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地质灾害,犹如自然界中隐藏的猛兽,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发生,往往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提前预警、减少损失,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现状(一)传统监测技术传统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人工巡查和简易监测。
人工巡查是通过专业人员定期对可能发生灾害的区域进行实地查看,凭借经验和观察来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危险。
这种方法虽然直观,但效率低下,而且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
简易监测则是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如裂缝计、雨量计等,对灾害体的变形和降雨量等参数进行监测。
这些简易设备成本较低,但监测精度和实时性相对较差。
(二)专业监测技术1、大地测量技术大地测量技术是通过测量地面点的位置和变形来监测地质灾害。
其中,水准测量和全站仪测量是常用的方法。
水准测量可以精确测量地面点的高程变化,而全站仪则能够同时测量角度和距离,从而获取更全面的点位信息。
然而,这些方法需要在监测区域建立大量的测量点,观测工作较为繁琐,而且难以实现实时监测。
2、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NSS 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实现高精度的三维定位,实时获取监测点的位移信息。
通过对监测点位移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地判断灾害体的变形趋势。
但 GNSS 信号容易受到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复杂环境下可能会出现信号丢失的情况。
3、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飞机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影像,能够快速发现大面积的地质灾害隐患。
例如,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可以监测地表的微小变形,为地质灾害的早期识别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但遥感技术的分辨率有限,对于一些小规模的灾害体可能难以准确监测。
4、物探技术电法、磁法、地震法等物探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也有应用。
它们可以探测地下地质结构和岩土体的物理性质,为分析灾害的形成机制提供依据。
然而,物探技术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多解性,需要结合其他监测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4.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

地下水(动态)监测
• 1、工作原理 • 通过压力传感器直接或间接测量滑坡体(主要是滑带)含水
率、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流量、流速和水温等参数随时 间的变化。 • 2、应用技术要求 • (1)设备的安装:分为测压管(有压管和无压管)安装和 钻孔中直接安装。在钻孔中直接安装时,传感器周围使用细 砂或其它透水材料充填;对于多深度监测,各深度部位之间 使用隔水材料隔离止水。 • (2)由于其传感器安装为隐蔽工程,除要求监测设备具有 较高的精度、较大的量程外,还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及耐腐 蚀性。 • (3)地下水动态观测的持续时间一般不少于1个水文年。
2、特点 (1)周期性重复摄影,外业工作简便,可同时测定 多个测点的空间座标; (2)获得的像片是崩滑体变形的实况记录,可以随 时比较分析; (3)设站受地形条件限制,内业工作量大。
3、常用仪器: 量测摄影机、半量测摄影机、非量测摄影机。
• 三、 相对位移监测
相对位移监测是设点量测地质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 之间的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 等),从而定量表示变形的一种监测方法。主要用于对裂 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软弱夹层、危岩体边界等部位 的监测。
•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 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 的灾害。
•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 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 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 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 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 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 缩、冻土冻融等等。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最新进展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给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的一类灾害,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
为了提前预警和有效应对这些灾害,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一系列新的监测技术应运而生,为地质灾害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一、卫星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凭借其大范围、高时效性和多光谱等特点,成为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不同波段的卫星影像,能够对大面积的地表进行观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区域。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的光学卫星影像,可以清晰地识别出山体的裂缝、变形等迹象;而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则能够通过测量地表的微小形变,监测滑坡等灾害的缓慢移动过程。
