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合集下载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讲课稿(有配套课件)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讲课稿(有配套课件)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专题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英国谚语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看到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你脑中浮现的与之相关的词汇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评论区写下来。

一、莎士比亚在西方,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1984年选举世界十大伟大作家,莎士比亚无可争议地位列第一。

这都可以说明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第一个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莎士比亚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

拓展提问:被誉为是“中国莎士比亚”的人是谁?——汤显祖(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同时期的人物,代表作是《牡丹亭》,《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和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都是可以“为情而死”的年轻女子,而且更为巧合的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同在1616年去世。

)二、莎士比亚作品莎士比亚传世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只介绍有应试价值的“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他还有一些经典的历史剧和传奇剧、十四行诗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自行去了解。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

莎士比亚的喜剧有一个核心:“爱情和友谊”,反映了作者对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理想和观念,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象,而是表达他的生活理想。

喜剧的主题可以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常被人引用的一句话来概括:“爱可以征服一切”。

作者歌颂爱情和友谊,相信罪恶和矛盾是个别的、偶然的,而且是可以克服的,因此作品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除了上述特点外,莎氏作品中的爱情主人公全部遵循着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的轨迹。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雷特》。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奥赛罗》是以15世纪末叶赛浦路斯岛作为舞台的。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

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

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

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莎士比亚及其杰作《哈姆雷特》在空间批评史中的诠释与想象。

我们将从空间批评的角度出发,深度解读莎士比亚如何巧妙地利用空间元素来塑造角色,构建情节,并揭示作品的深层主题和意义。

我们将概述空间批评理论的基本框架和核心概念,以便为后续的解读提供理论支撑。

接着,我们将分析《哈姆雷特》中的空间设置,包括丹麦王宫、墓地、舞台等,探讨这些空间如何影响剧中人物的行动和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和塑造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深入探讨莎士比亚如何通过空间的转换和叠加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增强戏剧的张力和冲突。

我们将关注空间元素如何与剧中的时间结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哈姆雷特》丰富而复杂的艺术世界。

我们将总结空间批评对于理解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的重要价值,并指出这一视角对于未来莎士比亚研究和文学批评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深化对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的理解,同时为空间批评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二、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概述威廉·莎士比亚,这位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卓越的戏剧创作和诗歌才华,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无可争议的伟大人物。

他的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知和研究的无疑是《哈姆雷特》。

这部悲剧不仅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更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

《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了替父复仇,与国王克劳狄斯及情人奥菲利娅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情感与道德冲突。

在复仇的道路上,哈姆雷特不仅面临着外界的阻碍和困境,更在内心深处经历着巨大的挣扎和痛苦。

这部戏剧以其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戏剧技巧,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在《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展现了他对人性、道德、权力、爱情等主题的深刻思考。

哈姆雷特王子的复仇之路,实际上也是一条探索人性、挑战道德边界的道路。

[课件]第3课《哈姆雷特》

[课件]第3课《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1564—1616):英
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 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 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 天才”。本· 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1564—1616):英
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 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 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 天才”。本· 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3.动作化的语言
哈姆雷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
(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
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 那里获得勇气。)
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
(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
3.动作化的语言
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
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
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 等待他的将是 怎样的命运? 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 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 事?
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外拓展阅读
《哈姆莱特》全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 《威尼斯商人》 《李尔王》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 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 目中的哈姆莱特。(200 字左右)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 了?”)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 灭了”)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ppt课件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ppt课件
栏 目 链 接
√ )
预 习 检 测
4.近义词辨析
(1)置疑· 质疑
辨析:置疑:表示怀疑,多用于否定。质疑:提出疑
问。
①我现在所说的只是个人读《克罗齐》所遇到的一些
栏 目 链 接
质疑 。 疑难,分条陈述,聊当________
②在那种特殊情况下,他那样做是无可________ 置疑 的。 (2)有失· 失之
语文· 必修4(人教版)
第一单元
3 哈姆莱特
栏 目 链 接
课 文 导 读
1.走近作者
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 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 家庭。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20岁后他来到 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
bó ) 浅薄 ( . bò) 荷( 薄 . bá o) 片( 薄 .
hè ng 横 财( ) . hé ng 放( ) 横 . hè ng ( ) 蛮横 .
sù ) 宿 舍( . xiù) ( 星宿 . xiǔ ) ( 一宿 .
预 习 检 测
辨析: “ 有失 ” 和 “ 失之 ” 都有一个 “ 失 ” 字, “有失”的“失” 是当“失掉”“失去”解释;“失之 ” 的 “失”有两个意思,一是“ 差错”“错过” ,如 “失 之毫厘”即“差错在于毫厘 ”,二是“缺陷”“欠缺” 。
栏 “有失”后面所接词语一般是褒义的,如“公平、公允、目 链 慎重、稳重、稳妥、斯文、体面、风度、检点、缜密、 接
字形小贴士
追本溯源,巧记汉字
“ 衣 ” 是个象形字。甲骨文与金文的形体,像衣 服之形,上部的 “ 人 ” 字形部分是衣领;两侧的开口 处是衣袖。小篆还像衣服,到了楷体的写法,完全看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也是一部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想,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哈姆雷特》强调人类主观意识。

