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大远小》教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
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3. 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讲解和示例。
2. 学生练习绘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3. 作品展示和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能将其应用于绘画创作中。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创作出有深度的作品。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示例画作。
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运用“近大远小”透视原理的画作,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结合示例画作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入理解。
3. 练习: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和示例,进行绘画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评价和讨论。
板书设计1. 课题:五年级下美术教案近大远小苏少版2. 教学目标3. 教学内容4. 教学重点与难点5. 教具与学具准备6. 教学过程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创作一幅画作。
2. 作业要求:作品要体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画面内容丰富,色彩搭配和谐。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并在绘画中运用出来。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实际绘画中,还不能灵活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练习和指导。
3.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多给学生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
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1. 导入生活实例: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场景,如校园、街道、风景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为什么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
第1课 近大远小-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1课近大远小-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画面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2.初步掌握透视原理,能够用近大远小表现物体的深度;3.学会运用线条和颜色,形成近大远小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以苏少2011版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教学内容。
教师将通过示范和指导,让学生了解画面中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关系,初步学习透视原理,掌握画面中远近距离的表现方法,运用线条和颜色形成深度效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的展示或者场景描述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画面中物体的大小和距离的关系。
在学生们对画面、场景都有了简单的了解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画面中物体的大小是否会受到物体距离观察者的影响?2. 学习透视原理介绍画面中的透视原理,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近大远小的原理。
通过示范,老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原理。
为方便演示,可以选择一堆物品,如水杯、笔、橙子等,将它们放在同一高度上并形成一排,然后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些物品,并指导学生观察,将手中的铅笔或者其他物品放到距离自己不同且高低不同的位置,观察画面中的大小差别。
3. 同步练习让学生用简单的线条和颜色表现远近距离,可以用简单的小场景来演示,比如画一个简单的三角形,要求学生将其中一个角放在底部,从较低的位置观察,这样可以形成近大远小的效果。
老师可以在旁边指导学生,检查学生的绘画状态,并积极给予肯定。
4. 独立完成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检查下,继续练习,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从自己喜欢的角度出发,加深对近大远小的理解和掌握。
5. 展示作品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同学互相欣赏和交流,同时可以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6. 课后延伸让学生思考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以及如何把这种书法技巧应用到更大的画面中。
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练习,夯实自己的基础。
四、教学反思1.整节课的效果如何?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吗?2.课程安排是否合理,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兴趣爱好吗?3.在授课中是否尽可能多地丰富展示和讲解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4.学生参与度如何?老师是否尽可能给予每个学生积极的肯定和指导?5.在授课过程中是否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近大远小教案
近大远小教案《近大远小教案》1000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体在远处看起来比较小,在近处看起来比较大的视觉现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对物理世界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及教具2. 放大镜、远处物体模型,近处物体模型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1. 教师拿出一个近处物体模型和一个远处物体模型,向学生展示。
2. 教师问:你们觉得这两个模型哪个比较大?为什么?3. 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讨论,引出物体在远处看起来比较小,在近处看起来比较大的视觉现象。
4. 教师解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物体的远近对它的大小产生的影响。
Step 2:实验观察 (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个放大镜,让学生先观察放大镜上的字母。
2.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看通过放大镜看字母会变大?4.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原因。
5. 学生将自己的猜测写在板书上,并逐一讨论。
Step 3:实验探究 (25分钟)1.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和实验指导书,学生按照指导书进行实验。
2. 学生分别拿起放大镜,观察远处物体和近处物体。
3.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思考。
4.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
5.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Step 4:实验总结 (10分钟)1. 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实验结果。
2. 学生回答问题:为什么远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在近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3. 学生反思实验过程,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困难,并提出改进意见。