此外,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分析地形、地质、植被等多种因素,对不同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预测,为灾害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无人机技术的兴起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地质灾害监测带来了新的机遇。
无人机可以搭载各种传感器,如高清相机、激光雷达等,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和地形数据。
在灾害发生后,无人机能够迅速抵达现场,对受灾区域进行详细的勘查,为救援和灾后重建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与传统的人工监测方式相比,无人机具有灵活性高、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
它可以在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环境中作业,不受交通和地形的限制。
同时,通过多架无人机协同工作,可以实现对较大区域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灾害的变化情况。
三、传感器网络的构建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传感器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位移传感器、应力传感器、地下水监测传感器等,可以被安装在灾害隐患点,实时采集相关数据。
这些传感器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实现对灾害体的动态监测。
传感器网络不仅能够提供高精度的监测数据,还可以实现远程监控和自动化预警。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之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具有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其中泥石流灾害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地质灾害形式。
为了及时预警和减轻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与泥石流灾害相关的地质灾害监测技术及方法。
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1.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地震预警技术可以在地震发生前的几秒到几十秒内发出预警信息,提前通知人们地震即将到来。
地震的发生往往是引发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地震预警技术在泥石流灾害的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降雨监测系统也是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一部分,通过监测雨量、水位等数据,判断泥石流可能的发生。
2.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飞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地表信息的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泥石流灾害区域的变化情况。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泥石流发生的位置、范围和移动速度等信息,为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提供重要的支持。
3.地面监测技术地面监测技术包括地下水位、滑坡体的位移监测、地面沉降监测等方法。
地下水位监测可以帮助判断土壤的饱和度,从而预测泥石流的发生。
滑坡体的位移监测可以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实时记录滑坡体的位移情况,及时发现滑坡体发生松动或变形的风险。
地面沉降监测则可以用来观测地表沉降变化,判断地下是否有泥石流的形成。
4.物理力学模型物理力学模型是使用物理实验室进行泥石流的试验,通过实验模拟泥石流的运动规律和具体参数,可以为实际灾害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物理力学模型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泥石流的运动机理,对灾害的防治措施提出更准确的建议。
二、地质灾害监测方法1.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是地质灾害监测的基础,通过人工观测、采样等手段,对泥石流发生区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
现场调查可以获取泥石流地质环境、地貌特征、坡面植被等相关信息,为灾害监测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2.地质钻探地质钻探是获取地下地质信息的重要方式,通过钻孔获取地下岩土层结构、含水层位置、岩性特征等数据,有助于判断地下水位、岩土层中是否存在泥石流的形成风险。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地质灾害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地面塌陷等。
为了有效预防和减轻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传统的监测方法主要依赖于人工巡查和简单的仪器测量,如水准仪、全站仪等。
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取地质灾害的相关信息,但存在监测范围有限、时效性差、精度低等问题。
近年来,一些新的监测技术应运而生,为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
其中,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卫星遥感,可以大面积、快速地获取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
对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卫星遥感能够监测到灾害发生前后的地表变化,为灾害的预警和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无人机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无人机可以快速到达灾害现场,获取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
与传统的监测手段相比,无人机具有灵活、高效、成本低等优点。
