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名师]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3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数学的"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时,我深感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

本节课我将带领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单元《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们将回顾平均数的定义,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并学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探索求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均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学具:练习本、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我会给学生呈现一个情景:学校要举行篮球比赛,我们需要选取一名队长,而选取的标准是看同学们的身高。

请问,我们应该选取班级身高的平均数,还是最高或最低的学生作为队长呢?2. 例题讲解:接着,我会给学生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平均数会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例题1:一班有1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50cm、160cm、155cm、170cm、158cm、162cm、153cm、165cm、156cm、168cm。

请问,这一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例题2:二班有1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150cm、160cm、170cm、155cm、165cm、158cm、162cm、153cm、168cm。

请问,这一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3. 随堂练习:学生在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后,我会给他们出示一些随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1. 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2. 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教师巡回指导。

4. 应用:讲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等。

5.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与数据分布的关系。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再认识2. 目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3. 正文:按照教学过程逐步展示教学内容,包括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实际应用等。

作业设计1. 计算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平均成绩等。

3. 分析数据分布与平均数的关系。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练习和实例演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知识,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5.课堂总结的重要性: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这说明课堂总结对于巩固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重视课堂总结,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
举例:通过计算小组同学身高的平均数,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平均数是数据集中的一种代表性指标。
(2)实际问题的解决:运用平均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计算平均成绩、平均速度等。
举例:给出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计算班级的平均成绩,掌握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的联系: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之间的关系。
举例:在面对复杂数据时,引导学生运用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等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计算平均数的情况?”(例如:计算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均数的奥秘。
1.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具体计算和应用时,仍存在一些困难。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加强个别辅导,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实践活动的设置: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这说明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4.逻辑推理:训练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平均数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高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87,88页《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1课时)【教材简析】平均数是数据统计的一个重要的量,属于“统计与概率”范畴。

本课时是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和“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基础上进行教学,是深入研究平均数的代表性、区域性易受极端数据影响而变化,即平均数的灵敏性,是为高段进一步分析数据、作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做出预测的统计量,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简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统计表,统计图(条形和折线)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能通过图表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时应基于学生的实际,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应充分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理解知识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帮助他们认识到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广泛应用,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统计观念的核心发展。

【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4.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5.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法建议】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五年级的学生实际,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准备】教:1. 教学课件PPT,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平板ipad2.学习单【教学流程图】【评价方案设计】课前检测【主要内容】1.阅读“招聘启事”故事2.自己回顾一下,下面3个问题。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名校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名校教案

第3节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具学具教学用具:投影仪(片)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教师出示:淘气调查了操场上做游戏的小朋友的年龄情况:7岁、7岁、7岁、8岁、8岁、8岁、9岁、9岁。

(1)计算这些小朋友的平均年龄。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答案。

教师接着出示:这时,老师也加入做游戏的队伍。

他的年龄是45岁。

请猜想一下此时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

学生计算,发表意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求出此时的平均年龄。

这个年龄能代表做游戏的人的平均年龄吗?同学们不必急于回答,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平均数。

二、探索研究1.教师出示例1: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 m的儿童免费乘车。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 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学生讨论。

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平均数具有代表性,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接下来看另一个问题。

2.教师出示例2: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观察比较:例2与例1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3.思考并回答:(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2)必须要知道什么?(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92+98+94+96+100)÷5=96(分)(97+99+100+84+95)÷5=95.8(分)(90+98+87+85+90)÷5=90(分)答:三位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6分、95.8分、90分。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累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激趣架桥1.导入新课很久以前,我们认识一位数朋友。

看,它是谁?(生:平均数。

)你会段一些数据的平均数吗?说说怎么算?指名答。

2.我们就这样算一算。

大屏幕出示:母鸡五天下蛋情况,算一算平均每天母鸡下几个蛋?指名读题。

学生独立计算。

集体订正。

6个蛋就是母鸡五天下蛋的平均水平。

(板书:平均水平)看来大家都没有忘记这位好朋友。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和它交朋友,深入了解它。

