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以及边坡治理方法

合集下载

铜陵地区与土木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浅论

铜陵地区与土木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浅论

铜陵地区与土木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分类,成因及治理方法摘要:作为资源型工矿城市,铜陵市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主要为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滑坡等,并呈现点多面广,灾害类型多、危害大,成因复杂,综合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目前,全市存在6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全市28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将一并纳入应急联动与视频指挥系统。

届时,全市重点区域地质灾害实时监控、科学预防等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对于这些地质问题,我们或许能从土木工程方面找到一些答案。

关键字:铜陵市; 岩溶塌陷; 采空塌陷; 滑坡; 土木工程; 工程地质1.引言作为资源型工矿城市,铜陵市的矿物开采在过去多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矿山开采的深入和资源的日渐枯竭,许多问题接踵而至,比如越来越频繁的地质灾害。

由于铜陵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其主要为与强降水有关的崩、滑、流等地质灾害,因采矿和不合理的工程施工可能引发的相关地质灾害等,并呈现点多面广,灾害类型多、危害大,成因复杂,综合防治难度大等特点。

目前,全市存在66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作为铜陵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将尝试着用所学专业知识就铜陵地区与土木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分类,成因及治理方法问题上做出自己的尝试。

2012年铜陵市地质灾害及措施一览表2.与土木工程建设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分类及成因2.1 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地区,下部可溶岩层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层中的土洞,因自身洞体扩大或在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下,顶板失稳产生塌落或沉陷的统称。

岩溶地面塌陷是地面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多发生在盐酸岩石、钙质碎屑岩和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激发塌陷活动的直接诱因除降雨、洪水、干旱、地震等自然因素外,往往与抽水、排水、蓄水和其他工程活动等人为因素密切相关,而后者往往突发性强,危害也就大。

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分析

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分析

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分析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地表和地表以下的岩石圈活动所引起的、对人类活动和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和危害的现象。

在地质灾害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对地质灾害治理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一、边坡稳定问题的原因1. 地质因素地质因素是导致边坡稳定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在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差异大的地区,地质活动频繁,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边坡稳定问题尤为突出。

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震引发的地质构造变化和地表地下岩层位移等活动,都可能导致边坡发生破坏。

2. 水文因素水文因素是导致边坡稳定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降雨、融雪、地下水位变化等水文因素会改变边坡内部的水文状况,使得边坡内部产生渗流和水荷载,从而引发边坡发生变形和破坏。

3.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边坡稳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类的开发活动、采矿、垃圾堆放等都可能改变边坡地质环境,从而引发边坡发生破坏。

二、滑坡治理方法1. 地质勘察和监测在滑坡治理中,地质勘察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滑坡的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貌等情况进行详细勘察,可以为滑坡治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采用各种监测手段对滑坡进行实时、连续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滑坡的变形情况,为滑坡的治理提供重要的信息。

2. 地表措施地表措施是指在地表上进行的各种防治滑坡的工程技术措施。

可以采用加固地表的方式,如植被覆盖、铺设防滑材料等,以增加地表的抗滑性。

还可以采用排水、引水排渗、降雨集水、减薄积水等措施来改善边坡水文状况,减少滑坡的发生。

4. 治理经验滑坡治理的经验对于治理工作的开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技术,改进思路,提高治理的效果,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验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可以为我国的滑坡治理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结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是地质灾害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2017—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2017—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2017—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地质矿产综合规定【发文字号】铜政办[2017]72号【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发布日期】2017.05.25【实施日期】2017.05.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2017-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的通知(铜政办〔2017〕72号)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铜陵市2017-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7年5月25日铜陵市2017-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计划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地质灾害现状(一)地质灾害概况根据2017年汛前调查,我市地质灾害主要灾种有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岩溶塌陷五种类型。

截至2017年3月,全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其中崩塌点18处,占比33.9%;滑坡22处,占比41.5%;地面塌陷10处,占比18.9%;泥石流3处,占比5.7%。

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等级为中型点的4处,分别为铜官区小街岩溶塌陷、先锋西村71栋和91栋--老粮站岩溶塌陷、新桥矿业公司岩溶塌陷、义安区天门镇五峰山滑坡;其余49处隐患点危险等级为小型,地质灾害危害及威胁对象主要为居民、房屋及公路,共威胁人口424户1571人,威胁资产约14600万元。

我市地质灾害一县三区均有分布,5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枞阳县31处、铜官区13处、义安区4处、郊区5处,其分布情况见下表。

铜陵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一览表(二)地质灾害特征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22处,除义安区五峰山滑坡规模为大型(但其危险等级为中型)外,其余规模均为小型。

按物质组成主要以土质滑坡为主,根据变形破坏运动形式主要划分为牵引式和推移式两种类型,我市滑坡以牵引式为主。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 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引发塌陷地质灾害成因分析汪 璐摘要:地面塌陷在很多情况下会对周围的自然资源和项目建设带来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深入分析地质灾害,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处理措施。

