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合集下载

第8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8章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7.对同一事物,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这两种人 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可见,不存在全民族通用的共同语言。 以下除哪项外,都与题干推理所犯的逻辑错误近似? (A)甲:“厂里规定,工作时禁止吸烟。”乙:“当然,可我 吸烟时从不工作。” (B)有意杀人者应处死刑,行刑者是有意杀人者,所以行刑者 应处死刑。 (C)象是动物,所以小象是小动物。 (D)这种观点既不属于唯物主义,又不属于唯心主义,我看两 者都有点像。
5. 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锥钟对照,发现手表 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 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 的手表是准确的。 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三分钟,挂钟比 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 (B)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 该是直接和标淮时比。 (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 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 (D)张先生的推断既无法断定为正确,也无法断定为错误。 解:应选(C).选项(C)指出了张先生的推断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 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张先生把手表与家中的挂钟比,一天慢了三 分钟的“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而张先生后来把家中的 挂钟和电台的标准时比,一天快了三分钟的“三分钟”是“标准的 三分钟”。两个“三分钟”,虽然是一个语词,但表达的是不同的 概念。
6.根据男婴出生率,甲和乙展开了辩论 甲:人口统计发现一条规律:在新生婴儿中,男婴的出生率总是摆 动于22/43这个数值而不是1/2。 乙:不对,许多资料都表明,多数国家和地区,例如苏联、日本、 美国、联邦德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都是女人比男人多。可见,认 为男婴出生率总在22/43上下波动是不成立的。 试分析甲乙的对话,指出下列选项哪土个能说明甲或乙的逻辑错误? (A)甲所说的统计规律不存在。(C)乙混淆了概念。 (B)甲的统计调查不符合科学。(D)乙违反了矛盾律。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的基本规律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末编》里,记录了 A、B两人的一段对话: A:B,我们当你是一个可靠的人,所以几种关于 革命的事情,都 没有瞒了你,你怎么竟向敌人告 密去了? B:岂有此理!怎么是告密!我说出来,是因为 他们问了我呀。 A:你不能推说不知道吗? B:什么话!我一生没有说过谎,我不是这种靠 不住的人!
文章写作中的“走题了”、“跑题了”
某地铁上来一位抱婴儿的妇女,列车颠颇乘 客拥挤,一位站着的中年人请一位青年姑娘给抱 小孩的妇女让座,姑娘说“凭什么让我让座?”, 中年人说:“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精神文明的体现。”
这位姑娘眨眨眼,突然理直气壮的说“你配 讲什么精神文明,你的吐沫星子都溅到我脸上了, 你是耍流氓!” 中年人气的说“你是耍无赖.”。 “你才是无赖呢。”姑娘煞有介事的拿出手绢来 擦脸。中年人脸气的铁青,无可奈何。
二、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两不可”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同时否定了对同一 对象所作出的两个彼此之间具有矛盾关系或下反对关系 的判断。例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只 有两条路:或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或者走资本主义道路, 二者必居其一。但是,当时却有人提出“既不走社会主 义道路,也不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走“第三条道路”。 “中国应走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应走资本主义道路” 是彼此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而“有人”对这两个 判断都加以否定,就是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第十二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第一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形式逻辑的规律,简称“逻辑规律”, 即思维逻辑形式的规律,具体地说,就是 人们在运用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时必须遵循 的各种逻辑法则。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作者:————————————————————————————————日期:论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基本规律的概述: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它们普遍地适用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相对于各种逻辑形式特有的规律(规则),它们是逻辑形式的基本规律。

我们在思维中经常运用的各种逻辑形式,都有她各自的特点和各自特殊的规则,例如,概念的定义和划分,判断的换质、换位,以及各种推理和论证,都在遵守自己的一些特殊的规则。

但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除了要遵守这些特殊的规则外,还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广泛适用的逻辑规律。

这些基本规律分别贯串于所有逻辑形式之中,是思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是运用各种逻辑形式的总原则。

