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一模杨浦语文卷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中国哲学的平衡、和谐可以救治现代人的危机。
6. 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 以阐释。 选一个角度:天人合一、物我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儒释道能治世、治身、 治心;中国哲学追求精神的超越;结合《前赤壁赋》论述。
7.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献”/末段总 结“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天 人互动、天人合一;理想与现实贯通/“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 实社会的治理”;“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 和谐健康发展;人生智慧和境界;普遍和谐。
内容朴实,取材于作者种洋槐的经历和感受。厚重,从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 兴衰(新陈代谢),有历史纵深感;对洋槐树生命力的赞美。
离亭燕 (南宋)张昇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 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 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昇,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②低亚:低垂。
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 争辩谏议,这就是隋朝到第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20.文章第③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
一是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二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孙做表率,真实理智面对 自己的所为,不回避不矫饰
②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 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 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
康国要求归附唐朝。太宗说:“前代的帝王,喜欢招抚地处遥远的国家,以讨 得降服远方的盛名,这毫无益处而只是让百姓受罪。如今康国要求归附,如 果他们遇到危急情况,按照道义来讲不能不去救援。士兵们行军万里,岂能 不疲劳!让百姓疲劳以获取虚名的事,朕不做。”于是不接受康国的归附。
8.文章多角度描写了“最顶头的那一株洋槐”的生长过程。请对此加以分析。
最顶头的那株洋槐与其他低处洋槐的生长形成对比/反衬;从“我”的态度(感 受)的变化,侧面突出其生长的曲折、艰难/写出最顶头洋槐的顽强生命力。
9.作者从后坡上裸露的沙砾开始联想到自己的家族。请从构思上分析其作用。
由裸露的沙砾联想到家族墓穴的幽冷之气,家族的衰败/湮没。引出下文作者 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历史与记忆不会湮没,家族具有绵长的生命力/作者对 顽强生命力的感慨。
21. 根据文章①②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
第一则唐太宗与隋文帝比较治国方略,可见他知人善任、奖罚分明、擅于治国 的皇帝;第二则通过他拒绝康国求内附,表现出唐太宗是一位能从百姓生活着 眼决定外交事宜(关爱百姓),不要虚名的皇帝。
偶园记 (明)康范生
①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 则偶园在□。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 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 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 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
2019年高三一模 杨浦语文卷解析
积累运用
1.根据提示填空。
(1)香___雾__云__鬟__湿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2)蒹葭萋萋,白__露___未__晞___。(《诗经·__秦__风____·蒹葭》)
(3)北宋诗人黄庭坚长于用典故,在《登快阁》中使用伯牙、子期、阮籍
典故的诗句是_朱__弦___已__为__佳__人___绝_,_青___眼__聊__因__美___酒__横。
由北边的外城门外,有座桥横跨江面,当地的人称它为凤林桥。过桥向北, 沿河向西走百十步,偶园就坐落在那里。偶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左右的寺 庙和园子大多长满了苍老的樟树,修长的竹子,高大的梧桐和茂密的柳树。在 竹柳之间有一座隐约可见的小楼叫芳草阁。站在高处眺望远处,西山飘来清爽 之气,令人倍感舒服。向下看是澄静的江面,明媚的阳光倒映在水中,从竹影 柳阴中看它们,像是金玉铺地,美不胜收。不一会,有一艘小艇从桥下自东而来, 顺着河岸向西行驶,波纹荡漾,才知道是水,春雨绵绵,连着下了十多天,秋江正 涨水,楼边的小洲小岛都连成一片,尽成湖海。
4. “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放在合适处是 (见(3)(4)(5)(6)段 开头处)( A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以下论述中对中国哲学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A. 中国哲学包含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儒释道三家可以综合地用来治世、治身和治心
C. 中国哲学思想是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
罗斯就曾强调记忆乃智慧之母,柏拉图甚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只不
过是记忆而已”。然而,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的记忆,总是一种有意识的实
践,但是却存在自然而然的遗忘,我们努力记忆就是为了“抵抗”遗忘,所
以,
。 遗忘本质上就是记忆,只不过是不在场的记忆,即没有进入
我们当前生活,处于潜伏的状态,所以遗忘并不是一味的“恶”,在一定的
起初,太宗曾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吏事,都 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让皇 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呈。”太宗说:“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 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 后上呈给朕看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 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惟独要翻阅《起居注》,这对史 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后 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 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 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 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 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 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太宗不听其谏言。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 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上太宗。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 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辞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 诛灭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 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 杀李建成、李元吉事
10.请对(9)(11)两段划线句从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辨析。
