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妇科总结
中医妇科主治总结
![中医妇科主治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97bbb7d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f4.png)
中医妇科主治总结妇科疾病是女性特有的疾病,对女性的身心健康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妇科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中医妇科主治的角度,总结中医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和疗效。
一、中医理论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
在妇科疾病中,中医常常通过辨证施治来调节女性的阴阳平衡,恢复生殖系统的功能。
例如,对于经期不调的女性,中医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通过调理气血、温通经络来恢复月经周期的正常。
中医还注重调理女性的气血,通过调理气血来调节女性的月经量和质量,增强女性的免疫力,提高生育能力。
二、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疗效及优势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常常通过中药调理和针灸疗法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药调理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温通经络来改善女性的身体状况,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功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女性的生殖系统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等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对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有良好的疗效。
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优势在于疗效稳定、副作用小。
中药和针灸作为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主要手段,疗效稳定可靠,且副作用较小。
相比之下,西医常常使用激素类药物来治疗妇科疾病,激素类药物虽然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但副作用较大,长期使用会对女性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中医治疗妇科疾病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还能减少对女性身体的伤害。
三、中医妇科主治的具体疾病中医妇科主治涉及的疾病广泛,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针对不同的疾病,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方案。
例如,对于月经不调的患者,中医常常会通过调理气血、温通经络来恢复月经的正常。
中医妇科考试重点总结版
![中医妇科考试重点总结版](https://img.taocdn.com/s3/m/5f6f87a6dd3383c4bb4cd213.png)
中医对月经产生的机制:①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于成熟的年龄阶段后,脏腑、天葵、气血、经络协同作用于胞宫的胜利作用。
②脏腑与月经:五脏可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六腑可受盛和传化水谷,脏腑互为表里。
五脏之中,肾藏精、肝藏血、脾生血、心主血、气帅血,在月经产生中各司其职。
肾:月经产生以肾为主导。
肾为天葵之源、冲任之本,气血之根,与胞宫相系与脑髓相通,为五脏阴阳之本。
③天kui与月经: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一种阴精,是“肾主生殖”的精微物质。
对妇女来说,天葵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充沛。
冲任相资,冲任又得神经充实,聚脏腑一定之血,依时充满而溢于子宫,使月经按期来源,并具有受孕能力。
④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本,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能生血,行血,摄血。
气血均来源于脏腑,气血和调,经侯加常。
⑤经络与月经:a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b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等一身之阴c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属肾络脑d任督相通,调节一身阴阳脉气的平衡协调e带脉约束诸经,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f在天葵的作用洗,冲、任、督、带脉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其正常的生理状态。
⑥胞宫与月经:胞宫是化生月经和受孕育胎的内生殖器。
其生理由身、天葵、气血、冲任调节,并主司子宫藏泻,胞宫周期性变化主要表现为子宫的周期性出血。
月经病的治疗大法及思路:1)辨病之先后,治病求本,先病经者,当先调经;先病病者,当先治病;2)辨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3)顺应月经周期中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的变化规律。
经期血室正开,宜和气调血,或引血归经,过寒过热大辛大热之品慎,免耗血动血。
经后学海空虚,宜调补,经后勿滥攻。
经前血海充盈,宜予疏导,经前勿滥补。
顺应不同年龄阶段论治规律。
青春期重治肾,生育期重治肝,绝经后重治脾。
