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先秦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
孔子:《论语‧学而》 孟子:《孟子‧梁惠王》 韩非子:《五蠹》 荀子:《劝学》 墨子:《非攻》
孟轲
韩非
论语
• 平易雅正深长的言论《论语》 • 孔门后学记录孔子及其门人,时人 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 审美理想是尽善尽美 • 经典思想——有教无类,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 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的性格形象—— 平易雅正、隽永含蓄。
• 晁错:《论贵粟疏》
•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
3、唐宋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
• 韩愈:《师说》 • 柳宗元:《三戒》
• 欧阳修:《朋党论》
• 苏洵:《六国论》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二、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发展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
•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
月统记传》是1815年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
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 林上》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墨子
• 墨者集团,即是学术团体,又是生活刻 苦、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
• 提倡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
节葬、非乐、非命等。 • 质朴有文的逻辑文:《墨子》
• 反对文采,讲究逻辑性。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带五湖。 法不仁,不可以为法。 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非攻
• 《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先秦诸子散文中最著名 的作品之一。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响古今的和平主义,
是平民主义的战争观。
• 战争的残酷性、欺骗性、战争根源、
和平道路。
• 墨子战争观的人民性。
3、旧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作者 (3)张季鸾(1889-1941) :
《季鸾文集》,其最辉煌的时
期是主持大公报笔政的15年, 1940年荣获美国密苏里新闻学 院大奖。 a.文章基调:抗日; b、在某种程度上能做到公 正; c、文章富有感情。
张季鸾社评的写作原则 《大公报》奉行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
3.人物介绍: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资
产阶级改良派中最有影响的政
论家 ,著有《饮冰士合集》。 他使时务体(又称报章体,即 适合在报纸上发表的议论文) 脱离了传统的议论文,成为了 一种独立的体裁,奠定了现代 新闻评论的基础。
4、报刊政论及其特色
政论:从政治角度议论新闻事件或现实问题的议论
张季鸾社评的选题范围及政治态度 虽然自1926年11月7日起,《大公报》社评取消了署名
制,“若干重要文章且多系大家商讨后由一人执笔”。但在张
季鸾担任总编辑的15年间,《大公报》绝大多数社评出自他手。 由于兼具文人的深厚学养与报人的职业敏感,他的社评往往目 光敏锐、视野开阔。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局的变动,其社评的 选题范围和关注重点也不断拓展或转移:从百姓疾苦,到政府 腐败;从时局变化,到前方战事;从国内事变,到国际形 势……凡属值得评价、需要议论之事,几乎均有涉及。
5、早期时评及其特色
时评:以议论时事为主的评论,最初专指时事短
评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报刊时评开始出现。1904年 创刊的《时报》(主办人狄葆贤),专门设臵《时 评》专栏,所发评论注意与当天重大新闻相配合, 篇幅短小,时效性强,一事一议,大致相当于现在 报上的“短评”或“编后”,时评成为《时报》的 一大特点 。 与政论相比,时评更注意新闻性,特别是时效性, 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闻评论
•
在阐明观点、陈述论据、安排
材料及段落衔接等方面都非常严密, 有一种逻辑力量。
• 3.
冲击了以桐城派为代表的保守
文风,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 起了先导作用。
(二).梁启超的政论、时评
1.梁启超政论、时评的影响
梁启超是继王韬之后中国近代报 刊史上最有影响的政论家。作为资产 阶级改良派主要的报刊活动家,在他 担任《时务报》总主笔期间撰写的政 论曾风靡一时,以《时务报》政论为
韩非子
• 犀利峭刻的议论:韩非散文 • 基本观点是重质轻文,崇实反虚。 • 《韩非子》自创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 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 • 论证精密透辟,尤以驳论见长。 • 深刻“明切”,词锋犀利,具有峻刻峭拔的风
格。
• 文体丰富多样。 •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孟子
• 气盛辞壮的论辩——《孟子》 • “王道”、“仁政” •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的对话体散文,由孟子和弟子万章 等合著。全书共7篇,每篇分上、 下。 • 形神毕现的孟子形象——正气凛然、 机智过人、刚直率真可亲。 • 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充满论战 性质,妙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 故纵,归谬比附,善用比喻、寓言。
3、旧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作者 (1)鲁迅(1881—
1936):一生共发表杂文
550多篇,其杂文特点: a、Baidu Nhomakorabea实性 b、生动泼辣 c、短小精悍
3、旧中国比较有影响的新闻评论作者 (2)邹韬奋( 1895—
1944):
《韬奋文集》 其小言论特点: a、平民语言(如《硬吞香蕉 皮》,讽刺旧中国军阀爱面子) b、爱憎分明,笔锋常带感情 c、说理精辟,赋予辨证思想
荀子
• 专论:《荀子》、 • 严谨详密的论证:荀子散文 • 以礼克法:“制天命而用之”;提 倡性恶说 • 《荀子》大部分为自著,小部分出 于他的门徒。立意统一、严谨周详; 理正辞雅,老练醇厚;多用比喻而 少用语言故事。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 于蓝,而青于蓝。 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 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显增多。
(2)1957年至1977年 ——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期 (3)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 史发展新时期。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 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次日, 《人民日报》全文转载。
改革开放三十年新闻传播领域的变迁
渐进式改革与中国社会转型 新闻传播领域的改革: 经济建设与经济新闻、人民生活新闻 传播学进入中国,全国第一次传播学座谈会在北京 举行,会议确定了“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 主创造”的我国研究传播学的基本态度。 新闻业务的改进与习仲勋的“五字方针” “三贴近”报道方针与政治文明建设 “非典”事件与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 督权 互联网与民意聚合方式的改变
