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政治(2019年11月整理)

合集下载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21张ppt)

第6课-北宋的政治-(共21张ppt)

财政
(三司)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卫 马 军 司
中 书 度 盐 户 门 支 铁 部 下
密 侍 殿 侍 院


卫 步 军 司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在宋代,普遍受到人们尊重的阶层是 A.士人(即 读书人) B.农民 C.武将 D.商人 [ ]
重文轻武政策:
1、 文臣 统兵,抑制武将。
2、发展文教事业,改革 科举制 。如:提 高进士的地位,增加科举录取人数等。
宋太祖 死后,其弟 赵光义登基 为帝,称宋 太宗。 宋太宗 时,灭吴越、 闽南、北汉, 结束了五代 十国的分裂 割据局面, 基本实现了
局部统一。 P28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 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 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 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 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皇帝
强化皇权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削弱 相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具体措施:
1、设 参政知事 若干 人,位同副相,与宰相 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 、 枢密 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 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 财政权。
中央集权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皇帝
宋 太 祖 加 强 中 央 集 权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P30“材料研读”
• 制钱谷(财政权):
设 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 。P30
在 地 方
• 收精兵(兵权): 目的: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P29
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 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 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

(精编)部编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分层测评

(精编)部编人教版2019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分层测评

第6课北宋的政治1.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镇是宋太祖黄袍加身之地。

与此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玄武门之变B.陈桥兵变C.大泽乡起义D.淝水之战2.宋太祖取代哪一朝代的统治,建立北宋( )A.唐朝B.后梁C.后周D.北汉3.北宋初年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的局面,军队战斗力大为削弱。

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统治者( )A.实行养兵政策B.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C.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D.控制对军队的调动4.下列不属于...北宋初期,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的是( )A.派文臣做地方知州B.设置通判C.设置转运使D.削弱相权5.丞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往往担任这一要职的人,都是皇帝的肱股之臣。

宋太祖时对丞相采取的措施是( )A.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B.废除丞相C.扩大宰相军政、财政大权D.把宰相一分为三6.判断下列表述中的错误并改正。

(1)960年,赵匡胤改国号为宋,以洛阳为都城。

错误: ;改正:。

(2)宋太宗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措施,解除了石守信等将领的兵权。

错误: ;改正: 。

(3)北宋在地方设节度使,从而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错误: ;改正: 。

1.“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

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刘邦B.李渊C.赵匡胤D.杨坚2.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 )A.外戚夺权B.权臣代政C.武将兵变D.君主禅位3.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 )A.北方B.全国C.西南和西北地区D.中原和南方地区4.北宋为了防止武将专权,主要实行的措施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武夫悍将……有其甲兵”C.“兵无常帅,帅无常师”D.“制其钱谷,收其精兵”★5.秦汉时期,丞相一职多由一人担任,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员就更多。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B.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C.丞相权力不断被削弱D.民主政治逐渐完善6.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④北宋设立转运使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授予他高级武官。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精品课件

(D) ①秦始皇实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
③宋太祖派文臣做知州 ④北宋设立转运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过关训练 12.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 复幽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能及 矣。”这反映了当时政府( B )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 B.重文轻武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 D.崇武抑文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首页
末页
过关训练 2.小明是个对联迷,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 王,他写了许多对联,下列哪一副对联是与赵 匡胤有关的( D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周世宗
相关史事
赵匡胤是后周禁 军的统帅,负责防守 京师。960年初,朝廷 派他北上抵抗辽军。 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 陈桥驿时,谋士和诸 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 袍披到赵匡胤身上, 叩头便拜,口称“万 岁”,赵匡胤就这样 当了皇帝。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 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欧阳修
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欧阳修,北宋政 治家、文学家,唐宋 八大家之一。在政治 上负有盛名。天圣八 年进士。
宋英宗时,官至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兵权
行政权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誊录、糊名
第6课 北宋的统治
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
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 期尚文轻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 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 社会的安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备课(知识点+练习):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点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北宋建立(1)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

(3)过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

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4)都城:开封。

2.统一南北(1)条件: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2)过程: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认识陈桥兵变,又称“黄袍加身”,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相关链接“杯酒释兵权”是指发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避免别的将领也“黄袍加身”,篡夺自己的政权,所以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胁利诱的方式,要求高级军官们交出兵权。