掌握虚实补泻规律。
虚补肾扶脾养血,实疏肝理气活血。
病因:气血虚弱、肾气亏虚、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
执业医师考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
![执业医师考点总结 中医妇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18b110fb7375a417876f8f5b.png)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一、月经先期:当地补阴经1.气虚证1)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固阴煎2.血热型1)阳盛血热型-清经散2)阴虚血热型-两地汤3)肝郁化热证-丹栀逍遥散二、月经后期:要补当温经1)肾虚型-当归地黄饮2)血虚型-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型-温经汤《金匱》;实寒型-温经汤《妇人大全》4)气滞型-乌药汤三、月经先后无定期;要固定1)肝郁型-逍遥散2)肾虚型-固阴煎四、月经过多:保举笑1)气虚型-举元煎2)血热型-保阴煎+地榆、茜草3)血瘀型-失笑散+益母草、茜草、三七五、月经过少:苍滋归逃1)肾虚型-归肾丸2)血虚型-滋血汤3)血瘀型-桃红四物汤4)痰湿型-苍附导痰丸六、经期延长:原地红1)气虚型-举元煎+阿胶、艾叶、乌贼骨2)虚热型-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3)血瘀型-桃红四物合失笑散加味七、经间期出血:清淤地1)肾阴虚型-两地汤合二至丸3)湿热型-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4)血瘀型-逐瘀止血汤八、崩漏:上清虫子左右固脾虚证__固本止崩汤肾虚证__肾气虚: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党参、黄芪、阿胶肾阳虚:右归丸+党参、黄芪、田七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血热证__虚热证:上下相资汤实热证:清热固经汤血瘀证__逐瘀止血汤九、闭经:四人血重阴1)气血虚弱-人参养荣汤2)肾气亏损__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淫羊藿、紫河车3)阴虚血燥-加减一阴煎加丹参、黄精、女贞子、制香附4)气滞血瘀-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5)痰湿阻滞-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加当归、川芎十、痛经:圣清调少膈1)气滞血瘀型-膈下逐瘀汤2)寒凝血瘀型-少腹瘀汤汤3)湿热蕴结型-清热调血汤加车前子、薏仁、败酱草4)气血虚弱型-圣愈汤5)肾气亏损型-益肾调经汤经行泄泻:健身1)脾虚-参苓白术散2)肾虚-健固汤经行吐衄:清静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经行乳房胀痛:逍遥观肝气郁结:逍遥散+麦芽、青皮、鸡内金肝肾亏虚: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麦芽、鸡内金经行头痛:通林珍肝火证:羚角钩藤汤血瘀证:通窍活血汤血虚证:八珍汤+首乌、蔓荆子经行感冒:采金菊风寒:荆穗四物汤风热:桑菊饮邪入少阳:小柴胡汤经行身痛:趁痛补血虚:当归补血汤+白芍、鸡血藤、丹参、玉竹血瘀:趁痛散经行浮肿:淤八肾脾肾阳虚: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气滞血瘀:八物汤+泽泻益母草十一、绝经前后诸症:左右二仙汤1)肾阴虚-左归丸合二至丸2)肾阳虚-右归丸3)肾阴阳俱虚-二仙汤合二至丸加菟丝子、何首乌、龙骨、牡蛎十二、经断复来:老子黄皮脾虚肝郁证:安老汤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加阿胶、龟甲湿热下注:易黄汤加黄芩、茯苓、泽泻、侧柏、大小蓟湿毒瘀结:萆薢渗湿汤合桂枝茯苓丸去滑石,加黄芪、三七带下过多:补完带五百1)脾虚证-完带汤2)肾阳虚-内补丸3)阴虚夹湿-知柏地黄丸4)热毒蕴结-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仁5)湿热下注-止带方带下过少:归营肝肾亏损:左归丸加知母、肉苁蓉、紫河车、麦冬血枯瘀阻: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妊娠病一、妊娠恶阻:香橘1)脾胃虚弱-香砂六君子汤2)肝胃不和-橘皮竹茹汤二、妊娠腹痛:爱玲要归1血虚:当归芍药散2气滞:逍遥散3虚寒:胶艾汤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异位妊娠:手术为主三、胎漏胎动不安:寿元保枝1)肾虚:寿胎丸2)血热:保阴煎3)气血虚弱:胎元饮4)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四、滑胎:石桂英固气肾气不足:补肾固冲丸肾阳亏损:肾气丸去泽泻+菟丝、杜仲、白术肾精亏损:育阴汤气血两虚:泰山磐石散血瘀: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五、子肿:武术天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六、子淋:到柏林1)阴虚津亏:知柏地黄汤2)心火偏亢:导赤散+玄参、麦冬3)湿热下注:加味五淋散产后病一、产后血晕:生命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或独参汤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二、产后发热:中华防毒1)感染邪毒: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2)外感:荆穗四物汤加防风、苏叶3)血虚:补中益气加地骨皮4)血瘀:生化汤三、产后腹痛:宁化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加益母草四、产后身痛:黄荣独痛1)血虚:黄芪桂枝五物汤2)风寒:独活寄生汤3)血瘀:身痛逐瘀汤合生化汤4)肾虚:养荣壮肾汤+秦艽、熟地五、产后恶露不绝:补报生1)气虚:补中益气汤加艾叶、阿胶、益母草2)血热:保阴煎3)血瘀:生化汤缺乳:通漏下气血虚弱:通乳散(参芪归麦通吉梗)肝郁气滞:下乳涌泉散痰湿阻滞:苍附导痰丸合漏芦散妇科杂病一、癥瘕:香附黄肾气滞血瘀:香棱丸或大黄庶虫丸痰湿瘀结:苍附导痰汤合桂枝茯苓丸湿热瘀阻:大黄牡丹汤+木通、茯苓肾虚血瘀:补肾