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徐松岩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合集下载

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

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

大国成长的困惑:“修昔底德陷阱”还是“杜牧陷阱”?*胡 键摘 要:关于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的关系,艾利森以伯罗奔尼撒战争为蓝本概括出一个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并以此来分析当前的中美关系。

不过,艾利森的“修昔底德陷阱”之说本就自相矛盾,而且学术界对于修昔底德描述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客观性都存在怀疑,因而“修昔底德陷阱”根本就是一个历史假说。

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国兴衰史,内部问题才是关键,即便是对外的行为也都是内部矛盾外溢所致。

如果不解决好内部问题,国家无论有多强大都难免走向衰亡,这就是“杜牧陷阱”。

既然如此,大国相处之道,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如果相互之间存在信任“赤字”,就必然导致错误认知,而错误认知则又会进一步加剧信任“赤字”。

把当前中美之间的矛盾归结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差异,并不符合中美关系的事实。

实际上,中美之间的矛盾可以直接归结于相互之间的信任“赤字”,以及由此而导致的错误认知。

美国对中国的错误认知源自美国内部,而中国要消除这种信任“赤字”,也需要从加强内部建设入手以提高对外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关键词:大国成长;修昔底德陷阱;杜牧陷阱;中美关系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21)02-0003-15DOI:10.13644/31-1112.2021.02.002作者简介:胡 键,上海社会科学院软实力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海 200020)近年来,各种各样关于大国崛起的“陷阱”论有不少,“中等收入陷阱”可能是炒作比较早的,因为世界上不少国家的确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如拉美国家和一些东南亚国家。

既然有前车之鉴,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一直在努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甚至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中国崛起的速度很快,甚至让既有国际体系的主导国美国颇有危机感,美国十分担心中国会挑战其主导地位并取代它。

于是,就有了守成国与崛起国关系的问题,美国学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将此概括为“修昔底德陷阱”①。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国际正义观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国际正义观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国际正义观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古希腊历史上著名的战争,也是国际正义观的一个重要范例。

在这次战争中,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城邦为了地区霸权展开了长达27年的残酷战争,这场战争深刻影响了古希腊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走向,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反思和启示。

我们要了解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背景。

这场战争始于公元前431年,持续至公元前404年。

战争的双方分别是雅典海上帝国和斯巴达陆地帝国,两者因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矛盾而冲突不断。

这场战争的背后是双方对于权力和利益的争夺,以及对于国际正义的不同理解。

雅典是希腊最强大的海上帝国,而斯巴达则是陆地帝国的代表。

在这场战争中,两者的盟友和敌人不断变换,军事行动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希腊半岛都深受其害。

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的国际冲突,让人们对于国际关系和国际正义产生了许多思考。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作者透过对战争各个方面的描述,传达了他对国际正义的深刻理解。

作者认为,国际正义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在实际行动中的体现。

在这场战争中,双方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牺牲了无辜的平民,这就触犯了作者心目中的国际正义原则。

作者也指出,国际正义的体现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双方的争斗导致了整个希腊半岛的经济和文明受到了严重破坏,给人们带来了长期的苦难。

这让人们意识到,国际正义的实现需要双方都能够履行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和平与正义。

另外,作者还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国际正义观的发展和变化。

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国际正义的理解主要是建立在城邦之间的利益关系和争斗之上。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意识到,国际正义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问题,更是全人类的问题。

这就是国际正义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回顾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分析和讨论,深刻地探讨了国际正义观这一重要主题。

通过对战争背后的历史背景、双方的行为和国际正义观的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估,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了国际正义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译:徐岩松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摘要:古希腊在希波战争以后,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形成为两个敌对阵营。

雅典和斯巴达为了争夺在希腊的霸权,从公元前431年至前404年时断时续地进行了二十七年之久的战争,史称“伯罗奔尼撒战争”。

这次战争是古希腊历史的转折点,希腊奴隶制城邦开始由繁荣走向衰落。

古希腊历史家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记述了这次战争的绝大部分史实。

关于这次战争的起因,修昔底德认为,主要是由于雅典势力的扩张而引起斯巴达人的恐惧。

雅典在希波战争期间建立了以其为首的提洛同盟,通过对同盟其他城邦,进行经济勒索、政治控制、军事移民,达到了富国强兵。

在希波战争后,雅典巩固和发展了它在黑海方面的势力,随后力图向意大利、西西里扩张,以便控制富饶的粮食产地,这一扩张影响了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在西西里的利益。

这是经济上的原因。

但其中也有其政治因素,政治统治形式不同: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斯巴达实行贵族寡头统治。

双方都想将自己的政治形式推广到希腊的其他城邦,雅典支持各邦的民主派,斯巴达支持各邦的寡头派,互相敌对,各不相让,矛盾日趋尖锐。

双方的军事力量按其地理环境而各有优势。

雅典领导的同盟主要由爱琴海中的岛屿和滨海城市组成,因此它们的强处在于海战。

雅典作为最大的海上霸权,主要依靠它的海军和同盟。

雅典的海军最主要的是它的三列桨战舰和爱琴海的地理。

三列桨战舰是轻型战舰,实际上不能在深海中远航。

假如天气变坏,它们必须立刻寻找避风港。

最好的避风港是沙滩,但是爱琴海边上沙滩很少,大多数海岸是岩石和海礁,适当的避风港往往是港口城市,因此对于希腊的海军来说,同盟的港口是非常重要的。

对雅典来说,提洛同盟对它的贸易和作战同样重要。

斯巴达的联盟主要由伯罗奔尼撒半岛和希腊中心地区的城市组成,它们是陆地国家,长处在于它们的长矛兵。

雅典还有一个间接的强处:通过它的贸易的收入它比斯巴达的经济力量强一些。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所引发的思考——兼论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所引发的思考——兼论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后