莎士比亚穿插其中的人物角色,总结出各种复杂的人性,反映出人类内心深处不朽的情感动机。

另外,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象征性的处理,也体现了他对人类自我意义深刻的信念。

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做出如此多处理,可以从中看出他对人类主观意识一如既往的承认,他认为人们拥有独特的思想和个性,需要尊重。

此外,《哈姆雷特》还具有重要的不平等思想。

莎士比亚在同一个世界中反复出现社会内部差距,将不同阶层、阶级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平等因素进行对比,并从人类艰难、痛苦的视角调整这种差距。

同时,他也向读者发出了关于尊重个性、拥抱多样性的呼吁。

最后,《哈姆雷特》表达的人性坚韧意志的形象,也启示了人们不要放弃梦想,坚持自我、保持毅力意志。

莎士比亚把自己的情感和人文主义思想植入了戏剧中,使读者越来越感受到人类脆弱,却又带有极强的斗争力。

总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戏剧,也被誉为巴洛克文艺复兴期文学作品代表作之一。

它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尊重多样性、拥抱变化,用文学创作论证了人类不可屈服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

因此,《哈姆雷特》更是代表着莎士比亚不仅是文学大师,也是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见证。

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

二、《哈姆莱特》分析。 1、情节线索:这个悲剧的基本情节是写丹麦王子 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戏剧冲突主要是由哈姆莱特和他的叔父克劳狄斯 之间的矛盾构成的。 2、主题思想: 通过丹麦王子哈姆莱 特与弑兄篡位的国王 克劳狄斯的斗争,深 刻揭露了当时封建社 会的黑暗、腐败和丑
恶,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同封建王权之间的艰苦斗争, 歌颂了人文主义者的美好理想和信念,表现了作者 对人的命运和前途的极大关注。 3、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的人文主义者的艺 术典型。 性格及行为发展轨迹:快 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 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 哈姆莱特悲剧的形成有主 客观两个方面革命的条件还 不够成熟。主观上哈姆莱特在思想上脱离群众、脱 离实际,思虑多而行动弱。 4、艺术特点: (1)在情节结构上,《哈姆莱特》剧情生动而丰 富。 (2)在人物塑造上,刻画了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 象。 (3)在创作方法上,《哈姆 莱特》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 主义两重性。
(4)在语言上, 《哈姆莱特》语言丰富多彩,具 有个性化、形象化特征。
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 第三节 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
一、生平与创作(1564-161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 剧家。其创作成就主要有诗歌、历史剧、喜 剧、悲喜剧、悲剧和传奇剧。著名的戏剧有 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威尼斯商人》、 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四大悲剧”《奥塞罗》、 《李尔王》、《麦克白》和 《哈姆莱特》。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and《哈姆雷特》

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and《哈姆雷特》
中年的莎士比亚悲剧感增强
创作分期
第二时期:悲剧
代表作:
• 悲剧共7部,其中包括 著名的四大悲剧: • 《哈姆莱特》 • 《奥赛罗》 • 《李尔王》 • 《麦克白》。 • 喜剧《一报还一报》。
2004年4月莎士比亚诞辰440周年, 他家乡天鹅剧院门前的戏剧广告
创作分期
第三时期:传奇剧
• 思想 此时社会更加黑暗,作家也迎来了自己 的晚年。他在经历了一段人文主义的低潮 之后,还是保持了人文主义的信念,把希 望寄托于乌托邦的理想,期望用“人性感 化”的方式,通过和解和宽恕来解决社会 矛盾。作品呈现俊秀、清丽与圣洁至纯
创作分期
第一时期:喜剧与历史剧
• 思想 当时正值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盛 年,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势 强盛,社会矛盾尚未激化。莎士 比亚对现实抱乐观态度,真诚相 信人文主义理想可以在现实中实 现,加上年龄的原因,这就决定 了他的创作基调是乐观的、
明朗的、激越的。
伊丽莎白在位期间(1558-1603),臣民极度崇拜她。 服装华美,宣扬她的美德和权利。
1948年
肯尼斯· 布莱纳 饰演哈姆雷特 ;凯特· 温斯莱特 饰演奥菲莉娅; 朱莉· 克里斯蒂 饰演王后 ; 查尔顿· 赫斯顿 饰演奸王 (1996版)
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
• 诗化的语言,柔婉如同淙淙流水,激 荡如惊涛拍岸,令人回味无穷。据后 人统计,莎士比亚所用的词汇在一万 五千个之上,并善于用比喻、隐喻、 双关语,许多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语言 已经成了英文中的成语、典故,极大 地丰富了英语词藻。语言形式则既以 无韵诗为主,又杂有古体诗、民谣体、 俚谚与轻快滑稽的散文体对话 。
《哈姆莱特》之我见
歌德说:“这是一株橡树给栽在一个只能开 出娇红嫩绿的昂贵花瓶里”。 哈姆莱特,一个纯洁、高尚、有道德、有知 识、有决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为,不可 能成为英雄的人,就是那个“花瓶”; 那项他承担不起,几乎连渺茫的希望都没有, 但又绝不可能推卸的复仇任务,就是那株 “橡树”。 一旦“橡树”的根须膨胀开来,“花瓶”就

