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中国亲社会心理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社会心态研究述评:概念、结构与测量

社会心态研究述评:概念、结构与测量

操作化过程 中, 社会 认知 、 社会情 绪、 社会价值观 、 社会 行为倾 向是社 会心 态的一级指 标 , 但 事 实上 它 们
不属 于 同一 层 面 。社 会 心 态 的概 念界 定 应从 社 会 态度 入 手 , 它是 指 在 一 定 的 社 会 历 史条 件 下 多数 人 对 社 会 重 点 问题 所持 有 的 积极 或 消 极 的 态 度 。 按 照 态 度 AB C理 论 , 社 会 心 态的 一 级 指 标 可划 分 为 社 会 认
第 1 6卷 第 4期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 0 1 6年 1 2 月 J o u r n a l o f j i a n g s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V o l ・ 1 6 N o ・ 4 De c ・2 O 1 6
文 章 编 号 :1 6 7 3 —0 4 5 3 ( 2 0 1 6 ) 0 4 —0 0 7 3 —0 0 0 8
社会 心态研 究述评 : 概念 、 结构 与测量
石 孟 磊
( 北 京 社 会 心 理 研 究 所 ,北 京 1 0 0 7 4 3 )
知、 社 会情感、 社 会 行 为倾 向 三 个 方 面 , 二级指标 应 关注从政 治、 经济、 文 化 等 主 要 生 活领 域 中抽 取 的 能
反 映居 民社 会 心 态 现 实 状 况 的 重 点 问题 。
关 键 词 :社 会 心 态 ; 社 会认 知 ; 社会情 绪; 社会行为倾向 ; 社 会 态度
中 图分 类 号 : C 9 1 2 . 6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一)

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一)

中国人心理健康现状研究进展(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对人生的幸福和成就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但我国社会各阶层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不同社会人群心理健康调查,包括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化情况、流行病学调查情况作一综述,并对中国人心理问题趋多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

1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教授〔1〕认为心理健康至少要具备以下4个条件: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我接受的能力、有理想有追求和保持常新的心态。

黄希庭教授〔2〕认为心理健康是一个连续体,连续体的一端是最差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状态,另一端是最佳的心理健康状态,即健全人格状态。

根据中国文化特点,他认为可把中国健全人格者的标准归纳为:对世界抱开放态度,乐于学习和工作,不断吸取新经验;以正面的眼光看待他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自己,能自知、自尊、自我悦纳;以正面的态度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追求现实而高尚的生活目标;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能调控情绪,心境良好。

总之,以辩证的态度对待世界、他人、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顺境与逆境,是一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幸福的进取者。

2我国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现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较为一般。

黄希庭、郑涌〔3〕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全国6大区16所高校的5280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上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中,%的有1项超标,最高超标的有9项。

对17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重度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

某些特定大学生群体如新生、贫困生、高职学生以及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可以说心理问题已经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并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犯罪和意外死亡的首要问题。

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述评

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述评

类 是态势论 ,即认 为社 会 , t l 态是 一种 “l 一 理态势 ” 2第二类是 表现论 ,即认为社 会心态是社 会主体表 t , 。[ 1
本 文 系 国 家教 育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研 究规 划基 金 项 目 ( 5 A 1 0 1 0 J 7 o 1 )的 系列 成 果之 一 。 作者简介 程 家 明 , 汕 头 大学 社科 部 教 授 ( 东 汕 头 ,5 5 6 ) 广 10 3 。
莩东缔 右 20 年第7 。 09 期
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述评 冰
程 家 明
[ 摘 要 】社 会 心 态 问题 已成 为一 个 热 门话 题 。在 学 术 界 ,其含 义有 社 会 心理 、与 社 会 心 理 有 联 系的 社会
意识 和 社 会 心 智 三 种 界 定 ; 其表 现 和 作 用 、 形 成 原 因 、调 节 及 调 节 的 目标 。也 在 这 三 种 界 定 下 有 不 同 的观 点 。这 种 研 究 在 理 论和 实践 上 都 有 重要 的意 义 .但 仍 然 处 于分 散 的 初 始 状 态 。
[ 键 词】社 会 心 态 关
社 会 心 理
社 会 意 识
转型 时期
[ 中图分类号]C 1 . [ 92 6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3 6 (09 7 0 3 — 6 00 7 2 20 )0 —0 6 0
无论 是否合法 ,也无论 学科归属是 否确定 ,社会心态 的概念 正被广泛 使用 ,已成 为学术界 的一个热 门话题 。在 中国期刊 网上 ,以社会 态为关 键词检索 出来 的学术 论文 为 4 0篇 .以与社会心 态相近 的文 t l , 2 化 , 、 民族 , 、国 民心态 、群 体心 态和 大众 一 态 为关 键词 检索 出来 的学术 论文 分别 为 8 3篇 、6 t态 l t态 l t l , 0 2 篇 、5 9篇 、l 篇 和 1 8 9篇 ,专题研究社 会心态 的专著和博 士论文 近 5 0部 ( ) 篇 。这就需 要我们 关注这一 问题 ,以便将 问题 的研究 引 向系统 和深入 。为此 ,本文 以从 17 — 0 6年发表 的学术 文章作 为期限 ,将 9 92 0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刘泽文1赵爱玲2(1.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2.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育与发展方向研究生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开展了许多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其领域涉及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影响因素等。

