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解剖学模拟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题共10分)1.门静脉内的栓子会引起下列哪个部位的栓塞?A、后腔静脉属支B、肝C、脑D、肾E、肺2.肝脏淀粉样变时,淀粉样物质主要沉积的部位是:A、窦状隙B、狄氏腔C、汇管区D、窦状隙与狄氏腔之间的网状纤维上E、叶下静脉周围3.血栓形成与以下哪项最密切:A、血管内膜损伤B、血管中膜损伤C、血管外膜损伤D、血小板损伤E、白细胞减少4.再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A、造血细胞B、心肌细胞C、肝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E、骨细胞5.上皮样细胞来源于:A、瘤细胞B、淋巴细胞C、成纤维细胞D、巨噬细胞E、上皮细胞6.恶性肿瘤的糖代谢过程中,可产生:A、多量乳酸B、球蛋白C、肿瘤坏死因子D、干扰素E、白细胞介素7.心内膜炎时,炎症常发的部位是:A、二尖瓣B、三尖瓣C、半月瓣D、心壁内膜E、乳头肌8.关于慢性性淋巴结炎,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淋巴结充血B、淋巴细胞坏死C、急性淋巴结炎的早期表现D、淋巴细胞大量增生E、窦卡他9.下列哪项描述不符合急性猪丹毒的病变:A、急性脾炎、脾肿大B、肾肿大,见出血点C、卡他性胃肠炎,胃底和十二指肠出血D、皮肤丹毒性红斑E、固膜性肠炎10.鸡马立克氏病也可以表现为鸡的:A、大肝病B、大脾病C、大肾病D、灰眼病E、白喉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题共10分)1.槟榔肝的镜检变化主要有:A、中央静脉、小叶间静脉和窦状隙扩张充满红细胞B、肝细胞坏死C、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萎缩D、间质结缔组织增生E、小胆管增生2.与肝脏脂肪变性有关的病变是:A、肝脏变硬B、肝脏变脆C、肝脏呈红黄色D、肝细胞内有包涵体E、肝脏内有大量结缔组织增生3.构成肉芽组织的主要细胞有:A、平滑肌细胞B、骨骼肌细胞C、成纤维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E、巨噬细胞4.淋巴细胞主要见于:A、细菌性炎B、病毒性炎C、寄生虫性炎D、慢性炎E、急性炎5.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主要是:A、内生性生长B、浸润性生长C、膨胀性生长D、弥散性生长E、突起性生长6. 慢性淋巴结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A、淋巴结肿大质变硬B、淋巴细胞和网状细胞增生C、中性粒细胞浸润D、窦卡他E、小血管扩张充血7.间质性肺炎常见于:A、猪肺疫B、猪喘气病C、绵羊梅迪病D、牛传染性胸膜肺炎E、马鼻疽8.肝硬化的实质是:A、肝细胞结节性再生B、肝萎缩C、结缔组织广泛增生D、小胆管大量增生E、形成假胆管9.固膜性肠炎可见于:A、猪瘟B、猪丹毒C、猪肺炎D、猪副伤寒E、猪痢疾10. 急性型猪丹毒的剖检特征是:A、肝脏小坏死灶B、败血症C、固膜性肠炎D、纤维素性肺炎E、皮肤疹块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本题共15分)1. 可以成为栓子的物质有:A、血栓B、脂肪C、坏死组织D、空气E、瘤细胞2.液化性坏死常发生在:A、脊髓B、心肌C、脑D、肾E、肠3.特殊肉芽组织镜下可见:A、上皮样细胞B、神经细胞C、肌细胞D、多核巨细胞E、成纤维细胞4. 炎灶局部的表现是:A、充血B、疼痛C、肿胀D、温度升高E、机能障碍5. 恶性肿瘤的特征有:A、常有完整包膜B、常有转移C、异型性小、分化好D、可见病理核分裂像E、术后容易复发6.单纯性淋巴结炎的病变为:(BCD)A、表面呈紫红色B、切面湿润潮红C、体积肿大D、窦卡他E、结缔组织大量增生7. 气支管性肺炎的病理变化有:(ABCD)A、沿细支气管分布的渗出性炎B、病变波及肺小叶C、病灶可相互融合D、病变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前下缘较明显E、肺泡腔内形成透明膜8. 猪瘟的剖检特征是:(BCDE)A、卡他性性肠炎B、固膜性肠炎C、出血性淋巴结炎D、坏死性脾炎E、非化脓性脑髓炎9.鼻疽结节的基本病变是:(ACD)A、变质鼻疽性结节B、化脓性鼻疽结节C、渗出鼻疽性结节D、增生性鼻疽结节E、出血性鼻疽结节10. 慢性猪丹毒的剖检特征是:(ABCDE)A、皮肤疹块B、心内膜炎C、关节炎D、丹毒性红斑E、皮肤坏死四、填空题(每空0.5分,本题共10分)1.骨折愈合通常经过血肿形成期、坏死骨吸收期、骨痂形成期_、改建期四个时期2.炎症的结局主要有完全痊愈、不完全痊愈、转为慢性迁延不愈和扩散蔓延四种。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充血:指某器官或局部组织血液含量增多动脉性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静脉性充血:由于静脉血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或器官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又称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常在肺泡腔内见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槟榔肝:肝淤血较久时,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切面可见到红黄相间的网格状花纹,其状如槟榔切面的花纹,故有“槟榔肝”之称右心衰竭--肺淤血:体积变大,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血浆从血管内渗入到肺泡腔、支气管和间质,支气管内大量白色或淡红色泡沫样液体,肺间质增宽,呈灰白色半透明状。
急性:肺内小静脉及肺泡壁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满大量红细胞,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的浆液和数量不等的红细胞。
慢性:肺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竭--肝淤血:急性: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表面呈暗紫红色,质地紧实。
切开时流出大量紫红色血液,切面上大小经脉均扩张。
肺小叶的中央静脉及其周围的窦状线扩张,充满红细胞,该区肝细胞因受压迫可能萎缩、变性、甚至消失。
小叶间静脉也扩张,充满血液。
慢性:脂肪变性,红黄相间的网格状花纹,槟榔肝。
肝小叶的中央静脉及周围的窦状线扩张,充满红细胞,该区肝细胞因受压迫而发生坏死,小叶边缘干细胞因缺氧而发生脂肪变性,肝硬化。
出血: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的现象破裂性出血:由于心脏或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渗出性出血:由于小血管壁(毛细血管前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脉)的通透性增高,血液通过扩大的内皮细胞间隙和损伤的血管基底膜而缓缓地漏出到血管外,也叫漏出性出血血肿:破裂性出血时,流出的血液积聚在组织内,并挤压周围组织形成的局限性血液团块积血:指由外出的血液进入体腔或管腔内出血性浸润:指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弥散性浸润于组织间隙,使出血的局部组织呈大片暗红色,又称片状出血或弥散性出血出血性素质:指机体有全身性渗出性出血倾向,表现为全身皮肤,黏膜,浆膜,各内脏器官都可见出血点血小板的活化:黏附反应(vW因子)、释放反应:a颗粒:纤维蛋白质、纤维连接蛋白、抗肝素。
