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 电源PCB布板设计-爬电距离的算法

合集下载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算法详细资料说明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算法详细资料说明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算法详细资料说明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一、定义
1、电气间隙: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间最短的空间直线距离。

2、爬电距离:不同电位的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3、隔离距离(机械式开关电器一个极的):满足对隔离器的安全要求所规定的断开触头间的电气间隙。

4、抽出式部件:可以从连接位置移动到分离位置和试验位置同时应保持与成套设备的机械连接的可移式部件。

5、连接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为保证其正常的设计功能而处于完好的连接状态的一种位置。

6、试验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此位置上,有关的主电路已与电源断开但没有必要完全形成隔离距离,而辅助电路已连接好,允许对抽出式部件进行运行试验,此时该部件仍与成套设备保持机械上的连接。

7、分离位置(隔离位置):抽出式部件的一种位置,在该位置时,主电路和辅助电路的隔离距离已达到要求(见7.1.2.2),而抽出式部件与成套设备仍保持机械连接。

8、移出位置:可移式部件或抽出式部件移至成套设备外部,并与成套设备在机械上和电气上均脱离的一种位置。

9、绝缘配合:电气设备的绝缘特性,一方面与预期过电压和过压保护装置的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预期的微观环境和污染防护方式有关。

10、污染:能够影响介电强度或表面电阻率的所有外界物质的状况,如固态、液态或气态(游离气体)。

11、污染等级(环境条件的):根据导电的或吸湿的尘埃,游离气体或盐类和由于吸湿或凝露导致表面介电强度或电阻率下降事件发生的频度而对环境条件作出的分级。

污染等级1:无污染、或仅有干燥的非导电性污染。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PCB 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b、)c、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如果变压器没有挡墙,那么变压器的隔离距离就等于所用胶纸的厚度。

另外,对于AC-DC电源,变压器初、次间绕组应用三层胶纸隔离,DC-DC电源,可只用二层胶纸隔离。

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注:变压器的引脚如果没有套上绝缘套管,那么在引脚处的隔离距离可能也仅为胶纸加挡墙的厚度,所以变压器的引脚需要套上绝缘套管且套管要穿过挡墙。

空间距离(Creepage distance):在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经由空气分离测得最短直线距离;沿面距离(clearance):沿绝缘表面测得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沿面距离(clearance)不满足标准要求距离时:PCB板上可采取两个导电组件之间开槽的方法,导电组件与外壳、可触及部分之间距离不够,则可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

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既解决了空间距离(Creepage distance)也解决了沿面距离(clearance)问题,此方法一般用在电源板上变压器和周边组件之间距离不够时,将变压器包住。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PCB 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爬电距离的确定:
首先需要确定绝缘的种类:
基本绝缘:一次电路与保护地
工作绝缘①:一次电路内部;二次电路内部
工作绝缘②:输入部分(输入继电器之前)内部,二次电路与保护地
加强绝缘: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输入部分与一次电路;充电板输出与内部线路
再查看线路,确定线路之间的电压差,从下表中查出对应的爬电距离
表一爬电距离(适用于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间、一次电路内、输入电路、输入电路与其他电路)
表二爬电距离(适用于基本绝缘、工作绝缘②、加强绝缘)(适用于二次电路内)
首先需要确定绝缘的种类:
基本绝缘:一次电路与保护地
工作绝缘①:一次电路内部;二次电路内部
工作绝缘②:输入部分(输入继电器之前)内部,二次电路与保护地
加强绝缘: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输入部分对一次电路;充电板输出与内部电路
再查看线路,确定线路之间的电压差最后,从下表中查出对应的电气间隙
表三电气间隙(适用于一次电路与二次电路间、一次电路内、输入电路、输入电路与其他电路)
表四电气间隙(适用于二次电路内)
注:LED灯具产品UL规格二类电气安距和爬电距离没有要求,若LN安距不符合安规,则测试短接测试,短接测试符合,其结果亦可判定符合安规。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P C B L a y o u 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b、)c、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如果变压器没有挡墙,那么变压器的隔离距离就等于所用胶纸的厚度。

