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11)_人教新课标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 《再见了,亲人》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14、《再见了,亲人》精品教案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1.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音乐《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
)师: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师: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2.师:咱们一起来把课题读一下,我听一听你们的情感怎么样?师: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一边握手,要把手抖起来就像了,一边说:“再见了,亲人”。
(语速较快,有节奏地示范)大家读。
师: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读?(比前次语气激昂)师;列车已经走远了,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
生:“再见了,亲人。
”(读声较高,声音悠长)师:这样读就对了。
同一句话,不同的情况,读法就不同。
课前大家读了课文没有?生:读了。
师:还想读不想读?生:想。
师:再读读好吧?自己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生:好。
(一、预习探究,师:相信大家预习过了,生字词都认识了。
)二、合作交流师:要求读完以后,得想办法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
读完了就应该有的说。
)比如对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
听明白了吗?谈论、合作交流3.提问:师:现在读完了,我不提什么问题,谁有话要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对课文总的看法,总的感受,有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生可能提很多问题,是归纳总结。
)师:把这个问题也记在你心里,看一会儿能不能解决,好吗?除去问题以外,你们想一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生:恋恋不舍、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
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人离别时的心情。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亲人的感激之情,学会珍惜亲情。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亲人离别时的心情。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产生共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亲人离别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与亲人告别的经历。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节奏。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进行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模仿。
(三)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分享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体会亲人离别时的心情。
(四)讨论课文主题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考亲人离别对个人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亲人离别的心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词,引导学生认读。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三)深入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讨论亲人离别的原因和影响。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亲人离别的场景。
2.教师点评学生的表演,引导大家深入体会课文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3.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四、作业设计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题目自拟。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在朗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课文中情感的细微变化?比如‘再见了,亲人’这句话,你们能试着用不同的语气来朗读,感受一下离别时的不同情绪吗?”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教师:“小华,你觉得文中的‘亲人’指的是谁?为什么他们要离别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线索吗?”教学难点补充:教师:“小明,你觉得‘亲人’在这里仅仅是指家人吗?除了家人,还有谁可以被称为‘亲人’?你能举个例子吗?”教师:“小美,当你读到‘再见了,亲人’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表达你对亲人的不舍?”教学过程补充:第一课时(二)朗读课文教师:“小李,你选择的是默读,能分享一下你的感受吗?你注意到了哪些情感的表达?”(四)讨论课文主题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教师:“小王,你觉得课文中的离别是永久的吗?为什么?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第二课时(二)学习生字词教师:“小张,你能不能用‘惜别’这个词造一个句子?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的含义。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课文选取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场面,记叙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即大娘、小金花、大嫂。
课文是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
课文在表达上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借助典型事例来体现两国人民的真挚深厚的情意;二是采用多种句式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从内容上看,课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开头以话别引入,而后分别回忆这个人的感人事件,最后抒发感情。
作者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以及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这三个段落是教学重点。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的语言感情真挚强烈,抒情性强,通俗易懂。
本课编写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中朝人民伟大友谊的熏陶感染;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能结合具体的描写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上这些能力的具备,为学生自主学习本课中的一些知识打好了基础。
但是,本课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局限,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环境分析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历史,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来说,是一片模糊,甚至是空白的。
文章作者用深情的笔调描述的事件是感人的,但是对于没有经历过那段血与火的历史的孩子们来说,又是遥远而又陌生的。
五下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再见了,亲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发挥想象,理解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亲人、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亲情,感恩身边的亲人。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朗读技巧的指导与训练。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掌握与应用。
2. 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 课文文本《再见了,亲人》。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以一个关于亲人的小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3. 讲解生字词: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并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5. 情感体验: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与亲人的感人故事,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
七、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写一段关于亲人的短文。
八、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掌握。
2. 强调学生要懂得珍惜亲情,关爱身边的亲人。
