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同步测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聚落的划分依据、分类、对比分析两种聚落形态的差异;2、了解聚落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划分及其特点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2、通过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使学生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重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特点、聚落的形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本节课所学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对聚落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环境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程地理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都从日常生活、课外书籍、电视电影等媒体上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设计思路:按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我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变感性知识为理性,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设计了三大板块:自主探究: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
结合亲身体会谈谈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合作探究一:以旬阳县城为例,谈谈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堂小组合作对资料整合,得出结果。
合作探究二:以传统民居为例,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3、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区别。
师:活动一、探究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因素
1、展示 材料一 展示图片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材料一,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示意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和课本最后一页世界地形图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班级
科目
地理
上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区分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聚落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收集不同聚落的图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的关系。
1) 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特点?
2) 为什么会出现在大河的冲击平原上?
生:1、阅读地图《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方》。
2、分析为什么会在这些地方出现城市?说明了什么跟聚落的发展也有关系?
生:学生通过所展示材料分析结果,总结出影响聚落形成于发展的有利条件。
师总结: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来讲,一个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环境需要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气候适宜,自然资源丰富。当然,有些时候交通,宗教,政治等人文因素也影响到了聚落的发展。
生:分析丽江古城保护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为丽江古城的发展出谋划策。
〖板书设计〗
一、聚落的形态
1、城市和乡村
2、聚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1、什么是世界文化遗产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1、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2、聚落形成的因素、特色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农村 牧村 渔村 林场
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同为乡村聚落景观也是有差异的!
图A
图B
亚洲:人口众多, 房屋密集。
欧洲:人口密度小, 房屋分散。
同为乡村聚落景观也是有差异的!
非洲:村落较原始。
水源充足(井、 泉、湖滨、 河畔等地)
土壤肥沃,适于 耕作
历史文化、 宗教信仰、 生活习俗等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 炎热,昼夜温差大,厚墙 可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 导进入的太阳热量,小 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 区吹来的热风。
草原地区的住房 ——蒙古包
便于拆装 适合游牧生活
圆锥形大 帐篷
黄土高原地区 的窑洞
黄土直立 就地取材 冬暖夏凉
因纽特人的住所——冰屋
就地取材 防风保暖
半地穴 呈半球形
高矮 多少 农田 密度 /医院等基 境保留
多少 宽窄 鱼塘 大小 础设施的 情况 多少
城
市高多
聚而而 无大
多
保 留 不
落多宽
多
乡矮 少
村 聚
且 少
而 窄
有
小
少
落
保 留 较 多
为什么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会有 这么大的差异?
劳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
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
工业和服务行业
耕作
放牧 捕鱼
世界文化遗产——山西平遥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云南丽江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
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
篇后絮语
• 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 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 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 等信息。
• 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 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2. 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人口较少,市场需求小,不利于城市聚落的发展;
3. 城市聚落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达地区城市聚落规模较大,功能完善;
4. 城市聚落之间的联系加强,有利于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形成。
4. 学生可以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不同类型的聚落,亲身感受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 学生可以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等方法,深入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6. 学生可以参加地理实践活动,如地图绘制、数据分析等,提高地理实践操作能力,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教学资源拓展
(一)拓展资源
1. 书籍推荐:
- 《人类居住地的演变》:详细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聚落、古代城市、现代城市等不同类型聚落的形成与演变。
- 《聚落与环境》:深入探讨了聚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 地理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4.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如地图绘制、数据分析等,增强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地理基础知识框架,对地图阅读、地理环境因素等有了基本认识。但在具体学习本节课内容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 聚落的类型:区分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分析两者在景观、经济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3. 聚落的分布:探讨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如何影响聚落的选址和布局。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概念自然环境的关系。
