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说明]汉代壁画

[说明]汉代壁画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定都长安(今西安)。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恢复生产的政策,出现“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进行改革,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于是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奠定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辽阔图版。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通西域,与中亚、西亚建立联系,使“丝绸之路”更加畅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对其后的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影响极大。

汉代艺术也用于教化,宣扬儒家思想。

西汉文化发达,司马迁写成《史记》,文学上还有汉赋和乐府民歌。

科技上最伟大的成就是发明了造纸术,对世界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托古改制,脱离实际,搞乱社会,激化矛盾,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公元25年刘秀篡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东汉豪族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富有实力,庄园经济发展,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斗,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党锢之争,政治腐败,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导致了东汉的灭亡。

东汉王朝为了加强思想统治,除了提倡儒学之外,还提倡谶纬之学,认为罕见的鸟兽、草木、古物出现,可预示吉凶祸福,反映了上天的意志。

谶纬与儒学二者结合,使儒学神秘化,儒家谶纬神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与此同时,佛、道二教也开始兴起。

西汉丝绸之路,使希腊文化传入,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使印度文化传来,这些都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但二者在当时影响不大,它们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汉代以后。

汉代社会“行孝”盛行,导致厚葬成风,美术大量用于墓葬,建筑用于墓室、祠堂和石阙的营建;墓内绘有壁画,包括画像石和画像砖,随葬帛画、图书;雕塑艺术用于墓前大石雕和墓内小陶俑;书法用于碑刻;工艺美术用于明器制作。

秦汉墓室壁画等《乐舞百戏图》

秦汉墓室壁画等《乐舞百戏图》

秦汉墓室壁画等《乐舞百戏图》
[导读] 《乐舞百戏图》一九七一年出土于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图绘于东汉晚期。

画面中央绘有一建鼓,两侧各有一人执桴擂击。

左边是乐队伴奏,弄丸表演者同时飞掷五个弹丸;飞剑者跳跃着将剑抛向空中;舞轮者立在踏鼓上将车轮抛动;倒提者在四重叠案上倒立;童技是最惊险的节目,一人仰卧地上,手擎樟木,樟头安横木,中间骑一人,横木两侧各一人,作反弓倒挂状;画面上部,一男子与一执飘带的女子正翩翩起舞。

表演者都赤膊,束髻,肩臂绕红带,动作优美、矫健。

在图的左上方观赏者,居中一人似为庄园主,正和宾客边饮酒边观看乐舞杂耍的表演。

《乐舞百戏图》构图处理为罗列式,反映出中国早期绘画的观念。

以建鼓为中心安排人物的构图位置,将观者放置于上角,在余下大面积中尽情描绘场中乐舞杂耍之人,只描写其意而不事雕琢。

设色鲜艳,以红为主,间以黑、棕色,透露出天真质朴的气质。

表现出作者稚拙的艺术思维和熟练的绘画技巧。

其制作技术一般是先用石灰抹壁并打磨成洁白的“素壁”以便描绘。

绘画只用单线描轮廓或直接设色渲染,大部分是先设色,后勾勒。

色与线不求吻合,带有随意的形式。

所用颜色均为矿物原料,着色艳丽。

汉代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早期发展阶段,该图虽在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法上仍显幼稚,就其自身所处时代而言,绘者已经凭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借有限的手段,充分表现出舞耍者各自的动态特征,展现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动人场面。

《乐舞百戏图》无疑是汉代壁画小的精品之一。

汉代关中地区墓葬壁画艺术思想分析

汉代关中地区墓葬壁画艺术思想分析

艺术研究认知与解读丨2021-2汉代关中地区墓葬壁画艺市思想分祈新疆大学/陈子煜摘要:墓葬壁画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艺术形式的重要表现之一。

本文以汉代的墓葬壁画为例,通过对其艺术形象分析,探求其思想文化内涵,来展现汉代艺术思想的历史轨迹。

关键词:汉代壁画艺术思想壁画墓艺术类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时期各阶层民众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墓室的壁画也不例外。

本文将以已经发布的资料为依据,对关中地区的两汉墓葬壁画布局、题材、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等方面作出探讨。

汉代墓葬的主要形式其中之一便是带有壁画的墓葬。

由于在墓壁上绘出壁画,所以被称为壁画墓。

两汉时期,壁画内容庞杂而丰富,现实生活的各种场面如宴会、属吏、楼阁、乐舞、仓廩、车列、从骑、庖厨等,神仙鬼神世界的各种图景,如升天、羽人、朱雀、玄武、白虎、三头鸟等无不纳入壁画的内容中。

除了河南,壁画墓还分布于湖北、内蒙古、辽宁、陕西等地。

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湖北望都汉墓、辽宁辽阳汉墓、营城子汉墓皆为汉代壁画的重要遗迹。

截至今日为止,关中地区发现有保存较好壁画的汉代墓葬一共有6座,现主要介绍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西安南郊曲江池一号墓三座壁画墓。

―、产生背景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这两座墓葬的年代大约为西汉的晚期,西安南郊曲江池一号墓的年代大约为西汉的中晚期。

而在西汉之后,关中地区的壁画墓几乎绝迹。

与关中地区不同的是,中原地区西汉前期就已经出现了壁画墓,在西汉后期、王莽的新朝、东汉前期之间不断进行繁荣发展,在东汉晚期达到顶峰。

如果需要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那就必须与西汉中晚期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并加以理解。

西汉中晚期,政治上,统治阶级的方针政策的改变,控制力的减弱,对官员、平民的控制有所松动,外戚、幸臣乱政;经济上社会财富的不断集中,土地兼并,经济危机,贫富差距的扩大并蔓延;思想文化上,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外儒内法的思想确立并深入人心,尤其以"三纲五常”为甚,世俗的流行思想的遍及,思想迷信化,谶纬学说;外交方面,南越国于汉武帝时期并入西汉版图,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的程度逐渐加深。