固化 的维斯特伐利亚情结。这种 “ 情结 ”不但 左右
了大多数 的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 , 还渗透到国家关 系史 的研究与编撰 中。


维斯特伐利亚束身衣
“ 1 9 1 4年 以前 ,国际关 系理论 家几乎一致认
为 ,国际社会 的格局是一成不变的 , 世界划分为 主 权 国家是理所应 当的。 国际关系研究 的内容是外交 史 和国际法 , 而不是考察 国际体系 的演变过程。 ”② 无论是卡尔 的古典现实主义 , 还是威尔逊 的理想主 义都没能摆脱这一羁绊 。 在 国际关 系史 的研究与编 撰 中 ,有 的学 者认 为 :“ 在古代和 中世纪 ,因受种 种 客观条件限制 , 相互交往 和联 系既松弛 , 又不经 常。多限于经济 、 文化方 面的交流 , 或 为谋取王族
系产生 巨大影响 , 最终在 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一种
的、 宗教 的权利 而争斗 。 所 以当时 只是一种地 区性
的国际关系格局 , 还未构成全球性 的国际体 系。因 此 国际关 系史应从 1 7 世纪算起 ,它 的上 限为 1 48 6
年《 维斯特伐利亚和约 》的签 订 。 ”④ 但这 种观点无 法很 好说 明非洲——欧亚大陆体 系早在 “ 三十年战 争”之前 就已存在的事实 。 另外无政府 主义是非
读 《 伯 罗奔尼撒 战争史》所 引发 的思考
— —
兼 论伯 罗奔尼撒 战争前后爱琴海 区域 国际体系
林伟龙 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文 泽
桂林 5 4 1 0 0 1 )
( 广 西师范大学历 史文化 与旅游学 院, 广西
摘 要 :国际关系 自古有之 , 自国家出现以后 ,各文明之 间的 交往形成 了国际关 系的雏形。但 国际 关 系学界却将 1 6 1 8 -1 6 4 8 年 的欧洲 “ 三十年战争”作为 国际关 系的开端 ,无形之 中形成 了非历 史主义和 欧洲 中心论的双 重历 史特 点。本文从 伯 罗奔尼撒 战争 史所 引发的思考 ,浅议 古典 文明时期 ,爱琴海 区域

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书笔记之一──意识形态有人说,一个国家在能够对外输出价值观之前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国。

现代人往往赞叹雅典的民主政治与璀璨的文化,惋惜雅典为寡头政治下的斯巴达击败而未能将其光芒普及到全希腊。

然而,真实的雅典帝国乃是建立于赤裸裸的暴力之上,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坦率的雅典人倒是从不隐瞒。

在弥罗斯辩论中,我们看不到雅典人向弥罗斯人输出民主的场景,有的只是雅典人毫不掩饰的功利主义,恃强凌弱的恐吓,和对正义与公理的漠视与嘲弄。

既然雅典对于它的帝国只有压榨,自然只能期望收获属国的暴动而非忠诚;对此,雅典人倒是从一开始就有心理准备,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警惕着自己的帝国后院起火。

雅典虽然自诩希腊的学校,反倒是经济文化上一无建树的斯巴达人高举“解放”的大旗,受到全希腊的热烈欢迎。

靠暴力维持(伯里克利语,167页)而非靠意识形态维持的雅典帝国不能长久。

雅典人对弥罗斯人说,他们担心属国的人民会轻举妄动,从而令双方都陷入到危险之中(468页),可谓是不幸而言中。

再强大的武力也不能吓阻被压迫者的反抗;反抗者也许会输掉生命,但也有可能会赢得自由,这样的“轻举妄动”对于他们是有价值的。

而雅典人永远是输家,即便费尽力气将反抗镇压下去,也不过是夺回自己早已占有的东西而已。

在很多时间里,尤其是在战争后期,雅典人与其说是在与斯巴达人作战,莫若说更多地是在与暴动的属国作战。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雅典帝国崩溃的转折点恰恰是雅典人自己的轻举妄动──西西里远征。

单从雅典自身而言,这一损失并非是不可恢复的:人力上,仅计重装步兵,两次远征军共2700人(511页、575页),作为对比,在战争初期的瘟疫中病殁的重装步兵接近4400人(273页)。

经济上,雅典的财政积蓄虽近枯竭,但通过开征关税仍可支撑下去。

事实上,即使在西西里远征军覆灭之后,在极端不利的情形下,雅典仍然差不多独力地支撑了八年。

然而,“雅典人在西西里惨败之后,冬季里整个希腊马上起来反抗雅典了”(638页),尤其是各个属国。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精编版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精编版

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新译本有感前言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修习世界史方向的研究生,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是必看的。

非常幸运的是给予我授课的徐老师就是这两本书的译者和资深的古希腊罗马历史研究学者。

今年初,幸运的得到徐老师的亲笔签名版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新译本,大大的提高了我对古希腊罗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我自知自己的学识及其浅薄,对本书也只能有自己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但我还是很开心能够阅读此书,并且记录下自己的一些笔记和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引出阿诺德·汤因比的《文明经受着考验》(1988,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第一章:我的历史观里面的一段话:“1914年的战争,正赶上了我向攻读罗马,希腊古典语文的贝利尔学院(牛津大学)的大学生讲述修昔底德。

当时我的理解上忽然有了一种领悟,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早已为修昔底德在他那个世界中经历过了。

