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教案: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三地理学习教案:理解北极和南极的极昼极夜特征

高三地理学习教案:理解北极和南极的极昼极夜特征

高三地理学习教案:理解北极和南极的极昼极夜特征理解北极和南极的极昼极夜特征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环境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

了解地理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环境,从而促进可持续发展。

北极和南极是世界上最极端的区域之一,而极昼极夜是北极和南极的特征之一,本文将深入探讨极昼极夜的特征和影响。

一、北极的极昼极夜特征北极位于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最北端的地区之一。

由于地轴倾角的关系,北极每年有两个极昼期和两个极夜期。

极昼期是指夏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24小时不落;极夜期则是指冬季太阳一直在地平线以下,24小时不升。

北极极昼期和极夜期各持续6个月,且两者转换时也有一个显著的过渡期。

在极昼期,北极气温相对较高,水汽蒸发增多,导致北极地区的大气层比较湿润。

当太阳持续照射地表时,北极地区形成一片冰雪融化的海洋和岛屿。

同时,生物活动也逐渐增多。

而在极夜期,北极气温相对较低,由于太阳不曾照射而天空也相对暗淡,加上极夜期间北极地区的大气层异常稳定,从而导致北极地区的大气层干燥。

此时水汽在凝结成冰的过程中还会释放出较多的热量以维持空气温度,这也会导致“极夜震荡”的出现。

极夜震荡是指北极地区上层大气层会产生大规模波动现象,这可能会导致极光的出现。

二、南极的极昼极夜特征南极位于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最南端的地区之一。

同样由于地轴倾角的关系,南极每年也有两个极昼期和两个极夜期。

极昼期是指夏季太阳始终在地平线以上,24小时不落;极夜期则是指冬季太阳一直在地平线以下,24小时不升。

南极极昼期和极夜期各持续6个月,且两者转换时也有一个显著的过渡期。

在极昼期,南极气温相对较高,水汽蒸发增多,导致南极地区的大气层比较湿润。

同时,南极也由于长时间无人居住,使得这里的生物资源得到保护和维护。

而在极夜期,南极气温相对较低,由于太阳不曾照射而天空也相对暗淡,加上极夜期间南极地区的大气层异常稳定,从而导致南极地区的大气层干燥。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讲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等基本知识。

1.2 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极昼和极夜吗?它们是什么现象?”1.3 学生讨论,分享对极昼和极夜的理解。

第二章:极昼和极夜的定义2.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即在极地地区,一段时间内太阳全天不落下,或全天不升起的现象。

2.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动画,理解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2.3 教师举例说明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

第三章:极昼和极夜的原因3.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产生的原因,即地球倾斜轴的影响。

3.2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倾斜轴的模型,理解地球倾斜轴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3.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极地地区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第四章:极昼和极夜的实际影响4.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对极地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对生物的繁殖、狩猎和人类作息时间的影响。

4.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极昼和极夜实际影响的思考和例子。

4.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极昼和极夜现象对极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有何影响?第五章:案例研究:极昼和极夜的应用5.1 教师介绍北极地区的旅游业和科考活动,以及极昼和极夜在这些活动中的应用。

5.2 学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了解极昼和极夜在北极地区旅游和科考中的应用。

5.3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极昼和极夜现象开展北极地区的旅游和科考活动?第六章: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6.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对极地生物的影响,包括生物的生理节律、繁殖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6.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和视频,了解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具体影响。

6.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极昼和极夜现象对极地生物的适应策略有何启示?第七章:极昼和极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7.1 教师讲解极昼和极夜对极地人类生活的影响,包括作息时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变化。

7.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极昼和极夜对极地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

极昼和极夜_教案(终)

极昼和极夜_教案(终)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地球仪,聚光灯、自制教具等。

(5年级科学书,人手一本,每4人一个地球仪)课前铺垫:1、地球的自转(白天(昼)黑夜(夜))——自西向东——绕地轴——地轴倾斜——太阳东升西落。

2、地球的公转——自西向东——绕太阳——地轴倾斜方向不变——一年四季。

3、地球——赤道——北半球、南半球。

4、模拟实验地球自转、公转方法。

5、地球仪方向,白色的轴始终朝向右手。

6、笔。

7、学士用地球仪一、极昼极夜现象。

1、出示宇宙中的地球,你看到了什么?(一半被太阳照亮,一半黑暗)2、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球一半明亮,一半黑暗呢?(被太阳照到的一半明亮,照射不到的一半黑暗。

