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云南学前教育史略
中国学前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教育实践
倡导开展乡 村教育运动
1926
开展“普及 教育”工作
1931
在上海创建山海工学
团,开创“小先生制” 和“传递先生制”
1932
1923
发起“平民教育” 运动,关注面向农 村和工厂
1927-3
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乡村幼儿师范学 校晓庄学校,并创办中国第一个 “中国的、平民的、省钱的”乡村 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主要学前教育思想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学前教育领域的开创者 家庭教育的原则: (1)正面教育的原则 (2)以身作则的原则 (3)及早施教的原则 (4)宽严适度的原则 (5)教养态度一致的原则 (6)责罚慎重的原则
主要学前教育思想
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曾揭露旧教育的情形为: 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 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陈鹤琴决心使这种腐败的死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活教育: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 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活教育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教学原则以及训育原则等。
(17)精密观察
主要学前教育思想
(四)训育原则 (1)从小到大 (2)从人治到法治 (3)从法治到心理(4)从对立到一体 (5)从不觉到自觉(6)从被动到自动 (7)从自我到互助(8)从知到行 (9)从形式到精神(10)从分家到合一; (11)从隔阂到联络(12)从消极到积极 (13)从“空口说教”到“以身作则”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
(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起初,中国的学前教育仅仅是农民家庭为了传承家业而给孩子传授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然而,随着近代教育体制的建立和教育观念的变化,学前教育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下将从政策、制度和实践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首先,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政策的推动。
1907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提出了“兴学为本”和“以教育救国”的主张,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措施。
其中之一就是学前教育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普通学制草案》,明确提出了“小学为学龄儿童接受的最低段教育”,并设立了“幼稚班”作为学前教育的入学准备。
最后,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实践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前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学前教育的实践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学前教育机构和教育家。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学前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总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政策、制度和实践三个阶段。
通过政策的推动、制度的支持和实践的积累,中国的学前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学前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资源不均衡等。
因此,需要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Page
23
一、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Page
30
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1903年, 北京的京师第一蒙养院成立,并办有 保姆师范,院长具有日本保姆师范毕业的学历, 又聘请日本教师2人,修业期限定为5年。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张之洞诚恐 中国礼法沦弃,流弊滋多,下令裁撤了这一附设 女子学堂,规定由敬节堂、育婴堂培养幼教师资 1905年 严修办起保姆传习所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政治背景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进行改革,以便缓和 矛盾。“新政”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方面废 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厘定教育宗旨。 1902年,颁布了张百熙草拟的《钦定学堂章程》, 即壬寅学制,但并未实施。 1904 年,颁布了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 《奏定学堂章程》,确定了近代学制系统,其中 包括蒙养院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近代学 前教育才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
Page
9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二)兴办“慈善”事业
19世纪40年代,教会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所慈幼院, 以后这种机构增多起来。它们是以“人道”为名 的社会救济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收养中国孤儿或 贫儿,使他们在高墙深院中受宗教熏陶,引导他们归 于基督。
Page
10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到19世纪末,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1898年,上 海电报局局长经元善在沪发起创办了经正女学, 它是近代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学前教育的现代化理念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而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一、学前教育的起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人们对文化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出现。
当时的学前教育多是由由个别的私立学校、教会教育机构和慈善机构等提供。
这些机构的发展程度有大有小,而且由于缺乏教育理念的统一和科学化,学前教育一直处于散乱状态。
二、学前教育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学前教育逐渐从商业机构向公营机构转移。
同时,国外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开始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影响。
1928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幼儿园条例》,对学前教育进行了规范和管理。
这是中国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三、教育内容的改革1950年代,中国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此时期,中国政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开始要求教育机构要有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并着重培养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交能力等方面。
这一时期的学前教育,借鉴了苏联和欧美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使学前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四、学前教育的政策保障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前教育的政策保障也日益完善。
