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环境消毒效果监测

合集下载

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一、目的为确保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各科室、部门的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

三、组织架构1. 成立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后勤保障科等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

2. 设立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办公室,负责全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

四、监测项目和频次1. 监测项目: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消毒后物品等的监测。

2. 监测频次:(1)空气监测:洁净手术室及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科室每月监测一次,其他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

(2)物体表面监测:每季度对重点部门如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手术室等进行监测,其他科室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3)医务人员手监测:每月对重点部门如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手术室等进行监测,其他科室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使用中消毒液监测:每月对所有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监测。

(5)消毒后物品监测:每月对所有消毒后的物品进行监测。

五、监测方法和标准1. 监测方法:(1)空气监测:采用沉降法进行监测。

(2)物体表面监测:采用棉拭子涂抹法进行监测。

(3)医务人员手监测:采用棉拭子涂抹法进行监测。

(4)使用中消毒液监测:采用生物指示物法进行监测。

(5)消毒后物品监测:采用棉拭子涂抹法进行监测。

2. 监测标准:(1)空气监测:细菌总数≤500cfu/m³,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2)物体表面监测:细菌总数≤5cfu/m²,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3)医务人员手监测:细菌总数≤1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4)使用中消毒液监测:细菌总数≤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5)消毒后物品监测:细菌总数≤5cfu/m²,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医院环境、物品清洁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物品清洁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XXXX医院环境、物品清洁消毒与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执行《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保证医院环境、消毒灭菌设备、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等消毒灭菌效果合格。

1、重点部门导管室、ICU、手术室、产房、消毒供应中心、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口腔科门诊、消化内镜室、急救中心、检验科、血库、感染性疾病科、门诊手术室、肿瘤血液病房等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卫生及使用中的消毒液每季度监测一次,普通病房、换药室、检查室等当疑有医院感染暴发或流行与环境境污染有关时进行相关项目监测。

2、透析用水细菌培养每月一次,内毒素监测每季度一次,化学污染物监测每年一次。

3、消化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一次,监测数量不少于5条,少于5条应全部监测。

4、压力蒸汽灭菌、干热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1)工艺监测:每锅登记温度、压力、时间、锅次、物品、消毒员等。

(2)化学监测:常规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

采用快速压力蒸汽灭菌程序灭菌时,应直接将一片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待灭菌物品旁边进行化学监测。

(3)压力蒸汽灭菌B-D试验:每日一次。

生物监测:每周一次,有植入物时每锅进行生物监测;低温等离子灭菌每天至少进行一次灭菌循环的生物监测。

5、紫外线(1)日常监测:登记照射时间、累计使用时间、使用人签名,每周一次擦拭记录。

(2)强度监测:每半年一次。

(3)监测仪器每年校正一次。

6、消毒剂(1)化学指示卡监测: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易挥发消毒剂每日监测。

(2)生物监测:消毒剂(如碘伏、乙醇等)每季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菌。

高效消毒剂(如戊二醛、邻苯二甲醛)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7、清洁用品:地巾、布巾、洗涤织物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菌。

8、污水、污物(1)污水处理活性氧浓度监测每日2次。

(2)每月进行粪大肠杆菌监测及沙门氏菌监测。

9、所有监测质量控制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监测结果超标项目,及时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消毒措施,复检结果质量控制合格。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持续改进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持续改进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前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作为重要的诊疗场所,其消毒灭菌效果越来越受到关注。

医院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持续改进制度是保障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该制度的实施。

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方式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保障医院环境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以下方式:1.测定消毒剂和杀菌剂浓度。

医院消毒剂和杀菌剂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浓度使用,否则会影响其消毒效果。

因此,监测医院消毒剂和杀菌剂浓度是必要的。

2.细菌培养和鉴定。

医院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只有通过细菌培养和鉴定才能准确评估消毒灭菌效果。

3.生物指标监测。

生物指标监测主要是通过检测某些生物的存活情况来评估消毒灭菌效果。

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评价指标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评价指标是评估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关键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测定消毒剂浓度。

消毒剂浓度是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其浓度合格率是评价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2.消毒区域表面细菌数。

消毒区域表面细菌数能够反映医院环境卫生状况,其合格率也是评价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3.物品接触回收箱中细菌数。

物品接触回收箱是医院环境中重要的储存物品的场所,因此,物品接触回收箱中细菌数对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的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实施方案环境卫生学监测质量持续改进制度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详细的消毒灭菌监测方案。

该方案应包括监测方式、监测频率、监测内容等具体细节,确保监测工作全面、准确。

2.建立健全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监测数据应及时、准确地录入系统,并及时生成监测报告,为后续分析和判断提供依据。