兽医病理学资料
名词解释1.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使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2.淤血:由于静脉液回流受阻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
3.缺血:由于动脉管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供应不足或完全断绝4.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
5.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的坏死。
6.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
7.出血:血液流出心血管之外。
8.萎缩:正常发育的组织、器官,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减小或数量减少而使其体积缩小、功能减退的过程。
9.细胞水肿:又称水样变性,一般由颗粒变性发展而来,因变性细胞内水分明显增多,在胞浆形成大小不等的水泡,细胞呈空泡状,故称水泡变性。
10.变性: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
11.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
12.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基因调控下自主而有序的死亡过程。
13.细胞自噬:是一个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并使其包被进入囊泡,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的过程。
14.适应: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内外环境持续性的有害刺激所作出的应答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是非损伤性的可复性的。
15.肥大: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的增强。
16.化生:已分化成熟的组织为了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或理化刺激,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成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17.修复: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
18.再生:机体体内死亡或损伤的细胞,组织,由临近健康的细胞分裂增殖来完成修复的过程。
19.肉芽组织: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形成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20.机化:指机体内的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栓及血凝块等病理性产物,由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的过程。
21.包囊形成:对于不能机化的病理性产物或异物,则由肉芽组织将其包裹,称为包囊形成。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
兽医病理学复习资料一、概述兽医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是兽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通过对动物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兽医师诊断和治疗动物疾病,保障动物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
二、兽医病理学的分类1. 一般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化学等内容。
2. 特殊病理学:研究特定动物种类或特定疾病的病理学,如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肿瘤学等。
三、兽医病理学的主要内容1.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原因和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环境因素等。
2. 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和机体对疾病的适应机制。
3. 病理化学: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代谢紊乱。
4. 病理形态学:研究疾病在组织和细胞水平上的形态学变化,包括病理组织学和病理细胞学。
5. 病理诊断学:根据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对疾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6. 病理预后学:研究疾病的预后和预后因素,为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四、兽医病理学的研究方法1. 病理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变化的观察,进行病理学诊断。
2. 组织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切片和染色,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3. 细胞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细胞标本的涂片和染色,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进行病理学诊断。
4. 免疫组化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免疫染色,检测特定抗原的表达,帮助确定病理诊断。
5.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对动物组织标本的DNA、RNA等分子的检测,研究疾病的分子机制。
五、兽医病理学的应用1. 疾病诊断: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帮助兽医师确定疾病的种类和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
2. 疫病监测:通过对疫区动物的病理学检查,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流行。
3. 养殖业发展:通过对养殖动物的病理学研究,改善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提高养殖效益。
4. 药物研发:通过对动物病理学的研究,评价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
兽医病理学复习知识梳理超级完整版(含所有知识点)
