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后的现当代文学60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考题
1、试分析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的叙事技巧和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叙事视角:丈夫李克(出身城市,小知识分子、并带城市生活记忆)
虚实焦点:妻子张同学(出身农村、没文化、带乡村及被压迫阶级记忆)
叙事冲突:妻子的保守、狭隘和固执影响了夫妻感情
叙事逻辑形式:认识性
叙事意识形态:
2、怎样看待萧也牧因《我们夫妇之间》所受到的批评及其随后的人生遭遇。

《我们夫妇之间》是一篇表现进城初期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跟自己战争环境里结合的工农出身的妻子,发生了某些矛盾,通过相互沟通理解、取长补短而达到了共识,增进了感情。

描述的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矛盾冲突的小说,用了普通的白描手法、通俗的口语化语言。

但一年后在全国范围批评电影《武训传》,大家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的背景下,个别描写上的缺点却变成整体的"玩弄人民"、"不诚实"、"新的低级趣味"、"倾向问题"......作品被扣上“脱离生活,或者是依据小资产阶级的观念、趣味来观察生活、表现生活”的“不健康倾向”。

而作者萧也牧也被咒骂为"高等华人"、"洋场少年"式的人物、"癞皮狗"。

造成萧也牧被调离原来的工作岗位,从此搁笔,不再创作。

小说或许有缺点,如对生活提炼不够,个别语言粗俗。

再说得重点,个别细节容易造成像是出工农分子的"洋相"这样的效果。

这些都是可以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或善意的提醒的。

他是一个朴实的人,又是一个热情而富有创造精神的人。

作为一个作家他放弃了心爱的创作,在分配给他的编辑岗位上甘当无名英雄,十数年如一日,忍辱负重,为促使文学创作繁荣而努力贡献,作为深谙创作的编辑,萧也牧其功不可没。

3、从《党费》或其他文学作品谈王愿坚的创作风格。

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小说《党费》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北上抗日为背景,描写了处于白色恐怖下的闽粤赣边区女共产党员黄新为筹集党费和掩护联络员而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形象地表现了在革命危难时刻苏区人民对党的热爱和忠诚,热情歌颂了共产党员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善于刻画处于历史大环境背景下个人由个人的选择、信仰所走过的道路,一级这种选择在历史中所具有的价值。

在塑造人物时,用人物在他人眼中的反映表现人物的英雄气概。

他把注意力放在刻画人物的性格极其行为方式上,努力发掘性格中的闪光点,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一般都不做全面的历史的勾画,而是经常截取人物性格的横断面加以表现。

《党费》中作者透过“我”的印象,表现了黄新崇高的品质。

“我”从墙角的破口里,看到了有气无力地倚在妈妈黄新身上的孩子。

孩子把小手伸到咸菜坛子里去沾盐水,塞到口里允着,在孩子抽空抓了一个腌豆角的时候,黄新是“先瞅了瞅孩子”——孩子是那么黄瘦可怜,“又瞅了瞅篮子里的菜”——菜要送给红军,帮助他们去战斗,然后她就从孩子手里把菜抢过来,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她用咸菜作党费,她想得多么周到,对党的感情多么深厚!后来不幸的事情发生了,敌人闯入,咸菜的真相暴露,藏在阁楼上的“我”危在旦夕。

读者不能不为主
人公的命运担忧,可是,她“用爱党的心”,勇敢、机智地引走了敌人。

她嘱咐“我”把咸菜带走,把孩子交给她父亲的几句话是多么动人心腑,就象一道火光腾空而起,使黄新的性格升华为成仁取义的崇高品质。

4、贯穿王蒙小说的红线是什么?为什么?
“生活多美好”,象一条扎不断的红线,贯穿于王蒙小说的整体之中,我们看到:无论王蒙怎样选材,怎样变幻着艺术手法,他的作品始终都充满了对生活的挚爱,流淌着一种庄严的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精神,流淌着他对祖国、人民、理想和事业的满腔热诚。

王蒙的人生观念,人生态度,与他的“生活多么美好”这一思想有直接关系的。

“生活多美好”这一思想也是王蒙对生的感悟和阐释,这一思想决定了他的作品和作品的观念——作品中显现出的观念和作品的基调及主旋律。

他青春年少时的意气风发和激情满面怀,而在于他后来虽历尽了人间的沧桑和磨难,却始终对生活保持着一颗无限依恋,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