我带着一种新的理解重读了他——他的著作的意义,以及在他的文字后面隐藏的情感。

对于这些,在我陷入那曾经激发他去写那些著作的类似危机中之前,我一直都没有感受到,现在看来,修昔底德早已出现在这块土地上了,他那一代人先于我及我们达到了这个历史经验的阶段。

”修昔底德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2400多年了,但是从人类的思想、哲学上来看,我们是处于同时代的,那一段历史对我们今天也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我们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一、关于开篇的地图和序言在这里专门说开篇的地图和序言,是因为这两个部分对我们初学者阅读此书的帮助非常之大。

记得刚开始翻阅徐老师此书的新译本时,开篇即被五张地图上纷繁的地名搞得脑袋一团浆糊,除了大概的雅典、斯巴达、科林斯、西西里、米利都这些地名比较熟悉外,其余的大多都是似曾相识。

但开始阅读此书的正文之后,穿插着内容返回来看地图,又继续阅读文章时,思路慢慢的明晰了,体会到了开篇五张地图的重要性,让读者对本书的内容更加的具体化和更具空间感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册)》[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读后感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册)》[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读后感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深刻的历史著作,它不仅记录了古希腊时期雅典与斯巴达之间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历程,更通过这一历史事件,探讨了人性、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在这部作品中,主题丰富多样,情节跌宕起伏,角色性格鲜明,作者意图明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作品的主题深入人心。修昔底德在书中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如自私、勇敢、愚蠢、聪明、善良和邪恶等。这些主题让我对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作品还涉及了命运、自由意志等哲学问题,引发了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再次,修昔底德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他通过描绘战争中各种人物的形象,如勇敢的战士、狡猾的政治家、慈悲的智者等,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矛盾。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描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动机。
此外,修昔底德在书中还关注了社会变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战争破坏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既影响了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也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价值观。从这一角度来看,修昔底德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社会变迁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的生动案例。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我也发现了一些我不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描绘战争和政治斗争时,修昔底德有时过于强调人性的黑暗面,这让我感到有些悲观。另外,作品中的一些政治策略和战术描述较为复杂,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去理解。
第四篇范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下册)》[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读后感——分析与评论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著作,其独特的写作风格、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社会主题令人印象深刻。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不仅被其历史叙述所吸引,更对其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最终5篇)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最终5篇)

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最终5篇)第一篇: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读西方史学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感摘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了政治军事史的先河,在西方史学著作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全书记载了古代希腊历史上第二次巨大的战争,即伯罗奔尼撒战争,希腊奴隶社会开始由繁荣走向衰弱。

关键词:战争修昔底德政治军事史在古希腊历史上,发生了两次巨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前500~公元前449年的希波战争;第二次就是公元前431~公元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第二次战争,是希腊历史上的转折点,关于这次战争的史迹,有修昔底德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流传于世。

西方的史学名著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可谓多如牛毛,再现了曾经的生活,记述了时代的特征与思想,但《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在众多同类型或是不同类型的史学名著中毫不逊色,熠熠生辉。

一、关于作者修昔底德,关于他的生平,我们知道的其实并不多,除了从他本人撰述的著作中寻到只言片语以外,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几乎没有人提到他。

第一个为他写传记的人已经试公元五世纪的人了,叫做马赛林纳斯,但他所根据的材料也只是修昔底德本人的著作以及前人对著作所做的注释,甚至部分结论都是出自猜测,出现自相矛盾。

首先,关于修昔底德的出身年份就有许多争议,但是很据他于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职务这一可靠的年份以及他著作终止时的年龄,我认为约公元前460~约公元前395年这一时间断线是合理可信的。

在古希腊,要能担任上将军这一职务的除了才能突出以外,年龄也要达到三十岁,若依据公元前460年出身来看,到公元前424年担任将军一职,那就是36岁,而他死时大概也就六十岁左右,所以死亡年份也就在公元前395年左右。

而关于他的童年生活,我们也知之甚少。

青少年时代,他应该也与雅典的许多贵族子弟一样,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据说,他童年时,曾在奥林匹克听过希罗多德朗诵他的历史著作,并感动得泪流满面。

伯罗奔尼撒战争读后感

伯罗奔尼撒战争读后感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可以说,自从希波战争后的短短的18年,伯罗奔尼撒战争把繁荣的希腊奴隶社会输个一干二净。

而这本书的作者修昔底德不仅修筑了这部史事,还亲自参加了这次战争。

看完这本书,我把这部著作分为几个部分。

一、希腊的挑衅希腊作为奴隶社会,一直靠着奴隶主的压制才保持着看似稳定的局面。

奴隶与奴隶主之间,自由民主各阶层(民主党与贵族党)间,两个同盟集团间,盟主国与同盟国间的矛盾一直紧张的关系存在着。

希腊的雅典在当时可以说是一霸之城,无论从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上来说,都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自然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很多政治家的野心存在着。

所以领导家们会考虑势力的扩大,导致了雅典帝国扩张给斯巴达带来的不满。

二、斯巴达的宣战斯巴达不过是陆上称霸,在任何情况考虑都不是雅典帝国的对手,处处处于被动,可以说是团结一致带来的好结果,于是有了第二次同盟代表大会。

科林斯人在被雅典干涉后自然心存着对雅典帝国的憎恨,所以就很理所当然的加入了战争的队列。

三、战争战争历时了20年,可以说这次非正义的战争使得东欧这一块区域放弃了养民衍生,雅典可以说是失去了民心,也受到了天意的诅咒,两次瘟疫也是极大的扭转了局势。

战争一年接着一年,局势也是改变的很慢,有两边的僵持,有叛徒,有一波的战况。

四、雅典战败后的反击雅典战败后,是对奴隶社会的推翻,也有俄国波斯的入侵使得新政的出现,还有对雅典整个城邦的维护。

对于雅典的失败,会在第一次看完书后产生大量的疑惑,仔细看不难发现提到的军事数据全部都是雅典那边占据着大量的优势(下边会提到),但是根据中国史上那些战争原因不难发现,其实雅典在战争中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原因种种,例如关键战役——西西里战争失败使得雅典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海上优势。

