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作用机理Word版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艾灸介绍Word文案

中医养生艾灸介绍Word文案

中医养生艾灸介绍Word文案●第一章艾灸概述什么是艾灸➢艾----即艾草,是一种草本药用植物。

其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既可以防病治病,又可以净化空气驱除蚊蝇。

➢灸----是拿易燃的艾草点燃之后去熏、灸穴道,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穴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这种以艾草为原料的灸法叫艾灸。

概述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或称灸疗:是一种用艾绒制成的艾柱与艾条,或掺合其他药物对准或放在病人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燃烧之,使其发生特有之气味与温热之刺激,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和药物的作用透入肌肤,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深入脏腑,温经通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以调整生理功能,增强身体之抗力而收到治病防病,保健强身之功效。

是一种简便而又有效的外治方法,又因施灸的材料不同,故又有艾灸疗法与非艾灸疗法之分,临床尤以艾绒作材料而应用者居多,故统称为艾灸疗法。

(一)作用原理:➢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说明在不同穴位上施灸,不但能治疗疾病,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强身的作用,还可弥补中药和针疗的不足。

灸法是利用艾叶燃烧的温和热力刺激体表腧穴,通过经络传导,籍以激发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调气)的作用。

➢新针灸学;说,是由于它激发和调整人体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

这种作用,在于依靠集中在一定穴位上的温热刺激,通过神经传导的反射作用而达到的。

现代医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这种作用的机制是艾灸具有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增加红,白细胞的数量和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整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

这与传统的认识是一致的。

艾灸疗法的功效(一)调和阴阳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运用灸法的补泻作用,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以达调和阴阳之效。

(二)温通经脉,驱散寒邪(素问调经论)说,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

艾灸治病的基本原理

艾灸治病的基本原理

艾灸治病的基本原理第一:艾的热效应的作用原理。

以热引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寒之症,内气虚也,脏腑寒也,用艾灸纯阳之火引出体内正气阳气,逼出体内湿气寒气,比如古艾世家的督灸,就是助阳的灸法典型。

借热助阳:从中医的阴阳角度来讲,最能代表阳气的是太阳。

古人发现,把干燥的艾绒放在太阳底下烤,会起到一个助燃的作用,叫做“引天火”。

古人发现艾的扶阳效果最好,所以选择艾作为艾灸的原材料。

解表驱邪:人为什么要生病呢?主要是人体外面的风寒暑湿燥火,中医管它叫邪气。

这种东西不断地由体外进入体内,我们就会生病。

治病的过程刚好是反过来的:通过阳气不断地生发,由里往外,把进入体内的邪气不断地排泄出去,就是中医讲的治疗疾病的过程。

第二:艾的药效应作用原理。

艾属于温经止血药,能够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治疗虚寒性的出血(尤其是妇女崩漏下血);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腹部冷痛等妇科病,尤善调经,为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能温运气血,透达经络。

第三:艾火的红外线理疗机理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主要为近红外线,热力穿透性强,可以透达10mm以上,并被机体吸收,被毛细血管传输到更深远的部位;艾灸的红外线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增强免疫能力。

第四:艾的止痛的作用原理。

气血通畅消瘀散结。

不通则痛,气血瘀滞而肿,艾灸之法,破结化坚,以通为用,引毒外出。

第五:经络穴位对灸法敏感。

有一种灸法叫热敏灸,灸感能够沿经络穴位走窜。

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必须灸之,所以艾灸的经络穴位疗法疗效显著。

艾灸配穴方法艾灸取穴基本法则是标本兼治,消除病症为治标,去除疾病根源为治本,艾灸调理往往是标本兼治,调理过程中,治疗选穴要与养生保健灸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持久疗效。

五步配穴法就是在标本兼治的基本配穴思路如下:1、局部病症就艾灸局部单一病症或有明显的病灶反应点的病症:主要选择阿是穴(也就是病灶的位置或对应的反应点),如局部的疼痛、局部的皮炎或湿疹、网球肘、关节炎等。

艾灸原理及其作用解说

艾灸原理及其作用解说

艾灸原理及其作用解说
艾灸原理及其作用解说:
艾灸是一种中医疗法,使用压缩成棒状的艾叶,点燃艾叶并放置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疗法。