商业。主张“令富民出其资,贫民
惮其力”,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又主张维护封建伦理道德,认为
“盖万世不变者,孔子之道也”。
所著有《弢园文录外编》等。
3.王韬《循环日报》及政论的特色
• 《循环日报》: • 1874年创刊于香港,王韬创办 并任主笔。由黄胜、王韬等集资创 办的“中华印务总局”出版。 • 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
专栏,并在版面上做强势处理 。
(一) 王韬的政论
• 1.王韬政论的影响 • 《循环日报》是中国新闻史
上第一份以政论著称的报刊
• 主编王韬是中国第一位报刊 政论家
• 《弢园文录外编》是中国新
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 该报始创的报刊政论文体, 对近代报刊政论产生了深远 影响
2.人物介绍
• 王韬(1828--1897) :中国近代报 刊政论第一人,1874年在香港主编 《循环日报》,评论时政,主张变 法自强。主张学习西方,认为“变 古以通今者势也”,要求对封建制 度进行某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
六甲主编出版,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 史,也揭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其言
论以宣传宗教教义、宣扬伦理道德为主,
虽有个别接近现实的言论出现,但基本谈 不上新闻性 。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 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不少评 论直接触及现实矛盾,使评论开始有了一 定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开设了固定的言论
文。与现在的新闻评论不同的是,早期的报刊政论
不强调新闻性,不注重时效性,写法上多为设言立 说,坐而论道 。 王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国报刊政论的奠基 人或代表性人物 。 与传统的论说文相比,政论已成为一种报刊文体, 具备现代新闻评论的雏型,是由古代的论说文向现 代新闻评论过渡时期的产物。
代表的报章文体,成为独树一臶的
“时务文体”。
梁启超于1898年创办《清议报》,
开设了《国闻短论》专栏,所刊言论 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为时事 短评及时评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梁启超“时务文体”的特色
“纵笔所至,略不检束”
“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
及外国语法”
“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
梁启超代表性作品分析: 《变法通议自序》。
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
学文化。 • 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政论报纸,
也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
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自强 的报纸之一。
3.王韬《循环日报》及政论的特色
• 1. 王韬认为文章重在表达自己思 想见解,并使广大读者都能看懂。 有感而发,议论时政,直抒胸臆。 • 2. 他的文章采用浅显的文言,平 易朴实,畅达清晰,不事雕琢,行 文浅显易懂。
狄葆贤和《时报》
狄葆贤(1873—1941) 号平子
三、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 1、五四运动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
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
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 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 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 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
游说诸侯
• 游说诸侯是先秦社会传播图景的一朵奇葩。 • 春秋战国之际以“士”为主体的知识分子阶层周游列国,
向各国统治者陈说天下大势,提出自己有关政治、军事、
外交主张和文化观念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也是知识 分子阶层沟通社会联系的一种传播方式。
2、秦汉时期论说文中的代表作
• 李斯:《谏逐客书》 • 贾谊:《过秦论》
1
Click to add Title
2
3 4
Click to add Title
Click to add Title
Click to add Title
一、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 ——古代论说文时期
中国的论说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诸 子,到秦汉、魏晋、唐宋、明清时期,中国的论说 文代有名篇。 论说文,又称议论文、说理文等,是一种直接 对客观事物发表意见的文体。在这类文章中,作者 主要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采用逻辑推理的方法, 直接发表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见解,“直抒己 见”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早期报纸无评论:小报(邸报):“一律原文 摘录,不加评论”(方汉奇)
不”方针,不仅是该报的办报宗旨和发行宗旨,也是张季鸾写
作社评的最高指导原则。具体表现为“立意至公、存心至诚、 忠于主张、勇于发表”。 立言为公,即“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 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 言论独立,即“不以言论做交易”,不为政党所用,不 持论公正,即不随声附和,不一知半解,不感情用事, 为权势所迫,也“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而是态度严谨,分析客观,判断公正。
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
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
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2、1915年至1949年代表性评论家及作品 陈独秀的政论:《谁能救中国?怎样救中国?》
(1932.11.17)
李大钊的时事短论:《最危险的东西》 鲁迅的杂文:《电的利弊》 邹韬奋的小言论 :《肉麻的模仿》 张季鸾的社评:《最低调的和战论》 毛泽东的社论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
张季鸾的影响 周恩来当年对人说,做 报人,要像张季鸾那样, “腾龙飞虎,游刃有余”。 而毛泽东则认为他是“士林 矜式”,“功在国家”。
张季鸾先生灵堂
张先生墓上同业人士送的石碑
3、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评论的发展
(1)1949年至1957年
——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时期
评论的内容上,经济评论的比重明显增加 ; 评论的议论方式上,解释型、阐述型、引导型评论明
中国新闻评论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 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新闻评论历史的简要回顾
1
中国新闻评论的源头 ——古代论说文时期
2
3 4
中国新闻评论的出现与演变 ——报刊政论、时评时期
中国新闻评论的成熟 ——报刊新闻评论时期 中国新闻评论的扩展 —新闻评论的多媒体发展时期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