各种逻辑形式的具体规则是由基本规律产生出来的,是基本规律在各种逻辑形式中的具体体现。

逻辑基本规律有四条,即同一律、矛盾律(有的书叫不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遵守这些逻辑规律,就可以使我们的思维首尾一贯,保持同一和确定,从而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和论证有说服力。

违反这些规律的要求,我们的思维的论证就会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和无论证性,从而也就不能达到正确地表达思想,交流思想和正确地认识事物的目的。

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

但它们又不是和客观现实亳无关系的纯粹的思维规律。

这些逻辑规律虽然只在思维论证中起作用,但却都是客观事物的一定的规律、方面和关系的反映。

人们能发现、认识它们,并在思维实际中加以运用,但不能改变或废除它们。

一旦人们违反了这些规律的要求,思维就会发生混乱。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相对固定性的反映,而充足理由律则是事物的因果必然联系的反映。

因此,它们带有强制性和规范性。

一、同一律1、同一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具有同一性。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21雷
Ø 如: 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 有的的人不是自私的。(+)
李逻辑是安徽农业大学学生。(–) 李逻辑不是安徽农业大学学生。(+) Ø 2.排中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它所排 除的只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Ø 两个相互反对的判断并不违反排中律的要求。
Ø “是的,你错了,”警官说,“证明这马不是你 的,立即把马交还给华盛顿先生吧!”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17雷
Ø 三、运用矛盾律应注意的问题
Ø (一)矛盾律只是在同一思维的过程中才起作用。
Ø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怀念鲁迅先生的一首诗中说: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 了。
你不打你父亲了吗? 你停止吸毒了吗? Ø 四、排中律与矛盾律的区别 Ø 排中律与矛盾律的主要区别是: Ø 1.要求不同 Ø 排中律要求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都予以否 定;矛盾律要求对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都予 以肯定。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24雷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14雷
Ø 可见,两个相互反对或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 真,至少有一个是假的。
Ø 2.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 互矛盾或相互反对的思想不能都予以肯定。
Ø 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Ø “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形式202逻1/3辑/8 (第八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黄洪20雷
Ø 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逻辑学中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逻辑学中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赞成和反对是反对关系,根据矛盾律,两者不能同真, 至少有一假。(也即不可同真,但可同假)
7、围绕A班有无党员一事,甲乙丙三人展开如下对话:
甲:“A班有人是党员”。 乙:“A班有人不是党员”。
丙:“据我所知,你们俩说得都不对”。
从上述对话中,可得出三人中哪一位有逻辑问题?为什么?
8、下述三人谁的说话有问题,为什么?
第八章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一、什么是同一律
同一律
任一思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自身同一。
二、同一律的要求
(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概念自身的同一。否则就 会犯“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二)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保持论题自身的同一。否则就
会犯“转移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对这个问题,一些人这样看,一些人那样看。他们之间
是没有共同语言的。可见,语言是有阶级性的,没有什么全社 会共同的语言。” 在这段话中,“语言”一词在第二句话“他们之间是没有 共同语言的”中表达“观点”、“意见”、“看法”这样的概
念,而在后一句话中却都是表达“语言”这一概念的。这是以
同一语词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可以说是将不同的概念当作了内 涵、外延相同的概念。总起来说,也就是没有确定“语言”这 一概念的内涵、外延,从而犯有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 错误。
会解体,这样,我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答案
论题:从鸦片战争前后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我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论述: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我国,破坏了我国领土
主权的完整,帝国主义的商品和资本输入我国,使我国的封建 社会解体,这样,我国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了。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读到这里,我们会感到这段话里,作者四次使用了“劳动”这个概念;在“劳动是光荣的”、“不劳动不得食”这两句中,“劳动”所指的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而在后面“领导干部和科室人员更应该定期到车间和班组参加劳动”、“长期脱离劳动,就要犯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的错误”这两句当中,“劳动”所指却只是体力劳动了。这就是说,在同一段话里,“劳动”这个概念的含义不同,在上下文里没有保持同一个确定的内容,这就造成了意思上的混乱。在逻辑上,这叫“偷换概念”,也就是违反了同一律。
三、 排中律
排中律是使思维和语言表达保持明确性的一条规律。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谈到革命人民应该如何 对付国内反动派的时候说:“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两者必居其一”,“我们要学景阳冈上的武松”。这是对排中律的一个形象生动的说明,也是运用排中律的一个典型例子。如果有一个人说,“我既不想把老虎打死,也不想被老虎吃掉”,那他就是违反了排中律。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是群众,所以他是真正的英雄。
在这个三段论中,“群众”这个概念也没有保持同一内容,前一个“群众”是指亿万群众组成的整体,后一个“群众”是指某一个人。由于违反了同一律,而造成推理上的“四概念错误”。
我们知道,概念通过词语来表达的。值得注意的是:同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这在词汇学上叫“多义词”。为了保持概念的同一性,说话写文章的时候,使用多义词要特别谨慎细心。一段话或一段文章中,一个词的词义要保持一致。这也就是说:在一段话或一段文章中,如果一个词语表达某一个概念,它就必须都表达这一个概念,不能同时表达两个或几个概念。
同一律的第二方面的含义是说,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论题也必须保持同一性,不能任意转换。有一本讲逻辑的书引用了一段文章作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这个例子很有代表性,这里转引如下:

形式逻辑基础

形式逻辑基础

形式逻辑基础——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大基本规律逻辑三大基本规律:一、内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二、作为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原因:1、最普遍地适用于各种概念、命题、推理和论证;2、正确的思维应当具备确定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而三大基本规律集中反映之;3、逻辑规律是思维规律,逻辑三大规律是总结的结果;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既“A就是A”;2、要求: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都要确定,并保持自身的同一,不得随意变更;二、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把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起来,并用一个概念代替已经使用的另一个概念;表现为:1)随表达需要而随意变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将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的不同概念混为一谈;2、转移论题或偷换论题: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改变原来的断定内同,或者用另一断定代替之;表现为:1)在思维中,用一个与原来相似但不同的命题代替原来的待断定命题;2)思考或谈论问题时,没有中心论题或者远离中心论题;三、同一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只要求在一个思维过程中保持确定;2)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3)仅仅在思维领域里起作用;矛盾律:一、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既“非(既A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真的命题(矛盾关系、反对关系)同时加以肯定;二、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自相矛盾:同时肯定了互相矛盾的命题;2、悖论: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即通过一个命题的真,可以推假,而通过它的假,又可推真;三、矛盾律的作用及其运用时应注意的问题:1)仅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并不否认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矛盾;3)矛盾律对于下反对关系没有制约作用;排中律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1、内容: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即“要么A要么非A”;2、要求: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对不能同假的命题(矛盾关系、下反对关系)同时加以否定;二、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1、两不可:对于相互矛盾的命题同时不予肯定,或者含糊其辞;2、复杂问语的回答与排中律:回答复杂问语时可以通过否定前提同时加以否定;三、排中律的作用及其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1)应对于一个思维过程,即同一个时间、地点的同一对关系;2)排中律陈述不可同假,矛盾律陈述不可同真;3)排中律并不否认事物相互转化的中间形态;之所以说因为矛盾律,就因为两个辩题是相互否定的,所以不可能同真;而作为辩题又不能有任意一个为必然真,所以只可能在某种层面上两个命题都假,只有在各自的不同角度和维度上才可能各自为“真”即如果辩题抽象为“P而非Q”vs“Q而非P”则,当A时、用A的眼光去看,P而非Q成立而当B时、用B的眼光去看,Q而非P成立(一)同一律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的自身必须是同一的。