“生活是多么美好”这一心灵的“主旋律”,使他不断地弹奏出一曲曲情深意切的生活恋歌——无论这些歌的调子是高昂的、激越的,还是深沉的、柔和的。

五十年代初,他就是怀着这种信念登上文坛的,而当他历尽人间艰辛后,一旦重新拿起笔,对生活仍然是一往深情,发出的第一声呐喊仍然充满了对党的热爱。

这种美好的信念、理想,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之中,无论题材、形式、手法如何变换,都掩饰不住他那颗热爱生活,热爱党和人民的赤诚的心灵。

5、分析王蒙《春之声》中的意识流手法。

《春之声》王蒙在艺术上的新探索,是由所要表现的内容特征决定的。

在艺术手法上的大胆创新,表现在采用意识流手法,而不是纯粹意识流;注重心理探索,但不排斥描写客观环境和人物行为;大量的印象、感觉、联想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经过了理性的筛选和梳理;内心独白、暗示、象征与客观叙事、描写结合,总体上呈现出乐观向上的基调,体现出一种开放的现实主义特征。

《春之声》是我国比较成功地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它以其实绩,打破了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主要要素的传统小说创作模式,在当代文学史上,是开先河的作品。

从繁荣文学艺术角度看,它给我们传递了春的信息。

以主人公岳之峰为中心点,借助人物周围诸如声响、晃动、味道、乐曲等信息刺激,让主人公意识流动,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而把那生生不息的、不可扼杀的、浩浩荡荡的生活之流,通过人物心理的旋转得到全景式、对照式的反映。

以大量感官印象引发自由联想,以人物的意识流动为结构线索,形成“放射性”布局结构,多线条、多层面、多视角地在过去、今天、未来之间来回转换,从而大大拓展了现实空间,加快了心理流程的速度,扩展了小说的容量,同时与五光十色、变化频仍的现实生活保持和谐。

如作品写岳之峰听见人们在抱怨车厢的拥挤时,产生的一系列自由联想:连自行车都没路的过去;莱茵河高速公路两旁的景色;法兰克福的孩子和花朵;西北故乡的丁香、柳哨、黄鹂、野菜、野兔、小生灵;革命成功前夕学生大联欢;早春二月纯洁的初恋,如酥的春风里小声呼唤心爱女孩的名字;金鱼和田螺、荸荠和草莓、孵蛋的芦花鸡、山泉、榆钱、返青的麦苗、成双的燕子,一连串事物由自由联想连接在一起,看似互不相干,实际上在一个内在的点上相似或相关。

这一连串的联想最后归于“春天的力量”,正是由这段精彩动人的联想自然引出《春之声》的主旋律。

这种手法的运用,突破了时空界限,揭示了主人公的心灵奥秘及时代氛围。

岳子峰的自由联想,是由车厢内嘈杂的小天地引发的,可他的心灵世界已经远远超出了这块天地:他在为改革开放带来的转机而高兴时,也牵挂着国家的落后;他在为生活中的美好而激动时,也忧虑着种种丑陋。

他的所有联想汇合在一起,以自我展示的方式在人们面前树立起了一个
独立思考、热爱生活、毫无羁绊、心灵自由的典型。

这样的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

只有改革开放的20 世纪80 年代,才会有如此开放的心灵,才会有人的意识的觉醒,才会有自由的思考,才会有如此美好的感受。

这一形象本身,就是对新生活、新时代的准确感应,这个形象的出现标志着思想的解放和意识的觉醒。

总之,作者以意识流的放射结构形式,把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在主人公意识流动中交织在一起,展示了新时期生活状态的全景。

6、分析王蒙小说形式创新的特色。

(小说艺术特点:1、自叙传色彩 2、意识流手法的使用(东方意识流)。

3、气势之美,排比句式的大量使用。

4、幽默、反讽等)
王蒙的心态小说突破了小说的传统创作方法,借鉴了意识流的某些现手法.以人物的心理情绪描写为主,通过人物意识和情绪的流动剪接来反映(不管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客观现实生活.从立意到写法都是新异的。