4.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和评价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观察实验为主,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又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结合教学材料和实验结果,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物体远近对其大小的影响。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独立思考,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近大远小大班教案
近大远小大班教案教案标题:近大远小大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应用“近大远小”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1. 概念引入:通过展示不同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大小。
2. 认识“近大远小”的概念:通过示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近处的物体看起来较大,远处的物体看起来较小的原理。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室内或户外观察不同物体的大小,并将它们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分类。
4. 创意绘画:鼓励学生运用近大远小的概念,在纸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场景,并注重物体的大小和远近关系。
教学步骤:1. 引入概念:展示一些不同大小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大小。
提问学生近处的物体是大还是小?远处的物体是大还是小?2. 讲解概念:简要解释“近大远小”的概念,并通过示范让学生理解近处的物体看起来较大,远处的物体看起来较小的原理。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室内或户外观察不同物体的大小,并将它们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进行分类。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的观察结果。
4. 创意绘画:鼓励学生在纸上绘制自己喜欢的场景,并注重物体的大小和远近关系。
提供一些图片或实物供学生参考,同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
教学资源:1. 不同大小的物体,如球、盒子、书等。
2. 纸张和绘画工具。
3. 图片或实物供学生参考。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和分类的准确性。
2. 评估学生的创意绘画作品,看是否能准确运用近大远小的概念。
教学延伸:1. 继续探索近大远小的概念,例如通过观察建筑物的远近关系,或者通过使用放大镜观察微观世界。
2. 引导学生应用近大远小的概念,例如在绘画中创造透视效果。
3. 鼓励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景物大小,拓宽他们的视野。
以上是一个针对近大远小概念的大班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专业的教案建议和指导。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4)
近大远小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和现场观察,知道“近大远小”是人们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视觉现象。
2、能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较准确的有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体现纵深感。
3、训练观察能力,提高准确还原平面表现的水平。
重点难点:1、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画出有明显的“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画面。
2、表现“近大远小”视觉现象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再现。
学习准备:1、教师准备:有“近大远小”透视效果的风景图片,如街道、铁路、建筑、树木等,制作“近大远小”教具所用厚卡纸,大师的作品。
2、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注意观察画面给你的感觉。
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生:越来越小……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在一个平面内表现出物体远近的关系。
教师出示课题《近大远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感受,精美的图片欣赏,导入课题,并引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新授(一)图片欣赏教师出示几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中近处和远处景物的的变化,并请学生说一说。
(教师出示关键词)学生边观察边说出自己的感受: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实远虚。
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透视规律)(二)感受身边的透视现象教师设问: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只要你用心观察。
今天老师带了一张照片,看,这是什么地方,你能找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吗?请学生在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例子,进一步体会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感悟透视现象无处不在)(三)解释相关概念1、教师设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物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
其实,外物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得到的只是错觉,却能“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物体的近大远小现象只是人的一种视觉感受,人眼对物体的两端所形成夹角称为视角,距人越远的物体所形成的夹角越小,在我们看来物体就越小。
美术五年级下册《近大远小》教案
一样大小的风筝,在地面上看上去很大,飞到半空中就变得很小了,而且飞得越高,就变得越小了。
3、再次欣赏。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和影像资料。
问题:
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
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
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画现能否表现出前后或上下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一些有明显的透视的效果的图片或影像资料。绘画工具或手工材料等。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引入新课。
室内活动。
1、欣赏教师带来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能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2、欣赏影像资料,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使生活经验及感知逐步清晰起来。
美术五年级下册《近大远小》教案
课题
第1课近大远小
课时
授课时间
第周
教学目标
1、通过直接观察体会显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的规律。
2、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或关系的作品。
3、在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的基础上能够欣赏并评价美术作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说出生活中的这一现象。
提高美术课堂中的效率,是本节课的主导理念!本节课在设计与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很多教学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而应当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像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ຫໍສະໝຸດ 美术语言。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实施!