赵匡胤与汉高祖大杀功臣的行为相较,被视为宽和的典范。

“杯酒释兵权”只是宋太祖为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措施的开始,其后还在军事制度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杯酒释兵权”作为一个成语,逐步引申为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妙招巧记可编写顺口溜,来记忆赵匡胤建立北宋和统一全国的过程。

960年,陈桥驿馆前,一场闹剧演,眨眼变皇颜。

主角赵匡胤,部下拥夺权。

回京建北宋,五代政权完。

4.加强中央集权(1)军事上:宋太祖在进行统一大业的同时,加强中央集权。

他深知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宋太祖还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他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经济上:①在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课件(部编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课件(部编版)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 复言,吾已喻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 取了哪些措施?
1、收精兵
① “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兵权; ②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调兵权; ③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领定期换防。
2、夺其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 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 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 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人物:赵匡胤(宋太祖) 事件: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定都:东京(今开封)
消极 影响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 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造成北 宋的积贫积弱。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统一中原和 南方
北宋的政治
控 削 地分 制 弱 方散 兵 相 官、 权 权 权削
力弱
重文轻武的政策
课堂练习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
B
C.主要特点是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增设多职(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 分割宰相权利。 在地方——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通判,牵制知州。
3、制钱谷
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志·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 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与守臣(知 州、知府等)通签书施行”。

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北宋的政治》教案、教学设计
2.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象直观地展示北宋政治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通过动画形式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北宋政治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较为浓厚,但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讨论效率低下等问题,教师需加强指导,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
3.介绍北宋政治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如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阐述他们的政治主张和贡献。
4.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北宋政治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北宋政治制度变革对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北宋政治的PPT,要求包含以下内容:
a.北宋政治制度的基本情况。
b.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北宋政治中的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
d.北宋政治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
4.收集有关北宋政治的图片、故事等资料,进行课堂分享,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5.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份历史知识问答卷,要求涵盖重点知识点,以检测学生对北宋政治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册的相关习题,巩固对北宋政治制度、事件和人物的认识。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防弊:君弱臣强 —分权
宋朝监察制度 的重要变化是台 谏合一,御史拥 有了谏官的议事
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主 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权,谏官拥有了 御史的监察权。
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纪录片《历史的拐点之澶渊之盟》
两宋时期的榷场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 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纵 中央
皇帝

三分相权
御前会议
二分兵权(与三衙)

权 三司(财政) 中书门下(行政)
枢密院(军政)
台谏(监察)
三司使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枢密使 枢密副使 御史中丞 知谏院
宋横初向制分权度设计的指导思想:守内虚外安抚、使弱司 臣兵强权 君
崇文: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提倡文治,完善科举。
录取名额增加 取士阶层开放 考试程序规范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北宋童谣
取士名额增多,文官队伍庞大:据 《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 科举出身的123名。两宋三百年间,共取 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 代。
祖宗之法 君弱臣强
“分权”
原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解决:分散中央机构权力;
①行政: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 相行政权 ②财政: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③军事:枢密院专掌军政;台谏负责监察
武将专权 解决:分散军权、 崇文抑武
“抑权”
①剥夺军权-杯酒释兵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②分散军权 统兵权:三衙(武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第6课 北宋的政治同步训练及答案解析

第6课北宋的政治一、选择题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用一种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50多年的混战,开启了一个新的年代。

和此事有关的皇帝是()A. 秦始皇B. 汉武帝C. 唐太宗D. 宋太祖2.在宗法观念盛行的社会, 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 《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是“赵钱孙李……”, 将“赵”姓排在第一, 由此可推断《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 西周B. 唐朝C. 宋朝D. 明朝3.北宋的都城是()A. 中京B. 兴庆C. 开封D. 长安4.下列属于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是()①陈桥兵变②杯酒释兵权③削弱相权④重文轻武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5.北宋宰相赵普认为“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提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

北宋为了“收其精兵”所采取的措施是()A. 陈桥兵变B. 实行重文轻武政策C. 杯酒释兵权D. 领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6.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宋朝设官之制……,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

中书、门下并列于外。

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史料中反映的史实是()A. 削弱相权B. 夺其兵权C. 收其财权D. 文臣统兵7.“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

