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91907657375a417866f8f7d.png)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与意义论文提纲:一、造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一)动荡的俄国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的约束(二)安娜的爱情悲剧与其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三)安娜和弗龙斯基两个人之间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差异二、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意义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追求真挚爱情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另外被虚伪黑暗、冷酷的沙俄上流社会所吞噬的悲剧原因及其意义,展示了列夫·托尔斯泰对社会本质敏锐的洞察力与精准的人物表现技巧。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analyzes "Anna Card Row Nina" leading character Anna card row Nina pursues love tragedy which the sincere love creates. Moreover tragedy reason which and significance by false dark, the callous Tsarist Russia upper circles of society is swallowed, had demonstrated Lev Tolstoi displays the skill to the social essence keen insight and the accurate character.关键词:矛盾冲突爱情悲剧盲目爱情观个性差异意义Key words : Contradictory conflict ; Love tragedy ; Blind love view ; Individuality difference ; Significance《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一切生活中横冲直撞的七十年代,作者在此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俄国许多重要的社会生活面貌,特别是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现代社会。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3b59db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5.png)
安娜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原因人物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妇形象,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的悲剧人物。
1、安娜的感情强烈而真挚,有深刻丰富的内心世界。
当她还是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枯燥乏味,感情贫乏。
牢狱般的生活窒息了她生命中隐伏的爱情。
和渥伦斯基的相遇,唤起了她长期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的激情。
她对爱情自由的执著追求,体现了贵族妇女个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质。
2、她对渥伦斯基的爱认真执著到疯狂和神经质的地步。
当渥伦斯基明显表现出对安娜的冷淡时:失去了一切的安娜绝望地想找回渥伦斯基最初的激情,找回那种不顾一切的爱,而渥伦斯基对安娜的“反常”越来越反感,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这使她对渥伦斯基的爱更加炽热真诚,发狂到了极点。
她的独特的个性是把爱当作生命,她想以死唤回爱的生,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
悲剧原因: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内在因素: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外在原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安娜之所以不能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她爱上丈夫以外的男子,而是由于她竟然敢公开这种爱情。
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上流社会的一种挑战。
上流社会不能容忍安娜公开丈夫决裂和不“体面”的行为,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惩罚。
卡列宁为了折磨她,拒绝离婚,并且剥夺了她心爱的儿子。
在失去一切之后安娜生活中惟一的安慰便是渥伦斯基的爱情了。
爱情的破裂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据,上流社会通过渥伦斯基的手杀害了她。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bea508856a561253d36f7f.png)
安娜悲剧原因浅析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美丽善良的贵族女子,集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等优秀的品质于一身,并且还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可谓是秀外慧中的优秀的女子。
她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解放,追求幸福,但是,现实社会中各种矛盾却埋葬了她的理想,致使她最后十分痛苦,孤身一人躺在冰冷的铁轨上,绝望而又决绝的选择了死亡。
对于安娜的死亡,无数读者都觉得很是痛惜,但是悲痛之余,我们整理思路便可发现,安娜的悲剧是必然的,无法逃避的,下面简单谈一下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