它能够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进行作业,为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和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传感器技术方面,各种新型传感器的出现也大大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例如,位移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变化,应力传感器能够测量岩土体内部的应力状态,雨量传感器能够及时获取降雨量信息。
这些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将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实现了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
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对海量的监测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挖掘,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通过建立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可以提前预测灾害的发生可能性和发展趋势,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创新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山区公路、铁路等交通干线的建设和运营中,通过安装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灾害隐患,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地质灾害是指由地球内部作用或外界力量引起的,造成人类财产损失、生命伤亡的自然灾害。
在地球活动带上,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威力严重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地质灾害监测手段、预警方法以及防灾减灾措施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
一、地质灾害监测手段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震监测、形变监测和气象监测等。
首先是遥感技术,它通过航空或卫星平台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信息。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检测地貌的变化,如山体滑坡、崩塌等,为地质灾害的监测提供重要数据。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提供地表温度、湿度等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有助于预测灾害的潜在危险。
其次是地震监测。
地震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地震监测对于地质灾害的预警至关重要。
地震监测通过地震台网和震源研究等手段,实时监测地震活动情况,及时预警可能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如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地震涌泉等。
再次是形变监测。
形变监测包括测量地面高程、变形速度等相关数据,通过监测地壳运动情况,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概率和规模。
例如,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断层附近的地表进行定位和变形观测,可以实时监测地壳运动的变化,为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最后是气象监测。
气象因素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等。
因此,气象监测对于地质灾害的预警尤为重要。
监测气象要素,如降雨量、风速等,尤其是短时强降雨和特殊天气条件下的变化,可以提前预警降雨引发的地质灾害,为人们采取应急措施提供时间。
二、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地质灾害预警是指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利用各种手段提前预测和预报灾害风险,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首先是基于经验模型的预警方法。
通过历史灾害的统计资料和相关数据建立经验模型,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常见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可以通过对灾害发生条件的总结和总结,对潜在灾害区进行风险区划和预警。
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因素引起的地壳运动、地表形态变化等造成的灾害性事件,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
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的发展在防灾减灾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地震预警技术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地质现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地震预警技术通过监测地震波传播速度和地震震级等参数,提前几秒甚至几十秒发出预警信号,使得人们有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提醒人们寻找安全地带。
二、泥石流预警与监测技术泥石流是一种在陡坡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给山区居民的生活和农田的耕种带来了威胁。
泥石流预警与监测技术主要通过监测雨量、地表水位、土壤含水量等指标的变化,提前预警泥石流可能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居民和农民提前撤离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滑坡预警与监测技术滑坡是由于山体自重受力、地震等因素引起的土体运动,给山区居民和交通运输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滑坡预警与监测技术可以通过监测地表形变、地下水位、土体应力等指标的变化,提前预警滑坡的可能发生。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居民和交通设施,减少灾害发生后的损失。
四、火山预警与监测技术火山是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地质现象,喷发时会产生熔岩流、火山灰、毒气等对人类和环境构成威胁。
