勤奋》是小学阶段初次安排
的一篇议论文,观点鲜明,层层深入,具有逻辑之美。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欣赏的眼光去品
味其中的“理趣”。

作者列举司马光和童第周事例的匠心:天资聪颖的,要想有成就需要“勤奋”;天资不好的,只要勤奋也能有成就。

这两个事例表面看是并列关系,课文呈现出“总——分——分——总”的段式。

其实,往深处一想,我们就发现作者论证很严密:古人、今人,
事例全面;天资好坏,一正一反;他们都是依靠勤奋取得了成就。

这样一来,学生就明明白白
地把握了中心。

这样的说理文章,如此凝练,如此严谨。

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他们就能凭借自
己的生活经验获得认识的提升。

学生面对语段的阅读,他们往往只是看到局部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对于文本的理解,
总停留于零碎的内容,缺少整体意识。

他们的头脑里没有建立起逻辑的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在教学中要凭借这个“例子”练就语文学习的基本功。

如果在阅
读教学中,不凭借课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归纳段意、揣摩文章思路等逻辑思维能力,就
违背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根本目的,学生的言语智慧就难以得到生长。

学生一旦把握排列
组合的逻辑,整个语段的结构框架图,就会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当他在阅读篇
文学作品的时候,即使语言似乎再无味,他们的目光里也就不再只有那些零散的珍珠,而是学
会去探寻文本的另外一种美。

(三)繁华处就简
许多教师对这样的文章很头疼:全文词句华丽,表现形式多样,就如一道菜肴,太过浓郁,浓郁到让人找不到它的本味。

《田园诗情》是一篇描写异域风情的经典的游记散文。

在教学时,教师往往都是围绕“景”这个元素展开。

在通读恰佩克的《海国风情》后,文本这些灵动有生
命力的文字背后的情感便显露出来,展开了“人”这条线索。

语言在承载着它本身的意义时,
在具体的语境中又会形成具体或者抽象的意象对应意义。

因为作者恰佩克当年游历荷兰时,自
己的祖国即将遭受法西斯的入侵,家园遭受着战争的冲击;眼前异国的风光、色彩、情调和氛围,叩动了作者诗人一般的心弦。

他曾经发出“希望生活像诗一样的美”,甚至发出了“美就
是一切”的呼唤。

荷兰就是他想象中的美好世界,是一座纯洁的世外桃源……有了作者当时的
这些背景资料,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到语言背后的东西,读到作者“藏”在语言里的独特的生活
体验,读到作者对幽雅洁净的自由王国的向往和憧憬之情。

在反反复复的阅读中,我和学生磨
砺出对语言的敏感。

这样的磨砺,能引领学生找到学习语言、阅读作品的一种门径。

陌生化理论运用于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

陌生化阅读,要求我们从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观照文本,寻求解读文本的新视角,处理好文本阅读中多
重意义之间的辨证关系;寻求课堂教学的新途径,借助个性化的解读方式,帮助学生获得对文
本新颖、独特的理解,为高品位、高质量的自主阅读提供可能。

(责编韦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