课件16:第3课 哈姆莱特

课件16:第3课 哈姆莱特

思路提示二:哈姆莱特的思想感情与引起它们的客 观事物不相称,感情超过了客观事物。也就是说,客 观事物不足以引起这样强烈的或这类的感情。哈姆 莱特有一种将问题抽象化的能力,他在头脑中创造了 一个根据他的想象而形成的世界,而他自己又将它当 作真实的世界。这种抽象化倾向,以及其他种种,乃 是他拖延不采取行动的主要原因。
结构图解
重点突破
1.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个片段,情节紧张激烈,扣 人心弦。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说说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 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答案:在这个片段中,在场的几个主要人物是:哈姆莱特、 雷欧提斯、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其中克 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 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乔特鲁德 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 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
《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四大悲剧”《哈姆莱 特》 、《奥赛罗》 、《李尔王》 、《麦克白》,经典爱 情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写作背景
《哈姆莱特》这部悲剧的基本情节是丹麦王子哈姆莱 特为父复仇。这个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 家萨克索编写的《丹麦史》中。16世纪80年代,先后有 法国、英国的剧作家据此以中世纪式的复仇为主题改 编成戏剧。1601年,莎士比亚根据这些材料,并把英国 当时的现实注入到12世纪丹麦王子的故事中,用人文主 义观点,把一个单纯为父报仇的故事,改编成反映特定 历史时期社会阶级矛盾的悲剧。
交加。奸王克劳狄斯利用奥菲莉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 复仇的机会,密谋在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时用毒剑、 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 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克劳狄斯也被刺死。《哈 姆莱特》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 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以王子哈 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 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 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 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

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在_哈姆雷特_中的体现

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在_哈姆雷特_中的体现

31
青年文学家
的人物。哈姆雷特的复仇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 错过了很多时机, 因此我们从另一方面也看出了哈姆雷特的人文精神,在遇到事 情的时候总是果断并缺乏勇气,正是因为他所受到人文主义的 侵蚀,才会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我们不难看出, 《哈姆雷特》 中的人文主义首先体现在哈姆雷特对人们的态度上,还体现在 对事物和人的平等上, 更体现在对他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上。 《哈 姆雷特》是一部人文主义悲剧,在这部悲剧中,哈姆雷特是人 文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亚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现 实社会和人文主义思想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伊丽莎白女王统治 末期的英国现实。 此外,在作品中,莎士比亚还利用了语言的高度个性化来 诠释人文主义者的性格特征。哈姆雷特在剧中不同场合下说的 话,时而高雅、时而粗暴,有时有些哲理、有时又是讥讽,这 样丰富的语言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莎 士比亚借助《哈姆雷特》还表达了他对社会劳苦大众的怜悯以 及同情,同时尖锐地抨击了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残暴与贪婪。 反映了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的思想。
《哈姆雷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剧作 要:
家威廉·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在西方的戏剧乃至世纪文学是都 享有相当崇高的地位。他的作品深刻的反映了 16 至 17 世纪的 英国社会的现状,他的戏剧为世界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丹麦 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真实的概括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者的特 点。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与内容的分析来揭示 出人文主义者悲剧的原因。 莎士比亚 ; 哈姆雷特 ; 人文主义思想 关键词 : 魏嘉利,绥化学院外国语学院 2008 级英语合作 作者简介 : 办学二班。 [ 中图分类号 ]:I106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1)-19-0031-02 一、 《哈姆雷特》的创作背景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代表作之一。故事讲述的是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学读书, 他得到父亲突然暴死的噩耗后,就立即回国奔丧。那时,他的 叔叔克劳迪斯正要登上皇位而且母亲又匆匆改嫁给新王。这些 不幸的消息使得哈姆雷特痛心不已,厌世的情绪就在这时悄悄 产生了。在母后和新王的新婚之夜,父亲的魂魄突然出现在城 堡上空,想告诉自己的儿子自己真正死亡的原因 :父亲是被 克劳迪斯谋杀死的。所以哈姆雷特为了证实这一点,在众人面 前装出一副精神失常的样子。可是诡计多端、奸诈狡猾的克劳 迪斯开始怀疑哈姆雷特,曾多次派遣哈姆雷特的老同学去试探 他,可最终被哈姆雷特识破。一次,哈姆雷特趁着戏剧班子演 出,让演员们上演了一场《捕鼠机》 ,并邀请新王与王后一起来 观看。这场戏讲的是一个维也纳的公爵被他的亲戚毒死在花园 里,不久凶手还将公爵夫人骗到手。哈姆雷特想通过这场戏来 映射克劳迪斯的行为并验证父亲话的真伪。果不其然,新王在 看完演出后脸色苍白、仓促离开。父亲的话得到证实,叔叔就 是那个杀父篡位的人。克劳迪斯怕他会伤害自己便叫人将哈姆 雷特派遣到英国, 并且暗中给英国国王写信, 让他除掉哈姆雷特。 可就在去英国的途中,哈姆雷特无意中发现了克劳迪斯给英国 国王写的信,于是将计就计,改了里面的话,让遣送他的人到 英国替他送死,自己则通过海盗的帮助顺利的返回丹麦。这时 奥菲利亚因父亲被爱人杀死、爱人哈姆雷特被遣送他国伤心过 度最后溺水身亡。波洛涅斯的儿子集结了一伙人要为父亲报仇。 不久之后他们就在奥菲利亚的葬礼上相遇了。雷欧迪斯向哈姆 雷特提出挑战。卑鄙的克劳迪斯则让他与哈姆雷特通过比剑来 决斗,最后终于为父报仇的同时自己也因中毒身亡了。丹麦王 子为父报仇的故事早在 12 世纪就有人写过。也有些作家认为 《哈 姆雷特》是根据托马斯基德的同名剧本《西班牙悲剧》改编而 来的。哈姆雷特的故事发生在欧洲的中叶,当时欧洲正处在封 建教会势力和建王权势力的统治之下。虽然如此,莎士比亚并 没有局限于两者,而是通过人文主义的观点来编写现在的故事,