本文中,以安徽省铜陵某矿山发生的塌陷地质灾害为例,着重探讨塌陷事故的形成原因以及具体应采取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铜陵;水文地质条件;采矿排水;塌陷灾害;成因分析从综合角度来看,塌陷地质灾害通常会对其周边的建筑、工程结构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全面提高塌陷地区的防范能力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需要从多个方面提高塌陷预防和治理水平,包括灾害原因的深入研究和动态优化等多个层面。

在考虑预防和治理结合的前提下,全面规避塌陷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安徽省铜陵塌陷勘查区概述1.1 地质条件位于铜陵市狮子山区的塌陷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春夏多雨、气候温暖湿润、夏季炎热、秋季干旱、冬季温和等基本特征。

在温度和湿度方面,该区域一直以来秉持着16摄氏度的平均气温和40摄氏度的最高气温作为基本标准,在降水方面,平均降水量约为1375.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可达到1359.8毫米。

降水量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相隔6至8年左右就会出现丰水年,而在每年10月至次年2月期间,地下水位往往会不断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地表泉水流量也会因此而枯竭。

整体上看,该区域地貌条件主要为丘陵平原区,微地貌则包括岗地、低丘、冲积平原等。

1.2 水文地质条件1.2.1 地下水类型首先,勘查区地表结构的岩性为松散岩类,主要表现为可塑状粉质黏土,部分也包含少量碎石土,这种岩性具有较强的渗水性。

其次,碳酸盐盐类裂隙水也是一种地下水类型,其特点在于水量极其丰富,主要分布在灰色、肉红色厚状白云岩和灰岩中,在变质后则呈现为白云质大理岩和中粒大理岩。

这种地下水含水量并不均匀,更容易在岩体接触位置和不整合地面范围内的发育水平较高。

简述铜陵矿区岩溶塌陷发育规律成因及治理

简述铜陵矿区岩溶塌陷发育规律成因及治理

简述铜陵市区岩溶塌陷发育规律成因及治理铜陵市区整体上岩溶塌陷发育时空分布有一定规律,治理后易原地重复发生,个体隐蔽性突发性强,发生前征兆难以监控发现或根本没有征兆,防范困难。

熔岩塌陷系统复杂,决定了岩溶塌陷灾害防治相对崩、滑、流地质灾害以及采矿引起的地面塌陷灾害难度更大,更复杂,更难以把握。

铜陵市可溶性碳酸盐岩地层厚度较大,浅部岩溶发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较薄,地质构造较复杂,易产生岩溶塌陷地质灾害。

市区岩溶塌陷的形成主要是潜蚀致塌和吸蚀致塌。

潜蚀致塌是指土体在地下水水流作用下,土体颗粒逐渐流失,逐渐形成空洞,地表土体失去支撑,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垮塌。

塌陷区地表水系较多,土体为粉质粘土,厚度薄,地表水易通过土体渗透至下伏灰岩,逐步将土体带走,形成空洞,最终导致地表塌陷。

吸蚀致塌是指当地下水位在某个时间段快速下降时,地下溶蚀裂隙及空洞内的气压下降,形成负压,产生真空吸蚀作用,使得上部土体压力过大,土体向地下空洞内转移,地面产生塌陷。

矿山排水,机井抽水引起的水动力条件急剧变化,水动力条件的改变使岩土体应力平衡发生改变,从而诱发岩溶地面塌陷。

岩溶充水矿山岩溶塌陷影响因素很多,因此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针对病根,因地制宜,铜陵地区岩溶充水矿山岩溶塌陷与矿山大强度疏干排水、井下突水、地下水倒灌密切相关,因此治理的关键是解决上述问题。

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及防治水技术;井巷注浆及矿井突水治理技术;控制疏干排水强度措施;矿区注浆帷幕截流技术等。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及防治水技术: 矿山在勘察、设计、生产过程中,尤其新建矿山,应加强矿山水文地质条件研究,进行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通过综合手段查明水文地质条件。

设计阶段,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科学布置矿山井巷工程,尽量避开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不利的地段,或留设防水矿柱,或弃采部分资源。

井巷注浆及矿井突水治理技术:开拓、生产阶段,坚持有疑必探、先注后掘的原则。

通过含水微弱段,采取长探水孔探水,工作画预注浆,通过已知含水层,根据含水层的赋存条件及特征,采取工作面预注浆,工作面浅孔注浆,直接堵漏注浆等不同的注浆方式进行封堵。

铜陵地震

铜陵地震

简述铜陵及周边地区地震历史、铜陵及周边地震地质背景及防震减灾策略10级会计2班刘静1002111088 【摘要】铜陵地处于地震带,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介绍了铜陵及周边的地震历史,分析了铜陵地震地质的构造,及简述了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关键词】铜陵地震地质背景防震减灾策略一、铜陵及周边地震历史1、铜陵地震历史。