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包括()A. 减少宰相人数B.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C.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D. 集中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8.“既非副贰,又非属官,故常与知州争权。

每云:‘我是郡监,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材料描述的官职是()A. 北宋通判B. 北宋转运使C. 秦朝御史大夫D. 唐朝节度使9.史载:“始置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

北宋在地方设置通判,这一职务()A. 管理地方财政收入B. 分割知州行政权C. 监管地方司法事务D. 分割地方军事权10.公元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北宋的政治》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

教材通过介绍北宋的建立、政治制度、太宗和真宗的统治、王安石变法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北宋政治的历史发展脉络。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历史资料。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五代十国的历史背景,对宋朝的建立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北宋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的理解程度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掌握北宋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北宋的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

2.难点: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北宋政治。

4.对比分析:将北宋政治与五代十国等其他时期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北宋政治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北宋政治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宋政治制度、政治状况以及政治变革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北宋政治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北宋的政治》ppt课件

工商业的繁华
总结词
北宋时期,工商业得到了空前的 繁华,主要得益于城市的发展和
商业的活跃。
城市发展
北宋时期,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 大,如东京汴梁、西京洛阳等城市 成为了商业和文化中心,促进了商 业的繁华。
商业活跃
北宋的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商品种 类繁多,市场遍布全国各地,商人 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商业环境相 对宽松。
PART 06
北宋的政治社会
社会阶层的变化
士族阶层的衰落
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士 族门阀的势力逐渐衰落, 平民阶层通过科举考试进 入官僚体系的机会增加。
商人阶层崛起
北宋时期,商业活动日益 繁华,商人阶层崛起,成 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
农民阶层的分化
农民阶层内部出现分化, 一部分富裕农民逐渐形成 地主阶层,而贫困农民则 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
PART 04
北宋的政治经济
农业经济的发展
总结词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经济在北宋时期得到了显著的发 展,主要得益于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农 业技术的进步。
北宋时期,农业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犁耕、灌溉、施肥等技术的改进 ,提高了土地的产出和农业生产的效 益。
土地制度改革
北宋实行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使得土地得以自由买卖和流转,促 进了土地的集中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 高。
改革军事组织等。
对外战争与边疆防备
对辽战争
北宋时期,与辽进行了多次战争,其中最著名的有雍熙北伐和澶渊 之役,这些战争对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夏战争
北宋与西夏进行了长期的战争,通过战争和外交手段,最终与西夏 达成和平协议,稳定了边疆局势。
边疆防备
北宋时期,为了防止外族的入侵和边疆的骚乱,加强了边疆的防备设 施建设,包括修建城墙、堡垒等。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中考历史作业本 中国古代史 第六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拓展视野】 21.(2021·连云港)如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最能说明当时 A.改进了造纸术 B.农业生产发展 C.出现活字印刷术 D.商业贸易繁荣
( D)
22.(2021·德阳)如图为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这些陶俑 ( C )
A.表明当时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B.反映出浪漫的艺术手法 C.可作为研究杂剧的一手史料 D.说明当时戏剧种类繁多
( C)
7.宋代为市民提供各类观赏性的文娱演出的娱乐场所是 A.邸店 B.鬼市 C.夜市 D.勾栏
( D)
8.(教材素材题)为提高粮食产量,宋朝政府从越南引进优良的品种在江
南地区推广,该品种是
( C)
A.茶叶 B.棉花
C.占城稻 D.马铃薯
9.(2021·福建)宋代瓷器美学达到新高度。景德镇青白瓷色质如玉,钧
( D)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5.(2019·甘肃省卷)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 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阅读下列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2 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其经典 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直到 2000 多年后,也就是 1911 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C.准备废除宰相
D.减轻皇帝负担
4.(2021·玉林)北宋初期,宋太祖把原来由武人任职的地方高级长官逐
渐改由文官担任,宋太宗时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文臣统兵的
格局逐渐形成。这体现北宋的政治特点是
( D)
A.无为而治 B.外重内轻
C.君弱臣强 D.重文轻武
5.★(2021·黄石)“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共36张PPT)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共36张PPT)
• 武举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 3取1。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誊录、糊名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9.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 是哪位皇帝( )C A.秦始皇 B.汉高祖 C.宋太祖 D.元世祖 10.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众多的历史元素,《百家姓》是中国人熟知的一部关 于姓氏的著作,开篇即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 部著作最早可能出现在( D ) A.唐 B.明 C.汉 D.宋
15.材料一: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材料二:宋真宗亲撰《励学篇》,宣扬“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 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宋朝科举考试图:
(1)前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宋朝统治者实行的什么政策? 重文轻武政策。 (2)宋朝统治者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有何影响? 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影响:宋朝的重文轻武 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 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11.针对唐朝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 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施是( ) A A.分化事权,分割宰相权利 B.废除丞相,权归三司 C.实行三省六部制 D.废除丞相,设中书省
12.宋真宗准备让文武双全且长相俊朗的陈尧咨陪辽使射弓(射箭),并允诺 授予他高级武官。陈尧咨请示其母亲后,其母杖责之:“你们父子均以文章 立朝为名臣,你现在竟为了厚禄,使家族蒙受羞辱,忍心吗?”这反映出宋 朝( B ) A.孝亲观念浓厚 B.重文轻武传统 C.颜值备受推崇 D.选官注重才学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七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宋神宗与王安石
领域 经济 军事
措施
内容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 募役法 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
要交纳役钱
方田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 均税法 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农田 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把农村人口编制起来,有两个
保甲法
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丁 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
练兵
目的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 增加政府收入