安娜最后选择卧轨自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沃伦斯基的背叛。
沃伦斯基对安娜是一见钟情的,在火车上第一次见到安娜时便被安娜的高贵美丽所吸引,于是便展开了猛烈的追求,后来安娜与其相爱、成了他的情妇,并决定放弃自己的婚姻,抛弃自己最爱的儿子,离开贵族上流社会社交界,安娜放弃了一切,决定跟沃伦斯基在一起,但是,沃伦斯基在得到安娜的爱情之后便厌烦了这种生活,开始对安娜厌烦,开始在外面拈花惹草,这在把爱情看得至高无上、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的安娜看来,是多么痛心的事情啊,当她终于明白沃伦斯基的自私与虚荣以及对她的爱情之后,她便绝望了,她背叛了自己的丈夫,抛弃了自己的儿子,受到整个社交界的讽刺与不容,她全是为了他,但是,他到现在却并不能给安娜同等的爱情,相反,还表现出的厌弃以及在外胡作非为,这无疑给了安娜一剂致命的毒药,书中写道:“她想,‘我同弗伦斯基伯爵就没有这样开心过,尽管我们很想过这种开心的日子。
’安娜这是第一次明白她同他的关系,这一点她以前总是避免的。
‘他在我身上追求的是什么呀?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满足他的虚荣心。
’她回想起他们结合初期他说过的话和他那副很想驯顺的猎狗似的神态。
现在一切都证实了她的看法。
‘是的,他流露出虚荣心得到满足的自豪。
当然也有爱情,但多半是取得胜利时的得意。
他原以得到我为荣。
今天都已过去了,没有什么值得得意的了……他爱我,但爱得怎么样?热情冷却了……’”安娜的死与沃伦斯基是无法脱离干系的,所以,以至于在安娜死后,他陷入懊悔不能自拔从而选择去参军。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https://img.taocdn.com/s3/m/497e677c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04.png)
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分析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及其悲剧成因人物形象安娜是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富于激情,生机勃勃,不满封建婚姻,要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和幸福生活;二、真诚、坦率、高尚、勇敢,向上流社会挑战,反抗腐朽堕落的社会道德;三、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内心有矛盾,有负罪感。
悲剧成因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还是少女的时候,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卡列宁伪善自私,过于理性化而生命意识匮乏。
他的主要兴趣在官场,是一架“官僚机器”。
相反,安娜真诚、善良、富有激情、生命力强盛。
她与这样的丈夫在一起,不知爱情为何物,这种生活窒息了她的生命活力。
二、贵族上流社会的迫害社会已宣判了她这个胆敢破坏既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人不受法律保护;上流社会拒绝接受这个“坏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因“抛弃儿子”而遭到了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说她是为了“卑鄙的情欲”而不顾家庭责任。
凡是构成她幸福生活的东西,都遭到了严厉的抨击。
三、安娜自身的矛盾性格是导致她悲剧的深层原因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说,在安娜身上出现了双重的人格。
她的内心分裂为两个自我:一个是鲜活地迸发出青春活力、要独立、要自尊,要追求爱情与幸福的女性意识;一个是贵族宗法制道德体系下的贤妻良母的女性角色——卡列宁夫人。
我们可以将前者看成是安娜身上本我的体现,后者看作安娜的超我的代表。
本我与超我,双重人格的撕扯、搏斗,也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天人交战”,使得她一直处在痛苦矛盾的挣扎与斗争中。
四、与渥伦斯基理念的不合断灭了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安娜为了爱情牺牲了她所能牺牲的一切,渥伦斯基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而渥伦斯基,作为贵族上流社会的一分子,面对他和安娜之间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羞辱、鄙视,潮水般的漫骂攻击,无疑也会感觉到尴尬并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和羞耻感。
这也如同一瓢凉水,浇熄了他与安娜之间的爱情火焰。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fd3a5d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2.png)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及其意义《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贵族女子安娜·卡列尼娜因对农阀冯·瓦伦京的爱情而离开丈夫卡列宁,但最终导致自杀的故事。
本文将深入探讨该小说的悲剧性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悲剧性小说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具有非凡的美貌和才华,但她的婚姻却并不幸福。
在与瓦伦京相忘于江湖后,她因无法摆脱道德规范的束缚而痛苦不已。
她在和瓦伦京的爱情中找到了内心的慰藉,但最终她被社会和家庭所排斥,甚至被妹妹接连拒绝。
因此,她在爱与责任之间感受到了极度矛盾与绝望,最终选择了自杀。
小说中的另外两个主人公,列文和卡列宁,同样是悲剧性的人物。
列文终日沉浸于自嘲和悲痛之中,常常表现出自杀倾向;而卡列宁则为了留住妻子而痛苦不已。
这些人物都是在严格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束缚下生活,无法摆脱自己的命运,最终拥抱彻底的绝望,这正是小说最深刻的悲剧性。
意义小说中的悲剧性具有普遍的人性价值。
一方面,它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对恋爱、婚姻、道德和社会价值观的探讨价值不可估量;另一方面,它也揭示了资产阶级法律维护的家庭、婚姻、财产和继承制度所存在的漏洞与危机。
小说中,具有极高地位的安娜·卡列尼娜因为与农阀瓦伦京的私情而变得不受欢迎,她所受到的舆论壓力和審判是被不公义的权力机关所创造出来的。