铜陵位于扬州—铜陵这一地震带,该带“北界是盱眙—响水口大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的南段,南界是无锡—崇明大断裂和江南深断裂,构成一北东向的楔形,东北端延伸入黄海海域,西南端收敛于江西九江附近” 。

扬州—铜陵地震带“自公元999 年至今共记载了25 次强震,其中6 级以上地震11 次。

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长江破碎带两侧及黄海海域” 。

全带11 次 6 级以上地震有9 次位于黄海,最大震级达6. 75 级。

扬州—铜陵地震带中的铜陵地区,历史上曾发生两次破坏性地震,即1585 年时的5. 5 级和1743 年时的5. 0 级地震。

2、铜陵县历史上发生的地震据明弘治八年(1495年)至1967年地震史料,铜陵县已发生有感地震24次。

具体有载的:明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地震;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地震有声,垣宇摇撼;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朔地震,坐者几扑;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乾隆八年(1743年)均五月地震。

1963年3月13日发生4.25级地震为最强烈,震中几乎正好落在铜陵隐伏深断裂和牛山——青阳山隐伏深断裂交点上。

1970年至1990年发生≥1.0级地震8次。

民国6年(1917年)霍山6.25级地震、民国13年(1924年)扬州6级地震、1973年泾县5.5级地震均波及铜陵。

,一、铜陵及周边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在地震带的划分上,铜陵地区地处扬州-铜陵地震带,该地震带内地质构造复杂,分布着多条断裂系统,地震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

同时,周边的黄海地区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边缘,北部临近安徽断裂带,由于安徽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深、大断裂在空间上以一定的方位组合,规律性分布,郯庐断裂带长期控制两侧的构造格局,以东主要发育北东向构造,以西则以近东西向构造较为发育为特征,因此我市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外围地震活动的影响。

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铜陵华强玻钢厂附近

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铜陵华强玻钢厂附近
与否进行设 置 。 2 5 林 木 种 质 资 源 平 台 的 数 据 库 设 计 . 把 收 集 的林 木 种 质 资 源 数 据 分 类 , 计 成 1 设 O个 数 据 库 表 , 1 数 据 库 表及 它们 之 间 的 关 系 构 成 了信 息 平 台的 数 这 0个 据库。数据库设计综合考虑 了各个 功能模 块之 问的关 系 , 本 着 一 致 性 、 整 性 、 全 性 、 伸 缩 性 、 范 化 的 原 则 , 可 能 完 安 可 规 尽 减 少 数 据 重 复 , 充 分 利 用 数 据 库 系 统 的 特 性 , 高 数 据 库 并 提 效 率 。本 项 目主 要 是 以 湖 北 省 林 木 种 质 资 源 为 主 要 研 究 对 象, 因此 在 信 息 平 台 的 开 发 过 程 中 , 据 库 中 的 数 据 表 主 要 数 依 据 国家 《 物 种 质 资 源 共 性 描 述 规 范 》 计 的 。 该 共 性 描 植 设 述 规 范 中的 描 述 符 类 别 共 分 为 6类 : 照 信 息 ; 记 信 息 ; 护 标 基 本 特 征 特 性 描 述 信 息 ; 它 描 述 信 息 ; 藏 单 位 信 息 ; 享 方 其 收 共 式 。数 据 关 系 模 式 举 例 , 种 质 资 源 共 性 描 述 表 。 如
附近最大相对高 差约 1 5米 。 本 区属 亚 热 带 湿 润 季 风 气 候 区 , 候 温 暖 , 量 充 沛 , 气 雨 铜 陵 市 华 强 玻 钢 厂 位 于 华 东 冶 金 地 质 勘 查 局 八 一 二 地 多 年 平 均 降 水 量 1 7 . mm, 平 均 蒸 发 量 l 5 . mm, 35 9 年 39 8 每 质队老 区 东 北 侧 , 区 ~ 碎 石 岭 公 路 从 厂 区 旁 边 通 过 。 市 ~ 1 20 0 3年 厂 内 及 附 近 民 区 陆 续 出 现 数 条 地 裂 缝 ,0 4年 3月 20 年 的 5 8月 为 丰 水 期 ,1月 至 次 年 的 1月 为枯 水 期 。 . 上 旬 , 场 持 续 多 日的 降 雨 过 后 , 厂 区 附 近 又 发 现 多 处 地 2 2 地 层 岩 性 一 在 区 内地 层 较 齐 全 ( 1 , 老 至 新 有 泥 盆 系 上 统 五 通 组 图 )由 面 塌 陷 , 时 , 裂 缝 也 有 进 一 步 发 展 的 态 势 。 地 裂 缝 和 地 同 地