莎士比亚及《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及《哈姆雷特》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Venus and Adonis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Love's labour's lost Romeo and Juliet The Rape of Lucrece
理查二世
The life and death of King Richard Ⅱ
Much ado about nothing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The life of King Henry Ⅴ
裘力斯·凯撒(又译作朱利叶斯·凯撒)
the life and death of Julius Caesar
皆大欢喜 热情的朝圣者
As you like it The Passionate Pilgrim
乔特鲁德
丹麦王后,王子的亲生母亲。老哈姆雷特死后她改嫁克劳 狄斯,在莎士比亚的时代这种关系被视为乱伦,所以引起 了哈姆雷特的仇恨。她误喝下了克劳狄斯预设给哈姆雷特 的毒酒,当场身亡。 乔特鲁德对哈姆雷特影响甚大。哈姆雷特刚开始的痛苦更 多的不是因为父亲的过世(当时他不知道父亲是被谋杀), 更多的是因为他敬爱的母亲在他父亲刚去世就改嫁给了他 的叔父。乔特鲁德是一个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女人,她 需要的只是一个能给她安定生活的男人和她王后的地位。 她不爱先王,缺乏女子对爱情的忠贞,经不起诱惑,她只 能从外表上装出贤淑的样子来掩盖她对先王的背叛。而她 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她没有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没有什么个人理由,她有的只是她的虚荣,她为了自己 的地位和宫廷的生活,为了自己的欲望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直到死前她才醒悟。
创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伊丽莎白统治的繁荣时期,资产阶级支持王权,而王权正好利用资产阶级,两方面不仅不对立,还结成了暂时的同 盟。由于政局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新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虽然加速了封建社会 的崩溃,却仍然是依靠残酷地剥削农民来进行的。詹姆斯一世继位以后,专制集权被进一步推行,资产阶级和劳动 人民的反抗遭到了大肆镇压。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秩序,同时为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准备了条件,莎士比亚的创作正是对这个时代的艺术的深刻的反映。

课件5:第3课 哈姆莱特

课件5:第3课 哈姆莱特

不妨套用苏轼的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 高低各不同”。是的,生活是一个多棱镜,总是以 它变幻莫测的每一面,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不 必介意别人的观点不同,不必担心自己的思维偏差, 坚信你自己的眼睛,因为你用锐敏的视角去注视这 个世界,执着你的感悟,因为你用善感的心灵去体 味这多采的人生。
同是一个甜麦圈,悲观者只看见一个空洞,而 乐观者则品味到它的美味。同是交战赤壁,苏轼高 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杜牧却低吟“东风不与周朗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同是“谁觉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听到了封 建社会的丧钟,有人看到了宝黛的深情,有人悟到 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也有人只津津乐道于故事本 身……
——奥菲利亚
忧郁的王子
“人,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 “人间,是长满恶毒莠草的荒 原。” “世界,就是一座大监狱,而丹 麦,又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哈姆莱特
犹豫的王子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hamelt
名家说法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 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 用人权反对神权至上 ·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 用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
A.主观原因: 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 是孤军奋战,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 者的悲剧。 B.客观原因: 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 敌我力量的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 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 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士比亚作品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讲课稿(有配套课件)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讲课稿(有配套课件)

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讲课稿(有配套课件)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专题宁可不要100个印度,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英国谚语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代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看到莎士比亚这个名字,你脑中浮现的与之相关的词汇是什么?请同学们在评论区写下来。

一、莎士比亚在西方,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

1984年选举世界十大伟大作家,莎士比亚无可争议地位列第一。

这都可以说明莎士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戏剧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第一个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莎士比亚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