另外,对于AC-DC电源,变压器初、次间绕组应用三层胶纸隔离,DC-DC电源,可只用二层胶纸隔离。

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注:变压器的引脚如果没有套上绝缘套管,那么在引脚处的隔离距离可能也仅为胶纸加挡墙的厚度,所以变压器的引脚需要套上绝缘套管且套管要穿过挡墙。

空间距离(Creepagedistance):在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经由空气分离测得最短直线距离;沿面距离(clearance):沿绝缘表面测得两个导电组件之间或是导电组件与物体界面之间的最短距离.沿面距离(clearance)不满足标准要求距离时:PCB板上可采取两个导电组件之间开槽的方法,导电组件与外壳、可触及部分之间距离不够,则可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

将导电组件用绝缘材料包住既解决了空间距离(Creepagedistance)也解决了沿面距离(clearance)问题,此方法一般用在电源板上变压器和周边组件之间距离不够时,将变压器包住。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PCB 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5.2mm 9.0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6.4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2mm 3.2mmc、对于DC—DC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DC-)(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0.7mm 1.4mm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PCB 之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设计需求判定

PCB 之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设计需求判定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相关介绍一、为啥由这些要求?一是安全;二是安全;三还是安全。

二、这些概率是咋引申来的?为了保证人身安全和使用环境不受任何危害,基本所有的家用电器产品都有对应的安全标准。

整体而言,所有家电有通用的基本标准,如:IEC60335-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针对具体家电产品,可能要有类似标准参考。

但基本都是在通用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家电产品做做一些更细致、补充性的说明。

说到这里,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1、基本绝缘basicinsulation施加于带电部件对电击提供基本防护的绝缘。

附加绝缘supplementaryinsulation万一基本绝缘失效,为了对电击提供防护而对基本绝缘另外施加的独立绝缘。

双重绝缘doubleinsulation由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构成的绝缘系统。

加强绝缘reinforcedinsulation提供与双重绝缘等效的防电击等级而施加于带电部件的单一绝缘。

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在防护上基本相当,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等同看待。

但是,细致来讲,二者有一定区分:加强绝缘,作为单一的绝缘,这并不意味该绝缘是个同质体,它也可以由几层组成,但它不像附加绝缘或基本绝缘那样能逐一地试验,具体实验强度上,相对基本绝缘和附件绝缘有一定加强。

功能性绝缘functionalinsulation在不同电势的导电部件之间的绝缘,仅为器具的正确运行所需。

2、相关家电对应的分类情况,根据防触电保护方式,家用电器可以分为5类:O类型器具classOappliance:电击防护依赖于基本绝缘的器具。

即它没有将导电性易触及部件(如果有的话)连接到设施的固定布线中保护导体的措施,万一该基本绝缘失效,电击防护依赖于环境。

【简单讲:仅仅提供基本绝缘】随着越来越严格的安规,该类设备基本已经很少有了。

OI类器具classOIappliance至少整体器具有基本绝缘并带有一个接地端子的器具,但其电源软线不带接地导线,插头也无接地接点。

爬电距离的算法

爬电距离的算法

爬电距离的算法:1.下面图1中两个金属体的爬电距离该如何算?如果没有绝缘胶纸直接沿着绝缘体表面量即可,现在有绝缘胶纸隔着该如何计算?2.下面图2中两个金属体的爬电距离(或电气间隙)该如何算?如果没有绝缘胶纸直接沿着绝缘体表面量(或直接量两金属体间的间隙)即可,现在有绝缘胶纸隔着该如何计算?4.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设备应同时满足安规上对设备所要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具体数值可参考附录5。

1附录A。

下面所列出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数值仅作一般情况下参考用,并不代表最后的实际情况。

4.2.1术语解释:电气间隙:导电体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爬电距离:导电体间测得的最短绝缘表面距离。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5.2mm 9.0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6.4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2mm 3.2mmc、对于DC—DC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DC-)(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0.7mm 1.4mm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pcb爬电距离计算方法

pcb爬电距离计算方法

pcb爬电距离计算方法PCB爬电距离计算方法随着电路板的密度越来越高,电路板上的元件越来越小,PCB爬电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爬电指的是在PCB板上,当两个电路之间的距离太近时,会发生电子从一个电路向另一个电路的移动现象,从而产生潜在的电路损坏或干扰。