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2010年,学前教育被纳入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规划,明确了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这些政策为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五、学前教育的质量提升当前,学前教育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提升教育质量。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和引导,建立幼儿教育课程标准,引入科技手段促进学前教育的智能化等方面。
这些措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前教育的质量。
总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国政府在推动学前教育现代化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需要不断地加强教育理念的统一、教育质量的提升、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才能推动中国学前教育迈向更高的水准。
云南省学前教育管理条例
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2012年11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5次会议通过2012年11月29日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70号公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和保障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的实施与管理。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是指为3—6周岁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服务活动的总称。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机构,是指招收3—6周岁儿童进行集体保育和教育的全日制或者半日制的幼儿园。
第三条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学前教育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方针.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依法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或者为学前教育提供资助。
第四条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领导和管理,组织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促进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积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鼓励发展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发展学前教育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职责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应当向学前教育倾斜,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在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合理比例并逐年提高;按照核定的编制数配齐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并对配编情况进行监督。
第八条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学前教育工作,对学前教育进行规划、监督管理和科学指导,加强学前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和区域性学前教育机构建设,并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学前教育工作.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标准和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建立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第九条下列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履行学前教育工作的相关职责:(一)财政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生均经费标准、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及其拨付办法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以奖代补具体办法;(二)机构编制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制定公办学前教育机构适龄儿童与教职工的生师比标准,核定编制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调整;(三)发展改革部门应当编制学前教育发展和建设规划,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财政部门制定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对学前教育机构收费实施监管;(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制定学前教育机构教职工的人事关系、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和技术职称评聘办法;(五)卫生部门应当监督和指导学前教育机构开展卫生保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营养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工作;(六)住房城乡建设和规划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在城乡规划中合理确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布局,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监督配套学前教育机构设施建设情况;(七)国土资源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规划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落实城镇居住小区和新农村配套学前教育机构建设用地;(八)民政部门应当做好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登记和监管工作,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社区教育内容,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扶持政策;(九)公安部门应当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安全工作的监督指导和管理,治理周边治安环境。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点击次数: 478 作者: 朱宗顺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拓展,促使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
本文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演进,略作梳理。
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
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
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
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
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
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技 西方宗教式的保教内容包括:朝会、作业活动(包
括恩物、美术、工艺) 、批评已成工作、户外游 戏、静息、音乐 ( 律动、节奏 )、故事(儿歌、故 事表演)、识字、游戏等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二)兴办“慈善”事业 19世纪40年代,教会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所慈幼院,