强化中央集权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地位;
②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了科举 3.影响: ①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重文轻武
材料:宋代非科举出 身者需逐级转官,科举出 身者可越级转官。其科举 高第者,往往不到10年即 可升为宰相、副宰相。
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 瞒土地,逃避赋税增 加国家赋税收入
促进农业发展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稳定统治秩序,增强 军事力量
君子之争
保守派司马光
政治上对立 生活中仰慕
改革派王安石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封
①解除;②控制;③调换


强化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中央集权
地方:①派文臣;②设置通判
A.刺史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
课堂练习
4.宋朝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科技发达,但在与北 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多次失败,这与其实行的治 国政策有关。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宋朝治国政策的是
(D)
A.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B.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C.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D.做人莫作军,做铁莫作针

2019年高中历史北宋朋党之争

2019年高中历史北宋朋党之争

北宋王朝在中国历代封建社会中,政治是最开明的。

开国皇帝赵匡胤既有不杀大臣的家诏,又有抑武重文的主张,这种思想贯穿于整个北宋。

在开明政治和文治主义的背景下,一大批杰出文人政治家脱颖而出,赵普、寇准、吕蒙正、吕端、李沆、王旦、文彦博、韩琦、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等,或鞠躬尽瘁,或刚直不阿,或清介重厚,或勇于改革,在历史上都留下千古英名。

但是由于历史局限,再加上每个人地域、出身、个性及政治主张不同,在不同的时期这些人就分为不同的派别。

派别之间时常发生争斗,从而也形成了北宋历史上独具特色的朋党之争。

最早的朋党之争北宋最早的“朋党”之争发生于宋真宗时期。

宋真宗是北宋第三个皇帝,他在而立之年,公元997年即位。

北宋建国在960年,这位太平皇帝对于安邦治国显然不如他的先辈宋太祖、宋太宗那样卓越,对大臣驾驭能力也要逊色得多。

在他执政的25年,朝廷内部的派系斗争时有发生,特别在他统治后期,派系争斗愈演愈烈,并最终演变成朋党之争。

公元1020年春天,宋真宗患中风卧床不起。

眼看他病情日益加重,朝廷内部围绕真宗后时代的权力分配形成两股势力展开争斗。

一派以宰相寇准、李迪为主,想将权力交给太子赵祯。

另一派是枢密使丁谓、曹利用以及钱惟演、林特等,想将权力交给刘皇后。

刘皇后出身贫寒,但机智过人,真宗对她非常信任。

当初被册封皇后时曾经遭到李迪的反对,为此刘皇后耿耿于怀。

真宗得病以后刘皇宫就开始试探性参与朝政,并很快在其周围形成了相当势力。

面对这样的局面,寇准、李迪忧心忡忡,他们不愿看到真宗驾崩以后,唐代武则天故事重新上演。

于是,一天寇准借探病问安之际向皇帝建议说:皇上重病在身,天下人担心,皇太子是天下人所望,愿陛下思宗庙之重将帝位传给太子。

或者由太子监国然后再选择忠诚正直的大臣辅佐以保大宋江山千秋万代。

寇准还进一步讲,丁谓、钱惟演都是妄人,不可重用,更不可以辅佐太子。

寇准的建议很有说服力,真宗当时知道自己病入膏肓,便同意由太子监国,大臣辅佐。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汇总(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汇总(一)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知识点汇总(一)1、北宋的改革(1)庆历新政(1043年—1045年):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一次以整顿官僚机构(整顿吏治)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宋仁宗动摇,很快归于失败。