齐读课题——平均数的再认识。

二、确定目标,探究新知师:同学们,老师带大家去公共汽车上转一转。

出示图片:瞧,他在干什么?指名回答。

指示免票线:你知道这条线有什么用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说得对。

这是我国的一项规定。

学龄前儿童,就是六周岁以前的儿童,可以由成人带领免票——(就是不用买票)乘车。

但是有个要求。

问学生:什么要求?(儿童身高要在 1.2 米以下)为什么是 1.2 米?而不是 1.1 米或者 1.3 米呢?(师用手比高度)1.2米这个数据是怎样得到的?学生独立思考。

师:与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巡视。

师: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教师相机点拨。

师:你说得有理。

我让你不仅有理而且有据。

出示数据:北京六岁儿童身高平均值。

师:结合这组数据说说 1.2 米的合理性。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师:1.2 米是个平均数,所以它有代表性,能够让绝大多数学龄前孩子都享受到免票的政策,使这一政策具有普惠性。

(板书:1.2 米代表性)看,平均数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得多紧密啊!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钱包呢。

三、丰富感知,形成表象师:其实,在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

最常用到它在比赛成绩的统计中。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因此,我详细规划了这节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主题是“平均数的再认识”,使用的是北师大版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内容上选择了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第五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第二节《平均数的再认识》。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我知道,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是难点,因此,我将重点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学课件、纸张、铅笔、直尺等教具和学具,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我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即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我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即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4. 随堂练习:我设计了几个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求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求平均数的方法:先将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七、作业设计1. 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2,4,6,8,10。

2. 小明的成绩在班上排第4名,他的成绩是班上平均成绩的多少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学生拓展延伸,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就是我设计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平均数的再认识。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教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平均数的再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在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通过“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的学习,不仅在知识与技能上有所提升,同时也能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发展。
二、学情分析
在五年级下册数学学习中,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平均数计算,但对于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深层次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在教学“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章节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2.难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平均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数。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班级同学的体重、成绩等数据,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如计算班级同学的平均体重、讨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在此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3.家庭作业:与家长共同讨论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购物时的平均消费、家庭成员的平均身高等。请家长签字确认,并在课堂上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4.小组合作任务:分组研究平均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科学实验数据、社会调查结果等。每组撰写一份研究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5.思考题:探讨平均数在反映数据集中趋势时的局限性,举例说明。例如,平均数在处理极端值时的不足,以及如何弥补这种不足。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平均数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讨论与分享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培养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2.利用实际案例和图表数据,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总结的过程,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引入大家好,我是XX老师,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的一节课——《平均数的再认识》。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数这个概念,比如一个班级的平均身高、一个小组的平均分数等等。

那么,平均数到底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用处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平均数吧。

二、概念解释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的总和与数据个数相除所得到的数值。

举个例子,假设班级里有1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2米、1.3米、1.4米、1.5米、1.6米、1.7米、1.8米、1.9米、2米、2.1米,那么这10个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呢?我们可以先把这些数值相加,得到16.5米,再把16.5米除以10,就得到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1.65米。

三、应用实例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下面我将列举几个例子:1. 家庭支出假设一家三口的月支出为5000元、6000元、8000元,求这个家庭的月平均支出。

首先,我们需要把这三个数值相加,得到19000元,然后再把19000元除以3,就得到这个家庭的平均月支出是6333.33元。

2. 体育运动员的成绩某体育运动员在10次训练中的跑步成绩(单位:秒)分别是12.1秒、12.5秒、12.3秒、12.2秒、12.4秒、12.3秒、12.0秒、12.6秒、12.2秒、12.4秒,求这个运动员的平均成绩。

我们可以先把这些成绩相加,得到122.0秒,再把122.0秒除以10,就得到这个运动员的平均成绩是12.2秒。

3. 地区人均收入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某地区全年GDP为100亿元,全年居民人口为50万人,求这个地区居民的平均年收入。

我们可以把这个地区的GDP除以居民人口,得到这个地区居民的平均年收入是2万元。

四、思维拓展上面的例子都是比较简单的平均数应用,但实际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复杂情况,比如存在异常值、不同数据权重等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复杂情况呢?这就需要我们拓展思维,学习更高级的统计学知识,比如中位数、众数、加权平均数等等。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且应用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并且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阅读一段文本,提取信息,计算平均数。

二、教学重点1.算术平均数的概念;2.实际生活中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能力;2.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是小挑战来引导学生进入今天的主题。