病理学:是研究动物疾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及病理变化从而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疾病:病因与动物机体相互作用的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充血: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和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的现象,称为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里,引起局部组织中的静脉血含量增多的现象,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心力衰竭细胞:当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肺淤血时,肺泡腔中出现了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由于淤血的肝组织伴发脂肪变性,故在肝切面形成暗红色淤血与土黄色脂变肝细胞区相间,眼观似槟榔状花纹,故称为“槟榔肝”。
血栓:在活体的血管或心脏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析出,黏集形成固体物质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物质称为血栓。
机化:肉芽组织取代各种病理产物的过程。
12、发绀:瘀血发生在可视粘膜或无毛的皮肤时,瘀血部位呈蓝紫色,此变化称为发绀。
梗死:由于动脉血流断绝,局部组织或器官缺血而发生坏死,称为梗死。
栓塞:血液循环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并阻塞血管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
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出血:血液流出血管或心脏之外,称为出血。
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内出血。
瘀点:漏出性出血时,在皮肤、粘膜、浆膜和实质器官呈点状出血,称为血点或瘀点。
瘀斑:严重时,呈斑块状出血,称为血斑或瘀斑。
休克:是指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时所发生的,伊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为特征,并由此而导致的各种重要器官代谢障碍和结构损害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称为变性。
4、脂肪变性:在变性的细胞的胞浆中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滴的病理变化过程。
5、玻璃样变性:又称透明变性或透明化,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一种光镜下呈均质、无结构、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的现象。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二章霉形体传染病病理●目的和要求1.掌握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喘气病)、鸡败血霉形体感染的病理变化特征。
2.熟悉霉形体病原特性及其致病机理。
第一节猪地方流行性肺炎●猪地方流行性肺炎(swine enzootic pneumonia)是由猪肺炎霉形体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有独特的咳嗽和喘气症状,所以也称喘气病。
其病变特征主要是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病因和发病机理–猪肺炎霉形体,革兰氏染色阴性,呈圆形或类圆形。
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发病猪表现为咳嗽和喘气,咳出的飞沫和痰液使与之接触的健康猪发生感染。
–病原体进入呼吸道主要侵害支气管上皮细胞,若侵入粘膜下淋巴间隙,沿淋巴道进入淋巴结则引起增生性淋巴结炎。
●病理变化本病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继发感染型和隐性型四种,其中的慢性型病变最具代表性,其剖检特征为融合性间质性肺炎和肺淋巴结增生性炎。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外观肺脏呈气肿状态,心叶、尖叶上见融合成片的肺炎灶。
慢性型猪地方流行性肺炎●镜检呈间质性肺炎形象,肺泡壁充血、水肿、淋巴细胞浸润;支气管和血管周围炎。
第二节败血霉形体感染●败血霉形体感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nfection)是由败血霉形体引起鸡和火鸡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剖检特征为气囊炎、上呼吸道及邻近窦粘膜炎、眼炎和关节炎。
临床表现流泪、流鼻涕和喷嚏。
如鸡败血霉形体感染。
●病因和发病机理–鸡败血霉形体,革兰氏染色呈弱阴性,球形或卵圆形。
病鸡和病愈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道感染,有时也可以经消化道感染。
–病原进入呼吸道后,首先入侵鼻腔粘膜,随后扩散到眶下窦、气管、支气管、肺和气囊等部位,引起受侵组织的损伤及炎症反应。
病理变化---鸡败血霉形体感染●气囊炎,前胸及后胸气囊肥厚,囊腔内蓄积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镜检见气囊表面大量纤维素渗出并机化,导致气囊肥厚。
●鼻炎,鼻腔分泌物阻塞鼻孔,出现开口呼吸。
动物病理学
动物病理学一、名词解释:1、充血: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内血液含量比正常增多的现象,称为充血。
2、梗死: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缺血。
由于动脉血流阻断,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3、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和功能减退的过程,称为萎缩。
4、坏死:在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是当局部组织、细胞内的物质代谢停止,功能完全丧失时出现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
5、脂肪变性:是指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游离脂肪滴,简称脂变。
6、适应:是生物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
7、、再生:组织缺损后,由邻近健康组织细胞分裂来修复的过程称为再生。
8、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或数量增多而导致器官或组织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9、化生:是指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和功能上完全转变为另一组织的过程。