火山预警与监测技术可以通过监测火山地震、气体排放、地表形变等指标的变化,提前预警火山可能喷发的时间和规模。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采取疏散人员、隔离灾区等相应的安全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预警与监测技术在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种预警与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提前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我们相信在将来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和监测地质灾害,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技术手段

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技术手段地质灾害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形式之一,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监测和预防地质灾害,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本文将从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探讨。
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航空器等遥感平台进行地球表面信息获取的技术手段。
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勘测师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地貌和植被信息,识别出可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区域。
通过对遥感数据的分析和比对,勘测师能够快速获取灾害发生的区域和程度,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2. 地形测量技术地形测量技术是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使用测量仪器和相应的软件,勘测师可以对地表地形进行高精度的测量和记录。
这些测量数据可用于识别潜在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点,并进行灾害风险评估。
地形测量技术的应用为勘测师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地质灾害监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地震监测技术地震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形式,对于勘测师而言,地震监测技术是至关重要的。
利用地震监测仪器和网络,勘测师可以实时获取地震波数据和相关信息。
通过对地震事件的监测和分析,勘测师可以判断地震活动的频率、强度和分布规律,进而推测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风险。
地震监测技术的运用使勘测师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减轻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
4. 地下水位监测技术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地质灾害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地下水位监测技术成为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一项重要手段。
通过采用水位计等仪器,勘测师可以实时监测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
根据监测数据,勘测师能够判断地下水的蓄满程度,进而推测可能出现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潜在危险性。
地下水位监测技术的应用为勘测师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 数字地质建模技术数字地质建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先进技术手段,对勘测师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晏鄂川教授博导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 前言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前言地质灾害的定义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
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前言地质灾害的危害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前言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
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
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前言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前言监测预警工程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及后续执行)。
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1 前言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滑坡常规监测技术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
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1)位移监测(2)应力应变监测(3)地下水动态监测(4)地表水动态监测(5)地声监测(6)放射元素监测(7)环境因素监测(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主要有简易监测(皮尺、钢尺等)、仪器仪表监测(绝对位移监测、一、简易监测(手动测试)1、主要方法(1)在裂缝或滑面两侧(或上、下)设标记或埋桩,定期用钢尺等直接量测裂缝张开、闭合、位错或下沉等变形;(2)在裂缝、滑带以及建筑物上设置骑缝式标志,如贴水泥砂浆片、(3)在平斜硐及采空区顶板设置重锤,量测硐顶的相对位移和沉降。
2、特点(1)简便易行,投入快,成本低,便于群测群防;(2)操作简单,直观性强;(3)精度稍差,观测时劳动强度大。
二、绝对位移监测有大地测量法、GPS测量法、近景摄影测量法等。
(一)大地形变监测1、主要监测方法有: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等。