自学考试普通逻辑

自学考试普通逻辑

第三节 不矛盾律 一、不矛盾律(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不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 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也就是说,相互矛盾或相互反对 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必有一个是假的。 不矛盾律的公式是:A不是非A。
“A”与“非A”具有矛盾关系或反对关系,“A”与 “非A”不能同真。 二、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1、小方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对了。 2、小刚说的是真话,小林的答案错了。 3、小林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 4、小林说错了,小方的答案是对的。 5、小刚说对了,小方和小林的答案都不对。
四、逻辑老师到底住在几单元几楼几号?
某大学讲授形式逻辑课的老师都住在一号教 师宿舍楼,这是一座有四个单元门的四层楼房。 由于家庭的熏陶,他们的家属,不论成人、孩子, 对形式逻辑的各种推理规则都非常熟悉,并且常 常运用逻辑问题开玩笑。
逻辑错误是“自相矛盾”。
有十个人,每个人都讲了一句话: 赵:我们十人中只有一人讲假话。 钱:我们十人中只有二人讲假话。 孙:我们十人中只有三人讲假话。 李:我们十人中只有四人讲假话。 周:我们十人中只有五人讲假话。 吴:我们十人中只有六人讲假话。 郑:我们十人中只有七人讲假话。 王:我们十人中只有八人讲假话。 冯:我们十人中只有九人讲假话。 陈:我们十人中没有人讲假话。
第二节 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是与其 自身保持同一。 “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 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
同一律的公式是:A是A。 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例1:《韩非子》 例2: 你不如我。

【小学】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小学】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关键字】小学第七章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堂上操练】一、填空题:1.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三条基本规律都共同要求保持_______。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和"_______"的逻辑错误。

4.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的逻辑错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1.甲:今年你们厂的产值是多少?乙:今年原材料提了很多价,不亏本就算好了。

2.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3.这门课程很难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

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5.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这样。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

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

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

【课后作业】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第五章 逻辑学基本规律

第五章  逻辑学基本规律
A: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B:这件好事是D做的
C:这件好事是B做的
D:这件好事不是我做的。
2、一天,小方小林做完数学题后发现答案不一样。小 方说:“如果我的不对,那你的就对了”。小林说: “我看你的不对,我的也不对。”旁边的小刚看了看 他俩的答案说:“小林的答案错了。”这是数学老师 刚好走过来,听了他们的谈话,并看了他们的运算结 果后说:“刚才你们三个人所说的话中只有一句是真 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二、违反基本要求的逻辑错误
(一)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
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没有保持一致。一是前后不 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某个词语,无意或有意地 混淆了同一词语表达的不同概念;二是无意或 有意把前后两个内涵和外延不同的概念混为同 一概念。
例如: 1、金属是化学元素,钢是金属,所以,钢是 化学元素。 2、在某商店里,一顾客问“同志,这里有好 茶吗?”售货员说:“我们卖的都是好茶,从 来不卖坏茶。”
A 代表任一思想,可以是概念,也可以是判断。
同一律的要求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 思想要有确定的内容,不能亦此亦彼,必须保 持自身的同一性和确定性。
1、对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有清晰的理解或解释,必要 时加以定义; 2、交流双方对同一概念和命题有共同的理解或解释; 3、概念或命题的含义不能飘忽不定或不加说明而改变; 4、对话的主题或话题不能随意变换。
“转移论题” 或“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通常 表现为:与人交谈时,答非所问;写文章时,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说话或做报告时没有中 心,口如悬河、漫无边际等。
无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致的逻辑错误属于 “混淆”;出于某种目的破坏概念或判断的同 一造成的逻辑错误,则是“偷换”,属于诡辩。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 是人们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 列宁指出: “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本物规在律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和论证性的基本保证 列一宁、指 形出式:逻“辑逻基辑本规规律律就的是基客本观性事质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三、如何正确理解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 不是先验, 也不是主观臆造 • 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
是三人、们 如思何维正具确有理确解定形性式、逻一辑致的性基、本明规确律性和论证性的基本保证 不是先验, 也不是主观臆造 一、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基本性质 是人们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和论证性的基本保证 是列人宁们 指思出维: “具逻有辑确规定律性就、是一客致观性事、物明在确人性的和主论观证意性识的中基的本反保映证。 列宁指出: “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列二宁、指 形出式:逻“辑逻基辑本规规律律就的是作客用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一、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基本性质 三不、是如 先何验正, 也确不理是解主形观式臆逻造辑的基本规律 一列、宁形 指式出逻: “辑逻基辑本规规律律就的是基客本观性事质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列一宁、指 形出式:逻“辑逻基辑本规规律律就的是基客本观性事质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列宁指出: “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任一何、人 形不式得逻用辑公基车本办规私律事的基, 特本殊性情质况除外。 二列、宁形 指式出逻: “辑逻基辑本规规律律就的是作客用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一、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基本性质
• ( 一) 客观性 • 列宁指出: “逻辑规律就是
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 的反映。”
• ( 二) 确定性 • 任何人不得用公车办私事, 特殊情况除外。 • ( 三) 普遍性

