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思维与情绪的相互影响
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
关于反事实思维的研究杨红升 黄希庭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重庆400715)摘 要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过去事件加以心理否定并构建出一种假设可能的思维活动。
该文讨论了反事实思维的分类、反事实思维产生过程的两阶段模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反事实思维对于个体生活的作用。
关键词反事实思维,规范性原则,效应比较,因果推论分类号B84215 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但无论就其过程还是就其对象而言,思维都并非是完全合乎理性的。
个人的思维活动受情绪状态、动机水平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而并不像规范模型描述的那样完全按某种抽象规则系统来进行。
在现实生活中,思维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或内容并不都是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件。
任何人都有过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产生与事实相反的思维活动的经历,其典型表现为:“如果当时……,就会(不会)……”。
例如,“如果昨晚上不熬夜,今天就不会迟到”、“要是你再努力一些的话,这次考试就能及格了”。
这种在心理上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并表征其原本可能出现而实际未出现的结果的心理活动,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但这种心理活动长期被心理学家所忽略,仅为一些哲学家所研究。
自本世纪80年代Kahneman等人第一次提出“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以来[1],心理学家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本文拟讨论这一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
1反事实思维的类型 反事实思维在头脑中主要以条件命题的形式来表征,包括前提(如,“如果昨天晚上不熬夜”)和结论(“今天就不会迟到了”)两部分[2]。
其假设性就表现在前提和结论都与既定事实相反,但在心理上却获得了某种可能性。
根据前提的性质,可以区分出三种反事实思维类型[3]。
加法式(additive)是一种在前提中添加事实上未发生的事件或未采取的行动而对事实进行否定的反事实思维。
例如,在“要是当时带着雨伞就不会被雨淋湿了”这一假设命题中,前提“带着雨伞”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而是在事后回想时加上去的。
心理学的反刍思维
心理学的反刍思维心理学的反刍思维(Ruminative Thinking in Psychology)引言:反刍思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过程,指的是人们反复回想过去的问题或挫折,而无法从中解脱出来。
这种思维模式常常会导致情绪低落、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反刍思维的特点、原因、影响和应对方法。
一、反刍思维的特点反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持续回忆过去的问题或失败,无法摆脱这种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通常是无意识的,由于过度关注问题的因果关系和自我负责,导致思维困局难以解脱。
反刍思维常常伴随着负面情绪,例如自责、内疚、恐惧等,使人们陷入情绪的泥沼中。
二、反刍思维的原因反刍思维的形成和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个体的性格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比如,过度关注细节、敏感度高的人更容易陷入反刍思维。
此外,环境的压力、人际关系的问题、工作挫折等也会触发和加剧反刍思维。
由于反刍思维是一种习得的心理模式,个体在面对挑战时往往会自动采取这种思维方式,从而加深了思维的困扰。
三、反刍思维的影响反刍思维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反刍思维会导致个体陷入消极的情绪状态,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其次,持续的反刍思维会占据个体的精力和时间,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此外,反刍思维还会干扰个体的决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难以应对挑战和困境。
四、应对反刍思维的方法针对反刍思维,心理学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首先,个体需要认识到自己陷入了反刍思维的困境,意识到这种思维模式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其次,个体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从消极的思维转移到其他有意义的事物上,例如进行体育锻炼、听音乐等。
此外,寻求社会支持也是应对反刍思维的重要途径,与他人交流可以减轻负面情绪并获得支持和理解。
最后,个体还可以尝试一些放松和调节情绪的技巧,例如深呼吸、冥想等,以帮助自己摆脱反刍思维的困扰。
结语:反刍思维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过程,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反事实思维
一
、
反 事 实 思 维 的 概 念
综上 , 我们可 以这 样来 定义反 事实 思维 : 所谓 反事 实思
维是人们 在头脑中对 已经发 生 了的事件 进行否 定并 构建 出
一
反事实思 维 (o ne ata ti i )  ̄utr e l hn n 是美 国著名 心理 学 f u kg
家 、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K h e n和他 的同事 T esy在 诺 anma vr k
经发生 了的事件进行 心理模 拟和替换 , 常是 以反 事 实条件 句的形 式 出现 , 思雏过 程是个体 将事件 的真 实、 它通 其 现存 状态与
假设的、 望的理 想状态进行 比较 。反 事实思维与人 们的 生活息 息相 关, 情绪相 互影 响, 希 与 也会 影响 到人们 未来的 决策和判
种可能性假 设的思维活动 , 是对过去 已经发生 了的事件进
18 9 2年 发表的一篇名为 “ 拟式启 发 ( h i lt nhui 模 T es a o er . mu i s
t ) 的论文 时首次提 出的。它 是在基 于人类是 非理 性假设 i ” c
行心理模 拟和 替换 , 即用 “ 假设 可能 ” 表征 “ 来 现实 ” 的心理
活动 , 它通常是 以反事实条件句的形式 出现 , 有虚拟 的“ 条件
( 如果 ) 和虚拟的“ ” 结论 ( 么) 两部分组成 , 那 ” 其思维过程 是