10、病理性钙化:在骨、牙以外的非骨组织内有钙盐沉着的现象,称为病理性钙化,包括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
11、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体温升高所导致的机能、代谢甚至结构变化的病理过程。
12、肿瘤:机体在某些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发生质变而呈现异常增生的细胞群称为肿瘤。
13、呼吸性酸中毒:由于呼吸功能障碍,CO2排出困难,或因CO2吸入过多而使血浆H2CO3含量增高的病理过程。
14、代谢性酸中毒:在某些病理情况下,体内固定酸增多或碳酸氢钠丧失过多,使血浆NaHCO3原发性减少的病理过程。
15、积水:当浆膜腔内液体积聚过多时称为积水。
16、休克: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后发生的,以组织灌流量急剧降低为特征,并导致细胞功能障碍、结构损伤和各重要器官功能代谢紊乱的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17、增生:从致炎因素作用于组织而出现炎症过程开始,伴随着组织损伤、血管反应,即可见到炎区内细胞的增生现象。
增生过程往往成为炎症的主要表现。
家畜病理学—动物病理学复习重点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猪传染病。
根据临床和剖检特征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猪丹毒。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因和发病机理–病原为猪丹毒杆菌,约24个血清型,革兰氏染色阳性。
–传染源主要是被猪丹毒杆菌污染的外界环境和带菌猪自体感染。
–外源传染物主要通过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入侵机体,病原很快进入血液引起菌血症。
●如果病原毒力强,在体内大量繁殖可引起败血症;●如果病原毒力较弱或机体抵抗力较强时,病原只在局部组织器官繁殖,如局限在皮肤血管引起皮肤疹块病变;●病原也可长期存在于体内某一部位,引起机体的变态反应,出现心内膜炎,关节炎和皮肤坏死的病变。
第五节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病理变化–急性型猪丹毒–亚急性型猪丹毒–慢性型猪丹毒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脏器的败血症变化和皮肤出现丹毒性红斑。
●脾脏高度肿大,切面隆起呈三角形,为典型的急性炎性脾肿;肾脏肿大变性,表面密布细小出血点;●全身淋巴结呈急性淋巴结炎,有不同程度出血;●消化道呈急性卡他性或出血性炎,在胃底和十二指肠尤为明显;实质器官淤血、变性。
亚急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皮肤疹块,多见于颈部与背部,疹块大小不等,多数为一致的紫红色,有的边缘紫红中心苍白。
慢性型猪丹毒●剖检特征为:心内膜炎(在二尖瓣心房面附着较大的菜花样赘生物,是丹毒性溃疡性心内膜炎继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机化的形象);多发性关节炎(外观关节肿胀,剖开可见关节软骨糜烂,滑膜增长)。
慢性型猪丹毒●皮肤坏死(肢体皮肤坏死,继发坏疽并已开始腐离;耳翼边缘皮肤坏死并继发干性坏死并继发干性坏疽)。
第六节放线杆菌病(actinocbacillus disease)●放线杆菌病是由放线杆菌引起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本病主见于猪,特别是4-8周龄的猪多发。
●病原和发病机理–病原为放线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
–传染源以病猪和隐性带菌猪为主,通过呼吸道传播,病菌引入肺脏繁殖,引起肺胸膜炎,入血后出现菌血症和败血症过程。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
动物病理复习知识点动物病理是研究动物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对于动物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动物病理的知识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复习知识点。
一、疾病的概论(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的斗争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状态被打破,表现出一系列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使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甚至丧失。
(二)疾病的原因1、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和寄生虫。
2、理化性因素物理因素如高温、低温、电流、射线等;化学因素如毒物、化学药品等。
3、营养性因素包括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过剩。
4、遗传性因素主要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疾病。
5、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胎儿的有害因素,如某些药物、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
6、免疫性因素包括免疫反应过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三)疾病的发展过程1、潜伏期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出现最初症状的时期。
2、前驱期从出现最初症状到出现典型症状前的时期。
3、症状明显期出现疾病的典型症状的时期。
4、转归期疾病发展到最后的结局,包括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和死亡。
二、血液循环障碍(一)充血分为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动脉性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小动脉扩张,输入过多的动脉血;静脉性充血则是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二)出血按出血的部位可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按出血的原因可分为破裂性出血和渗出性出血。
(三)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的条件包括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和血液凝固性增加。
(四)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栓塞的类型有血栓栓塞、脂肪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等。
(五)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动物病理考前必背复习资料
