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

合集下载

中国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

中国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

中国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这为其独特的文化传承和自然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基础。

中国的人文地理包括历史名城、文化景观以及人文遗产等,而自然地理则包括山脉、河流、湖泊、草原和珊瑚礁等。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并探讨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中国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一、人文地理1. 历史名城中国拥有众多历史名城,如北京、上海、南京等。

这些城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且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历史名城以其古老的建筑、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

2. 文化景观中国的文化景观包括长城、故宫、兵马俑等。

这些景点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也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这些景观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自豪感的体现,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3. 人文遗产中国的人文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丝绸之路、孔庙、峨眉山等。

这些遗产记录了中国历史的传承和发展,展示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人文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地理1. 山脉中国拥有众多壮丽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华山等。

这些山脉为中国赋予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登山爱好者和自然探险者。

山脉也为中国的水资源提供了重要支持,是蓄水和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区域。

2. 河流与湖泊中国的大江大河众多,如长江、黄河、松花江等。

这些河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并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

同时,中国的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等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不仅提供了水源,还是众多珍稀生物的栖息地。

3. 草原与珊瑚礁中国的草原分布广泛,如内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草原等。

这些草原是中国畜牧业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南海的珊瑚礁也是世界知名的自然景观,其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吸引了众多潜水爱好者。

三、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对中国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中国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环境特点。

中国四大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比较

中国四大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比较

中国四大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比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根据地理特征和人文特点,通常被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域: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地区。

以下是对这四大区域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的比较。

一、自然地理比较1、北方地区:包括华北、东北和黄淮海平原等,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多为平原和高原,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

2、南方地区:包括华东、华南和岭南等地区,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多为低山丘陵和平原,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季雨林为主。

3、西北地区: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西部等地区,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形多为高原和盆地,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

4、青藏地区:包括西藏、青海和四川西部等地区,气候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地形多为高原和山地,植被以高山草甸和高寒荒漠为主。

二、人文地理比较1、北方地区: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

同时,北方也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2、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

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包括海派文化、岭南文化和侨乡文化等。

3、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包括维吾尔族、回族等民族。

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包括丝路文化、伊斯兰文化和黄土高原文化等。

4、青藏地区:青藏地区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包括藏族、羌族等民族。

该地区的文化特色包括藏传佛教文化、唐卡艺术等。

中国四大区域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都各具特色。

北方地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政治地位而著称;南方地区以其发达的经济和丰富的文化特色而闻名;西北地区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理景观而引人注目;青藏地区以其神秘的高原山地文化和少数民族风情而令人向往。

这些区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地理多样性。

中国,这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广阔地域的国家,其自然地理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令人惊叹。

我国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政治)

我国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政治)

关于我国人文生态环境保护
• 1.加强古建筑保护。我国的古建筑包括“北京四
合院”、“徽州民居”、“陕北窑洞”、“闽西 土楼”、“广东雕楼”、“桂北民居”、“新疆 一颗印”等等,已经为数不多,故应倍加珍惜 2. 加强文物保护和文物市场管理。加强文物古迹 保护和加强文物市场管理是相辅相承的,二者缺 一不可。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扼制文物流失和文 物贩子的不法行为,使文物保护工作真正落到实 处。
人文环境的定义
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 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 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人 文环境是社会本体中隐藏的无形环境,是 一种潜移默化的民族灵魂.
人文生态环境现状
被酸雨破坏的红树林 水电站大坝前 的环境现状
黄河水被严重污染的河南三门峡河段
自然环境的定义
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 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自然环境不等于 自然界,只是自然界的一个特殊部分,是 指那些直接和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那些自 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生态环境现状
2008年我国南方地区的雪灾
被洪水冲毁的房屋
关于我国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一.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 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 一规划,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 环境保护一体化。 二.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 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 规律,做到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 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三.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 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等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 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 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 发展。

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

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

地理教案: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文化多样的国家。

它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还有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点。