这反映了俄国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未能消灭封建礼教带来的种种问题,大家需要收到等级制度和传统道德准则的束缚,而这些值观则不断地推动和影响着社会的变革。
此外,小说中的农奴主和农民也成为小说所批判的对象。
他们被描绘为贫穷、愚昧和受剥削的阶级,不断地为资产阶级主人立功效力。
小说通过这些描写,抨击了封建制度和旧秩序的不公正,这一思想也贴合当时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
结论《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富含哲理的文学作品,尽管小说以艺术的形式写出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故事,但它也具有广泛的社会和精神意义,体现出人类的文化精神和生命力。
安娜婚姻悲剧的原因
![安娜婚姻悲剧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d980ca9dbceb19e8b8f6ba77.png)
从安娜的悲剧爱情看一类爱情结局——婚内出轨的悲剧性中文系语文教育1604 潘悦悦 201620101154摘要:《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主人公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像芜草丛中的奇葩,但她却打破了传统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的淫靡,充满反抗精神,敢于正面的宣泄自己爱的激情,从而被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所“流放”,导致爱情以悲剧结尾。
关键词:悲剧、爱情、安娜、社会一、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一)爱的激情1.相遇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遇可以说是非常的偶然。
安娜为了劝解自己的哥哥和嫂子所以来到了莫斯科,在火车上与一位老人相谈甚欢。
两人共同谈论自己的儿子,在下火车事缘分的使然,沃伦斯基与安娜四目相对时爱的火花便一跃而出,一发不可收拾。
“安娜与沃伦斯基的相遇看似偶然, 实则有着必然的因素。
一个潇洒不羁, 一个热烈奔放。
一个翩翩少年, 一个婚姻不幸。
一个未娶, 一个追求爱情。
沃伦斯基为安娜可以放弃一切, 安娜为沃伦斯基可以背叛家庭。
”摘自:中国知网《安娜·卡列尼娜爱情中的悲剧色彩分析》--张晓冰2.相爱两个人的相爱也是情有可原的,安娜长相出众,亦有着高文化的教养,但却因为早年失去父母,借宿阿姨家因此被安排婚姻。
可想而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滋养的,这类爱情不能够长久下去。
没有爱的婚姻是无法维持下去,这就是安娜婚姻的不幸。
长久的情感压抑使得安娜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爱的激情是越发的膨胀。
而另一方面,沃伦斯基则是一个花花少年的形象。
他之前一直追求着吉提,却在见到安娜之后立刻抛弃了吉提。
两个为爱而相遇的人,掩藏不住自己对爱情的渴望,双双坠入了爱河。
(二)充满反抗精神“这里试图用现代的眼光来透析安娜的形象和安娜悲剧的根源,突出对她形象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的理解,更加准确地把握安娜丰富独特的精神世界,真正领略安娜对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的超前的境界。
安娜悲剧的根源,除了明显的社会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其自身的性格因素和俄罗斯文化影响。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3f4f7cd58f5f61fb736662d.png)
安娜悲剧命运的原因一:社会原因:《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俄国文明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在这社会大转型新旧思想交替时期,一切都混乱了,经过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在俄国迅速的形成,但封建统治仍然占优势,所以安娜的悲剧有一定的原因是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压迫而造成的。
(一)尖锐的矛盾冲突安娜受包办婚姻的毒害,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过了八年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这使她饱受精神上的折磨,一次在莫斯科的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可爱的表情中,那种特别温柔亲切的意味儿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也唤醒了安娜沉睡的爱情。
但腐朽的制度不能容许安娜沉浸在自己的爱情梦幻世界里,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使安娜以悲剧结束。
安娜的爱情在这种社会矛盾环境下是不能得以实现和跨越的,道德败坏的男人和妇女在贵族上流社会中过着虚伪腐朽的生活,但对于一个诚实的妇女来说,即使是她拥有一个正当的理由去爱上一个男人,也是根本无法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和属于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
安娜一开始的抗争就注定会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她势单力薄,可是面对的确无法想像的压力和强大的敌人。
安娜的生活盘桓于放浪声色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逢场作戏,以世俗,地位,名誉,金钱为生活中心,虚伪堕落的享受糜烂的生活,没有真诚,没有信任,没有彼此间的坦然,没有安娜所适应的,她厌恶憎恨这些人的八面玲珑,不分善恶,憎恨这些虚伪的人,难以和她们产生共鸣,但是安娜毫不遮掩自己的憎恨,从不遮掩对伏伦斯基的爱,真诚的面对爱情,面对自己和身边所有人,反而成为了大家眼中的罪人,不可原谅的人,当人们得知安娜追求的并非是上流社会普遍具有的那种个人的虚荣心和情欲满足,而是一种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她们并不能给予理解和帮助,更别说认同了。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8514e92ebd64783e09122bbb.png)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摘要:《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安娜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贵族妇女的典型代表。