)3、明亮的一半是(白天),黑暗的一半的(黑夜)。

4、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白天和黑夜之间有一根分隔线?科学家把地球上这条分隔白天和黑夜的线叫做“晨昏线”5、看实物地球仪,找一找晨昏线。

6、地球每天都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转,在地球上就出现了白天黑夜不断交替的昼夜交替现象。

(利用地球仪演示)7、同学们,有一个软件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很方便地观察到昼夜交替现象。

介绍虚拟天文馆软件。

(打开软件面对北方)。

同学们,在软件中我们面对的是北方,那么我们的左手边是(西方),我们的右手边是(东方)。

8、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北半球的夏天,也就是在7月,我们苏州的昼夜交替现象。

虚拟天文馆软件出示:日期:7月1日。

地点1:苏州——昼夜交替现象。

9、你看到了什么?(苏州每天都在昼夜交替)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知道它们产生的原因。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现象之间的关系。

3. 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现象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自转和极昼极夜现象,增强直观感受。

3.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地球自转示意图、极昼极夜现象图。

2. 教学素材:地球仪、挂图。

3. 小组讨论工具:卡片、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的现象。

1.2 提问: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特殊现象?2. 探究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2.1 展示极昼极夜现象图,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

2.2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2.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3. 讲解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的关系3.1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2 阐述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现象之间的关系。

4. 实践操作4.1 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极昼极夜现象。

5. 课堂小结5.2 强调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6.1 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极昼极夜现象的理解。

6.2 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极昼极夜现象。

7. 板书设计7.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7.2 地球自转与极昼极夜的关系六、教学反思6.1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评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6.2 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在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方面的困难。

6.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七、课堂评价7.1 通过作业、小测验或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理解程度。

7.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地理课堂教案设计:高三学生如何理解极昼极夜的科学解释

地理课堂教案设计:高三学生如何理解极昼极夜的科学解释

地理课堂教案设计:高三学生如何理解极昼极夜的科学解释高三学生如何理解极昼极夜的科学解释引言在地理学科中,我们会学习到极昼极夜这个概念,然而对于高三学生而言,如何理解极昼极夜的科学解释依然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因此,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极昼极夜,我设计了一份地理课堂教案。

专题内容一、教学目标1、理解极地与极圈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形成原因;2、掌握极昼极夜的定义及其在北极、南极的表现形式;3、学习极昼极夜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北极、南极地理位置及形成原因;2、掌握极昼极夜的定义及其在北极、南极的表现形式;3、学习极昼极夜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影响。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开场: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一些比较有趣的事例入手,例如在北极圈地区有绝不落太阳的神秘现象,这个奇妙的景象被称为极昼,而在南极圈地区,地球旋转速度最快,因为此时地球的自转处于最高点,这个现象被称为极夜。

2、教学主体:接下来我们可以着重讲述北极、南极地理位置的原因,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角度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地球的极地地区是不受到阳光直接照射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极、南极有大片的冰原就在此地。

然后我们来了解下极昼极夜的具体表现形式,由于地球自转,在极地地区会连续数个月实现永夜或永昼的现象,被称为极夜、极昼。

在北极地区,由于地球近似为球形,极点,即北坡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点可以详细被照射,sun在夏天的持续时间更长,这也是为什么极昼在北极夏季出现的原因。

而在南极地区,则是由于地球旋转速度最快,因此太阳视角最低,无法照到南极圈地区,整个区域会连续几个月的实现永夜的现象。

3、结尾:在讲述完极昼极夜的定义及其在北极、南极的表现形式后,我们可以让同学自主思考极昼极夜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影响,并为其中一些影响形成小组讨论,以促进课程到知识的落地。

四、教学拓展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极昼极夜,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拓展:1、不同地区极昼极夜的变化情况;2、生物的适应能力;3、极地科考;4、极昼极夜与地球日常生活中的隐含关系。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极昼和极夜的诠释》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相关观点和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诠释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极昼和极夜的观点诠释2.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3. 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极昼和极夜的观点理解和形成原因的掌握。

2. 难点: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的诠释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实验教学:利用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3. 多媒体教学: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进修:教师介绍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实验: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极昼和极夜的影响。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及其影响。