一、自然地理特点1. 地势与地形:中国地势起伏不平,东部沿海平坦,西部高山连绵。

中国境内分布着大片山脉和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祁连山脉、昆仑山等。

同时,中国还拥有亚洲最长的河流——长江和黄河,这些河流对中国经济和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气候类型:由于国土面积广阔,在中国可以找到各种气候类型。

北方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南方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3. 自然灾害:中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环喜马拉雅造山带两个活动构造区之间,地震、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频繁。

此外,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戈壁灌区的所在地,干旱和沙尘暴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

二、人文地理特点1. 历史悠久: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古国,中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

从夏至今,中国历朝历代都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和历史建筑。

例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都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2. 多民族聚居: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现存有56个民族。

汉族是绝大多数,同时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

不同民族之间保留并发展各自的语言文字、服饰风俗以及传统节日等文化特色。

3. 人口众多: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约14亿人口分布在广袤土地上。

这对于资源分配、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4.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拥有东、中、西三个地理区域。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中部地区虽然资源较为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西部地区则人口稀少,经济欠发达。

这种区域发展不平衡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稳定。

总结: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文化特点的国家,在地理上具有独特之处。

中国的地理与环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互作用

中国的地理与环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互作用

中国的地理与环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相互作用中国是一个地理环境多样性极高的国家,拥有广阔的自然地理和丰富的人文地理资源。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

一、地貌与人文发展中国的地貌多样,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盆地、河流和湖泊等。

这些地貌特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长江流域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长江也为交通运输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促进了沿江地区的经济繁荣。

同时,中国的高山地区和河流流域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比如,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造就了藏族人民特有的信仰体系和文化习俗,如藏传佛教和藏族舞蹈。

黄河流域的干旱气候和河流决口等地理特点,促使当地居民形成勤劳、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中国的气候多样,从北纬53度的东北地区到北纬18度的海南岛,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明显。

气候对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北方地区的寒冷冬季和干燥的气候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因此农民多依靠畜牧业为生。

南方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则适宜稻米、茶叶等作物的种植。

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给中国的农业带来了许多挑战。

气候变暖导致了水资源供应的不稳定和自然灾害(如洪水和干旱)的增加。

这些变化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粮食安全产生了严重影响。

中国政府通过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和农业调控,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三、地理环境与城市化发展中国是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

地理环境在城市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中国的沿海地区和河流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城市发展区域。

这些地区拥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大量人口和投资。

另一方面,中国的西部和北部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

大规模的城市化需要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等挑战。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

运输 方式
人口
陆路、陆路、 水路、航空运 航空 输,线 交织 路单一 成网 少多
经济 落后 发达
要点突破二 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特点
北方地区地理位置
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 包括东 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甘、宁的东南部和苏皖的北部,东临渤 海和黄海。
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
青藏地区
自然地理特征
以高原 山地为 主,平 均海拔 4000米。
——高、寒
地形
气候
高原山 地气候
河流与湖泊
①大江大河发源地; (三江源、中华水 塔)②高原湖泊星 罗棋布。(咸水湖)
高寒牧区
三大牲畜
藏牦牛 藏绵羊 藏山羊
区域 地理位 置
自然条件 地形 气候
人文环境(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资源
高原、山地为主
气候
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水资源相对丰富
降水少,气候干旱,水 资源相对短缺
土壤
比较肥沃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严重
资源 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 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
环境
工业污染严重
水土流失和沙漠化严重
西部:高原、盆地、山 地为主
畜牧业发达
东部:平原、丘陵
种植业发达,以种 植小麦、水稻为主
(2)我国东西部之间的人文环境方面的差 异
项目
东部
西部
生产方式
种植业
牧业
人口
稠密,文化素质较高 稀疏,文化素质较低
城市
交通、通信、 教育、技术
人才、资金
众多 相对发达先进
丰富
稀疏 相对落后 相对短缺
市场
广阔繁荣
相对狭窄
经济发展