3.对监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监测结果应综合分析,找出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4.加强监测质量的管理。

包括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训、制定监测质量评价标准、建立监测数据反馈机制等。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

医院消毒效果监测

04
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和改进措施
监测结果分析
监测指标
对医院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时,应关注微生物数量、 菌落数等关键指标,确保 消毒效果达到预期标准。
监测频率
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合理 安排消毒效果监测的频率, 确保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 整改。
监测方法
采用合适的监测方法,如 采样、培养、计数等,确 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
臭氧消毒注意事项
臭氧对人体有害,使用时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避免臭氧浓度过高 导致中毒事件发生。
03
消毒效果监测标准和流程
监测标准
1 2
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
根据国家卫生部发布的消毒技术规范,对医院消 毒效果进行监测,确保达到规定的消毒合格标准。
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根据医疗行业和地方的相关标准,结合医院实际 情况,制定具体的消毒效果监测标准。
THANKS
感谢观看
要点二
未来展望
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消毒效果监测水平,建议医院加强制度 建设,完善消毒流程和操作规范;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 高消毒意识和操作技能;加强监管力度,定期开展消毒效 果监测和评估工作;同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提高 消毒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经验的 积累,相信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工作将得到持续改进和提升 。
01
02
03
04
热力消毒
利用高温或高压对物品进行消 毒,如压力蒸汽灭菌法、干热
灭菌法等。
紫外线消毒
利用紫外线照射物品表面进行 消毒,适用于空气、表面和物
品的消毒。
过滤除菌
通过过滤介质去除空气或液体 中的微生物,如医用空气净化
器等。
机械清洗
利用机械力去除物品表面的污 垢和微生物,如超声波清洗等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管理制度1.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高风险部门及重点部门如手术部、内科监护室、外科监护室、急诊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及 NICU、消毒供应中心、胃肠镜室、口腔科、急诊科、检验科等部门每季度进行环境卫生学及消毒效果(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抽查监测一次。

对普通科室每年抽查监测一次。

2.各科对本科室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依据《医院消毒、灭菌环境监测质控标准》要求进行微生物学自测。

细菌菌落总数应符合国家《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3.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相关部门的环境卫生学有关时应随时进行监测;增加采样点,查找、分析原因。

4.若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可能与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有关时,应增加医疗器械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频率及内容。

5.消毒剂每季度进行一次生物监测,使用中的皮肤黏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其他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使用中消毒剂有效浓度应符合使用要求,连续使用的消毒液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

若怀疑出现医院感染暴发与消毒剂有关时,及时进行微生物监测。

6.临床科室新增设空气净化设施使用时,应及时进行相关的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应达标。

7.紫外线灯管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线照射强度检测,日常监测包括灯管使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

紫外线照射强度检测应每半年进行一次,使用中灯管强度:≥30W 直管型≥70uw/cm2;30W 高强度≥180uw/cm2。

8.各种消毒后的内镜及其它消毒物品,应每季度进行生物监测,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后的内镜应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

9.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对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的物品抽样检查,若医院感染暴发与相应物品有关时,随时进行监测。

10.灭菌效果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消毒供应中心负责监测。

10.1物理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进行监测。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

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卫生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以下是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的详细内容:一、目的和原则1. 目的:通过对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评价消毒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剂是否有效、消毒效果是否达标,以及掌握医院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

2. 原则:医院环境卫生学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应遵循科学性、规范化、持续性和改进性原则,确保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卫生安全。

二、监测项目和标准1. 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及环境外表、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1)空气监测:对洁净手术室、洁净技术房间、新生儿室、重症监护室等关键区域进行日常监测,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监测。

(2)物体及环境外表监测:对医院各类物体表面、地面、墙壁等环境外表进行定期监测。

(3)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对医务人员的手进行定期监测,以确保手卫生状况符合要求。

2.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对医院各类消毒剂、无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设备进行监测。

(1)消毒剂监测:定期对消毒剂的有效浓度、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2)无菌物品监测:对医院各类无菌物品进行监测,确保其无菌状态。

(3)消毒设备监测:对高压蒸汽灭菌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等消毒设备进行监测,确保其工作正常。

三、监测方法和程序1. 监测方法:采用国家规定的监测方法和技术标准,包括采样、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环节。

2. 监测程序:(1)制定监测计划:根据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特点,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

(2)监测实施:按照监测计划,进行现场采样和实验室检测。

(3)数据分析和报告: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撰写监测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结果处理和持续改进1. 结果处理:对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对不合格的项目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

2. 持续改进:督促相关科室和人员按照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并对整改效果进行跟踪监测,确保医院环境卫生学和消毒灭菌效果的持续改进。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一)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一)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一)随着人们对医疗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医院消毒灭菌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在医院环境中,存在着大量可病原体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可能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疾病。