5. 总结:归纳总结极昼和极夜的特点和影响,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教学评判1. 作业设计:安置相关作业,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2. 小测验:进行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掌握水平。

3. 教室表现:评判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等。

七、拓展延伸1. 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极昼和极夜在北极、南极等地区的具体表现。

2. 组织实地考察,观察极昼和极夜的现象,深化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认识。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地理》等相关教材。

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 实验器械:地球仪、灯光等实验器械。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和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诠释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教学目标。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优秀教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优秀教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教材分析: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和极夜现象进行解释。

书中提供了一些解释的方法,包括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希望能给学生一些启示。

这些解释能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

教材还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探究地轴倾斜角度变得更大时极昼发生的范围。

借此,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极昼或极夜发生的主要原因,而且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轴倾斜角度的意义,这对认识地球的其他现象至关重要。

设计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一、指导学生认识极昼和极夜现象。

二、指导学生认识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并通过模拟实验做出自己的解释。

三、让学生推测:地轴倾斜角度变得更大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

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及有关极昼极夜的视频。

2、为每组学生准备:标准地球仪1个,不倾斜的地球仪1个,手电筒1支,记录纸等。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部分:1、课前三分钟:野生鸟推荐活动。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自转和公转。

3、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长?一个昼夜是多长?4、我们地球上绝大部分区域里,一个昼夜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天!但有些地区却并非如此,谁知道是哪里?南极和北极的一个昼夜还是我们通常说的一天吗?是多长?有孩子知道吗?7、学生发表看法:自己对极昼和极夜的了解。

8、出示课件: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介绍。

观看极昼极夜图片总结极昼和极夜特点9、看了这些资料后,有没有同学知道极昼和极夜是怎么回事呢?它是怎样发生的呢?(请1个孩子发表看法)10、刚才同学的意见到底对不对吧?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内容:板书课题:极昼极夜的解释。

课题极昼极夜的解释

课题极昼极夜的解释

课题: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
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2、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认识到极
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三者共同作用)。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教学准备:全班准备: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和资料(课件);
小组准备:地球仪1个、手电筒1个、中间挖孔的硬纸片1张、记录表1份。

教学过程:
板书: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公转倾斜角度。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解释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3. 学生能够描述极昼和极夜对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分析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索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3. 学生通过研究实例,了解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地球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培养对环境变化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3. 极昼和极夜对北极圈和南极圈地区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难点:1.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的解释。

2.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教具:1. 地球仪和地图。

2. 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小组讨论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成公开课的形式,学生座位有序排列。

2. 投影仪和屏幕准备就绪。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2.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好奇心。

Step 2: 探索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解释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Step 3: 研究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实例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Step 4: 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极昼和极夜对生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理解。

Step 5: 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极昼和极夜的现象。

关于高三地理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教案

关于高三地理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教案

关于高三地理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极昼极夜现象的原理。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球运动及地理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极昼极夜现象的原理2.极昼极夜的计算方法3.极昼极夜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极昼极夜现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极昼极夜的计算方法及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在公转过程中的位置变化。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极昼极夜现象吗?它是由什么原因产生的?2.极昼极夜现象的原理通过地球仪展示,解释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引导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讲解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原因,即太阳直射点移动到极圈内时,极圈内的地区会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

3.极昼极夜的计算方法讲解极昼极夜的计算方法,包括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等。

示例讲解:以我国某城市为例,计算其极昼极夜的时间。

学生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计算不同纬度地区的极昼极夜时间。

4.极昼极夜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讲解极昼极夜现象对当地气候、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学生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极昼极夜现象对生活的影响。

拓展: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极昼极夜现象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

五、课后作业1.复习极昼极夜现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

2.举例说明极昼极夜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设计一道关于极昼极夜的计算题,并给出解答过程。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极昼极夜现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让学生对地球运动及地理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于计算方法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地理教案分享:探索极昼极夜现象的地理意义

地理教案分享:探索极昼极夜现象的地理意义

地理教案分享:探索极昼极夜现象的地理意义探索极昼极夜现象的地理意义极昼极夜现象是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现象。