临诊反应:红肿热痛机能障碍发红:炎灶充血肿胀:充血、炎性水肿、组织细胞变性肿胀发热:动脉性充血,局部血流多流速快、代谢增强、产热增加(多为体表炎症,内脏器官发炎时无明显变化疼痛:局部张力大,压迫牵拉神经末梢;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局部代谢增强产生钾和氢离子,刺激末梢机能障碍:上述临诊表现综合总用的结果全身反应:发热;白细胞增多形态变化:实质细胞或间质代谢变化:分解代谢增强;组织内渗透压升高浆液性炎症:以浆液渗出为主的炎症肺脏:较常见,肺泡隔毛细血管充血,肺泡腔内充满浆液,有多少不一的白细胞,以及少量红细胞和纤维素淋巴结:淋巴窦扩大,含有大量浆液、巨噬细胞、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化脓性炎症: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局部组织坏死和脓液形的一种炎症He染色时,化脓灶被深染,且有明显界限纤维素性炎症:以渗出物中含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肺脏:肺泡腔内聚积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出血性炎症:渗出物伴有大量红细胞的炎症与单纯出血的区别:除红细胞外,还有伴有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急性增生性炎症:以组织增生为特征的急性炎症脑:病毒、寄生虫、食盐中毒引起的非化脓性脑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管内循环血量异常:过多-充血(动脉or静脉);过少-缺血血管内容物及血液形状异常:血栓/栓塞血管壁完整性与通透性:出血-破裂性or漏出性动脉血液断流:梗死充血(hyperemia):某器官或局部组织含血量增多的情况,分为动脉性和静脉性充血动脉性充血(arterial hyperemia):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血液增多的现象(主动性充血active hyperemia)简称充血动脉性充血原因:生理性(代谢性代偿性运动-肌肉充血,采食-肠胃充血)病理性:物理化学生物性因素动脉性充血类型:1.炎性充血:最常见,炎症早期或急性炎症2.刺激性充血:摩擦、温热、酸碱刺激3.侧枝性充血:某一动脉受阻,临近动脉吻合枝发生反射性扩张充血(有益)4.贫血后充血:作用于局部的压力迅速降低后,小动脉反射性充血,又称减压后充气(瘤胃鼓气)动脉性充血病理变化:大体变化:器官组织细动脉扩张,体积增大,颜色鲜红指压褪色,温度升高代谢旺盛,机能增强,多对机体有利动物死亡后使动脉性充血不明显:1.血管痉挛性收缩,使扩张的小血管空虚2.死后血管弹性下降,血液下沉,改变活体血液分布3.死于心衰的动物全身淤血而掩盖充血充血对机体的影响:利:增强组织抵抗力、促进组织恢复弊:引起水肿、淤血、出血静脉性充血: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引起静脉血管含血量增多,(被动性充血passive hyperemia)简称淤血(congestion)淤血发生原因和机理:静脉血管受压、静脉血管阻塞、心功能不全:左心衰竭-肺淤血/右心衰竭-肝淤血淤血病理变化:1.大体变化:器官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边缘钝圆,切面隆突,切口外翻),重量增加,暗红色,温度下降,切面湿润2.组织学变化:气管内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充满血液肺淤血:1.左心衰竭2.早期肺泡腔内大量水肿液,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3.晚期肺泡腔内出血,出现吞噬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心衰细胞heart failure cells)4.间质纤维组织增生肝淤血:1.右心衰竭2.肝脏体积增大,切面红黄相间,槟榔肝3.肝小叶中央区淤血,肝细胞萎缩消失或坏死,小叶周边肝细胞脂肪变性4.长期慢性肝淤血导致与血性肝硬化淤血的结局和影响:1.淤血性水肿2.淤血性出血3.萎缩、变性和坏死4.淤血性硬化5.促进血栓形成出血(heamorrhage):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外外出血:流出体外内出血: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出血原因和类型1.破裂性出血(heamorrhage by rhexis):外伤;血管受到侵蚀;血管病变2.渗出性出血(heamorrhage by diapedesis):①血管渗透性升高:血管壁损伤;血小板量和质发生改变;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障碍;②严重淤血、缺氧、中毒和急性高热性传染病病理变化:1.组织出血:淤点、瘀斑、溢血、血肿、出血性浸润2.外出血:呕血、咳血、血尿、血便出血的结局和影响:1.出血量少-完全吸收2.出血量较大-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3.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形成血肿血栓形成(thrombosis):活体心脏或血管中,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血栓(thrombosis):血栓形成过程中出现的固体质块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1.心血管内膜损伤:炎症、机械损伤2.血流状态改变:血流缓慢、停止、涡流形成3.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数量增加、凝血因子浓度增高血栓形成过程1.血栓头形成:血小板局部粘集成血小板堆,启动凝血途径产生纤维蛋白,使血小板牢固黏附于血管内部,形成血栓头2.血栓体部形成:血栓头阻碍血流,使其形成漩涡,形成新的血小板小堆,反复进行,形成珊瑚状血小板梁,红细胞纤维蛋白网填充空隙,形成血栓体部3.血栓尾部:局部血流停止,形成血栓尾部血栓类型:白色血栓:1.血流较快的时候形成,多见于心瓣膜2.由血小板形成3.灰白色,与心血管紧密连接4.珊瑚状的血小板梁,表面附着中性粒细胞,小梁间由纤维蛋白网和(少量)红细胞5.血栓头红色血栓:1.血流速慢,多见于静脉2.呈红色,易脱落3.由纤维素和红细胞组成4.静脉血栓尾部混合血栓:血栓体部1.血流缓慢部位,如静脉2.粗糙圆柱状,与血管壁相连,红白相间的条纹3.红色血栓和白色血栓详见排列微血栓:又称透明血栓1.是指在微循环血管中形成的一种均值结构并有玻璃样光泽的血栓2.发生在全身微循环小血管3.只在镜下可见4.由纤维蛋白构成5.多见于休克时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的结局:1.软化、溶解2.脱落3.机化与再通4.钙化血栓对机体的影响:利:阻止出血;防止血管破裂弊: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性;微血栓形成导致器官组织功能障碍栓塞(embolism):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栓子(embolus):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栓子运行的途径(与血流方向一致)1.左心和动脉系统栓子:栓塞全身动脉2.右心和静脉系统栓子:栓塞在肺动脉分支3.肠系膜静脉or脾静脉栓子:栓塞肝门静脉分支4.房室间隔缺损(先天心病):交叉栓塞5.较大静脉栓子向小静脉运行:逆行栓塞栓塞类型和影响:血栓性栓塞;脂肪性栓塞;气体性栓塞;其他栓塞(肿瘤细胞、细菌、寄生虫及虫卵)梗死(infarction):由于动脉血液断绝引起的缺血性坏死梗死的原因:1.动脉受压闭塞:肿瘤;外力压迫2.动脉阻塞:动脉内血栓形成;外来栓子栓塞3.