比如老师可以列出一些数字和各种物品,让学生来猜测它们的平均数。

2. 学习(20分钟)老师先讲解算术平均数的概念,解释什么是平均数,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下一些数字的平均数。

3. 实践(25分钟)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

比如:小明喜欢吃糖果,他一年总共吃了1000个糖果,平均每个月吃多少个?要求学生用到上面所学的知识来计算答案。

4. 学习反思(10分钟)老师可以让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学习收获,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2.问答法;3.讨论法。

六、教学工具1.黑板;2.笔记本电脑;3.计算器。

七、教学评估老师可以通过教学实际操作,学生的反馈和考试成绩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八、教学反思平均数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学习过程中既要理解其基本定义,又要进一步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其课程的实用性和生动性。

对于学生而言,平均数虽然并不是特别的难,但是需要较强的计算能力和实践能力。

此外,老师也可以融入一些游戏和竞赛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8.3《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的再认识》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于平均数的性质和应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课本、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某班有3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40cm、150cm……,请问这个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图片和数据,如:一批苹果,其中有10个每斤重150克,5个每斤重160克,2个每斤重140克。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批苹果的平均重量。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五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主题为“数据和图形”。

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将讲解数据的搜集与整理、数据的分类与归纳以及如何从数据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其中,平均数是最基础的数据分析工具之一,也是学生们常见的概念之一。

在五年级上学期,学生们已经接触到了平均数这一概念,并学习了如何计算平均数。

然而,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从“平均数”的定义、意义和应用等方面再次认识平均数,并通过多种情境来巩固和延伸学生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应用。

教学目标•了解平均数的定义、意义和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平均数;•延伸学生们对平均数的认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10分钟)•让学生们回忆一下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展示一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们口算得到平均数,例如:“班级里有5个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0岁、11岁、12岁、13岁和14岁,那么班级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引导学生们思考:平均数有哪些作用?认识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0分钟)•让学生们打开教材,读取有关平均数的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平均数是什么?如何计算平均数?•在黑板上列出计算平均数的公式,让学生们逐步理解公式的含义。

•设计多个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计算平均数,并在黑板上讨论和分享不同的思路和答案。

应用平均数(30分钟)•准备多个关于平均数的情境,例如班级人口数量、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等。

•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把情境分配给每组。

让学生们自行收集相关数据,并计算出平均数。

•在小组内讨论和分享各自的数据和计算过程,并在班级上汇报总结。

延伸认识平均数的应用(20分钟)•准备多个实际问题,让学生们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并在班级上汇报总结。

总结(10分钟)•让学生们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

•引导学生们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教学评估•学生能否正确地计算平均数?•学生能否正确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和讨论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思维活跃?。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名师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名师教案

第3节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平均数的代表性,体会一个数变化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学设计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教师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 m的儿童免费乘车。

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 m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生:可能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然后求的平均数。

师:使用平均数可以确定儿童乘车免费标准,在生活中很多地方能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具有代表性。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平均数。

教师板书课题。

二、相互交流,探索新知1.出示例题:下表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奖赛的成绩统计表。

让学生把统计表填写完整,排出名次。

2.指名汇报,教师板书。

①选手一一共得了多少分?92+98+94+96+100=480(分)②一共有五位评委打分,平均分是多少分?480÷5=96(分)③选手二一共得了多少分?97+99+100+84+95=479(分)④一共有五位评委打分,平均分是多少分?479÷5=95.8(分)⑤选手三一共得了多少分?90+98+87+85+90=450(分)⑥一共有五位评委打分,平均分是多少分?450÷5=90(分)⑦列成综合算式是(92+98+94+96+100)÷5=96(分)(97+99+100+84+95)÷5=95.8(分)(90+98+87+85+90)÷5=90(分)答:三位选手的平均得分是96分、95.8分、90分。

3.师:按照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呢?指名学生汇报。

①选手一一共得了多少分?98+94+96=288(分)②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有三位选手打分,平均分是288÷3=96(分)③选手二一共得了多少分?97+99+95=291(分)④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有三位选手打分,平均分是291÷3=97(分)⑤选手三一共得了多少分?90+87+90=267(分)⑥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有三位选手打分,平均分是267÷3=89(分)⑦列成综合算式是:(98+94+96)÷3=96(分)(97+99+95)÷3=97(分)(90+87+90)÷3=89(分)答:三位选手的平均分是96分、97分、89分。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课,旨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对数据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讨中理解平均数的性质;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