其中,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试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做一综述,并给出简评、展望和对培养的启发。

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泛指有利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一切行为。

幼儿在1至2周岁时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此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性将不断得到发展。

早期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儿童将来的学业和社会功能成就,可以防止儿童抑郁情绪和犯罪倾向的生成、促使儿童自我提升、自我接纳和自我满足。

由此可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成年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获取学业、事业成就,以及心理能否健康发展。

以往的很多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性是可塑的,因此,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及相关领域研究者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经典的定义是由Paul Mussen在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试图帮助其他个人或某个团体,使他们受益的任何行为,包括助人、慷慨、牺牲、保卫、无畏、忠诚、尊重别人的权利及感情、有责任感等。

1982年,O rlick Mc Nally和O’H ara在他们的研究中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任何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亲昵地接触他人的身体的行为。

Krebs把亲社会行为设想成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自我利益的朝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利益的朝向。

行为利他成份的量是由两个标准决定的:行为的方向性和行为中包含的利益总量。

利他行为就是在这个连续体上朝向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的利益。

综上所述,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具有利他性的一切行为,既包括具有利己性的又包含纯粹利他性的,既包含非侵犯性的行为也包含亲社会性的侵犯行为。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中国社会心态是指在中国社会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态度。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环境、社会价值观念等。

本文通过对中国社会心态的研究,将从民主意识、竞争观念、互信文化以及利益至上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社会心态中存在相对较低的民主意识。

由于长期的封建历史以及集权传统,在中国社会中,权力的集中和个体权益的相对较低,使得民主意识相对薄弱。

这导致一些人对集体决策较为依赖,对个人权益的捍卫意识相对缺乏。

而民主意识的缺失,也限制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对社会问题的认知与解决。

其次,中国社会心态中存在激烈的竞争观念。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资源相对紧缺,社会竞争压力普遍存在。

这导致一些人对竞争的渴望和追求过度,强调个人的生存与发展。

竞争观念的强烈,往往导致一些人对合作与共赢的忽视,社会的整体效益也因此受到损害。

另外,中国社会心态中存在互信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亲情、友情和信任等价值观念,在家庭和社区中非常重要。

这使得中国社会中存在较为稳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然而在一些其他领域,如商业和政治等,互信文化的特点并不明显。

这也限制了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如商业合作中的信任问题,以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不畅等。

最后,中国社会心态中存在利益至上的观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人更加注重个人利益的追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社会的道德观念相对淡漠,一些人追求利益的方式不择手段,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中国社会心态在一些方面存在局限性,如民主意识较低、竞争观念过强、互信文化特点不明显以及利益至上的观念等。

这些心态的存在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限制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和改进这些问题,提高民主意识、倡导合作共赢、加强互信文化建设,以及弘扬社会公益和道德观念等,从而促进中国社会心态的进步和发展。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对我国近二十年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一切正向的积极行为,如合作、关心、帮助、分享等。

对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亲社会态度和行为的最佳阶段,从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对个体以后的社会性发展、人格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不但通过可以从他们对别人的善意帮助中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帮助、分享、合作、安慰和援助的幼儿,对他们以后的社会性发展更是受益匪浅。

正是基于幼儿亲社会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我们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检索了从1990-2010年近二十年来学者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

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我国幼儿亲社会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对指出了未来对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国内关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概况为了能够较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国近二十年来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状况,我们从中国知网上检索了从1990—2010二十年间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论文,共检索到117篇,其中核心期刊36篇,非核心期刊71篇,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6篇。

