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详解

合集下载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最新考试试题库(完整版)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最新考试试题库(完整版)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书是整个人类的记忆。

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

读书,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让几千年来的智慧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

读书,不仅需要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A.徘徊积聚宵衣旰食 B.徘徊积淀废寝忘食C.踟蹰积淀宵衣旰食 D.踟蹰积聚废寝忘食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连那些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博士都被赶出华尔街,到地铁卖热狗去了,何况他这个半路出家的?B.在外打拼数十年后,他回到了家乡,用省吃俭用的结余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为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拳拳爱心。

C.长期以来,杀虫剂、除草剂、增效剂等各种农药所导致的污染,严重侵害着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与市民生活。

D.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日起开始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首次提出保修期不低于三年。

B.东方白鹳是一种体态优美的大型涉禽,其羽毛亮如白雪,腿脚鲜红艳丽,覆羽和飞羽黑中的闪亮。

白、红、黑结合得如此高妙,令人惊叹。

C.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试题及答案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试题及答案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他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但性格懦弱、谨小慎微,做起事来总是,从来不敢越雷池一步。

②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我们更要勇于开拓,不断进取,如果,就会落后甚至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③要想让中国传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唯有创新才是弘扬戏曲文化的康庄大道.A.故步自封墨守成规抱残守缺B.墨守成规故步自封抱残守缺C.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墨守成规D.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故步自封2、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

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

,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

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人民;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

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1.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A.坚贞不屈自强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B.坚定不移自强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C.坚贞不屈生生不息百废待兴奋发图强D.坚定不移生生不息百废俱兴奋起直追2.下列选项对语段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A.比喻排比 B.对偶比喻C.排比夸张 D.夸张对偶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五大道历史体验馆”项目以五大道历史为背景,以洋楼文化为主线,结合历史图片、历史资料、历史物品、历史人物,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当年的洋楼生活。

B.“全民阅读”活动是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引导市民多读书、读好书,使读书成为一种体现百姓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C.由于自贸区致力于营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的营商环境,使更多金融、物流和IT等专业人才有机会不出国门,就能拿到远超同行水平的“国际工资”。

D.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

2012辽宁高考语文

2012辽宁高考语文

2012辽宁高考语文一、考试概述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科目考试是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本文将对该年度的高考语文试题进行全面分析。

二、阅读理解题分析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重点部分,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201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题的形式多样,涵盖了不同类型的文章和题目。

例如,其中一篇文章是关于中国古代诗人杜牧的文章。

文章介绍了杜牧的生平和他的作品风格,提出了一些与杜牧相关的问题供考生回答。

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仔细阅读,并理解文章中的细节信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观点。

另一篇文章则是关于阅读的重要性的文章。

文章强调了阅读对知识获取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就阅读的益处进行了阐述。

考生需要从文章中获取关键信息,回答相关的问题,展示自己对文章所陈述的观点的理解和思考。

三、作文题分析作文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另一个重点部分,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题目或材料,进行有条理、准确、连贯的写作。

在201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题目涉及了社会热点、人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例如,有一道作文题是关于人生选择的题目。

题目要求考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身边的例子出发,谈谈对于人生选择的理解和看法。

这样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能力。

另外,还有一道作文题是关于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的题目。

这道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谈谈对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的看法。

这样的题目旨在考察考生对网络时代的理解和对青少年问题的思考能力。

四、语法填空题分析语法填空题是高考语文科目中的一道常见题型,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和语法规则,在空格处填写适当的词语。

在2012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语法填空题的语境多样,覆盖了不同的文体和主题。

例如,其中一道语法填空题是一篇记叙文中的一段。

考生需要根据上下文填写适当的词语,使整个句子通顺和语法正确。

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

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环境当作资源的概念。

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含详细答案)

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含详细答案)

语文试卷 第1页(共10页)语文试卷 第2页(共10页)绝密★启用前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

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环境当作资源的概念。

2012年辽宁高考试卷(语文)