其原理是通过燃烧的艾叶产生的热量和草药物质的作用,刺激穴位,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艾灸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 温通经络:艾灸的热量可以温热经络,促进血液循环,调和气血。

它可以帮助舒缓疲劳、舒展肌肉、缓解筋骨疼痛等症状。

2. 疏散寒湿:艾灸的热量能够温暖体内,驱散体内的寒湿邪气。

它可以改善寒湿所引起的关节疼痛、肌肉僵硬和冷痹等症状。

3. 补虚固本:某些特定的草药在燃烧时会产生草药的特殊成分,这些成分能够通过经络作用,渗透到穴位和经络中,具有温补的作用,帮助补气血,益阳气,固本培元。

4. 调节内分泌:艾灸疗法的另一个作用是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促进激素的平衡。

它可以帮助改善内分泌失调导致的症状,如月经不调、失眠等。

5. 强化免疫力:艾灸的热量和草药的成分可以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

艾灸还可以增加白细胞的产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自愈力。

总的来说,艾灸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热量和草药的作用,刺激穴位,调节气血,温通经络,有助于缓解病痛,促进健康。

然而,在使用时应遵循专业人士的指导,避免不当的使用和潜在的风险。

艾灸治病的机理

艾灸治病的机理

艾灸治病的机理
一、艾草
艾草,别名家艾、艾蒿、蕲艾、香艾、灸草、医草等等,来源于菊科植物艾。

艾草的叶可供药用,中药名艾叶,其性温味辛苦,归肝、脾、肾经。

艾草属于止血药,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的功效。

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证、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等。

二、艾绒
1.将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可制成艾条、艾炷等,用以熏灸体表穴位,即艾灸,借灸火的热力和温度以及燃烧时产生的药物作用提高经络的传导作用,使气血温通、祛邪扶正,达到保健、治病目的。

2.对艾绒的要求为:蕲艾,陈旧者良(三年最佳),细软,柔烂如绵,无粗梗、叶脉、灰屑。

3.灸用艾叶(绒)的质量与产地、采摘时间、存放、炮制工艺有密切关系,施灸之前应认真选用,才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三、熟艾
古时灸用艾叶称“熟艾”,即指艾绒。

通常所说“艾叶,陈旧者良”、“三年之病,求五年之艾”,实指灸疗要用陈旧艾叶,若要煎服则宜用新品。

新艾气味辛烈,灸用容易伤人筋脉。

而陈艾
年份越久,艾绒比例越高,易挥发的挥发油成分相对减少,燃烧相对温和,且所含有毒物质如樟脑、侧柏酮减少,安全性提高。

现有资料表明灸用艾叶采用3年陈艾最佳,至于是否存放越长越好,则没有明确验证。

四、艾灸治病的机理
艾灸治病的原理是热辐射与药物渗透。

施灸过程中,艾绒燃烧释放的热辐射和红外线为免疫功能及体细胞代谢活动提供了能量。

艾绒中含有桉油精、松油醇、龙脑、樟脑、石竹烯、香苇醇等多种挥发油成分,是艾灸发挥作用的关键,通过灸热经皮肤渗透,起到抑菌、镇痛、抗疲劳、平喘以及驱杀蚊虫等作用。

此外,艾烟中也含有挥发油成分,在施灸过程中产生了良性作用。

灸疗法——作用机理

灸疗法——作用机理

灸疗法——作用机理灸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促进人体健康。

灸疗法通过燃烧艾灸或其他草药,在特定穴位上施以温热刺激,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理效应。

这些效应主要是通过全身反应和局部刺激而实现的。

本文将探讨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1. 局部刺激和反射效应灸疗法通常会选择特定的穴位进行治疗。

这些穴位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节点,通过这些穴位的刺激可以影响到全身不同的器官和系统。

局部刺激穴位后,可以通过经络传导、神经传导和血液循环等途径,产生一系列的反射效应。

这些反射效应包括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免疫调节等,从而对全身产生治疗效应。

2. 温热刺激的生物效应灸疗法的特点之一是施以热量刺激,而这种温热刺激也是其作用的关键之一。

温热刺激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的供血和氧气供应,加速新陈代谢,消除局部淤血和瘀血,促进伤口愈合。