王蒙的心态小说突破了小说的传统创作方法,借鉴了意识流的某些现手法.以人物的心理情绪描写为主,通过人物意识和情绪的流动剪接来反映(不管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客观现实生活.从立意到写法都是新异的。

大致说来,这类小说在三个方面表现了对小说传统创作方法的革新:情节的淡化、语言的情绪化和叙事主观化.
中篇小说呈现这样一种特点,即心理结构(描写)与情节结构(描写)相结合,并且心理结构(描写)大于情节结构(描写)。

王蒙的探索创新是对新时期文坛的重要贡献,因此,被评论称为“东方意识流”。

运用了“非逻辑”的表现手法。

一、语法的“非逻辑”。

它又分为语意的“非逻辑”、词语的“非逻辑和句法的“非逻辑”。

(语意的“非逻辑”、词语的“非逻辑”、句法的“非逻辑”)二、修辞的“非逻辑”。

其表现在比喻、夸张、排比三种修辞方法上。

三、情节的“非逻辑”。

情节的“非逻辑”是指小说中的情节违背生活真实,荒诞不经,令人感到荒唐可笑,可这荒唐的外壳里包含着合理的内核。

是作者对现实生活隐晦的本质的反映
王蒙的“抒情性心理小说”具有以下五大创新特点:
1.人物。

面向心理,深入发掘人物精神世界:回忆、思索、联想、意识、直觉、梦幻等心理活动大量进入作品。

通过心灵这扇门窗,让人们更直接地看到主人公的思想、情趣、愿望、爱情、理想……
2.主题。

与某些传统小说主题的单一性和政治图解性相反,王蒙这组小说的主题有二个显著特点:多义性和抽象思辨性。

他追求主题的丰富、含蓄,着意把丰富的现实评价引向历史、哲学、人本的角度和范畴。

3.结构。

打破时空界限,以人物心理活动轨迹为主,或以故事情节为辅。

或摆脱情节,只交待时间、地点、人物,提絮线索,组织结构。

能大幅度地表现历史进程和社会生活画面,能多层次“立体”地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此种结构可称为,’,合理结构”,是王蒙借鉴改造西方现代派“意识流”和其它多种创作方法的心理描写的结果。

4.手法。

王蒙说:“尖酸刻薄后面我有温情,冷潮热讽后面我有谅解,痛心疾首后面我仍然满怀热忱地期待着”。

这是一种冷峻而清醒、隽永而放达的美学倾向。

7、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

小说描写了年仅22岁的青年干部林震,由学样调到组织部工作后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通过他在工作中所经历的一次次挫折,敏锐地触及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社会矛盾,对生活进行了大胆地干预。

相当细致地展现了现实生活存在的错综复杂的矛盾,真实大胆地揭露了人民群众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与消极的精神状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揭露和描写了多种类型的官僚主义主义。

8、简析林震形象的性格特征。

富于理想主义精神,勇于进取,对党的工作者的生活充满了神圣的憧憬,故而与刘世吾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矛盾归根结底是对人民和党的事业的两种态度的矛盾。

单纯但不免幼稚,和刘世吾等人相比是弱小的,还曾有过惶恐,但没有退却。

他在实际生活中,斗争中成长成熟起来,懂得了生活真正的美好与分量,斗争的困难与价值,渐渐明白单凭个人勇气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

林震是一个有理想、有朝气、富于原则性和正义感的青年党员干部。

他满怀热情地踏入社会,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现象,他感到困惑,并引发了他的思考和斗争。

林震在作品中还有结构上的作用。

作品是以林震到组织部后的所见所闻所经历所遭遇为结构线索的;是以他为视角,通过他的眼光,刻画了一系列官僚主义者,尤其是塑造了颇有深度的刘世吾的形象。

8、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通过对比塑造人物性格的特色及其作用。

小说塑造人物运用对比手法,在人物间形成多种对比。

对比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征,显示了丰富多样的性格,加深和扩大了作品的主题意蕴。

林震和刘世吾构成性格对比。

林震、赵慧文、刘世吾构成连锁对比。

刘世吾和韩常新、李宗秦及王清泉也构成对比。

10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叙述结构特征。

叙述结构特点是:
(1)从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的角度,通过他的眼光,他到组织部后的经历,描写了组织部的情况与问题,塑造了刘世吾等官僚主义者的形象。