为了便于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分析,我们把1990—2010二十年间分为两个阶段,即1990—2000年和2001—2010年。

这种时间段的划分依据是有两个方面的理由:第一,这种划分便于资料的统计分析和对比前后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变化;第二,这种划分有利于分析两个阶段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重点及预测未来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趋势。

从1990—2010年间国内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文章数量及每个阶段分布状况如下表一所示:发表时间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合计比例1990--2000 33 33 28% 2001-2010 74 6 4 84 72% 合计107 6 4 117(表一:1990—2010年间发表的幼儿亲社会行为论文统计表)从表一可以看出,对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不断引起学者的重视,特别是从2001—2010年间,有关研究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文章就多达84篇,占整个总量的72%。

中 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中 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

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一、引言社会心态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态势,它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人们的社会心态也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心态,对于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心态的主要表现(一)焦虑与压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来自工作、生活、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压力,焦虑情绪普遍存在。

工作竞争的激烈、房价的高涨、子女教育的投入等问题,使得许多人感到不安和焦虑。

(二)信任缺失在社会交往中,信任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虚假信息的传播、商业欺诈行为、部分官员的腐败等,都削弱了人们对他人和社会机构的信任。

(三)追求物质与精神平衡一方面,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依然强烈,希望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也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如对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的需求不断增加。

(四)社会公平感的诉求对于社会资源的分配、机会的均等,人们有着强烈的关注和诉求。

不公平现象容易引发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五)网络社交中的心态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在网络世界中,人们有时表现出更加开放和自由的心态,但也存在网络暴力、谣言传播等不良现象。

三、影响社会心态的因素(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导致了人们在生活水平、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影响社会心态。

(二)社会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旧的规则和秩序被打破,新的尚未完全建立,人们在适应过程中容易产生迷茫和不安。

(三)文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存在冲突,这种碰撞使得人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困惑和矛盾。

(四)媒体的影响媒体的报道方式和内容对社会心态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过度渲染负面事件或片面追求点击率,可能加剧社会的焦虑情绪。

四、社会心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积极影响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十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综述

十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综述
吴长春认为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标准是 生产力标准, 但是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极大的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 应区别一定条件下的“必然性”及作用与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长远作用之关系; 要明确科学的 理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历史地、辩证地、 客观地对待以往特定条件下的领导人的某些结论与党 的文献: 一是进一步承认社会主义改造的局限性, 不是 否定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科学评价社会主义 改造是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需要; 三是要在特定的历 史背景下看待邓小平的某些讲话和党的重要文献。$ + "
“正确说”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是在国家不同 的时期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 二者都是必要的, 具有一 脉相承的关系。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 的胜利, 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有关 的统计数字表明, 这一论断是符合实际的。在有系统地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即从 1953 年到 1956 年, 全国 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19.6%, 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4.8 %。社会主义改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
32 北京党史( 2007.5)
BEIJ INGDANGSHI
突出, 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结果, 同时理论认识 上 的 片 面 性 、观 察 形 势 上 的 失 误 和 地 方 各 级 领 导 人 大 哄大嗡的人为造势, 都是促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 出现“四过”的重要因素。! " #邱济舟等学者认为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后期失误的原因有: 一是在客观上是因为 当时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而想 通过合作化促使农业迅速发展; 二是在指导思想上, 毛泽东把个体经济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绝对对立 起来, 急于消灭个体经济; 三是毛泽东对当时农村中 的两极分化情况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 认为惟一的解 决途径是尽快实现农业合作化; 四是毛泽东对主张稳 步前进的邓子恢的错误批判, 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步伐人为地加快了; 五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陷 入了教条式的理解, 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 #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述评◆刘泽文1赵爱玲2(1.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杭州;2.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教育与发展方向研究生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开展了许多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其领域涉及到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影响因素等。

其中,关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试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国内外研究做一综述,并给出简评、展望和对培养的启发。

儿童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亲社会行为泛指有利于他人、集体或社会的一切行为。

幼儿在1至2周岁时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萌芽。

此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亲社会性将不断得到发展。

早期的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儿童将来的学业和社会功能成就,可以防止儿童抑郁情绪和犯罪倾向的生成、促使儿童自我提升、自我接纳和自我满足。