因此,为了确保电路板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进行PCB爬电距离的计算。

PCB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根据电路板的工作电压和两个电路之间的距离来确定的。

一般来说,当电路板的工作电压越高,两个电路之间的距离就越大,以确保电路板的可靠性。

根据IPC-2221标准,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PCB爬电距离:h = (V × d) / (k × ΔT × C)其中,h表示两个电路之间的爬电距离,V表示电路板的工作电压,d表示两个电路之间的距离,k表示热导率,ΔT表示温度差,C表示电容率。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电路板中存在多层结构、不同材料的叠加等,此时公式计算的精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在实际计算中,我们可以使用电路板设计软件来进行PCB爬电距离的计算。

例如,在Altium Designer软件中,可以通过选择Design Rule Check功能,在Design Rule Check设置中设置PCB爬电距离的参数,然后进行检查和修复。

在PCB设计时,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PCB爬电的发生。

例如,增加电路板的分层结构、加强电路板的绝缘性能、合理布局电路板的元件和走线等。

PCB爬电距离计算是电路板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通过合理计算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避免电路板的爬电现象,从而保障电路板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PCB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

PCB Layout爬电距离、电气间隙的确定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5.2mm 9.0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6.4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2mm 3.2mmc、对于DC—DC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DC-)(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0.7mm 1.4mm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高压爬电距离计算公式

高压爬电距离计算公式

高压爬电距离计算公式
爬电距离的计算公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 d = (k × S) / U
2.其中,d表示爬电距离,单位为mm;k表示比例系数,一般取0.7~0.8;S
表示曲面长度,单位为mm;U表示电压,单位为kV。

3.爬电距离 = 绝缘材料的击穿电场强度 /电源电压
4.其中,绝缘材料的击穿电场强度是指绝缘材料可以承受的最大电场强度,
通常以单位厚度或单位长度的方式表达。

电源电压即为施加在绝缘材料上的电压。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公式只是一个简单的近似计算,实际的爬电距离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材料的湿度、温度和污秽程度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准确的信息,可以咨询电气工程师或者查阅电气工程相关书籍。

pcb爬电距离计算方法

pcb爬电距离计算方法

pcb爬电距离计算方法
电路板(PCB)的爬电距离指的是两个不同电位之间的最小距离。

如果两个电路之间的距离小于它们之间最大的电压,那么电弧会从一个电路跳到另一个电路,并导致短路、焊接、电路板燃烧、或者其他问题。

为了计算PCB的爬电距离,我们需要了解电压、介质以及PCB的物理尺寸。

一般来说,一块PCB的爬电距离必须大于电气强度,这取决于介质的强度和材料。

常见的介质厚度为0.08到0.2mm,介质的材料可以是玻璃纤维、FR-4、氧化物陶瓷等。

为了计算最小爬电距离,我们需要使用公式:
最小爬电距离 = 介质强度(KV/mm)* 电压(VAC或VDC)
例如,如果PCB的介质强度为3KV/mm,电压为5VDC,则最小爬电距离为15毫米。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公式仅适用于在正常工作范围内的PCB,而峰值电压则应增加至实际情况。

如果在电路中使用了高电压元件或高频组件,应仔细计算爬电距离,以确保电路板的安全可靠。

总之,计算PCB的爬电距离需要考虑材料、电压、电路板物理尺寸和其他因素。

通过计算可保证电路正确、可靠地工作。

关于爬电距离的说明

关于爬电距离的说明

1.GB11022:用GB/T 5582给出的一般规则选择绝缘子,它们在污秽条件下应当具有良好的性能。

位于相和地间、相间、断路器或负荷开关一个极的两个端子间的户外瓷或玻璃绝缘子,其外部的最小标称爬电距离用以下关系式确定:lt=a×lf×Ur×kD式中:lt——最小标称爬电距离,(mm)(见注1);a——按表7选择的与绝缘类型有关的应用系数;lf——最小标称爬电比距,按GB/T 5582的表1(mm/kV)(见注2);Ur——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的额定电压;kD——直径的校正系数(见JB/T 5895)对于中低压简单理解就是:相地a=1,相间a=√3;按照2类设计lf为:瓷质材料18,有机材料20。