中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中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

(2) 你认为东西部地区应该如何发挥各自优势 , 表二 :西部的矿产储量占全国储量的比例 加强合作和交流 , 实现共同发展 ? 矿种 天然气 锰矿 煤炭 铅矿 锌矿 钾矿 鳞矿
西部储量(%) 57.6 67.3 61.2 56.3 64.5 99.6 58.5
⑴结合图表,说说东西部分别有哪些优势? 东部:经济较发达,高等教育发达; 西部:面积广阔,资源丰富。
黄河入海口
1
B A
2
E C D
宁夏平原 地上悬河 龙羊峡大坝
3
4
5
虎跳峡
长江入海口
各拉丹东雪峰
1
A
2
C
B
3
D
F E
宜昌
湖口
武汉港
都江堰
三峡工程
4
5 5
6
长江、黄河的治理
(1)长江的治理 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防洪 长江流域易发洪涝灾害的原因(自然+人为) (七社P56+九社P46) ①长江流域降水丰沛,干流水量大。流域内若普降 暴雨,会发生特大洪水。 ②中上游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剧。 ③人们不合理占用河道,围湖造田,使湖泊、河流 行洪能力大大降低。 治理措施; ①兴建水库②中上游禁止滥伐森林,做好水土保持 工作③疏浚河道④加固江防大堤⑤退耕还湖
我国东西部自然、人文环境特征对比表
方面 地形 气候
资源 人口 城市 交通 经济发展水平
东部地区
平原、丘陵为主 较为湿润 矿产和能源资源短缺
西部地区
高原、盆地为主 气候干旱 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
人口密集,人才多
城市众多 交通发达 相对较发达
人口稀疏,人才缺乏
城市较少 交通落后 相对落后

中国自然人文环境介绍

中国自然人文环境介绍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 从西部的青藏高原到 东部的平原,从北部 的沙漠到南部的热带 雨林,呈现出鲜明的 地理特征。主要地形 包括山地、高原、盆 地、平原和丘陵。这 些地形地貌孕育了丰 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 多样性
自然环境
2. 气候特征
自然环境
中国跨越五个气候带 :寒温带、温带、亚 热带、热带和青藏高 原气候区。这使得中 国的气候多样,既有 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又有热带雨林的湿 热气候。多样的气候 为中国带来了丰富的 自然资源
3 PART
结语
1
中国的自然人文环境是丰富多样和充满魅力的
2
无论是壮丽的自然景观,还是深厚的文化底蕴,
都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智慧
3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其自然人文环境还将 继续展现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
清新简约风
十分感谢大家观看
演示文稿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讲,报告等。大部分时间,它们都是在为观众服务。演示文稿 是一种实用的工具,可以是演示,演讲,报告等。
20XX
中国自然人文 环境介绍
-
目录
CONTENTS
1
自然环境
2
人文环境
3
结语
2
中国自然人文环境介绍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是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
文化的国宝
下面将从自然环境和人文 环境两个方面来介绍中国
的魅力
1 PART
1. 地形地貌
自然环境
3. 自然资源
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 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 以及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如 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此外, 中国还拥有丰富的金属和非金属 矿产资源。这些资源为中国的发 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考点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

考点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
考点中国自然和 人文环境
目录
• 中国地理概览 • 中国自然资源 • 中国人口与民族 • 中国历史文化 • 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
01
CATALOGUE
中国地理概览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疆域
地理位置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北 接俄罗斯、蒙古,南与缅甸、老挝、 越南接壤,东临日本海、东海,西靠 阿富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
佛教文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的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中国传统艺术
01 02
书法
书法是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通过书写汉字来表现艺术的韵律和美 感。不同书体如篆、隶、草、行、楷各有特色,代表了不同的审美风格 。
绘画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等多种题材。中国画注重意 境和气韵生动,强调笔墨运用和画家的情感表达。
产业结构优化
02
中国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
济和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能力提升
03
中国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取得了一批重大
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社会事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教育事业发展
中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提 高,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
民族分布
中国的各民族分布广泛,但主要 集中在中国的西南、西北和东北
地区。
民族文化
中国的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有 着独特的语言、风俗习惯和传统
艺术。
中国的语言文字
语言
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普通话(汉语),但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民族语言也 被广泛使用。
文字
汉字是中国的主要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同时,中国的少数民 族也有自己的文字。