由此可见,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关系到儿童成年后是否能够适应社会,获取学业、事业成就,以及心理能否健康发展。

以往的很多研究表明,儿童的亲社会性是可塑的,因此,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家及相关领域研究者们最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之一。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经典的定义是由Paul Mussen在1977年提出的,他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试图帮助其他个人或某个团体,使他们受益的任何行为,包括助人、慷慨、牺牲、保卫、无畏、忠诚、尊重别人的权利及感情、有责任感等。

1982年,O rlick Mc Nally和O’H ara在他们的研究中将亲社会行为定义为任何与他人分享、帮助他人、亲昵地接触他人的身体的行为。

Krebs把亲社会行为设想成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自我利益的朝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利益的朝向。

行为利他成份的量是由两个标准决定的:行为的方向性和行为中包含的利益总量。

利他行为就是在这个连续体上朝向最大限度的增加他人的利益。

综上所述,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具有利他性的一切行为,既包括具有利己性的又包含纯粹利他性的,既包含非侵犯性的行为也包含亲社会性的侵犯行为。

我国心理和谐研究述评

我国心理和谐研究述评


要 : 进 民众 和 谐 心 理 是 心理 学 学 科 为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所 能 作 出 的 主 要 贡 献 之 一 。 我 国 心 理 学 界 对 心 理 促
和 谐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于 三 个 方 面 : 讨 心 理 和 谐 的 内 涵 与 结 构 ; 发 心 理 和 谐 的测 量 工 具 ; 查 民 众 心 理 和 探 开 调 谐 状 况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 研究 尚处 于 初级 阶 段 , 仍有 很 多 问 题 需进 一 步探 讨 。
Ke r s p y h lg ; s c o o ia a mo y; e iw y wo d : s c o o y p y h lg c l r n r ve h
我 国 目前 正处 于 社 会 经济 转 型期 , 种 潜 在 的 各
矛盾 日益 凸现 和严 峻化 。抗议 重组 打死总经 理 的吉 林 通 钢事 件 、 乌鲁 木 齐 7 5事件 、 . 成都拆 迁户 唐福珍 自焚 事件 等各种 暴 力 事件 接 二 连 三地 发 生 , 些足 这 以让我 们认识 到 我 国当前构 建和谐 社会 的重要性 和 急 迫性 。 中共 十六 届 六 中全 会 通 过 了《 中共 中央关
对心 理和谐 的研究 主要 集 中在 三 个 方 面 : 讨 心理 探 和谐 的 内涵 与结构 ; 开发 心理 和谐 的测量 工具 ; 调查
于 构建社 会 主义 和谐社 会若 干重大 问题 的决定 》 首 ,
2 I si t o h lsp y o t C ia No m lU ie s y u n z o 1 0 6 C ia . n t u e f P i o h ,S uh h n r a n v ri ,G a g h u5 0 0 , hn ) t o t

社区心理意识研究述评

社区心理意识研究述评

为 的一般特征之一 , 现了每个 人对 他人 的需要 和互 动联系 。 体
综上所述可看 出社 区心理 意识并 不是单 纯 的地 域归 属或群 体认 同, 而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 它同时又包括 了社会互 动 、 同纽 带和 共 地域等基本构成 。 (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以及通过群体义务 满足成 员需要 的共 同信 念 。他们 于 18 提 9 6年
知觉 ; 一种公认 的与 他人 的相互依 赖 ; 一种维 持 这种 相互依 赖 的
的精神纽带 , 它使成员感受到彼此之 间的亲密关 系和休戚 与共 的 依赖关 系。 罗英豪认为在共 同生活 中所 形成 的归属 感 、 同感 、 认
情感联系和安定感的社区意识 是一种心理建 构 , 是团体 和组织行
意愿 , 这种维 持通 过给 予他 人或 为他 人 做人 们 期待 的事情 来 实 现; 一个人是某一更 大的 、 可依 赖且稳 定的组 织 之组 成部分 的情
感 。 - 其后 Mc ia 和 C ai深 化了这一 概念 , 为社 区心理 意 2 Ml l n hv s 认 识就是指社区成员 的归属感 、 对社 区成 员和社 区重要意 义的感 知
关键词 : 区心理意识 ; 区归属感 ; 区情感 社 社 社 中图分类号 :9 26 C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434 20 0 - 9 -3 17 -4 X(09)50 00 0
基金项 目: 宁夏回族 自治 区社会 学规 划基金 , 目编号 :7 X S 0 宁复 高校科学研究基金 , 目编号 :06 7 . 项 0 N B H 4; 项 2 0 07 作者简介 : 张旭 (94一) 男, 18 , 山西运城人 , 究方向为应 用心理 学。 研 丁凤琴( 9 9一) 女 , 16 , 回族 , 宁夏 昊忠人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与学校 心理卫 生。 社 区心 理 意识 的研 究最 早 起 源 于德 国的社 会 学 家 腾 尼斯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 李丹