中班数学教案近大远小
中班数学教案近大远小中班数学教案:近大远小一、教学背景介绍中班儿童正处于数学思维的初步阶段,他们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实物和活动来帮助他们建立起数学观念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其中,近大远小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在儿童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和实践,他们能够逐渐认识到物体的大小和距离之间的关系。
本教案旨在通过有趣的游戏和活动来帮助中班儿童正确理解并应用近大远小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比较物体的大小和距离,正确识别近大远小的关系。
2.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物体的近大远小关系。
3. 能够通过游戏和活动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大小不同的球、碗、杯子等。
2. 游戏道具:纸张、彩笔、尺子等。
3. 游戏素材:大小相同、形状不同的卡片,卡片上有不同的图案或颜色。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寻找近大远小的物体1. 让儿童坐成一个圈,教师在圈中间展示各种不同大小的球、碗、杯子等物体。
2. 请儿童观察并认真观看这些物体,然后问他们,哪个物体更大一些?哪个物体离我们更近一些?哪个物体离我们更远一些?3. 让儿童给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告诉他们能够观察到物体的大小和距离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和大脑一起工作的结果。
步骤二:用语言描述近大远小1. 给每个儿童发放一张纸和一支彩笔,并让他们画出一个近的东西和一个远的东西。
2. 鼓励儿童互相分享他们画出来的物体,并引导他们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比如,“这个球离我们很近,那个盆离我们很远。
”3. 教师可以帮助儿童使用“近”和“远”的词汇,提醒他们正确应用这些词汇。
步骤三:游戏活动:找出最大和最小的物体1. 教师准备一些大小相同、形状不同的卡片,并在上面贴上不同的图案或颜色。
2. 把卡片混合放在一个盒子里,然后让儿童一个一个地选择一张卡片。
3. 每个儿童选择一张卡片后,让他们观察并决定自己手中的卡片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
4. 鼓励儿童在选择之后,用语言描述自己手中的卡片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并与同伴分享。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近大远小”的定义及意义。
2.通过观察和练习,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3.能够在美术作品中准确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
二、教学内容1.课题: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2.知识点: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3.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并运用于美术作品中。
4.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理解“近大远小”对于美术作品表现方法的重要性,并能流畅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开始展开话题,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景色,区分远处和近处的景色大小。
2.学生可以回答出普遍的观察经验,例如,近处的东西比较大,远处的东西比较小等等,进一步引出“近大远小”的重要性。
2. 示范练习1.教师分享苏少版的文章和图片,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近大远小,在对应的图片上进行标记和画画练习。
2.教师展示一组还原古城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各个元素的距离和大小,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实际表现方法。
3. 学生练习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练习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2.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幅以近大远小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4. 作品展示1.学生在结束练习后,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评价指导。
2.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导学生巩固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四、教学评价1.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完成作品?2.学生对于近大远小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是否有深入的认识?五、板书设计•近大远小的定义及意义•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近大远小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亮点在于通过展示苏少版的文章和图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并通过实践练习将其运用于美术作品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细节,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同时,也需要让学生自由发挥,将自己的创意运用到美术作品中,提高对于美术表现的兴趣和认识。
近大远小教案
近大远小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近大远小”的概念,能够分辨近大远小的图形。
2. 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掌握近大远小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1. 能够分辨近大远小的图形。
2. 掌握近大远小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近大远小的原理。
2. 掌握近大远小的制作方法。
教学准备:1. 图片、幻灯片或其他视觉辅助材料。
2. 彩色纸、剪刀、胶水等制作近大远小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图片或幻灯片,让他们发现其中的近大远小效果。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近大远小的原理是什么。
二、学习新知识(10分钟)1. 给学生简要介绍近大远小的原理,即物体离我们越远,就会看起来越小;物体离我们越近,就会看起来越大。
2. 给学生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图形,让他们观察并分辨。
三、制作近大远小(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彩色纸、剪刀、胶水等制作材料。
2. 引导学生根据近大远小的原理,制作一些近大远小的图形,如山、树等。
3. 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分享制作的过程和感受。
四、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给学生展示更多的近大远小图形,让他们继续观察并分辨。
2.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近大远小除了在图形上还能在什么地方体现,如建筑物、街道等。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近大远小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2. 师生共同评价本次课堂的学习成果。
拓展延伸:1. 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到户外观察近大远小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利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设计一张立体画或建筑模型。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 近大远小1苏少版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1苏少版近大远小教学内容分析:物体反射的光线透过人的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变化,人们只是在视觉上产生偏差,却能“真实”地表现画面的空间感。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