的前提下提 出的。反事 实思 维是 对 已经 发生 过 的事件进 行 假设判断 和决策后 的 一种 心理 模 拟 ( et i l o ) m na s a n 。个 l mu t i 体产生心理模拟 , 为 了与周 围环境 建立 联系 , 是 重新 回忆 过 去所经历 的事 情 , 而建立对 以后有价 值的决策或判 断L 。 从 l j 反 事实思 维通常 是人们 在头 脑中对 已经发 生 了的事 件 进行否定并构建 出一种可能性假设 的思 维活动 , 从而表 征原 本可能发生但现 实并 未发 生 的心理 活动。它在 头脑 中一般 是 以反事实条 件 句的 形式 出现 , 即是 一种 “ 果 ……那 么 ” 如 ( - te ) 思维方 式 。它 是人类 一 种重 要的 思维 方式 , i …“hn 的 f 这种思维本身带有人们 的欲望 、 望 、 望等 , 愿 希 行为反应倾 向 受欲望 、 愿望 、 希望等信 息的影响 。V Me v ̄ S Mae T . de ,. dy和 .
大学生反刍思维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影响
大 学 璧反 刍思 维对积 极 情 绪和 消极 情 绪 的影 响
候倩倩 , 范亚兰 , 郭文丽
( 海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海南 海 口 5 7 1 1 5 8 )
摘
要: 采用反 刍 思维量 表 和积 极情 绪 消极 情 绪 量 表 对 大学 生 进 行 问卷 调 查 , 探 讨 大 学
( 一) 对 象
对象 与方法
采 用分 层 抽 样 方 法 随 机 选 取 海 南 师 范 大 学 3 0 0名 学生 进 行 问卷 发 放 , 现 场 直 接 收 回。 回 收
种对消极经历和消极情绪 的பைடு நூலகம்复思考 , 这 一观点
得 到研 究 者 广 泛 认 可 。但 也 有 学 者 提 出 了不 同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0— 2 6 作者简介 : 候 倩倩 , 女, 汉族 , 山东德 州人。海南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学 院 2 0 1 0级在读 学生 。主要研 究 方向 : 应用 心理 学; 范亚兰 , 女, 汉族 , 四川绵 阳人 。海南师范大学教 育科 学学院 2 0 1 0级在 读学生。主要研 究方向 : 应 用心理 学 ; 郭文 丽, 女, 汉族 , 江 苏大丰人 。海南师范大学教 育科学学院 2 0 1 0级在读 学生。主要研 究方向 : 应用 心理 学。
生 反 刍思维 对 积极 情绪 和消极 情 绪 的影 响 。研 究 结果 表 明 目前 大 学 生 反 刍 思维 倾 向普 遍 不
严重 ; 男女反刍思维倾 向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 来自 农村 的大学生 比来 自城镇 的大学生的反刍 思维倾向严重 ; 反刍思维会使人产生消极情绪 ; 反省深思对积极情绪的产生有一定促进作用。
份; 专业有 效 2 3 6份 , 文科 6 9 , 理科 1 6 7份 , 无 缺
“反刍思维”,让你跌入情绪深渊(深度好文)
“反刍思维”,让你跌入情绪深渊精神内耗,无疑是心灵上的一场重感冒。
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心理学上说,这或许是因为你跌入了“反刍思维”的陷阱。
“反刍思维”是指个体在经历了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考试失利、情感波折、工作不顺等等问题后,重复思考该问题的原因、经过、结果而不能自已。
以至于让自己越想越生气,越想越难过。
下面几种,就是比较常见的“反刍思维”。
1、灾难化思维灾难化思维,就是习惯于夸大负面事实的影响,凡事总往最坏的一面去想。
比如,工作上有一点小失误。
积极的思维方式,是认识错误、反思错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而灾难化思维,则会越想越消极,会想到别人怎么说自己,会想到领导怎么批评自己,甚至想到自己会不会因此被辞退。
这样,就会让自己陷入永无止境的焦虑中去。
2、习惯于比较从小到大,我们似乎总是习惯于比较。
小时候,比成绩、比速度、比父母。
长大后,比车子、比房子、比票子。
但是,如果总拿自己的劣势去和别人的优势相比,我们很容易变得自卑,变得内耗。
《你根本不用和别人比》中就有这么一句话:一旦我们与他人比较变成一种习惯,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种种问题,我们会仿佛困于迷雾中,找不到出路。
3、内心高敏感知乎上曾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最容易陷入内耗?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高敏感、低自尊,又不敢争取、惧怕冲突和斗争的人,精神内耗就会很严重。
”的确,高敏感的人,总是同理心很强,过分在意细节和别人的看法,很容易让自己进入自我怀疑的陷阱。
上文中的@平安喜乐就是如此,总是因为小事儿,担心男朋友是否爱自己,不仅影响心情,而且耽误工作。
4、凡事高要求还有一种内耗型的人,就是凡事要求太高。
这样的人,很容易在做决定之前犹豫,在做事情时完美主义。
让自己在怎么在做最优解时陷入僵局,过度自责。
但世间万物本来就是有高就有低,有成就有败,有好就有坏。
任何人都不可能占据了世间最好的一切。
所谓的高要求,也就是不现实的。
反事实思维摘文
不同故事情境下的反事实推理对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王慧良中文摘要在心理上对于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构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称为反事实思维(ocllnterafcuatlhtinking)。
它是人类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反事实思维与情绪的关系密切,对于同样的事件结果,不同的反事实推理引发的情绪也存在差异。
经历过的真实的事件引发反事实假设,人们在心理上将这些真实的事件与那些假设的事件进行比较。
这种比较引起人们对事件或决策结果的情感反应。
在将这些真实的已经经历过的事件与那些可能发生而实际上没有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的基础上,人们对过去事件的感觉更好或更坏。
以往的研究几乎没有考虑不同故事情境下的反事实推理对情绪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实验:实验一通过对经典的交通事故的故事进行改编,用改编成的4个故事版本作为实验材料,来探讨不同故事情境下的反事实推理对情绪的不同影响。
实验一中,每个被试随机接受一个故事版本的处理,要求被试看完故事后回答问题,并对故事中人物的家人和朋友的情绪进行评定并给出一个分数;实验二通过对经典的股票故事进行改编,用改编成4个故事版本作为实验材料,来探讨不同故事情境下的反事实推理对后悔情绪的不同影响。
实验二中,被试接受所有4个故事版本的处理,要求被试读完每个故事都对当事人的后悔强度进行评定并给出他们认为当事人后悔强度的分数。
两个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后悔的一致性模型与标准理论都能较好地解释不同故事情境下的反事实推理对随后产生的后悔强度的影响。
2.有无原因解释的故事情境下的反事实推理对后悔情绪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对于做(或不做)一件事情有原因解释比无原因解释的故事情境中反事实思维后产生的后悔强度要强烈一些。
所做的事情是偏离标准的(或异常的)比所做的事情是标准的故事情境中反事实思维后产生的后悔要强烈一些。
而在偏离标准(或异常的)的有原因解释的故事情境中的反事实推理后产生的后悔强度最强烈。
幸福的悖论_反事实思维带来的独特世界
第10卷第1期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 10N o .12009年2月J OU RNAL OF BEI HUA UN I VER SI TY (Soc i a l Sc iences)F eb .2009收稿日期:2008-12-01作者简介:王焕琦(1970-),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北华大学药学院副研究员;侯舒艨(1987-),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幸福的悖论)))反事实思维带来的独特世界王焕琦1,侯舒艨2(1.北华大学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摘要: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 h i n ki n g)是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