此外,温热刺激还可以通过作用于末梢神经,产生镇痛作用,缓解疼痛症状。

3. 草药成分的作用在灸疗中,通常使用的草药主要是艾叶。

艾叶中含有挥发油、黄酮类、萜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成分。

这些成分可以通过直接吸入、药效吸收等途径,对全身产生作用。

研究表明,艾叶中的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舒筋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可以增强治疗效果。

4. 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灸疗法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局部刺激和直接生物效应,还可以通过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来产生治疗效果。

通过刺激穴位,灸疗可以影响下丘脑-垂体-靶器官轴,调节体内内分泌的平衡。

这种调节作用可以改善人体的整体状态,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综上所述,灸疗法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局部刺激和反射效应、温热刺激的生物效应、草药成分的作用以及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等。

通过这些机理的综合作用,灸疗法可以对各种疾病和不适产生治疗效果,并促进人体的健康。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灸疗法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不同疾病和个体存在差异,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原理(整合)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原理(整合)

艾灸的功效与作用原理(整合)艾灸的作用: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根据医学者检验结果,以白金所做之寒暖计实验560度或620度及到650度,加之风送火力强时达670度,又在石棉上燃烧出540度,由此艾绒燃烧的温度可以达到500度以上。

沁艾堂联合实验机构,又在动物温肉片上艾灸,测得温度为290度,剃去兔毛在腹部进行艾灸,测得温度达到220度(生物艾灸温度比较低,因血液循环夺其热的原因)。

“艾灸最适宜的温度是多少”,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朱兵等专家特别做过研究,在研究论文《不同热灸温度和面积刺激对神经元的激活作用》中,专家们得出结论:艾灸面积与温度一定时,可以产生治疗效果,但并非面积越大、灸温越高越好。

比如,当灸温为40℃、42℃时,不管灸多大面积也不产生效应,而当温度在44℃-52℃之间,SRD神经元总能被激活。

而人类对于热刺激诱发的痛阈(指引起疼痛的最低刺激量)在45℃左右,考虑到散热及个体等因素,可以比这个温度稍高一些。

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

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10mm,并被机体吸收。

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

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

现代研究认为,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

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

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艾灸的作用机理

艾灸的作用机理

艾灸的作用机理艾灸对人体治病保健有什么功效呢?中医认为,艾灸燃烧时所产生的温热之气,对人体具有温、通、调、补四大功效。

*温经散寒、行气活血:可以温暖人体的气血,排除体内积累的寒气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

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

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灵枢▫剌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之,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剌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

通过热经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剌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

所以灸法可用于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症、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通经活络、化淤止痛:可以打通体内不通畅的经络,消化炎症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

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等外因的侵袭或跌打损伤所致,人体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

艾具有芳香走窜经金的特性,艾在燃烧时所产生的温热与特殊气味,能够快速地打通人体受阻的经络,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体功能的作用,临床上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调节免疫:释放能谱、激活免疫,增强人体抗病和抗疲劳的能力人身体是否健康,要看人的免疫系统强不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在燃烧时,能够释放出大量的辐射能谱。

这些辐射能谱不但具有远红外线辐射能谱,更具有近红外线辐射能谱,而近红外线能谱的穿透能力在2-5㎜之间,能够有效的穿入较深的人体组织。

在近红外线辐射能谱的剌激下,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体本有的一种特殊的物质--“免疫激活素”。

这种免疫激活素具有催化剂和调节剂的作用,在施灸后,这种被激活的物质不断剌激机体,活化了机体的免疫系统,使原有的免疫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经常做艾灸就能够提高抗病和抗疲劳防感冒的能力。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作用一、作用机理:艾灸疗法的治病机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局部温热刺激效应灸疗是一种在人体某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治疗方法,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130℃左右,皮肤内温度最高在56℃左右。

皮下与肌层内的温度变化和表皮不同,灸刺激不仅涉及浅层,也涉及深层。

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斑痕、浮肿、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

同时又能使汗腺分泌增加,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泄;还可引起大脑皮层抑制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研究发现艾灸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

人体既是一个红外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肌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肌体所调控。