其中有一件有趣的事情,阿尔基比阿德斯因为涉嫌而被遣送回国审讯而逃跑投奔斯巴达,颇有当年许攸投奔曹操之味,似乎也是奠定了这次战争希腊的失败。

可以看到当时雅典派出的军事力量是战船136艘、轻装步兵1300人、重装步兵5100人、桨手2.6万人。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酝酿——斯巴达的内忧外患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酝酿——斯巴达的内忧外患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酝酿——斯巴达的内忧外患引言: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战争之一,尽管希腊人对战争绝不陌生,但这场浩劫仍给他们造成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古希腊最为著名的战争之一,尽管那时的希腊人对战争绝不陌生,但这场旷日持久、规模庞大的浩劫仍给他们造成了难以抹去的阴影。

修昔底德在自己的著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如此描述这场战争带来的灾难:“事实上,这是迄今为止历史上—不仅是希腊人的历史,而且是大部分异族人世界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动荡。

”“战争是一个粗暴的教师,它使大多数人的性情随着境遇的变化而变化。

”“常用词句的含义不得不加以改变,而采用现在所赋予它们的意义。

过去被认为是不顾一切的鲁莽之举,现在被认为是一个忠诚的同盟者所必备的勇气;谨慎周到的等待时机,被看作懦弱的代名词;中庸之道被视为缺乏男儿气概的表现;一个人能够从各方面考虑问题,就表示他是一个在行动上拙劣无能的人。

疯狂的暴虐变成了男儿气概的标志;耍阴谋搞诡计变成了合法自卫的手段;夸夸其谈的人总是被信任,而反对他们的人总是受到猜疑。

耍阴谋成功表明一个人头脑精明,而识破阴谋则表明他更加精明。

但是不想做这两种事情[1]的人就被认为是分裂你自己的党派,害怕反对党。

”从这三段话中,不难看出修昔底德的痛心疾首和希腊人的深重苦难。

这场战争不仅是当代希腊人的切肤之痛,也吸引了众多后世史家的目光。

对于后人而言,除开精彩的战争过程,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原因也颇有研究价值。

在希腊人走向战争的道路上,随处可见丰富的政治与外交斗争。

正所谓以史为鉴,这些历史事件在如今已然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研究的著名素材——而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2]理论更是将修昔底德和他所记述的这场战争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过,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原因,尽管有着大量的研究,今人却仍未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事实上,对于这个原因为何的看法,历来众说纷纭。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读《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新译本有感前言作为一名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修习世界史方向的研究生,希罗多德的《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是必看的。

非常幸运的是给予我授课的徐老师就是这两本书的译者和资深的古希腊罗马历史研究学者。

今年初,幸运的得到徐老师的亲笔签名版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新译本,大大的提高了我对古希腊罗马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我自知自己的学识及其浅薄,对本书也只能有自己的一些肤浅的认识,但我还是很开心能够阅读此书,并且记录下自己的一些笔记和心得体会。

首先,我想引出阿诺德·汤因比的《文明经受着考验》(1988,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第一章:我的历史观里面的一段话:“1914年的战争,正赶上了我向攻读罗马,希腊古典语文的贝利尔学院(牛津大学)的大学生讲述修昔底德。

当时我的理解上忽然有了一种领悟,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早已为修昔底德在他那个世界中经历过了。

我带着一种新的理解重读了他——他的著作的意义,以及在他的文字后面隐藏的情感。

对于这些,在我陷入那曾经激发他去写那些著作的类似危机中之前,我一直都没有感受到,现在看来,修昔底德早已出现在这块土地上了,他那一代人先于我及我们达到了这个历史经验的阶段。

”修昔底德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2400多年了,但是从人类的思想、哲学上来看,我们是处于同时代的,那一段历史对我们今天也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我们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一、关于开篇的地图和序言在这里专门说开篇的地图和序言,是因为这两个部分对我们初学者阅读此书的帮助非常之大。

记得刚开始翻阅徐老师此书的新译本时,开篇即被五张地图上纷繁的地名搞得脑袋一团浆糊,除了大概的雅典、斯巴达、科林斯、西西里、米利都这些地名比较熟悉外,其余的大多都是似曾相识。

但开始阅读此书的正文之后,穿插着内容返回来看地图,又继续阅读文章时,思路慢慢的明晰了,体会到了开篇五张地图的重要性,让读者对本书的内容更加的具体化和更具空间感了。

西方法律思想史徐涛-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西方法律思想史徐涛-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从《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认识古希腊2300多年前,有位出身于雅典富有的显贵之家,自由接受良好的教育,而立之年就具有了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卓越的史才。

作为亲历一场干系自己祖国盛衰的战争中因为贻误军机流落他乡。

我们可以说修昔底德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是这场发生在公元五世纪末的长达半个世纪的被修昔底德誉为痛史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让我们看一看,究竟痛在何处?痛之一:对于这场战争双方的认识:交战双方并非是正义或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

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书中写到,双方的领袖,即三分之一派和三分之二派的领袖,都是用似是而非的名词,一排公开宣称支持多数人法律面前的平等,另一派主张贵族拥有智慧,表面上他们都宣称忠诚于公共利益,骨子里则是他们自己的奖赏。