3.我们要保护聚落。
4.通过对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1.学会分析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2.认识聚落的分布特点。
3.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对比、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建立适当的居住地来防寒暑避风雨,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
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乡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乡村和城市的景观有什么差异?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怎样来保护传统聚落?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去寻找答案。
二、新课学习(一)聚落与环境1.聚落定义:人们集中居住的地区形式:乡村和城市(先有乡村,后有城市)乡村与城市的区别劳动生产方式: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耕作、放牧、捕鱼等生产活动。
城市规模大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观察填表景观差异: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备怎样自然条件的地方才够理想?你会选择哪种地形?(平原)你会选择哪种水源条件?(河流)你会选择哪种气候?(全年温和而湿润)你会选择哪种土壤?(黑土地)归纳:易形成聚落的地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在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容易形聚落。
)聚落的分布特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或河口、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3(新版)新人教版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以及乡村聚落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观察、分析进行比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和对待城乡差异创新训练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实践训练比较城、乡差别主要教法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读图,并联系实际分析问题板书设计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乡村和城市乡村聚落生产活动生城市聚落导入:世界上的人们居住在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在农村,有些人居住在城市。
各位同学,你们来自哪里呢?方法设计:设计问题,创设情境。
新授:一、乡村和城市:多媒体显示两组图片:由同学辨认各是什么景观?学生回答;城市景观,农村景观。
小结:我们把人们的这些集中居住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说明: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目前,全世界约有一半的人住在城市。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回答:乡村和城市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一样吗?归纳:乡村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
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居民从事工业、服务业等。
方法设计:观察图片,进行分析、比较。
承转: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不同类型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景观也有所差异。
学生活动,设计如下:(1)出示乡村、城市两幅图片,仔细观察。
(2)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进行交流。
说一说乡村和城市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言。
(3)评一评,比一比。
哪组说得好。
(4)最后归纳如下:方法设计:分组讨论,完成上面表格。
承转:通过讨论、交流,同学们了解了城、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那么,同样是农村,不同地区的景观又如何呢?多媒体显示:《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观》读图分析:这些图片的内容,各有哪些特点?由此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归纳总结: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们,所呈现的景观是不同的。
这个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五彩斑斓的世界,另你心旷神怡,流连往返,难以忘怀。
此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各地的聚落所呈现出的有如此差异呢?给学生留下悬念,作为结束语。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课件 (新版)新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聚落与环境 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多变的天气》
1/18
地理七年级
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多变的天气》
2/18
地理七年级
自主研读、初步感知
► 学生自主预习课本P81---P863面 的内容,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自主 学习案”。
《多变的天气》
3/18
小组合作 地理七年级 深化探究 聚落的分类
9/18
地理七年级 世界文化遗产欣赏
《多变的天气》
丽江古城
水城威尼斯
10/18
地理七年级
《多变的天气》
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的高架屋
楼上住居民, 楼下养牲畜
在全年湿热的热带,
双层竹楼或木楼,下
层放杂物养牲畜上层
住人,因为上层风大
凉爽,还可以避免潮
湿。
11/18
地理七年级
西亚沙漠地区的村庄
《多变的天气》
地理七年级
当堂检测 提高升华
《多变的天气》
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随堂达标案”。
16/18
厚墙加小窗, 防晒又凉快
热带沙漠地区,白天 炎热,昼夜温差大,厚 墙可减少白天通过墙壁 传导进入的太阳热量, 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 漠区吹来的热风。
12/18
地理七年级
说说这些民居与当地 环境的关系
《多变的天气》
13/18
地理七年级
知识梳理、质疑解惑
《多变的天气》
城市聚落
工业和服务行业
耕作 农村
乡村聚落
( 点 击 图 片 观 看 更 多 资 料 )
城市聚落
牧 渔林 村 村场
《多变的天气》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2024版新教材)
A.甲 B.人
C.丙 D.丁
9.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说法正确的是( C)
A.随着社会的发展,所有旧的聚落建筑都应全部拆除,建新 的聚落建筑。
B.在聚落的发展中,所有旧的聚落建筑都保存下来作为历史 人化纪念,新的聚落建筑另辟新的人地。
C.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人临的问题。
D.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各个国家人人的事情,与 其他国家人关综合题。
下图为我国某地聚落景观,当地居人以茶树种植为主业。读图, 完成第1题。
1.该景观的聚落形式及判断理由是( C )
①城市 ②乡村
③从事农业人产
④从事人农业人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右图为《清明上河图》的苏绣作品(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今 河南开封)的繁华人貌。读图,完成2~3题。
乡村 低 矮 少 少
有
城市
人
人 多多
人
人然景观改 变人人
人
人
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人劳动 人产和社会人活的场所。
耕作乡 村景观
乡村聚落
耕作→农村
放牧→牧村
捕人→渔村
人产人式不同
伐人→林场
乡村聚落的类型不同
城市聚落
人活在城市聚落中的人们,从事哪些劳动呢?