壁画研究报告

壁画研究报告

壁画研究报告引言壁画是一种用颜料在墙壁上绘制的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通过研究壁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历史故事以及社会价值观。

本报告旨在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壁画的研究,并分析其在艺术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现代艺术中的重要性。

壁画的历史与发展古代壁画1.早期壁画艺术:追溯到史前时代的岩洞壁画和古埃及的墓室壁画。

2.古希腊与古罗马壁画:表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神话故事以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1.基督教壁画:教堂壁画在中世纪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以宗教故事为题材,传播基督教的价值观。

2.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以意大利为中心,塑造了后世绘画的发展方向,包括杰尼奥·达·佛罗伦萨、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的作品。

现代壁画运动与街头艺术1.墙壁革命:墙壁革命是20世纪初的墨西哥壁画运动,艺术家们通过壁画表达社会政治观念,为被边缘化的群体发声。

2.街头艺术:街头艺术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兴起的一种表达形式,通过壁画的方式将艺术带入公共空间,传递社会信息。

壁画的艺术与文化意义艺术史价值1.艺术风格对比:不同历史时期壁画展现的艺术风格与技法的变革,为研究艺术史提供重要资料。

2.艺术家传承与创新:通过分析艺术家在壁画中的风格与题材变化,可以揭示其创作风格的变化与演进。

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1.壁画的修复与保护:针对古代壁画,研究修复技术,保护文化遗产免遭破坏。

2.壁画的宣传与推广:通过对壁画的研究与展示,增加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认识。

壁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1.艺术市场价值:具有悠久历史的壁画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备受追捧。

2.壁画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壁画与现代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为艺术创新提供新的可能性。

壁画研究的重要性与挑战重要性1.壁画作为历史记录:壁画记录了过去社会的风貌、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为后人提供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2.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壁画,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壁画社会实践报告

壁画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壁画,作为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我们组织了一次壁画社会实践调查。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社会访谈等方式,对壁画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保护与传承。

二、调查背景与目的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老的壁画因拆迁、污染等原因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保护现状。

同时,壁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促进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调查目的(1)了解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和保护现状;(2)探讨壁画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3)为壁画保护与传承提供可行性建议。

三、调查方法与过程1.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实地考察、文献研究和社会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1)实地考察:通过走访壁画遗址、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场所,观察壁画的艺术风格、题材、技法等,了解壁画的历史背景和保护现状;(2)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报告等资料,了解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保护现状及政策法规;(3)社会访谈:与壁画专家、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壁画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

2. 调查过程(1)前期准备:收集壁画相关资料,确定调查地点和访谈对象;(2)实地考察:走访壁画遗址、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场所,拍摄壁画照片,记录观察到的特点;(3)文献研究:查阅相关书籍、论文、报告等资料,整理归纳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保护现状及政策法规;(4)社会访谈:与壁画专家、艺术家、文化工作者等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壁画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5)撰写报告: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分析数据,撰写壁画社会实践报告。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壁画的历史背景壁画起源于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我国,壁画主要分为岩画、石窟壁画和寺庙壁画等类型。

汉代墓葬壁画艺术研究

汉代墓葬壁画艺术研究

汉代墓葬壁画艺术研究[摘要]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中国墓葬装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墓室壁画作为墓葬建筑装饰形式的一种,大约肇始于战国末年,经过长期发展,在西汉中期以后才逐渐流行。

通过对汉代壁画墓标本进行收集、比较、分析、考察,探讨从西汉到东汉时期的壁画墓及墓室壁画的发展状况,重点研究墓室壁画在汉代丧葬文化中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汉代墓葬;壁画艺术;丧葬文化;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3)01-0187-03甘兴义(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收稿日期]2012-10-29[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060)。

[作者简介]甘兴义(1977-),男,河南永城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水彩画创作研究。

中国古代墓室壁画流行于两汉时期,并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

作为沿袭久远的墓葬建筑装饰方式,汉代的墓室壁画在中国古代墓室壁画史上具有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

汉代墓室壁画属于汉代墓葬,它是汉墓的一个形式、一个部分,其研究不能脱离于汉墓的研究。

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至40年代(初始期)。

这个时期汉代壁画墓的出土及研究情况与地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辽阳地区,日本学者是主要的参与者。

这个时期主要是对考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西方的学者,都还没有正式开展对汉代墓室壁画的专题研究。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开展和巩固期)。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考古专家陆续发掘清理了许多两汉墓葬,其中一部分是壁画墓,由此可供研究的个案逐渐增多。

重要的是在这期间,汉墓发掘和研究工作皆由中国的考古专家及研究者主持;此外,墓葬标本和考古报告的数量不但显著增加,同时素质也有所提升,再加上一些专门图册的出版,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资料;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迄今(发展期)。

汉代壁画墓宴饮图研究

汉代壁画墓宴饮图研究

宴饮图起源于汉代,目前学者多关注宴饮图背后所蕴含的儒家思想及宗教意义,从礼制的角度来认识汉代墓葬绘画中宴饮图的宗教艺术价值,并认为宴饮图蕴含着对礼制的服从、对长生的向往,以及表现彼岸的真实性[1]。

本文尝试从宴饮图入手,通过收集汉代宴饮图的相关信息,对宴饮图这一题材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

根据目前出土的汉代壁画墓,共有二十七座墓中出现了宴饮图三十余幅。

在这些出土宴饮图的壁画墓中,辽宁最多,计11座,其次是河南,计6座,内蒙古3座,陕西2座,山西、山东、四川、甘肃、河北各1座。

一尧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宴饮图西汉晚期到新莽时期的壁画墓中有宴饮图出土的包括2004年发现的陕西西安理工大学1号墓、1984年发现的河南洛阳新安铁塔山汉墓、1991年发现的河南偃师辛村壁画墓、2001年发现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巴音格尔村汉墓、1984年发现的甘肃武威韩佐五坝山墓等5座壁画墓。