因此,进行有效的消毒灭菌,是保障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措施。

然而,消毒灭菌的效果是否达标,是否能够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进行严格的监测和评估。

一、医院消毒灭菌的监测内容1.消毒灭菌器具的检测。

如手术器械、注射器等。

2.消毒液的检测。

如常用的酒精、紫外线、氯气等。

3.手卫生的检测。

如手消毒液、手套、手袖等。

4.医院环境的检测。

如病房、手术室、门诊等。

二、医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的方法1.生物指示器法。

生物指示器是用特定的微生物或酶制成的。

将其放入灭菌器具中或环境表面,经过一定时间取出响应系统,判断该微生物或酶是否灭活,进而评价消毒灭菌效果的方法。

2.化学指标法。

通过对消毒剂的检测,如浓度、PH值、温度等指标来评价消毒灭菌效果的方法。

3.微生物学检测法。

通过对试样进行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来评价消毒灭菌效果的方法。

三、医院消毒灭菌监测的意义通过对医院消毒灭菌进行监测,可以有效地掌握医疗设施、人员及环境的消毒灭菌情况,减少医疗操作中的感染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健康。

四、医院消毒灭菌监测的不足目前医院消毒灭菌监测主要由国家或地方卫生部门实施,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如:1.监测周期不够频繁。

2.监测指标不够全面。

3.监测数据不够公开透明。

为了更好地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需要不断完善医院消毒灭菌监测的制度,加强技术力量和设施建设,提高监测效果和范围,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有效、公平的监测体系。