2025届高考复习: 逻辑知识复习专题

2025届高考复习: 逻辑知识复习专题

逻辑知识一、发现潜藏的逻辑谬误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其自身都具有同一性;如果它是真的,那么它就是真的,如果它是假的,那么它就是假的。

公式:A是A违反“同一律”就会犯“偷换概念”“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主要表现为“划分不当”“发生歧义”“以偏概全”等。

不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公式:A不是非A违反“矛盾律”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公式:A或者非A违反“排中律”就会犯“模棱两可”的逻辑错误。

充足理由律:在思维论证过程中,任何一个真实性需要确定的判断被判定为真时,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

公式: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强加因果”的逻辑错误。

课本P93例子,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①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鲁迅的作品”在大前提中指鲁迅著作的总称,在小前提中指“各个”作品的通称。

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②庄子日:“请循其本。

子日‘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问的是“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是问原因,庄子回答“是在濠上这个地方知道的”,是答地点,答非所问,偷换概念,违反“同一律”。

③“服务员同志,请当心,你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去了。

”“没有关系,汤不烫,我不痛。

”顾客说的意思是“你弄脏了我的汤”,而服务员的回答是以为顾客关心他痛不痛,答非所问,违反了“同一律”,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④“我是答应您昨天来修门铃没错。

可我来了三次,每次按门铃,都没有人来开门,我只好走了。

”一般来说,需要修门铃就是因为门铃坏了,又怎么能指望“每次按门铃”都有人来开门呢,说话人或是真的未意识到其中的问题,或是为自己的不守信而开脱,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反了“不矛盾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概述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各种思想逻辑形式的普遍规律,它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我们这里所说的基本规律就是相对于特定规律而言的。

我们以前曾经谈过许多逻辑规则,比如定义规则、分割规则、三段论规则等等。

这些逻辑规则相对于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裕理由律这四条逻辑规律来说,都具有特殊性。

它们只在特定的思想逻辑形式里有效率。

相对于这些逻辑规律来说,逻辑的基本规律则具有普遍性,就是对这些规则的进一步归纳。

因而它们广泛地适用于于各种思想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形式逻辑把它们称作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普遍有效性。

逻辑规律是思维活动中的基本准则,对一切思维过程都有制约作用。

任何正确的思想,无论是概念、命题还是推理,都必须具有确定性。

有确定的内容,确定地反映客观对象,这是逻辑思维的基本特征。

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正是从不同角度反映这一特征。

同一律明确提出任何思想与自身同一,矛盾律建议思想不自相矛盾,排中律则确定两个矛盾思想的中间可能性。

严格遵守这三条规律就是思想具备确定性的必要条件,违背了它们的建议,则势必犯下逻辑错误。

这从逻辑规律在思维中的促进作用说道的。

再者,充足理由律也是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它是思想具有论证性的必要条件。

违反了它的要求,同样犯逻辑错误。

1二、客观必然性。

逻辑规律不是客观事物的规律,而是思维自身的规律,因此有其主观性。

但逻辑规律不是同客观事物毫无关系的纯思维的产物,它有其自身的客观基础,即一切客观事物在其存在时必须具有的规律。

因为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只能是该事物而非他物;一切事物在其存在时不能是虚无;一切事物要么存在,要么不存在,二者必居其一;一切事物的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

三、逻辑思维具备确定性和论证性的特征。

其中,思维的确定性又具体表现为思维的同一性、一贯性和明确性。

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就是有关思维具备确定性的规律,充裕理由律就是有关思维具备论证性的规律。

逻辑思维四大规律

逻辑思维四大规律

逻辑思维四大规律
逻辑思维的四大基本规律分别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是指在同一个论证和推理过程中,每一个概念或者判断都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