其中墓葬年代最早的是2004年出土的西安理工大学1号墓,在简报中,发掘者根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推测其应属于西汉晚期,墓葬的主人为二千石以上官秩的列侯或郡太守[2]。

其余四座年代都在新莽时期至东汉早期。

其中,巴音格尔汉墓并没有正式报告公布,仅在《中国考古学年鉴》中提及其壁画内容有出行图、宴饮、舞蹈、抚琴图、放牧图等[3]。

至于武威韩佐五坝山墓,在贺西林著作中提及“绘有宴饮、舞蹈、狩猎以及宴饮等图像,其风格显得简约、粗放”[4],汪小洋也将此墓葬作为东汉前期唯一的宴饮图进行详细介绍,“壁画是直接绘在简单处理后的墓墙上,目前残存的约有16平方米,壁画的题材宴饮图之外还有舞蹈、狩猎和虎兽等”[5]。

河南的两个壁画墓,通过随葬器物及形制,并依据洛阳烧沟汉墓的分期都定为新莽时期[6]。

这两座壁画墓是洛阳地区较早的宴饮图,也是宴饮图的早期代表作。

西安地区率先出现了宴饮图题材,图内容为“女主人与宾客并排踞坐于围屏前的木榻上,观赏面前的乐舞……面前有圆案,案上有樽、耳杯等”[7]。

秦汉时期的美术(二)

秦汉时期的美术(二)

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夫妇墓壁画 涂的技法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多的成就。这 些成就,为中国绘画艺术,特别是汉民族绘 画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汉时期的美术
秦汉绘画
二、墓室壁画
对线描的出色运用,是该 墓壁画的一大特色。作者 通过运笔的疾徐、顿挫、 虚实、转折等变化,巧妙 地使线条疏密、长短、方 圆等不同韵律恰当搭配, 造成流动感。该墓壁画使 用的颜色只有朱砂、淡赭、 浅紫和石绿四种,以朱砂 为基调,热烈而奔放。
秦汉时期的美术
秦汉绘画
二、墓室壁画
从技法上看,洛阳汉墓壁 画继承和发展了战国至西 汉帛画中墨线勾勒轮廓, 再平涂施色的手法,前期 绘画技法单一,到东汉晚 期则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 意法,施色而不勾轮廓的 没骨法和单色勾线的白描 法,线条勾勒同汉隶一样 流利自如,仪态万千,简 拙质朴,奔放活泼。在掌 握对比调和的色调,清淡 浓重的效果,以及渲染平
秦汉时期的美术
秦汉绘画
二、墓室壁画
如此巧妙地运用墨与朱的 强烈明暗对比,使壁画的大 面积墨色非但不显单调,反 而互相衬托,有主有次,去 古板而变动感,破沉闷而显 灵气,使画面充满了生机, 产生了灵动的艺术效果。 认真研究两汉墓室壁画, 我国传统绘画技法,如白描 法、写意法、渲染法、没骨 法、透视法等都已在汉代绘 画艺术上出现和应用。 洛 阳 偃 师 杏 园 村 东 汉 晚 期 壁 画 墓
河南洛阳西汉卜千秋夫妇墓壁画
秦汉时期的美术
秦汉绘画
二、墓室壁画
洛阳老城西北烧沟第61号汉墓壁画 二桃杀三士
壁画分布在主室的墓 门内额、隔墙及中柱、 后壁、墓顶中脊上,一 墓中有两幅完整的画面。隔墙横楣上的一幅宽0.22米,长 部分为完全绘画形式, 2.06米,画有13个人物,右边可能是表现“忠勇”的“二桃 一部分画在经过镂雕 杀三士”故事,左边内容不甚明确。周公辅成王图”,或 或带有高塑的砖面上。 说“孔子师项囊图”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位开国武将 壁画位置之外的主室 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居功自傲,成为齐景公的心腹 壁面及墓顶斜披所用 之患。晏婴设计除之。盘中放二桃,让三人论功请桃。田 的砖均以模印几何花 与公孙自恃功高,先后取桃,古冶子大怒,摆出自己救驾 纹装饰,单色的印纹 之功逼迫二人返桃。田与公孙自愧不如,返桃,拔剑自刎。 砖与彩色壁画构成了 古冶子见二人自杀,追悔不已,亦返桃,自刎。画面描写 互映的整体效果。 田开疆返桃,公孙接左手擎领准备自刎。右面是古冶子双 手把剑,似正逼二人返桃。三人皆胡髯倒竖,臂生长毛。 画工已注意到通过描写不同姿态、不同角度来区别三人。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探究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探究

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北方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哲学观、伦理道德观和价值取向。

创造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科技教育、军事文化、体育文化和文学艺术的北方民族,在中华文化史上与其他民族发生互动,双向以致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

从古至今生活在我国三北地区的游牧、渔猎、农牧结合的少数民族,大部分消亡或者融入了其他民族,而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互动和融合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位于内蒙古中南部的和林格尔,因清朝开辟西北驿道之时当地有20户人家居住,而被蒙语命名为“和林格尔”(二十家子之意),今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

和林格尔作为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重要区域,各族人民在此世代繁衍生息,和睦相处。

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创造出了各种民间艺术,如歌谣、剪纸、岩画和壁画等。

历史上,和林格尔孕育过许多种族群体,土方、鬼方、猃狁、楼烦、林胡、匈奴、突厥、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探究殷崔晓纯摘要:历史上,和林格尔孕育过许多种族群体,土方、鬼方、猃狁、楼烦、林胡、匈奴、突厥、鲜卑、乌桓、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游牧民族,再加上历朝历代中原的边境移民如近现代的“走西口”,许多汉民移居在此,种种原因,导致和林格尔一直处于一种多民族杂居的状态。