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与其他诸多心理特征一起影响着人们每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通过分析反事实思维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意义,就可以找到利用反事实思维来调节人的情绪和行为的途径。
关键词:反事实思维;情绪;认知;途径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9)01-0121-04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的人都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客观的存在不是一些简单的客体和符号,客观的存在经过每个人不同认知体系的加工,变成了每个人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心理世界。
在情绪体验上,是不是得到的越多就越觉得宽慰和幸福,得到的越少就越感到遗憾和挫败呢?一个人的所得或成就和他的情绪体验是否完全匹配呢?这些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心理学家的兴趣。
反事实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对人类的情绪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反事实思维的概念及现象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是指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1]。
其在头脑中主要是以命题的形式来表征,包括前提(/如果考前准备得充分一些0)和结论(/成绩可能会好很多0)两部分,是一种/如果,,那么0的思维方式。
事件结果的性质和情绪体验对儿童反事实思维的影响
智库时代 ·171·智库观察事件结果的性质和情绪体验对儿童反事实思维的影响曾燕玲 冷德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都匀 558000)摘要: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这种假设思维是个体的一种重要高级认知活动。
综合儿童反事实思维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事件结果的性质和情绪体验会对儿童反事实思维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事件结果的性质上,积极的事件结果容易引发下行反事实思维,而消极的事件结果容易引发上行反事实思维;在情绪体验下,儿童在消极情绪下更易产生反事实思维;个体自身特征主要表现为情绪的变化,而事件结果的性质直接关系到个体情绪的变化,因此情绪是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原因,也是反事实思维的结果。
关键词:反事实思维;事件结果;情绪体验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0-0171-002在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儿童说“如果妈妈早点叫我起床,我就不会迟到了”、“如果我不打A 小朋友,就不会被老师批评”等类似的与经历过的客观事实相反的想法。
这就是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又称反事实推理,个体在心理上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否定,进而建构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7],包括事件前提(如果今天妈妈早点叫我起床)和事件结果(我就不会迟到)两个部分。
已有研究发现,事件结果的性质是反事实思维发展的基础[2],而事件结果的性质在诱发反事实思维的过程中易受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如:好的事件结果在积极愉快的情绪影响下容易导致个体对下行反事实思维的思考,而不好的事件结果在消极悲观的情绪影响下容易导致个体对上行反事实思维的思考[3]。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儿童反事实思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反事实思维的产生、儿童反事实思维过程中出现的认知错误及原因等[2]。
而对儿童反事实思维发展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分散,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事件结果的性质和个体自身特征对儿童反事实思维的影响。
大学生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
────────【基金项目】广东海洋大学2017年人文社科项目。
【作者单位】1.广东海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湛江,524088;2.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西安,710062。
【作者简介】周济全(1989—),男,硕士,山东人,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zhouj_3444@ 。
【通信作者】陈青萍,教授,博士生导师,qingping3150@ 。
【收稿日期】2018-09-19。
·论著· DOI 编码:10.16117/ki.31-1974/r.201805009大学生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相关研究周济全1,陈青萍2【摘要】 目的 探讨反刍思维及心理弹性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为大学生抑郁情绪的调控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反刍思维反应量表(RRS )、心理弹性量表(CD-RISC )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的抑郁因子对广东某高校的12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反刍思维正向预测抑郁情绪,心理弹性负向预测抑郁情绪。
心理弹性在反刍思维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表现为反刍思维对抑郁情绪的预测力随心理弹性的降低而增强。