通过观察自然界与生活中常见景物的远近变化、分析和讲解现象产生的原理,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通过学习把有关透视的原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提高空间表现能力。
学情分析:透视学是一门科学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五年级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理解力、观察力相对较弱,透视知识中的一些概念和原理,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难懂的。
必须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透视现象的感知以及切身体验来形成相应的感性经验,把握透视规律,理解透视现象形成的本质。
再通过直观演示表现方法,化难为易,将规律运用到绘画创作中去。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根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掌握比照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原理。
教学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并排列整齐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流程设计:师:有一句成语叫“眼见为实”,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只有眼睛看见的才是真实的。
”但是生活往往会和我们开玩笑,用一些现象来迷惑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产生错觉,引起一系列奇特的视觉效果。
请看大屏幕!视频播放《近大远小的秦老师》师:在这个视频中,你发现了什么?师:你们知道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吗?师:人的眼睛看物体是通过瞳孔反映于眼睛的视网膜上才被看见的。
同一物体距离我们越近,视网膜的成像越大,距离越远的那么越小。
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被称为透视现象。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近大远小丨苏少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表现空间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并掌握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2. 学会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进行绘画创作;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包括:1. 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3. 学生绘画实践。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近大远小原理的理解和应用;2. 学生绘画实践中的指导与纠正。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示范画作、绘画工具;2. 学生准备: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与讲解1. 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近大远小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2. 讲解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举例说明其在生活中的应用;3. 展示一些运用近大远小技巧的绘画作品,分析其特点和美感。
第二阶段:示范与指导1. 教师现场示范如何运用近大远小的技巧进行绘画;2. 在示范过程中,讲解绘画步骤和注意事项;3.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绘画练习。
第三阶段:实践与创作1.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独立进行绘画创作;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给予建议;3.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画作。
第四阶段: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板书设计1. 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2. 近大远小在绘画中的应用;3. 绘画步骤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独立完成一幅运用近大远小技巧的绘画作品;2. 作品要求:构图合理,运用近大远小技巧,具有个人特色。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与指导”阶段。
这个阶段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转折点,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示范和指导,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近大远小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五年级美术上册《近大远小》教案、教学设计
2.绘画作业:根据所学的“近大远小”原理,选择一个物体进行绘画创作。要求运用线条、色彩、明暗等绘画元素,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运用我们学到的‘近大远小’原理,选择一个物体进行绘画创作。在绘画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物体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现出远近感和立体感。”
“邀请家长参与进来,一起完成一幅‘近大远小’的绘画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分享所学知识,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5.反思与总结:针对本次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包括对“近大远小”原理的理解、绘画过程中的体会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请同学们撰写一篇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近大远小’原理的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创意作业:发挥想象力,创作一幅以“近大远小”为主题的创意画作。可以是自然风光、城市建筑、人物等,要求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视角。
“请同学们大胆发挥创意,以‘近大远小’为主题,创作一幅画作。展示你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让作品充满趣味。”
4.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完成一幅“近大远小”的绘画作品,增进亲子互动,提高家庭美术氛围。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借鉴,提高绘画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激发他们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学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他们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设计:
近大远小美术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绘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介绍近大远小的定义和原理。
2. 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讲解和演示如何在绘画中表现物体的近大远小。
3. 近大远小的实践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近大远小原理,创作出具有空间感的绘画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表现方法和实践应用。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