复杂的文化交织于此,受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影响,和林格尔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融合;交流;和林格尔;壁画鲜卑、乌桓、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游牧民族,再加上历朝历代中原的边境移民如近现代的“走西口”,许多汉民移居在此,种种原因导致和林格尔一直处于一种多民族杂居的状态。

复杂的文化交织于此,受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双重影响,和林格尔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最具代表性的为和林格尔汉墓,作为一座多室结构的砖墓,它在“七五”时期被当作我国重大的考古发现公布于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内在的、总面积达100多平方米、榜题250条的和林格尔墓室壁画,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内容最丰富、构图最完整和榜题最多的东汉墓室壁画。

画像石解读的意义

画像石解读的意义

画像石解读的意义作者:王媛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0年第07期【摘要】笔者由一篇《格套、榜题、文献与画像解释——以一个失传的“七女为父报仇”汉画故事为例》的文章受到启发,发现文中出现一处错误。

根据文中所贯穿的线索,更加体现了美术史与考古学联系的密切性,汉画像石的解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随着出土文物的发现,美术史的研究也受其影响。

美术史与考古学互为交叉学科,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没有文字资料作为佐证时,美术史的解读如何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汉画像石;和林格尔汉墓;碑阙【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台湾学者邢义田所作的《格套、榜题、文献与画像解释——以一个失传的“七女为父报仇”汉画故事为例》,以一件在宋墓中发现的画像石为切入点,通过对格套、题榜的分析,并将其与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七女为父报仇”画像做比较,进而证明了山东莒县东莞出土的画像石、武氏祠的“水陆攻战图”以及安徽宿县褚兰两座石祠上的画像表现的是相似的情节,即“七女为父报仇”的故事。

美术史研究经常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作品上没有任何题字,文献中亦无记载,只能通过图像提供的信息来研究。

该文中作者使用图像学研究方法,挖掘画像背后的历史、制作的固定格套,并结合当时人的思想世界逐步推定画像所要传达的故事内容。

东汉画像石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山东又是画像石分布较多的地区。

文章在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东莞出土的“七女”画像,作者把两方形制相近的画像石称之为“碑阙”。

在郦道元《水经注·滱水》中记载:“汉末丧乱,山道不通此,旧有下阶神殿。

中世以来,岁书法族焉。

晋魏改有东西二庙,庙前有碑阙,坛场列柏焉。

”《水经注·汶水》记载:“水出无盐城,东北五里,阜山下,西迳无盐县城北。

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

”而这两件碑阙上分别有未凿穿的方孔和圆孔,为此,邢义田先生对碑穿的用途提出了质疑:未穿透的方、圆孔能否称为“穿”?也许“穿”的解释对画像本身的研究并无太大的关联,根据费声骞《古代碑帖鉴赏》的祥解图示:碑穿,在碑石上开凿一个对穿的圆洞,以备拴骡、马等牲畜之用,这个洞孔即称“碑穿”,多见于早期无字碑,如汉代袁安碑。

壁画社会实践考察报告

壁画社会实践考察报告

一、前言壁画,作为一种古老的绘画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深入了解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保护现状,我们组织了一次壁画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本次考察选取了我国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壁画遗址,通过实地观察、访谈专家、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壁画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实践考察。

二、考察地点及内容1. 考察地点(1)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

(2)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

(3)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

(4)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始建于北凉时期,是甘肃省最大的石窟群。

2. 考察内容(1)壁画历史及艺术价值:了解壁画的历史背景、创作手法、题材内容等,感受壁画的艺术魅力。

(2)壁画保护现状:考察壁画遗址的保护措施、技术手段和存在的问题。

(3)壁画与当地文化:探究壁画与当地宗教、民俗、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三、考察过程及成果1. 考察过程(1)敦煌莫高窟:我们首先参观了莫高窟的壁画馆,了解了壁画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随后,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实地参观了莫高窟的洞窟,对壁画进行了近距离的观察。

(2)云冈石窟:在云冈石窟,我们参观了石窟群,了解了石窟的历史背景和壁画的艺术特点。

同时,我们还参观了石窟博物馆,对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龙门石窟:在龙门石窟,我们参观了石窟群,了解了龙门石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我们还与当地专家进行了座谈,对龙门石窟的保护现状进行了探讨。

(4)炳灵寺石窟:在炳灵寺石窟,我们参观了石窟群,了解了石窟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我们还参观了炳灵寺,了解了壁画与当地佛教文化的关系。

2. 考察成果(1)对壁画的历史、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掌握了壁画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提高了对壁画与当地文化关系的认识。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 存在问题(1)壁画保护技术有待提高:部分壁画由于年代久远,遭受了严重的风化、剥落等病害,保护工作面临很大挑战。

再议汉代墓室壁画题材的分类

再议汉代墓室壁画题材的分类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陈红军再议汉代墓室壁画题材的分类汉代墓室壁画是在丧葬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图像艺术,它以古拙的造型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不少学者专门对它所表现的题材进行了分类,但现有分类大多是以区域性的单一墓室壁画为基础进行的,它们只涵盖了部分的题材,这就影响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整体艺术价值。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我们发现汉代墓室壁画表现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反映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题材汉代墓室壁画所表现的题材中,有许多由独特的人物角色组成的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以古代圣贤、忠臣、勇士、孝子和烈女等的经史。

如二桃杀三士、周主忠妾等。

除了历史故事,汉代墓室壁画还有一种重要的题材,它们取自中国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有以各种仙人为内容,如西王母、东王公、羽人、伏羲、女娲等。

还有以表现神兽、仙禽为内容的,如龙、凤、蟾蜍、玉兔等。

这些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汉代墓室壁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而汉代的画师们将这些题材融入了他们的墓室壁画创作中,并通过这些题材反映出汉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同时也体现了艺术服务于社会的功能特征。