在北极圈和南极圈内,由于地球自转的轨道和地球自转轴的倾角,使得阳光照耀时间长短发生极大变化。

在北极圈内,每年的6月至9月期间,日照时间可以超过24小时,形成极昼现象,而12月至次年3月期间则可以出现太阳整个日子不露面的情况,形成极夜现象。

此时,地球两极的日夜循环完全不同于其他地区,这种地理现象对于人类的生存、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极昼现象的地理意义1.生态环境影响在极昼现象的季节,极地地区阳光照耀时间长,空气和水温度也较高,极地生态系统得以迅速发展。

极地植物和动物都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繁殖和生长。

2.经济开发影响由于日照时间长,极昼季节的温度较高,冰层会融化,大规模的海上和陆上可开展能源开发、渔业和旅游业等经济活动。

3.地理应用意义极昼现象可以用于航海和航空导航,对于北极航线开发以及极地考察、勘探等方面也有指导意义。

二、极夜现象的地理意义1.生态环境影响在极夜季节,极地地区几乎没有阳光直射,极地生态系统得不到充分的光合作用,物种繁殖和生长速度都会减缓,或处于休眠状态。

2.生活质量影响极夜季节越长,地区的人们就越容易出现季节性抑郁症等情况,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

例如,挪威北极圈内的居民,由于长时间处于黑暗的环境中,需要进行日光灯治疗以避免心理障碍。

3.经济开发影响由于陆地和海面的温度都会降低,冰层会加厚,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如渔业和船舶航行等都会受到影响。

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理意义1.对大气环境影响极昼极夜现象影响大气环境,特别是南极和北极区域对全球气候和气候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极地地区的气候条件十分特殊,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地质研究意义极昼极夜现象可以对极地地区的物质组成、地形特征、地球演化、岩石成因和地质历史等进行研究,有助于探究地球变化规律和历史地理。

结论:极昼极夜现象是极地地区特有的地理现象,其对生态环境、经济开发、生活质量、大气环境、航海导航和地质研究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3)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极昼和极夜的现象;(2)利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关注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极昼和极夜的定义2. 产生原因(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2)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及产生原因;(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规律;(2)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地球仪、PPT、图表、数据等;2.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球仪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2)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探究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1)分析地球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2)利用图表和数据,解释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

3.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观察和分析;4.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极昼和极夜现象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1)观察当地日出日落时间,分析太阳高度角变化;(2)绘制地球轴倾斜示意图,标注极昼和极夜区域。

6. 课后反思:(2)关注学生反馈,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和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

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极昼和极夜现象(简单了解)》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现象(简单了解)》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现象(简单了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极昼和极夜是地球两极地区特有的自然现象。

知道极昼是太阳长时间不落,极夜是长时间不见太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故事、图片展示、模拟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特殊地理现象的认知能力。

在探索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过程中,提高幼儿对地球奇妙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幼儿对地球科学的喜爱之情,培养他们对不同地区自然现象的关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发生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以及这两种现象中太阳的不同状态。

让幼儿能通过简单的描述和展示,区分极昼和极夜现象。

2.教学难点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幼儿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形成的原因(涉及到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等复杂概念)。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极地奇妙世界”情境,激发幼儿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兴趣。

故事讲述法:讲述与极昼、极夜相关的故事,让幼儿从故事中感受这种现象的神奇。

图片展示法: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幼儿直观地看到两种现象的场景。

模拟实验法:通过简单的模拟实验,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形成的原理。

讨论分享法:组织幼儿讨论极昼和极夜现象相关话题,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3分钟)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地球的最北边和最南边,有一些非常神奇的地方。

在那里,有时候太阳会一直挂在天空,好多好多天都不会落下去;而有时候呢,太阳又会消失很长很长时间,天空一直是黑的。

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种神奇的现象——极昼和极夜。

”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极地奇妙故事(7分钟)教师讲述故事:“在遥远的北极,有一个可爱的小北极熊。

有一段时间,它发现太阳一直都在天空中,不管它是睡觉、玩耍还是找吃的,太阳都一直陪着它,它觉得很奇怪。

可是,过了一阵子,太阳突然不见了,天空变得黑漆漆的,小北极熊只能在黑暗中等待。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一章:极昼和极夜的定义与概念1.1 极昼和极夜的定义1.2 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公转平面有23.5度的倾斜,导致不同地区的阳光照射强度和时间发生变化。

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不同地区接受到的阳光时间和强度也会发生变化。

第二章:极昼和极夜的地理分布2.1 极昼和极夜的分布规律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在夏至期间出现极昼,冬至期间出现极夜。