前一句通过嗅觉、视觉、听觉描写了后坡洋槐树开花的美好场景,让作者心境 改变(平和沉静)。后一句用比拟手法写顶端的洋槐与后坡洋槐(整片的洋槐小 森林)在风中的欢腾的场景,让作者感叹生命的力量(激励亢奋),深化主题。
11.有人评论说陈忠实的散文作品内容“朴实厚重”,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乙丑年,太宗问房玄龄、萧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 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 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 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 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 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 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 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
题要求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文第一段为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 献”的观点;第二段为一层,写“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 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三段到第五段为一层,写“理想与现 实贯通”,“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第六段 到第八段为一层,写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 和谐健康发展;最后一段为总结,写“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③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 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 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 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 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 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B ) 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 A. 抬起 B. 行为 C. 全部 D. 推荐
18.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寘之百官
朕之为心
B.文帝勤于为治 为后来之戒
C.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 以求服远之名 D.异于前世帝王 于事无失
19.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 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 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 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 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各部门:“今后诏敕文书有不 当之处,均应执意禀奏,不得阿谀顺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2. 从题材角度看,本文属于_(__写__景___)__咏__史___/_怀__古。
13. 对于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潇洒”一词尽显萧疏明丽而又脱俗的风致。 B.“浸”字展现了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 C.“相射”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 D.“云际”句由远及近,由景物转到人物情志。
时间一定的语境中, 。
A了解记忆就不能不理解遗忘
遗忘也自有其积极的价值
B人类总是在奋力的抗拒遗忘 记忆也可能带着“恶”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
C记忆和遗忘就是天使和恶魔的化身 遗忘能让痛苦的记忆潜伏起来
D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双胞胎
记忆也可能转化为潜伏状态
3. 第(3)段加点词语“尧舜”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有__理__想__/_高__尚__的__人__格__(__境__界__)_。
2.按要求选择。
(1)小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合适?( D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博学之,审问之,慎பைடு நூலகம்之,明辨之,笃行之。
(2)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人类对记忆的关注和重视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埃斯库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
符合,合乎,切中 (2)史官所述,义归尽善
按照(依照、依循)义理/道义/道理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D )
(1)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
A. 使糜烂浪费
B. 使奢侈、受伤害
C. 使浪费、受伤害 D. 使损耗凋敝
14. 请对末句“寒日无言西下”进行赏析。 意为“凄冷的夕阳默默地向西沉下。”“无言”为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 的情感,景中寓情,渲染了孤寂苍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作者对宋朝由盛到衰 哀叹/感伤的内心。以景结尾,意蕴无限,令人回味。
①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 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 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 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 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 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
6. 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智慧。请结合上文的一个角度加 以阐释。 选一个角度:天人合一、物我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儒释道能治世、治身、 治心;中国哲学追求精神的超越;结合《前赤壁赋》论述。
7. 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献”/末段总 结“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天 人互动、天人合一;理想与现实贯通/“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 实社会的治理”;“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 和谐健康发展;人生智慧和境界;普遍和谐。
内容朴实,取材于作者种洋槐的经历和感受。厚重,从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 兴衰(新陈代谢),有历史纵深感;对洋槐树生命力的赞美。
离亭燕 (南宋)张昇①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翠色冷光相射。蓼岸荻 花中,隐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②。多少六朝兴废事, 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①张昇,南宋初人,作者经历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转变。②低亚:低垂。
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
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 争辩谏议,这就是隋朝到第二世就灭亡的原因。
20.文章第③段,唐太宗“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他这样做有何好处?