拓展提问:被誉为是“中国莎士比亚”的人是谁?——汤显祖(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莎士比亚同时期的人物,代表作是《牡丹亭》,《牡丹亭》的女主角杜丽娘和莎士比亚笔下的朱丽叶都是可以“为情而死”的年轻女子,而且更为巧合的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同在1616年去世。

)二、莎士比亚作品莎士比亚传世的作品很多,今天我们只介绍有应试价值的“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他还有一些经典的历史剧和传奇剧、十四行诗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自行去了解。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

莎士比亚的喜剧有一个核心:“爱情和友谊”,反映了作者对日常生活(家庭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理想和观念,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象,而是表达他的生活理想。

喜剧的主题可以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常被人引用的一句话来概括:“爱可以征服一切”。

作者歌颂爱情和友谊,相信罪恶和矛盾是个别的、偶然的,而且是可以克服的,因此作品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除了上述特点外,莎氏作品中的爱情主人公全部遵循着一见钟情——好事多磨——终成眷属的轨迹。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雷特》。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奥赛罗》是以15世纪末叶赛浦路斯岛作为舞台的。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

莎士比亚悲剧的震撼力:《哈姆雷特》解析

莎士比亚悲剧的震撼力:《哈姆雷特》解析

莎士比亚悲剧的震撼力:《哈姆雷特》解析1. 引言莎士比亚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悲剧作品以其深度和震撼力而闻名于世。

其中,《哈姆雷特》更是他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着重探讨《哈姆雷特》作为一部莎士比亚悲剧所带来的震撼力以及其内在原因。

2. 莎士比亚悲剧与《哈姆雷特》简介首先,需要了解何谓莎士比亚悲剧。

莎士比亚悲剧强调人物内心的冲突和道德抉择,通常涉及权力、爱情、背叛等主题,以及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陷。

而《哈姆雷特》则是典型的莎士比亚悲剧之一,揭示了一个王子面临血溅王座、复仇与疯狂之间抉择的故事。

3. 震撼力分析3.1 情节的复杂性《哈姆雷特》的情节错综复杂,引人入胜。

故事中包含了复仇、欺诈、阴谋以及爱情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观众通过阅读剧本或观看演出时,不禁会感受到种种戏剧冲突的张力。

3.2 角色形象的塑造莎士比亚擅长刻画丰富多样的人物角色,而《哈姆雷特》中的角色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无论是哈姆雷特这个充满矛盾心理和哲学思辨的主角,还是玛莉安娜与奥菲莉亚这些展现女性困境和悲剧命运的角色,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3.3 剧本语言的精妙运用莎士比亚被誉为英语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在《哈姆雷特》中运用了丰富而华丽的诗歌对白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高超技巧的运用让观众在阅读或演出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剧本的力量和触动人心的效果。

3.4 悲剧主题的探索《哈姆雷特》涵盖了许多莎士比亚悲剧的经典主题,如权力、背叛、复仇与疯狂等。

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挖掘,观众可以从中获得对人性和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这种思考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哲学和道德层面进一步增加了震撼力。

4. 结论总而言之,《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悲剧之一,以其情节复杂性、角色塑造、剧本语言运用以及悲剧主题探索等方面带给观众巨大的震撼力。

它不仅是一部戏剧作品,更是关于人性、命运和内心冲突等诸多问题的深度探索。

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哈姆雷特》无疑是一次不可错过的体验。

2.2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2.2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麦克白》:苏格兰
苏格兰大将麦克白由于 野心的驱使走上了犯罪道 路。权力的诱惑使麦克白 放弃善良的天性,越过雄 心发展野心,由一个受人 尊敬的人民英雄沦为弑君 篡位的暴君。这是一出野 心的悲剧。人性的弱点之 一是野心,雄心与野心只 差一步。
《麦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犯罪心理是《麦克白》最突出成功 的心理描写。
自谋杀国王后,麦克白夫妇一天都 不得安宁。杀死国王,也杀死了自 己的睡眠。即使用整个大海的水, 也感觉洗不掉手上的血迹。
《李尔王》:古不列颠
通过古代不列颠王李尔被两个女儿遗弃的故事,真实 地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动荡不安的 英国社会的面貌,也是作者对专制王权的批判和对人 性的歌颂。
受狡诈冷酷的女儿和阴险残暴的女婿的虐待,李尔由 专横暴虐、刚愎自用的统治者,一下子变成了“流浪 的叫花子般的国王”,这个过程具体地反映了文艺复 兴晚期封建阶级走向衰亡的,资本主义兴起的过渡时 期封建伦理道德趋于崩溃,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 关系替代旧的纲纪伦常的历史真实。
第四,语言的丰富多彩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莎氏是语言大师,他所使用的词汇量惊人的庞大,1974 年英国马文·斯配瓦克教授借助德国电子计算机专家的力 量,精确地统计出莎氏全部词汇量达29066个之多。英国 的另一个语言大师,17世纪诗人弥尔顿一向被认为学问最 渊博,他的诗歌才用了8000个单词。莎氏近3 万,这个数 字是惊人的。莎氏就是利用无与伦比的庞大词汇来锤炼人 物的性格化语言,打动人。
诗歌
长篇叙事诗《维纳斯与阿都尼》、《鲁克丽丝受辱记》、 《十四行诗》154首
第二时期(1601——1608)悲剧时期
王权由盛至衰,各种社会矛盾激化。1603年伊丽莎白 女王去世,詹姆斯一世即位,加强君主专制,王权和资产 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乱。悲剧主要写人文主义理想与丑 恶现象的矛盾以及理想的幻灭,其基调是现实的、悲愤的 和沉郁的,剧中的批判精神表现了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个 性解放带来的社会后果的深刻反思。 悲剧:8部