在艾灸疗法过程中,近红外辐射作用于人体穴位时,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是一种有利于刺激穴位的信息照射,在“产生受激共振”的基础上,借助于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状态,调控肌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恢复正常机能的目的。

2.经络调节作用经络学说是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灸疗学的理论基础。

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互相协调关系,主要是靠肌体自控调节系统实现的。

皮部起着接收器和效应器的作用,经络起着传递信息和联络的作用,头脑综合分析处理信息、发出指令、起着指挥的作用,即皮部、经络系统、大脑、四肢百骸、五脏六腑,这也是生物全息论的研究结果,医学已证明,即便是一种微小的局部性病变,也会呈现全身肌体失调的一切反映(如皮肤红肿,可引起发烧、全身不适),因此,经络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

因此在穴位上施灸时,由于艾火的温热刺激,才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迭加的结果,导致生理上的放大效应。

艾灸的作用-灸法的治疗机理

艾灸的作用-灸法的治疗机理

本文由艾灸先生摘录整理自【艾灸学习网 】,更多艾灸详情,广大灸友登录网站查看
灸法基于人体经络与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作用的体系,通过经络将热力与药力输送到人体的各个脏腑及其他组织器官而发挥疗效。

灸法以应用艾灸为主,艾叶性味苦、辛、温,人脾、肝、肾经。

艾叶气味芳香,易燃,具有温经通络、回阳救逆、活血行气、散寒除湿、消肿散结等功效。

《本草纲目》中说:“温中,逐冷,除湿。

”《别录》:“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孟子-离娄篇》有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指久患病体虚之人,必用陈年的艾长期灸治才可治愈。

现代研究证明艾叶的主要药效成分为挥发油,又名艾叶油,油中含有桉叶素、β-石竹烯、松油烯醇等。

艾叶油有明显的祛痰镇咳、抗过敏的作用,在体外对于白色葡萄球菌、甲链球菌、奈瑟菌、肺炎球菌及多数革兰阴性菌有抑制作用。

本文由艾灸先生摘录整理自【艾灸学习网 】,更多艾灸详情,广大灸友登录网站查看。

艾灸的作用机制

艾灸的作用机制

• 对免疫细胞产生影响:艾灸大椎穴对免疫低 下小鼠巨噬细胞功能有显著增强作用;艾灸 关元可促进吗啡以来小鼠淋巴细胞转化,提 高NK细胞的活性,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功能 等。 • 可提高老年人红细胞受体活性,拮抗血清中 红细胞免疫粘附因子,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
(四)抗衰老作用
• 调整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能力。 • 使ApoA喊量升高,ApoA/ApoB比值上升,调节老 年人脂质代谢,防止老年性血脂升高和动脉硬化, 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 • 对老年人微量元素和性激素调整 • 有效抑制细胞凋亡发生,延缓神经元老化 • 维持线粒体功能 • 调节血清褪黑素和松果体
(三)抗炎免疫作用
• 能调节免疫分子功能:艾灸关元、足三里 能明显升高血清IL-2的水平,降低血清IL-6 的水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和改善衰 老机体的免疫功能;化脓灸对体虚易感病 人的IgA 、C3有明显改善作用,表明艾灸 对血清补体含量有调整作用等 • 调节免疫器官:艾灸肾俞等穴位对免疫功 能低下小鼠的胸腺和脾脏有保护作用等
(二)活血化瘀作用
• 艾灸的热疗效应和艾叶焦油的化学成分等对经穴的刺激作 用,能激活血管的自律运动,改善局部微循环,可能是艾 灸活血化瘀作用的机制之一。 • 改善人体微循环,调节血液流变学指标,起到活血化瘀的 作用。 • 还可以引起手部微循环血流量增加。 • 通过对血液成分及血细胞的改变,达到活血化瘀效果。 • 有证据表明,艾灸对改善中老年痛症血液淤滞有良好的效 应,主要是通过清除痛症病人血液中增加的异常成分和改 善血液理时,可调节血管 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和氧自由基产生与 清除酶的系统 • 艾灸神阙,足三里,高脂血症病人的患病 率及血脂含量下降
(六)抗癌作用
• 作为手术,放化疗等方法的辅助手段,以 减轻毒副反应,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延 长生存期。 • 灸后IL-2,IL-6,IL-8水平都有所上升。