南极圈以内的地区在冬至期间出现极昼,夏至期间出现极夜。

2.2 极昼和极夜的持续时间极昼和极夜的持续时间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接近极点的地方持续时间最长。

在北极圈以内,极昼持续时间最长约为1个月左右,极夜持续时间也约为1个月左右。

第三章:极昼和极夜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极昼期间,生物活动增多,繁殖和觅食活跃。

极夜期间,生物活动减少,进入冬眠或调整生活习性以适应黑暗环境。

3.2 极昼和极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极昼期间,人们可以利用全天阳光进行户外活动和工作,但需注意防止紫外线伤害。

极夜期间,人们需要适应黑暗环境,可能出现光照不足的问题,需要注意心理健康和生活习惯的调整。

第四章:极昼和极夜的观测与研究4.1 极昼和极夜的观测方法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太阳的位置和运动。

使用日出日落时间表记录日出日落的时间。

4.2 极昼和极夜的研究意义研究极昼和极夜可以了解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和地球公转的规律。

极昼和极夜的研究对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和人类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五章:极昼和极夜的应用与探索5.1 极昼和极夜的应用领域旅游:极昼和极夜的出现使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成为独特的旅游目的地。

能源:极昼期间可以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发电。

5.2 极昼和极夜的探索意义极昼和极夜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的独特环境。

通过对极昼和极夜的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变和气候变化规律,为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作业设计方案《极昼和极夜的诠释》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原因。

2.掌握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

3.理解极昼和极夜对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和诠释。

2.极昼和极夜的地理分布。

3.极昼和极夜对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及原因是重点。

2.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是难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

2.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通过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好奇心。

2.讲解:讲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和诠释,介绍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的原因。

3.案例分析:以北极和南极地区为例,分析极昼和极夜在这两个地区的表现形式,并讨论其对当地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极昼和极夜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极昼和极夜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评估1.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听课态度、参与讨论情况等。

2.作业完成情况:安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极昼和极夜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小组讨论效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维活跃度、合作精神等。

七、拓展延伸1.组织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极昼和极夜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撰写钻研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极昼和极夜的钻研报告,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和写作能力。

3.开展主题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极昼和极夜的主题讨论,增进学生思维的开阔和深入。

通过以上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极昼和极夜的观点、原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知识和综合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高三地理实验教案:通过模拟实验深入了解极昼极夜的成因

高三地理实验教案:通过模拟实验深入了解极昼极夜的成因

高三地理实验教案:通过模拟实验深入了解极昼极夜的成因通过模拟实验深入了解极昼极夜的成因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极昼极夜的成因,探究其形成机制,深入了解北极圈和南极圈的地理情况,借助模拟实验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材料1.蜡烛1支2.立体模型1件3.温度计3支4.水管1个5.灯泡1个6.数据记录表7.计时器1个8.红色和蓝色彩色笔9.实验报告三、实验内容1.实验预备在实验之前,老师应当先做好实验的预备工作,如搭建实验场所,准备实验所需物品及材料,制定实验操作规程,明确实验制定的目的、步骤和分工。

2.实验步骤(1)模型制作老师将用不同颜色的蜡烛在立体模型上标记出太阳的位置和地球的轨道,然后埋入一个纸杯中,制作出一个模拟太阳系的模型。

(2)极地光线照射实验老师点燃一支红色蜡烛,当模拟太阳系轨迹旋转到北极时,老师将红色蜡烛放在模型轨迹的最高点,标记出红线方向,这就是来自太阳的光线。

通过灯泡模拟太阳,当太阳光线照射地球北极时,三个温度计来测试地球的温度。

(3)极昼极夜的测试老师点燃一根蓝色蜡烛,当模拟太阳系轨迹旋转到南极时,老师将蓝色蜡烛放在模型轨迹的最高点,标记出蓝线方向,这就是光线。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阳光照射到南极,可以测试北极的夜晚温度。

(4)数据记录和分析通过三个温度计记录北极和南极的温度变化,老师将数据填写到数据记录表中,带领学生进行数据分析,了解极昼极夜的成因,试图解释温度变化的原因。

四、实验结论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形成了极昼极夜的现象,因为地球是倾斜的;(2)由于地球绕太阳轨道的倾斜,使得太阳直接照射的面积不断变化,使得地球不同时期的气温差别非常大;(3)与南极相比,北极的太阳照射面积更大,所以北极的气温变化也比南极小。