《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哈姆雷特》》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下的《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最为知名和经典的戏剧之一,在其创作与上演过程中,社会背景对该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莎士比亚时代社会、剧院与表演环境以及剧本角色的反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哈姆雷特》中呈现的社会问题与主题。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部分,我们将重点关注经济与阶级体系、宗教与信仰以及政治与权力结构这三个方面,探究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接着,在"《哈姆雷特》的创作与上演背景"部分,我们将研究剧院和表演环境、观众群体的特点以及剧本和角色在社会中引起的反应。

然后,在"《哈姆雷特》中的社会问题呈现"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剧中所揭示的父权制与继承权问题、忠诚与背叛的困境以及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全文并提出一些对于理解《哈姆雷特》及其社会背景的思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下《哈姆雷特》的深入研究,帮助读者了解该剧所设定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中呈现的社会问题。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作品中复杂且深刻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从而深化对该剧及其作者威廉·莎士比亚的认识。

2. 莎士比亚时代社会背景:在莎士比亚时代,英格兰正处于一个动荡而复杂的社会背景之中。

以下是几个重要方面的介绍:2.1 经济与阶级体系:莎士比亚时代的英格兰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但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开始涌现。

这种变化导致了社会阶级结构的分化和重新定义。

封建制度逐渐衰落,新兴商人和地主等底层贵族日益崛起。

社会上形成了明显的上层贵族、中产阶级和下层劳动者三个主要阶级。

2.2 宗教与信仰:在莎士比亚时代,宗教问题占据了政治舞台的中心,特别是英国国教从天主教改革为新教后。

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有完整配套讲稿)

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有完整配套讲稿)

《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 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别林斯基
《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取材于12世纪丹麦的一个故事, 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 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的悲剧。
欧洲文艺复 兴时期
《哈姆雷特》人物简介
B.忧郁的王子
父王暴卒,叔父篡位,母后改嫁,朋友 变节,情人离心,哈姆雷特顷刻间从快乐的 峰巅坠入忧郁的低谷。他对整个人类失去了 信心,由快乐转入忧郁。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 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 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哈姆雷特复仇独白
《哈姆雷特》第三幕
第三幕: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 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 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 所演的戏证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 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他和王后谈话 的弄臣波洛涅斯。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
《哈姆雷特》第四幕
Ophelia
奥菲利亚之死
我爱奥菲利亚亚, 四万个兄弟之爱加起来也 不足我所给予她之爱。(对雷欧提斯) 为了 她, 你肯去做些什么?
哼, 让我瞧瞧, 为了她, 你肯去做些什么。 肯 哭泣? 肯打架? 肯绝食? 肯撕破自己的身体? 肯喝一缸醋? 肯吞食一条鳄鱼? 我肯! 我都 做得到!
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 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
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尖锐的矛盾冲突
实行毒计——实现复仇
克劳狄斯 —— 哈姆雷特 —— 雷欧提斯
报仇雪恨
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 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 (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第3课《哈姆莱特》优质课件(共39张PPT)