也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追求自由,渴望爱情,为争取真正纯洁的爱情毅然走上反叛之路。
然其大胆之举违背了上流社会的社会准则,所以对其进行严厉打击。
但追求爱情并没有让安娜获得真正的幸福,她最终走向了毁灭的悲剧道路。
安娜爱情悲剧的发生,首先和她生活在一个不能容忍爱的上流社会的时代以及没有爱情的婚姻有关,其次,和她把爱情等同于生活的爱情有关,最后和她思想深处的矛盾冲突有关。
通过分析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原因,来进一步地了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现实,并对安娜的爱情悲剧做出尝试性的探讨。
关键词:安娜 ;社会 ;婚姻 ;爱情悲剧目录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1 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3 二安娜爱情悲剧分析------------------------------------3 三结论------------------------------------------------5 参考文献------------------------------------------------7一《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著名的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
托尔斯泰的母亲通晓四种外语,重视孩子们的文化学习,努力培养他们优良的品性。
后由姑母照顾,她性格温柔,心肠极好,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
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
![安娜·卡列尼娜 悲剧成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39de4df80eb6294dd886c99.png)
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性成因《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写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随之激化。
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在这部作品中塑造的安娜形象具有了反抗意识,也让这部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意义。
在文中作者以史诗般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和人的内心世界的骚动不安,展示了整个时代的风貌。
安娜·卡列尼娜乘坐着火车从彼得堡来到莫斯科,生机盎然、青春勃发地出现在渥伦斯基面前,惊鸿一瞥之间已经俘获了他的心;而最终,在爱情幻灭、绝望无助之际,安娜投身于火车轮下,用自己的死为这场悲剧划上了句号。
安娜的人生悲剧与爱情悲剧在铁路上开场,又在铁路上结束。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这出悲剧的上演呢?其一、没有爱情的婚姻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安娜与卡列宁的婚姻完全是由把她养大的姑母作主。
这一对新婚夫妇,一个是任人摆布、不谙世事的贵族少女,一个是沉浮于官场多年、久经风霜的政客。
两个人的人生经历迥然不同,性格差异更是巨大。
在年龄方面,两人成婚的时候,卡列宁已经快步入不惑之年,而安娜却还只有十七岁。
在外貌上,安娜美貌惊人,风姿绰约;而卡列宁却总是一副呆板冷漠的神情,长着一对刺眼的招风耳和一副“不风雅的外貌”。
两人无论从哪个地方看,都不相协调。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 从小就缺少父母之爱的他也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最终在叔叔的帮助, 才踏上了显要的仕途。
可以说他能取得后来的社会地位,能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靠的主要是自己的奋斗。
他害怕一不小心就会失去这个来之不易的幸福, 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身于事业上, 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
尽管安娜的姑母将侄女嫁给他,更多地是出于金钱和利益的考虑,但拥有安娜这样的如花美眷, 对从小缺乏家庭温馨的卡列宁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此他就要竭力维护家庭的完满, 同样也是为了保护他得之不易的事业的成功。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a340511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e9.png)
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子因为爱情而走上自我毁灭的悲剧故事,成为了全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经历、浪漫爱情、外遇以及自我毁灭四个方面来探讨该小说中的爱情悲剧。
首先,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家庭经历中,可以看出她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幸福之人。
她与列夫·卡列宁结婚多年,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变淡。
此外,安娜的丈夫还沉迷于赌博,经常在赌博中输光家庭的所有财产,导致夫妻关系更加恶劣。
对于安娜来说,在这样的婚姻关系中,她的内心深处渴望一份真正的感情和关注,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她很容易被爱情的诱惑所蒙蔽。
其次,安娜与瓦朗京之间的浪漫爱情成为了小说中的重点内容。