一是让史书保留了真实性;二是用自己的行动为子孙做表率,真实理智面对 自己的所为,不回避不矫饰
②康国求内附。上曰:“前代帝王,好招来绝域,以求服远之名,无益 于用而糜弊百姓。今康国内附,傥有急难,于义不得不救。师行万里,岂不 疲劳!劳百姓以取虚名,朕不为也。”遂不受。
康国要求归附唐朝。太宗说:“前代的帝王,喜欢招抚地处遥远的国家,以讨 得降服远方的盛名,这毫无益处而只是让百姓受罪。如今康国要求归附,如 果他们遇到危急情况,按照道义来讲不能不去救援。士兵们行军万里,岂能 不疲劳!让百姓疲劳以获取虚名的事,朕不做。”于是不接受康国的归附。
8.文章多角度描写了“最顶头的那一株洋槐”的生长过程。请对此加以分析。
最顶头的那株洋槐与其他低处洋槐的生长形成对比/反衬;从“我”的态度(感 受)的变化,侧面突出其生长的曲折、艰难/写出最顶头洋槐的顽强生命力。
9.作者从后坡上裸露的沙砾开始联想到自己的家族。请从构思上分析其作用。
由裸露的沙砾联想到家族墓穴的幽冷之气,家族的衰败/湮没。引出下文作者 种洋槐,联想到家族的历史与记忆不会湮没,家族具有绵长的生命力/作者对 顽强生命力的感慨。
21. 根据文章①②段内容,分析唐太宗的人物形象。
第一则唐太宗与隋文帝比较治国方略,可见他知人善任、奖罚分明、擅于治国 的皇帝;第二则通过他拒绝康国求内附,表现出唐太宗是一位能从百姓生活着 眼决定外交事宜(关爱百姓),不要虚名的皇帝。
偶园记 (明)康范生
①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 则偶园在□。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 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 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 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
2019年高三一模 杨浦语文卷解析
积累运用
1.根据提示填空。
(1)香___雾__云__鬟__湿_,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2)蒹葭萋萋,白__露___未__晞___。(《诗经·__秦__风____·蒹葭》)
(3)北宋诗人黄庭坚长于用典故,在《登快阁》中使用伯牙、子期、阮籍
典故的诗句是_朱__弦___已__为__佳__人___绝_,_青___眼__聊__因__美___酒__横。
由北边的外城门外,有座桥横跨江面,当地的人称它为凤林桥。过桥向北, 沿河向西走百十步,偶园就坐落在那里。偶园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左右的寺 庙和园子大多长满了苍老的樟树,修长的竹子,高大的梧桐和茂密的柳树。在 竹柳之间有一座隐约可见的小楼叫芳草阁。站在高处眺望远处,西山飘来清爽 之气,令人倍感舒服。向下看是澄静的江面,明媚的阳光倒映在水中,从竹影 柳阴中看它们,像是金玉铺地,美不胜收。不一会,有一艘小艇从桥下自东而来, 顺着河岸向西行驶,波纹荡漾,才知道是水,春雨绵绵,连着下了十多天,秋江正 涨水,楼边的小洲小岛都连成一片,尽成湖海。
4. “理想与现实贯通”一句话放在合适处是 (见(3)(4)(5)(6)段 开头处)( A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以下论述中对中国哲学的论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A. 中国哲学包含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
B. 儒释道三家可以综合地用来治世、治身和治心
C. 中国哲学思想是通过民间社会、日常生活伦理传播的。
罗斯就曾强调记忆乃智慧之母,柏拉图甚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只不
过是记忆而已”。然而,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的记忆,总是一种有意识的实
践,但是却存在自然而然的遗忘,我们努力记忆就是为了“抵抗”遗忘,所
以,
。 遗忘本质上就是记忆,只不过是不在场的记忆,即没有进入
我们当前生活,处于潜伏的状态,所以遗忘并不是一味的“恶”,在一定的
起初,太宗曾对以宰相身份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的吏事,都 不让君主看见,这是为什么?”答道:“史官不虚饰美化,也不隐匿罪过,如让皇 上看见必然会动怒,所以不敢进呈。”太宗说:“朕的志向不同于前代君主。 朕想亲自翻阅当朝国史,知道先前的过失,以作为以后的借鉴,希望你撰写完成 后上呈给朕看看.”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言道:“陛下身怀圣德,行动没有过失, 史官所记述的,按理都是尽善尽美的事。陛下惟独要翻阅《起居注》,这对史 官记事当然无所损失,假如将此规定传示给子孙后代,恐怕到了曾孙,玄孙之后 偶有并非最明智的君主,掩饰过错袒护短处,史官必然难以避免身遭刑罚诛戮。 如此下去,则史官们都顺从旨意行事,远避危害,那么悠悠千载的历史,有什么 可相信的呢?所以说前代君主不观看国史,正是为了这个缘故。”
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 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 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 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太宗不听其谏言。房玄龄便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改成《高祖实录》和《今 上实录》;癸巳(十六日),书写成,呈上太宗。太宗见书中记载武德九 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用辞多隐讳曲折,便对房玄龄说:“历史上周公 诛灭管叔、蔡叔以定周朝,季友毒死叔牙以保存鲁国,朕当年的所作所为, 正与此类似,史官有什么可隐讳的!”立即命令删削浮华之词,秉笔直书 杀李建成、李元吉事
10.请对(9)(11)两段划线句从形式和内容上加以辨析。
前一句通过嗅觉、视觉、听觉描写了后坡洋槐树开花的美好场景,让作者心境 改变(平和沉静)。后一句用比拟手法写顶端的洋槐与后坡洋槐(整片的洋槐小 森林)在风中的欢腾的场景,让作者感叹生命的力量(激励亢奋),深化主题。