以后这种机构增多起来。它们是以“人道”为名 的社会救济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收养中国孤儿或 贫儿,使他们在高墙深院中受宗教熏陶,引导他们归 于基督。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三)培养师资,兴办幼稚师范学校 1、吸引留学生赴东、西洋接受专门的幼教专业训
练 中国女子赴日最早是在1901年,到1902年已有留日
生并加强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一些妇女为生活所 迫,开始走出家门、走进工厂、走向社会。这便从 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迫切需要。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文化背景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民族危机和
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受到了极大冲击,文化思想领域也掀起了一次又 一次的改革浪潮。 许多进步人土强烈要求变革,他们提倡“经世致 用”的新风,提出变通科举,学习西学,设立新 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为学前教育机构 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一)设立幼稚园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
条约,取得了在我国传教、办学等特权,肆无忌 惮地进行文化侵赂,先后在我国设立了许多教会 学校,其中包括幼稚园和幼教师资培训机构。 外国传教士在我国最初创办的幼稚园和幼教师资 训练班在创办时间上均早于我国自办的同类机构, 这样就使中国的近代学前教育在一段时间内基本 上被外国教会所垄断。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做现代中国人有五方面的要求: 要有健全的身体 要有建设的能力 要有创造的能力 要能够合作 要服务
——“活教育”的课程论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 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去向活的直接 的“知识宝库”探讨研究。
“活教育”的课程内容应当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的生活,其 组织形式也必须符合儿童的活动和生活的方式,符合儿童与自然、 社会环境的交往方式。“活教育”的课程打破惯常按学科组织的 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 性和连贯性的“五指活动”(“五组活动”)形式,
——课程的来源 儿童自然的诸般活动; 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生的活动; 儿童与人事界接触而生的活动; 人类聪明所产生的经验而合于儿童的需要者。
——课程安排
——教材标准 教材须合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要 教材须合于社会普遍生活的标准 教材须合于儿童目前生长阶段中的需要 教材须合于儿童目前的学习能力
3.陈鹤琴 陈鹤琴与江西
(一)女工区域是需要幼稚园的。妇女上工厂做工,小孩留 在家里,无人照应,最感痛苦。若带在身边,那末工厂里的 特殊紧张之环境,便要阻碍儿童的发育。倘使工厂附近有相 当之幼稚园,必能增进儿童之幸福而减少为母亲精神上之痛 苦。同时女工既不必心挂两头,手边又无拖累,则做工效率, 自然也要增加好多。所以为儿童教育计,为女工精神计,为 工业生产效率计,这种工厂附近必须开办幼稚园。这是幼稚 园的第一个新大陆……
《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实施
《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实施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3年第03期《云南省学前教育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2年11月29日经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于2013年3月1日颁布实施。
条例是继北京、江苏后第三个地方省市立法,是西部12省市第一家立法,这标志着云南省学前教育立法走在全国地方立法的前列。
条例共7章52条,分别为总则、职责、机构设立与管理、保育与教育、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地位、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责。
条例明确规定了学前教育的性质和地位,即: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实行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原则;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的方针。
进一步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工作中的领导和管理职责,要制定和完善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合理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增加公办教育资源,积极发展民办教育,鼓励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并规定了政府、教育、财政等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
二是细化了学前保育与教育的制度。
为避免学前教育机构的小学化、成人化趋向,规定了学前教育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成长。
明确了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强调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注重活动的生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以及不得教授小学内容和进行其他超前教育或者强化训练。
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义务以及建立安全制度、卫生保健制度,入园离园制度等。
三是严格了学前教育机构的规划和建设。
为了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难”的社会热点问题,条例严格规定了学前教育机构的规划设置:一是学前教育机构设置与当地居民人口相适应;二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学前教育机构设置规划,学前教育规划用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三是规定了已建成的城镇居住小区没有配套的由当地人民政府配套;新建的城镇居民小区由建设单位配套建设学前教育设施,并遵循“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的三同步原则;四是因故征收幼儿园土地、房屋的,应当予以重建或者依法给予补偿;五是规定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每个乡镇至少要有一所公办或者公建民营幼儿园;六是鼓励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较好的解决“入园贵”的问题。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学前教育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学前教育主要由私塾和家庭教育组成。
然而,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的近代中国,学前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从政治意识的觉醒到理念的转变,从教育机构的建立到教育政策的制定。
首先,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与时代的政治意识觉醒密不可分。
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政治形势动荡不安,社会经济发展欠缺,人民对于教育的认识和需求有限。
然而,中华民国的成立带来了新的政治氛围,教育开始被重视起来。
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批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理念和目标。
他们认为,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个性和社会意识的关键时期,应该为之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近代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源于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过去的私塾和家庭教育中,学前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记忆,缺乏对儿童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然而,20世纪初,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改变了这种状况。