2.准备计算器、纸张等学习用品。

3.设计好教学课件,准备好教学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案例,如学生的身高、体重,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值?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系列的生活案例,如学生成绩、物体长度等,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值。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每组选择一个案例,计算平均值。

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探讨平均数的性质,如是否存在偏大或偏小的情况等。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设计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设计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设计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案设计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才会思索,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

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为什么两个阿姨都领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平均数的意义的欲望。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再认识。

在以往的学习中,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于具体生活情境中问题的解答,学生比较陌生,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在不同的情境中,求平均数的方法也不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作业纸教学过程⊙谈话导入1.课件出示两位阿姨排队买票的情境图(一位阿姨抱着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孩子,另一位阿姨领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

师:从画面上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认为买票时应该怎样做?(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件依次演示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买了两张票。

师:从画面上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呢?为什么两个阿姨都带着孩子,第一位阿姨只买了一张票,而第二位阿姨却要买两张票呢?(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初步感知学龄前儿童免票的规定)2.引出新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平均数的再认识。

(板书:平均数的再认识)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乘车买票情境入手,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面学习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3 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对平均数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平均数的相关知识,他们对平均数有一定的理解,但可能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

2.学习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思考。

3.教学设备: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华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如果他们把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得到几个苹果?”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

例如:“一个班级有20名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145cm、150cm……160cm,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共同解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提问。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3 平均数的再认识》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8.3 平均数的再认识》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不强,对平均数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对平均数的含义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

2.教学案例: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3.小组合作学习:提前分组,并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

例如,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个篮球比赛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如何求这个篮球比赛的平均分?2.呈现(10分钟)通过呈现更多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应用。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1)-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平均数的再认识(1)-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3 平均数的再认识(1)北师大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将以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来写这篇教案。

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八章第三节《平均数的再认识(1)》。

我们将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已经准备好了相关的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学PPT以及学生们平时用的数学课本和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以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例如:“假设我们有5个苹果,每个苹果的重量不一致,我们如何找到这5个苹果的平均重量?”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例题来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有3个数,分别是2,3,4,它们的平均数是多少?”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我会让学生们分成小组,讨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他们是如何理解和计算平均数的。

六、板书设计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适时地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的公式和例题,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答案: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学生们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能够运用平均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还不是很清楚,我在课后会针对这些学生进行额外的辅导。

同时,我也会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数学阅读材料,让他们在课后进一步拓展对平均数的理解。

例如,他们可以阅读一些关于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的资料,或者是一些关于平均数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的案例。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名师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名师教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

(教材第87、88页)1.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能运用平均数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平均数,你对平均数有哪些了解?生: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数,就是平均数。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1.课件出示下面的文字。

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m的儿童免费乘车。

师:你知道1.2m这个数据是如何得到的吗?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生1:通过调查6岁儿童的身高得到的,在一些6岁儿童中,大多数身高不足1.2m,也就是说我国对于6岁以下儿童是免票乘车的。

生2:在调查的6岁儿童中,这些儿童身高的平均数不超过1.2m。

师:你们分析得很对。

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cm,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cm。

所以说你们解释的免票线的确定具有合理性。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的意义,这正体现了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2.课件出示教材第87页统计表。

师: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生:用总数除以总份数。

师:请把统计表填写完整,然后排出名次。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

生:选手1的平均分最高,他是第一名;选手3的平均分最低,他是第三名。

师:在实际比赛中,通常采用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再计算平均数的计分方法。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生1:有的评委打分太高或太低。

生2: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平均就更公平、更具有代表性了。

师:说得很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详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详案

平均数的再认识鲤城区东门实验小学吕珊珊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87-88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任何一个数有变化,平均数就会受影响。

2、通过计算平均数的过程,认识平均数的灵敏性。

3、通过学习平均数,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认识平均数具有代表性,体会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灵敏性。

教学过程:一、讨论1.2米免票线的合理性,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1、创设免费乘车的情景,激活孩子的生活经验。

出示1.2米公交车免票线。

师:同学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在公交车上见过这个标志吗?你知道这个身高1.2米的标志表示什么吗?生:身高低于1.2米的儿童不用买票。