瓦朗京是一位英俊、生性自由的军官,在安娜第一次见他时,她就深深地被他吸引。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娜与瓦朗京的感情不断升温,直至瓦朗京向安娜求婚。
然而,在这段爱情里,安娜并没有考虑到其中的后果以及自己可能面临的风险,她将自己的生活和家庭都置于不顾。
接着,安娜的种种外遇行为也深刻地揭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她对瓦朗京的爱情与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之间纠结不已,而在与瓦朗京的关系中却仍然无法克制自己的感情。
她认为瓦朗京是自己的灵魂伴侣,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幸福感。
但是,这样的行为和想法,并没有让她得到真正的幸福,反而更加加剧了她的心理和精神变化,最终导致了她的自我毁灭。
最后,安娜卡列尼娜的自我毁灭是她爱情悲剧中最为明显的体现。
在情感的世界里,当她认识到这种关系是错误的时候,她的心灵深处已经有了无法回头的转变。
这种心理转变成为了她自我毁灭的开始,她开始变得极度内向和封闭,这个内心悲剧在安娜的家庭、朋友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深刻的反映出来。
最终,安娜在对爱情的执着中走向自我毁灭,也成为了一个形象的教训。
总的来说,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作者巧妙地将安娜与瓦朗京之间的爱情故事,与安娜的家庭情况和对婚姻的厌倦链接起来,同时也深入了解了一个女子在爱情面前内心的矛盾、浮动和难以满足的原因。
安娜悲剧原因
![安娜悲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54113e45ef7ba0d4a733bd8.png)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安娜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列夫••托尔斯泰塑造的女性人物中最富有人性光辉和魅力的形象,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她高贵典雅、情感真诚、外表美丽、内心丰富、接受过资产阶级新思想的影响。
她勇敢地追求解放、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然而最终绝望自杀,酿成悲剧。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析一下酿成安娜悲剧原因。
一、新思想与旧思想交锋的失败是导致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根本原因安娜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俄国社会变更动荡的时代。
旧的农奴制受到很大的冲击,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
在这样一个年代,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兴起,并广为传播,安娜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并萌发了新观念、新思想。
当时的上流社会到处都弥漫着腐化之气,虚伪、放荡无处不在,所有的人都过着一种糜烂的生活。
上流社会允许人们偷情骂俏,可以婚外偷情但唯一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公开,因为一公开就意味着是对社会地位与荣耀的挑战,这会让上流社会的贵族感觉有失颜面。
可安娜不接受这种虚伪的要求。
当她以为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的时候,她迫不及待地想离婚、想公开,她不想虚伪地婚外偷情。
她内心深处的新思想鼓励着她勇敢地去追逐自己的自由与幸福,勇敢地去与渥伦斯基相爱,哪怕放弃一切上流社会的享乐与荣耀也在所不惜。
可就在安娜天真地以为自己能真正拥有爱情而不是婚外偷情的时候,世俗便否定了她,击碎了她的这个梦,毕竟旧思想太强大了。
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没有任何人认同。
卡列宁不同意离婚使得安娜无法光明正大地与渥伦斯基拥有主认可的婚姻。
因为如果旧思想同意了新思想的举动,那么新思想势必会对旧思想进行冲击最终瓦解旧思想,旧思想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与生存需要扼杀一切新思想。
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始终得不到上流社会的认同,这就意味着他们逃不脱婚外情的枷锁,这无形中为安娜的悲剧埋下了一颗隐患的炸弹。
列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简介
![列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77a0799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e.png)
列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简介
一、社会环境的戕害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
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
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
外部社会环境的极端恶劣,决定了她必然的悲剧结局。
二、人物自身性格的局限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
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
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
三、传统观念的桎梏对于安娜,压迫最早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她自身。
安娜出身贵族,自幼受到正统的贵族教育,尽管后来她也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事实上,她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
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已定事实,构成了安娜爱情追求中特殊复杂的矛盾,无力摆脱的传统道德感,使安娜深受精神上的折磨。