中国自然和人文特色

中国自然和人文特色

中国自然和人文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国家。

自然上,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多样的地理景观和自然资源;人文上,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从而展示中国的魅力。

一、自然特色1. 多样的地理景观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包括山脉、平原、河流、湖泊、草原、沙漠等。

中国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太行山脉等,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名山如黄山、泰山、庐山等。

平原有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这些平原地带适宜农业发展。

中国的河流众多,以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最为著名,它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也形成了独特的水文景观。

此外,中国还有众多的湖泊如鄱阳湖、洞庭湖、青海湖等,这些湖泊丰富了中国的水域生态。

草原和沙漠则展示了中国广袤的土地和特殊的自然景观。

2. 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

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

同时,中国还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如松木、竹子等。

这些资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特色的农作物和植物资源,如稻米、茶叶、丝绸、竹子等,它们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人文特色1. 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5000多年的文明传承。

中国的历史文化包括了众多的经典文学、哲学、艺术等,如《四书五经》、孔子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

此外,中国还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 多元的民族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其他民族如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等也各自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

这些民族特色体现在风俗习惯、民间艺术、民族服饰等方面,丰富了中国的多样性。

3. 传统手工艺中国拥有丰富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如中国瓷器、剪纸、刺绣、漆器等。

中国自然与人文环境

中国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二级阶地梯梯势状:西海中高拔部东都的低在四,4川0呈0盆0阶米地以,上地;势逐渐降低,平均海拔在 1000——2000米;
第三级阶梯:东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最低,平均海拔
在500米以下。
塔里木盆地
3000米以上 1000---3000 500---1000 200---500 0---200 洼地
3、中国古代的航海者已经非常准确的掌握了季风规律,并利用季风的更换 规律进行航海。对于东南亚的太平洋航线来说,如《萍洲可谈》中所说的, “船舶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 。宋朝王 十朋曾以“北风航海南风回,远物来输商贾乐”的诗句,描写了利用季风进 行海上贸易的情景。
能否标出:
贵州 南 西
浙 江
3
3、上海市 4、香港特别行政区
云南
广 自西 治壮 区族广东
4
5、澳门特别行政区
海南 5
学地名的记忆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多种感知 (眼看、耳听、口说、手写、脑想) 参加的学习活动,较之只有单一感 知觉参加,其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掌握一个地名,最好按以下4个步骤 进行
学地名的记忆方法
省名
简称 简称的由来
广西壮族 桂 因秦朝置桂林郡于此而得名 自治区
云南省 滇 境内东北战国时为滇国故地而得 名
海南省 琼 明初设琼州府,辖境包括整个海 南岛,故得名
重庆市 渝 隋文帝时,因重庆位于嘉陵江畔, 嘉陵江古称渝水,重庆名为渝州, 故得名
作业:利用 电脑中的画 笔工具给这 幅中国行政 区图中的每 个省级行政 单位上色。
❖ 四、陆界和邻国 1、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陆上有14个邻 国 2、有6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
哈萨克斯坦

