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苏教版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
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
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
(出示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作家作品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
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我把这篇课文当作一篇比较简单的写人叙事类的文章来分析,从具体的事例入手,通过事例的分析(以前曾直接从事件入手、引到鲁迅的爱国之情,自感牵强,所以此次作了改动),使学生自长事例自行剖析。
这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时,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
由事件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再由事到人,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文章的中心。
当然,这样研讨课文,把文章进行了分解,很多学生只有零碎的了解。
所以,我们老师在分析完成后,要再对全文进行一个整体概括。
首先,长文短教。
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即:一课时分析藤野先生这一人物形象,一课时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
其次,难文浅教。
从分析事例入手,引导学生领会鲁迅的爱国之情,降低理解主题的难度。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
抓住典型事例分析人物形象,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解线索(两条线索),才实现了难文浅教;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让学生领会文章的精髓。
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点拨到位,学生探究深刻,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反思二:藤野先生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
笔者教过此文数次,每次皆感难度极大。
鲁迅的大多含蓄难懂,加之篇幅较大(4000字左右),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
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故笔者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笔者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多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为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笔者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这二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教学《藤野先生》,我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不是本文的主旨,而是本文所选的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作者的选材。
本文从事件上讲,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途经的两个地名;写了在仙台受的优待;写了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写了“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这此事件写在一篇记叙文中,是否累赘?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
我在教学中发现这个问题,就仔细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1、本文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四件事: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2、在仙台受的优待,“匿名信”事件是从正反两面衬托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3、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到仙台的原因,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缘起;
4、看电影事件是离开仙台的直接原因。
5、途经的两个地名勾起鲁迅的忧国之思,表明鲁迅的爱国情感;这是鲁迅三次地点转换的根本原因。
根据这些联系,我及时调整教学立足点,立足于鲁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以这四件事为中心,体会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然后再由此为中心点向两边发散,分析每一件事与文章这个中心点的关系,这样画莲花一样,弄清全文的线索思路。
我发现这样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这篇有难度的文章。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范文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范文《藤野先生》是一篇传统经典课文,该文信息容量大,内涵丰富,文章富含感情,下面给大家分享藤野先生教学反思,一起来看看吧!藤野先生教学反思1本周在方老师的引领下,与白杨小组的成员们一起透过《藤野先生》和《背影》来展开对“读写结合”的研讨。
我透过《藤野先生》的教授表达了对“读写结合”的思考,课毕,内心长久的处于泥潭之中,仿佛魂魄被抽出一般,这堂课没上好!比较几位老师的课后,特对自己的课进行以下反思,以促进专业技能的成长:1、“读写结合”重在解读文本,文本理解透彻,写也能迎刃而解。
鲁迅先生曾说过每一篇文章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写”,所以若能读懂文章,明白了“写什么”方能自然的过渡到“怎么写”。
若能将每一篇文章作为一个范本,解决好“怎么写”,“读写结合”也就能水到渠成的实现了。
对于《藤野先生》,备课期间教师自认为鲁迅在写什么已了然于心了。
文章以我在日本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感激,与其说“我”在回忆藤野先生,不如说“我”在回忆自己在日本的留学生活,含蓄的表达了当时的处境、心理和转变。
理解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激,藤野先生在我心中的至高地位,就要从理解鲁迅的处境和内心入手,感受这位老师在一个青年最无助最彷徨时出现,这份超越民族的关爱对他成长时莫大作用,方能理解那份没齿难忘的情感。
但文章“怎么写”,从教学中透射出教师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是不明晰的。
教师将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内容统称为“闲笔”,这样的提法无可厚非,但为什么要用闲笔,何处应设置闲笔,在课堂教学中并未涉及,所以学生对这一概念实质是很模糊的。
究其原因,教师对文章的行文脉络总体把握是不清晰的,所以在讲授时板块虽然清晰,但思路却是混乱的,导致文本的结构被割裂,学生对文本思路的理解也就不明晰,所以“怎么写”也就不明晰,教学目标就无法很好的实现。
而董安琪老师,先引领学生概括总结写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再引领学生总结与藤野先生无关的几件事,这几件事都在写什么,思考这些事对表现藤野先生有什么好处?最后总结写人记事可以在写人时融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教学思路清晰,这份清晰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把握。
《藤野先生》语文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语文教学反思今天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拟打算:一、学生课堂预习(约15分钟,提出预习要求);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现在的小组合作交流没有开展好);三、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心得;四、提问:你眼中的藤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事例说明。
五、文中还有些事例看似与藤野先生无关,这是闲笔吗?六、全文主题探析,结合语言分析。
七、学生质疑;八、检测巩固。
从拿到课本的那一天,就开始感叹,怎么开篇又是鲁迅的文章,而且又这么长,由衷地没有头绪。
幸好在看完课文后发现《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虽然是回忆性的散文,但是故事性比较强,而且每个故事都很明确,这多少让学生有看书的兴趣,也为上课讲解打下一定的基础吧!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
我教过此文数次,每次皆感难度极大。
鲁迅的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大(4000字左右),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