她一直活在激烈的矛盾中,这是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也是她无法克服的自身局限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2dca0cd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1.png)
浅析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巨著,作品反映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的问题。
其中,婚姻与家庭、生死以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构成了整部作品的主线,从而勾绘出了这一时代俄国社会的一幅真实、凝重而又发人深思的画卷。
这个作品是以安娜一卡列宁一渥伦斯基为主要线索的,其中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安娜的爱情悲剧。
安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精心塑造的妇女形象。
聪慧、美丽的安娜由姑妈包办嫁给了当地一个比她大20岁的省长卡列宁。
这是反动官僚与地方贵族互相勾结的一桩交易,毫无爱情可言。
卡列宁是一台典型的官僚机器,为人自私、虚伪、刻板、冷酷,一心追逐名利,根本不懂爱情。
小说中的安娜已与卡列宁生活了八年,并生有一子。
安娜秀外慧中,极有教养,才貌品德均高于当时上流社会一般女子。
婚后她试图去爱丈夫,但发现两人的性格始终格格不入,无法对他产生爱情。
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度渴望爱情的背景下,安娜遇见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一见钟情并且爱得十分执著。
她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其实,如此浪漫的爱情,在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的结尾。
一、虚伪的宗教伦理观念是安娜悲剧爱情的催化剂安娜生活在19世纪70年代,这时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变的阶段,正是俄国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一切都混乱了”,“一切都翻了个身”。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逐渐渗透,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风尚受到广泛而强烈的挑战,西欧文化就大量涌入,两种文化的冲突、对立远远多于交流、对话。
西欧文化以理性为中心,尊重人的独立、价值和自由,强调个人的作用;俄国文化以宗教为中心,重视群体主义,安娜生活在这样一个全新的、令人不安的时代。
她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她希望有一种实际的生活让自己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寻找的突破口就是争取爱的自由、被爱的权利。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悲剧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悲剧](https://img.taocdn.com/s3/m/87b81ad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f.png)
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悲剧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的爱情悲剧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19世纪俄国社会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在婚姻、家庭和爱情之间的挣扎,最终导致她的悲剧结局。
本文将从角色塑造、情感描写和道德伦理等方面分析安娜·卡列尼娜这一爱情悲剧。
一、角色塑造安娜·卡列尼娜是本作品的女主角,她是一个富有魅力、聪明机智的女性。
她嫁给一位高级政府官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这场婚姻感到不满,并陷入了一段激情四溢的爱情关系。
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描写了一个在封建社会束缚下,渴望自由与独立的女性形象。
她为了追求真爱,毅然离开了丈夫和儿子,最终陷入了道德与社会的漩涡中。
二、情感描写托尔斯泰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她对爱情的追求和矛盾情感的交织。
安娜在与弗朗西斯科相遇后,逐渐坠入爱河。
作者通过描写两人之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深刻地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渴望和矛盾。
爱情的甜蜜和激情使安娜陷入了道德的困扰,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并逐渐迷失在纠结和内心挣扎之中。
三、道德伦理作品中,安娜·卡列尼娜所陷入的爱情关系引发了关于婚姻和道德的争议。
她背离了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追求自己的感情和幸福。
同时,她的行为也受到了社会的谴责和压力。
作者通过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历,探索了婚姻制度和道德规范对个人自由和幸福的限制,以及传统道德与个人内心追求之间的冲突。
四、爱情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以悲剧结尾,她在道德和社会的压力下无法承受,并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这一结局展现了爱情的无奈和残酷,揭示了爱情中的伤害和损失。
安娜对于真爱的追求最终导致了她的灭亡,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和传统道德观念对个人自由与幸福的限制。
综上所述,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经典爱情悲剧。
从平行研究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与《伤逝》的悲剧根源及其现实意义