综上所述,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以便追踪记录、合理运用治疗、定期公开数据,倡导各类医务人员和患者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抑制因疏忽大意、治疗误区、机会主义而带来的病情反复和传染性疾病。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六、手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方法: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 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 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 约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的棉拭子,剪去操 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10ml含相应中 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进行细菌菌落总数 和致病菌检测。
结果判定:每个指示菌片接种的溴甲酚紫 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 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葡萄 糖蛋白胨水培养基都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 灭菌过程不合格。
环氧乙烷灭菌器灭菌效果监测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ATCC9372)菌片事 先放入一次性注射器中(每个注射器中放1个菌 片),然后封装在一剥离式包装袋内。菌片在灭 菌器内布放的数量应足够多,应放在那些在性能 鉴定时发现是最难灭菌的部位,并均匀分布于整 个灭菌物品中。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
采样面积(cm2)
(2)致病菌检测:按《消毒技术规范》3.17.15原 则执行。
4、结果判定
Ⅰ、Ⅱ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m2, 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 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金 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2)Ⅱ、Ⅲ类环境布点、采样方法
依 据 《 消 毒 技 术 规 范 》( 卫 生 部 2002 年 版 ) 3.17.8。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 内、外点布点部位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 M2,设 4角及中央5点(双对角线),4角的布点部位距墙壁 1M处。
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直径为9cm)放在室内各采 样点 处 ,采 样 高度 距 地面 1.5 米(GB15982-1995: 0.8~1.5米),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 旁,暴露5分钟,盖好立即送检,于37℃培养48小时, 计数平板菌落数,并计算出空气细菌菌落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或怀疑与医院感染爆发有 关时进行采样。
• 2、采样方法:用5 cm×5cm灭菌规格板放在被检物体 表面,用浸有无菌生理盐水采样液的棉拭子1支,在规 格板内横竖往返各涂抹5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连续 采样4个规格板面积,被采表面<100 c㎡,取全部表 面;被采表面≥ 100 c㎡,取100 c㎡。剪去手接触部 分,将棉拭子放入装有10ml无菌检验用洗脱液的试管 中送检。门把手等小型物体则采用棉拭子直接涂抹物 体表面采样。采样物体表面有消毒剂残留时,采样液 应含相应中和剂。
采样面积( c㎡) 小型物体表面的结果计算:用cfu/件表示
(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物体表面监测重点部位——手频繁接触区域 1、门:门把手、推手的区域、 2、椅子:靠背中央处 3、灯开关:开关和基座板 4、非感应式水龙头:开关 5、空调控制面板或遥控器、 6、监护仪:控制面板、触摸屏、电线 7、扶手:如手术室无影灯拉手、抽屉拉手 8、电话:按键、听筒靠顶端、电话线下端 9、静脉输液支架:齐胸高度手环握部分
(1)、洁净手术部及其他洁净用房可选择沉降法 或浮游菌法,参照GB 50333要求进行监测。浮游菌法 可选择六级撞击式空气采样器或其他经验证的空气采 样器。监测时将采样器置于室内中央0.8-1.5m高度, 按采样器使用说明书操作,每次采样时间不应超过 30min。房间面积>10㎡者,每增加10㎡增设一个点。
(四)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
2、监测方法: (2)未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的房间采样沉降法:室内 面积≤30㎡,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内、外点应 距墙壁1m处;室内面积>30㎡,设四角及中央5点, 四角的布点位置应距墙壁1m处。将普通营养琼脂平皿 ( ø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1.5m;采样时将平皿盖打开,扣放于平皿旁,暴露规 定时间(Ⅰ类环境30min;Ⅱ类15min;Ⅲ、Ⅳ类 5min)后盖上平皿盖及时送检。
平皿收放顺序:从里到外(放)
从外到里(收)
(四)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
2、监测方法(洁净手术部的布点方法及结果判定)
洁净度级别
手术区
5级
周边区
6级
手术区
6级
周边区
7级
手术区
7级
周边区
8级
8.5级
布点方式
对角线
每边内两点
四角布点 长边内2点 短边内1点
单对角线 长边内2点 短边内1点
避开送风口
正下方
布点数
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 用无菌吸管吸取一定稀释比例的中和后混合液 1.0ml接种平皿,将冷至 40-45 ℃的溶化营养琼 脂培养基每皿倾注15-20ml, 36 ℃ ±1 ℃温箱培 养72h,计数菌落数;怀疑与医院感染爆发有关 时,进行目标微生物的检测。
2、计算方法: • 消毒液染菌量(cfu/ml)=平均每皿菌落数×10
13 21 8 4
10 6 3
9 6
≥3
标准
0.2 0.4 0.75
1.5 2
4
6
(四)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
3、结果计算
院感科_
主要内容:
• 一、医院环境消毒效果监测采样的方法 • 二、采样的基本原则 生效果的监测方法
• 1、采样时间: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 2、采样方法:备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
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 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 涂擦过程中转动棉拭子;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 分剪去,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 管内,及时送检。
(二)物体表面的消毒效果监测
• 物表(手)卫生学监测的影响因素
试管 试管架 培养基 棉签 规格板 酒精灯 采样箱
采样工具
采样面积 采样手法 蘸取洗脱液 二次污染
送检
样品采集
实验操作人员 中和剂
实验室级别 实验结果计算
和判读
实验室因素
(三)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 1、监测方法:用无菌吸管按无菌操作方法吸取 1.0ml被检消毒液,加入9ml中和剂中混匀。醇类 与酚类消毒剂用普通营养肉汤中和,含氯消毒剂、 含碘消毒剂和过氧化物消毒剂用含0.1%硫代硫酸 钠中和剂,洗必泰、季铵盐类消毒剂用含0.3%吐 温80和0.3%卵磷脂中和剂,醛类消毒剂用含 0.3%甘氨酸中和剂,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 消毒剂可在中和剂中加入吐温80至3%;也可使用 该消毒剂消毒效果检测的中和剂鉴定试验确定的 中和剂。
3、检测方法:
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震荡20秒或用力振打80 次,用无菌吸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灭菌平 皿,每一样本接种2个平皿,平皿内加入已溶化的 45℃-48℃的营养琼脂15-18ml,边倾注边摇匀, 待琼脂凝固,置36 ℃ ±1 ℃温箱培养48h,计数 菌落数。
4、细菌菌落总数计算方法:
×稀释倍数
使用中的消毒液染菌量测定
3、结果判断
使用中灭菌用消毒液:无菌生长; 使用中皮肤粘膜消毒液染菌量:≤10cfu/ml, 使用中其他消毒液染菌量: ≤100cfu/ml。
4、注意事项
采样后4h内送检。
(四)空气的消毒效果监测
1、采样时间: 采用洁净技术净化空气的房间在洁净系统自净后与
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非洁净区域在消毒或规定的通 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采样;或怀疑与医院感染 爆发有关时采样。 2、监测方法:
3、检测方法
• 充分震荡采样管后,取不同稀释倍数的洗脱液 1.0ml接种平皿,将冷至40-45 ℃的溶化营养琼脂 培养基每皿倾注15-20ml, 36 ℃ ±1 ℃温箱培养 48h,计数菌落数。怀疑与医院感染爆发有关时, 进行目标微生物检测。
4、结果计算
规则物体表面:物体表面菌落总数(cfu/ c㎡)= 平均每皿菌落数×洗脱液稀释倍数
细菌菌落总数(cfu/ c㎡)=平板上菌落数×稀释倍 数/采样面积( c㎡)
(一)手卫生效果的监测方法
• 为什么手越洗越脏? 揉搓时间≥120秒 明白两个概念:
常居菌: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 暂居菌: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 除的微生物,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 切相关。
手揉搓时间:卫生手:15s 外科手:120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