2. 讲解: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3.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近大远小的绘画实践。
4. 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现技巧。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近大远小的应用价值。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运用近大远小原理,完成一幅绘画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的表现能力。
3. 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和参与度。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近大远小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摄影、设计等。
2. 组织学生进行近大远小主题的绘画展览,相互交流学习成果。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掌握程度。
2. 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改进,如如何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近大远小原理。
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2.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近大远小教案
近大远小教案教学主题:近大远小教学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近大远小”的概念;2. 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大小,根据远近关系准确描述物体的大小;3. 学生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绘画和造型创作。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正确运用“近大远小”的概念;2. 学生能够观察物体的大小,根据远近关系准确描述物体的大小。
教学准备:1. 图书或图片展示“近大远小”的概念;2. 不同大小和距离的实物或图片(如小球、字母等);3. 彩色画笔、纸张和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例如一辆远在远处的汽车和一辆近在眼前的自行车。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物体的大小差异,并提问:“为什么远处的汽车看起来比近处的自行车小呢?”3. 学生积极回答后,简要介绍“近大远小”的概念,即物体离我们越远,看起来就越小。
步骤二:学习与实践(15分钟)1. 分发实物或图片,并要求学生将其按远近关系排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它们的大小差异。
2. 让学生两两合作,互相交换物体或图片,练习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大小。
3.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确保他们能准确描述物体的大小差异。
步骤三:绘画创作(20分钟)1. 指导学生使用彩色画笔和纸张,按远近关系绘制一幅画。
2. 鼓励学生通过运用“近大远小”概念,创造出有层次感和透视感的画作。
3. 学生完成后,鼓励他们相互欣赏和交流作品。
步骤四:小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近大远小”的概念和观察物体大小的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近大远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例如绘画、摄影等。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学以致用。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庭或周围环境中寻找更多的“近大远小”实例,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方法,创作更复杂的“近大远小”画作。
3. 学生可以通过摄影或拼图游戏,进一步加深对“近大远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评估:1.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表现。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通过近大远小的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认识近大远小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进行简单的美术创作。
第二章: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2.1 近大远小的定义近大远小是指在视觉艺术中,物体离观者越近,看起来越大;离观者越远,看起来越小。
这是一种常见的视觉现象,也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2.2 近大远小的表现手法1)大小变化:近处的物体画得大,远处的物体画得小。
2)透视变化:近处的物体透视线陡,远处的物体透视线缓。
3)色彩变化:近处的物体色彩鲜艳,远处的物体色彩渐变淡。
第三章:观察和分析近大远小3.1 观察近大远小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一些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的实例,如街道上的行人与建筑、自然风光中的山丘和树木等。
3.2 分析近大远小的原理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近大远小的原理,理解近大远小是由于观察点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变化造成的。
第四章:运用近大远小进行创作4.1 创作准备准备纸张、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4.2 创作指导1)画出观察到的物体,注意近大远小的表现。
2)运用近大远小的原理,进行艺术加工和创作。
4.3 创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和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总结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手法,并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进行美术创作。
5.2 课程拓展引导学生探索近大远小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如电影、摄影等,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力。
第六章:近大远小的视觉原理6.1 视觉原理概述介绍人类的视觉系统如何感知近大远小,包括眼睛的结构、光线的传播、视网膜上的图像处理等。
6.2 近大远小的视觉效应探讨近大远小的视觉效应,如何通过视觉线索来判断物体的远近和大小,以及这些线索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视觉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即离观察者近的物体看起来较大,离观察者远的物体看起来较小的原理。
2. 近大远小的应用:教授学生如何将近大远小的原理运用到绘画创作中,表现出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近大远小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运用到绘画中。
3. 练习:让学生进行绘画练习,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表现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4.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近大远小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2. 学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3. 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五、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提供一组包含近大远小现象的图片供学生观察。
2. 绘画材料:准备绘画纸张、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3. 教学视频:制作一段讲解近大远小原理的视频供学生参考。
4. 评价表:制定一份评价表,用于学生展示作品时的评价。