18第二节自然-人文环境的演化

18第二节自然-人文环境的演化

岛状农耕区的消失与黄河中下游地区被成片 开发是在春秋未、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在以 大并小,以强凌弱的兼并战争中.春秋时期 齐、鲁、宋、郑、秦、晋等国及战国七雄中 的魏、齐、秦相继强大起来,这些国家大多 在奖励军功的同时,积极鼓励入口增殖,发 展农业生产、这一切大大促进了黄河中下游 地区经济发展。随着人口的增殖,岛状农耕 区逐渐消失,许多末被人类活动扰动的地区 及游牧民族出没的区域,相继被开发成农田。
传统农业阶段农业生产的发展着重表现在单 产提高与耕地面积扩展两个方面。单产提高 主要决定于耕作方式与农业技术,在中国数 千年的农业发展进程中,农耕技艺虽然代有 更新,但这些新出现的技术多表现在精耕细 作的精细程度,仅靠这一点并不会引起农作 物产量大幅度提高。
总的来看,粮食亩产的变化相对于千年历史, 相对于几干年之内人口数额的不断增长,显 得滞缓而微弱; 面对粮食产量的缓慢变化, 人口却以大比率不断增加。 民以食为天,人 口不断增殖,要求农业生产有着与之同步的 发展进程。在中国农业与现代科技接轨之前, 靠传统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单位土地面积上的 增产、增值,远不能满足人口与社会发展的 需求,为了生存,人们将眼光一次次投向山 林边荒,耕地的扩展成为中国农业发展进程 中类起源,一般认为,冰川作用引起气候变冷,动植 物群大量灭绝,森林大量减少,变为苔原或草原,从而迫 使人类的树栖祖先下地直立行走。
原始人生活想像图
中国古人类文化与冰期活动对照表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腊玛古猿是在云南开远 发现的,它是腊玛猿的早期类型,距今约1 200万年。 自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中国南北方自然环境的差 异日益明显,南方相对暖湿,森林居多;北方则草原占 优势,气候呈干燥的趋势。因此当北方的智人已基本从 事狩猎经济活动时,南方古人类的采集经济还占相当大 的比重。这极有可能影响了以后南北方经济文化类型的 差异,甚至可能造成了某一个历史时期内南北方文明程 度的差距。 新石器时代以后,由于环境的差异,决定了黄河流 域,特别是黄河中游地区抢先进入了文明的门槛。紧接 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在自身基础和中原文化的影 响下,迅速崛起,自公元前7世纪以后,共同形成了中 国文化或汉文化圈的核心区。至秦汉之际,又从这里把 文化向岭南、东北及西部地区辐射。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特点解析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特点解析

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特点解析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人文地理特点的国家。

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着深远影响,同时人文地理特点也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国情和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特点展开解析。

一、自然地理环境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广泛多样,包括了高山、平原、水域、草原、沙漠等多种地貌类型。

首先,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喜马拉雅山脉,其中包括了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

这些巍峨的高山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气候和降雨分布,还给中国带来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珍贵的矿产资源。

其次,中国的平原地区广袤辽阔,适宜农业生产,是中国人口聚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最著名的平原是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水域方面,中国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其中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扮演着重要的交通和灌溉作用。

此外,中国还有广袤的草原地区,如内蒙古草原,是重要的畜牧业和旅游资源。

沙漠方面,中国有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呼伦贝尔沙漠,这些沙漠对中国的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挑战。

二、人文地理特点中国的人文地理特点也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人口分布、城市发展、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等方面。

首先,中国人口众多且分布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是人口密集区,而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相对稀少。

这种人口分布格局对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成为了国际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同时,中国也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城,如西安、成都等,这些城市不仅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方面,中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丰富多样。

例如,汉族、藏族、维吾尔族等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和碰撞也形成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

综上所述,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国土面貌和民族性格。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

中国人文地理概况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多民族国家,其人文地理概况丰富多样。

本文将以不同的角度来介绍中国人文地理的方方面面。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中国位于东亚,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国家。

中国地势东高西低,形成明显的地形梯度:东部为平原和丘陵,中部为山地和高原,西部为高山和盆地。

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广袤的原始森林、河流、湖泊和丰富的地质资源。

二、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历史遗迹众多,如长城、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这些遗迹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辉煌和繁荣。