二、反映升仙神异的题材在汉代墓室壁画的各种题材中,升仙神兽是常出现的内容。

它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升仙图在汉代,以“升仙”为主题内容的墓室壁画一直是表现的重要内容。

在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中,绘有以日月星辰、女娲、仙女、玉兔、蟾蜍、玄武、青龙、白虎、朱雀、持节方士、伏羲和卜千秋夫妇等为内容的升仙纹样,它们绘于墓顶平脊上。

整个画面以持节方士在前方引导,在各种天界神灵的簇拥下,乘龙驾凤的卜千秋夫妇飘然升仙,汉代人升仙的观念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仙人神兽在汉代墓室壁画中,描绘有大量的仙人神兽图像,常见的有:伏羲、女娲、持节羽人、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等。

河南永城柿园汉代壁画墓描绘有一条长达5米的青龙,它的舌头上卷着一条小龙,而在青龙的龙体上还绘有在云气间活动着的朱雀和白虎。

师君兄:一位汉代郡吏的生活世界

师君兄:一位汉代郡吏的生活世界

师君兄:一位汉代郡吏的生活世界姓师,名饶,字君兄,为东海郡太守功曹“一个人的性格、兴趣及其作事的步骤,皆与全部历史有关。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一谁是师君兄有汉一代的主流政治情势,由帝王及二千石以上官把握;由二千石官辟署之吏,虽活跃于汉帝国基层行政机构及其平行组织,于行政机器的运转实有助力,但大多数时候需听命主官,唯诺行事。

而处汉代官秩体系末梢的,是百石之吏,这类小吏是郡、县及乡、里社会中的活跃角色;但其工作、生活,物质与精神世界,在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己任的史家目下,自是波澜不惊,乏善可陈。

进入二十一世纪,当一批深受人类学热度炙烤,扬言与宏大叙事挥手告别的历史学家在为如何书写个体生命史而苦恼时,恰有一位汉代百石小吏的生活资料,作为新发现,由考古学家发掘及初步分析之后,摊开在史学沙龙的桌布上。

资料出自一位西汉郡级吏员的墓葬。

1993 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的村民在村内田地取土时,发现古代墓葬,随后由市、县博物馆组织的发掘队对取土区域内已充分暴露的六座墓葬(编号M1—M6)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出土各类文物二百馀件。

其中M6 男女合葬墓中除发现木俑、面罩、铜沐盘、漆几、刀笔、五铢钱、玉璧等器物外,集中出土木牍二十三枚、竹简一百三十三枚,大多保存完好,竹黄面有墨书,字迹清晰,内容丰富。

简牍文书有汉成帝永始、元延纪年(前16—前10),木牍主要是东海郡行政簿书,其中一件题作“集簿”,为东海郡行政建置、吏员设置、户口、垦田与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统计;此外,有三件随葬物品清单及十方名谒,与判定墓主人身份密切相关。

三件清单分别题作“君兄衣物疏”“君兄缯方缇中物疏”“君兄节司小物疏”,而名谒中多次出现“师卿”“师君兄”的称谓,所涉应均为一人。

搜集各方信息,可知此人姓师,名饶,字君兄,为东海郡太守功曹。

结合墓葬的形制、规模、随葬品来观察,尹湾M6 合葬墓中的男性,应即在成帝永始至元延中出仕为东海郡卒史、后署理功曹,元延三年初病逝的师君兄(连云港市博物馆等《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

壁画研究报告

壁画研究报告

壁画研究报告壁画研究报告引言壁画是指在建筑物墙壁上绘制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壁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传递文化信息和历史价值。

本报告将介绍壁画的研究现状、分类和保护措施。

一、壁画研究现状1.1 壁画的历史壁画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埃及文明时期。

在中国,早期的壁画主要出现在唐代和宋代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区和文明发展出了各自特色鲜明的壁画风格。

1.2 壁画研究方法目前,对于壁画的研究主要采用非接触式数字扫描技术、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激光扫描技术等多种方法。

这些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壁画材料、颜料等方面信息。

二、壁画分类2.1 根据主题分类壁画可以根据其主题进行分类,例如宗教、历史、文化等。

2.2 根据风格分类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壁画风格各异,可以根据其风格进行分类,例如中国的唐代壁画和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壁画。

2.3 根据材料分类壁画的材料也可以作为一种分类方式,例如石灰石、黏土、陶器等。

三、壁画保护措施3.1 壁画保护意义由于时间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许多古代壁画已经遭到了严重的损坏。

因此,保护古代壁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通过保护古代壁画,我们不仅能够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还能够传承历史和文化。

3.2 壁画保护方法针对不同类型和材料的壁画,需要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

一般来说,常见的保护措施包括定期清洗、加固支撑结构、控制湿度和温度等。

结论总之,壁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其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壁画的分类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

同时,通过采用科学的保护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

论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与成就汉代墓室壁画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以汉代为代表的壁画在题材、形式、技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丰硕的成就。

一、特点:1. 题材广泛: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宗教神话故事,也有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等。

其中以山水花鸟和人物故事最为常见。

2. 描绘细腻:汉代墓室壁画的描绘非常细腻,画家注重细节的表现,用线条勾勒、色彩渲染等手法,使画面栩栩如生。

尤其是在描绘人物形象时,画家注重表情神态的刻画,形象逼真。

3. 色调丰富:汉代墓室壁画的色调非常丰富,以红、黄、绿、蓝等鲜艳的颜色为主,色彩鲜明且对比强烈。

画家善于使用颜料,让画面更加生动。

4. 布局合理:汉代墓室壁画的布局非常合理,画面整体均匀分布,各个元素有机组合。

尤其是在描绘山水时,画家注重构图的平衡和节奏,使整个画面有一种和谐的美感。

5. 文字记载:汉代墓室壁画上还常常出现大量的文字记载,用以说明画中人物的身份、地位、来历等。

这些文字往往呈现出一定的书法风格,并有时装饰性的处理。

二、成就:1. 艺术表现力:汉代墓室壁画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画家们通过各种手法,将丰富的题材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和审美享受。