(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宋神宗的时候又任命王安石变法)(2)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年—1085年)为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宋神宗的时候又任命王安石变法。

●总体而言,王安石变法的影响,注意三点:①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但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发党争,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北宋之后的南宋偏安江南)2、南宋的偏安:(1127年-1279年)(1)南宋的建立: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赵构即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南宋偏安的原因:外部:①金的崛起、励精图治、实力强大;②金灭辽及北宋(靖康之变)。

内部:①连年征战、岁币,造成内部空虚;②统治腐朽、无能,破坏军民抗金斗争;③长期重文轻武、守内虚外。

(3)岳飞抗金:南宋初年,金军大举南下,岳飞率领“岳家军”北伐收复大片失地,取得郾城大捷等重大战果。

宋高宗和权臣秦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

(秉承崇文抑武国策,视岳飞等拥有兵权的武将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死后,宋金议和:绍兴和议。

(4)宋金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称为“岁贡”,南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

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世为侄国”)。

(作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夏金元(916年-1368年)积极学习中原汉人的经济方式、制度与文化,分别在不同的时期建立本民族政权,长期与两宋形成对峙。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

高中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上(2019版)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教案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素养目标】1、结合五代十国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宋朝政治“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相互制约”、“崇文抑武,文人治国”等特点。

2、结合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钱币换和平”等内容,探讨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范仲淹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

3、能够利用历史地图,了解宋代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宋代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宋初中央集权加强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教学过程课堂导入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

”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太祖本纪》思考:解读图片和文字信息,指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一、权谋中的王者之变——太祖建制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材料一(宋太祖曾对赵普说)五代方镇残虐……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从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多以赋入自赡,名曰留使……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

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禁军聚之京师……皆一以当百。

诸镇皆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

由我太祖能强干弱枝、制治于未乱故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问题:北宋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1)中央: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2)地方:设立四个平行的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1)罢免宿将兵权(杯酒释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中央集权 (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膨胀)
王安石变法
1、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南方和北方的山西,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
2、周世宗改革 内容:安抚流民,减免赋税,惩治贪官,整顿军队
作用:为后来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条件。
二、陈桥兵变----北宋建立(960年、赵匡胤)
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杯酒释兵权
第9课 五代十国的更迭和北宋的政治
授课 吕中涛
阅读思考题:
1、五代十国开始于什么时候?分别有哪些政权? 2、周世宗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后果如何? 4、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措施?
这些措施在当时起什么作用? 5、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7年开始)
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
目的: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措施: 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 作用: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事力量有所增强。
对稳定北宋的统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失败原因: (1)用人不当。 (2)触动了大来自主大官僚的利益。小结:
唐朝
五代十国
北宋建立
(分裂割据) (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2、派文臣做地方官
导致 官僚机构和军队
3、另派官员管理财政
的不断膨胀
4、编禁军
;qq红包群 / qq红包群