灸法——作用机理

灸法——作用机理

灸法——作用机理1. 引言灸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它通过燃烧艾叶或其他中草药,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灸法的作用机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疗法。

2. 暖病祛寒灸法主要以热刺激为特点,可通过增加皮肤表面的温度,进而传导到深层组织,以达到暖病祛寒的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寒为一种致病因素,容易导致机体气血运行不畅。

通过灸治,可以活血运气,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的流通,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改善寒邪引起的病症。

3. 疏通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的通道。

灸法的热刺激可以作用于穴位,进而疏通经络,促进气血畅通。

这种刺激作用可以刺激穴位周围的神经末梢,进而通过神经途径调节内脏功能和平衡机体气血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治疗作用。

4. 固本培元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脏腑、气血的平衡密切相关。

灸法可以通过热刺激作用,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的平衡。

例如,在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情况下,进行温热灸疗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

这种作用也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

5. 祛湿化痰湿邪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灸疗可以通过热刺激,促进湿邪的排出,改善体内湿气积聚的情况。

同时,灸疗还可以刺激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增强排湿的能力,从而实现祛湿化痰的效果。

6. 其他作用除了上述主要作用外,灸法还具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例如,可以舒筋活络,缓解肌肉酸痛;可以舒缓紧张情绪,调节心理状态;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症状等。

7. 结论灸法作为一种传统疗法,在中医理论和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作用机理包括暖病祛寒、疏通经络、固本培元、祛湿化痰等。

此外,还具有一些其他的作用。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灸法的作用机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种疗法,促进身体的健康和恢复。

以上是对灸法作用机理的初步探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灸法的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神奇艾灸Microsoft Word 文档

神奇艾灸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医艾灸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之一,用艾炷为主,熏灸穴位以治病。

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

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

艾灸是一种神奇的疗法,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

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

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

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犹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

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

《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

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艾灸灸法又名灸疗。

它使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体表的腧穴或疼痛处烧灼、温熨。

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养生美容之功效,《黄帝内经》的《灵枢·官能》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亦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

主要作用归结为: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

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

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

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

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灸治疗——作用机理

灸治疗——作用机理

灸治疗——作用机理1. 简介灸治疗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独特疗法之一,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是通过施加火热刺激于人体穴位,促进气血流动,调整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灸治疗的作用机理。

2. 灸治疗作用的主要机理灸治疗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产生治疗作用:2.1 热刺激灸治疗中所使用的艾叶具有较高的温热特性,通过灸热刺激人体穴位,能够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管扩张,提高组织的代谢和排毒能力。

热刺激还能激发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反应,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2.2 经络调理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能够调理经络系统。

根据中医理论,穴位是经络上的特殊部位,灸热会通过这些穴位进入经络,调理和平衡气血运行。

经络的畅通与健康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灸治疗能够改善和调整人体的整体气血循环,起到调理作用。

2.3 阴阳平衡中医理论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和人体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要素。

阴阳失衡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灸治疗能够通过调理气血、经络系统来调整阴阳平衡,恢复和维持人体健康状态。

2.4 祛寒驱寒灸治疗中的热刺激能够产生温热效应,使穴位局部温度上升,这对于寒邪引起的一些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温热能够温暖人体,驱散体内的寒气,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病痛。

3. 灸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灸治疗虽然有着广泛的适应症,但也有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

具体情况如下:3.1 适应症- 风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寒邪引起的疾病。

- 肩周炎、腰腿痛、颈椎病等慢性软组织损伤。

- 痛经、失眠、月经不调等功能性疾病。

3.2 禁忌症- 发烧、中暑、高热状态。

- 皮肤破损、炎症、溃疡等皮肤病。

- 孕妇、产后妇女、月经期女性。

4. 总结灸治疗通过热刺激、经络调理、阴阳平衡和祛寒驱寒等机理产生治疗作用。

它是一种具有多种适应症的传统中医疗法,但也有一些禁忌症需要注意。

在应用时需要结合具体病情和个人体质来选择灸治疗的方法和穴位,以达到最佳疗效。

灸疗原理——作用机理

灸疗原理——作用机理

灸疗原理——作用机理概述灸疗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点燃艾草或其他草药,在特定的穴位或患处上进行燃烧,以产生热效应来治疗疾病并促进健康。