2. 建筑美感:汉代墓室壁画在表现建筑美感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画家们善于运用透视法等手法,使建筑物在画面中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增强了画面的深度和层次感。

3. 社会历史价值:汉代墓室壁画是研究汉代社会、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结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墓室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器物等都是研究汉代社会生活的重要依据。

4. 考古价值:汉代墓室壁画的发现对于考古学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墓室壁画的研究,可以判定墓室所处时代和地域,揭示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等。

墓室壁画还可以帮助考古学家推测完整墓葬结构,发掘和保护文物。

史记丹青——和林格尔两座壁画墓的比较研究

史记丹青——和林格尔两座壁画墓的比较研究
期 的 文化 特 征 、 会 生 活 、 教 信 仰 、 族 关 系的 传 承 和 变 迁 。 社 宗 民 关 键 词 : 林 格 尔 ; 壁 画 墓 ; 东 汉 ; 北 魏 ; 文 化 ; 生 活 ; 宗教 ; 民 族 和
中 图 分 类 号 : 7 .1 K894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8 4 (0 1 0 — 02 0 10 — 45 2 1 )4 0 2 — 5
和 林 格 尔 县 , 处 内蒙 古 高 原 向黄 土 高 原 的 地 过 渡地带 , 牧业 条件便利 , 略位 置重要 , 农 战 自古 便 是 中 原 王 朝 和 少 数 民 族 文 化 冲 突 与 杂 糅 的 地
第3 2卷 第 4 期
21 0 1年 7月
肇 庆 学 院 学 报
J OUR NA HA L OF Z OQI NG UNI E I Y V RST
Vo .2. N o. 13 4
Jl 2 1 uy 0 1
史记丹青
— —
和 林 格 尔 两座 壁 画墓 的 比较研 究
内容 ,延续 了西汉 至新莽 形成 的图像 分布模式 。
其 内 容 可概 括 为 以下 三 方 面 。其 一 , 仙 、 瑞 等 升 祥 神 秘 信 仰 与 渴 望 。对 于 汉 代 人 来 说 , 亡 不 是 一 死
收稿日期 :0 1 0 — 1 2 1— 4 2 ;修 改日期 :0 1 0 - 3 2 1-5 2 作者简 介 : 温雅棣 (9 9 , , 18 一) 女 黑龙江哈 尔滨人 。 中国人 民大学历 史学院研究生。
温雅棣
( 国 人 民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北京 中 10 7 ) 0 8 2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与汉代北方民族杂居研究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与汉代北方民族杂居研究

画技法,又结合蒙古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内蒙古召庙壁画艺术风格。

注释:①绵绵召在有些研究著作里也称“免免召”。

②贻谷纂修《归绥道志》地舆载卷九乡镇中记载“山前附近村庄由由板村在近十里”,这里的山前就是指现在的大青山。

③乌素图一词来自蒙古语,意为“有水的地方”,在其他著作里也会写成“乌苏图”。

④金海等《清代蒙古志》。

⑤贻谷纂修《归绥道志》地舆载卷十四记载:“庆缘寺在城西二十里明万历中建,国朝乾隆四十七年重修。

”⑥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

⑦同上。

⑧同上。

参考文献:1.贻谷纂修.归绥道志地舆载卷九[M].远方出版社. 2007.082.金海等.清代蒙古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13.阿木尔巴图.蒙古族美术研究[M].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064.德勒格.内蒙古喇嘛教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0.09(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国际现代设计艺术学院)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与汉代北方民族杂居研究■梁胜男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也充分显示了这一内容。

壁画内容十分丰富,它再现了我国汉代的社会经济、民族关系、生活方式乃至艺术活动的一些场面,反映了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使东汉的历史浮凸了出来。

它是东汉社会的一面镜子,为研究汉代社会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壁画所展现出来的世界是广阔、复杂而多方面的,尤其详细地表现了汉代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社会生活。

画面反映的事实是:汉王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和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从来就有极密切的联系。

西汉政府在这里设立行政机构,派遣官吏,设立交易市场,又为这种联系创造了条件。

因此,增进了北方匈奴、乌桓、鲜卑等各民族与汉族的友好交往和相互间融合。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在表现宁城幕府情况的壁画中,出现了北方少数部族的形象,这在汉代壁画和画像石上是很少见到的。

这说明在那个时期北方少数部族已经受到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

良好的民族关系是壁画的基调,也是历史的主流,反映了在这一阶段汉族和北方少数部族的矛盾相对和缓。

浅谈和林格尔壁画中的瑞应图

浅谈和林格尔壁画中的瑞应图
极为少见的。
这 座古墓外貌略高于 四周地面 , 墓地 略呈土丘状 , 封土痕迹 已经不 清楚 。墓 顶 外部填 土 1 . 8 米 左右 , 门外为方 形天 井 ,
三、 瑞应 的种类
和林格 尔墓 室壁 画 中, 中室右 下方 至
北壁 下方绘有祥瑞 图, 约有榜题 4 9 项, 能
在死亡后体现 出来 , 如 用不同的祥瑞 图像
作 为华美 的厅 堂装饰 , 享 受仆人 的服侍 , 享用 山珍海味 , 等等。这 些理想将 因死亡 而得 以实现 , 因此丧葬艺术 的内容也体现 了人们对来世的期盼。
参考文献 :
瓮、 口 曲、 乌、 姜元 等。在前 室绘 有青龙 、 白虎、 朱爵( 朱雀 ) 、 玄 武、 凤凰、 麒麟 、 雨师
室, 其壁 画题材 既包 括对墓主生前经历的
着天 的照墙 拱起 的顶部 , 按照 它的原意 ,
可 以理解 为死者 的灵魂开始 升仙旅行 是
满壁 画, 画幅 巨大 , 内容 丰 富, 形象 生动 ,
回顾 , 也有 为死 者身后的“ 生活” 刻画 出一
系列 的活动场景 , 还包括道德伦理观念的 故事、 象征 天命 的祥瑞及 神仙世界的具 体
三角口 、 巨鬯、 赤爵、 白( 象) 、 比肩狩 ( 兽) 、
玉 圭、 壁 流离 、 玉瑗 、 赤 罢、 玉马、 白马 、 口 马、 甘露 、 浪 井、 明珠 、 鸟、 白狐 、 全 口、 银
后三室及 三个 耳室组成 , 都是用青灰色条
砖 建造 的。这样 的墓 室构 造对绘 制壁 画 而言 显然是十分适 宜的。