三、民族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目前承认的民族有56个。

汉族人口最多,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在中国不同地区。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俗和传统文化,形成了中国多元文化的基础。

四、宗教与哲学中国有多种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其中最主要的是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

这些信仰和哲学体系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五、语言文字汉语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拥有广泛的使用人群。

此外,中国还有各种少数民族的语言。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文字之一。

六、文学艺术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巨匠和经典作品。

古代的“诗经”和“红楼梦”,现代的鲁迅、鲁迅、莫言等作家的作品都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等,每种艺术形式都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七、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中国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充满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氛围,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活动。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拥有各种不同的菜系和烹调方法,代表了中国人对美食的追求和热爱。

八、中医与武术中医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地理与人文环境

中国的地理与人文环境

中国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地理环境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其地理坐标约为北纬4°20′至53°33′,东经73°40′至135°05′。

中国的总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

地形地貌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等多种类型。

其中,山地和高原占据了中国总面积的近60%。

主要山脉有长江山脉、黄河山脉、秦岭山脉、天山山脉等。

主要高原有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

主要平原有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

主要丘陵有东南丘陵、两广丘陵等。

气候类型中国气候类型多样,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西部地区则主要是高原气候、干旱气候和山地气候。

由于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影响,中国各地气候差异显著,气候带分明。

水系分布中国河流众多,主要有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辽河、海河等。

这些河流大多发源于西部高原和山脉,向东流入太平洋。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湖泊,如青海湖、洞庭湖、太湖等。

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以及风俗习惯、礼仪道德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语言文字中国的官方语言是汉语,汉字是书写汉语的文字。

汉字起源于甲骨文,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汉语方言众多,如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吴语等。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各自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宗教信仰中国的宗教信仰多样,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汉传佛教。

道教则是起源于中国的宗教,主张道法自然,追求长生不老。

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则是在唐朝传入中国,分别有着悠久的历史。

社会制度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的人文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人文地理与自然环境

中国的人文地理与自然环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其人文地理与自然环境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和自然景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 高山峻岭与河流流域中国境内山脉众多,两大主要山脉为喜马拉雅山脉和长江流域山脉。

这些山脉形成了中国的人文地理格局,对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山峻岭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水源和矿产,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山脉和河流流域为中国的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助推了农耕文明的发展。

2. 封闭的地形与文化多样性中国的地形封闭,造就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山脉和河流的分隔导致了中国不同区域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的形成。

例如,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东北平原地区的汉族文化有明显区别。

这种地形封闭性也造就了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方言语言。

3. 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例如,能源资源在中国的经济中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煤炭产业在中国是重要的能源产业,为国家的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支持。

4. 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挑战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经常受到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这些自然灾害对中国的人口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中国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愈发凸显。

近年来,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政策,包括减少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等,以应对自然灾害和保护自然环境。

5. 城市化与生态平衡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城市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

城市的建设和工业化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压力,如空气和水污染、生态破坏等。

为了实现生态平衡,中国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生态城市,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文地理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共同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和自然面貌。

了解和保护自然环境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

中国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2023年,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变化依旧持续着。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和历史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拥有多样自然风光且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

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方面,中国的变化不仅体现在自然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和乡村整治等方面,还表现在文化娱乐、教育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自然地理方面,中国的山水秀美,大气恢宏。

但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中国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比如,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极端天气,例如沙尘暴和洪水等等,会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整治污染、加强环保与物种保护,推动生态修复工程和节能减排等措施,以推进“绿色发展”。

在城市发展方面,中国也有了新的进展。

很多城市逐渐提升城市化水平,精细化管理城市建设、交通、环境问题,改进城市治理方式,营造安全、清洁、和谐的城市环境。

此外,中国网民普及率已达7成,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比例越来越高。

这些变化正在对情感、价值观念和社交行为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乡村也在发生着变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住及医疗保险等措施,以及一些新式农业、文创项目的发展,都有助于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在实现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中国正努力加强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以及开展为期三年的“改革落后乡村”的“三战”(人文让进、基层整顿和美丽乡村建设),致力于提升乡村治理和服务水平。