师:你真是个富有生活经验的孩子。

下面是我国有关免费乘车的规定。

出示课文情景一: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票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1)说说1.2米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

师:学龄前儿童指的是6周岁以下的儿童。

根据这个规定,身高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乘车?生: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才能免费乘车。

师:你认为1.2米这个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呢?生:可能是先进行了调查,然后求他们的平均数。

师:是的,要先进行调查。

那要调查几岁儿童的身高呢?是不是0-6岁的儿童都要调查呢?师:调查得来的数据有很多,这些数据有大有小,我们应该用什么数来代表这些6岁儿童的身高呢?生:平均数师:是的,我们在四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能够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和集中趋势,具有代表性。

板书:平均水平代表性集中趋势(2)解释免票线的合理性。

北京市有关部门调查了一些6岁儿童的身高,并求出平均数。

我们来看一下它的统计结果。

出示课件:据统计,目前北京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厘米,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掌握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统计图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应用价值,体验数学的学习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的只是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活动一:人数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三(2)班学生投篮成绩)
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上周,我们班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了一场投篮比赛,每队选出4名选手作为代表,看,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篮球个数的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比一比)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女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男生队几个队员,各投中几个,你觉得这两个队哪个队实力强,说说你的理由
女生队:4+5+4+5=18(个)男生队:7+3+5+9=24(个)
设计意图:在真实的情境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活动二:人数不相等的投篮比赛(课件出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总数知道了男生队获胜了,现在老师加入了女生队里(出示第二次投篮
比赛的统计图),这一次你知道哪队获胜吗?学生会有争论,有的认为奖牌应奖给女生队组,因为女生队投中的总数多,有的认为女生队的人数比男生队多不公平,最后总结出了用每组投中的平均数来比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师:刚才同学们都认为应该用每组中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来比较,哪个同学来解释一下“平均”是什么意思?你们能有几种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方法1:移多补少(动态演示)
方法2:合并均分总数÷份数= 平均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投中:(4+5+4+5+7) ÷ 5 = 5(个)男生队平均每人投中:
(7+3+5+9)÷ 4 = 6(个)(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2.平均数的产生像这样,原来各不相同的一组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移多补少最后变得一样多,这个一样多的结果就是原来那组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问:女生队的平均数是几?它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男生队呢?同学们现在知道奖牌应该是哪个队了吗?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讨论:男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他们组没有一个人投中6个,那么这个“6”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我们算错了?(平均数6是把那个组中投中多的补给了投中个数少的,是移多补少得到的,是整体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每个人实实在在都投中的个数),那么女生队的平均数5呢?
4.平均数的性质(在具体情景中) △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有利于学生计算平均数是检查是不是对的) △每个数据的变化都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两种情况观察引出) △这组数据中超出平均数之和与低于平均数之和相等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生活中有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你们能说一说吗?(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他们“数学交流”的能力。

2.提高练习试一试(出示主题图)男生队女生队
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商店本月前三周卖出的冰糕情况记录。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
(2)让学生读出统计图的数据:第一周卖出8箱,第二周卖出7箱,第三周卖出9箱。

师:估计一下,前三天卖出冰糕的平均箱数应该在哪个范围内?(引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计算出前三天平均每天卖出多少箱?
(8+7+9)÷4 = 8(箱)
(3)让学生想出办法帮助小熊解决问题
师:到了星期四,水果店的老板又该进货了。

你们说老板应该进几箱合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求平均数和统计的作用)4.综合练习
数学故事:“有危险吗?”
我们的朋友美羊羊遇到平均数了,不会游泳的他心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河底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下河底去应该不会有危险的。

请问你是怎么想的?
(出示河底剖面图):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这个河底每个地方都是110厘米。

有的地方可能深一些,有的地方可能浅一些。

美羊羊到水深浅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安全,如果到水深深于110厘米的地方游泳就不安全。

(有趣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觉得要帮助自己的朋友解除危机,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挑战自我的机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题能力)(四)全课小结,感悟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五)板书设计比一比(平均数)
1.移多补少
2.合并均分:
总数÷份数= 平均数
女生队:(4+5+4+5+7)÷5 = 25(个)男生队:(7+3+5+9)÷ 4 = 24(个)平均数是表示整体的平均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