他们利用一切手段互相攻击,犯下了最可怕的罪行。

可是,甚至这些也会被报复的规模所超过,他们将复仇推到了极致,任何一方都不遵守正义或公共利益的界限,而是都任意指定自己的法律。

他们或者依靠非正义判决的帮助,或者靠强力夺取权力,急急忙忙地满足着自己的党派利益。

任何一方都不在关心宗教,而为成功达到某些邪恶目的伪造出来的、貌似公正的借口,则得到极大的称赞;那些不属于任何一派的公民则成为双方的牺牲品,他们要么因为中立而不受欢迎,要么因他们的生存而遭到嫉妒。

内战让各种各样的恶性在希腊诞生。

对于这场内战,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战争双方都是出于非正义的位置,正如修昔底德所说,任何一方都不遵守正义和公共利益的界限,都企图用法律去达到一种非正义的目的。

同时,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叙述到,克里昂和其他人非常坦诚地抛弃了对雅典帝国形式上正当性的论述,揭露出赤裸裸的事实:帝国实际上是暴政,一种没有道德许可而形式的主权,一个有自尊的民族的神圣职责就是推翻它。

公元前427年,克里昂对雅典人说,你们应当记住,你们的帝国是对不愿臣服的臣民的专职,他们总是希望反抗你们,他们不会服从你们,及时你们宁可损害自己而对他们表示善意,但你们还是他们的主人。

帝国、僭政和虔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主题一解

帝国、僭政和虔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主题一解

2014年第3期(总第134期)/五月号现代哲学MODERNPHILOSOPHYNo 32014/GeneralNo 134/May帝国、僭政和虔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主题一解蒋 鹏【摘要】本文试图以罗森(StanlyRosen)对“金苹果”的解释———在银箔之下只是更多的银,并没有什么金苹果,在这里表面便是本质———为路标,通过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所呈现出的三个最重要、最直观的面相———帝国、僭政和虔敬———进行细致的分析,以展现这部史著的内核以及作者的教诲之所在。

修昔底德以字字血泪般的热情,为消逝的海洋帝国铸就了一份“不可忘却的纪念”。

而这份“不可忘却的纪念”也激励着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代的无数雅典人,不管从言辞层面,还是从行动层面,去追求那一个远逝的“帝国残梦”。

【关键词】海洋帝国;僭政;爱欲;虔敬中图分类号:B502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3-0066-08 公元前431年前后,雅典的海军大将,修昔底德敏锐地觉察到,眼前所爆发的战争将是一场伟大的战争。

交战双方规模之大,战争持续时间之长,空前绝后。

在战争过程中,更呈现出不义与正义、暴虐与和善、野蛮与文明、低俗与高贵等之间无尽的交织与抗争,这一切都冲击着人类生存秩序的界限。

①修昔底德急切地感到,必须记录下这场战争所发生的一切以示世人。

在第1章将近结尾处,他就从容而自信地写道:“我所撰写的著作不是为了迎合人们一时的兴趣,而是要作为千秋万世的瑰宝”②。

然而,如果我们从该部史著最直观、最突出的表面———记述主题、以及作者直接的政治身份———去品读的话,那么,其亦可称作“雅典海洋帝国沉浮录”。

这是他以字字血泪般的热情,为消逝的帝国铸就的一份“不可忘却的纪念”。

并且,这份“不可忘却的纪念”也激励着后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代的无数雅典人,不管从言辞层面,还是从行动层面,去追求那一个远逝的“帝国残梦”。

③一、帝国兴起所潜藏的“危机”雅典海洋帝国兴起的风云激荡过程,都呈现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卷1“帝国考古”的那一系列章节中。

试析伯罗奔尼撒战争前的“五十年危机”——博弈论的视角

试析伯罗奔尼撒战争前的“五十年危机”——博弈论的视角

第38卷第3期Vol.38No.3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5月May2021试析伯罗奔尼撒战争前的“五十年危机”----博弈论的视角于硕,张绍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83)摘要: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是一个变化而动态的复杂过程,将五十年危机作为一独立机制进行考察,有助于打开大战为何爆发的“黑箱”雅典与斯巴达在近五十年的时间内,完成从战友至敌人的关系转变,历经由和平走向战争的过程演进。

危机伊始,希腊世界形成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大集团并立竞争的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长期处于对立状态。

危机的最后,实力的平衡被打破,双方陷入“囚徒困境”式的博弈,不得不选择进入敌对关系,最终走向战争。

关键词:伯罗奔尼撒战争;五十年危机;雅典;斯巴达;博弈中图分类号:K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476(2021)03013207DOI:10.13450/kij.zknu.2021.03.24古代希腊世界曾经历两次大的战争,第一次是公元前500年爆发的希波战争,战争中希腊人联合行动,抵御来犯的波斯,至公元前479年战事基本结束”从希波战争结束至公元前431年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其间将近五十年时间,希腊世界由原本团结并一致对外转变为内部的“世界大战”,故称作五十年危机①。

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起因,修昔底德给出的解释是——“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斯巴达的恐惧”1」9。

而一些与修昔底德解释相异的战争起因论,主要有“麦加拉法令”说、第三方科林斯因素说、经济因素说、战争近因说等②”大战的诱发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过程,根据修昔底德的叙述,这一过程的起始可以追踪至希波战争的结束”因而五十年危机不仅是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宏观时空背景,更可以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机制加以考察③”本文以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的五十年危机为研究对象,以修昔底德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卷文本为基础,从关系和过程演变机制的视角切入,试图解构五十年危机,分析其间雅典与斯巴达从战友至敌人的关系变化,以及由和平走向战争的过程演进”-、危机的开始——两大集团并立斯巴达是传统军事强国,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便号令诸邦,结成以其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当吕底亚的克洛伊索得到神谕,寻求与希腊人中“最收稿日期:20210104作者简介:于硕(1997—),男,浙江绍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张绍铎(1974—),男,辽宁锦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