因此,林震这一个物,既有思想、性格上的意义,也有结构上的作用。

(2)小说以组织部处理麻袋厂党支部的问题为中心情节展开叙述,线索单纯而清晰,结构严谨。

11、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了一个颇为深度的官僚主义者刘世吾的形象。

刘世吾是一位生活经历丰富,工作能力很强的老干部,也是一位思想性格复杂的官僚主义者。

作为区委组织部的第一副部长,他一方面具有很强的党性,经过艰苦的战争生活的考验和锻炼,而且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另一方面在对待具体工作的问题时,又强调“条件成熟论”—总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为借口,对于损害人民的缺点和错误,漠然置之,麻木不仁。

他什么都习惯了,疲倦了,他一再说“就那么回事”,这句口禅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革命意志严重衰退。

于是,他可以苦口婆心地忽视林震的敏感,也能够慈悲为怀地宽容韩常新的简单和粗糙,最后也就必然睁一只闭一只眼容忍了王清泉的堕落。

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揭示了刘世吾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如“成绩是基本的,缺点是前进中的缺点,我们传大的事业,正是由这些有缺点的组织和党员完成着的”等等。

但小说并没有把这个人物类型化,而是深刻地挖掘了他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麻木而痛苦的心灵—为了排解内心的郁闷,他偶尔回忆起往日的战斗生活,也会感慨无限;读到一本好小说,也会兴奋地评论一番,甚至一场小雨,也会令他想到许多许多……他曾经感慨地说“一个布尔什维克,经验要丰富,但心要单纯”。

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如何保持年轻时的热情,朝气,这对于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些进一步深
化了这一刘世吾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刘世吾是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其主要的认识价值,不仅在于他是一个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者,而是作为曾经受过革命锻炼,实际主持着区委组织部日常工作的第一副部长,竟在新的时代和新的生活面前,意志衰退,缺乏工作热情。

他的思想、情绪、性格,都集中体现在“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中。

他对一切都不在意,是与非,成绩与缺点,也都不过“就那么回事”!他这种对工作、对生活和对人生的可怕的冷漠,使他变成了新事物的压制者和旧事物的维护者。

刘世吾这个形象,给当时我们党的干部的警策意义是极大的。

刘世吾是一个颇有深度的官僚主义;他有一定的革命经历,工作能力很强,“一下决心,就可以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但是,他对损害党和人民得益的错误、缺点,却麻木不仁。

他的口头禅“就么回事”,表现了他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

作品的深刻之处,还在于揭示了刘世吾的一套似是而非的理论,刘世吾年轻时也曾充满革命热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涉世的深入,阅历、经验的丰富,如何永远保持年轻时的单纯、热情、朝气,这是刘世吾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也是作品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刘世吾形象:1、不是一眼就看出的官僚主义①革命经历丰富②有文化、理论水平、经验智慧、下决心就能做好工作③工作忙但主次分明④作风正派→林震尖锐的批评→好干部⑤平易近人
①革命热情衰退、看透一切→“就那么回事②对错误冷漠、麻木的态度
刘世吾形象的意义:
1、似是而非的理论形象表现①揭露官僚主义的深度②具有相当深刻和普遍的意义
2、曾经有过提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经验的增多,如何永远保持年
轻人的单纯、热情和朝气
12、结合作品论析赵树理小说在继承中国传统小说精华,努力实践作品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方面的成就。

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一贯特色。

四十年代由于他的小说对解放区农村生活的深刻开掘,真实反映了解放区农村正在发生的伟大变革,他被人们称为“地道的解放区的歌手”。

全国解放后,赵树理依然以严谨的现实主义态度从事创作,继续长期深入农村、熟悉农村生活,排除各种干扰,坚持一切从生活真实出发。

他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建国后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成就与问题,发展与波折,表露了赵树理对我国农村问题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

首先表现在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他的小说,敢于面对现实,按照生活中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同时又注意开掘生活深层,向现实深化,不断提出一些农村中普遍存在而又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以引起人们重视。