灸疗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其作用机理包括热疗效应、经络调整、药物效应等多种因素。

热疗效应灸疗的主要机理之一是通过产生热效应来刺激穴位或患处,进而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以及加速组织修复。

当灸疗进行时,艾烟中释放的热量可以进入人体穴位周围的组织,引起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流动。

这种热疗效应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炎症,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经络调整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贯穿全身各个部位。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灸疗,可以刺激经络系统,调整气血运行,恢复和平衡身体的自然能量流动。

因为穴位与内脏器官、经络系统以及身体的不同部位有着密切联系,所以通过灸疗可以达到调节和改善身体机能的目的。

药物疗效在传统中医学中,灸疗常常会使用特定的草药,如艾草、桑叶、附子等,这些草药会在灸疗中产生药物效应。

艾草所燃烧出来的草药烟雾中含有挥发油和草药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产生药理作用。

草药的疗效可以根据其药性及燃烧的时间和温度进行调节,以达到治疗特定疾病的效果。

注意事项1. 灸疗需要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不建议自行操作。

2. 灸疗过程中应注意火源安全,避免烧伤事故的发生。

3. 对于孕妇、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应慎重选择灸疗。

结论灸疗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其作用机理包括热疗效应、经络调整和药物效应等多种因素。

通过产生热效应、调整经络系统和药物疗效,灸疗可以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并调节和改善身体机能。

然而,灸疗仍需谨慎对待,遵循专业指导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效果。

以上是对灸疗原理及作用机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灸法的治病机理

中医灸法的治病机理

中医灸法的治病机理一、概念艾灸法是将艾绒或以艾叶为主要成分的艾条或者艾炷点燃后悬置或者放置在身体穴位或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借助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刺激机体,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温经散寒、扶脱固阳、消肿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

二、灸法的治病机理(一)温经散寒《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脏寒生满病,齐治宜灸炳。

"可见灸法有温经散寒的功能。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寒凝气滞、经络阻痹所引起的寒湿阻痹、痛经、经痹、胃脘痛、寒疝腹痛、泄泻、痢疾等。

(二)扶阳固脱《扁鹊心书》记载:"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

"又有伤寒杂病论中云:“下利,手足逆冷,无脉者,灸之。

”可见阳气下陷或欲脱之危证皆可用灸法,以扶助虚脱之阳气。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脱证和中气不足、阳气下陷而引起的遗尿、脱肛、阴挺、崩漏、带下、久泻、痰饮等。

(三)消淤散结"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得温则行,气行则血亦行。

灸能使气机通畅,营卫调和,所以郁结自散。

所以临床常用于治疗气血瘀滞之疾,如乳痈初起、瘰病、瘿瘤等。

(四)防病保健"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

"又有书言之“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七海、命中、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也。

"说明艾灸有防病保健的作用,今人称之“保健灸”,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的能力,使人精力充沛,长寿不衰。

三、灸法施治原料用于施灸的原料很多,有艾绒、白芥子、灯芯草等,其中以艾绒最常见。

将干燥的艾叶经过反复捣碎,去除杂质,留取纯净细软的部分,即为艾绒。

艾叶气味芳香、辛温味苦,易于燃烧,火力温和,主灸百病。

另外根据灸法不同,还用到姜、蒜、盐、附子、蟾蜍皮、核桃壳、乳香、沉香、麝香等各种中药,还有金属筒状灸具、盒形木制灸具等。

艾灸机理分析

艾灸机理分析

传统艾灸机理分析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外治法之一,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逐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

宋·窦材在《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之说,《医学入门》也说:"凡一年四季各要熏一次,之气坚固,百病不生";"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可见,灸法在古代的医疗保健中曾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代实验研究也表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病治病。

随着艾灸疗法临床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治病机理的探究也在进一步深入,这里对艾灸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作一综述。

1 艾灸的药性作用机理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

关于艾叶的性能,《本草》记载:"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这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艾的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渗透到体内起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醒脑安神,通经活络。

日本在施灸材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有研究认为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并对不同品质艾的精油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