六、教学拓展1. 近大远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近大远小现象,如建筑物、车辆、人物等,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2. 近大远小在其他艺术领域的应用:介绍近大远小在电影、动画、摄影等领域的应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应用。
2. 强调近大远小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加观察和运用。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运用近大远小原理进行绘画创作,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或物体进行表现。
2. 要求学生在作品中注重空间关系的处理,体现近大远小的效果。
九、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
近大远小教案
近大远小教案远大目标、近小步伐——近大远小教案【导言】近大远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分步骤的设计,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复杂的概念和任务。
在本篇教案中,我们将探讨近大远小教学法的原理、优势以及如何应用于课堂教学。
【第一部分:近大远小教学法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的难题是如何有效地教授复杂的概念和任务。
近大远小教学法通过将复杂的内容拆分为简单的小步骤,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逻辑层次性:近大远小教学法按照内容的逻辑层次进行分解和组织,使学生能够有序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 渐进性:教学设计的步骤应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能够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 引导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第二部分:近大远小教学法的优势】近大远小教学法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1. 提高学习动机:近大远小教学法将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小步骤,学生在逐步完成每个小步骤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成就感,进而增强学习动力。
2. 加深理解与记忆:通过逐步拆解和组织内容,近大远小教学法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当学生在完成每个小步骤时遇到问题,他们需要自主思考和解决,从而培养了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4. 个性化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通过设置适当的步骤和任务,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第三部分:近大远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近大远小教学法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和年级的课堂教学中。
下面以高中数学为例,介绍具体的应用方法:1. 教学目标:给出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例如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2. 近大远小设计:(1) 步骤一: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巩固基础概念;(2) 步骤二:引入二次方程,介绍其定义和基本形式;(3) 步骤三:解释如何通过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出解的判别式的概念;(4) 步骤四:提供一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实例,让学生逐步运用判别式求解;(5) 步骤五:设计一些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实例,让学生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
近大远小美术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近大远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在视觉中由于距离的远近而产生的大小差异。
2. 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教授学生如何通过绘画、摄影等手段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效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教学图片,展示不同物体之间的近大远小关系。
2.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或教学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近大远小关系,引发学生对近大远小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近大远小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到实际中。
3. 示范:教师通过绘画或摄影等手段,展示如何表现物体近大远小的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4. 练习: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绘画或摄影等实践操作,运用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的创意和进步。
六、教学拓展1. 近大远小的应用:让学生了解近大远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广告、电影、摄影等领域。
2. 近大远小的创新表现: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手法表现近大远小,如拼贴、装置艺术等。
七、教学互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和应用场景,分享彼此的的想法和创作。
2. 教师辅导:教师在学生创作过程中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供建议。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对方的作品,给予意见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强调学生的创意和技能的提高。
教案近大远小
教案近大远小教案标题:教案近大远小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教案近大远小”这一概念,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应用。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使其能够灵活运用“教案近大远小”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引入“教案近大远小”的概念,可以使用图片、故事、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可以展示一个大象和一只蚂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大小关系,并与教学实践联系起来。
2. 解释“教案近大远小”原则(10分钟)解释“教案近大远小”的含义和作用,即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学习目标,合理地选择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度的扩展和深入。
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3. 实例分析(15分钟)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例如小学数学中的加法运算,通过分析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展示如何根据“教案近大远小”原则进行教学设计。