结论 本研究揭示,反刍思维水平越高,抑郁情绪水平越高,心理弹性在二者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关键词】 反刍思维;心理弹性;抑郁;调节作用Correlation Between Ruminant Thinking, Resilience and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Zhou Jiquan 1, Chen Qingping 2. 1.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er,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 2.School of Psychology,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nt thinking as well as resilience and depress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gulation of depression in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228 college students in a college Guangdong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and depression subscale of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Results Ruminant thinking positively predicted depression,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negatively predicts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moderating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nt thinking and depression. The predictive power of ruminant thinking on depression increased with the decrease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onclusion It suggests that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higher level of ruminant thinking tend to have higher depression and resilience may mode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mination and depression.【Key words 】 Rumination thinking; Resilience; Depression; Moderating effect 反刍思维(Rumination )指个体在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陷入反复分析个人原因,关注自身消极感受和信念而放弃采取积极行动予以应对的思维倾向[1]。
不同情绪状态下调控方式与生活取向对反事实思维的影响
But now th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is challenged by the public, the media. They are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faking but also the accelerating factors, which is self-contradictory.
The institutional fake is caused by the unreasonable system, the local government have to fake in the dilemma caused by the system, in order to fake successfully, the local government use all his forces, the Controversy of Huanan Tiger is a story of how the local government fake in the dilemma.
Key Words:The Institutional Fake; Monopoliz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Condemn to Bureaucracy
I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思维方式和情绪的相互影响
思维方式和情绪的相互影响思维方式和情绪是人类内心世界中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
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一个人的情感状态和认知水平。
本文将探讨思维方式和情绪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它们对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思维方式对情绪的影响思维方式是个体在认知和思考问题时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
它可以影响个体对外界环境的看法、对信息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不同的情绪产生。
首先,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够促进良好情绪的形成。
当个体拥有积极的思维方式时,他们倾向于以一种乐观、宽容和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这样的思维方式能够增强个体的抗压能力,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提高生活的幸福感。
其次,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则容易引发负面情绪。
当个体持有消极的思维方式时,他们往往对周围的事物抱有怀疑、疑虑和悲观的态度。
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并且加深这些消极情绪的程度。
长期以往,这种消极思维方式可能促使个体形成悲观主义的价值观,影响他们的情感状态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个体的情绪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能够促进正面情绪的形成,而消极悲观的思维方式则容易引发负面情绪。
因此,培养积极健康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体的情绪调节十分重要。
二、情绪对思维方式的影响情绪是人们对于某种刺激或事件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
情绪状态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能力。
首先,积极的情绪状态能够提升个体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力。
当人们处于积极愉悦的情绪中时,他们的思维方式更为开放、灵活,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积极的情绪可以改善个体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个体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其次,消极的情绪状态可能导致个体的思维受限。
当个体处于消极情绪中时,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思考方式会变得狭隘、固执。
消极情绪抑制了个体的创造力和灵感,使其难以从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思维和情绪之间有何联系?