服
务
人
业
业
人结:
同
为
1
2
乡
村
3.特人人居与人然环境的关系。
练人练 根据资料,分析人亚的人居与当地人然环境的关系。P83
墙厚 窗人
厚墙:减少传人的太阳热量 窗人:减少吹进的热人
炎热、 人燥
人亚的人居
练人练 根据资料,分析东南亚的人居与当地人然环境的关系。P83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开眼界
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9天的讨论和审议, 2010年8月3日在巴西利亚闭幕。这次大会审议和批准了 20余处新的世界遗产。
在这次大会上,中国登封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 群和中国丹霞地貌分别被列入文化和自然遗产。中国 “三江并流”也被批准扩大遗产保护区域。
课外探究:
四合院是北京民居建筑的代表,查找 北京四合院的发展历史资料,说明保 护传统民居的意义!
聚落
什么是聚落呢?
聚落是指 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
一、乡村和城市
1 、乡村和城市是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 2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别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楼房 道路 有无 人口 商店/学校/医 自然
高矮 多少 农田 密度 院等基础设 环境
和 和 鱼塘 大小 施的多少 保留
多少 宽窄
情况
城
乡村与城市 类型 城市聚落 生活、生产活动不同
差异 景观特征不同
二、聚落与环境
早期的聚落形成与发展
地形、 气候、资源等 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自然条件
呢?
想一想:如果让你选择居住地,你认为具
备怎样的自然条件地方才够理想?
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环境因素:
水源充足(井、 泉、湖滨、 河畔等地)
土壤肥沃,适于 耕作
市
聚
落
乡 村 聚 落
城 市 聚 落
乡 村 聚 落
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楼房 道路 有无 人口 商店/学校/医 自然
高矮 多少 农田 密度 院等基础设 环境
和 和 鱼塘 大小 施的多少 改变
多少 宽窄
情况
城 市 聚
高 而
多 而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精选课件
水源充足
地形平坦
聚落
资源丰富
土壤肥沃
?
交通便利
不同气候影响下,聚落的居民
建筑有何特点?
猜一猜
回忆
人口稠密区及其人口众多的原因, 人口稀疏区及其人口稀疏的原因?
亚洲东部
四 亚洲南部 密 欧洲
北美东部
农
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干)
业 四 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湿)
工 疏 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冷)
业
城
市
楼房 为主
乡村
平房 为主
房屋 道路 修筑
密 高 情况
集度
度
窄,
乡 低而 村疏
少, 简单
落后
高而 发达
城 密 完善 市
商店 的多 少
少
多
学校 的多 少
少
多
医院 的多 少
少
多
有有有 无无无 农果鱼 田园塘
有有有
无无无
其他 差异
人少 农业为 主,聚 落规模 小
人多 工商业 为主, 聚落规 模大
自然 景观 的差 异
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高)
密集区
聚
落
稀疏区
工农业发达的 平原地区
高山、荒漠地区
请你想一想哪些因素有利于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流印 流 两域 度 域河 河 流尼 域罗 河
黄河-长江中 下游地区
世界上最早出 现的城市多数 在中低纬度的 河流中下游地 区。
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或河口、 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 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云南的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 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建筑融汉、 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并且具有纳西族独特风采。
【人教版】2019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1.知道聚落的类型。
2.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
3.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区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图片导入,多媒体展示学生所处家乡的乡村或城市的照片,引入聚落的概念。
教师简单总结一下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1.学生说一说多媒体所呈现的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学生可自由发言,答案不限,要言之有理。
教师简单总结:由于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有较大的差异。
2.在学生探讨完城乡景观差异后,可以用学生所在的乡村或城市为例,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要选址在这里?(2)你还知道哪些聚落的形成和我们的家乡有相似之处?教师提示:学生可先看课本P82页文字内容及图4.13,再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3.学生读课本P82页,P83页图4.14,图4.15,归纳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归纳如下:平原地区的聚落呈团块状;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分布的聚落呈带状。
4.学生完成课本P83页活动1、2,认识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83页活动答案: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西亚地区降水稀少,气温较高。
当地房屋的厚墙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导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5.学生网上查找我国各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整理几个,并向大家介绍。
6.学生完成课本P86页活动,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P86页活动答案:(1)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民族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良的自然风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2)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原来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等。
《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形成原因。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聚落空间布局的基本特点,认识不同类型聚落之间的差异与共同点。
并培养学生对人类聚居地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初步认识,以及分析聚落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同时,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聚落的定义和分类,以及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