在这个时期,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并推广了西方的学前教育理念,如蒙特梭利教育法、弗洛贝尔教育法等。
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儿童的主动性、自我发展和动手能力,促进了中国学前教育的变革。
再次,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也离不开教育机构的建立和教育政策的制定。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早期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托儿所。
然而,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各种原因,这些机构的发展相对缓慢。
到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开始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政策制定。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学前教育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体系,覆盖了城市和农村的大部分地区。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还受到了国际形势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例如,蒙特梭利教育法、维基教育法等逐渐在中国的学前教育实践中得到应用。
第四章 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一、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经济基础
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二、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一)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儿童教育 引进西方心理科学, (二)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废科举,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三)废科举,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 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四)提倡女子教育,为幼儿师资的培养奠定舆论基础 提倡女子教育,
◆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中办的很有名的。 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中办的很有名的。
严修( 严修(1860-1929) )
严氏蒙养院
第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 第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在 通向学前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通向学前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第二,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 第二,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代大 生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个一般规律, 生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个一般规律,又反映 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被动出现的特点, 了它是一种自上而下被动出现的特点,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 现而勉强确定的。 现而勉强确定的。 第三,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 第三,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 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 封建伦 理道德的灌输,又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理道德的灌输,又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严重抄袭日本的学前教育。清末蒙养院制度, 第四,严重抄袭日本的学前教育。清末蒙养院制度,基 本上仿照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颁行的《 本上仿照了日本明治三十二年颁行的《幼稚园保育设备规 在实施中,较正规的蒙养院教员由日本人担任,课程、 程》;在实施中,较正规的蒙养院教员由日本人担任,课程、 教法也参照日本,甚至设备也由日本购进, 教法也参照日本,甚至设备也由日本购进,表现出极大的半 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 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一)封建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 (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1903年,由张百熙、容庆、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
》,也叫癸卯学制。 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内容: 1.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之第一基址。 设置蒙养院为学前教育专门机构:招收“3-7岁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学前教育必然走向社 会教育。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下列方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给 自足 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不少妇女走进工厂。这 就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动,必然 引起思想 文化领域的波动。从地主阶级的开明知识分子,到资产阶 级维新派,都积极介绍西方儿童教育。他们提出的建立学前教育制度 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尤其重要。他们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 并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还主张建立资本主 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 的培养奠定了舆论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关学前教育的主张: 1、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 2、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4、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舆论基础
” 2.蒙养院的设置 3.蒙养院保教要旨:身心健康发展 4.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5.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来源:育婴堂的乳媪、警节堂的节妇 培训:选识字妇女为教员,教材是《孝经》、《列女传》等官编教科书 6.蒙养家教合一
第三章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拓展阅读:“新政”改革内容
1.编练"新军" 1901年8月底,光绪皇帝下诏书昭告天下,在全国范围
内停止进行武科科举考试,转而开启了全国新的编练新军活动 。对于军队的筹备不再是往日简单的训练,而是结合西方先进 的军事力量、理论作为基础。在此项工作上,北洋与两江尤为 突出。同年9月中旬,下令全国各省以北洋、两江为范例筹建 武备学堂并裁处旧式军队编练常备军。
拓展阅读:维新派关于幼儿教育的先进主张
1.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 “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 康有为 “春秋万法托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 学。”——梁启超
拓展阅读:维新派关于幼儿教育的先进主张