思维和情绪之间有何联系?一、思维与情绪的定义及区别思维是人类大脑中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一种关于世界的反映。
它包括了感知、记忆、推理、判断、想象等各种智力活动。
而情绪则是人类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一种内心感受。
它包括了喜怒哀乐、恐惧、惊讶等各种情感体验。
二、思维与情绪的相互影响1. 情绪对思维过程的影响情绪可以对思维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兴奋可以提高思维活动的效率和创造力。
相反,消极的情绪如焦虑、恐惧则会抑制思维活动,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
2. 思维对情绪过程的影响思维可以调节和影响情绪的产生和发展。
例如,通过合理的思考和解释,人们可以对某些情绪进行调整和控制,使其更加符合实际情况,从而提高情绪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三、思维与情绪的共同基础思维和情绪都源自于大脑的神经活动,共享脑部的神经结构和化学物质。
这两者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单向影响,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1. 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大脑中的杏仁核、海马体以及前额叶等区域与情绪的生成和调节密切相关。
而思维活动则主要涉及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例如前额叶、顶叶等。
因此,这些共享的神经结构为思维和情绪的相互联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2. 化学物质基础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物质在思维和情绪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例如,多巴胺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参与了情绪的生成和调节,而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则与思维活动密切相关。
四、思维与情绪的相互作用机制1. 注意力调控注意力是思维和情绪的关键环节之一。
通过控制注意力的分配,人们可以调节和控制思维和情绪的产生和发展。
2. 认知评价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进行主观评价的过程。
它可以影响人们对情绪的感知和情绪的表达,同时也会影响思维的判断和决策。
3. 情绪调节策略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影响思维活动。
例如,积极情绪放松法、认知重构等。
五、思维与情绪的关系对个体的影响1. 心理健康思维和情绪的正常发展和相互调节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思维和情绪对冲突解决的影响
思维和情绪对冲突解决的影响冲突是人际关系中常见的现象,无论是个人生活中还是工作环境中都难以避免。
冲突解决的过程中,思维和情绪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思维和情绪对冲突解决的影响,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思维对冲突解决的影响思维是人类独有的认知过程,它包括分析、判断、推理等能力,对于解决冲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对冲突解决至关重要。
它使我们能够理性地分析冲突的原因和各种解决方案的优劣,从而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们解决冲突的效果。
2.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解决冲突的关键之一。
它使我们能够超越传统思维模式,发现新的解决方案。
在处理复杂的冲突时,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僵局,找到更有效的解决途径。
3. 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指的是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并在解决冲突时制定长远的发展策略。
这种思维能力使我们能够权衡各种利益关系,找到不同利益方的平衡点,达成长期稳定的冲突解决方案。
二、情绪对冲突解决的影响情绪是人类情感体验的表现,对于冲突解决过程中的态度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1. 情绪调节能力情绪调节是解决冲突过程中的关键技巧。
当情绪高涨时,我们可能会做出过激或冲动的决策,导致冲突的加剧。
而情绪调节能力强的人能够保持冷静,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避免进一步的冲突。
2. 同理心和沟通能力冲突解决需要各方之间的有效沟通,而同理心和沟通能力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
当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冲突解决的效果会更好。
情绪的平稳和善意的沟通可以缓解冲突的紧张氛围,充分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3. 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处理冲突时的重要因素。