动脉痉挛且侧枝循环不能代偿:如心肌梗死、梗死形成的条件:1.动脉血流阻断2.能否建立侧枝循环:双重血供(肝肺);终末动脉血供or吻合枝少(肾脾心脑)3.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神经细胞<心肌<骨骼肌4.血液含氧量:贫血、心衰、休克梗死的病变及(形态特征):锥体形-肾、脾、肺地图形-心肌不规则形-脑节段形-肠梗死的类型(根据含血量):贫血性梗死:1.组织细密且侧枝血管少的器官:心、肾、脾、脑2.梗死灶呈灰白色(白色梗死)3.镜下呈凝固性坏死(心肾脾)or液化性坏死(脑)出血性梗死:1.多见于肺,肠2.梗死灶含血量多,呈暗红色3.发生条件:组织疏松;双重血液供应or有丰富血管吻合枝;先存在高度淤血;动脉阻塞梗死结局和影响1.小的梗死灶溶解吸收2.稍大的梗死灶机化3.更大的形成包囊甚至钙化萎缩(atrophy):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全身性萎缩:1.长期营养缺乏2.慢性消化道疾病3.慢性消耗性疾病萎缩顺序:脂肪—肌肉—肝、肾、脾、淋巴器官—心、脑局部性萎缩:1.废用性萎缩: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2.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肾萎缩3.缺血性萎缩4.神经性萎缩: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6.营养不良行为萎缩:局部营养不良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全身营养不良恶性肿瘤、长期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缩病理变化:组织学变化:萎缩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减小,细胞器退化,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萎缩的结局和后果:1.原因消除后:恢复原状2.病变继续发生:萎缩的细胞最后消失,影响组织功能变性(degeneration):在物质代谢障碍下,细胞内外出现过多或异常有特殊理化性质的物质变性原因:缺血、缺氧、感染、中毒特点:细胞变性可逆,细胞间质变性不可逆变性分类:细胞肿胀、脂肪变性、透明变性、黏液样变性、淀粉样变性A. 细胞肿胀(cell swelling):细胞内水分增多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细微颗粒和大小不等的水泡颗粒变性胞浆内出现许多细微的蛋白颗粒水泡变性细胞内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发展成胞浆疏松透亮,胞体肿大肉眼观察器官肿胀,边缘变钝,无光泽。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一动物疾病概述疾病经过潜伏期:隐蔽期,病因作用于机体,至第一批症状出现时前驱期:出现最初症状,至主要症状开始暴露经过期:症状明显期,损伤相当明显,对诊断很有价值终结期:转归期不完全痊愈:疾病后,遗留有疾病的某些残迹或持久的变化(后遗症)病理状态:疾病之后遗留下的比较稳定的或发展极不明显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的变化死亡的三个阶段濒死:脑干以上的神经中枢功能丧失临诊死亡: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中枢高度抑制真死亡:(生物学死亡期)不可逆。
组织细胞功能和代谢完全停止二组织与细胞的损伤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变性①细胞肿胀: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病理变化1颗粒变性(实质变性)发生于心肝肾2空泡变性:(水肿变性)发生于皮肤黏膜上皮②脂肪变性:1细胞浆内脂肪液增多,染色后的石蜡切片,镜检见肝细胞有圆形空泡;其冰冻切片用苏丹Ⅲ染色;肝肿大,质脆如泥,色泽淡黄至土黄,切面结构模糊,有油腻感2鸡脂肪肝综合征:即槟榔肝(红黄相间)3口蹄疫:即虎斑心,心肌(红黄相间)③脂肪浸润:指细胞质基质内脂肪过多。
发生于心脏,胰腺,骨骼肌,肥胖动物④玻璃样变性:血浆蛋白进入细胞内引起1细胞内液玻璃样变性:即细胞内透明滴样变,常见于肾小球炎2血管壁玻璃样变性:常见于脾脏心脏肾,如动脉炎疾病猪瘟脾脏的贫血性梗死⑤淀粉样变性1本质是粗蛋白进入细胞间质2其变性组织遇碘时被染成棕褐色,再加入稀硫酸呈紫蓝色3发生于肝脾脏肾淋巴结。
如:肝有出血斑点;火腿脾(红白相间)坏死①凝固性坏死(干性坏死):本质是蛋白质凝固1贫血性坏死:常见于肾心脾;坏死区灰白色,切面楔形2干酪样坏死:常见于结核杆菌鼻疽杆菌的感染似豆腐渣样变性3蜡样坏死:见于白肌病②液化性坏死(湿性坏死):本质是蛋白质水解1脑软化:大脑软化(马食玉米中毒);小脑软化(鸡缺乏锌)2胰腺坏死:胰蛋白酶溶解坏死胰组织③坏疽: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引。
动物病理学
动物医学一,兽医学部分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为另一种成熟的细胞或组织所替代的过程。
2、代偿: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体内出现代谢、功能障碍或组织结构破坏时,机名词解释体通过相应器官的代谢改变、功能加强或形态结构变化来补偿的过程。
3、肉芽组织: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4、机化: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
5、淤血: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6、血栓: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7、梗死:由于动脉血液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
8、变性:指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现象。
9、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
10、坏疽:坏死组织发生腐败,称为坏疽。
11、溃疡:指皮肤、黏膜的坏死组织脱落后留下的较深的缺损。
12、炎症:活体细胞对致炎因子的局部损伤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应答性反应。
13、炎症介质:指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产生,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14、肿瘤: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对部分细胞正常生长的控制功能发生障碍,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而形成的一种恶性新生物。
15、发热: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升高的过程。
16、水肿:由于水盐代谢障碍使体液在组织间隙内蓄积过多,称为水肿。
17、休克:机体受到超强度刺激或剧烈损伤所发生的主要以急性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综合性病理过程。
18、败血症: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感染病理过程。