难点则在于分析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过程,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要解决这些难点,需要学生具备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为保证教学效果,需准备以下教学材料:地理教材、多媒体课件(包括地图、图片等)、教具(如沙盘模型、挂图等);并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聚落相关知识,准备好笔记工具;同时,教师应事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案例和实地照片,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教师还应准备好相应的提问问题及思考题目,以供课堂互动和课后思考之用。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 展示多样聚落图片,如不同国家的建筑群、农村景象、现代城市、古镇等,引发学生对聚落形态的好奇与思考。
2. 简述人类对聚居地的重要性及人类在地球上创造的聚落之美,提出今天课程的主要学习目标:探索和了解聚落的特点与类型。
二、理论导引,认识聚落1. 定义聚落: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聚落的概念,即人类为满足生活需求而形成的居住地。
2. 聚落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聚落,如城市、乡村、集镇等,并解释其特点与分布的地理因素。
三、课堂互动,讨论交流1. 小组合作探究:每组选取一种特定类型的聚落(如中国传统的乡村或现代的商业性城市),分析其聚居形态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原因。
2. 组内分享: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分析结果,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学生对聚落类型的理解和认知。
3. 交流拓展:提问学生对其他国家的典型聚落的了解与思考,扩大学生地理知识面,同时激发他们对外国文化的好奇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下列特色民居所在地区,气候最炎热干燥的是()A. B. C. D.2.东南亚地区“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的高脚屋体现了当地的自然环境是()A. 高温干旱B. 湿热多雨C. 严寒干燥D. 寒冷潮湿3.“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
”这首歌描述的乡村聚落的类型是()A. 农村B. 渔村C. 牧村D. 林场4.下列地理事物中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 )A. 敦煌石窟B. 昆仑山C. 南音D. 北京故宫5.东西伯利亚的亚库特人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狗拉雪橇的原因是该地区()A. 气候湿热B. 以山地为主C. 气候严寒D. 多地震6.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 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 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C. 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 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7.关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 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B. 河流交汇处,易形成聚落C. 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D. 山区聚落密集,数量众多8.目前,许多工业区逐渐向城郊迁移,最重要的原因是()A. 为了扩大城市聚落规模B. 为了保护城市聚落环境C. 为了疏散城市聚落人口D. 为了使城市聚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9.下列不属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工作B. 气候C. 资源D. 地形10.我们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A. 乡村和城市B. 工业和农业C. 农田和村庄D. 工厂和城市11.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其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面的搭配不正确的是()A. 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厚墙小窗。
B.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C.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D. 我国西北地区——高架屋。
12.下列关于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 一般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B. 我国北方传统聚落有“平顶,墙厚,窗小”的特点C. 蒙古包属于我国季风区的特色建筑D. 城市多分布在地势平坦之处13.人类历史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A. 土壤肥沃、地形平坦的地区B. 峡谷地带和河流上游地区C. 气候炎热的森林里D. 海洋运输便利的近海地区14.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般来说,城市聚落的形成早于乡村聚落B. 欧洲经济发达,村落中的房屋较密集C. 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优越的地方D. 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不因环境而异二、填空题15.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基本类型.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出现于________ 平原.作为聚落景观的一种标志,________ 并不都随着聚落的规模和性质的改变而变化.16.世界各地的民居有不同的建筑风格,既能适应当地的________又与居民的________密切相关。