同时,在移动支付和电商的助力下,乡村经济市场和服务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在人文地理方面,中国也经历了质的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充分体现了个人和社会的价值观念,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人们的精神追求与生活品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时下文化娱乐产业的飞速发展,汇集了影视、音乐、游戏等多种文化形态,为娱乐市场创造了巨大增长潜力,也催生了一些新兴消费模式和行业形态。

教育方面,中国正加紧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
一、选择题
读《新疆地形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地的地形区名称与气候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A.塔里木盆地终年炎热干燥
B.准噶尔盆地气候干旱少雨
C.准噶尔盆地终年炎热干燥
D.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少雨
2.关于新疆的地理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A.小部分位于高纬度
B.全部位于中纬度地区
C.一小部分位于热带
D.大部分地区位于温带
3.下列四条河流中,下游有“地上河”之称的是()。

A B C D
经过40多年与W国的谈判,继香港、澳门回归后,我国又一片领土,黑瞎子岛(一半)在2008年已回归。

回答4—5题
4.W国是我国最大的陆上临国。

据此推断W国是()。

A.朝鲜B.蒙古C.俄罗斯D.阿富汗
5.对于W国气候特征的描述,说法正确的是()。

A.夏季经常下雨,冬季比较干燥B.全年降水较多,比较潮湿
C.全年都很寒冷,积雪不会融化D.冬天很冷,夏天较热,全年降水较少6.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口改道。

究其根源,是大量泥沙入河,并在下游河道沉积。

所以,治理黄河的关键是()。

A.加强中游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B.修建蓄洪、分洪工程
C.在上中游修建水库D.在下游加固堤坝
7.长江、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她们共同流经的省级行政区是()。

A.青海、四川 B.西藏、青海
C.西藏、四川 D.四川、湖北
8.与我国内蒙古牧区相比,澳大利亚牧场的显著特点是()。

A.牧场规模小
B.机械化程度低
C.采取定居方式
D.采取游牧方式9.2008年5月1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

大桥所跨越的海域属于()。

A.黄海 B.南海 C.渤海 D.东海
读右下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①②③④四点附近河段中,
水能丰富的是()。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③
D.③和④
11.其水能丰富的原因是()。

A.支流较多,含沙量大
B.降水丰富,且多暴雨
C.河道宽阔,河水流速大
D.多峡谷,地势落差大
1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区的名称,错误
..的是()。

A.太行山 B.阴山C.华北平原 D.黄土高原
13.我国东西部在自然条件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与东部相比,西部自然条件的优势是()。

A.水资源丰富 B.平原面积广大 C.气候温暖湿润 D.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14.下列哪句话是描绘太湖流域水乡城镇特色的?()
A.“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C.“一日过四季,十里不同天” D.“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5. 有关秦岭—淮河一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1月0°C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
③热带和亚热带的界线④地势二、三级阶梯的界线
⑤温带和亚热带的界线⑥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A、①②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④⑤⑥
16.下列气候类型中,对我市影响最大的(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高山气候
D、季风气候
17.利用季风规律是我国古代航海技术高度发展的标志之一。

在北印度洋上,受热带季风的
影响,夏季吹西南季风,海水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则相反。

郑和下西洋时,正是巧妙地把握了这一规律,因此每次出航郑和总是选择的季节应在 ( )
A.春季 B .夏季 C.秋季 D.冬季
18.地图的种类很多,下面同学需要选择的最合适地图依次别是( )
①准备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②想知道巴以冲突的具体地方在哪里
③想乘车去市区的博物馆参观
A.交通图、世界地图、地形图B.地形图、交通图、世界地图
C.交通图、地形图、世界地图 D.地形图、世界地图、交通图
2008年9月25日,我国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武汉某报社派记者小王前往进行现场采访。