可以列举不同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并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给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4. 教学实践(2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场景,根据“教案近大远小”原则进行教案设计。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自己的教案设计,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5. 总结(5分钟)总结“教案近大远小”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强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这一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运用“教案近大远小”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教案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小组讨论的成果和汇报的质量,以及学生在总结环节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
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提交自己的教案设计,进行个别评估和指导。
〖2021年整理〗《近大远小》优秀教案
《近大远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2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尝试用油画棒或水粉、水彩等材料表现身边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3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分析原理,运用透视原理,进行风景画的写生。
难点:表现“近大远小”的画面时,对直立物体的认识及表现。
课前准备:教师:,教具制作材料,水粉、油画棒、有色卡纸等绘画工具。
学生:铅笔、水粉色、炫彩棒或油画棒等画材,彩色便利贴纸片、有色卡纸或白色画纸,课前布置准备相应的风景照片。
教学过程: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约4分钟)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外出游玩吗?你们去过哪些地方?能展示一下吗?(课前布置学生带外出游玩照片,选择有代表性的风景照片1-2张,用投影放大观察。
)2师:请照片的主人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中的风景。
(在分享交流中教师引导观察远近区别,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
)近处看到什么?远处有什么景物?你怎么看出是远处的?同学们发现了吗,照片中的景物越远越怎样?3老师也带来一张照片,我们来看一下。
画面中看到了什么?你发现铁轨的变化了吗?远处的铁轨本身是不是真的变窄变细了呢?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它们越远就越小了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近大远小”。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二、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1教具演示。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
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如图①)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如图②)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师(梳理提问):这些树大小一样肯定没错吧?看来可以肯定树木的尺寸没有变化,可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树却是近大远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2揭示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近大远小》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追忆能力。
认知:认识自然界特别是周围事物中存在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操作:学习用简洁的线条来表现出物体的近大远小的变化。
教学重点:
认识物体近大远小变化的规律,并用彩笔把变化了的物体画出来。
教学难点:
在绘画实践中应用所掌握的透视原理和规律,使描绘的物象更真实。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图片等。
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制作工具及各种材料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我首先设计了“创设情景”这一环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
让学生欣赏有明显的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透视的效果,打开学生思维。
2、 2、初步联想,挖掘出生活的经验
引导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3、再次欣赏。
让学生带着任务再次欣赏图片资料。
问题:
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远处的东西又能看到些什么?近处的物体色彩怎样?远处的物体看上去色彩又怎样?
4、再次发现,让学生回答问题。
5、表现近大远小的在绘画中。
二引导启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
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观察,说一说我们平时生活中有哪些近大远小的现象。
”让学生明白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就可以找出透视的规律,“看了刚才老师带来的图片资料,现在同学们再看看我们眼前的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对比观察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逐步强化近大远小的规律,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各抒己见,总结出观察、思考,可以得出结论,解决教学难点,增强学习信心,使学生体验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三、感知与体验
1. 欣赏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画面的“透视”效果。
2. 到教室外,欣赏周边的景物(花草、建筑、人群及周围环境),教师引导,看了老师的图片和真实的景物,你们发现了什么?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近大远小环节一:找一找,图中近大远小现象
再次欣赏图片及大师作品,学生讨论:近处的东西可以看到哪些细节,物体的色彩怎样?远处的东西能看到些什么?色彩又怎样?教师讲授视平线、消失点。
学生总结:近处的物体不但看上去大,细小的部分都能观察得到,而且颜色很鲜艳;远处的物体不但变小了,而且看上去很模糊,颜色也较灰暗。
老师小结:外界的物体透过瞳孔投射在眼睛的视网膜上,就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外界物体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错觉造成的。
…近大远小‟现象可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这就是美术中所谓的透视规律。
环节二:连线游戏
学生讨论:怎样表现近处的物体和远处的物体?如何把他们设计到同一画面中,近处和远处的物体在颜色上又如何区分。
(得出结论:首先要表现出近大远小的关系,色彩的选择上要注意把近处的色彩运用得鲜艳明亮一些,远处的物体色彩要概括模糊一些。
)环节三:找一找建筑生活中的近大远小课件展示建筑图片环节四:种树小游戏
根据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在路的两旁种上小树。
请学生到黑板上演示。
教师巡视指导。
四、反思与评价
作业展示,师生共同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运用“透视”一词描述同学的作业。
五、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在课即将结束时,告诉诉学生:“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深藏着无数的规律。
很多科学家对这些神奇的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期待着这些规律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快捷和方便……今天我们观察了近大远小的现象,发现了近大远小的规律,那我们能不能用这些规律来造福人类呢?学生思考之后回家画出近大远小的规律能造福人类的画面,也可以制作出立体的造型,完成之后再拿到学校与同学一起分享创作的快乐。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function(){$('.ad-hidden').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