2012年辽宁高考试卷(语文)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2012年辽宁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详解

2012年辽宁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详解

2012年辽宁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详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最后的黄豆爷爷是个染布的。

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

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

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斗蛐蛐。

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我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

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我爷爷。

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

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铜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

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

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

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那家大染坊被爷爷挤垮了。

没过半月,爷爷快乐地嚼着黄豆把那几口锅搬进了大染坊。

于是,镇子里又有了大染坊。

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

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迎亲那天,爷爷喝了好多酒,醉了,进洞房时还绊了一脚,兜里的黄豆全撒在地上,他捡了好一阵子。

奶奶什么反应,到现在我也不知道。

后来跟我讲这事时,爷爷还叹气,这一绊,不是什么好兆头。

要不,这后辈子也不会活得这样磕磕绊绊。

说这事时,爷爷喘着粗气,我帮着捶了半天背,他还是喘得满脸猪肝色。

其实,爷爷在生父亲的气。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

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

没钱,就赊账。

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答案

2012年高考语文辽宁卷-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答案解析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C【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2.【答案】A【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3.【答案】D【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答案】D【解析】横,无端,无缘无故。

5.【答案】B【解析】都体现了周顗的率性自然。

6.【答案】B【解析】并非两次都对皇帝进行批评,第一次是批评,第二次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

7.【答案】(1)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

(2)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解析】从:表示叔伯关系。

折:压倒。

校:动词,计较。

宗:尊崇。

为有司所纠:被动句。

纠:检举。

亮:通“谅”,谅解。

黜:贬斥。

(二)古代诗歌阅读8.【答案】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

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1)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2)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解析】题目为“初见嵩山”一个“初”字可谓“题眼”,就暗含了“惊喜”与“期待”之情。

展开描写时,先写鞍马劳顿中青山对我的开解,又写日暮时风雨天气,最后才让数峰露面,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将铺垫手法用到极致。

9.【答案】(1)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最新版本图文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最新版本图文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②经过几天的,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③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提出了从单一的小农业向大农业转移的战略措施,于是一个个生态经济园区应运而生。

A.老谋深算深谋远虑深思熟虑 B.老谋深算深思熟虑深谋远虑C.深思熟虑老谋深算深谋远虑 D.深谋远虑深思熟虑老谋深算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只有当促进艺术电影繁荣成为社会共识,从源头的创作方到末端的受众方的各环节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艺术电影才能真正实现飞跃。

B.据说当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及孩童,为了安全,徽州的古村落老宅子大多为高墙深院、重门窄窗的建筑。

C.工作之余,大家的闲谈话题脱不开子女教育、住房大小、职务升迁,也照样脱不开为饭菜咸淡、暖气冷热、物价高低吐槽发声。

D.我国重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目的是用更严格的监管、更严厉的处罚、更严肃的问责,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被称为“最严食品安全法”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考试技巧、答题原则

2012辽宁省高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考试技巧、答题原则

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3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寂寥(liáo)雾霾(mái)瞋(chēng)目潜(qián)移默化B.氛(fēn)围吝啬(sâ)熹(xī)微束(shù)之高阁C.发酵(jiào)徘徊(huái)滂(pāng)沱叱咤(chà)风云D.模(mó)板怯(qiâ)懦签(qiān)署断壁颓垣(yuán)3、写作 70分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远走他乡、辗转天涯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那些远离家乡的人们会那么怀念故乡?B.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生哲学,儒家坚持以修身为本,追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C.建立现代科学的三大基石是理论、实验和数学(包括计算、统计与建立在抽象模型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D.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标点符号用法》,我们要怎样贯彻:通知各校自行学习?组织骨干教师来培训?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A.⑥③④①②⑤ B.②⑤①④⑥③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A.风电属于绿色清洁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把握机遇,发挥我们幅原辽阔、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风电。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整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整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