祛瘀方或益肾调经汤急性盆腔炎:五仙活热毒炽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湿热瘀结:仙方活命饮+苡仁、冬瓜仁慢性盆腔炎:银甲膈少冲湿热瘀结:银甲丸或当归芍药散+丹参、冬青、忍冬藤、田七片气滞血瘀:膈下逐瘀汤寒湿瘀结:少腹逐瘀汤气虚血瘀:理冲汤二、不孕症:玉金与少启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珠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或右归丸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2)肝气郁结:百灵调肝汤或开郁种玉汤3)瘀滞胞宫:少腹/膈下逐瘀汤4)痰湿内阻:苍附导痰丸三、阴痒:柏地龙1)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加当归、栀子、白藓皮2)肝经湿热:龙胆泻肝汤或萆薢渗湿汤,外用蛇床子散四、阴疮:龙阳热毒:龙胆泻肝汤寒湿:阳和汤/托里消毒散五、子宫脱垂:补中元气虚:补中益气汤+金樱、杜仲、续断肾虚:大补元煎+黄芪脏躁:1、甘麦大枣汤加枣仁、柏子仁,兼痰浊加胆南星、茯苓、郁金、石菖蒲。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152bf68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11.png)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妇科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知识点:一、生理期1. 月经月经是妇女生理周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
月经周期正常为28天左右,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月经的周期和量都可以反映与女性身体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
2. 卵泡期卵泡期是指月经后,在下一个排卵之前的这段时间,此时卵巢内的卵泡开始发育。
3. 排卵期排卵期是指卵巢内的卵子成熟并释放,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
4. 黄体期排卵后卵巢内的卵泡残迹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为受精卵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
二、病理期1. 闭经闭经是指女性停经的现象,可能由各种生殖系统疾病或其他非妇科因素引起。
2. 崩漏崩漏是指月经过多或不断,常见于病后、久病、素体虚弱者或内分泌失调引起。
3. 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腹或腰骶部刺痛、绞痛等症状的情况。
4. 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女性在正常性生活一年以上未能怀孕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输卵管疾病、内分泌紊乱、子宫肌瘤等。
5. 妇科肿瘤妇科肿瘤包括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宫颈癌等,中医有自己的治疗方法。
三、常见疾病及治疗1.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腹痛腹块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常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养血等方法。
2. 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卵巢内的囊性肿物,可能对月经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生育。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常以温疏肝胆、祛痰软坚为主。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以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为主。
4. 宫颈炎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由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白带异常、盆腔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宫颈炎常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主。
5. 经前综合症经前综合症是指月经前一周以及月经期间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的疾病,如情绪低落、头痛、乳房胀痛等。
中医治疗经前综合症常以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为主。
中医妇科总结
![中医妇科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a2ef79771fe910ef12df859.png)
妇科月经病月经先期临床表现:月经提前来潮,周期不足21天,且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经期基本正常,可伴有月经过多诊断:1.病史:有血热病史或有情志内伤、盆腔炎等病史;2.临床表现3.检查:妇科检查:盆腔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多属黄体功能不足之排卵性月经失调;有盆腔炎症体征者,属盆腔炎引起;辅助检查:黄体功能不足:BBT呈双相,但黄体期少于12天,或排卵后体温上升缓慢,上升幅度<0.3℃;月经来潮12小时内诊断性刮宫,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不良鉴别诊断:经间期出血:经间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第12-16天,出血量较少,或表现为透明粘稠的白带中夹有血丝,出血常持续数小时至2-7天自行停止,西医称排卵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量较月经期出血量少,临床常表现为出血量一次多、一次少的现象,结合BBT测定,即可确诊。