日本小林和子从艾中提取出有机成分并加以鉴定,认为艾的有机成分是庚三十烷(C37H36)和儿茶酚胺系缩合型鞣酸,鞣酸在优质艾中含量甚少,在劣质艾中含量多,比较经过提取处理和未经处理的两种艾的燃烧温度时间曲线的形成时,发现如没有C37H36,艾的燃烧将发生困难。

除对艾的成分方面的研究外,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聚焦艾的燃烧生成物的化学作用的研究。

钟氏认为,在灸疗过程中,艾叶虽然进行了燃烧,但其药性尤存。

日本学者大西等将艾和艾的燃烧生成物分别用甲醇提取,发现提取物有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的作用,而且艾的燃烧生成物作用较强。

西谷通过研究认为灸疗能引起施灸局部的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这并非由灸热引起,而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艾灸作用机理初探
灸法是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对人体可起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作用,治疗过程中病人有舒适感,因此很受患者欢迎。

灸法治病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呢?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笔者认为是一种“综合效应”的体现。

现代研究虽然不多,但也为这种“综合效应”论点提供了实验依据。

1 灸法的药性作用(化学作用)
1.1 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

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药物效应。

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本草正》也认为“艾叶,能通十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又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于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1.2 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

艾灸燃烧时是否产生了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呢?日本大西[1]和西谷[2]通过研究认为,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清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

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

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

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 灸法的热作用(物理作用)
2.1 灸法是以燃烧艾绒而治病,燃烧时的热效应也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也从北方来”。

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寒冷引起的疾病。

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毒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

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

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特别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于腧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特别能通过腧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2.2 现代研究证实,艾灸燃烧时产生的热量,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治疗的物理因子红外线。

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任何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和吸收红外线,人体也不例外。

近红外线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深,最多可达
10mm,并被机体吸收。

杨氏[3]的研究认为,艾灸在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谱是红外线,且近红外线占主要成分。

近红外线可激励人体穴位内生物分子的氢键,产生受激相干谐振吸收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传递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

艾灸时的红外辐射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也能给缺乏能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

而艾灸施于穴位,其近红外辐射具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通过经络系统,更好地将能量送至病灶而起作用,说明了穴位具有辐射共振吸收功能。

3 经络腧穴与艾灸理化作用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灸法的“综合效应”
3.1 经络腧穴是艾灸施术的部位,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是由艾灸理化作用和经穴特殊作用的有机结合而产生的。

艾灸的药性作用和热作用只有作用于经络腧穴,才能起到全身治疗作用。

例如,艾灸保健作用的产生是与强壮穴结合的结果。

艾灸作用于关元穴有回阳救逆的作用;艾灸作用于百会穴有升阳举陷的作用;艾灸作用于阿是穴可起到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的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经穴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而艾灸产生的药性和热是灸法作用的外因。

内、外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共同发挥灸法防治疾病的“综合效应”。

3.2 经络腧穴是否在灸法治疗中起到特殊作用呢?上述杨氏的研究已经说明了物理因子与经、穴的特殊关系。

虽然目前尚无艾灸的药化作用进入经络特殊传递途径的直接研究,但其它类似研究可证明这一特殊途径的存在。

刘氏[4]等在穴位注射的研究中发现,在适当选穴的情况下行药物穴位注射,可在短时间内产生与静脉注射同等或更强的药效,并认为穴注下药效的产生并非通过血液循环的途径,而是另有作用途径和机制。

这一不同于血循环的途径,就是经络的特殊途径。

这一研究证实了经、穴特殊作用途径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艾灸的药化物质,通过穴位皮肤进入腧穴后,也完全可能通过此途径到达病位和全身,并较快地起到治疗作用。

综上所述,艾灸产生治疗作用的机理,虽然传统中医的认识源于临床经验的总结,但他与现代研究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而现代研究结果为传统艾灸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

因此我们认为,灸法的作用是由艾灸燃烧时的物理因子和药化因子,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经络的特殊途径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

经络腧穴对机体的调节是灸法作用的内因,艾灸时艾的燃烧和所隔药物是灸法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

灸法是临床常用治法,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人们对灸法的作用原理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深入、系统,尚需作更多的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