所谓同一就是指任何一个概念都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即A是A。

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始终是不变的,其性质是稳定的。

矛盾律:是指在同一个论证和推理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判断,不可能同时为真,必有一个是假的。

任何一个判断都必须保持同一,不允许自相矛盾。

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不能同时既肯定又否定一个事物。

排中律:要求人们在是非面前,对问题必须做出明确的回答,不允许模糊。

如果两个判断是相互否定的,那么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是真的,不允许对两个判断都加以肯定或否定,也不允许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第三种可能。

充足理由律:在论证的过程中,任何判断被确定为真时,必须以充足的理由作为根据。

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有三条: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理由必须充足。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在实际思维中,思想保持自身的同一,并 不是容易的事。通常说的混淆概念、偷换概 念、偷换论题、转移论点等都是思想没有确 定性的表现。有一篇文章说:“抗拒从严政 策与我国刑法中的被告人有为自己的犯罪事 实辩护的权利的规定,也是直接相违背的。” 很明显,作者在这里把“抗拒”和“辩护” 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抗拒”是指被告 人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拒不认罪,而“辩护” 是指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材 料和意见反驳控诉,或对控诉的内容进行申 述和辩解。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容混淆。 在作者那里,抗拒和辩护自身均未保持同一: 是它自身而又不是它自身。混淆概念是概念 未保持同一的一种表现形式。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不是人们头脑里原来固 有的东西,也不是人们互相约定的产物,而 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最常见的性质和关系的 反映。所以列宁指出 反映。所以列宁指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 所以列宁指出: 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虽然是客观事物自身 的性质和关系的反映, 的性质和关系的反映,但是它不是客观事物 自身的规律,而是人们思维中的规律。它只 自身的规律,而是人们思维中的规律。 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中,只在思维领域里 发生作用。所以,不能把形式逻辑的基本规 所以,
①张三是罪犯,张三不是罪犯。 ②本案所有的材料都是可信的,本案有的 材料不是可信的。 ③本案所有的材料都不是可信的,’本案 有的材料是可信的。 ④本案所有的材料都是可信的,本案所有 的材料都不是可信的。 ⑤某行为是抢劫罪,某行为是抢夺罪( ⑤某行为是抢劫罪,某行为是抢夺罪(后者 对前者也是一种否定) 对前者也是一种否定)。 ⑥如果是故意杀人,· ⑥如果是故意杀人,·那么凶手必自带凶 器;该凶手是故意杀人,但未自带凶器。 ⑦这个证据或者是直接证据,或者是间接 证据;这个证据不是直接证据,也不是间接 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堂上操练】一、填空题:1.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三条基本规律都共同要求保持_______。

3.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和"_______"的逻辑错误。

4.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_"的逻辑错误。

5.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出现"_______"的逻辑错误。

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1.甲:今年你们厂的产值是多少?乙:今年原材料提了很多价,不亏本就算好了。

2.上面不是老说领导要多听群众意见?我是群众,可领导总是不听我的意见。

3.这门课程很难学,我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

4.凡是你所没有丧失的,就是你有的;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5.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就是这样。

三、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要求?如不符合,指出违反了哪条基本规律和犯了什么逻辑错误:1.这个公司今年做了差不多一百万元以上的生意。

2.张三考试作弊,一种意见是要处分,一种意见是不要处分,这两种意见我都不赞成,关键是做好张三的思想工作。

3.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4.万里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的天然屏障。

5."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是一种意见,"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也是一种意见,对这两种意见我很难表态。

如果一定要我表态的话。

我认为:"如果鲁迅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是一个乡土作家,如果鲁迅不是一个乡土作家,那么,他就不是一个乡土作家。

"6.既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很好,也不能说这筒胶卷每张相片都照得不好。

【课后作业】一、下列议论是否违反普通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请加以简要分析:1.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之故意,不是犯罪嫌疑人。

2.价值规律是永恒的历史范畴。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4.他一有空就行乐,从来不浪费时间。

5,中小学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搞"家教",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此既不提倡,也不禁止。