月经先期则每次出血量大致相同,且出血时间不一定在排卵期内,持续时间一般与正常月经基本相同。
治疗:1.气虚证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方药:补中益气汤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方药:固阴煎2.血热证阳盛血热:清热凉血方药:清经散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方药:两地汤肝郁血热:疏肝清热方药:丹栀逍遥散月经后期临床表现: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可伴有经量及经期的异常,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两个月经周期以上。
诊断:1)病史:禀赋不足,或有感寒饮冷,情志不遂史。
2)临床表现3)检查:妇检:子宫大小正常或略小;辅助检查:通过BBT测定、阴道细胞学、宫颈粘液结晶等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测定以了解性腺功能。
B超以了解子宫、卵巢的发育和病变。
鉴别诊断:1)与早孕相鉴别:育龄期妇女月经过期未来,应首先排除妊娠。
早孕者,有早孕反应,妇科检查宫颈着色,子宫体增大、变软,妊娠试验阳性,B超可见子宫腔内有孕囊。
月经后期者无以上表现且多有月经失调病史。
辩证论治: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月经先后无定期临床表现:月经不按周期来潮,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周期以上,一般经期正常、经量不多诊断:病史:有七情内伤或慢性疾病等病史;临床表现;检查:妇科检查:子宫大小正常或偏小,辅助检查:内分泌激素测定有助于诊断,常可为黄体不健或伴催乳素升高。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3c4e0c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0.png)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妇科疾病在女性生活中非常常见,对女性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妇科知识。
本文将对中医妇科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对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1. 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是“先天禀赋”和“后天寒热”。
根据中医理论,女性在先天上与男性存在着差异,这一差异使得女性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发各种妇科疾病。
2. 中医妇科的病因病机诊断主要包括气滞、血瘀、湿浊、热盛等四种病机。
其中,气滞主要指气机不畅,血瘀指血液循环不畅,湿浊指体内湿气过盛,热盛指体内热气过盛。
3. 中医妇科治疗强调“调气活血”和“健脾化湿”。
调气活血是指调节体内气血循环,消除血液停滞和瘀滞,使气血通畅;健脾化湿是指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减少湿气的产生和蓄积。
二、常见的中医妇科疾病和治疗方法1. 宫寒症:宫寒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调、腰酸背痛和寒湿宿疾等。
治疗宫寒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温补宫寒、活血化瘀和祛湿化痰。
2. 血瘀症:血瘀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多与月经不调、痛经和不孕症等相关。
治疗血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活血祛瘀、调经通络和消除因素等。
3. 血虚症:血虚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表现为月经稀少或不畅、面色苍白等。
治疗血虚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补血养血和调养脾胃等。
4. 气滞症:气滞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表现为月经不调和痛经等。
治疗气滞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气机、疏通经脉和通经活络等。
5. 血热症:血热是中医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常表现为月经过多、经血颜色深红等。
治疗血热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凉血、化瘀通络和调节体内阴阳平衡等。
三、中医妇科的预防和保健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例如补益气血的食物可以常食用,而寒凉和刺激性食物应少食甚至避免。
2. 身体锻炼:适度的身体锻炼对女性的妇科健康有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强体质。
中医妇科考试总结
![中医妇科考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6108baf61fb7360b4c65f0.png)
妇科月经病:以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异常为主症,或伴有月经周期,或于经断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病因病机:寒热时邪侵袭、情志因素、房事所伤、饮食失宜、劳倦过度和体质因素。
诊断:多以四诊收集的临床表现为依据,以主要症状而命名。
辩证:着重月经的量、色、期、质的异常及伴随月经周期或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症候,运用四诊八纲辩其脏腑、气血、经络的寒热虚实。