安徽省铜陵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

安徽省铜陵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

大科技安徽省铜陵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汪璐(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321地质队安徽铜陵244000)1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经调查统计,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为岩溶塌陷、滑坡、崩塌、采空塌陷。

1985~2012年,区内共产生地质灾害38处,其中岩溶塌陷4处,滑坡23处,采空塌陷10处,崩塌1处。

地质灾害规模按《实施细则》岩溶塌陷、采空塌陷、滑坡、崩塌规模级别划分标准,评价区内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具体划分如表1。

2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区内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均属突发性地质灾害,它们的形成-发生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等特征有其共同性和特殊性。

现按已发生的岩溶塌陷、采空塌陷、滑坡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别论述。

2.1岩溶塌陷岩溶塌陷是铜陵市最突出的地质灾害,产生原因均间接或直接与周边矿山排水有关系,区内共产生塌洞近128处,影响面积共52.56×104m 2。

岩溶塌陷主要特征:坑的平面形状以圆形、椭圆形为主,少量呈方形、长条矩形,塌坑周围常见呈环形断续分布的裂缝,长数十厘米至数米,宽一般小于2~5cm ;塌坑的剖面形状呈桶状、坛状、浅碟状和漏斗状;塌坑往往成群集式排列分布,塌陷坑间距几米至上百米不等;塌陷坑坑口口径一般为1~5m ,最大可达16.0m ,最小仅有0.5m ,陷坑深度最大为10m ,最小仅0.3m ,一般在1~3m ,塌陷变形区分布面积大小悬殊,最小的为0.006km 2,最大的为0.51km 2。

2.2采空塌陷采空塌陷是区内常见一种地质灾害,区内采空塌陷共10处,产生21处塌陷坑,塌坑分布面积为2.4×106m 2。

采空塌陷特征:引起塌陷的采空区按矿山开采性质可分为铜矿采空区和煤矿采空区,由于开采水平,开采方式及顶底板地层的不同,两者产生的塌陷在时间、形态、规模、分布上差异较大。

(1)铜矿采空区塌陷塌陷常受接触带控制,具体表现形式为塌坑和地裂缝,在地形上无选择性,山坳谷地、山坡、山脊等地均有分布;塌坑多呈圆筒状,长条状和不规则状,坑壁陡直,深数米至数十米;地裂缝与塌坑长轴方向一致,一般先于塌坑形成,长数米至数十米,宽2~10cm ;塌坑往往成群集式分布,长列式分布较少,塌陷坑间距几米至上百米不等。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壳的运动、构造运动、地貌发育、岩石结构、气候变迁等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生产、生活以及其他建筑和设施造成破坏和危害的自然灾害。

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地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会导致房屋倒塌、道路毁坏、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滑坡:由于坡面失稳,土体发生滑动,使得山体滑坡,导致房屋被埋、交通被阻断等情况。

3. 泥石流:大量雨水或融雪通过山坡冲刷土壤和岩石,形成泥石流。

泥石流具有流速快、冲击力大等特点,对沿途的村庄、农田以及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4. 崩塌:山坡或边坡的岩石、土壤发生崩塌,导致坡面崩塌,可能埋压建筑物,给人员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5. 地面塌陷:由于地下水开采、溶蚀作用,以及挤压变形等因素,地下水域发生塌陷,地面出现坑洞等现象。

6. 岩溶地质灾害:岩溶地区的溶洞、地下河流等地下空腔会引发坍塌、地陷等险情,对人类活动带来危险。

7. 地面沉降: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地层压实等原因,导致地面出现沉降,对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基础设施造成危害。

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为了减少地质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 地震防治:- 建立强有力的地震监测体系,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 加强建筑物抗震能力,提高房屋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 做好地震烈度高的地区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工作。