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故我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多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为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笔者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回顾这几课时的教学,相比较而言,我最喜欢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原因很明显,因为在这课时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课堂互动也很好,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课后反馈也不错。
或许是第一篇课文吧,或许是因为是早上的第一节课吧,学生的精神都比较好。
但同样的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那就是学生提前预习的并不多,所以课堂推进很慢,虽然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总觉得上课不够紧凑。
至于第二课时的教学,总体还算可以,但是不及第一课时。
最明显的一点是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后总结藤野先生有那些高贵品质的环节,只能让学生回家思考,留到下节课讲解,这样也导致了第三课时的教学任务增多,以至无法完成练习讲解,于是才需要用第四课时专门讲解课文的练习,可见第二课时的失误,引发了多少的问题啊!因此以后的教学千万要把握时间,要不然对课堂的完整性就有很大的影响!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强调的一种学习方式。
藤野先生教研活动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以“藤野先生”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深入剖析藤野先生的育人理念,激发教师的教育热情,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进步。
二、活动内容本次教研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学习藤野先生的育人理念活动伊始,我们组织教师共同学习了藤野先生的育人理念。
藤野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主张“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藤野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
2. 分组讨论在深入学习藤野先生的育人理念后,我们将教师分成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如何将藤野先生的育人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2)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3. 交流分享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交流分享。
大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了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4. 总结发言最后,由学校领导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发言。
领导强调,藤野先生的育人理念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将其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活动反思1. 教师对藤野先生的育人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藤野先生的育人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藤野先生的育人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在分组讨论和交流分享环节,教师们针对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 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本次活动有助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学习、讨论和交流,教师们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形成了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团队氛围。
4. 活动组织与实施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1)活动时间安排较为紧张,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参与到讨论和交流环节。
《藤野先生》精选教学反思6篇
《藤野先生》精选教学反思6篇引导语: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藤野先生》精选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藤野先生》精选教学反思篇1 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
笔者教过此文数次,每次皆感难度极大。
鲁迅的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大,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
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故笔者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笔者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多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为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笔者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这二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
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排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亦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全是学生自发的。
《藤野先生》精选教学反思篇 2 教学《藤野先生》,我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不是本文的主旨,而是本文所选的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作者的选材。
本文从事件上讲,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途经的两个地名;写了在仙台受的优待;写了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的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写了“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这此事件写在一篇记叙文中,是否累赘?如何引导学生去理解?我在教学中发现这个问题,就仔细分析这些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精选10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篇1《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也是教材的必选篇目。
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教学策略?结合原先的教案,又对照课堂流程,我不得不重新思索这个问题。
我想,对教材的内容处理不能贪多,要学会删繁就简。
处理教材时教师如若摆脱不了应试的阴影,总想把所有的东西塞给学生,不仅会让课成了满堂灌,还会让师生都成了名符其实的应试机器,这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不喻也明。
唯有学会取舍,学会删繁就简,我们的课堂才有生机可言。
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又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师点拨到位,学生探究深刻,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依据课标和教学理念,我主要运用了朗读体验法,合作探究法,学习中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同时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自我表现,自我肯定。
我想,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他人经验,可斟可酌,切莫忽视,在课堂上采用先学后教的办法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应是明智的,当然,不能一味地模仿,应该在效仿之时思考如何才能更适合自己。
另外,对作业练习,我们也要加强思考,比如哪些是必做,哪些可做,哪些选做,哪些又无需做,哪些可在课堂上完成,哪些又可放在课后去做,哪些适合优生,哪些又适合学困生。
面对课堂,面对有效教学,如若我们用心思索,用心尝试,能选择好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我们的课堂何愁不春暖花开,我们的教育何愁不芬芳四溢?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篇2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是我不敢开口讲的作品,因为自己知识浅薄,怕讲不好,几次教过这篇文章,感觉难度不小。
鲁迅的这篇文章篇幅较长,主题较深,加之时代变迁,很难吸引学生。