维新派认为,想要担起天下的大事责任、改变中国 、开创一番新天地,没有什么比教育更加急切有用。当然, 就教育而言,幼儿的教育不得不说是人教育的基点。维新派 强调了教育对于整个社会的重大意义以及幼儿教育对于整个 教育而言的根本性。换言之,幼儿教育是改造中国,开创新 颜的根本要务。
拓展阅读:“新政”改革内容
3.教育改革 20世纪初,清政府下令将各级逐层改设学堂并广泛开
设蒙养学堂,重视对于幼儿的教育问题。不仅如此,为了激励 学子出国留学还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希望能够培养 更多人才以此来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当然,最值得一提的便是 光绪皇帝下令"立停科举以广学校",彻底废除中国历史上延续 千年的科举制度,开启了教育的新局面。
张雪门与中国近代的四类幼稚园
第三类,“发展”幼稚园,这类幼稚园采用“儿童本 位”的教育思想,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来自于儿童,或根 据时间变化编制、或根据接儿下童来发我展们特一点起编来制看,看但中是不利于 我国的教育实践。 国近代的学前教育到底经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国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正面临着严重的国家建设问题和教育事业落后的问题。
为了推进国家现代化,许多知识分子和政治家意识到教育事业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倡导教育改革。
其中,学前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
于是,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始发表关于学前教育的文章,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建议,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推广现代化学前教育理念等。
同时,政府也开始注重学前教育的发展,设立了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
此外,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中国的学前教育开始采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育、启发式教学等。
这些改革和创新,为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培养优秀的青少年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现代化历程点击次数: 478 作者: 朱宗顺制度化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从制度生成的角度看,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经过清末的初创、民国初期的调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拓展,促使我国学前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展。
本文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演进,略作梳理。
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一)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尽管不乏“传统资源”作基础,但不可否认,本土以外的“西方势力”的强行侵入,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社会是被不请自来、强行登陆的“西方因素”推上了现代化的历程,带上了些许不情愿的色彩。
正因为如此,“西方因素”既是我们现代转化的看得见的“推手”,又是我们现代转化的参照“偶像”。
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启动也是如此,在近代社会颇为悲壮的现代转化进程中,学前教育也被裹挟着踏上现代征程。
一方面,传统教育缺乏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资源”,诸如育婴堂、敬节堂一类传统机构,同福禄贝尔开创的现代学前教育模式有天壤之别,这就逻辑的决定了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现代转化的路径依赖性,模仿(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无法回避。
另一方面,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传教士大批东来、西学东渐加速,从现代教育观念引进、到“物化”的新式教育机构的产生,为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启动提供了可资模仿的外来资源;近代工商业在洋务自强的旗帜下逐步发展,幼儿的看护和教育在部分妇女走出家门以后开始凸现;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开民智、新民德、鼓民力成为朝野共识,为近代幼儿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上述条件,说到底,又是由“西方因素”直接或间接促成的。
因此,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动力在本土以外。
具体来说,近代学前教育体制启动的资源主要来自由“西方因素”促成的教育会学前教育机构和以湖北幼稚园为代表的国人学前教育实践。
这两类学前教育实践可分别作为被动模仿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和主动学习西方现代学前教育制度的代表,为近代学前教育体制的初创奠定了基础。
第四章-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与发展PPT课件
1
第一节 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一、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经济基础
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二、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一)重视教育尤其重视儿童教育 (二)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三)废科举,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 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四)提倡女子教育,为幼儿师资的培养奠定舆论基础
第二,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代大生 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个一般规律,又反映了 它是一种自上而下被动出现的特点,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现 而勉强确定的。
第三,蒙养院的办院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 德的灌输,又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2
第二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与实施
一、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一) 封建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
1905 年8月,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以广学校”。至此,封 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
(二)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蒙养院课程
蒙养院的设置
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蒙养院保教要旨
蒙养家教合一
3
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三、各种慈幼机构的兴办 10
第四节 民国初年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二、西方资产阶级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
(一)福禄培尔教育思想的传播 (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传播
我国最早介绍蒙台梭利的文章是发卷表于1913年《教育杂 志》5卷1期的志厚所译《蒙台梭利女士之新教育法》。
11
第五节 康有为的学前公共教育思想
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及启示
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及启示
杨春华
【期刊名称】《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30)006