- 加强地震科普,提高公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和应急意识。

2. 滑坡防治:- 对滑坡易发区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滑坡预兆。

- 在滑坡易发区进行植被恢复与保护,增加坡面的稳定性。

- 进行相应的工程措施,如排水、护坡和坡脚加固等。

3. 泥石流防治:- 加强雨情监测,及时预警,确保人员和财产安全。

- 在泥石流沟、河道等区域进行加固工程,减少泥石流冲击力。

- 加强治理河道和山地的管理,减少泥石流发生的机会。

铜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

铜陵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与防治对策
在上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大量人防坑道工程, 多数位于丘陵山体坡麓地带。一 般位于岩体内硐室, 规 模 较 大 ,稳 定 性 较 好 。根 据 丘 陵 山 体 地 势 ,埋深最 大 可 达 70~80m,— 般 20~30m。大多数硐身为毛硐或 裸 硐 ,仅 进 硐 段 为 混 凝 土 浆 喷 护 或 未 衬 砌 ,单个硐室 面 积 最 大 可 达 l 〇 _ m2。典 型 工 程 有 天 马 山 防 空 洞 , 工程 总 面 积 7800m2,内有洞室4 9 间 ,出入口部3 处 ,硐 内 建 有 蓄 水 池 、会 厅 、演 艺 厅 等 。一些硐室位于矿山 采空塌 陷 区 内 ,安全稳定性受到影响。位于土体内硐 室多以坑道形式为主,埋 藏 浅 ,一 般 在 10m 以 内 ,规模 小 ,洞口及洞体大多砖混支护,防 护 简 单 ,受到地下水 和降水渗透或洞口滑坡崩塌影响,上 世 纪 80年代后大 多 数 被 废 弃 未 继 续 利 用 ,保 存 较 好 的 极 少 。
区 内 地 下 水 资 源 丰 富 ,主 要 以 松 散 岩 类 孔 隙 水 、 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为主。地 下 水 水 位 埋 藏 浅 ,沿 江 冲 积 平 原 区 地 下 水 位 埋 深 0.5 ~ 3m, 岩溶区地下水 位 埋 深 3~8m 。降 水 是 区 内 地 下 水 主 要 补 给 来 源 。 受 矿 山 或 工 程 排 水 影 响 ,地 下 水 位 动 态 变 化 大 。
摘 要 :本 文 根 据 铜 陵 城 市 地 质 调 查 相 关 成 果 ,阐 述 了 铜 陵 城 市 地 下 空 间 开 发 利 用 现 状 及 地 质 环 境 背 景 条 件 ,对 铜 陵 城
市 地 下 空 间 开 发 主 要 地 质 环 境 问 题 及 形 成 原 因 进 行 了 系 统 总 结 分 析 ,并 提 出 了 对 策 意 见 。

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

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铜陵市华强玻钢厂附近发生的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对工厂生产和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对区内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现状特征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本区地裂缝、地面塌陷产生的原因,进而对地质灾害进行了预测分区,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标签: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塌陷;防治措施1 问题由来铜陵市华强玻钢厂位于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八一二地质队老区东北侧,市区~碎石岭公路从厂区旁边通过。

2003年厂内及附近民区陆续出现数条地裂缝,2004年3月上旬,一场持续多日的降雨过后,在厂区附近又发现多处地面塌陷,同时,地裂缝也有进一步发展的态势。

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严重地影响了华强玻钢厂的安全生产和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有必要对本区地质灾害进行调查。

2 地质环境条件2.1 自然地理概况本区位于铜官山主峰西部低丘区,其东南侧为中低山,其余三面被低矮的山丘所环绕,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厂区附近最大相对高差约15米。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375.9mm,年平均蒸发量1359.8mm,每年的5~8月为丰水期,11月至次年的1月为枯水期。

2.2 地层岩性区内地层较齐全(图1),由老至新有泥盆系上统五通组(D3w)、石炭系中上统黄龙船山组(C2+3)、二叠系下统栖霞组(P1q)、孤峰组(P1g)、上统龙潭组(P2l)、大隆组(P2d)及三叠系下统殷坑组(T1y),黄龙船山组和栖霞组岩性以厚层状灰岩为主,其余地层则以砂岩、粉砂岩、页岩及硅质岩等碎屑岩为主。

地表为第四系土层,其上部为全新统杂填土和零星分布的砂砾石层,下部为上更新统卵石层及残积粘土。

在白家山铜矿以东一带为铜官山石英闪长岩体,岩体接触带附近赋存有铜矿体。

2.3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2.3.1 地质构造本区位于铜官山背斜西北翼,区内断层发育,对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F44断层。

铜矿开采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铜矿开采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铜矿开采中的地质灾 害防治措施
汇报人:
目录
地质灾害类型及影 响
防治措施
监测预警系统
应急救援措施
环境保护与恢复治 理
法律法规与政策支 持
地质灾害类型及影 响
定义:指斜坡上 的土体或岩体在 重力作用下,沿 一定的滑动面整 体下滑的现象。
成因:自然因素 (如地震、降雨 等)和人为因素 (如采矿、工程 建设等)都可能 导致滑坡。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 持铜矿开采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的实施,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目的: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发 生和发展
监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地震、 滑坡、崩塌等
监测方法:采用先进的传感器、 遥感技术等
预警方式:通过短信、电话、 网络等方式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进行应对和处理
预警级别:根据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 四级
一级预警: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二级预警:可能发生较大地质灾害,需要加强监测和防范
三级预警:可能发生一般地质灾害,需要关注并采取适当措施
四级预警:可能发生轻微地质灾害,需要关注并做好应对准备
响应措施:根据预警级别,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包括人员撤离、 工程加固、物资储备等
应急救援措施
建立应急救援组织, 配备必要的应急救 援设备和人员
矿震类型:岩爆、 岩崩、岩滑、岩 涌等
矿震影响:破坏 矿井结构,影响 采矿安全
矿震预防措施: 加强地质勘探, 优化采矿设计, 采用先进的采矿 技术
矿震应急处理: 及时撤离人员, 加强监测,采取 加固措施,防止 次生灾害发生
防治措施
监测预警:建立滑坡监测系统,实 时监测滑坡情况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实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实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
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铜政办[2006]1号
【发布部门】铜陵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01.05
【实施日期】2006.01.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市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铜政办〔2006〕1号)
县、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全市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六年一月五日
全市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实施省政府办公会议审查通过的《全省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方案》(皖政办〔2005〕61号),做好我市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彻底消除重点地质灾害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铜陵一件大事,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类指导,有计划、分年度对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以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重点地质灾害危险点治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避让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根据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在确保人民生命安全的前提。