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疲惫,费时而难见实效,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颇让人挠头。
在此次教学中,我将熟悉、解决疑难字词、了解基础事件等内容放在第一课时,阅读分析为一课时,力求实现长文短教。
其次,我暂时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对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自己找事例自行剖析,因为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比难度低了不少。
关于《藤野先生》的教学反思
关于《藤野先生》的教学反思《藤野先生》教学反思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
笔者教过此文数次,每次皆感难度极大。
鲁迅的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大(4000字左右),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
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故笔者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笔者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多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为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笔者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这二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
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排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亦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全是学生自发的。
《藤野先生》反思《藤野先生》教学反思从拿到课本的那一天,就开始感叹,怎么开篇又是鲁迅的文章,而且又这么长,由衷地没有头绪。
幸好在看完课文后发现《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虽然是回忆性的散文,但是故事性比较强,而且每个故事都很明确,这多少让学生有看书的兴趣,也为上课讲解打下一定的基础吧!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是成功的。
我教过此文数次,每次皆感难度极大。
鲁迅的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大(4000字左右),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
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故我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剖析 苏教版
课文剖析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指代下文作者所描写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丑行。
全句表达了作者对他们丑恶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也正是作者离开东京的原因,总领全段。
]上野(日本东京的一个公园,以樱花著名。
)的樱花烂熳(通常写作“烂漫”,熳,màn)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鲜红。
绯,fēi)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指当时新到日本、先在东京弘文书院速成班学习日语的中国留学生。
当时还是清朝,称“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日本最高的山峰,山体像圆锥,在日本岛中南部)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顶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宛如(好像)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作者用辛辣的语言描写出清国留学生赏樱花时的丑态:他们或盘辫或散辫,或结队出入于上野公园的樱花丛中,以游逛为务,以丑为美。
作者巧妙地抓住盘辫子的细节,用夸X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盘辫子进行明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麻木、不学无术的思想本质,也表达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实在标致(漂亮。
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极了。
[“实在”表示强调的作用。
“标致”本义是指相貌、仪态美丽,而且多用于形容女人,这里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便是一种讽刺了,表现了他们外表华美、精神空虚的特点,用“实在”修饰“标致”,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朝统治的“遗少”,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之情。
]这一段主要描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作者怀抱救国救民之心来到东京,看到的却是清国留学生的麻木、空虚、无聊,对此他深为憎恨,并对东京充满了失望之情。
恰当的比喻、精彩的白描手法、辛辣的反语讽刺,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真是入木三分,痛快淋漓。
中国留学生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机构,主要供同乡或同业的人聚会和住宿。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优质课教案:《藤野先生》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学习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难点:学习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论自己最难忘的老师,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藤野先生》(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三)深入分析1.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a.请学生用课文中的事例说明藤野先生的品质。
2.学习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a.请学生举例说明鲁迅先生是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藤野先生品质的。
b.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小结2.强调藤野先生的品质对学生的启示。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作文。
2.深入阅读课文,理解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之情。
五、教学反思优点:1.导入新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3.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
不足:1.在分析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小结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小结过于简单。
改进措施:1.在分析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时,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
2.课堂小结环节,合理安排时间,使小结更加完整。
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学习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师长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特点。
2.教学难点:学习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论自己最难忘的老师,导入新课。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下面是作者收集整理的藤野先生教学反思(共含1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藤野先生》在三课时的学习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自己的习惯是,同一篇课文,每一年都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讲授给学生。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5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5篇。
总是希望有不同的尝试,既是给学生和自己以新鲜之感,更要给自己一个补充能量的一个过程。
因此,自己在讲授这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时,并没有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授课。
今春开学,便进行了新的尝试。
自己将本文设置成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进行字词、课文的梳理工作。