![从平行研究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与《伤逝》的悲剧根源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8daa35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1.png)
从平行研究的角度分析《安娜·卡列尼娜》与《伤逝》的悲剧根源及其现实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和伤逝是两部悲剧,它们都深刻描绘了主人公在社会压力和内心矛盾之间
的挣扎。
从平行研究的角度来看,安娜·卡列尼娜和伤逝的悲剧根源及其现实意义如下:
一、悲剧根源:
1、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根源在于她对家庭和社会规则的违背,以及她为了追求自由而不顾一切的决心。
安娜的父亲要求她嫁给叔叔,但安娜拒绝了这一要求,她
决心要追求自由,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真爱。
2、伤逝:伤逝的悲剧根源在于主人公对社会规则和个人价值观的违背。
主人公爱上了一
个他不能接受的人,他不能接受社会对他们的规则,他也不能接受自己的内心,所以他不
得不放弃自己的爱情,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现实意义:
1、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揭示了社会规范对个人自由的压迫,以及个人追求自由的决心。
它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真爱,不要被社会规范所束缚,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2、伤逝:伤逝揭示了社会规范对个人爱情的压迫,以及个人心灵的矛盾。
它告诉我们,
我们应该勇敢地去爱,不要被社会规范所束缚,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安娜
![《安娜](https://img.taocdn.com/s3/m/d1337f0276c66137ee0619c8.png)
《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悲剧及形成原因:
安娜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俄国优秀贵妇人的典型。
她对贵族的虚伪道德有所反抗,能大胆追求精神的解放和生活的幸福。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以及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
安娜是一个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妇女,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和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原因:①安娜的惨死是个社会性的悲剧。
上流社会是肮脏的、腐败的、虚伪的。
安娜冲破上流社会的精神束缚,爱上渥伦斯基,是对上流社会虚伪道德和家庭秩序的挑战。
这是造成安娜悲剧的根本原因。
②安娜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花花公子渥伦斯基身上,是造成她悲剧命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渥伦斯基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安娜,对安娜的精神世界并不很理解。
安娜为他牺牲了一切,而他舍不得功名,也舍不得上流社会。
他在安娜的悲剧中,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
他在事实上成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摧残安娜的一个工具。
浅薄的爱情和远比安娜低得多的智能,使他无法理解安娜对他的爱和她的极度痛苦和绝望的处境。
③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
安娜在法律、道德、教会、舆论面前的脆弱地位,贵族的生活、教育留在她身上的精神束缚,跟她身上生长起来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构成安娜内心世界的矛盾。
这个矛盾使安娜既勇敢,又软弱,最后走上自绝的悲惨道路。
这一切,就正是安娜这种悲惨的、痛苦的、别人无法了解的,又绝对无法摆脱的精神状态的反映。
总之,我认为社会、
伏伦斯基以及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爱情悲剧的三个主要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4ae4435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2.png)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背景《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著作。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于1828年俄历8月28日生于离图拉城不远的贵族庄园亚斯纳雅波里亚纳。
1844年,托尔斯泰进入了喀山大学。
在此期间,他读了卢梭的很多著作,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后又从军,一边战斗一边读大量的书,并从事写作。
从这时起,他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托尔斯泰忙于进行农业改革,创作上的成就不多。
60年代和70年代,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鼎盛时期。
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两部伟大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当时俄国正处于历史变动时期,古老的俄国受到西欧资本主义浪潮的猛烈冲击。
作者在最初构思时,它的主题公局限于道德范围,意在谴责女主人公违反道德规范。
但生活启示了托尔斯泰,使他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刻思索,提示出女主人公悲剧的社会原因,把小说的批判矛头指向了罪恶的社会。
小说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