铜陵冬瓜山铜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对策

铜陵冬瓜山铜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对策

铜陵冬瓜山铜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对策庞冯秋;周天健【期刊名称】《现代矿业》【年(卷),期】2018(034)001【摘要】冬瓜山铜矿北段矿体埋藏较深,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分析了该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重点阐述了矿区含(隔)水层特征、破碎带水文地质特征以及矿山水害情况,并讨论了矿山主要突水水源与突水通道.研究表明:①矿区含(隔)水层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夹碎屑岩类溶蚀裂隙含水岩组、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岩浆岩类裂隙含水岩组等5个含水岩组;②矿区主要破碎带有龙塘湖破碎带、铜塘冲破碎带以及阴涝-大冲破碎带,该类破碎带沟通了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强化了地下水径流,为矿区地下水的主要导水通道;③浅层地下水为矿床充水的主要水源,目前矿区的坑道涌水点出露于顶板接触带、底板接触带以及岩体接触带,以裂隙涌水为主,矿区充水途径主要有构造破碎带、岩体接触带、层间构造、青山背斜轴部裂隙密集带以及未封孔或封孔质量不合格的勘探钻孔.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为有效解决该矿井下突水问题并降低工程成本,采用井下封堵导水通道的方式进行涌水治理,详细阐述了具体的技术工艺实施要点,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效,对于类似深井开采的矿山井下涌水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页数】5页(P74-78)【作者】庞冯秋;周天健【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马鞭山铁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对策 [J], 高超;郭波波2.铜陵冬瓜山铜矿床60#线以北深部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措施 [J], 周天健;庞冯秋;汪庆玖;吴长贵;罗娇;丁凯华3.坑柄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对策 [J], 赖金华4.龙塘沿铁矿水文地质特征及防治水对策 [J], 南晋武5.谦比希铜矿床水文地质特征和防治水对策 [J], 樊勇; 张东红; 钱涵; 赵兴国; 徐京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铜陵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建议

铜陵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建议

铜陵矿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建议李闽,王联军,罗小利(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101149)摘要:随着铜陵矿区由于长期大规模的资源开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截止2012年底,全市因采矿占用、破坏土地面积2085.9hm2;地下水均衡遭到破坏,最大降深达已达100余米;矿产资源开采诱发岩溶塌陷、采空塌陷、不稳定边坡等地质灾害。

铜陵市通过积极创新保证金制度、扎实推进矿山复绿行动、矿山地质环境对接城市建设、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开创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新局面;总结了铜陵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中还存在治理资金严重不足、治理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提出国家应加大对铜陵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法律法规;铜陵市应加快绿色矿山建设,积极构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责任确认制度,创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投入机制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保护;铜陵矿区;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志码:A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onglingMining AreaLIMin WANGLian-jun LUOXiao-li(Chinese Academy of Land and Resources Economics, BeiJing,101149) Abstract:With the long-term and large-scale resource development in Tongling mining area,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By the end of 2012, the destruction of land area of the city occupied by 2085.9hm2 due to mining; the groundwater balance was destroyed, the biggest drop had reached more than 100 meters deep; mining subsidence, karst collapse and unstable slope geological disasters induced by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Tongling City has developed some measures to create a new situation in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such as positive innovation margin system, promoting green mine action,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docking city construction, and Enterprises vigorously developing the circular economy and so on. The paper summary of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 Tongling city, there is a serious shortage of funds and governance responsibility is unclear.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untry should increase mining investment on in Tongling mining area and perfec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ongling city should accelerate the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actively construct the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responsibility confirmation system, and innovation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nvestment mechanism.Key words: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Tongling mining area;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1 铜陵矿区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铜陵矿区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铜陵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古铜都”,现已发现查明26种矿产资源,包括:煤、铁、锰、铜、铅、锌、钴、钼、金、银、硫铁矿、砷、白云岩、石英岩、水泥用灰岩和膨润土等。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处理方案

铜陵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1 总则1.1 编制目的为做好铜陵城市区洪涝、山洪、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保证城市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大纲》和《安徽省抗旱条例》、《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安徽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铜陵市城市防洪规划》、《铜陵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铜陵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的城市区(主要包括: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市郊区近郊地区、铜陵县城关地区和西联圩、新城区)内洪水(含江河洪水和山洪)、暴雨涝渍、台风等灾害事件的防御和处置。