九、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亲人的日记。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生字词,以及学生的情感是否得到熏陶。
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精选8篇)
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精选8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的: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理解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欣赏音乐导入1、出示课件,听音乐《志愿军战歌》。
2、边听音乐边看画面。
同学们,从这画面中,从这音乐里,你知道了些什么?(抽学生说一说)师:刚才你们听到的就是《志愿军战歌》,1950年10月25日,中国志愿军战士们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着这首歌的旋律,浩浩荡荡地奔赴战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可这一去就是八年,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里默默地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交流了本课的背景,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谁能说一说。
1、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一遍课文,思考:“再见了,亲人!”这句话在文中是谁对谁说的?这里的“亲人”指的是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3、从一般意义上讲什么样关系的人才称为亲人?(血缘关系)志愿军战士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他们又是怎样成为亲人的呢?4、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志愿军战士回忆大娘为他们做了哪些事?①抽学生回答:大娘做了哪些事?(送打糕救伤员)②,从这些事情中你体会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③请从这段话中找出最让你感动或你含义深刻的语句,把这句话画下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做好批注。
请你用朗读的形式,读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④学生交流展示。
出示课件: 记得五次战役的时候…这真是雪中送炭啊!理解“雪中送炭⑤指导朗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再见了,亲人 人教新课标
14.再见了,亲人1.走近作者——魏巍魏巍(1920—2019) 河南郑州人。
原名魏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毕业于延安抗大,1937年参加八路军,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创作的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2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作品有《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诗选》等。
2.拓展阅读抗美援朝1950年6月25日,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战火燃烧到我国东北边境。
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战斗。
在战斗中,和朝鲜人民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
经过中朝人民的共同努力,1953年7月25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回国,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回到祖国。
【课文分析】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学情分析】本篇课文所描写的内容是发生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特殊环境下的事件,由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有限,所以对理解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困难,不易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必要的时代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材料,另外,教学时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图片、故事等资料,以使学生对抗美援朝有更多的了解,更好地体会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谊。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更多的了解抗美援朝,为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做铺垫。
要注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出感情。
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以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战役、封锁、暂时”等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再见了,亲人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的1.看法本课的生字。
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2.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聚而成的,从中遭到国际主义肉体的教育。
2.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能比拟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2.先生能了解中朝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聚而成的。
这友谊比山高,比海深,从中遭到国际主义肉体的教育。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进程一说话导入,提醒标题邱少云在攫取391洼地的战役中为了不暴露目的,听凭烈火烧身仍文风不动,最终英勇牺牲;黄继光为了战役的成功,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朋友的枪口。
这些英雄事迹发作在什么时期?(抗美援朝时期)对,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打击美国帝国主义侵略者,和朝鲜人民并肩战役,用鲜血凝成了深沉的友谊。
当志愿军回国时,朝鲜人民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形令人感动。
明天,我们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板书课文标题)二初读课文,全体感知1.自在朗诵课文,留意读准字音,画出不了解的词语。
提示:〝友情〞中的〝谊〞,读作yì,不要读成yí。
〝乘机〞中的〝乘〞,读作chénɡ,不要读成chènɡ。
〝血泊〞读作xuè pō。
协助先生了解以下词语。
凶讯:指亲近或亲爱的人死亡的音讯。
阻击战:以进攻手腕阻止朋友增援、逃跑或进攻的战役。
硝烟:炸药爆炸后发生的烟雾。
2.再读课文,思索:通常状况下,什么样的人称为亲人?课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什么?(〝亲人〞原指直系家眷,比喻关系亲密、感情深沉的人。
课文中的〝亲人〞指以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
课文标题的中心词是〝亲人〞。
)3.快速读课文。
(1)找出直接表达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大声朗诵。
(2)指名读直接表达依依惜别的段落(第4~6自然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 人教新课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再见了,亲人》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文短情长。
本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
但是本课故事发生的年代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不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应该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感情感。
因此,对本课的教学,着眼于学生的自读自悟,感悟真情。
积极引导学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三: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使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难点应该放在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说到亲人,你想到了那些人?。
2.亲人是跟我们有血缘关系或者关系亲密的人,那志愿军叔叔在朝鲜有哪些亲人,他们之间由发生了那些感人的故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的学习。
(2)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认读生字词。
(3)理解课文内容1.自读,思考:课文中写了哪些亲人,他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哪些事?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使自己感动的句子:(1)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人教版