一条是写安娜卡列尼娜和伏伦斯之间爱情婚姻的纠葛,展现了彼得堡上流社会、沙皇政府官场的生活;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与吉提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宗法制农村的甚或画面。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的原因一、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
小说以史诗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冲击下俄国社会生活忽然人内心世界的躁动不安。
展现了“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特点。
小说的悲剧气氛,死亡意识,焦灼不安的人物心态正是人物有损人的尊严的环境发生激烈冲突的产物。
这种焦虑不安的气氛正是“一切都混乱了”的社会的特点,也是处于“阿尔扎玛斯的恐怖”之中的托尔斯泰自身精神状态的艺术外化。
在这动荡的社会中安娜那原本就没有根的爱情也必然会随风飘摆,最终以悲剧结束,这主要体现在安娜卧轨自杀后伏伦斯选择投军上战场来为这一场爱情划上句号。
十九世纪的俄国还处于一定的宗教束缚中而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是矛盾的。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30b99fec3a87c24028c45d.png)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原因分析《安娜卡列宁娜》,一种凄凉感不觉涌上心头,自己也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安娜是俄国上流社会的迷人贵妇,这种贤妻良母类的女人,让人感到一种慈祥的安宁。
但是,她接下来与渥伦斯基邂逅之后的事情,以及她最后走的极端,让人感到深深怜悯。
她是一个懦弱的,一直在劝慰自己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任何过错,是一种没有羞耻感的人。
在社交界,她是一种美丽的,慈祥的,任何人都喜欢的形象,可是,当她疯狂之后,为爱情所忙碌,以名誉和儿女为代价的这种行为,让人困惑和不解。
在这场与列文、吉蒂、卡列宁、渥伦斯基等人的多角恋与各自婚姻的爱情的对比下,安娜无疑是可怜的,她选择独自承担了无望爱情的全部后果。
列文无疑是成功的。
他在婚姻的道路上,窘迫,失落过。
但是经过蜕变,与自己心爱之人喜结良缘,并且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米佳。
而安娜与渥伦斯基婚外情,是最让人所不齿的。
他们有了在自己罪恶的结合下的牺牲品:女儿安妮。
1、就外因上讲,造成她的悲剧性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以卡列宁为首的贵族官僚。
安娜的追求,首先就直逼卡列宁。
长期以来,她“尽力去爱丈夫”,以便做到爱情和母爱的统一,家庭生活的和谐。
可是家长制的虚伪等障碍阻挡了她,使她无法产生对卡列宁的爱;她企图在母爱中寻求解脱,但是母爱愈深,就愈感到爱情的可贵,就愈需要爱情;母爱愈深,也就越发不能填补爱情的空白,两者之间的不能互替,也就愈加分明。
因而,安娜追求母爱和爱情统一的想法就愈加炽热。
是否可以用别的追求来代替这种想法呢?不能,因为,比如寄情于书本,而读书是“追踪别人的生活”。
关键在于安娜本人要生活,她是个活生生的人,她需要生活,需要爱情。
爱情和生活在安娜眼里就是一组同义词。
所以,别的精神生活追求不能代替活人真实的感情要求。
生活战胜了抽象的思维,这是安娜身上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
应该特别指出,托尔斯泰明确地说明:安娜“要自己来生活的欲望太强烈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主人公,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是一个被虚伪道德所束缚的扼杀了的悲剧人物。
安娜的悲剧是她的个性与社会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安娜悲剧的原因首先,安娜的惨死是社会性的悲剧,与她的生存环境有关。
安娜处于一个农奴制受重大冲击,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正在兴起的动荡时代。
当时的上流社会虚伪、放荡,允人们偷情但不能公开,因为公开会让贵族有失颜面。
接受新思想的安娜认为她与沃伦斯基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他迫不及待想离婚想公开,可是当时卡列宁不允许、世俗不允许。
当沃伦斯基抛弃安娜后,上流社会所有人唾弃安娜,拒绝接受他,贵妇人对她施加恶言,无数双冷眼羞辱她,使安娜在这样一个环境中逐渐精神崩溃。
安娜萌发的新思想最终抵不过上流社会固有的旧思想,在新旧思想交锋失败后绝望自杀。
其次,虚幻的爱情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沃伦斯基与安娜一见钟情,安娜深爱他,为他抛夫弃子,为他承受四面八方的言语攻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沃伦斯基身上。
可是沃伦斯基没回报给娜同等的爱,对他来说事业才是首位,安娜不过是个可以满足他情欲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得到安娜后他的升官之路因此被阻,于是对安娜慢慢产生厌倦、厌恶。
安娜成了个被上流社会不容,又被爱人冷落的多余人。
再次,安娜自身的矛盾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直接原因。
作为贵族,安娜深受贵族思想的熏陶,贵族社会的道德规范深深刻在她的思想里;可她又受新思想的影响,想追求自由的爱情。
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追求自身爱情,一方面又内疚于自己行为的越轨,骂自己是个“堕落的女人”。
甚至人格分裂,恨卡列宁窒息了她的生命但又对他怀有负罪感;爱弗伦斯基但又将他看做诱使自己堕落的罪人。
内心新旧思想的矛盾至死都在折磨着她。
第四,卡列宁的自私冷漠导致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卡列宁端着一副官僚架子,他主持的家是刻板而不是温暖的,他给了安娜地位富贵,却吝于爱情。
安娜红杏出墙后想离婚,可卡列宁为了不损他的社会名誉不同意,甚至不许安娜见她的孩子。
这使安娜长期处于被人唾弃,思念儿子的痛苦中。
作为丈夫,卡列宁对妻子的自私使促成安娜悲剧的一个外部原因。
总之,安娜的悲剧是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安娜的反抗仅仅是对上流社会不许她追求个人幸福部分,但她的行动毕竟是对上流社会的一个冲击。
安娜的形象表明:贵族阶级在分化,贵族之家在瓦解,俄国社会在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