1.4 工作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和行政首长负责制;坚持以防为主、防抢结合;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坚持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坚持服从大局、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坚持公众参与、军民联防;坚持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等原则。

2 城市概况2.1 自然地理2.1.1 地理位置铜陵市属安徽省直辖市,地处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位于东经117°42′-118°10′,北纬30°45′-31°08′之间,北距省会合肥市约140公里,东距下游芜湖市约80公里,西距上游安庆市在100公里左右。

铜陵市东与繁昌、南陵两县毗邻,西与枞阳县、北与无为县隔江相望,西南与贵池市以青通河为界。

全市辖三区(铜官山区、狮子山区和郊区)、一县(铜陵县),全市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343平方公里;全市耕地面积23738公顷,总人口72.22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2.76万人,铜陵县人口29.46万人;全市非农业人口39.67万人,农业人口32.55万人。

铜陵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特征及发育规律

铜陵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特征及发育规律

铜陵市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特征及发育规律
黄茜
【期刊名称】《现代矿业》
【年(卷),期】2024(40)3
【摘要】铜陵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在地质条件和矿产开发的双重作用下,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强烈,并在各类地质灾害中占据主导地位。

基于铜
陵地区以往岩溶塌陷地质资料,统计了地质灾害发育规模、形态、时空分布特征,总
结了发育规律,对典型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剖析。

研究结果表明:T1n、P1q
碳酸盐岩地层与构造交汇部位、侵入岩界面硫化矿床分布区是岩溶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位置,矿山疏排水等造成地下水位变化是岩溶塌陷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今后工程建设应避开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位置,并加强地下水抽排的论证和管理。

【总页数】6页(P27-32)
【作者】黄茜
【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9
【相关文献】
1.贵州省遵义县永乐集镇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
2.广东佛山市高明区三洲盆地岩溶塌陷发育特征与时空分布规律
3.铜陵市岩溶塌陷发育特征与防治
概述4.铜陵市地质灾害特征及发育规律5.山东烟台白洋河岩溶水系统岩溶塌陷发育规律及易发性评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析地质灾害的分类及治理措施

简析地质灾害的分类及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概述
•地质灾害分类
•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目
•案例分析与实践录
自然灾害的一种
人为因素引发
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生态环境破坏
03
02
01
地域分布
气候因素如降雨量、降雨强度等对地质灾害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暴雨、长时间连续降雨等极端气候事件。

气候条件
人类活动
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
水文地质灾害
由地形、地貌、水文等因素导致的灾害。

•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滑坡、泥石流灾害
地震灾害
01020304
防护工程01
排水工程02
加固工程
03
植被恢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规划和土地使用政策,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建设和开发活动,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干扰。

管理措施
规划与管理
灾害监测与预警
案例一:某山区滑坡治理工程实践
地震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提前为市民提供地震预警,减少人员伤亡。

建筑抗震设计:严格执行抗震设计规范,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结构安全。

城市规划:避免在活断层附近进行大规模建设,降低地震直接对城市的破坏风险。

防范策略
案例二:某城市地震灾害防范与管理策略
案例三:某河流流域泥石流生态修复项目
010*******。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2021)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2021)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陵市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2021)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铜陵市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铜陵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1年5月17日【此件公开发布】铜陵市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为切实做好202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2021年度地质灾害趋势预测根据气象预测,预计2021年汛期(5—9月)降水总量约620~800mm,较常年正常或者偏少,梅雨期降水正常偏少,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后期出梅,即入梅、出梅正常偏早。

梅雨期内有一段降水集中期,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局地短时内涝。

夏季平均气温正常略偏高,高温日数正常略偏多。

我市山区较多,地形复杂,构造发育,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广泛,近几年台风、强降雨等异常天气频繁出现。

预计2021年地质灾害总体趋势接近常年,局部地区可能加重。

灾害类型将以滑坡、崩塌为主,地面塌陷次之。

地质灾害将主要发生在汛期,为重点防范期,城市建成区、义安区南部山区、枞阳县西南丘陵区及中北部山区,在汛期或冬季冻融期间,地质灾害将呈多发态势。

二、地质灾害防范重点(一)重点防范对象村(居)民聚居区、旅游区、矿区、学校、切坡地段、道路两侧、山坳沟谷和重要基础设施是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经汛前调查,全市共有31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一县三区均有分布,其中枞阳县17处、铜官区6处、义安区4处、郊区4处。

各县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情况见下表:(非正式文本,仅供参考。

若下载后打开异常,可用记事本打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陵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以及边坡
治理方法
姓名:万成飞班级:11级土木工程(1)班学号:1111111052摘要:铜陵地处长江下游,地质类型以及矿物种类繁多,当地采矿业十分发达,加上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同时对于一些边坡由于很多的原因需要及时而有效的治理,降低人员的安全和财产的损失。