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2012辽宁高考语文部分试题分析ppt

2012辽宁高考语文部分试题分析ppt
实践:与法西斯的战斗
实 践
品格
⑧“我将死于工作。”这是晚年的克罗 齐在他人问及自己健康状况时一句平静 的回答。创造性的努力、自由的激情以 及深刻的公民责任感,既是意大利民族 性格的基本素质,亦折射出克罗齐的人 格理想。
总结全文:伟大的人格
①领起下文 ②文艺与历史 ③现代美学 ④理论与实践统一 理论
1. 家族的上辈,民族的祖先:祖~。~ 庙。~祠。 2. 家族:~法(封建社会以家族为中心, 按制统远近区别亲疏的制度)。~ 族。~室(帝王的宗族)。~兄。 3. 派别:~派。禅~(佛教的一派)。 4. 主要的目的和意图:~旨。开~明义。 5. 尊奉:~仰。 6. 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师。
坐: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 地而~。~待。~垫。~骨。~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禅。~功。~ 骑。 2. 乘,搭:~车。~船。 3.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庄。 4.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落。~北朝南。 5.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锅。 6. 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 7. 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 副词(a.空,徒然,如“胡为~自苦,吞悲仍抚膺”;b.无故,自然而然, 如“如若此,则盐必~长十倍”;c.遂,即将,如“寒英~销落,何用慰远客”; d.深,如“感此伤妾心,~愁红颜老”;e.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 晚,~见渔舟两两归”)。 9. 定罪:连~。反~。~赃(犯贪脏罪)。
刻画无盐,唐突西施:刻画:描绘; 无盐:战国时齐国的丑女;唐突: 冒犯;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比 喻拿丑的和美的比较,冒犯与贬低 了美的。
有司:指官吏。古代设官分 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2012年高考辽宁语文试卷分析(1)

2012年高考辽宁语文试卷分析(1)

2012年高考辽宁语文试题分析一.对考生答题情况的调查(失分较多的题)2012年辽宁高考语文考试在考生的“难”声中结束了。

学生出考场是一味叫苦,认为试题太难。

难在几点:1.现代文阅读整个文段内容较难,不容易读进去。

第二题最难,看不出答案来,从得分结果看,第二题失分果然很多。

2.实用类文本阅读难。

第一,选择题不容易选出两个特别清楚的答案,有模糊点。

很多学生只选对了一个。

第二,第二题不能清楚地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分点答题难以界定,找不到答题点,只好摘抄原文多个句子,抄了这句丢了那句的,显得乱,不规范。

失分是自然的。

第三,第三题题干不易看透,对两句话的内涵理解不全面,答题出现了丢点的现象,失分较多。

3.成语、语病较难。

难在成语出了一个不常见的“方寸之地”,平时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少,而这个词恰恰是答案。

语病的区分度也不大,有似是而非的感觉。

4.语言运用题的16题难。

难在题型发生了变化,学生不知是句式变换还是压缩语段。

不知做成单句还是做成复句。

对原语句的要点筛选的也有出入。

5.作文。

不能很好的点出中心,很多学生的命题都在外围,而不在“靶心”。

且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例子去论证中心论点。

(以上是我搜集到的考生的看法。

)二.对考题的客观分析我认为,学生的说法是相对的。

答不上题的学生各有各的原因,更多的是学艺不精。

我们应站在高考语文考点的角度、站在语文学科知识点的角度去客观的分析2012年辽宁语文考题,也必须瞻前顾后,把今年的考题和2011年、2010年甚至更早的年份的考题作比较,慎重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

我的看法是:㈠.学生的“难”的反应不是很准确。

我认为,和2011年相比,只是现代文阅读是理论性著作,偏于理性,学生一时读不进去,没有抓头,感到无从下手,浪费了很长时间。

现代文又是整个卷面的第一题,刚一进考场,就遇到了难题,对后面的答题情绪可能造成了影响。

㈡.基础知识中的成语、语病一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题,说不清是难还是易,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辽宁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2012·辽宁,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己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于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