鲁人版高中语文选修“莎士比亚戏剧选读”第3课《哈姆莱特》优质课件(共39张PPT)
• 这一段对话诙谐幽默,放在充满死亡气息 的“比武”大结局之前,反衬了悲剧的崇 高,富有张力。
哈姆雷特形象的意义
A、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 盾,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斗 争的残酷性;
B、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 C、起到了唤起民众,奋起反抗封建势 力的作用。
名家观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 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 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 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 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 时候高明。”
完整把握剧本的情节 了解剧本展示的矛盾冲突
品味戏剧语言 分析人物性格
认清矛盾的实质
领悟剧作的主题所在
概括主要内容。 这篇文章讲了“ 和 的故事”?
明确: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忆哈 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莱特对 奥斯里克的奚落,嘲讽。
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故事,哈姆莱特与雷欧提 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成就一个时代 ——英国谚语 莎士比亚故乡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62021/9/62021/9/69/6/2021 12:55:58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62021/9/62021/9/6Sep-216-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62021/9/62021/9/6Monday, September 06, 20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悲剧的根源
• 性格:犹豫不决,敏于思考,拙于行动; • 心理:亲情与伦理;善良天性与暴力行动; • 社会:责任与道德的张力;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 时代: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 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 从《哈姆雷特》看
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
《哈姆雷特》叙事线索和戏剧结构
《哈姆雷特》在中国
• 1990年林兆华版《哈姆雷特》 • 2006年胡雪桦导演的藏语电影《喜马拉雅王子》
课堂讨论问题:
• 电影《王子复仇记》、《夜宴》和动画片《狮子 王》均取材于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 • 说说它们各自从原作那儿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 么,丢失了什么?
三、沉思的王子
• 哈姆莱特是个天生的思想家,善于从个别推出一 般,特殊推出普遍。就像印度的乔达摩王子从养 尊处优的宫廷中走出来,第一次看到人间生、老、 病、死的痛苦,而后幡然顿悟出家成佛; • 哈姆莱特开始睁开眼睛,从个人不幸看到了人间 的不幸;从人间的不幸,进而考虑个人的精神出 路和归宿,忧郁的王子变成了思索的王子。
继位 小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 结局
幽灵
哈姆雷特为父复仇
误杀
决斗
雷鸣欧提斯为父复 仇
一、情节生动、结构紧凑
• 他的戏剧中往往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 形成复杂多样的戏剧冲突。在本剧中,有三条复 仇线索交织在一起。 • 全剧一开头就渲染出一种悲剧气氛:挪威王子小 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准备进攻丹麦,丹麦全国进 入紧急状态;恰在此时丹麦国王不明不白死去, 守夜的士兵在露台上见到老王鬼魂在半夜出现, 似有要言相告。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互相交织, 两条复仇线索同时呈现于舞台。 • 随着老哈姆雷特鬼魂的开口,哈姆雷特为父复仇 的线索突现出来,成为占据整个戏剧舞台的中心, 而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的线索暂时退居二线。
柯勒律治:“半疯狂”说(1818)
• 莎士比亚把这个人物放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个 环境中不得不当机立断;——哈姆雷特是勇敢的, 也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 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 却了行动的力量。…… • 哈姆雷特的疯狂只是一半是假的;他要巧妙的骗 术来装疯,只是在他真正接近于疯狂的状态时才 能装得出。
• 弗洛伊德:“恋母情结”说; • 斯托儿(E.E.Stoll)“复仇剧模式”说;
哈姆莱特性格的转变
• 一、快乐的王子 • 哈姆雷特原本是一个高贵而娇嫩的王子,一直生 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里。正如他的情人奥菲莉亚 所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 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又是“时流的 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
• 哈姆雷特想做一个清白的人,想维持或建立一种 秩序,但他陷入一个无论他行动还是不行动都会 制造混乱,都自感有罪的处境里,这就是他的悲 剧。
四、迷惘的王子
• 痛苦的思考、不断的自责和延宕最后使他成一个虚无主义 者,他感到了人生的虚幻,无论多么伟大的事业,多么伟 大的人物,最后都将进入坟墓,化为泥土。第5幕第1场开 头,哈姆雷特在坟场捡到一个骷髅头,向它发了一通议论: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 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 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着 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 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 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死了;睡着了;睡 着了也许还会做梦;嗯,阻碍就在这儿:因为当我们摆脱 了这一具朽腐的皮囊以后,在那死的睡眠里,究竟将要做 些什么梦,那不能不使我们踌躇顾虑。