它包括自我认知、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情绪智力高的人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能够有效地处理冲突,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思维与情绪的相互关系思维和情绪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情绪调控之四——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提起倒过来思考,我就想起宋朝时两个秀才对吟的诗:远看铁塔一骨碌,顶上没有底下粗,要是把它倒过来,底下没有顶上粗。
这是个能让人笑岔气的笑话,作为诗是不怎么样,但它也有两点好处:第一,它能说实话,虽文采差了点,却能够实事求是,不伪不诈,这是很难得的;第二,它带给了我快乐、舒畅的心情。
讲这个笑话的目的是想给倒过来思考的话题增加一点情趣。
倒过来思考是一种很有意思的思考方式,它能改变我们传统的思维习惯,带给我们有益的人生启示,舒畅我们的身心。
比如以前我们老师已经讲过的,面前有半杯水,悲观的人说:唉,只剩半杯了;乐观的人不这样想,他会倒过来思考,说:嚯,还有半杯呢。
显然,我们看到后者更豁达,也活得更快乐。
这样看来,倒过来思考能够折射或者影响人的生活态度,进而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也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说天下有两种人: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先挑最好的吃;另一种人则相反,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
但这两种人都不快乐,前者认为他的葡萄越来越差;后者则认为他吃的每一颗都是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后一种人应该快乐。
因为他吃到的越来越好,他应该一刻比一刻活得更有味道。
这就好比晋代的画家顾恺之,顾恺之吃甘蔗的时候,“恒自尾至本”,也就是说总是倒过来吃,从根端开始吃,人们就奇怪了,问他道:你为什么这样倒着吃呢?顾恺之挺幽默地说:嘿嘿,这样吃的话,可以渐入佳境。
从差一点的地方开始,慢慢品尝生活的甘美,看来顾恺之早已领悟出倒过来的好处了。
人生就好比是一串葡萄,或者是一根甘蔗,如果你先拣好的吃,那就意味着你的日子越来越枯燥,越活越没甜头。
真正的做法是倒过来,循序渐进,渐入佳境,越来越有滋味。
当然,我不是强迫谁一定要倒过来思考或做事,而是要提倡一种积极的心态,在有些情况下,我们应该有倒过来思考的意识,赶走生活中的苦闷,让快乐永驻心间。
《坛经》上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惠能灭万年愚。
”倒过来的思路就是明灯一盏,积极的心态就是那大智慧。
反事实思维例子
反事实思维例子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反事实思维例子 1反事实思维是指对已经发生的事情假设一种与事实相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可能比事实更好或更坏。
反事实思维通常包括假设前提和假设结论两部分。
反事实思维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kahneman和他的同事tversky在 1982 年发表的一篇名为“模拟式启发(the simulation heuristic)”的论文时首次提出的。
它是基于人类是非理性假设的前提下提出的。
反事实思维是对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件,之后进行判断和决策后的一种心理模拟(mentalsimulation)。
心理模拟过程可被视为有意识的再激活储存在记忆中实施过的行为。
个体产生心理模拟,是为了建立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重新回忆过去的经历,从中提取愉快或有价值的信息。
反事实思维通常是在头脑中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否定,然后表征原本可能发生但现实并未发生的心理活动。
它在头脑中一般是以反事实条件句的形式出现。
反事实条件句(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s)也叫“虚拟蕴涵命题”,它具有“如果……,那么……”的形式。
例如:“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
”一个反事实思维包括两个部分:虚假的前提(“如果刚才没买那件衣服”)和虚假的结论(“现在就可以买这件了”)[1]。
反事实思维例子 2根据发生的方向可将反事实思维分为上行反事实思维(upward counter factual)和下行反事实思维(downwardcounter factual)。
前者是指想象的状况比现实状况好,后者则是想象的情况比现实情况更糟糕。
上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为“上行假设”。
它是对于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件,想象如果满足某种条件,就有可能出现比真实结果更好的结果。
例如,“如果比赛前能到比赛场地进行过适应性训练的话,那么今天这场球就不会输”。
下行反事实思维,也称为“下行假设”。
反事实思维的影响因素及教育意义
反事实思维的影响因素及教育意义
反事实思维的影响因素:影响反事实思维的因素也影响因果推理,如事件的正常性、可控性、道德性是影响反事实思维的重要因素,他们也同样影响因果推理。