回答19~23题。

19.在位于酒泉市南郊的酒泉火车站下车后,小王必须到市区内的发射中心驻酒泉市办事处办理采访准入手续,但他不熟悉交通路线。

此时,他应该选用()。

A.酒泉市政区图
B.酒泉市地形图
C.酒泉市交通图
D.酒泉市降水量分布图
20.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生长着一种象征“酒泉航天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植物——骆驼刺。

它青青的枝干,没有叶子,在末梢形成了刺。

它的根长长地、深深地扎在地里。

它的根须长长的、细细的向各个方向延伸。

据此可推断,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属于()。

A.沙漠干旱地区
B.热带雨林地区
C.温带湿润气候
D.高山寒带地区
21.通过这次采访,小王发现甘肃与家乡湖北有很多不同。

这种“不同”表现为()。

①甘肃多山地,家乡多湖泊②甘肃地势低平,家乡地形崎岖
③甘肃高寒干旱,家乡温暖湿润④甘肃人喜面食,家乡人爱米饭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22.天上“神舟”翱翔,海上“远望”紧追。

当晚21时40分,远望2号
测量船在波推浪涌的南太平洋任务海域(如右图)终于用电波与神州七号
飞船“牵手”了。

此时,远望2号测量船所在位置最接近()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3.采访中,小王发现甘肃有三张“名片”:一碗面——兰州拉面、一个
洞——莫高窟、一本书——《读者》杂志。

在前两张“名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自然因素是()。

A. 地势和地形
B. 气温和降水
C.湖泊和河流
D. 经济和社会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势特征明显,地形复杂多样,区域自然景观各不相同。

回答24~28题。

24.如下图,我国国土东西长5000多千米,跨经度60度,这就造成了()。

25. 2008年11月10日,我国中央政府与达赖喇嘛私人代表进行了第九次商谈。

“达赖”是哪个民族特别信仰的宗教的代表人物?()。

A.哈萨克族B.壮族C.藏族D.土家族
26.在下列四个省级行政区中,跨越我国地势第一、二阶梯,且相邻省区最多的是()。

27.对下图中①-④地形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黄土高原
B.②为东北平原
C.③为青藏高原
D.④为塔里木盆地
28.黄河发源地所属的地域文化区(图中④)的传统服饰
是掉袖藏袍,与此相适应的气候特点是()
A.雨热同期
B.高温多雨
C.温暖湿润
D.昼夜温差大
29.下列四位同学对家乡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30.【区域特色和同一家】
材料一:根据水分和热量等自然地理因素.可以将我国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1)读图一:
A代表(填省级行政区名称)。

B代表(填山脉名称),
C代表
(填河流名称),两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南北
地理分界线。

2)图二为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其中第幅图(填序号)符合我国
南方某地区的气候特征。

31.【追根溯源】
2008年暑假临近,小明报名参加浙江中国青年旅行
社赴西藏的旅游团,并为此查询相关资料,获得下列信息:
西藏地区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夏季以凉爽为主,但昼夜温差大;天气变化复杂,往往山前山后景色各异,有十里不同天之称。

降水分布受季风影响分布极不均。

(1)小明看到的西藏是什么气候类型?降水分布受季风影响分布极不均。

怎么理解?
(2)网上说去西藏的游客将会看到了与2008年北京奥运有关的动物,是什么动物?还会看到西藏特有的什么植物?
32.【重走丝绸之路】:读古丝绸之路图和中国在世界的位置图,完成下列问题:
(1)第一站,古丝绸之路出发地,它在今天的省。

(2)第二站,渡过河,穿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它的方位在出发地的方,这里再也感受不到季风了,因为这里地处非季风区。

(3)第三站,继续前行,穿过茫茫沙漠,一路感受类型的气候,葱岭到了,这里就是中国的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再过去就是世界最大洲洲的腹地了,而一路南下则能到达世界四大洋之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