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仍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练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2012语文(辽宁卷)

2012语文(辽宁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0写在本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辽宁卷)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辽宁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中大网校

辽宁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中大网校

辽宁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总分:150分及格:90分考试时间:12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1)<p style="text-align:center;"><strong>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strong></p><strong>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strong>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成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辽宁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然作为环境与自然作为其自身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然作为其自身以自身为本位,与人无关。

而自然作为环境,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价值物。

一方面,它是人的对象,相对于实在的人,它外在人。

但另一方面,当它参与人的价值创造时,就不是人的对象,而是人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人的另一体,在这个意义上,环境与人不可分。

自然当其作为人的价值物时,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资源,二是作为环境。

资源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要向自然获取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但是必须有个限度,超出限度就可能造成整个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或某些资源的枯竭。

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但更重要的是,资源是人掠夺的对象,而环境是人的家园。

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而将自然界看出环境,不管这里的自然条件如何,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当今人类来说,重要的是要将自然看成我们的家。

家,不只是物质性的概念,还是精神性的概念。

环境美的根本性质是家园感,家园感主要表现为环境对人的亲和性、生活性和人对环境的依恋感、归属感。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宜居、利居、乐居。

当前各地都在创建人类的宜居环境,提出建设花园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等诸多主张,但“宜居”在城市功能的各层次中,只是基础,重在环境保护。

而“利居”任然没有摆脱将环境当作资源的观念。

环境一旦成为利用的对象,它与人的关系就存在某种对立。

只有“乐居”,人与环境的关系才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的,而且这种和谐具有亲缘性、情感性、文化性。

亲缘性,说明环境与人共生的关系。

情感性,说明环境与人的内在心理的关系。

文化性,说明乐居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意味,浓缩提炼了人类文明的精华,真正体现了家园感。

家园感的实现离不开对环境进行建设。

环境建设有两种指导理念:一是功利的原则,二是审美的原则。

两个原则必须是统一的,且应以审美原则为主导,也就是说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为景观建设,让工程既有利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又有利于人类的审美。

此外,家园感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一是需要科学技术,二是需要理念。

在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理念中,“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有积极意义。

这里“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

比如,城市中的湖水被污染了,按“真”的保护,主要在治理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它的生态平衡;而按审美的保护原则,不仅要治理污染,还要进一步做一些美化,如湖岸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

环境作为人的家园,既是空间的,也是历史的。

我们应该适度开发自然资源,高度重视保护自然资源,并努力建造乐居的环境。

(摘编自陈望衡《环境美学的当代使命》)1、下列有关“环境”和“资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作为环境的自然与作为资源的自然都是人的价值物,参与到人的价值创造中。

但二者又有所不同。

B. 自然作为环境,失去了自己的本体性,成为人的家园。

这种情况下,人总是力求实现与自然的和谐。

C. 资源外延小于环境,主要分为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源。

只有改变获取资源的手段,才能使人与自然不再对立。

D. 自然作为资源,可以满足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人掠夺的对象,而不加限制地掠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想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

人类对家的居住功能的追求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宜居、利居、乐居,其中宜居是基础。

B. 利居,任然把环境作为利用的对象,即重视自然作为资源的价值,忽略自然作为环境的价值。

C. 乐居既要体现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又要满足居住者对环境的情感认同,还要体现深厚的文化感,三者缺一不可。

D. 环境对人的亲和性与人对环境的依恋感是家园感的表现。

乐居满足了人在环境方面的全面需要,因而乐居是环境建设的最高目标。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由于资源的枯竭会危及人的生存,所以人类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环境。