反事实思维的教育意义:不同方向的反事实思维,其准备功能也不相同,上行反事实思维比下行反事实思维具有更强的准备功能,相关研究证明了这个结论,上行反事实思维者更愿意在以后的生活中改变生活模式。
反事实思维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个体会利用反事实思维的准备功能激活更多的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激活的自我保护机制可帮助个体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去应对自己目前处境带来的种种伤害,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反事实思维是否产生取决于生活事件所引发的情绪情感。
与正性的情绪体验相比,消极的情绪情感更容易将人的思维牵引到如何避免这种负面情绪上来,由此想象一个比当前更好的可能情境,从而较易激发反事实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要求两组被试将虚拟结果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第一组 行反事实思维,表现出一致性。但是在消极情绪状态下,高自
被试的情绪体验差于第二组被试。说明第一种条件下产生了情 尊的被试产生的下行反事实思维多于上行反事实思维,而低自尊
绪适应,第二种条件下产生了情绪比较。[6]
的被试则产生了更多的上行反事实思维。这说明先前产生的情
积极情绪进一步引发了下行反事实思维。有研究者曾经让被试 体验。他们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产生后悔的体验需要个体能
看电影或者听音乐,以此诱发愉快和悲伤的情绪。结果两种 够同时比较事实与反事实,但儿童还缺乏这种同时比较的能力。
情绪分别引发了下行和上行反事实思维。为了进一步证实情绪 因此,反事实思维的能力是儿童理解后悔的一个重要但并非唯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24期 总第175期 DOI 编码 :10.3969/j.issn.1007-0079.2010.24.068
反事实思维与情绪的相互影响
德育与思政研究
陈武英
摘要 :反事实思维是个体对过去事件加以心理否定并构建出一种假设可能的思维活动。关于反事实思维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从反事 实思维的角度进行研究,发现反事实思维的方向和关注点如果不同,引发的情绪也会不同。从特定情绪的角度展开研究,发现情绪对反 事实思维也有影响作用,两者可以互为因果。而且,特定情绪不同,与反事实思维的关系也有所不同。两者的关系受到众多因素共同调节 作用的影响。
实思维诱发了负性情绪,令被试对游戏结果感到心有不甘,于 情景,而并不考虑自己所处的现实,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同化
是希望继续新的游戏。后来陆续有研究者通过实验证明让被试 效应。
模拟下行反事实思维,诱发了积极情绪,而模拟上行反事实思
为了更好地说明自己的观点,McMullen 设计了一个实验,
维则诱发了消极情绪。[3]
情绪对反事实思维存在影响作用,结合前面已有的成果,
个维度是方向,可以分为上行和下行,另一个维度是个体的关 可以认为情绪和反事实思维互为因果,情绪既可以是反事实思
注点,包括反思(Reflection)和评价(Evaluation)。所谓反思, 维的结果,也可以是反事实思维的原因。
是指个体通过虚拟一个结果,在心理上想象这种结果就是真的,
关于反事实思维与情绪的关系,最初源于对反事实思维 反事实思维性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研究者发现反事实思维与
功能的探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Roese 的观点。他将反事实 情绪之间的关系也不像从前所认为的那么简单,而是更为复杂。
思维的功能概括为两大类 :情绪功能和准备功能。[2] 其中,情
1994 年,美国发生了一起空难,所有机乘人员全部遇难。
行反事实思维(upward counterfactual)和下行反事实思维 虑体验。McMullen 借鉴这一真实事件,在深入分析幸存者的
(downward counterfactual)。上行反事实思维模拟了更好的 心理后提出反事实思维存在情绪对比(下行反事实思维模拟了更 (assimilation)两种效应。他认为,幸存者“庆幸自己幸免于难” 差的可能性,可以诱发积极的正性情绪。(Markman,等,2008)[3] 实质上是一种现实与可能性的对比,由于可能性是更可怕的后
从反事实思维的角度来研究其与情绪的关系并不是唯一的 的关系。一些情绪,诸如后悔、内疚、羞耻等,不是生来就有
研究思路。事实上,也有不少学者尝试着从情绪的角度来考察 的,而是逐渐发展习得的。特别是后悔,由于这种情绪充满了
其与反事实思维之间的关系。
个体对已有事实的不满意和不接受,因此与反事实思维的关系
早期有关情绪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先前产生的情绪可以影响 似乎更为紧密。Guttentag 等人为了研究儿童与成人在理解后悔
是一些科学方面的奇怪念头(例如,如果没有月亮会怎样)。自 是产生积极情绪。
从 Kahneman 等人率先提出“反事实思维”以来,引起了国内
在反事实思维研究兴起之初,人们对反事实思维的理解基
外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人们不仅探讨反事实思维自身的性质、 本上都是指模拟的可能性与过去已有事实之间的比较。但越来
在 2000 年前后,情 绪领域的研 究 有了新的变化。部 分
此时关注的仅仅是虚拟的内容,完全不考虑现实是怎样的。所 研究者认为以往在探讨情绪和认知的关系时采取的是效价观
谓评价,是指个体虚拟一个与事实完全不同的内容,以此内容 (valence-based perspective),即把所有的情绪笼统地分为积