kD=1。

2.DL404:5.1.2 高压开关柜中各组件及其支持绝缘件的外绝缘爬电比距(高压电器组件外绝缘的爬电距离与最高电压之比)的规定如下:a.凝露型的爬电比距:纯瓷绝缘不小于1.4cm/kV,环氧树脂绝缘不小于1.6cm/kV。

b.不凝露型的爬电比距:纯瓷绝缘不小于1.2cm/kV,环氧树脂绝缘不小于1.4cm/kV。

3.DL/T593:表 1 户内开关设备外绝缘最小公称爬电比距要求污秽等级污秽导电率μs 等值盐密mg/cm 最小公称爬电比距mm/kV范围参考值范围参考值瓷质材料有机材料Ⅰ5~10 7 0.01~0.02 0.015 14 16Ⅱ12~16 14 0.02~0.04 0.03 18 20注:根据实验室试验的经验,表列最小公称爬电比距值允许减小(例如,对特殊型式的耐污绝缘子)。

——Ⅰ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16mm/kV;——Ⅱ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20mm/kV;——Ⅲ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25mm/kV;——Ⅳ级污秽地区的对地爬电比距不得小于31mm/kV。

GB 7251.1—19972.9.1 电气间隙clearance不同电位的两导电部件间的空间直线距离。

如何计算爬电距离

如何计算爬电距离

第一部份:‎如何计算爬‎电距离‎‎IEC/‎UL 6‎0950-‎1:200‎3的子条‎款 2.1‎0.4 已‎列明最低爬‎电距离的要‎求。

不同设‎备的爬电距‎离要求可参‎阅表 2L‎。

‎如果你的仪‎器量度所得‎操作电压‎(work‎i ng v‎o ltag‎e) 介乎‎于该表所列‎的两个操作‎电压数值之‎间,则可以‎利用「双线‎性插补法」‎(lin‎e ar i‎n terp‎o lati‎o n me‎t hod)‎计算出所‎需的爬电距‎离,见表‎2L 的备‎注 2 。

‎让我‎们利用以下‎例子说明怎‎样应用线性‎插补法。

‎例子‎= 电路‎数据输入‎电压: 1‎00-24‎0V AC‎量度所得‎操作电压:‎365 ‎V ms, ‎890 V‎peak‎污染度:‎2物料‎组别: I‎I Ia 或‎IIIb‎问‎1a. ‎怎样计‎算基本绝缘‎的爬电距离‎要求?‎答 1a‎.表‎2L 所列‎的最小爬电‎距离要求分‎别是:‎300V ‎的爬电距离‎要求 = ‎3.2 毫‎米40‎0V 的爬‎电距离要求‎= 4.‎0毫米‎计算 3‎65 Vm‎s的爬电‎距离要求的‎方法如下:‎(4.‎0 - 3‎.2) ÷‎(400‎- 30‎0) x ‎65 = ‎0.52 ‎3.2 ‎+ 0.5‎2 = 3‎.72‎基本绝缘的‎最小爬电距‎离要求是‎3.8 毫‎米。

‎‎注意:根据‎表 2L ‎的备注 2‎,将数值‎修约至最接‎近 0.1‎毫米。

‎‎问 1‎b.‎怎样计算加‎强绝缘的爬‎电距离要求‎?答‎1b.‎( 基本‎绝缘的爬电‎距离要求‎) x 2‎3.72‎x 2 ‎= 7.4‎4加强‎绝缘的最小‎爬电距离要‎求是 7.‎5毫米。

‎‎注‎意事项‎根据表 2‎L的备注‎2 ,将‎数值修约至‎最接近 0‎.1 毫米‎。

应将‎基本绝缘最‎低爬电距离‎要求的原来‎数值乘以两‎倍,然后才‎将数值修约‎至最接近‎0.1 毫‎米。

电路板爬电距离计算方法

电路板爬电距离计算方法

电路板爬电距离计算方法
为了准确测量电路板爬电的距离,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环境湿度、温度、表面污染
程度、电场强度等。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常采用以下方法来计算和测量电路板爬电距离。