【摘要】中国学前公共教育是随着<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等三部近代学制的颁布和实施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带给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相关法规和制度的建立健全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学前教育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学习借鉴与民族化、本土化的问题;要重视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保证学前教育质量;要加强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这是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动力.
【总页数】5页(P126-130)
【作者】杨春华
【作者单位】成都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10
【相关文献】
1.中国警察教育近代化历程中的"东仿西效"及其启示 [J], 施峥
2.我国法制近代化的历程及其启示 [J], 李桉
3.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特点及启示 [J], 阎文芬
4.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分析及其启示 [J], 杨敏;田景正
5.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演进历程及经验启示 [J], 易铃铃;史晓繁;周思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云南学前教育史略
受近代教育改革的影响,清朝末年云南开始兴办学前教育。
初始的学前教育没有得政府、社会的重视,发展缓慢。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一批教育工作者迁入云南,促进了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包括学前教育事业。
本文试图梳理近代云南省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为云南教育史留下学前教育的痕迹。
关键词:学前教育
一、云南近代学前教育兴起的原因
1.受国内教育改革的影响,我国传统幼儿教育开始近代化的转型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侵略者的脚步进入中国的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坚船利炮,还有精神层面的新的思想观念。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对中国传统封建教育进行了一些改革,一方面为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形成和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中国培养和储备了人才。
维新变法进一步的对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人们越来越认识教育是改变国家命运的重要途径。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蒙养院确定下来。
2.云南近代教育改革,为云南学前教育机构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1894年严修到云南任学政,在云南开设书局,引进西方图书打开了云南人民的视野,同时改革学校教育,开设了算数、英语等课程。
从1899年开始一批传教士开始在云南建立教会学校,这些新式学堂的创办,对云南近代教育具有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在云南创办了一批新式学堂,从课程内容、学校形式、价值取向到体质改革,表现出与传统教育向背离的趋势。
这些教育改革不仅是形式上的变革,更带动了教育新视野的展开,在推动云南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轨同时也为云南近代学前教育的出现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云南省学前教育的开端
1903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师范小学创办了我国一所蒙养院(幼儿园),专为保育教育三至七岁的幼儿。
1905年贵阳在私立达德小学堂增设预备科,选取从未进入过私塾读书的学前儿童进入预备科,学满一年后升入小学一年级。
预备科的老师均是达德小学的男教师。
这时候的预备科带有今天学前班的性质,但仍然可以被看做是我省学前教育的开端。
随州贵阳开办学前教育,云南的其他地区也效法贵阳,开始开办学前教育。
民国初年,随着新学开办,各地小学逐渐增多,凡是有条件的小学均开设了预备科。
但是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此时的预备科只招收男幼儿,不招收女幼儿。
这些预备科实际上是小学的附设
机构,没有独立的行政权、财政权,它依赖于小学的财政、小学的师资才能生存。
因此这一时期的预备科开设情况并不稳定,常随着小学财政、师资的变动而变动,时停时办。
三、云南省学前教育的艰难发展
1922年蒙养院改称为“幼稚园”。
为推动学前教育在云南的开办,云南省教育厅计划于1924年上半年在全省各大县成立幼稚园,下半年在中、小县成立幼稚园。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艰难,因而幼稚园的开办并未能如期举办,计划未能实现。
学前教育的举办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民不聊生的抗日战争时期,学前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教育形式,因此这一时期,很多幼稚园时办时停。
抗日战争爆发后,部分高等院校从中原迁往西南三省,带来了大批的师资,政府又开始重新重视学前教育,云南的学前教育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建立了一批幼稚园。
1937年编印的《云南教育概况》中记述到“在今后对于初等教育之改进计划:1.拟于二十六年度在省会设立幼稚园4所,以便施行学前教育,并为外县设立幼稚园之模范。
2.本年度拟令敕较繁要县份设立幼稚园一所,其余县份则合于设备完备之小学内,开办幼稚班。
”同年10月,成了云南省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幼儿园---省立幼稚园。
初办时只有1个班,30名幼儿;第二年增加到4个班,幼儿156人,配备教师8名。
省立幼稚园直属云南省教育厅管理,教师编制、待遇按照小学的标准执行。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云南各地开始重新重视幼稚园的开办。
但是总体上说云南的学前教育发展仍然缓慢,且发展不均衡,省会贵阳较其它县发展快,为此云南省政府在函复云南省临时参议会《再请严促各县增设幼稚园,所重幼稚教育一案》称“各县遵令设立者甚少,而办有成效者,更属廖廖,大大影响优质教育之进展,兹特重申前令,所有未设幼稚园之各县,务于各县教育经费内,筹拨专款,先于城区设立幼稚园,或择优良中心学校附设幼稚班,限于本年春末,筹组成立。
”在省政府的支持下省内其他地区盘县、独山、绥阳、黔西、安顺、毕节等县也开始在国民中心小学内附设幼稚园。
贵阳市也在一些原有的附设于各类小学的幼稚园的基础上,扩大了幼稚园规模,增加了班级数。
为解决办园的经费、师资问题,云南开始出现公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和教会幼儿园。
1943年,云南全省设立了11所幼稚园,其中公办幼稚园9所,私立幼稚园2所。
贵阳设立了两所公办幼稚园、惠水、清镇、遵义、安顺、湄潭、玉屏、凤岗设立七所公办幼稚园,独山、安龙设立两所私立幼稚园。
这一时期私立幼儿园也逐渐兴起,如赖永初在贵阳太慈桥创办的永初教养员、万静波在贵阳黔灵东路创办的静波幼稚园。
当时贵阳创办的幼稚园除了公办、民办两种类型还,还有教会创办的幼儿园。
公办幼稚园主要招收政府机关干部、商人子女,也有部分教师子女;民办幼稚园主要招收商人子女;教会幼稚园主要招收教徒的子女和部分社会上层人士的子女。
云南省政府虽然对学前教育支持,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因为
战争极度凋零,各地政府资金不足,加上省内乃至全国并未形成对学前教育重视的风气,因此云南省内开办的幼儿园数量不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赢。
截止1947年省内共有22所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976人,教职工总数56人,师生比达到1:17。
这一时期的幼儿教师主要来自于小学教师,受过学前教育专业训练的大都是从内地疏散来云南的外省籍教师,随着南迁高校陆续返回原址,部分外籍幼儿教师也离开云南返回祖籍,这使得解放前的云南学前教育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质量堪忧。
参考文献:
1.任吉麟主编,云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云南省志教育志【M】.贵阳:云南人民出版社 , 1990.02
2.张羽琼,郭树高,安尊华著.云南教育发展的轨迹【M】.贵阳: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7
3.何静梧.贵阳达德学校史略【J】.贵阳历史研究.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