17.________和________是聚落两种基本类型.三、综合题18.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甲表示________ 聚落,图中乙表示________ 聚落.(2)下列哪些区域适合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A. 热带雨林地区B. 温带河流沿岸的平原C. 沙漠地区D. 南极地区(3)下列聚落中需要保护的是( )A. 北京现代建筑群B. 意大利威尼斯水城C. 九台普通农村聚落D. 美国的别墅区19.读如图,回答问题(1)图甲所示为________聚落,图乙所示为________聚落(2)据图丙中信息分析,A、B、C三处聚落选址的共同地形因素是()A. 都是山地B. 都是河流的冲积平原C. 都是高原D. 都是盆地(3)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A. A地B. B地C. C地D. 都不能(4)促使其形成城市的主要因素是()①宗教中心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形平坦④河流交汇处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20.读图,回答:(1)图中A、B、C三个聚落都是沿________ 分布的;原因是聚落多建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世界山人口密集地区和大城市主要位于________ 沿岸和________(2)图中A、B、C三个聚落中,________ 聚落更可能最快发展为城市,理由是________(3)长江流域与B聚落区位条件相似的省会是________ ,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A【解析】【分析】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炎热多雨地区为了更好的通风散热、隔潮,多建墙体单薄、屋顶坡度大的高架屋;撒哈拉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所以房屋为平顶房;寒冷地区为了抵御严寒,冰屋子墙体厚实能保暖;房顶坡度大,降水较多.A 民居为西亚的碉堡房.故选:A.【点评】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2.【答案】B【解析】【分析】在东南亚一带,湿热多雨,为了避免炎热、潮湿,避免虫蛇,当地木、竹较多,人们就地取材,搭建了高脚屋来居住,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
依据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
【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3.【答案】C【解析】【分析】“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着鞭儿响四方,百鸟齐歌唱。
”这首歌描述地区为内蒙古高原,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乡村聚落的类型是牧村。
4.【答案】C【解析】【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南音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书藉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5.【答案】C【解析】【分析】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与生存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形成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东西伯利亚地区地处高纬,气候严寒,当地的雅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故本题选C。
6.【答案】D【解析】【分析】寒冷地区,房屋墙体较厚,较厚的墙体可以抵御严寒,故A正确.河流交汇处,交通便利,易形成聚落,故B正确.传统聚落,大多就地取材,例如: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故C正确.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聚落数量少,故D错误.根据题意.故选:D.【点评】世界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7.【答案】D【解析】【分析】在寒冷地区,房屋的墙体较厚,为了更好的保温;故A正确。
在河流交汇处,自然条件优越,易形成聚落;故B正确。
传统聚落,大多数是就地取材;故C正确。
山区由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聚落稀疏,数量少;故D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解答即可。
8.【答案】B【解析】【分析】解:目前,许多工业区逐渐向城郊迁移,最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保护城市聚落环境,故选:B.【点评】工业区污染严重,为了保护城市聚落环境,许多工业区逐渐向城郊迁移.9.【答案】A【解析】【分析】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②自然资源丰富;③交通便利。
10.【答案】A【解析】【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根据题意.故选:A【点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11.【答案】D【解析】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寒冷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窗户比较小;而湿热地区的民居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的较大;热带沙漠地区的民居也具有墙体厚实,窗户比较小的特点;我国西北地区的屋顶多平顶,有利于利用当地的充足的光照来凉晒粮食等物品。
A选项热带沙漠地区--房屋厚墙小窗,正确;B选项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正确;C选项中国黄土高原--窑洞,正确;D选项我国西北地区的屋顶多平顶,这样做有利于利用当地的充足的光照来凉晒粮食等物品,故错误。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12.【答案】C【解析】【分析】解: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既是人类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平原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聚落比较集中,高山、荒漠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聚落比较稀少;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因此传统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与人类活动也有关系;蒙古包属于我国非季风区的特色建筑.故选:C.【点评】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大到人口上千万的巨型都市,小到只有几十个人的村庄.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13.【答案】A【解析】【分析】人们集中地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发展早期,对聚落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自然环境;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土壤肥沃,适于耕作的地形平坦的地区,如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地区。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聚落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属于理解记忆类知识点,了解聚落形成的条件是答题的基础。
14.【答案】C【解析】【分析】A、一般来说,乡村聚落早于城市聚落,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B、城市聚落的房屋密集,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C、早期的聚落大都分布在地形、气候、资源条件比较优越的地方,叙述正确,符合题意;D、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因环境而异,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点评】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乡村和城市。
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和乡村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城市自然景观变化快,道路纵横,网线密集,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