第一步:确定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是指在某一点上电场的强度大小,通常用电场强度单位伏特每米(V/m)来表示。

在电路板上爬电现象发生时,需要先确定导致爬电的电场强度。

通过在待测点放置电场强
度计来检测电场强度,或者通过计算电路板上导线之间的电位差和距离来间接计算出电场
强度。

第二步:测量爬电距离
根据电场强度计算出的电场强度和导线之间的距离,可以计算出电路板的爬电距离。

爬电
距离通常指导线之间允许的最小距离,一般由制造商根据电路板的设计要求和环境条件确定。

第三步:考虑环境因素
在实际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对电路板爬电距离的影响。

例如,湿度和污染程度
会影响电场强度的分布,从而影响爬电距离。

因此,需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合理的修正和调整,以得到更准确的爬电距离。

第四步:制定防护措施
根据测得的爬电距离和环境条件,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减少或者避免电路板的爬
电现象。

例如,可以采用防护涂料、导线隔离、通风降温等方法来提高电路板的抗爬电能力。

总之,电路板爬电距离的计算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电场强度、距离、
环境因素等多个因素。

只有在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解
决电路板爬电问题,确保电路板的正常工作和可靠性。

PCB设计中的爬行距离问题分析

PCB设计中的爬行距离问题分析

PCB设计中的爬行距离问题分析现如今,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广泛推广,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成为现代电子设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PCB设计中,爬行距离问题成为影响电路板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爬行距离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

1. 爬行距离的概念爬行距离指的是电路板上两个电气回路之间,或者同一电气回路中不同信号线之间的最短距离。

该距离用于防止电气信号在PCB板上发生不必要的电气干扰和漏电等问题。

当爬行距离过小时,信号线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串扰或者溢出,导致电路的正常工作受到影响。

2. 爬行距离受到的影响因素(1)电路板的层间距离:层间距离是指PCB板上不同层之间的距离。

当层间距离较小时,信号线之间的爬行距离也会减小,导致潜在的电气干扰问题增加。

(2)信号线的走向和布局:信号线的走向和布局对于爬行距离的大小有着重要影响。

合理的信号线布局可以避免信号线之间的交叉,提高爬行距离的可靠性。

(3)环境温度和湿度: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也是影响爬行距离的因素。

较高的温度和湿度会使电气信号在PCB板上的传输受到更大的干扰和损耗,从而要求爬行距离更大。

3. 解决爬行距离问题的方法(1)合理的PCB布局设计:在进行PCB设计时,合理的布局设计是解决爬行距离问题的关键。

能够将信号线分布在不同的层中,并通过合适的引线方式来避免信号线之间的交叉。

此外,考虑到信号线的长度和走向对于爬行距离的影响,可以通过减少信号线的长度和使用直线布线方式来提高爬行距离。

(2)电磁屏蔽和隔离:对于某些高频信号或者敏感信号,可以通过在设计中引入电磁屏蔽和隔离的措施来减少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从而提高爬行距离。

例如,在设计中加入屏蔽罩、增加地线等。

(3)选用合适的材料:PCB设计中选择合适的材料也是解决爬行距离问题的一种方法。

优质的材料能够提供更好的绝缘性能,从而保证信号线之间的爬行距离满足设计要求。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电气设备中重要的安全参数,用于评估设备的绝缘性能和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爬电距离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 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不带电触点之间在规定的环境条件下,绝缘介质上必须具有足够的绝缘距离,以防电流沿着绝缘表面或表面污秽物导电而产生电弧放电。

2. 计算方法:爬电距离的计算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a. 环境条件:包括海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爬电距离的影响。

b. 额定电压:根据设备的额定电压确定合适的爬电距离。

c. 材料特性:包括绝缘材料的特性、污染度、表面状态等对爬电距离的影响。

d. 设备类别:不同设备类别的爬电距离标准可能有所不同。

爬电距离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进行估算:爬电距离= (U / k) × (K × F / P)其中,U为电压等级,k为修正系数,K为环境条件系数,F为绝缘材料因数,P为设备类别系数。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参考相关标准(如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IEC 60060标准)提供的表格或计算方法确定修正系数、环境条件系数、绝缘材料因数和设备类别系数的值。

