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县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林格尔县概况

和林格尔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距呼和浩特市最近的一个效县,南距呼和浩特3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6′~112°18′,北纬39°58′~40°41′。南倚长城与清水河以及山西省朔州市的平鲁区接壤。北亘阴山靠土默特左旗和赛汉区。西望黄河与托克托县毗连。东临岱海、蛮汉山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和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接壤。县境东西宽85公里,南北长90公里。总面积3401平方千米。2005年总人口18.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5.76万人,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011500。代码:150123。区号:0471。拼音:Helinge'er Xian。

【行政区划】和林格尔县辖3个镇、4个乡:城关镇、盛乐镇、新店子镇、舍必崖乡、大红城乡、羊群沟乡、黑老窑乡。145个行政村,791个自然村。

【历史沿革】清康熙年间置站,称二十家子,蒙古语称“和林格尔”,即二十家子之意。1912年设县。

和林格尔历史悠久,最为显赫时期当属北魏,以及隋唐时代。战国时期,和林格尔属于云中郡的管辖之内。汉代时,将此地设立为定襄郡。公元258年,鲜卑始祖拓跋力微率20万部众从长川(经内蒙古兴和县)迁至和林格尔境内,建立早期国家,公元376年,被前秦符坚所灭。公元386年,拓跋于牛川(今呼和浩特东南)复国,男当年回归盛乐,

改称魏王,建立北魏。隋开皇十九年,隋文帝杨坚在今盛乐镇南园子村筑大利城,唐开元二年,在此地置单于大都护府。清康熙三十一年,将此地建立为一个军事要驿。其后清廷移民实边,建立行省,1728年设置和林格尔理事通判,1741年改为协理痛叛厅,隶归绥道。1912年,中华民国改为县属,

2000年,和林格尔县辖1个镇、16个乡:城关镇、黑老窑乡、胜利营乡、董家营乡、樊家窑乡、新丰乡、羊群沟乡、三道营乡、新红乡、大红城乡、新店子乡、巧尔什营乡、舍必崖乡、西沟门乡、灯笼素乡、土城子乡、公喇嘛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17647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城关镇31177 巧尔什营乡14343 董家营乡15466 舍必崖乡13405 土城子乡7630 公喇嘛乡17742 西沟门乡10061 灯笼素乡4075 樊家窑乡6665 大红城乡9769 新红乡5968 新丰乡4909 新店子乡9487 羊群沟乡7084 黑老夭乡8601 胜利营乡4797 三道营乡5295。

【地质地貌】

地层(一)第四纪前地层,新第三系.底部砂砾岩与红土互层、顶部红土夹钙质结核层,总厚度约30米,普遍分布于县境东南丘陵区。

(二)第四纪沉积

l、下中更新统

(1)冲积红积层,为半胶结的砂砾层、局部夹粉沙层,具有交错层理,砾石成分为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安山斑岩及玄武岩等,厚度达15米。出露于宝贝河两岸。

(2)湖相沉积黄绿色粘质砂土及灰黑色淤泥中夹薄层的午胶结的砂层.分布于黄河左岸蒲滩拐。

2、全新统

(1)风积层,由细砂、粉砂组成。分布于县境黄河北岸地带、呈砂堆、砂垅、砂丘。

(2)冲积层,由砂、砂砾、粘质砂土等组成,分布于平原表层,层次清楚,岩层垂直方向变化较大,厚度无常。

构造轮廓本县位于内蒙古东西褶皱带南部.基底褶皱抽、近于东西向或东北向,与内蒙古东西褶皱带的构造线一致.盖层走向近乎东北~西南方向,向西北缓缓倾斜,与黄河西的鄂尔多斯台地相似。

地貌自然地理为黄土高原-在地上地势东南高而西北和西南低。由丘陵地形过渡到宽广的平原地形.具体分为五类: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湖积台地、宽谷洼地和冲积平原.在成因类型上,由剥蚀堆积地形到堆积地形。

剥蚀堆积地形分布于县于县镜东南部,海拔高程1100~1277米,由第三系砂砾组成,在表面上,普遍被黄土质粘砂土覆盖、形成浑圆形山顶,地形向西北倾斜。

堆积地形冲积平原,由黄河、大黑河、宝贝河、什拉乌素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微有起伏。盐渍化普遍,沼泽零星分布,由冲积砂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堆积而成.海拔高程1000~1050米。

风成地形,分布于县境西南、南部黄河以北局部地方,由细纱、粉纱组成固定砂丘和砂垅。一般高出地面约0.5—20米,海拔高程1000~1050米。

【气候资源】光能资源本县光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烈,热量资源较充足,降水少,雨水集中、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年日照时数2941.8小时,年日照百分率66%。≥5℃期间的日照时669.1小时,≥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1322.6小时。全县太阳年总辐射量为136.98千卡/厘米²,其中4—9月份为87.33千卡/厘米²。光合有效辐射量为67.11千卡/厘米²。本县光能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农田平均光能利用率仅为O.08~0.37%,低于内蒙古平均水平。

热量资源年平均气温5.6℃,年较差35.9℃。一月最冷,月均气温-14.0℃,极端最低气温-34.5℃;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1.9℃,极端最高气温37.5℃。≥0℃平均日数为223天,期间积温3261.7℃;≥5℃的平均日数19l天,期间积温314l℃;≥10℃的平均日数150天,期间积温2769.2℃。全年无霜期118天,终霜日一般为5月19日,初霜日一般为9月14日。由于县境内相对高差悬殊,气温

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丘陵和川区基本能够满足喜温作物生长的需要,山区有所不足,但可以满足耐寒、性喜冷凉、生长期短的作物生长需要。春温骤升加重了土壤失水干旱,秋温剧降使作物极易遭受早霜的危害。6—8月气温较高,与作物生长旺盛期相吻合,并且此间白天气温高,夜间较低,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植物同化和干物质的积累。

降水和蒸发多年平均降水量417.5毫米,保证率仅40~50%,最多年为702毫米(出现在1961年),最少年为202毫米(出现在1965年),相差3.5倍。年降水日数75天,年平均蒸发量1850毫米,湿润度在0.3~0.6之间。降水在时间分配上不均,同年各月间降水变化很大。植物生长期6~8月降水量占全年59.3%,这种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较为有利。降水集中易引起山洪暴发,加剧水土流失。本县降水地区差异大,降水量由东、向西呈递减趋势,最多地区年降水量450毫米以上,最少地区不足375毫米。

风能资源年平均风速2.2米/秒,年平均大风日数14天,最多38天,最少3天。大风主要出现在3~5月份,春季的大风经常毁坏禾苗,降低造林成活率,加剧春旱发生。大风是土壤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水资源】河流与湖泊全县境内河流都属黑河、浑河水系,较大的河流有11条,除浑河、茶房河、宝贝河长年有基流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洪水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