–人们甘心久困于患难之中,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谁愿意 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 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 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 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谁愿意负着这样的重担,在烦 劳的生命的压迫下呻吟流汗,倘不是因为惧怕不可知的死 后,惧怕那从来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的神秘之国,是它 迷惑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宁愿忍受目前的磨折,不敢向 我们所不知道的痛苦飞去?这样,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 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 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 去了行动的意义。
个人复仇/社会责任
• 一面是杀父之仇的切齿之痛,父亲之灵的声声追 讨,另一面是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思考。与生俱来 的忧郁秉性使哈姆雷特在这二者之间苦苦徘徊。 • 一个复仇计划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哈 姆雷特从对人的地位的赞美(“人类是多么…) 到怀疑(这具皮囊)转入对生命意义的超负荷的 思考(生存还是毁灭),无疑是他优柔寡断性格 达到顶峰的表现。
二、人物性格刻画生动,对比鲜明
• 多条线索的安排也起到了一种对比的作用。福丁布拉斯在 复仇问题上的轻率,凸显了哈姆雷特的坚定;雷欧提斯性 格的鲁莽和冲动,反衬了哈姆雷特的理性和冷静。 •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莎士比亚戏剧的主要特征。莎士比亚 戏剧中的人物性格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本剧中,除主角哈姆莱特及另两位青年贵族外,其他配 角也都刻划得栩栩如生,而不是单一的某种抽象观念的替 代品。犯下杀兄娶嫂罪行的克劳迪斯,虽然凶残,但良知 未泯,自觉罪孽深重,一人躲在小教堂里祈祷。哈姆雷特 的母亲乔德鲁特,屈服于自己的情欲,与丈夫的弟弟勾搭 成奸,但一直受着良心的折磨,徘徊在奸情与亲情之间不 能自拔,终于自食其果,饮下了奸王原本用来毒害哈姆雷 特的毒酒。
•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 举动!在外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 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二、忧郁的王子
• 但是,突然,“命运的暴虐的毒箭”射中了他。一系列的 变故使原本生活在理想中的快乐王子变成了忧郁王子。 • 父死母嫁使他感到爱情的短暂、叔父的杀兄娶嫂显示了人 伦的颠倒;此外使他惊心的还有,无知的情人被他的敌人 利用,前来刺探他的精神恍惚状态之真伪;原先的朋友纷 纷投靠新国王,冷落了他这位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娇嫩的 王子第一次尝到了世态炎凉的况味。他在德国威登堡大学 期间学到并信奉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碰得 头破血流。人,原来不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只是一团污浊的泥土;大地也不是被太阳的火炬照耀的美 丽星球;世界只是一个大监牢,而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三、戏剧语言的丰富多样性
莎士比亚的语言也体现了丰富的多样性。他生活的那个时 代,正是中古英语向近代英语过渡的时代。大量新事物的 出现和引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人们视野的扩展和知识和 增长,使传统的英语语法和词汇都起了很大的变化。这一 切都被敏感的莎翁吸收并融化于他的创作中。西方学者统 计,莎剧中用到的词汇高达17000以上。此外,大量口语、 土话、俚语、谚语、口头禅的采用,又给他的戏剧语言平 添上一层浓厚的民间色彩,在推进剧情、刻画性格、渲染 氛围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莎剧中的不少台词已成为格言、 警996年肯尼斯· 布莱纳自 导自演的电影版《哈姆雷 特》,无论从服装与还是 道具上都绝对忠于原著, 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奖四 项提名; • 1998年约翰· 麦登(John Madden)导演了 《莎翁情 史》 (Shakespeare In Love) ,Miramax公司出 品 • •
• 随着主线的推进,发生了哈姆雷特安排“戏中戏”和随后 误杀宰相波洛涅斯的事件,从而引出了第三条复仇线索, 即宰相之子雷欧提斯的复仇线索。第三条线索的出现逐渐 将戏剧情节推向高潮,即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比剑。最 后出现悲剧性结局,丹麦宫中一片血污,国王、王子和大 臣皆死于非命,国家已无人继承王位。这时,开头出现不 久即退居于幕后的第一条复仇线索——福丁布拉斯为父复 仇的线索再次呈现,挪威王子继承了丹麦王位,于是全剧 终。 • 三条线索的安排可谓丝丝相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紧 紧抓住了观众的期待心理,体现了莎士比亚驾驭戏剧场面 的高超的艺术才能。
两大矛盾
• 沉思并未使王子轻松,反而使他更加痛苦,也使 他的复仇任务变得更为沉重。 • 首先,复仇愿望与实践之间产生了矛盾。他明确 意识到,即使他举剑一击,能把篡位的国王杀死, 也拯救不了这个罪恶的世界;尤其是不能恢复他 对生活,对人性的信仰了。他深深地感叹道: “时代整个脱节了,却偏要倒霉的我来把它修 好。” • 其次,复仇意志与方式之间产生了矛盾。要复仇, 就要用暴力,但暴力本身就是罪恶。以暴易暴, 以罪恶反抗罪恶,无论如何不能说是一种正确的 选择。于是,不断的拖延、不断的延宕就成了他 安慰自己、欺骗自己的一种手段。
《哈姆雷特》 Hamlet
基本情节
• • • • •
诉冤情老王幽灵夜半现身; 设巧计王子确认乱伦奸情; 误杀相奸王借故放逐对手; 识诡计王子归国伺机复仇; 中圈套丹麦宫廷玉石俱焚。
争论焦点:延宕(delay)
• 从剧情来看,哈姆雷特明明有很多机会可以实施 他的复仇计划,为何迟迟不肯下手,以至于坐失 良机,最后不得不与其复仇对象同归于尽? • 哈姆雷特在复仇行动上的延宕。
• 这骷髅本来还有一根舌头,还能唱……也许呢,是一个出 入朝廷的大臣……现在倒好去给蛆虫夫人当相好了。下巴 也掉了。天灵盖也给掘墓的拿一把铁锹敲来打去。这就是 生命的无常轮回呀;也叫我们开了眼界。难道说,这些白 骨生前受教养,被供养,就为了到头来给人当木棍儿扔着 玩吗?
五、延宕-盲动的王子
• 厌世的结果使哈姆雷特相信了宿命,变成了处在 延宕-盲动中的王子,终于落入奸王的圈套,在与 宰相之子比剑时误中毒剑而亡。尽管在最后关头 他也杀死了奸王,但终究没能完成他为自己设定 的“重整乾坤”的使命。
歌德:“精致的花瓶”说(1795)
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 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 灭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每个 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 他被要求去做不可能的事,这事的本身不是不可 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他是怎样地徘徊、 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 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