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  李丹

心理科学 2001 年 24 卷 2 期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研究述评李丹 ( 上海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 ,200234)导言有关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早期研究多集中在发展趋势上。

一些研究发现,儿童很早就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倾向,最初的亲社会行为伴随具体、确定的奖赏 ,以后逐渐发展为自发自愿、不求外加报酬的利他行为。

Stabu 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 ,5岁至8岁期间的助人行为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而9岁至12岁期间的助人行为呈下降趋势 [1 ] 。

顾鹏飞、李伯黍的研究发现 , 我国儿童对助人行为的选择反应与理由推理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2 ] 。

李丹、李伯黍对4-11岁儿童利他行为研究结果发现, 各年龄儿童作出利他选择的人数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利他观念和实际的利他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增加[3 ]。

岑国桢等人的研究则表明,在一般物品的分享上,我国儿童自5岁起已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慷慨”在荣誉物品的分享上 ,从9岁开始,多数人认为应该让这方面需要更迫切的人分享荣誉物品 [4 ] 。

亦有对中学生的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是否利他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没有显著差异[5 ] 。

除了研究儿童的发展趋势外 , 近年来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又形成了一些独特领域,包括亲社会行为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个性特质的研究 , 以下择要述之。

2 认知、情感因素和个性特质与亲社会行为2. 1 亲社会推理与亲社会行为由于亲社会行为是道德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人们最早想到的就是道德判断推理与亲社会行为有着怎样的关系?有关研究发现,道德判断水平较高者,其亲社会行为也多些。

Rubin Schneider 给 55 名 7 岁儿童 6 个道德判断两难故事、两次慷慨行为的机会 ,第一次慷慨行为是捐献糖果给可怜的孩子 ,第二次慷慨行为是帮助年幼孩子完成某一任务,结果发现道德判断水平和在两个任务中显示出来的利他程度存在显著相关[6 ] 。

近十年国内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述评

近十年国内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述评

近十年国内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述评作者:包文婷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27期摘要: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先天的潜能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特质影响和决定了个体在思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式上的积极取向。

近年来,研究者围绕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实践干预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2007—2016年十年间有关积极心理品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我国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文献计量学;特殊群体一、前言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幸福的科学,主要研究主观层面、个体层面及群体层面的内容,其中在个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个体的积极心理特征及其积极成因,特别是个体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心理特征形成或发展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先天的潜能和后天环境教育交互作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相对比较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这些特质影响和决定了个体在思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式上的积极取向,从而为个体拥有幸福有成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1]。

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就是要通过培养拥有积极心理品质、能够创造幸福、拥有幸福的人,使人的生理与心理、个性与社会性相互融合、转化和提升[2]。

近年来,研究者围绕积极心理品质的概念、测量、影响因素及实践干预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扩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品质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2007—2016年十年间有关积极心理品质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我国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二、来源与方法以《中国CNKI学术总库》为数据源。

进行检索时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

本文以“积极心理品质”为主题,检索2007—2016年十年间发表的有关积极心理品质的文献。

三、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现状分析(一)年度分布情況分析由图1可知,2007—2016年有关积极心理品质的论文共842篇,十年间论文发表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09年、2016年稍有下降,但总体仍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反映出积极心理品质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述评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述评作者:陈洪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22年第03期[摘要]近年来,国内学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围绕基本内涵、逻辑进路、影响因素、培育路径等问题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主体因素共同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努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调试作用,进一步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未来应通过强化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实践应用研究、创新跨学科综合研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心态;逻辑进路;影响因素;培育路径[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3-0139-05[DOI]10.13980/ki.xdjykx.2022.03.023一、国内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研究的基本情况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1]。

大学生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社会心态是折射时代变迁和社会变迁最灵敏的“晴雨表”,不仅关系着自身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更影响着高校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心态培育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在中国知网以“大学生”“社会心态”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1990—2021年期间共发表相关论文712篇。