2、特点(1)量程不受限制,能大范围全面控制崩滑体;(2)技术成熟、精度高;(3)易受通视条件和气象条件(风、雨、雪、雾)影响;(4)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
3、常用监测仪器一般采用高精度测角、测距的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
4、观测点的布设墩标。
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埋设在滑坡体之外稳定区(基岩);观测点分为固定观测点(控制点)和变形观测点,标型均为变形)观和测监点测主网要通布过置的在滑滑坡坡体主地轴面观拉测伸断、面压线(或利用主勘探线的过渡地段。
(二)GPS测量法1、特点(1)观测点之间无需通视,选点方便;(2)观测不受气候条件限制,可进行全天侯监测;(3)可同时进行平面位移与垂直位移监测;(4)可长期连续监测,不会漏掉重大的变形信息;(5)自从动数化据。
采集、数据处理到分析、管理的全过程易(6)需如要果大监量测的点G数PS量多、且要全部进行长期自动化监备、微机等安装在野外无人值守的监测房内,安全难以得2、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滑坡不同变形阶段的三维位移监测。
(三)近景摄影测量法1、工作原理同时对滑坡区观测点摄影构成立体象对,利用立体坐标通常把近景摄影仪安置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固定测点,仪量测象片上各观测点三维坐标的一种方法。
在相对精求。
即适合于危岩体临空陡壁裂缝变化或滑坡地表位移2、特点多个测点的空间座标;(1)周期性重复摄影,外业工作简便,可同时测定时比较分析;(2)获得的像片是崩滑体变形的实况记录,可以随(3)设站受地形条件限制,内业工作量大。
3、常用仪器:量测摄影机、半量测摄影机、非量测摄影机。
三、相对位移监测之间的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相对位移监测是设点量测地质体重点变形部位点与点等),从而定量表示变形的一种监测方法。
主要用于对裂的监测。
按所采用的仪表可分为机械式传动仪表观测法(简称机测法)和电子仪表观测法(简称电测法)两类。
(一)机测法游标卡尺(包括数显卡尺)、收敛计等仪表人工到实地直是在斜坡变形部位埋设测座,采用百分表、千分表、接观测的一种方法。
特点:(1)原理、结构简单,安装测试简便,投入快;(2)成本相对较低;(3)观测成果资料直观、可靠度高。
(二)电测法电测法往往采用二次仪表观测,即将传感器(探头)埋设于崩滑灾害体变形部位,使用能将传感器电信号转换成人们所感知(或熟识)信息的电子仪表(如频率计之类)观测。
特点:(1)仪表灵敏度高、精度高;(2)监测采样速度快,可自动巡回检测,远距离传输;(3)观测的成果资料不及机测可靠度高。
电测位移计一定要具备防风、防雨、防腐蚀、防潮、防震、防雷电干扰等性能,以保障仪器仪表的长期稳定性及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度。
四、地面倾斜监测法1、工作原理主要用于监测崩滑体地面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
将移动式倾斜仪定期巡回放置于固定专用测点的盘座上,按预定的几个方向各自180°往复测量,为判断测点三维合成位移变形方向及趋势提供直接信息。
2、适用范围①主要用于倾倒式崩塌、拉裂式崩塌、切层滑坡等;②对于顺层滑动不宜采用。
深部位移监测一、钻孔测斜法钻孔测斜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内目标深度岩(土)体横向位移矢量的一种原位测试监测手段。
测斜仪类型包括:滑动电阻式、滑动电阻片式、钢弦式、伺服加速度计式和电解式。
目前以伺服加速度计式应用较广。
垂向滑动式钻孔测斜仪工作原理示意图深部位移监测仪器设备根据安装方式和使用特点,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
根据组成探头传感器的个数,可分为单轴式和双轴式。
若按仪器测量方向不同,则可分为垂向测斜仪(测量水平位移)、水平测斜仪(测量垂向位移)和斜向测斜仪(测量斜面的法向位移)。
目前,在岩土工程原位监测中,使用最广泛的是垂向测斜仪。
适用条件由于钻孔倾斜仪安装施工成本大,为一次性隐蔽工程,且量程有限,适用于崩滑体蠕滑和匀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一般不用该方法。
深部位移监测应用技术要求(1)头测分斜为管固和定接式头和:伸测缩斜式管,材固料定有式铝接合头金适和PVC 塑料两种;(沉降)较小的岩(土)体,伸缩式接头适用于轴向位移测斜管。
(2)滑测坡斜等管位与移孔变壁形间相填对料较:大注者浆,和可填用沙砂。
充当填土处质理((或一堆边积填砂,一边注水,以保证填砂密实)。
(3)测扭。
(4)过测3斜仪本身固有精度:伺7服.5加mm速/3度0式m。
测斜仪,在孔斜(5)型测,量以间0.距5m:最目为前常主见要。
有0.28m、0.5m、1m三种常见基准确确定其范围,应使用较小的间距;对于孔深较大且目量,可加大测试间距为2倍(或4倍)基距。
深部位移监测二、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钻孔多点位移监测法是用于观测钻孔岩土体单向或三向位移变化的一种原位测试手段,利用钻孔位移计定期逐段测量钻孔的三向位移信息,从而获得岩体内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
以水平孔多点位移计最为常用。
应力监测一、岩土体压力计(压力盒)主要有振弦式、液压式和电阻应变计式,以振弦式最为常见。
应用技术要求(1)压力盒的量程:压力盒的量程有限,选择量程时,应充分估算预承压大小,同时应考虑滑坡体整体应力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埋设部位的应力状态影响;根据经验,量程应选为估算预承压的两倍或更高。
(2)压力盒的安装:压力盒的安装属一次性隐蔽工程,安装质量的好坏同其运行寿命和测量精度密切相关。
首先确认压力盒的承压面,其次要保证安装部位平整并与应力方向垂直;特殊环境下,须考虑压力盒具有耐腐蚀能力。
二、锚索(杆)测力计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应变式等类型,以振弦式应用较广。
应用技术要求(1)测力计的安装:严格保证锚垫板的厚度(刚度)和尺寸(保证测力部分完全承压于锚垫板上),锚索测力计承压面与孔轴线垂直,误差应﹤5°,并严格对中;小量程测力计本身和其附件应具有一定的偏载适应能力。
(2)量程的选择:锚固工程施工时,锚索(杆)的锁定预应力值一般均小于预应力设计值,故测力计的量程与锚索(杆)的应力设计值保持一致即可。
(3)温度干扰:影响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是监测运行期环境温度变化,应进行定量的温度校正予以消除。
1、工作原理在滑坡体治理过程中,埋入式应变计主要用于测试混凝土结构内部应变信息。
当混凝土结构由于受力产生应变时,应变计会随之产生应变变形,从而可测得混凝土结构应变信息。
2、仪器设备主要有振弦式、电阻式和光纤式传感器。
3、应用技术要求(1)应变计的尺寸:应变计的长度和直径之比要满足一定条件,通常L/R采用15~25范围。
(2)应变计的安装:应变计的轴向要对准拟测变形方向。
地下水(动态)监测1、工作原理通过压力传感器直接或间接测量滑坡体(主要是滑带)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流量、流速和水温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
2、应用技术要求(1)设备的安装:分为测压管(有压管和无压管)安装和钻孔中直接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