19、代谢性酸中毒:血浆中NaHCO3的含量原发性降低引起的酸中毒,称为代谢性酸中毒。
20、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包炎时,渗出在心包腔中或附着在心外膜上的纤维蛋白随心脏的跳动而摩擦成绒毛状外观,这样的心脏称之。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
兽医病理学总结复习学习材料第一部分:病因学1.定义:病因学研究导致动物生理和行为异常的原因。
了解病因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疾病。
2.分类:-感染性病因: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非感染性病因:由遗传因素、营养不良、环境因素、免疫系统异常或机体的其他异常引起的疾病。
3.病原体的传播途径:-直接接触: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体液、排泄物等传播。
-空气传播:通过微生物悬浮在空气中传播,如气溶胶传播。
-飞沫传播: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粪-口传播:通过摄入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虫媒传播:通过蚊虫、跳蚤、蟑螂等昆虫传播。
第二部分:病理生理学1.定义:病理生理学研究病理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机体功能的影响。
2.炎症反应:-性质: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抗感染和组织损伤的保护性反应过程。
-病理生理变化: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等。
-类型: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
3.组织坏死:-定义:组织坏死是细胞损伤不可逆过程,可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干酪样坏死等不同类型。
4.肿瘤:-定义:肿瘤是机体组织异常增生的结果,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
-病理特征:不受限制的细胞增殖、浸润周边组织和能够远处转移。
第三部分:病理解剖学1.定义:病理解剖学是通过对动物尸体解剖和组织检查,对疾病进行病理学诊断和病因分析。
2.解剖技术:-尸体处理:清洁和固定尸体,以保持组织的形态结构。
-组织取材:选择适当的组织取材方法,如取样切片或完整器官保存。
3.病理学诊断:-查看标本:观察标本的外观,如颜色、形态等特征。
-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寻找病理变化和异常。
4.病理报告:-报告结构:病理报告应包括动物信息、病理学诊断、病因分析和建议治疗方法等内容。
-报告解读:根据病理报告,进行病情评估和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兽医病理学的学习要点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三个方面。
通过了解病因、病理生理变化和病理解剖学技术,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为兽医学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病理学复习资料1.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其阶段性表现明显,通常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
8.动物病理是研究疾病的科学。
其内容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疾病的原因可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外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疾病内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疾病的外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1.疾病的外因包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肿的发生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5.调节血液酸碱平衡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9.脱水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常见的水肿有、、和等类型。
6.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脱水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血液中调节PH值得缓冲对有、、和等。
3.全身性贫血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0.缺氧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根据缺氧的原因和病理变化可将缺氧分为、、和四种类型。
10.缺氧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1.传染病的病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
4.休克按其发生发展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阶段。
8.发热常见的热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类型。
7.失血性休克按微循环的改变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期。
5.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可将发热过程分为、和。
其中,体温下降期的特点是产热散热,动物皮肤血管,汗腺分泌。
9.发热的临床经过大致可分为、和三个阶段。
9.发热的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败血症的特点是病原_____________,并产生____________。
11.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_____________,尿的颜色_____________。
10.肝前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_____________,尿的颜色_____________,粪的颜色___________。
10.肝后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_____________,尿的颜色_____________,粪的颜色___________。
11.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偶氮试验_____________,粪的颜色___________。
2.充血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四种类型。