发掘 情 况
材则 与前 室完全不 同, 以农桑畜牧及各种 手 工 活动 为主 , 体现 了庄 园 内的生产 状

上谷宁城研究综述

上谷宁城研究综述

上谷宁城研究综述《后汉书》记载:“乌丸校尉屯上谷郡宁县”,由此可知“上谷宁城”为西汉“护乌桓校尉”开营府进行统治之地。

护乌桓校尉府是两汉时期为处理复杂的民族事务而专门设立的统治机构。

1972年在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发现了宁城护乌桓校尉幕府图,进一步证实了“上谷宁城”的存在,同时也为研究城内结构、人口贸易往来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补充材料。

本文对涉及上谷宁城的相关论文资料进行整理,以期推动对上谷宁城更深层次的研究。

标签:护乌桓校尉;上谷宁城;民族交流上谷郡宁城,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北部[],是西汉护乌桓校尉设营开府之地。

目前学界关于护乌桓校尉的研究已有相当成果,但是作为护乌桓校尉治所的上谷宁城研究成果较少,目前还没有一篇专门性的研究论文。

本文通过对上谷宁城的建制、城内的结构,以及城内贸易的往来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探讨东汉王朝对北方游牧民族乌桓、鲜卑的管理状态,进而论证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与方式。

一、“上谷宁城”的建制上谷郡宁城的建制与护乌桓校尉府的设置密切相关。

西汉初年,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深受匈奴侵害,战亂连连。

终至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117年),“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

其大人岁一朝见,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护乌桓校尉府设置之初,其治所在何地,史书没有明确记载。

[]直至东汉,为了加强对乌桓的统治,维护五郡塞外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光武帝“始复置校尉于上谷宁城,开营府,并领鲜卑,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焉”[]。