二、电气间隙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 定义:电气间隙是指两个不同电位部件之间的最小距离,它用来限制电气设备中的电弧放电和绝缘击穿的可能性。

2. 计算方法:电气间隙的计算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a. 额定电压:根据设备的额定电压确定合适的电气间隙。

b. 材料特性:包括不同材料之间的介电常数、厚度等特性。

电气间隙可以通过以下计算公式进行估算:电气间隙= (U × D / K)其中,U为电压等级,D为介电常数,K为电气间隙系数。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参考相关标准(如IEC 60071标准)提供的表格或计算方法确定介电常数和电气间隙系数的值。

三、应用领域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计算在各个电气设备中都有重要的应用,包括高压开关设备、变压器、电力电缆、电容器等。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引言*在电力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涉及到确保电力设备之间的安全距离,以防止电弧放电和其他电气故障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概念,以及计算这些参数的方法和步骤。

**1. 爬电距离的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电极或电器设备之间表面绝缘的最短距离。

这个距离的正确计算对于防止设备之间的电弧放电至关重要。

通常,爬电距离的计算需要考虑环境条件、工作电压、污秽程度和绝缘材料等因素。

*1.1 爬电距离的公式*爬电距离可以使用以下基本公式来计算:\[ PD = \frac{{S}}{{k \cdot U}} \]其中,\(PD\) 是爬电距离,\(S\) 是污秽表面长度,\(k\) 是污秽度系数,\(U\) 是工作电压。

*1.2 爬电距离计算的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首先需要确定设备的工作电压。

然后,通过考虑设备表面的污秽程度和使用适当的污秽度系数,可以计算出合适的爬电距离。

这有助于确保设备在运行时不会发生电弧放电,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电气间隙的概念**电气间隙是指电力设备之间的空间,其目的是防止电弧放电或击穿现象的发生。

正确计算电气间隙有助于防止设备之间发生短路和其他故障,确保系统的可靠性。

*2.1 电气间隙的分类*电气间隙可以分为空气间隙和绝缘间隙。

空气间隙是指两个电极之间的空气空间,而绝缘间隙是通过在电极之间放置绝缘材料来实现的。

*2.2 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电气间隙的计算方法取决于设备的类型和工作条件。

通常,可以使用以下基本公式来计算电气间隙:\[ EG = \frac{{k \cdot U}}{{\sqrt{{p \cdot f}}}} \]其中,\(EG\) 是电气间隙,\(k\) 是调整系数,\(U\) 是工作电压,\(p\) 是电极间的压力,\(f\) 是频率。

**3.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计算的实际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计算过程,我们将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例进行说明。

爬电距离文档

爬电距离文档

爬电距离在物理学中,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带电体之间所能建立起稳定电弧的最小距离。

这个概念常常应用于电气工程领域中,用于确定电力设备的安全间距和防止电气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爬电距离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常见的测量方法。

1. 爬电距离的定义爬电距离是指两个带电体之间通过空气介质所能建立起稳定电弧的最小距离。

当两个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于爬电距离时,电弧将会在两个带电体之间形成,从而导致放电现象的发生。

爬电距离的定义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爬电距离 = (电压 / 电场强度) x 介质常数其中,电压是指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压差,电场强度是指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场强度大小,介质常数是指空气介质的介电常数。

2. 影响爬电距离的因素爬电距离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下是一些主要因素:2.1 介质常数介质常数是空气介质的一个物理量,表示了物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

空气的介质常数约为 1,相对于真空来说,空气介质的介质常数稍微大一些。

一般情况下,介质常数越大,爬电距离就越小。

2.2 电压电压是指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位差。

电压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电场强度的大小,从而影响爬电距离的长度。

当电压较大时,电场强度也较大,爬电距离就较小。

2.3 温度温度是一个影响爬电距离的重要因素。

在高温环境下,介质的导电性会增强,从而导致爬电距离缩短。

因此,在设计电力设备时,需要考虑设备在高温条件下的可靠性。

3. 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爬电距离的测量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测量方法:3.1 试验法试验法是通过实验来测量爬电距离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两个带电体安装在固定的位置上,并逐渐增大它们之间的距离,直到爬电现象的发生。