11.有人评论说陈忠实的散文作品内容“朴实厚重”,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乙丑年,太宗问房玄龄、萧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 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 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 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 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 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 上的意见,便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 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
题要求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文第一段为总起,提出“中国哲学智慧对人类永续发展可能做出更大贡 献”的观点;第二段为一层,写“中国哲学家强调整体的和谐和物我的相 通”,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三段到第五段为一层,写“理想与现 实贯通”,“中国哲学特重理想社会的追求与现实社会的治理”;第六段 到第八段为一层,写人类与自然的普遍和谐之道,与其他事物配合,求得 和谐健康发展;最后一段为总结,写“人类一定要认真吸取先哲的智慧”。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③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 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 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 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 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 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B ) 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 A. 抬起 B. 行为 C. 全部 D. 推荐
18.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寘之百官
朕之为心
B.文帝勤于为治 为后来之戒
C.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 以求服远之名 D.异于前世帝王 于事无失
19.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择天下贤才,寘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 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 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 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 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各部门:“今后诏敕文书有不 当之处,均应执意禀奏,不得阿谀顺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12. 从题材角度看,本文属于_(__写__景___)__咏__史___/_怀__古。
13. 对于此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潇洒”一词尽显萧疏明丽而又脱俗的风致。 B.“浸”字展现了水天相接,浑然一体的景象。 C.“相射”描摹了波光潋滟,晶莹剔透的画面。 D.“云际”句由远及近,由景物转到人物情志。
时间一定的语境中, 。
A了解记忆就不能不理解遗忘
遗忘也自有其积极的价值
B人类总是在奋力的抗拒遗忘 记忆也可能带着“恶”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
C记忆和遗忘就是天使和恶魔的化身 遗忘能让痛苦的记忆潜伏起来
D记忆与遗忘是一对双胞胎
记忆也可能转化为潜伏状态
3. 第(3)段加点词语“尧舜”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有__理__想__/_高__尚__的__人__格__(__境__界__)_。
2.按要求选择。
(1)小强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你认为哪句话送给他最合适?( D )
A.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D.博学之,审问之,慎பைடு நூலகம்之,明辨之,笃行之。
(2)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人类对记忆的关注和重视由来已久。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诗人埃斯库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
符合,合乎,切中 (2)史官所述,义归尽善
按照(依照、依循)义理/道义/道理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D )
(1)无益于用而糜弊百姓
A. 使糜烂浪费
B. 使奢侈、受伤害
C. 使浪费、受伤害 D. 使损耗凋敝
14. 请对末句“寒日无言西下”进行赏析。 意为“凄冷的夕阳默默地向西沉下。”“无言”为拟人手法,赋予夕阳以人 的情感,景中寓情,渲染了孤寂苍凉的气氛,也暗示了作者对宋朝由盛到衰 哀叹/感伤的内心。以景结尾,意蕴无限,令人回味。
①乙丑,上(唐太宗)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 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 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 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 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 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