从课文中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并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的感情来理清“我”的思想历程。
第三课时,集中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有的放矢,侧重点不同。
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掌握和理解课文;第二课时则侧重于本文在选材典型并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第三课时,则侧重于抓装爱国之情”这一条主线来分析“我”的弃医从文的原因。
自己事先将明天要讲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回家也要和自己一样的备课。
从字词开始,到课文的分析,都是如此进行的。
这也是在逐步摸索中实践生本教育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授课。
通过第一课时,重点的内容落实到基础知识和整体感知上。
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知识,在各个小组间的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
从实施的效果看,似乎还不错。
但是眼前的欣喜不代表着真正的效果好。
更多的效果要从实践中检验。
白居易不是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要七年期吗!我们从小学习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也是这个意思吗!今年的教学,我做了改变。
授课前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交流,将各自分散的信息进行汇总,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之后选择代表轮流发言。
说到这里,还要提到小组的分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总是每组总是那几个同学在发言,而其他的人则好像没有事情的人一样。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藤野先生》教学反思(13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篇1此文教学我感到难度极大。
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文篇幅较长(4000字左右)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
这样长且难的课,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效。
所以我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住多为4课时完成。
)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我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以前曾直接从事件入手、引到鲁迅的爱国之情,自感牵强,所以此次作了改动),使学生自长事例自行剖析。
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以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这两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
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例)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解了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的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
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变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真理愈辩愈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篇2我把第一课《藤野先生》与第五课《再塑生命》放在一起教学,今天这堂课开展了“走近教师”的专题活动,先让学生回顾了藤野先生与莎莉文老师的品质:富有爱心,有耐心,教育艺术高超。
然后让学生进行了以下三个步骤:一、说说你印象深刻的老师,并简述事例。
学生说的基本上是小学教师,无外乎对自己严格要求,补课,负责之类。
二、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
学生列举了有爱心,有耐心,和蔼可亲,有责任心,教学水平高,宽容等。
三、用一个比喻句来赞美老师。
学生用了蜡炬、春蚕、园丁、人梯、航船等。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5篇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5篇
1. 教学方法反思,《藤野先生》这部作品中,藤野先生采用了
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比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解
决方法,以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我们可以反思
这些教学方法在现实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以及如何结合现
代教育理念进行创新和改进。
2. 学生反应反思,在故事中,学生们对藤野先生的教学方法有
着不同的反应,有些学生受益匪浅,而有些学生则感到困惑和挫折。
我们可以从学生的反应中反思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及如
何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师角色反思,藤野先生在故事中展现了一位充满激情和责
任感的教师形象,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们的引导者和
启发者。
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感,以
及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情怀。
4. 教育理念反思,藤野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
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
我
们可以从中反思教育理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以及如何将教育
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改革。
5. 社会意义反思,《藤野先生》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教育精神和人文关怀,对当代教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实践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藤野先生》教学反思
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上课前,让学生细读课文,列出文中所学事件,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
(学生通过阅读,不难找出事件主要有14点。
)
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这14件事与刻画人物的关系分成三类,并分别说说不同类别事件的作用。
学生对于第一类的作用基本掌握,可在了解第二类事件的作用时,费了不少周折,但经点拨,很快就明白。
尤其惜别几节中,比较直白的感情流露,鲁迅善意的谎言,学生还是能理解的。
他们不仅明白事迹的作用,亦理解了作者这样写的原因——皆为抒发作者对藤野先生的一片无法言表的真情。
在第三类(1—3、10—11)的事件里,未写藤野先生,似多余之笔,但在这些自然段里,却解释了见藤野先生的原因(即弃医从文),或者说,令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即为文中提到的电影事件。
(学生立即活跃起来。
)至此,本文的选材及作用基本理清。
最后,本人提出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见藤野学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
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过半。
亦有学生反驳: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亦是爱国。
赞成这一观点的近半。
争议由此起,教师适时调解:写藤野先生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学生们马上做出反应,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他们立即明白了二者的关系。
教师趁机点明,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
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
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
就本人看来,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及实践本人认为还是可以的,因为纵观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
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思量了许久,后来本人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
这样,就实现
了难文浅教,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可以从恍然大悟的感叹声中听出,这正是本人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