10.栓塞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2.引起充血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3.血栓形成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血栓形成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且只有同时具备____________个及其以上原因才能形成血栓。
2.出血按血管的损伤程度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尿中带血称________,组织间隙中带血称____________。
3.血栓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血栓形成的条件可归纳为、和三个方面。
11.梗死的类别常见于和。
5.出血的类型有和。
9.出血按血管的损伤程度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体现为、、、和等。
6.缺氧是由于和所致。
按产生的缘故缺氧可分为、、和四种类型。
3.血栓的结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血栓的头部又称之为_____血栓,其主要组成成分是_____________。
15.血栓形成后,其结局有如下三种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栓塞的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
6.局部性萎缩,后者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7.坏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坏死细胞的核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5.梗死的类型有和。
2.出血按血管的损伤程度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粪中带血称为____________,组织间隙中带血称____________。
4.肝脂肪变性依据变性细胞与中央静脉的位置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坏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坏死时细胞核的变化为、和。
8.休克的种类很多,按病因分为、、、、和神经性休克。
10.坏死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为、、分离排出、包囊形成和钙化。
1.水泡变性主要见于一些病毒性疾病,如、。
3.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表现为、和。
13.坏死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为、、、包囊形成和钙化。
1.细胞坏死时细胞核的变化为、、。
2.坏死的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为、、、和钙化。
11.按坏死灶发生的位置,可把肝坏死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几种形式。
10.坏疽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类型。
6.颗粒变性的器官形态学上的变化是体积________,颜色_______,呈_______。
5.代偿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形式,但三者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5.影响再生的局部性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变质性炎见于、和等疾病过程中。
以炎区组织发生变化为主,常发生于、等部位。
8.肉芽组织是一种,组织外观呈。
9.代偿的形式有、和。
1.细胞核坏死通常表现为、和。
7.肉芽组织的性能包括、、和。
2.病理性钙化主要有和两种6.创伤愈合的类型主要有和。
12.血管再生的方式为和。
5. 血栓形成后,其结局有如下三种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肝脂肪变性依据变性细胞与中央静脉的位置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组织细胞损伤的形态变化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可复性变化,___________是不可复性变化。
6.体温下降期的特点是产热_____散热,动物皮肤血管_____,汗腺分泌______。
3.变性可分为、、、和等五种类型。
6.发热的热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几种。
7.炎症的局部病理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8.虎斑心属于____________性炎,猪瘟的回盲口出现扭扣状溃疡属_________性炎,绒毛心属____________性炎。
4.炎症的局部症状有、、、、。
7.动物死亡后有机体变为尸体,其变化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多种形式。
8.炎症按病理变化不同,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种类型。
8.第一期愈合的特点是创伤小、创缘__________、创内异物__________、炎性反应___________、愈合所需时间____________,愈合后形成的疤痕__________。
9.渗出变化过程中,白细胞渗出的过程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7.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和。
具有吞噬能力的炎性细胞是、和等。
10. 化脓性肾炎的感染途径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1.局部性含铁血黄素沉着表示该处发生过。
3.白细胞的渗出过程为、、、。
4.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主要见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一些特定的疾病,如猪的食盐中毒。
12.败血症的特点是病原_____________,并产生____________。
3.萎缩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萎缩,后者按发生原因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五种。
9.影响再生的局部性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凝固性坏死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6.组织细胞损伤的形态变化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可复性变化,___________是不可复性变化。
7.虎斑心属于____________性炎,猪瘟的回盲口出现扭扣状溃疡属_________性炎,绒毛心属____________性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