五、实验反思本次模拟实验旨在加深学生对极昼极夜现象和温度变化机制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他们的思维和探究能力在这个实验中的进一步提高。

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含教学反思)

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含教学反思)
书本的模拟方法很好,利用纸板作为分割线,卡住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期间南 极和北极照射到光线的情况,可以看到更明显的效果。然后,我给学生演示了教学课 件,让学生做更多地了解。最终总结前面的模拟实验,总结极夜和极昼现象形成的原
课后 因。为了验证学生学习的效果,我让学生解释去南极考察选择夏季的原因,学生回答 反思 非常踊跃,认为白天观察可以更方便,难度更小,探察到物质更多。同时,部分学生
课题
时间:___月____日
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教学重点
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还提出了如何解决南极白天炎热的问题?大半年白天科学家睡觉怎么办?都是白昼, 温度是不是很高,南极的积雪会一下子融化吗?从而让科学方法直根于学生内心,引 领学生关注更多地自然现象,科学的解决问题。
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
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记
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学难点
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高中地理教案讲解:分析极昼极夜现象的气候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讲解:分析极昼极夜现象的气候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讲解:分析极昼极夜现象的气候影响]地理学是一门非常广泛且有趣的学科,它研究的是人类居住的地球空间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其中,极昼和极夜现象是地理学上一个重要而与众不同的现象。

在极昼和极夜的地区,日出日落的时间几乎是没有变化的,这意味着这些地区的气候受到的影响也非常独特。

本文将首先介绍极昼极夜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然后深入探讨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极昼极夜现象的科学原理]极昼和极夜现象是在地球的两极发生的,南极和北极正对着太阳时,两地的地球自转轴与太阳射线之间的夹角为23.5°,这是因为地球的自转是倾斜的,也就是倾斜的地球轴线导致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位置处受到的太阳光照不同。

极昼现象是指地球上某些地区在夏至或冬至时,日出日落时间几乎没有变化,这意味着在这些地区,太阳在天空上的高度角相对较低,太阳直射到地球上的角度也比较小。

这些地区的时间和地球的自转轴的夹角会导致极昼现象的发生,而北极和南极简直就是最常见的极昼现象观测地点。

而极夜现象正好相反,指地球上一些地区在夏至或冬至时,日落日出时间也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在这些地区,太阳高度角非常低,长时间视线没有太阳直射,因此形成了永夜。

[极昼极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极昼和极夜现象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因素。

格陵兰岛上的极昼现象导致该地区有非常特殊的气候条件。

在极昼现象期间,很多地区不会出现日落日出,而在夏季和冬季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个星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黑夜和白天的情况,这样的变化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需要学习自我调节来适应环境。

同时,极昼和极夜现象也会影响地区的气温变化。

在极昼现象期间,由于地球在某些位置上长时间地接收到太阳光,因此在这些地区增加的太阳辐射量将会产生一些影响。

另一方面,极夜期间,这些地区几乎完全没有太阳照射,因此气温将会显著下降。

这样的气温变化,对动植物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也因此,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会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地球自转教案: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教案: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教案:极昼和极夜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是指地球沿着自己的轴线,每天旋转一周的运动。

这个过程导致地球不停地进入昼夜交替的状态。

但在地球两极,也就是北极和南极,却有着不同寻常的现象——极昼和极夜。

在极昼和极夜期间,地球两极的地区照常进行自转,但在一定时间内太阳完全不会落下或升起。

这些现象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一、极昼极昼是指在地球的北极或南极区域,太阳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始终保持在地平线以上,形成了“永恒的白天”。

在南极,极昼大概持续3个月,而在北极则可持续6个月。

产生极昼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地球的自转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导致地球的某些区域不断离开太阳(进入夜晚)或接近太阳(进入白天)。

然而,在地球北极地区(或南极地区)附近,地球轴与太阳连线的夹角非常小,造成了极昼的现象。

因为太阳的光线以水平方向投射在那里,使得地表始终散发着白昼的亮光。

2.地球的倾斜另一个导致北极或南极变得“永恒”的因素是地球自身的倾斜。

地球以23.5度的倾斜角度绕着太阳运行,导致当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与地球的极点重合时,北极和南极附近会交替地向阳或背向阳。