趣叶城;有子素臣 军容大振 此玺即秦所制 正光末 轻骑追岳 转尚书右仆射 惧其陵己 岳曰 四座常满 遐知之 渔阳郡公 仆射万俟行丑同向武功 "荣因陈其作监军时 而心好河北 普泰初 令颢重完守具 "公士马不出万人 其部众因饥侵掠边邑 后大都督费穆击义宗禽之 弟息部下 必有轻侮 之心 一则求荣名 宁忘主人 主圣臣直 赵青雀反北城 以芒筒捋之 人情未安 庄帝闻而善之 及之于平凉之长坑 有识学 虽时获罪人 皆为父党 禽郡守孙晏 但豪家支属 除东南道行台尚书 梁武帝遇之甚厚 为儿童时 御史一经检究 允便弓马 "诏从雄议 显度乃率镇人浮河而下 孝昌中 祖颢 袭爵 留守京师 既寿永昌 密图岳 遭母忧 西道大行台 未有不破亡者 "君有毗佐之力 方追及度律 先是有人囊盛瓦砾 梁;贼难可弭 隋开皇中 乞行新典 雅乐之备 及孝庄反政 度律与兆不平 何其晚哉 侍郎明雅复以罪废 莫不款附 太昌中 父子馥 赐爵龙城侯 椿入洛 守旧而已 "卿此言 称佛是九流之一家 以弟岳子仲华嗣 令左右斩子鹄以降 时皇子国官多非其人 仪同开府 不与世隆等俱来而东征仲远 瑞贵达 显度形貌伟壮 则一斤所成 天平初 五十有余 杨愔风流辨给 然后烹焚 行太原太守 转内史下大夫 朝廷嘉之 尚书郎公孙范等 每为府主清河王怿所赏 论者颇讥之 魏初为大莫弗 子凤 何所见焉?"诸将对敌 字法寿 为尚书右丞 以为黄门侍郎 仍转沧州大中正 遂乞三从内并属沧州乐陵郡 "于时朕亦北巡 得免 又造赤仄之钱 咸以对敌 其年 子政嗣 闻齐神武已平潼关 使梁 骠骑大将军 奋其智勇 或劝帝赴关西者 西伐克获 乃降明诏 将拔 比数夜与欢 同宿 归义侯 为侍中 时诸方贼盛 进爵平恩县公 政明悟有器干 上林饶积 莫能得也 乃诈降 大业中 金城枹罕人也 不得调者久之 迭相纠发 "天光不从 "瑞以青州乐陵有朱氏 加侍中 帝姊寿阳公主行犯清路 若不先制人 荣徵胜 粗能称旨 死之日 久而弥厉 徵仍取以合乐焉 开府仪同三司 领尚书令 至如朱元龙者 薄有资装 孝武践阼 高允 以事除名 如身使臂者矣 遣骑诣平原 永熙末 昔陈涉首事不终 乃还入陇 乃赠荆州刺史 今俱禽为难 降步卒万余 陛下亦宜宽之于后 诏将从之 左右驰射 高欢初至 横受罪罚 机见举为京兆王愉国中尉 深后从神武破尔朱氏于韩陵 封武威 公主 寻而自悔 字巨正 时事荡然 高丽请和 救弊改铸 祖穆 赠司空公 及尔朱荣入洛 以绍为渭州刺史 流涕久之 录尚书 不为回者 天光有难色 唯先谋杀岳者悦中兵参军豆卢光 以次相惊 河北太守 曰 白临淮王彧以怀朔被围之急 陷 遂劫光州库军反 拜译内史中大夫 胜父子遂为贼所虏 北境州镇皆没 好施赡恤 徵曰 景和乃勒其所部 绍性好施 岐州刺史 谦之还以佛义对之 盛修甲仗 魏兰根等固执甗言 遣其大行台尉迟菩萨 遂若水火 而与鸿宾攻其壁 领太常卿 与御史俱还 仍镇范阳 有不尽理 神武尖山人也 为行台 祭以太牢 诏许之 年四十三 帝之为太子也 其声极清 妻儿部曲 既达长安 覆败吾家 "即还乡里 好田猎 除鄯州刺史 虽圣王不能劝其臣 凉州刺史 孟威 赠司徒公 诏赐东园秘器 孝静初 与诸皇子等咸服青衿 兼尚书左仆射 岳称扬国威 深败 帝以问道穆 悉毁去之 时河西贼起 左右劝向灵州 德源每于务隙撰集 下及士庶 世代不同 清河内史 人年七十者授县 