通过记录最后发生爬电的距离,即可得到爬电距离的值。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需要实验设备和耐压试验仪器的支持。

3.2 理论计算法理论计算法是通过对电场和电压的计算,得出爬电距离的值。

要使用这种方法,需要知道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压差和电场强度的数值。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电路板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怎么规定的?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输入-输出(变压器) 5.2mm 9.0mm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6.4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2mm 3.2mmc、对于DC—DC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电气间隙爬电距离(DC+)-(DC-)(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输入-地(保险管之后)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 0.9mm 1.4mm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0.7mm 1.4mm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D 电源PCB布板设计
1.下面图1中两个金属体的爬电距离该如何算?如果没有绝缘胶纸直接沿着绝
缘体表面量即可,现在有绝缘胶纸隔着该如何计算?
2.下面图2中两个金属体的爬电距离(或电气间隙)该如何算?如果没有绝缘
胶纸直接沿着绝缘体表面量(或直接量两金属体间的间隙)即可,现在有绝缘胶纸隔着该如何计算?
4.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设备应同时满足安规上对设备所要求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具体数值可参考附录5。

1附录A。

下面所列出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数值仅作一般情况下参考用,并不代表最后的实际情况。

4.2.1术语解释:
电气间隙:导电体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爬电距离:导电体间测得的最短绝缘表面距离。

一般来说,爬电距离要求的数值比电气间隙要求的数值要大,布线时须同时满足这两者的要求(即要考虑表面的距离,还要考虑空间的距离),开槽(槽宽应大于1mm)只能增加表面距离即爬电距离而不能增加电气间隙,所以当电气间隙不够时,开槽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开槽时要注意槽的位置、长短是否合适,以满足爬电距离的要求。

4.2.2元件及PCB的电气隔离距离:(电气隔离距离指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的综合考虑)
对于Ⅰ类设备的开关电源(本公司的大部分开关电源均为Ⅰ类设备),在元件及PCB板上的隔离距离如下:(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a、对于AC—DC电源(以不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
输入-输出(变压器) 4.4mm 6.4mm
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5.5mm
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0mm 2.5mm
b、对于AC—DC电源(以含有PFC电路及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100-240V~为例)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L线-N线(保险管之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前) 2.0mm 2.5mm
输入-地(整流桥后) 2.2mm 3.2mm
输入-输出(变压器) 5.2mm 9.0mm
输入-输出(除变压器外) 4.4mm 6.4mm
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2.2mm 3.2mm
c、对于DC—DC电源(以输入额定电压范围为36-76V 为例)
电气间隙爬电距离
(DC+)-(DC-)(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
输入-地(保险管之前) 0.7mm 1.4mm
输入-地(保险管之后) 0.9mm 1.4mm
输入-输出(考虑为基本绝缘) 0.9mm 1.4mm
输入-输出(考虑为加强绝缘) 1.8mm 2.8mm
输入-磁芯、输出-磁芯 0.7mm 1.4mm
4.2.3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
变压器内部的电气隔离距离是指变压器两边的挡墙宽度的总和,如果变压器挡墙的宽度为
3mm,那么变压器的电气隔离距离值为6mm(两边的挡墙宽度相同)。

如果变压器没有挡墙,那么变压器的隔离距离就等于所用胶纸的厚度。

另外,对于AC-DC电源,变压器初、次间绕组应用三层胶纸隔离,DC-DC电源,可只用二层胶纸隔离。

下列数值未包括裕量:
要求的隔离距离挡墙的最小宽度
AC—DC(输入电压100-240V~,未含PFC电路) 6.4mm 3.2mm
AC—DC(输入电压100-240V~,含有PFC电路) 9.0mm 4.5mm
DC—DC(电压36-76V ) 2.8mm 1.4mm
注:变压器的引脚如果没有套上绝缘套管,那么在引脚处的隔离距离可能也仅为胶纸加挡墙的厚度,所以变压器的引脚需要套上绝缘套管且套管要穿过挡墙。

来自
安规设计手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