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人教版《再见了,亲人》选自现代作家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的文章,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下面是本文库整理的语文五年级下册《再见了,亲人》教案人教版,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和启发。
《再见了,亲人》教案1最近与师傅同上一堂课,虽然我上得很失败,但比较自己与师傅的课堂,找出差距,又经师傅的点评让自己豁然开朗,感觉我确实学习着,收获着。
一、教师在前--作为引领者这里的教师在前,我觉得指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都要经过精心钻研教材,精心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还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的预设是为了达到什么目标,教师都要心中有数。
课堂中用背景资料的介绍作为情景导入,是课前设计好的,可以让学生了解背景,同时引领学生谈谈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这样初步感受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
在感悟重点句的时候,设计中也明确哪几句是要"咬文嚼字"感悟的,那么在课堂中,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引领抓字词感悟,在我的课堂在中,学生说到"冒着"体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而我没有顺势让他们找找还有那些动词也体现了这个。
师傅的课堂在中,抓住一系列的动词"带着、顶着、冒着、穿过、送"感悟到危险,并以悟促读,更加体会到大娘不顾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来打糕的精神。
学习送打糕的时候,师傅设计大娘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学生回答很精彩,有"还有一份心"、"一份温暖,一份真情"、"一种精神的慰藉"、"是精神上的帮助"。
而我没有在研读部分挖深,只是浮在表面上,所以学生也游离在文本之外,游离在课堂之外,更不能很好地朗读了。
二、教师在旁--作为合作者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引领者,但决不是牵引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旁,是指面对课堂的生成,怎样进行有效的应对,怎样与学生真正的合作,共同完成教学设计的目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再见了,亲人(11)_人教新课标
《再会了亲人》教课方案照本宣科是一种传统的教课方式,在我国有悠长的历史。
但跟着素质教育的展开 ,照本宣科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挡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课方式 ,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 ,老师们又为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呕心沥血。
其实,只需应用适当 , “照本宣科”与提升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 ,它正是提升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教课目标:“教书先生”唯恐是街市百姓最为熟习的一种称号,从最先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不过更早的“先生”观点并不是源于教书,最先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不是有教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识、有德行的尊长。
其实《国策》中自己就有“先生长辈,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实的“教师”之意,倒是与此刻“先生”的称号更靠近。
看来,“先生”之根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不是具学识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录,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此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教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诚挚友谊,领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其实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照本宣科,要点是记忆有技巧 , “死记”以后会“活用”。
不记着那些基础知识 ,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特别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 ,要真实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单靠剖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一定从基础知识抓起 ,每日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语 ,以及丰富的词语、新奇的资料等。
这样 , 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穷的内容。
日积月累,日积月累 ,进而收到磨铁成针 ,绳锯木断的功能。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再见了,亲人_人教新课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一、教学内容:人教新课标版第十册《再见了,亲人》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二、教学目标:“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再见了,亲人人教新课标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12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使自己感动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回顾历史,走进文本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想请大家看一下屏幕上的这几位英雄,看大家认识他们吗?(ppt出示黄继光、邱少云、毛岸英的事迹图片。
)2、大家知道这些英雄是在哪一次战争中牺牲的呢?3、没错,正是朝鲜战争。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已经了解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毛主席在心爱的大儿子毛岸英牺牲的时候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感人话语。
4、孩子们,从1950 年志愿军入朝作战(开始板书),到1958年最后一批战士回国,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共同奋战了八年,共同生活了八年。
(板书:志愿军战士、朝鲜人民)你觉得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感情是怎样的?(板书亲人)5、是啊,八年的朝夕相处,在双方的心目中,早已把对方当成了最亲的亲人。
所以当志愿军战士即将踏上归国的列车的时候,他们会饱含深情的喊出“再见了,亲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4课。
(板书课题)二、认读生词,指导书写1、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历经近七十年的风雨,依然在今天给我们以感动。
2、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 ppt 出示本课词语)3、请你们快速自由朗读。
4、谁想来领读这些词语?分三行领读。
5、同学们预习的真好,我们一起齐读两遍。
6、在这些词语里(ppt出示“噩”字)噩字看上去比较难写,请大家来看这个字的笔画。
(ppt 出示“噩”的笔画动画。
)7、谁看清楚了?请你指导着老师写好这个字?其他同学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来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3.学习文章叙事抒情相结合,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借助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
学生准备:初读课文,查阅有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板书:亲人,何谓“亲人”?
幻灯:抗美援朝战役
板书:再见了,齐读课题。
通过预习知道,这是谁对谁说的?课文中写到了哪些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激情导入:走进文本,感受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
(二)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1.快速读课文,都写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了什么,才让志愿军称之为“亲人”?
2.自学课文,幻灯打出:
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为了志愿军,大嫂。
3.初步感知:从这些事件中你感受到什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学习感悟,交流体会
1.大娘
生读“大娘送打糕”部分谈感受: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师: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理解的非常深刻由于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朝鲜人民非常关心志愿军战士
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才会充满感激的说——这真是雪中送碳啊
师:再读一遍
大娘的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给志愿军战士送打糕,累得昏倒在路旁了。
师:仅仅是劳累?