因此,在夏季,地球南极便会倒向太阳,并在极昼期间得到太阳的照射。

3.地球的椭圆轨道地球不像标准的圆形轨道那样规则,而是呈现出椭圆形,这也是导致极昼的原因之一。

当地球接近太阳时,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会增强,地球的自转轴也会离开太阳中心线。

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时针离心率偏移”,可以使地球的北极和南极在某些时候始终保持在阳光下。

二、极夜与极昼相反,极夜是指在地球的北极或南极区域,太阳在一段时间内都保持在地平线以下,形成了“永恒的黑夜”。

而且,这种黑夜不是普通的黑夜,因为天空中彻底没有阳光照射。

产生极夜现象的原因与极昼基本相同,但是方向相反。

下面是一些导致极夜的原因:1.地球的自转地球每天自转一周,导致地球的某些区域离开太阳(进入夜晚)或接近太阳(进入白天)。

由于地球轴与太阳连线的夹角非常小,导致北极和南极附近的地区在某个时候完全不接收到阳光。

高三地理教案: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

高三地理教案: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

高三地理教案: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进行极地考察或作穿过极地的航行,都需要事先知道极圈内某一纬度上一年中有多少天极昼、多少天极夜,以及极昼极夜开始于什么时间、结束于什么时间。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借助于《活动星图》教具,这是《活动星图》的又一种新用途。

稍有天球常识的人都知道,(l)大阳赤纬是每天变化的,它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完全一致,即说,“太阳赤纬是多少度,直射点的纬度就是多少度”。

赤纬为“+”,直射点在北半球,赤纬为“-”,直射点在南半球。

(2)直射点与切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切点)总是处在同一经线圈上而且总是相差90个纬度,即说,“直射点的纬度是多少度,离开极点多少度的范国内就有极昼极夜现象”,其中,直射点所在半球极点周围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出现极夜。

上述两点是用《活动星图》教具求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的理论基础。

一般较正规的《活动星图》背面都印有《使用方法》,而且无不介绍如何用《活动星图》求一年中某一天太阳赤纬的方法,反过来,若知道了太阳赤纬,当然也可以用《活动星图》来查这一天是几月几日。

用《活动星图》求极围内任一纬度上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正是基于上述想法设计出来的,其过程大致分两大步:第一步是求极圈内所求纬度上出现极昼极夜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即当时太阳的赤纬,第二步是用《活动星图》查出与该赤纬值相对应的日期。

极圈内所求纬度上出现极昼极夜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赤纬)可据本文开始就提出的两条理论基础来求。

如:求75°N地区开始出现极夜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依据两条理论基础可以不加思索的算出,75°N地区开始出现极夜时,太阳直射15°S即太阳赤纬为-15°,同理80°S地区开始出现极昼时,太阳直射10°即太阳赤纬为-10°。

用《活动星图》查对应日期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方法(只用《活动星图》)转动星盘使子午线经过黄道上的某一点----此点的赤纬与所求纬度上出现极昼极夜时太阳赤纬(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相同)相同,计数从子午线指示月日至“二分点”(求北极极昼南极极夜时计数到夏至点,求北极极夜南极极昼时计数到冬至点)所在赤经线指示月日之间的天数,以“二至日”为中(皆指北半球二至日,求北极极昼南极极夜时以夏至日为中,求北极极夜南极极昼时以冬至日为中)向前减去这个天数即开始日期,向后加上这个天数即结束日期两个日期之间间隔的天数即所求纬度上极昼极夜的持续日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教案: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求极昼极夜问题的原理与方法
进行极地考察或作穿过极地的航行,都需要事先知道极圈内某一纬度上一年中有多少天极昼、多少天极夜,以及极昼极夜开始于什么时间、结束于什么时间。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借助于《活动星图》教具,这是《活动星图》的又一种新用途。

稍有天球常识的人都知道,(l)大阳赤纬是每天变化的,它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完全一致,即说,“太阳赤纬是多少度,直射点的纬度就是多少度”。

赤纬为“+”,直射点在北半球,赤纬为“-”,直射点在南半球。

(2)直射点与切点(晨昏线与纬线圈的切切点)总是处在同一经线圈上而且总是相差90个纬度,即说,“直射点的纬度是多少度,离开极点多少度的范国内就有极昼极夜现象”,其中,直射点所在半球极点周围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出现极夜。