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演说辞内容浅析》一文的几点商榷

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演说辞内容浅析》一文的几点商榷

作者: 周爱平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1-32页
主题词: 公元前;历史实际;伯罗奔尼撒战争;演说辞;斯巴达人;雅典人;骑兵;修昔底德;华尔纳;
商榷
摘要: <正> 《山东师大学报》今年第1期刊登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演说辞内容浅析》一文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第二部分“从演说辞看伯罗奔尼撒战争之远因和近因”中,作者写道:“继而,雅典人开始伺伯罗奔尼撒人发生摩擦:雅典人同斯巴达人在埃及发生战斗”。

但历史实际是:公元前462年,伊那罗斯领导埃及人暴动,反抗波斯的统治。

公元前460年应伊那罗斯邀请前来援助的雅典舰队驶入尼罗河。

波斯国王曾派人带着金钱到斯巴达,企图贿赂斯巴达人入侵阿提卡,以迫使雅典从埃及撤军,但遭到斯巴达的拒绝。

公元前454年,雅典在埃。

《伯罗奔尼撒战爭史》中演说辞内容浅析

《伯罗奔尼撒战爭史》中演说辞内容浅析

作者: 何芳济
出版物刊名: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7-32页
主题词: 伯罗奔尼撒战争;斯巴达人;雅典人;演说辞;修昔底德;公元前;希波战争;古希腊;希腊史;城邦危机
摘要: <正> 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431—404年)是古希腊史上两次巨大的战争之一。

在第一次战争——希波战争中,希腊各城邦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击败了波斯侵略军。

此战,有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史诗般的《历史》(又名《希腊波斯战争史》)传于后世。

在第二次,即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为争夺希腊的霸权,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二十七年的疲劳战。

战争的火焰燃遍了希腊各城邦,城邦内奴隶主民主派和奴隶主贵族派的矛盾,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两大同盟及其内部的矛盾等皆随之暴露并激化。

战争虽以雅典的投降而告终,但斯巴达的胜利实属“皮洛斯式的胜利”。

由此开始了希腊奴隶制城邦危机的历史。

此战,有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

论古代雅典国家的发展道路_兼及雅典版图问题_徐松岩

论古代雅典国家的发展道路_兼及雅典版图问题_徐松岩
① ②
27
四川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 205 期
有处在危急的时候,雅典的王才与他们商讨对策; 平时各城镇独立运作,各自处理自己的事务,不受 ① 。 雅典王的干涉” 由于年代久远和史料严重匮乏, 阿提卡 “统一 ” 过程中的许多细节很难得到确证。 在这一历史 进程中,农业和手工业持续发展, 外来人口不断涌入、 定居于阿提卡, 血缘关系逐步遭到破坏而松 弛,地域关系在社会组织中作用日益明显 ,各个区域间的联系有所加强,因此阿提卡的统一乃势所必 然。但毫无疑问,阿提卡的 “统一 ” 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一个长期、 复杂、 曲折的过程。 埃琉西斯
④ 有学者认为 , 雅典国家产生于 提卡何时统一以及雅典国家产生的时间 ,学术界历来就有不同看法。 公元前 8 世纪; 有学者认为,雅典国家产生于迈锡尼时代, 此后一直连续发展下来, 直至古典时代;
还有学者主张迈锡尼时代雅典国家随着迈锡尼文明的毁灭而毁灭 ,经黑暗时代,重新从氏族、部落中 ⑤ 无论如何 ,雅典国家起源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一步 , 是阿提卡的 “统一 ” 。 按照希 产生国家。 腊古代传统说法,阿提卡的统一是与提秀斯改革联系在一起的 。在提秀斯之前,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 ,提秀斯登上 “王” 位后,大刀阔斧地实施改革,推行著名的 “统一运动 ” ,将 区已经有 9 代 “王” 分散于阿提卡各地的居民聚拢来 ,使他们都成为雅典人; 他解散了各地分立的议事会,在雅典卫城建 造了公 共 的 市 政 厅 和 议 事 会 厅, 并 给 国 家 定 名 为 雅 典, 规 定 了 公 共 祭 典, 在 阿 提 卡 历 的 正 月 ( Hacatombaeon ) 16 日举行纪念活动,庆祝 “统一节” ( Synoecia) ,此项活动至少延续到了古典时代。 ⑥ 值得注意的是 , 国 关于提秀斯的相关事迹及其历史地位问题 ,笔者已经做过讨论,在此不赘。 , 这实际上不尽符合其原意。 内学者在研究雅典早期历史时,总是把希腊语 synoikismos 译为 “统一 ” ⑦ synoikismos 原意为 “一起生活” 或 “一同居住” ,有 “联姻” 之意。 这就是说, 提秀斯所谓的 “统 ,大概就是他们实现了与原有居民一同居住 。因此, 与其说那些外来人成了雅典的 “公民 ” ( 城 一” 。正 如 邦未形成,不可能有 公 民 的 概 念 ) , 不 如 说 他 们 按 照 氏 族 的 习 俗 被 当 地 人 接 纳 或 “收 养 ” N·G·L·哈蒙德所指出的 , “统一 ” 并未导致乡村居民大量移居雅典, 他们在乡村照旧保存其神 , “统一 ” 意味着阿提卡诸小公社之 祠、墓地和庄园; ⑧ 雅典城里的居民也并未大批移居乡下 。 因此 ,“雅典” 成为阿提卡地区诸城镇之首, 成为阿提卡地区的中心城镇。 修昔底德 间的初步联合。之后 指出,提秀斯改革前 “阿提卡一直是由若干独立城镇组成的, 各城镇有自己的议事厅和管理者。 只