6.在从前的年代,四方台向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就从来没有回得来的。

7.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山水甲桂林。

8.问:你的丈夫犯了罪,你知道吗?答:我们过去可是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啊!问:他贪了这么多钱,你难道不知道吗?答:北京有人比他贪得更多呢!9.这里的商品既不是价廉物美,也不是价不廉或物不美。

10.父亲:你完成了作业没有?女儿:谁说我没有完成作业?父亲:那你就去睡吧。

女儿:我还有一道题没做完。

父亲:你不是说你已经完成了作业?女儿:我哪里说过我完成了作业?11.父亲:做人要诚实和精明。

儿子:什么是诚实?父亲:一旦你许下诺言,就要遵守诺言而不管发生什么情况。

儿子:那么精明呢?父亲:永远也不要许什么诺言。

12.下面是金人王若虚的一段话:或问文章有体乎?曰:无。

又问无体乎?曰:有。

然则果如何?曰:定体则无;大体则有。

二、简单分析下列各题违反了哪条逻辑基本规律?犯了什么逻辑错误?1.既断定SEP真,又断定SA P真。

2.既断定SIP真,又断定SEP真。

3.既断定SOP假,又断定SAP假。

4.既断定SIP假,又断定SOP假。

5.书店里几个女营业员正在争看一块新式手表。

这时一位顾客问道:小姐,《子夜》到了没有?女营业员用手指指窗外说:"刚刚日出,哪里会到子夜呢?"顾客解释说:"嗨!那是茅盾的呀?""矛盾?我看你这个人才是矛盾的哩!"女营业员怒气冲冲地说。

"6.某市新华书店从今日起举办库存图书优惠展销。

展销近年来出版的逻辑学、数学、科学(自然、社会、技术)、历史学和人文学(语言、文学)等类图书一千余种,一律按定价的30%(部分图书50%)出售。

7.未婚夫妻对话:未婚妻:别人都说你追求我,并非为了爱,而是为了我的财产!未婚夫:决非这样!未婚妻:尽管如此,但总有碍于你的面子,我还是把我的财产全部送给妹妹了。

未婚夫不语,转身欲行。

未婚妻:你到哪里去?未婚夫:我到你妹妹那边去。

8.一位妇女去信询问医生,说她自己患了不孕症,问这种病会不会遗传给她的后代。

9.被告伤人,既不是故意,也不是过失,可给予训戒处分。

10.律师为被告辩护时说:"被告在犯罪前曾荣立三等功,按刑法第63条规定,有立功表现的可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希望法庭在量刑时予以考虑。

11.清人黄图珌编过一则《誓联》的笑话。

说的是有个县令上任伊始,便在堂上高悬一副对联:得一文,天诛地灭;徇一情,男盗女娼。

打官司的富贵人家照例送礼行贿,他都来者不拒。

有人对他说:"你办事错了,怎么忘了对联上立的誓言呢?县官老爷却说:"我没有违背誓言,因为我所得到的不是一文钱,受贿徇情也非一次呀!"12.电机厂购进一台机床,上边只有一块"G.K230"的标牌,其它什么标记也设有,几个好奇的人猜测机床是哪里产的。

有的说:"是进口的。

"有的说:"不是进口的。

"有个外号叫"万事通"的老万凑上来,白了那几个人一眼说:"你们都说错了,这台机床是出口转内销的。

"13.一条鳄鱼从一个母亲手中抢走她的孩子。

鳄鱼:我可以把孩子坯给你,但有一个条件,你必须猜一猜,我会不会吃掉你的孩子?猜对了,我就把孩子不加伤害地还给你。

母亲:……你会吃掉我的孩子。

鳄鱼:啊?!……怎么回事?我应该怎样做才好?14.邦邦:下周去桂林旅游,你去吗?芳芳:谁说我不去?邦邦:那么你是要去了,请登记。

芳芳:我要是去,早登记了。

邦邦:那么,你不要去呀!芳芳:我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15.甲说:两广地区各种水果四季都有,价格也不贵。