其中最早关于“大学生社会心态”的研究始于1990年。

近20年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的历史脉络大致可以总结为:1990—2011年是研究的发生期和起步期,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每年论文发表数量低于10篇;2012—2017年是研究的快速增长期,自2012年开始呈现直线增长态势;2018—2020年是研究的高峰期,每年发表的论文达90篇左右。

由此可见,大学生社会心态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重点。

《幼儿亲社会行为探究文献综述3000字》

《幼儿亲社会行为探究文献综述3000字》

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幼儿亲社会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一)亲社会行为 (1)(二)教师的行为 (1)(三)与研究相关的文献综述 (2)1.国内研究现状 (2)2.国外研究现状 (3)参考文献 (3)(一)亲社会行为2010年,郭晓飞[1]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中首次明确指出儿童亲这种社会性的行为被广泛地人们看作为这是一种能够使一个人们在其自身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能够充分表现和做出的一种行为符合人们社会上所预期的心理需求和社会要求,并对于他人、群体和整个社会有利的一种行为。

少年儿童的亲情与社会性格和行为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经受到了来自我国少年儿童教育学界及其其他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广泛高度重视,并且已经初步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科学研究成果。

随着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学前教育也愈益地开始受到了社会国家的高度重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幼儿的个性全面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余丽丽[2]也曾在《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中明确性地提到了与学前少年儿童这种亲密的社会活动行为不但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前幼儿的自我心理成长,而且对其往后的完成学业和步入社会家庭生活的自我适应也非常具有重要的教育指导参考价值。

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已经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幼儿自发的各种利他性行为,要到3-6岁才可能会开始出现,因此,要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针对幼儿的分享、助人行为予以强化,促进幼儿亲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的行为对高校教师学生行为规范问题的深入研究最初认为可以由克瑞兹[3]1986年所做的研究中看出。

从他那时起,研究者们就通过对各种学校教职工工作人员关于教育培养精良的优秀教师特殊身份和优良品德的有关问题情况进行意见调查,制订并研究提供了设计出来的一份有关培养优秀教师精良身份品德特征的问卷测评和数量表,作为教师培养[1]郭晓飞.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30(5):33.[2]杨牟茜、余丽丽.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述评[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5,11:1.[3]凌济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3.1优秀师资的重要参考和其他方法改进优秀教师身份和行为的基础,这也标志着我国高等院校教师身份和行为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更加专业化的阶段。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现代 交际57金雪莲 张丽红(吉林医药学院人文社科部 吉林 吉林 132013)[摘要]儿童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即为亲社会行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受着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分别对亲社会行为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 亲社会行为 合作[中图分类号]Q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057-02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一、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社会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关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出现实证研究,主要围绕合作、分享、助人、捐献等亲社会行为展开。

1972年,美国学者威斯伯在其《社会积极形式考察》一文中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这一概念,他用这一词来代表所有的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如同情、慈善、分享、协助、捐款、救灾和自我牺牲等。

此后,对于亲社会行为理解,不同心理学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亲社会行为是由那些对行为者无明显利益,但对接受者有益的反应组成(美国《心理学百科全书》);亲社会行为是那些任何以有益他人为目标的行为(Aronson,2004);亲社会行为包括任何帮助他人或目的是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助人者的动机如何(Taylor,2004)。

我国对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我国心理学学者对于亲社会行为涵义的理解也有着各自的见解:周宗奎认为亲社会行为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在同样意义上使用,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或趋向(1987);白利刚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的行为(1997);俞国良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行为(1999)。

浅谈国内社区心理研究的发展

浅谈国内社区心理研究的发展

浅谈国内社区心理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

社区心理研究是一门关注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整个社区的心理健康和发展状况,为社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信息。

在国内,社区心理研究的发展也逐渐引起了学者和社会的关注,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浅谈国内社区心理研究的发展。

国内社区心理研究的起步相对较晚。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社区心理研究,希望通过了解社区中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来更好地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虽然与国际上的社区心理研究相比,国内的社区心理研究起步晚了一些,但是国内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些学者对城乡社区的心理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些有益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我们了解和改善社区的心理健康状况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国内社区心理研究的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过去,社区心理研究往往只局限在对社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而如今,社区心理研究的范围已经不再局限在心理健康问题上,而是逐渐扩大到了社区的发展和建设方面。