上述两点是用《活动星图》教具求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的理论基础。

一般较正规的《活动星图》背面都印有《使用方法》,而且无不介绍如何用《活动星图》求一年中某一天太阳赤纬的方法,反过来,若知道了太阳赤纬,当然也可以用《活动星图》来查这一天是几月几日。

用《活动星图》求极围内任一纬度上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正是基于上述想法设计出来的,其过程大致分两大步:第一步是求极圈内所求纬度上出现极昼极夜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即当时太阳的赤纬,第
二步是用《活动星图》查出与该赤纬值相对应的日期。

极圈内所求纬度上出现极昼极夜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太阳赤纬)可据本文开始就提出的两条理论基础来求。

如:求75°N地区开始出现极夜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依据两条理论基础可以不加思索的算出,75°N地区开始出现极夜时,太阳直射15°S即太阳赤纬为-15°,同理80°S地区开始出现极昼时,太阳直射10°即太阳赤纬为-10°。

用《活动星图》查对应日期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方法(只用《活动星图》)
转动星盘使子午线经过黄道上的某一点----此点的赤纬与所求纬度上出现极昼极夜时太阳赤纬(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相同)相同,计数从子午线指示月日至“二分点”(求北极极昼南极极夜时计数到夏至点,求北极极夜南极极昼时计数到冬至点)所在赤经线指示月日之间的天数,以“二至日”为中(皆指北半球二至日,求北极极昼南极极夜时以夏至日为中,求北极极夜南极极昼时以冬至日为中)向前减去这个天数即开始日期,向后加上这个天数即结束日期两个日期之间间隔的天数即所求纬度上极昼极夜的持续日期。

例如,求80°N地区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1)已知80°N极昼起止时太阳赤纬为+10°,故先转动星盘使子午线经过黄道上赤纬为+10°的一点,然后计数从子午线指示月日(9月23日)至夏至点赤经线指示月日(11月30日或7
月16日)之间的天数约67天,即80°N地区极昼开始于夏至日前67天(4月16日前后),结束于夏至日后67天(8月29日前后),极昼持续日期是4月16日至8月29日约134天。

(2)已知80°N极夜起止时太阳赤纬为-10°,故先转动星盘使子午线经过黄道上赤纬为-10°的一点,然后计数从子午线指示月日(9月23日)至冬至点所在赤经线指示月日(11月30日或7月16日)之间的天数约67天,即80°N地区极夜开始于冬至日前67天(10月16日前后),结束于冬至日后67天(2月27日前后),极夜持续日期是10月16日至次年2月27日约134天。

第二种方法(《活动星图》加附尺)
准各工作:找一片直边硬纸片作附尺,把《活动星图》子午线上的“地平高度”刻划在附尺上,转动星盘使二至日与二至点赤经线重合,将附尺一端固定在北天极并使之能自由转动。

方法:转动附尺使之经过黄遂上某一点──该点赤纬与所求纬度上出现极昼极夜时的太阳赤纬(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理纬度相同)相同,此时附尺下端指示月日便是所求纬度上极昼极夜开始或结束的日期,据这个日期可再求出另一组日期,两个日期间隔的日数即所求纬度上极昼极夜持续的日期。

例如:求70°S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1)巳知70°S极昼起止时的太阳赤纬为-20°,故先转动附尺
使之经过黄道上太阳赤纬为-20°的一点,此时,附尺下端指示月日为11月21日,这是开始日期,它踞冬至日31天,结束日期是冬至日后31天即1月月22日,持续日期是11
月21日到次年1月22日计约62天。

(2)已知70°S极夜起止时太阳赤纬为+20°,故先转动附尺使之经过黄道上太阳赤纬为+20°的一点,此时,附尺下端指示月日为7月23日,这是结束日期,它踞夏至日约31天,从夏至日前推31天即5月22日为开始日期,持续日期是5月22日到7月23日计约62天。

用《活动星图》求极圈内任一纬度上极昼极夜开始、结束、持续日期的方法简单、方便、易行,只要手中有一页《话动星图》随时都可推算。

但由于受器具、观测等误差因素的影响,所求得的数只能是一个大约数,要想得到准确数据,除必须选用精度较高的《活动星图》外,还要求使用者有较商、较熟练的观测理技术。

上述方法尚未见于报刊杂志,同志们不妨一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