可以说,赵树理作品中描写的生活是有深厚的现实基础,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最为难得的是五十年代末期,赵树理面对农村经济被破坏的严重局面,表现了一位艺术家可贵的勇气和责任心,从《锻炼锻炼》到《卖烟叶》,仍然坚持描写他在生活中所真实感受到的东西,不说假话,不对生活作浮夸、虚假的描叙。

同时还针对农村实际情况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如:提倡实干精神,批判资本主义势力,重视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关心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揭示阻碍他们健康成长的原因等等。

这就使赵树理的小说表现出同类作品中极为少见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突出地表现在建国以后他更加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努力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人物来。

翻开赵树理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我国农村中各种类型的农村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形象,这些人物无论从年龄、性别、个性来说都是多种多样的。

赵树理自觉地克服创作中“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而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的毛病,在塑造先进农民形象方面作了十分可贵的努力。

在赵树理创造的人物画廊里,
塑造得最为成功的是农村中背着这样那样历史包袱的中间、落后人物,那些带有绰号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们的思想行为具体证明了毛泽东所说“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的伟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起着镜子的作用。

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重视使自己的作品为中国老百姓,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又一特色。

首先由于作者熟悉农村,作品中描写的人是地道的中国农民,特别是那些可爱的老农民;描写的事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风土人情,都具有中国农村的气派与特点:表现的主题,又是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其次是在语言及表现形式上以广大农民的思想、心理、习惯为基础,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泥土气,老百姓不仅看得懂,而且还爱读。

13结合《春之声》分析王蒙小说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王蒙是一个经历坎坷而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未泯的战士,又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浪漫主义情调的作家。

他的《春之声》不仅传达了中国改革开放之春的信息,而且以“标新立异,另辟蹊径,花样翻新”(王蒙语)的创作手法,为新时期小说创作园地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奉献。

在以《春之声》为代表的80年代初期创作的一批小说中,他一方面继续发扬50年代关注现实、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一方面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大量探索。

新时期的王蒙密切地注视着社会转型期各阶层、各方面、各色人等的变化。

为了表现这种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生活,以及透过生活表象折射出的人的心灵状态的积极而微妙的变化,王蒙打破传统小说的结构方法和叙述手段,借鉴“意识流”,进行探索。

《春之声》是新时期文学中率先运用“意识流”手法写成的小说。

它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集聚在人物心理内象的直接袒露上,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意识的自然流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

小说采用“放射性结构”,有力地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纵笔所向,今昔中外、乡风城貌,了无拘牵,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此外,意味深远的象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描述,也是其艺术上的显著特色。

《春之声》没有贯穿全篇的故事情节,主要借助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心境、联想和下意识的活动,创造出某种典型意境,反映出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灵奥秘,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信息。

它主要写工程师岳子峰访德归来,春节前夕搭乘闷罐子车回乡探亲途中的思绪。

王蒙在艺术上的新探索,是由所要表现的内容特征决定的。

作品借鉴了意识流的手法,而不是纯粹意识流小说;注重心理探索,但不排斥描写客观环境和人物行为;大量的印象、感觉、联想并非杂乱无章,而是经过了理性的筛选和梳理;内心独白、暗示、象征与客观叙事、描写结合,总体上呈现出乐观向上的基调,体现出一种开放的现实主义特征。

14、《百合花》中“被子”这一物品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1、表现主题作用:是连接军民的重要纽带,表现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主题
2刻画人物作用:新媳妇主动献被表现人民敬重子弟兵,同时烘托小通讯员形象
3情节结构上的作用:借→献构成基本情节,前后呼应结构严谨百合花被子在小说中两次出现,一次是小通讯员借被子,新媳妇有些不舍,小通讯员未能借成;一次是小通讯员牺牲,当别人说被子“是借的老乡的”的时候,新媳妇一把夺过被子,一句“是我的”后便把被子盖在了牺牲了的小通讯员,这印有“百合花”的被子的两次出现,既象征了军民之间百合花一般纯洁的鱼水深情,也写出了新媳妇心理情感的转变。

百合花图案的被子作为一条线索联系着人物之间的关系,没有它小说中的三个人不会聚在一起,更不会发生下面的故事。

而白色的百合花象征了纯洁与感情,是通讯员和新媳妇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