关键词:铜陵地质灾害边坡治理
通过一学期的工程地质的学习以及一周的工程地质的实习,对于工程地质这么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经过翻阅资料以及对书本知识的钻研,对于铜陵地区的地质灾害的类型有了一定得了解,首先我们认识到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依矿而建市,铜陵临江、含湖、依山,降水量充足,享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的铜陵,属长江沿江丘陵平原。

地貌特征是:北部为临江冲积平原,地势开阔平坦;南部及东南部多为山地;中部丘陵起伏。

境内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夏多雨。

由于此种地理以及气候条件,再加上铜陵的采矿工业的发达程度,我们初步的了解到同理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和滑坡、崩塌、泥石流。

不同的地质灾害分布的区域也有多样与广阔性,我们了解到铜陵地质灾害的分布地区主要有:
1、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防监测重点地段。

包括铜官山矿排土场,市建成区鹞山,华金矿业公司主井、配电房、选厂滑坡,新桥矿业公司露采场、排土场滑坡,凤凰山铜矿排土场滑坡,铜山铜矿前山露采场,安庆铜矿办事处马鞍村滑坡,安庆铜矿办事处龙王庙
滑坡,新华山铜矿排土场,叶湖铁矿排土场,钟鸣硫铁矿排土场、铜陵县董店堆浸公司等。

2.岩溶塌陷预防监测重点地段。

市建成区小街地区,市神仙山公墓,郊区铜山社区第四村民组,安庆铜矿办事处旗星马山村(安庆铜矿区),铜山镇南泉村,西湖镇狮子山村包村,狮子山街道先锋西村59栋,新桥矿区(盛冲河、朱冲河河谷分布区),顺安镇叶湖—大明村(叶家湖水源地),顺安镇大明村寺冲村民组,天门镇新民村。

3.采空塌陷预防监测重点地段。

狮子山铜矿东、西狮子山、老鸦岭采空区;原铜官山铜矿采空区;立新煤矿区采空区;钟鸣镇院冲村田傍张采空区。

以上即为铜陵当地的地质灾害类型以及分布。

同时在实习期间,在我们实习教师殷老师的精彩而全面的讲解下,结合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和查阅的相关资料以及结合铜陵的地质整理得出以下几种边坡治理方法:
1、坡面截排水沟。

在边坡中部设置纵向截排水沟,将坡面上部的降水引至截排水沟,顺之排放到坡脚,治理地表水对坡面松散土体的冲刷、软化,一定程度上降低雨水对边坡的危害。

2、坡面树木清理。

对坡面的树木进行清理,防治树木根劈作业加剧土体塌陷,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树木根劈作用对于那些易于崩塌的地段的危害是及其巨大的,对于已经出现地质灾害的地段,对坡面树木的清理是及时和必要偶的。

但是对坡面的低矮乔木应予以保留,这些乔木很够很好的保持边坡的植被和水分,的比要时增加绿化以保持水土。

3、坡面松动、滑塌体清理。

对坡面已经产生明显松动以及滑塌的岩体进行适当的清理,以防止暴雨时诱发加剧滑塌,这种治理边坡的方法可以结合坡面树木清理工程同时进行,及时的扫清隐藏的危害,而且及时的清理工作对于接下来的治理护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非常的必要而重要。

4、格栅护坡。

在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坎阶地段,为了避免当坡面清理量较大或可能诱发滑塌时,应采取格栅护坡措施。

5、钢丝绳网护理边坡。

从实习期间看到,对于一些矿石岩面,可以采用钢丝绳网护理边坡,这是一种主动治理系统,它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

该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柔性,高防护强度,易铺展性。

适应任何坡面地形,安装程序标准化、系统化。

系统采用模切化安装方式,工期短,施工费用低。

系统材料的特殊制造工艺和高防腐防锈技术,决定了系统的超高寿命。

系统能将工程队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点,其防护区域可以充分的保护土体、岩石的稳固,便于人工绿化,有利于环保。

6、混凝土锚喷。

对于高度坡度很大的地段,人员不便施工的时候,可以采取混凝土锚喷的方式,将树木的种子混在混凝土内部,喷射到岩土面上,可以解决高度以及植被成活率的问题,同时治理开挖边坡坡面的岩石风化剥落、碎落以及少量落石掉块的现象,对于此类灾害地段会起到很好的护理作用。

铜陵当地的地质类型复杂,伴随而来的地质灾害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灾害是可以防护的,对于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段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投入精力去治理,采取更多的防护措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边坡的治理是一个重要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去治理,对于不同地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对于一些边坡可以把几种边坡治理方法结合使用,争取把边坡防护治理工作做到最好,减少至避免边坡带来的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