《世界军事战争史-027》伯罗奔尼撒战争(上)

《世界军事战争史-027》伯罗奔尼撒战争(上)

《世界军事战争史-027》伯罗奔尼撒战争(上)伯罗奔尼撒战争(上)1.雅典称霸与希腊大规模内战的酝酿(1)提洛同盟与雅典建立霸权在希波战争中,雅典为了联合希腊各国在海上共同反击波斯帝国,于公元前478年,组成以雅典为首的海上同盟。

因同盟集会会址和金库在成立时设于爱琴海中的提洛岛而得名。

入盟城邦最初只有35个,后来随着战争胜利,成员增到近250个。

以盟主雅典为一方,所有其它盟邦为一方,双方立盟,军事外交一致行动,实际上是听从雅典指挥,结盟时双方共把一块巨铁投入海中,声言只要铁不浮出海面,便要永远忠于盟约。

以铁表志,宣誓入盟后不得随意退出。

同盟成立之初,入盟各邦仍是独立的,雅典亦无任何特权擅自行动和实施未经同盟会议批准的法规或侵犯各邦利益。

但提洛同盟的建立,对雅典来说,如虎添翼,成为希腊世界第一等强国。

在希波战争中,同盟在雅典领导下主要对付波斯,奋勇作战。

但战争结束后,同盟逐渐变为雅典统治同盟成员,自己称霸希腊的工具。

从此,同盟会议不再召开,雅典命令代替一切,金库迁入雅典城,加强对盟邦的勒索和控制,提洛同盟变成了雅典帝国。

雅典帝国的出现,使雅典古典文明臻于极盛。

公元前461年,伯里克利任首席执政官,标志着希腊古典文明繁荣时代的到来。

伯里克利出身于雅典名门,年轻时代是在提洛同盟抗击波斯人的战争中度过的。

他任首席执政官后,对内实行改革,权达下层公民,使古典希腊文明臻于极盛。

对外以扩大雅典势力和利益为原则,加强控制提洛同盟盟邦,变提洛同盟为"雅典海上帝国",把同盟金库从提洛岛迁至雅典,同盟会议不再召开,雅典积极准备扩张。

虽然雅典与斯巴达作为不同的政治制度国家一直有宿怨,但是基于斯巴达组建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势力比较强大,时机不够成熟,伯里克利与斯巴达在公元前445年缔结了30年和约,可是他又对别的城邦和地区进行了扩张。

(2)未来内战的酝酿与根源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在与贵族派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刘玮*以今天的标准看,商务版/汉译世界名著丛书0中修昔底德和希罗多德的两部史学巨制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和5历史6的翻译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了。

¹因此看到西南师范大学的徐松岩教授时隔四年连续出版了这两部巨著的最新译注本,º笔者着实兴奋了一阵。

但是当我翻开徐教授的译文,阅读几页之后,便发现其中值得商榷之处颇多。

在这篇小文中,笔者仅就修昔底德的翻译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翻译修昔底德的艰辛随便找一个西方大学古典学系的教授问这样一个问题:在希腊散文(prose)作家中,谁最难读?几乎所有人都会回答)))修昔底德。

修昔底德在古典学界确实以语言艰涩著称,丰富的词汇、复杂的语法、多变的句式、雄辩的文风,这些都给理解修昔底德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更不要说把他的文本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了。

»沃尔纳(Rex W arner)在他的/译者注0中发出的感慨颇有代表性:尝试将修昔底德翻译成英文是困难、令人愉快和鲁莽的。

不仅要工作很长时间,因为这部作品很长;更重要的是,虽然修昔底德的意思通常足够清楚(不过并不总是如此),但是表达意思的文体却极难转变成另一种语言。

一开始,译者有时*¹º»我要感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典学系的帕帕扎卡达斯(N i kolaos Papaz arkad as)教授在修昔底德著作的希腊本版本和一些西文译本方面给笔者提供的帮助。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前者是从英文版转译过来的,而且所依据的英文版本并非最佳(下详),因此参考价值已经非常有限;而后者堪称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著作翻译中的里程碑,但是在今天看来文风略显古旧,而且注释不足。

修昔底德: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希罗多德:5历史6,徐松岩译,三联书店2008年版。

目前修昔底德著作最权威的希腊文版本是意大利古典学家阿尔伯蒂编辑的:Thucyd i d is,H istoriae,ed.Ioannes Bapti staA l b ert,i3Vols.,Ro m e:Typ i s pub li cae offici nae pol ygraph i cae,1972-2000。

当2000年阿尔伯蒂历经近三十载将最后一卷出版之后,霍恩布鲁尔毫无保留地称该版本为:/现有最好的修昔底德版本0(参见S i m on H orn b lo w er,/The B estA2 vail ab le Text ofThucyd i des,0i n The C lassic a l Revi e w,V o.l52(2002),pp.238-240)。

另外两个常用的希腊文版本是琼斯(H enry S t uart Jon es)编辑,鲍威尔(J ohn Enoch Po w ell)修订的牛津古典文本系列版(Ox f ord C l assical T exts): Thucyd i d i s,H ist ori a e,2V ol s.,Oxon i:i E Typ ographeo C larendon i ano,1942;另一个带有详细注释的经典希腊文版本是德国古典学家Johannes C l assen编辑,Juli us S teu p修订的版本:Thukyd i d es,B erlin:W ei d m ann,1900-1922。