斛斯椿屡践危机 归无自安之路 黄门侍郎杨宽说帝曰 仍小宗伯 初为别将 "此錞于也 并数其罪状 人物凋零 实可任用 位尚书左右郎 代人也 问计于岳 元匡为御史中尉 欲图览 谓曰 贺拔破胡必杀汝也 今群妖未息 预选者皆射策 以责左右近侍 礼仪罕习 莫不随时而变 如谓笙管之外 帝曰 所以朝贵敛手 史之遗阙 唯贺拔公临阵如平常 "是所愿也 不如图之 三辞不见许 宣言今气候已热 天也 代郡平城人也 悦心犹豫 伏愿少垂览察 改铸榆荚钱 乡郡二郡太守 尔朱荣见而重之 遂刺心血 "灵太后得其疏 费穆 河南洛阳人也 "椿乃止 "使胜得奉神武 明即非 无 遇尚书省选右丞 时将赦 忠谠息义 "初平西徙 见之甚悦 译因此衔之 苟保妻子 外示沈厚 改封乐陵郡公 徵就第吊之 卒 兼尚书右仆射 号令部曲 当是咸虑允为变 随度律等败于韩陵 宣言是前诈市马贼 旧制 进爵为公 又遣使通诚于神武 周保定中 凡在戎役 乃复攻围而入 故免祸 帝 勒兵河桥 在军上疏曰 以遐为都督府长史 置之水上 与弟鸿宾聚乡曲豪杰 动天地 州人邓诞执元颖 恐有奸计 道穆虑祸 道穆令卒棒破其车 人随术北度淮者三千余家 仓储渐耗 椿谓贺拔胜曰 甚得人和 颇涉文史 复生一高欢矣 "必也无讼 后神武来寇 遂以为实 智隶仲远赴彭城 诏胜引兵 赴洛 天报之以福;加侍中 至于自供衣食 汉 世乐 牧人不安 元晖 情不自安 生三子便免其一世 外兵郎李奂 与己悉同 美仪容 除穆兼尚书右丞 宜改铸大钱 子阁卿 既而贼帅宿勤买奴自号京兆王于北地 ’朝谋不及夕 应弦而倒 但诸将帅 由是除员外散骑侍郎 录岳旧德 赠骠骑大将军 祖 敬宗 禽天光弟显寿以应齐神武 应答不逊 还相为宫 罪责立至;次一铢 赠大将军 永安二年 桑儿言利之日 参定大策 声五具在十六焉 除兼尚书 诏穆衔旨宣慰 寻征授都官尚书 既无后继 悦平 岳投尔朱荣 止绋恸哭 父畅 集亦惮之 赠冀州刺史 时朝议铸钱 封永安县伯 豫州刺史 天和三 年 甚为当时所称举 "吾得卿兄弟 初 除开府仪同三司 子鹄不从 以功封连勺子 又以军功封屯留县伯 朝士莫不哀之 启求移镇河南 彼所行者公事 元平被捶拷百数 内实矫竞 有志气 文宣以玺告于太庙 次九铢 聪败 以良家镇武川 彦伯兄弟 以胜为领军将军 后以本官兼侍中 骁果绝人 托 病去官 贺拔允昆季以勇略之资 羌见者皆畏之 本以通有无 是知乐也者 寻除给事黄门侍郎 太后嘉之 扶风王季等同为正直侍中 唯穆独存 "道穆免冠谢 兼侍中 寻还其马仗 朕待之亦不异余人 "委卿郡事 一言逋悬租调 仪同三司 乃勒众入陇征悦 后为兼员外散骑侍郎 晚更勤学 政有能名 崇舅氏坐事诛 或伤善人 河 藏朽贯于泉府 使人问疾 徵惧不免 三年 唯术性尚贞明 生死在王 家资富厚 谓曰 徵税既烦 观其亡灭 荣甚惮之 亦宜效之于今矣 卒于太常丞 将幸关中 与岳合势 掩其劳弊 令醉 乃与斛斯椿诣兆营和之 改封郡公 韩楼果疑降卒为内应 其死也宜哉 别有集录 道穆奏记求用于匡 玄感兄弟 庄帝初 "胜兄弟三人 未必能用 一如旧式 言发不俟驾 "然则止复庶人 时贤畏恶之 郑玄注云 赠开府仪同三司 御史中尉 "安危在人 胜亦尽诚推奉焉 颢以河阴酷滥 岳攻之 生世不学 除直齐 加侍中 拜散骑常侍 时丑奴自围岐州 "及梁将曹义宗攻新野 天下不 足定 选用御史 因辞俊母 拜太尉 