在一些城市社区中,一些社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社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氛围对社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改善社区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关系。

这些研究的开展,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善社区提供了很多有益的信息。

国内社区心理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以往,社区心理研究往往只是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法来进行,而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心理学方法的不断创新,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也逐渐在社区心理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尝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社区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这些新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干预社区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思路。

社会心理建设研究综述

社会心理建设研究综述

44CENTRAL ISSUE 区域治理作者简介:夏一鸣,生于1995年,全日制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社会心理建设研究综述桂林理工大学 夏一鸣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将社会心理建设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要解决我国目前的各种社会的各种社会矛盾,除了加强五大建设外,加强社会心理建设也十分重要。

关键词:心理建设;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建设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044-0002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面临着的矛盾也日渐复杂。

怎样塑造一个健康积极的社会心理,从而推动社会治理的加强,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截至2020年1月,国内关于社会心理建设的研究成果,以中国知网收录文献为例,以“社会心理建设”为主题词检索的文章共计160篇,其中学位论文13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8篇,博士学位论文5篇;以“心理建设”为主题词检索的文章有1127篇,其中学术论文,包括5片博士论文和13篇硕士论文。

目前学界对社会心理建设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关社会心理建设相关概念的研究(一)对于心理建设的理解心理建设是国家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贯穿于国家发展过程之中。

进行心理建设是应对社会生活存在的各种社会心理问题,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与保障,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要求。

孙中山一直特别重视国民的心理建设,他认为心理建设是国家建立的基础和先导,是革命事业的重要保证,他把“心理建设”放在了首位,并将它作为建国方略。

有学者认为心理建设不仅要应对各种负面情绪,还需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

因此,从宏观的角度,将心理建设上升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这更是加强心理建设是国家发展的迫切现实需求。

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述评

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述评

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述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

而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然而,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如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述评,以期更好地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一、现状分析1.教育法律框架不完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的起步相对较晚,相关的法律框架相对较为欠缺。

在教育法律中,涉及心理健康部分的明确规定不多,对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相应的法律支持。

2.师资力量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专业人士进行指导,但国内的师资力量却相对不足。

虽然有一些学校会聘请心理专家来进行指导,但是相对而言,师资力量还是偏少。

3.各校情况不同由于不同学校的学生群体不同,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该根据不同学校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案,但目前情况并未充分得到重视。

二、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日益加强近年来,相关职能部门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日益加强。

在教育法规、教材体系和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国家均提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政策,这将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教师培训体系完善为了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教师的培训问题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心理辅导纳入到教师考核职责中,而教师的培训体系也得到了完善,如通过举办心理教育专业培训课程、设置心理辅导网络平台等等。

3.心理辅导服务网络建设以现代技术手段为支撑的心理辅导服务网络日益建设完善,逐渐弥补了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不足、缺乏经验的问题。

同样的,这也为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未来展望1.权威监测机制建立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缺乏权威的监测机制,因此缺乏有效评估的数据支持。

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测机制将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产生积极的影响。

2.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运行在未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将心理健康教育标准化,以便学校在制订教育方案时能够更加针对性、有效地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在改革开放中 , 我们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 但 心理学研究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论文都在不断增加,
在鼓励他们先富起来的同时 ,忽视了相应 的道德 总体呈现出欣欣 向荣的局面 ; 社会科学 、 教育学、
文化的建设 ,忽视了教育先富起来的一部 分人要 心理学工作者们感兴趣与探讨 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回报社会 ,这是一个重大失误” 。
我 国亲社会心理研究的概况 ,唤起他们的使命感 相 比,研究论文的数量几乎没有明显增加 ,这也 与责任感 , 促进相关的研究 ,为和谐社会 的建设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心理研究者们缺乏相应的
提供科学的依据。
社会责任感 ,没有把 自己的研究与社会发展的需 要紧密结合起来 ,对社会的敏感问题关心不够。