“上谷宁城”作为东汉时期护乌桓校尉府的治所出现在史书之中。

从程尼娜《护乌桓校尉府探析》一文可知,随着政权的更迭,政治中心的转移,护乌桓校尉府先后从宁城迁到昌平,最后再到幽州,二、“上谷宁城”的“城”与“市”——基于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宁城图”的研究和林格尔汉墓壁画,1971年发现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小板申村,是迄今国内壁画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东汉墓壁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汉庄园经济研究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东汉庄园经济研究
关键词:东汉庄园经济土地人口上层建筑
知识水坝@damdoc
Abstract
Manor Economy in Eastern Han Dynasty(MEEHD)is such a kind
of economic form that bases on feudal large estates as its foundation.the
杨曾文的试论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夏超雄的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庄园图和属吏图探讨张平宇邱永明的从中西封建庄园的比较中看中国封建庄园的特点周天游的论东汉门阀形成的经济因素邱永明谭毅的汉代庄园经营方式新探柳春藩沈捷的四民月令完整反映地主田庄经济说质疑萧放的四民月令与东汉贵族庄园生活张竹云的汉代田庄与西欧庄园比较研究李春祥的论汉代地主田庄的特点u罗慧珍的从汉代明器探究当时庄园经济特点12徐华的东汉农业考古1991年第3期
④《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该文从欧渊封建经济制度特点着手,类比中国封建 经济制度,以((四民月令》和坞壁作为重点论述对象,否定东汉社会不存在庄园经济结构, 认为东汉社会普遍存在的只是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两种经济形式下的自然经济结构。
硕士学位论文
济》①,唐长寿的《从考古资料谈东汉庄园经济》g)o有的是通过对
宏观或总体把握上提出了导向性的真知灼见。例如:朱绍侯的《汉
代的田庄经济》②,何天明的《试论东汉时期的封建庄园》◎,白文
固的《东汉庄园经济说质疑》固,李锦山的《略论汉代地主庄园经
①最早提出我国有庄园的是日本学者中田薰,他在((日本庄园的系统》一文中提出:唐代 的庄园是“在唐代的均田法逐渐崩溃,随着土地兼并的结果,大地主到处产生,而逐渐 发展起来的土地制度”。加藤繁在《唐代庄园的性质及其由来》和《唐宋时代的庄园组织 及其成为村落而发展的情况))文章中,将我国庄园的出现追溯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后 来中国学者尚钺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又提出:“庄园制的土地占有形态萌芽于东汉, 而在东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中唐以后,均田制彻底破坏,庄园组织日益扩展;庄 园制便成为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地主经济的主要形态.”“庄园制在北宋比起唐代也有了显 著的发展,已成为土地所有制的绝对支配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的整体,前、中、后三室着重表现死者生前的经历。 前室的《使持节护乌桓校尉出行图》和中室的《官府 图》是全部壁画的高潮。 中室绘有死者的思想及精神生活,如圣贤、忠臣、孝 子、勇士、烈女、贤妻等历史故事和人物祥瑞等。其 中孔子及弟子像共计28人,虽曾见于记载,但似这样 同时画出这么多的弟子肖像尚属初次发现。 后室壁画表现了死者晚年的家居生活及其巨大的庄园 景色。三个耳室画了为死者耕种、放牧和侍做杂役的 众多奴仆。
《舞乐百戏图》堪称汉代壁画
的精品之一。图中描绘的是墓 主及宾客,边饮酒边观看乐舞 杂耍的情形。表演场地的中央 是一面建鼓,两侧各有一人执 桴擂击,左边是乐队伴奏。弄 丸表演者轻松地同时飞掷五个 弹丸;飞剑者正跳跃着将剑抛 向空中;舞轮者站在踏鼓上将 车轮抛起在空中;倒提者在四 重叠案上倒立。童技是最惊险 的节目,一人仰卧地上,手擎 樟木,樟头安横木,中间骑一 人,横木两侧各一人,作反弓 倒挂状。画面上部,一男子与 一执飘带的女子正翩翩起舞。 表演者都赤膊,束髻,肩臂绕 红带,动作优美、矫健。
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原始社
会人类在洞壁上刻画各种图形,以记事表情。壁 画分为粗底壁画、刷底壁画和装贴壁画等。 我国自周代以来,历代宫室乃至墓室都有饰以壁 画的制度;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又广泛应用于 寺观、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乐宫,至 今大量保存着著名的佛教壁画和道教壁画遗 迹。)。壁画在中国自战国始就已具规模,大多 绘制于石窟、宫室、庙宇、衙署、宅第及墓室之 内。
堪同以往发现的几座重要画像石墓齐肩媲 美。 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这一重要的文化遗存, 以丰富的艺术语言,生动的说明了古代优 秀的文化艺术是由生活在长城内外我国各 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它们不仅在中原地区 传播与发展,而且早已深深地扎根生长于 长城内外我们辽阔的领土上。
墓室的壁、顶及甬道两侧都绘满了壁画, 画幅巨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题榜 众多,为迄今已发现的汉墓壁画中所仅 见。全部墓室壁画,除因剥落及被盗掘 破坏者外,共存有46组,57个画面,面 积百余平方米。壁画中可辨认的题榜近 二百五十条,以单字计约七百个,这在 至今发现的汉墓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全墓共三个正室及三个耳室。全部壁画是一个相互联
和林格尔壁画于1973年在中国历史博物
馆展出 1974年在日本北九州美术馆展出 1978年在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展出 1992年在台湾玄门艺术中心展出 1978年由中国文物出版社结集出版 壁画于1978年毁于地震,无一幸存,现 存摹本已属珍贵之文物,既具艺术价值 又具历史文物的价值。
和林格尔汉墓位于现今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 市(原绥远省归绥市)东南四十公里的新店子村。 南面河水漫流,四外冈峦起伏,景色优美。 由呼和浩特至大同的公路在墓葬的北面穿过, 往东南二十公里是明代长城要隘杀虎口,往 北九十五公里可抵呼和浩特市。这里自古以 来都是南北交通大道。这个墓因在和林格兰 县境内,故称“和林格尔汉墓”。 这是一座 东汉晚期的墓室(公元160~170年),距今已有 1行图》最为突出的是墓前 室壁画中环绕一周的出行 图,六任官职的出行场面 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连续, 从而把数百人骑和数十车 驾的内容贯串统一在一个 宏伟的画面之中。图中的 百余马匹,动态逼真、各 具风姿,乘马轻捷,驾马 因挽具的负担而步伐沉稳, 并驭而驾的马则步伐整齐, 狩猎场中的马则腾跃疾驰。 画面内容安排得主次分明, 疏密有致,虽然人马密集, 但不显得杂乱,而给人一 种宏伟、壮观的鲜明印象。
壁画既描绘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 活动和剥削生活,也描绘了许多劳动 人民的生产活动。它以多样的题材、 广泛的内容、娴熟的技巧和生动的形 象,反映了东汉晚期大漠南北、长城 内外我国北方汉族和各少数部族聚居 地区的社会面貌和民族关系,是我们 研究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艺术的丰富资料。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内容之广,数量之多,
一九一七年发掘的和林格尔汉墓,是 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最为 重要的东汉时期的壁画墓。墓室壁画题 材多样,内容丰富,绘画技术娴熟高潮, 展示出了东汉晚期内蒙古地区的人文风 貌。壁画所承载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 是研究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 术的重要资料。对研究东汉时期庄园经 济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原的情景,用山谷中的桥梁表示居庸关,加 之用线的简练、准确,富有想像力,成就了 这幅场面宏大、颇具表现力的绘画。
(封皮)
整个画面,大体上安排为上、中、下三层。上层
为星云、神话、灵异之类,中层为死者生前行迹、 日常生活和历史故事,下层及耳室为死者历任官 职所属曹掾、厨炊和各种劳动场面。 这全部复杂的内容被安排得主次有序、配臵巧妙、 设色明丽,实为壮观。其中,前室环绕一周的出 行图在构图上最见功力。六任官职的出行场面各 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首尾交错衔接,以复杂多 变的队形将数百人骑和数十车驾及各种道具贯穿, 巧捷通变、疏密有致,构成一个气势宏伟的画面
《舞乐百戏图》构图处理为罗列式,
反映出中国早期绘画的观念。以建 鼓为中心安排人物的构图位臵,将 观者放臵于上角,在余下大面积中 尽情描绘场中乐舞杂耍之人,只描 写其意而不事雕琢。画面设色鲜艳, 以红为主,间以黑、棕色,透露出 天真质朴的气质,表现出作者稚拙 的艺术思维和熟练的绘画技巧。
《过居庸关图》描绘了墓主经居庸关前往草
壁画画风古拙、简约、洗练而粗犷,既写
实又写意,其中马的描绘尤为出色。马的 造型身躯硕壮,用线强劲有力,特别是颈 项及蹄足令人感到一种劲健的弹力,踢踏 有声。 壁画中的人物造型生动,《乐舞百戏》一 幅表演者的各种动作矫健灵巧、栩栩如生, 描摹令人屏息的瞬间,造成紧张热烈的气 氛,显示了造型熟练的技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