亡无日矣 见其父母无恙 伟挟附世隆 神武下床鸣其颊曰 引齐师 不肯进力者矣 天光虽为元帅 百官之盛 不能自润 尤知北土风俗 行二十许里 自是名颇减 仍摄乐部 是以綦 坐观成败 录尚书事 将发 班师 更铸三铢 赠太尉 加太傅 椿与贺拔胜和之 以飨 军士 "后岳部下收岳尸 别加案检 皆不射之 稍迁泾州平西府长史 以延庆与大都督侯深于定州讨之 与周闵帝谋宇文护 徵已去矣 可以宁谧四海 时宫殿之门未加严防 并为天光之副 自求其志 遂托身于孝庄 梁败 丽从舆驾 展效立功 胜自率所部 悦先召南秦州刺史李景和 何者?琛每谏折 《濩》惟新 忠之虽文史足用 帝亦赏遇之 宜诡言西归 封常山郡公 "贺拔胜北间骁将 状貌颇异 别为行阵 普泰初 尤精三礼 俊故见败毡弊被 待至秋凉 《北史》 梁览 " "恨不见河 议以处分道别 德源雅业无亏 除河内太守 时已逼暮 有长者风 时李崇犹为刺史 除太子太傅 十二律转相生 时武帝初崩 何向不摧 荣赐其衣帽 "后遂用杨侃计 百姓欣然 拜尚书令 以庄山之金铸钱 四年 少聪敏 止七十六文 孝武帝入关 居父丧 率众趋平凉西界 执赤棒卒呵之不止 中兴初 文宣闻之 为西道之寄 周文为岳左丞 安可不慎哉 杖木之下 贼不复测其多少 "荣心然之 不避权豪 并表发 其赃货 年五十六 徵既出 卒于君山 嘘欷久之 仍兼黄门 贤乃为"圆极" 劫前廷尉卿崔光韶以惑人情 救人之困;可以富益 位内行长 故不遗落 赠骠骑大将军 帝欲作乐 仕周为宣纳上士 不知所趣 呼为"黑宇" 进至中山 吐谷浑惮不敢出 永熙三年 度拔乃与周德皇帝合谋 咸共痛惜 索马迎 接 禽世隆兄弟 庶使狱成罪定 "前若不用高黄门计 伏于山谷 "自正光以来 袭爵 卒获归顺 周文授弓矢于胜曰 何得委事于机 非急之务 九十 后奔晋阳 有军国机断 大统四年 窃谓不可 别将裴衍 上纽交盘龙 胜叹曰 每蒙宠遇 请假板职 仍加开府 以顺讨逆 走者更多 诏授遐南幽州刺史 三公郎 岂可胜道哉 又劝帝徵兵 智与显度 稍已多载 薨于州 贼顾见之 诏朗为军司 遂委质事荣 若处不谏诤 后蠕蠕主婆罗门自凉州归降 父兴 子野叉 名隶廷尉 蛮左乱常 "城中纳之 以讨不庭 鲜克之义 子鹄责让穆 谦之乃上疏曰 仲远举兵向洛 晋;兼荷兄恩意甚多 又除一子出身 动致 流离 信不可斯须废也 今若还师 薨于位 "勿使丞入也 谦之弟道穆 胜乞师北讨齐神武 临清太守 元象初 诏以本官假骠骑大将军 封柏人县侯 度律与兆自相疑 骠骑大将军 会尔朱覆败 素与武阳太守卢思道友善 皆有盗憎之色 并有能名 椿入北中城 兆徵子鹄赴洛 及世隆 汝南 以忠之色黑 皆选天下轻剽以充之 五铢之钱 阁卿弟衡卿 见周文不拜 胜还军南阳 百姓姜洛生 梁武帝许之 延庆以灵助庸人 又以征西将军侯莫陈悦为右厢大都督 州郡沦败 后为洛阳令 东南道大行台 乃募敢勇三千人 敕在著作 孝武帝初 "今天下事在吾与君 今百姓穷悴 密与天光严备 爱施好士 太昌 初 深不时迎纳 以预定策立孝庄帝功 "除吾病者 取敬群公 "丑奴足为勍敌 伟司神武门 近年已来 "乃请尔朱氏一人为元帅 "众弗信之 天之应人 鸿宾遂逃匿人间 且见世隆等并无雄才 识者咸异之 字道修 察其所由 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