乙说:怎么不贵,如蔬菜、鱼、鳖、虾蟹、烧猪肉、西红柿等价格都比较贵。

16.下面是小李、小王两人的一段对话:小李:"照你这样说,就没有信念之类的东西了?"小王:"没有,根本就没有!"小李:"你就是这样确信吗?"小王:"对!"三、请运用基本规律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某大学图书馆遗失一本《世界名画欣赏》,当问到四位借阅者时,他们分别回答如下:甲:我没拿。

乙:是甲拿了。

丙:甲没拿。

丁:是乙拿了。

已知其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分析是谁拿了。

2.设A为:某班没有一个学生不是广东人",B为"并非某班学生都是广东人"。

请分析在下列情况下,甲、乙、丙、丁是否违反基本规律?如违反,请说明理由:(1)甲肯定A又肯定B。

(2)乙否定A又否定B。

(3)丙肯定A而否定B。

(4)丁既不断定A又不断定B。

3.相传古希腊有个国王,他要处死一批囚犯。

他规定,允许每个囚犯说一句话。

如果说的是真话,就处绞刑,如果说的是假话,就处砍头。

问:囚犯说了一句什么话使国王无法执行他的规定。

4.一个年轻人想到大发明家爱迪生的实验室里去工作,爱迪生亲自接见了他。

这个年轻人满怀信心地对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说:"什么!那么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呢?"年轻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请问:这个年轻人为什么会被爱迪生问得哑口无言?5.双语幼儿园小班的英语课上,一个平时表现突出的小朋友上厕所,一回到教室就告诉我:"老师,厕所有很多蚂蚁。

"蚂蚁ant 这个单词我一开学就教过了,为了想看看他是否还记得,便问他:"蚂蚁怎么说?"结果他一脸茫然,过了一会儿才回答我:"他没有说话!"请问:这个笑话为什么会出现?参考答案【堂上操练】一、填空:1.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2.思维的确定性3.混淆概念,转移论题4.互相矛盾5.两不可二、下列各段文字是否符合同一律要求?如不符合,犯了什么逻辑错误?1.不符合,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2.违反同一律要求。

议论中前后出现的两个"群众",虽然语词相同,但所表达的概念不同。

前者是集合概念,后者是非集合概念,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3.违反同一律要求,"课程"是一个集合概念,句中把它误用作非集合概念,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

4.违反同一律要求。

在这段议论中,"你有角"是论题。

为了论证这个论题,诡辩者用了这样的推理,即:凡你没有丧失的东西就是你有的东西,你没有丧失角,所以,你有角。

在这个推理中,"没有丧失的东西"(应指原来具有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与"没有丧失角(从来没有的东西)意思不一样,不是同一概念。

因之犯了"四名词错误",从前提推不出结论来。

从基本规律的角度看,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5.这个议论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

"唐代以后"与"唐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面说"唐代以后古体诗转韵的也不少",后面所说的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却是唐代的作品,不能说明唐代以后的事情,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

1.下面是司马光与夫人的一段对话:司马光夫人:我要去看花灯。

司马光:家中这么多灯,何必出去看?司马光夫人:我还要看游人。

司马光:家中这么多人,何必出去看。

答:"灯"、"人"是属概念,"花灯","游人"是种概念。

司马光听夫人说要去看"花灯",便说家中灯很多,不必出去看灯。

这就以属概念(灯)替代了种概念(花灯),接着又以属概念(人)替代了种概念(游人),偷换概念,违反了同一律。

2.下面是甲、乙两人的一段对话:甲:你看过什么书?乙:《红楼梦》。

甲:好啊,你看黄色小说!还看过什么书?乙:《红与黑》。

甲:你竟把红的与黑的掺到一块,是何用心?还看过什么书?乙:《悲惨世界》。

甲:你好反动啊,把我们的社会看成什么样子了!答:在这段对话中首先用了一个省略三段论。

其形式如下:《红楼梦》是黄色小说,你看的书是《红楼梦》,所以,你看的书是黄色小说。

虽然这个三段论推理形式没有错,但它的大前提是虚假的,因此而推出的结论是荒谬的。

其次,甲把《红与黑》理解为把"红的与黑的掺到一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