但与此同时,适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工作也不能停。

B. 湖岸植树栽花,湖中养鱼建亭等保护环境的做法,不仅美化了我们的空间,而且也让家园感具有了持续性。

C. 环境建设的指导原则应强调功利与审美的统一。

例如,可以将工程建设转行成景观建设,也就是将审美理念融入工程规划中。

D. “审美的环境保护”理念中“美”的构成是丰富的,它高于科学的“真”的保护,因而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1.【答案】C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析】原文第一段倒数第四行是这样表述的“一般来说,环境比资源外延要大”,倒数第三行“从自然界掠夺资源,不管手段如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选项表述与这两句都不相符。

2.【答案】A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析】原文第二段第三行“家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居住可以区分为三个层级”,原文表述的是“三个层级”并非“三个方面”。

3.【答案】D 【考点】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析】原文第三段第五行“这里的‘美’的构成是丰富的,既有来自生态方面自然方面的美,也有文明方面的人工的美。

这样,‘审美的环境保护’不仅包含了以生态平衡为最高原则的科学的‘真’的保护,而且高于‘真’的保护”,并未强调“保护环境首先要考虑人工美的因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周顗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采透彻。

司徒掾贲嵩有清操见,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弱冠,袭父爵武城侯。

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

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

免官。

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

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能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恭显任,名位过量。

”固辞不受,帝诏不许。

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

”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

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顗宽裕友,弟嵩尝酒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蜡烛投之。

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王导甚重之,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未更事。

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

”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

帝召顗,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顗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

”或劝其避敦,劝顗避敦,顗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骂贼不绝,祈速杀敦,语未终,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

遂遇害,时年五十四。

(编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九》)【注】①顗:(yǐ)多用于人名。

②乐广:晋贤士,《晋书》云其“名重于时”。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自顷雅道陵迟陵迟:衰落。

B. 复坐门生斫伤人坐:因……犯罪。

C. 诸人咸以君方乐广方:比拟。

D. 何乃横得重名横:强行5. 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够体现周凯性格同一侧面的一组是(3分)A. 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B. 何乃刻面无盐,唐突西施也何敢近舍明公,远希稽、阮C. 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D. 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耶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周顗在当时以雅望获海内盛名。

文中贲嵩和庾亮的话都表现了这一点。

其中,贲嵩认为周顗能够使国家风气清正。

B. 文中周顗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顗虽身处官场但不敢于直言的性格。

C. 周顗奉诏去见王敦时,王敦认为周顗辜负了自己,这主要是因为王敦举兵犯上时,周顗曾亲自率军与他对抗。

D. 王敦构逆,周顗审时度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

周顗被捕后,在经过太庙时,痛骂奸逆,触怒王敦,招来杀神之祸。

7. 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2)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4. 【答案】D【考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解析】横,意外。

5. 【答案】B【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

【解析】B都体现了周顗的率性自然。

A第一句体现周顗的谦虚,第二句流露了对皇帝不能诛杀王敦的不满。

C第一句体现了周顗的宽容,第二句体现了他的忠诚。

D第一句体现周顗的率性自然,第二句体现他的忠诚。

6. 【答案】B【考点】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并非两次都对皇帝进行批评,第一次是批评,第二次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

【方法点拨】解答此题,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逐项核对。

7.【考点】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析】(1)从:表示叔伯关系。

折:压倒。

校:动词,计较。

宗:尊崇。

(2)为有司所纠:被动句。

纠:检举。

亮:通“谅”,谅解。

黜:贬斥。

【答案】(1)(5分)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

(译出大意给2分;“折”“校”“宗”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分)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译出大意给2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方法点拨】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等的理解一定要准确。

力求使整个句子通顺合理,达到“信、达、雅”标准。

【参考译文】周顗字伯仁,年少时就有威重的名声,神采飞扬。

司徒掾贲嵩有高尚的节操,见到周顗,赞叹说:“汝颍本来就多奇特的士子啊!”自顷雅以来道德衰落,现今又见到周伯仁了,他将振起古风,清平我们的邦族了。

”周顗的堂弟周穆也有美好的声誉,想压倒周顗,周顗态度和悦,不与他计较,于是人们更加尊崇依附周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