生: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因为她要穿过硝烟,可能会被敌人的炮弹打中。
生读句子并谈体会(我们的一个伤员在您家里休养,敌机来了,
您丢下自己的小孙孙,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
您为我们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个地方让我感动,因为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
师:同学们,理解”唯一”吗?
生:独一无二
只有这一个
再没有第二个……
师:“唯一”说明了什么?
生:大娘的亲人只有孙子一个人
大娘除了孙子再没有别的亲人了……
师:“失去唯一的小孙孙”就意味着什么?
生:大娘今后将孤独一人
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她要独自承受
感觉生活没有了快乐……
师:但即便如此,当敌机呼啸而至的时候,大娘却坚定地背起了伤员,永远地舍下了自己的小孙孙。
这就是我们的大娘!这就是我们的亲人!(让学生读这段话,抓住“背起”“ 丢下”“唯一”感受大娘的大爱)。
其实,在这8年的时间里,大娘为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付出的
太多太多!
2.总结学习方法,交流小金花和大嫂为志愿军做的事。
师: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是亲人,就是亲人。
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讲,我们感受到他们为了志愿军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所以他们就是“亲人”,难怪他们离开朝鲜时说---再见了,亲人;就要上火车时说----再见了,亲人;已经登上了火车他们仍大声地说----再见了,亲人;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讲,我再来考考同学们概括地讲。
为了志愿军,大娘();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
为了志愿军,大嫂()。
(请生讲一讲,两名学生)难道仅仅就这三位?请你变句话再讲: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生1: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2: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生3: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思考一下说地再准确些
师:为了什么朝鲜人民这样?请你再讲一讲: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
(请生讲一讲,三名学生)
师:正因为这样,在分手的时候他们呼喊着----再见了,亲人;火车开动了好远好远,他们仍大声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
3. 师:亲爱的同学们,其实刚才文中讲的几件事情只是点滴,8年的抗战中有多少这样的故事,我们永远也讲不完,火车就要开了,我们的千言万语只能化作心中的送别。
现在请同学们“诵亲人”,这个诵是什么意思?
生1:是赞扬的意思;
生2:是赞颂的意思:
生3:歌颂的意思
师:下面用你们的朗诵,用你们的体会,我们来“诵亲人”。
(交流)
师:看(图片),这就是当年的老大娘和我们挥泪告别的情景。
谁愿意和大娘告别?可是大娘不听啊,我们只好请求她,谁来?大娘停不下脚步,我们只好恳求她,读;情更深,大娘还是不听啊,我们只要由恳求到哀求她,读;我们的大娘还是不肯回去,最后我们只好命令她,读;命令中也有不忍,命令中也有深情,谁再来命令一下?是呀,我们75岁的大娘不走,我们只好请求、恳求、哀求、命令,你想怎么和大娘送别就怎么读吧!
师:从他们的送别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所以他们在分手时说----再见了,亲人;火车开动了说----再见了,亲人;火车远去了他们仍呼喊着说----再见了,亲人。
师:“再见了,亲人”,亲人只好这样分别。
欣赏片段“别亲人”。
分手时,请志愿军们和朝鲜人民道别(出示最后3个自然段)齐读。
这是我们对朝鲜人民的送别,朝鲜人民也会对我们说:“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中国的亲人,请你们……。
”就这样,这边是志愿军战士,这边是朝鲜人民,分别读,读一句接一句。
(欣赏离开,火车开动声音)这时朝鲜人民和志愿军发出了这样的一种声音:再见了……
师:历史的车轮走过,但我们永远会记住:再见了;最后会化作一种声音:亲人;谁来把刚才深刻的体会读读---“亲人”?你对他们又有怎样的理解?
生1:用血换来了他们伟大的友情;
生2:没有时间、地点限制,只要有爱就称为亲人;(上台写一写)
(四)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1.创设情境:长鸣的汽笛催促我们就要与这片热土分别了。
此时志愿军战士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朗读4-6自然段,理解他们的情感。
2.读了这几个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请以呼唤的方式,练习读一读,抒发志愿军战士的心声。
3.示范朗读:两个“再”;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4.总结:中朝两国人民用献血凝成的友谊永世长存。
样,缺不了英勇善战的骁将,也缺不了能言善辩的相才,他们都是国家的英雄。
历史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你方唱罢我登场!那里有气吞山河的项羽,有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有礼贤下士的刘邦……感兴趣的同学读读历史方面的故事,在学习历史中明理,在欣赏名人中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