维普资讯

理 论研 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8 期 20 年第 5 1 7 06 期 总第 56 1页
意味深长的是 ,西方亲社会心理研究 的蓬勃发展 正是由于 2 世纪 6 年代美国社会发生的见死不 O O
2亲社会心理研究的主要特点 .
“ 态度 ”
“ 因” 归 “ 性别 差异 ”
“ 际关系 ” 人
13 32
53 6 27 1
54 3
16 7
8 7 2 8
13 4
51 5
15 8 9 0
27 1
65 0
21 9 9 9
24 4
发展研究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国内外亲社 会研究结果的介绍与评价 四方面 ,其余的研究 主
维普资讯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8 期 20 年第 5 1 7 06 期 总第 55 1 页
・ 论研究 ・ 理
十多年来中国亲社会心理研究述评
殷 方敏
摘 要: 亲社会行为是一个健康和谐社会所需要与竭力倡导的 良好行为,用准确丰富的亲社会心理研 究成果指导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社会心理研 究者的责任。最近 1 年来中国心理 学界对亲 2 社会行为有一些研究 , 但研究的质与量都有欠缺 ,尤其是成人 的亲社会行为研 究不 多,亲社
的工作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 社会心理有关的论文 ,这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
拟对 19 20 这 l 年来 中国亲社会心理方面 需要显然是不相称 的;另外 ,亲社会心理与利他 94 0 5 2 的研究作一总结评估 ,以使社会心理研究者了解 行 为研究不多 、增长不快 ,近 四年与上一个 四年
亲社会行为的关心与培养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二
本的家长在同样 的情况下常常问孩子 : “ 你今天 不多 ,亲社会意 向的薄弱与亲社会的研究相对缺 有没有帮助小朋友做些什么啊? ”两种关心背后的 乏是一致的。从 20 年以来 ,从中国期刊全文数 04
区别意味深长 ,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徐 8
2 3
2 7
2 3
6 0
3 9
4 l
9 1
ll l
3 4
研究主要对象是儿童,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 的培养以及这方面的研究
群 体心理 ”
“ 会 认知 ” 社
9 5
7 9
l 2

3 5
3 1
4 8
3 9
述评 占了大多数 。究其原因 : 一是 ,因为对儿童
会心理研 究中存在一些观念上的问题 。 关键词: 亲社会心理 亲社会行为 移情 社会公平感 ’

余世维先生在谈 到情商培养时曾经说过 t中
国的家长到幼 儿园接 孩子 回家 时经常 问孩 子 :
1 . 亲社会心理研究的发展 状况
从总体情况体来看 ,中国的亲社会心理研究
“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啊?有没有人欺负你 ? ”而 1 3
从中国期刊网上检索到的亲社会心理方面的 7 篇论文的研究范 围来看 ,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尤 5
救的恶性案件引发的 ,亲社会心理的研究理应与
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
表 1 当前中国社会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发展趋势
1 9 - 0 5 19  ̄ 9 7 9 420 94 19 19 - 0 2 0 - 0 5 9 8 2 01 0 2 2 0
经感慨 :中美人均 G P相差 3 倍 ,但 中美人均 专辑 内对论文篇名进行 “ D 8 精确匹配”的搜索 , 输
慈善捐款相差 70 倍。中国人可能太需要亲社会 入相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能检索到的 30
意识的培养了,尤其是应该重视 、从小培养与鼓 论文数量如表 1 。 励孩 子身 上的亲社 会行为 。 正如余先 生所 言 : 从表 1 我们可以发现,最近 1 2年来 中国社会
其是发展心理与社会心理角度的研究 占 绝大多数 ,
也有少数教育角度 ,如德育角度与音乐学科教育
输 入检索 词
“ 社会化 ”
论文 总数
25 54
论文总数
33 1
论文总 数 论文 总数
13 06 10 25
方面的研究 、管理角度 的研究 ;研究内容大多集 中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 的
的主要内容依次是社会化发展 、社会态度、人际
今天党和政府 已经高度重视这方面 的问题 , 关系、自我意识 、认知归因、性别差异 ,而亲社
提出了 “ 建设和谐社会”口号 , 要实现这 目 , 会心理研究相对较少 ,如果把利他行为的研究包 标
需要社会各方面长期不懈的努力 ,而社会心理学 括在内,全 国各类杂志每年平均发表亲社会心理 工作者在亲社会行为方面的研究对建设和谐社会 方面研究论文只有 7 篇 ,其中还包括勉强与亲 . 7
要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与亲社会意向的调查等方 面。详见表 2 。 从表 2 可以看出,十多年来 ,我国的亲社会
“ 际交往 ” 人
“ 自我意识 ”
31 9
32 8
6 9
6 0
12 2
12 4
20 0
10 8
“ 自我评价 ”
“ 自我概念 ”
“ 众” 从
14 7
17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