此外,下面提到的几个希)法、希)德和希)意对照本中的希腊文本也非常优秀。

除此之外,修昔底德著作中单卷的希腊文本编辑和注释因为数量较多,这里不做讨论。

当然这些希腊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起点,如果做高度学术性的翻译,那么还需要参考古典学家撰写的数量庞大的讨论文本问题的论文。

*评徐松岩译5伯罗奔尼撒战争史6会在看来过分的正反题(antithesis)和看来没有必要的句法转变面前打退堂鼓。

但是很快,他就会开始尊敬这些品质,因为它们标志了一个真正伟大的思想在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尝试处理一些崭新、难以预料和富有启发的观念。

我认为这种文体,因其突然来临的启发和不期而至的力量,永远不能用英文复制。

柏拉图甚至都要容易一些。

¹其实何止是英文,将修昔底德的希腊文翻译成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件异常困难的工作,敢于承担起这种工作的人大都是受过严格古典学训练的学者和修昔底德的研究专家。

就英文翻译而言,自从霍布斯第一次将修昔底德从希腊文翻译成英文(1628),º在修昔底德的英文翻译史上,真正留下名字的作品屈指可数:克劳利在1867年的经典译本至今依然被最广大的读者使用;»史密斯的译本虽然算不上经典,但是依然随着娄伯(Loeb)古典丛书广为流传;¼上面提到的沃尔纳那个经常过于随意的版本也依然在企鹅丛书中不断重印;乔维特1881年的译本如今已经不常被人提即;½拉蒂摩尔1998年的译本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¾哈蒙德与罗茨刚刚合作出版的译注本则需要更多时间来检验。

¿正因为困难,我们也就无须惊奇,当代英语学界几位修昔底德的研究大家都没有出版自己的全译本:罗茨翻译了第二卷到第五卷第24章;À芬利(M.I.F i n ley)仅仅为沃尔纳的译本写了导言(1970年重印版);卡冈撰写了四卷本的关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历史研究,但似乎从来没有试图进行翻译;Á高姆和霍恩布鲁尔撰写了对希腊文本的详尽注疏, l u要说离翻译全文已经135¹º»¼½¾¿ÀÁ l u R exW ar n er,/T ran slator p sNote,0i n Thucyd i d es:H istory of t h eP eloponnesi an War,London:Pengu i n Book,1954.霍布斯译本的最新版本是The P elo p onnesi an W ar,trans.Tho m asH obbes,ed.David Gren e,Ch i cago:Un i versity of Ch i cago Pres s,1989。

霍布斯深得修昔底德的神髓,但是他的译本却并不那么忠实。

克劳利译本的最新版本是Robert B.Strassler带有详细注释、地图的修订版(他基本上只把古旧的英文表达略作调整,并没有对克劳利的文字做很多修改):T he Lan dmark of Thu c yd i d es:A Co mp rehe n si ve Gu i d e t o t h eP eloponnesi an War, N e w York:Th e Free Pres s,1996。

该版本是目前英语世界使用最广泛的修昔底德译本。

Thucyd i des,H istory of t he P eloponnesi an War(Loeb C l assical Library),4Vols.,trans.C.Foster S m it h,London:W illia m H ei ne m ann,1919-1923.Thucyd i des,H istory of t he P el oponn esian War,tran s.B enja m i n,Jo w et,t Oxf ord:C l arendon Press,1881.这也是霍恩布鲁尔有意全面修订该译本的重要原因。

Thucyd i des,TheP el oponnesia n War,trans.S t even Latti m ore,Ind i anapolis:H acket,t1998.拉蒂摩尔的译本是现有英译本中最贴近希腊文的,但霍恩布鲁尔的书评指出了该版本中的一些硬伤(书评参见TheAm eric an Journ a l of Ph ilol ogy,Vo.l 121(2000),pp.646-651)。

Thucyd i des,The P el oponn esian War,trans.M arti n H a mm ond,i n troducti on and notesby P.J.Rhodes,Oxf ord:Oxford Un i versi2 t y Press,2009.Thucyd i des,H istory II,W ar m i nster:A ri s&Ph illi ps,1988;H istory III,W ar m i n ster:A ri s&Ph illi p s,1994;H ist ory I V2V.24, W ar m i n ster:A ris&Ph illi ps,1998.Donal d Kagan,T he Ou tbre ak of theP el oponnesia n War,Ithaca:CornellUn i versity P ress,1969;The Arc h i da m ian War,It haca: CornellUn i versity Press,1974;Th e P e a c e o f N ici a s and t h e S icilian Exp e d ition,Ithaca:Cornell Un i versity Press,1981;The Fa ll of theA the n i an Empire,Ithaca:C ornellUn i versity P ress,1987.A.W.G o mm e,A.Andre w s,and K.J.Dover,A H ist oric a lC o mm e n t ary on Thu c yd i d es,5Vols.,Oxf ord:The C l arendon Press, 1945-1981(只有最后一卷A ndre w s和Dover参与编辑和扩充了Go mm e的遗稿);S i m on H or nb l ow er,A C o mm en t ary on T h u c yd i d es,3V ol s.,Oxford:C larendon P ress,1991,1996,2008。

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不远了,但依然没有尝试翻译(霍恩布鲁尔曾经计划全面修订乔维特的译文,但最后还是放弃了)¹。

其他主要西方语言的翻译情况也大体相似,真正的经典译本非常稀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