讨论反事实思维与情绪的关系是不全面的。不同的反事实思维 疚仍然有所区别,羞耻更多地指向自我,内疚则较多地指向个 定向中,个体所采用的关注点不同,其与情绪的关系也是不同的。 体做出的行为。[10] 正是这种差异,使它们与反事实思维之间的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系有所不同。
二、从情绪的角度进行考察
还有一些研究则从发展的角度探讨反事实思维与特定情绪
可能发生的结果。它们可以是对个人生活的反事实思维(例如, 在上行反事实思维中,更好的可能性与现实的对比将使我们对
如果我当初嫁给诺曼,我肯定要幸福得多),也可以是对历史的 现实感到不满,于是负性情绪随之产生。在下行反事实思维中,
反事实思维(例如,幸亏纳粹没有率先制造出原子弹),还可能 更差的可能性与现实的对比会使我们对现实感到非常满意,于
评价和下行反思产生消极情感,下行评价和上行反思产生积极 反事实思维往往与积极情绪有关,但反事实思维与同样性质的
情感。
不同情绪的关系并不完全一致。有研究发现同样是消极情绪,
Markman & McMullen 采用大学生为被试,通过完成组 自我关注的情绪强度(如后悔、羞耻和内疚)与上行反事实思
词游戏的任务,诱发被试的反事实思维,然后测量相应的情绪 维有直接关系,他人关注的情绪强度(如怀疑和愤怒)与反事
绪功能是指反事实思维因为提供了不同于事实的其他可能性而 但这次空难事件有一个幸存者,他已经买好了机票却因为临时
改变人们的情绪体验。不同方向的反事实思维与不同性质的情 有事而误机。这在外人看来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情,这个幸存
绪有关。根据思维发生的不同定向,可以将反事实思维分为上 者尽管也十分庆幸自己幸免于难,但也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焦
行评价中,个体对比了现实与更差的可能性,故而体验到积极 域,表现为开始注重探讨反事实思维与特定情绪之间的相互关
情绪。在下行反思中,个体只感受更差的可能性,不考虑现实, 系,以及这种相互关系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或调节。
就会接受消极的认知并体验到消极情绪。综合起来,就是上行
人们发现虽然上行反事实思维普遍与消极情绪有关,下行
关键词 :反事实思维 ;情绪 ;REM 模型 作者简介 :陈武英(1977-),女,湖北襄樊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情绪。(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徐州师范大学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08XWB15)的部分研究成果。
当人们思考已有事实如何可以变得不同的时候,就是在进 是因为它对一些特殊的情绪产生了影响。这些特殊的情绪(包
要求一组被试生动地想象某一消极生活事件本来可以是另一种
Roese(1995)指出反事实思维之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 更好的结果,另一组则想象该消极事件可能会有更坏的结果,
148
德育与思政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24期 总第175期
研究发现第一组被试报告的情绪体验好于第二组被试。随后, 下,高自尊被试和低自尊被试产生的下行反事实思维明显多于上
2003 年,Markman 和 McMullen 提 出 反 事 实 思 维 的 绪状态确实对随后的反事实思维产生了影响作用(Sanna etal, REM 模型(reflection and evaluation model),进一步明确 1999)。[8]
了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反事实思维可以从两个维度去分析 :一
功能、类型等问题,还探讨了反事实思维与其他心理活动之间 越多的研究发现反事实思维并不都是这样,也可以是只考虑可
的关系,其中就包括反事实思维与情绪的关系研究。本文拟对 能性,而不与现实进行比较。于是,开始有研究者认为反事实
这一领域的理论与相关研究成果进行阐述。 一、从反事实思维的角度进行考察
思维应该有两种,一种包含了可能性与现实的比较,另一种则 只关注了可能性,并不考虑可能性与现实之间的关系。[5] 随着对
状态和随后的任务坚持情况。结果表明,下行的反思能显著预 实思维却没有明确的关系。还有研究以服刑人员为被试考察了
测随后的坚持性,其次是上行的评价。而下行的评价和上行的 反思则没有这种显著的预测作用。[3] 实验结果支持了 REM 模型。
根据 REM 模型,可以看出单纯考虑反事实思维的方向来
上行反事实思维与羞耻、自责、内疚等消极情绪的关系,结果 发现上行反事实思维引发了自责与内疚情绪,但并没有引发明显 的羞耻情绪。[9] 深入分析发现,虽然同是消极情绪,但羞耻与内
随后的一系列认知和判断。这意味着反事实思维作为一种认知 情绪上是否存在发展差异,选取了 5 岁组、7 岁组和成人组等
活动也有可能受到情绪状态的影响。例如在 Markman 的实验 三组被试,实验任务是听同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人物经历
中,被试在游戏失败之后自发产生的主要是上行反事实思维, 了同样的消极事件,有所区别的是其中一个人物 Jack 本来可以
在游戏成功之后自发产生的主要是下行反事实思维。究其原因 拥有更好的结局。结果表明,7 岁组和成人组一致认为 Jack 应
可能是失败首先导致了消极情绪的产生,消极情绪继而引发了 该会感到更加后悔。Sarah 等人以 5 岁和 6 岁儿童为被试,发
上行反事实思维。相反地,成功诱发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 现在有引导的情况下,儿童可以进行反事实思维,但缺乏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