治疗原则: 1.重在治本2.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月经先期定义:月经周期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病因病机:1.气虚 a脾气虚b肾气虚2.血热a 阳盛血热b阴虚血热c肝郁血热辨证论治:1.气虚证脾气虚---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肾气虚---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2.血热证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肝郁血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预防与调摄:1.节饮食2.调情志3.适劳逸4.节房事和节制生育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
病因病机:肾虚、血虚、血寒(虚寒、实寒)、气滞辨证论治: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3.血寒证虚寒证---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实寒证---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病因病机:肝郁肾虚辨证论治: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月经过多: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
病因病机:气虚血虚血瘀辩证论治: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加地榆、茜草、马齿苋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月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径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妇科学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e64fb67561252d380eb6e9f.png)
中医妇科学一、中医妇科学沿革1、“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指近亲遗传障碍,出自《曲礼》。
2、妇科的别称‘带下医’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3、我国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是《胎产书》(马王堆帛书) ,最完备的产科专著是《经效产宝》。
4、‘子宫’名称始见于《神农本草经》。
5、最早设立妇科专篇的著作——《金匮要略》。
6、‘月经’名词始见于《脉经》(晋?王叔和)7、‘离经脉’‘居经’‘避年’‘激经’‘五崩’——出自《脉经》8、最早的胚胎学专著——《逐月养胎方》(徐之才)9、‘三冲’学说出自《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10、‘妇人以学为本’的学术观点始见于《妇人大全良方》(宋*陈自明)11、刘完素——天癸与肝、脾、肾的关系学说。
12、张子和——‘贵流不贵滞’的祛邪论治学说。
13、李东垣——‘滋阴固气’治疗崩漏学说。
14、朱丹溪——‘清热养血’的安胎学说。
15、‘五不女’学说‘螺、纹、鼓、角、脉’——出自《广嗣纪要*择偶篇》16、清代最有代表性的妇科专著——《傅青主女科》二、女性生殖系1、‘阴道’别称——‘阴户’‘四边’‘廷孔’。
2、‘宫颈’别称——‘子门’。
3、胞宫的生理功能——主司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发动分娩;排泄恶露。
三、女性生殖生理1、WHO定义的女性青春期为10-19岁。
2、青春期三大特征——女性体形与第二性征;生殖器官发育形成;月经来潮具备生育能力。
3、女性生理六期——新生儿期(4周内);儿童期(12岁以前);青春期;性成熟期(18-48);围绝经期;老年期(60岁以上)。
4、围绝经期三个阶段——绝经前期;绝经期(44-54岁);绝经后期。
5、掌握正常月经的生理特征:月经初潮——13-15岁。
月经周期——28-30天。
经期(又称为行经期)——3-7天。
月经量——50-80ml。
6、正常月经质色描述:色红略暗,质地正常,不凝结,无血块,无异味。
7、绝经——最后一次行经后,停经一年以上。
8、并月——身体正常无病,月经两月一次。
中医妇科答题总结
![中医妇科答题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88ae15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d.png)
中医妇科答题总结1. 前言中医妇科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女性生殖系统的生理、病理及其调治方法。
对于从事妇科相关工作的医生和学生来说,了解中医妇科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常见的妇科问题入手,总结中医妇科学的相关知识,并提供相应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2. 常见的妇科问题2.1 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等问题。
在中医学中,月经不调通常与气血运行不畅、虚实寒热等因素有关。
针对月经不调的治疗,中医采取辩证论治的方法,根据个体的体质和病情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2.2 痛经痛经是许多女性在生理期常见的不适症状。
在中医学中,痛经通常与寒凝、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有关。
治疗痛经的方法包括疏通经络、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
除了中药治疗,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对缓解痛经有一定的帮助。
2.3 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妻同居超过一年未能获得妊娠的情况。
中医学认为,不孕症主要是由于生殖系统气血运行不畅、精卵质量下降、子宫腔环境不适宜等综合因素引起的。
中医治疗不孕症通常包括调理气血、增加精子质量、改善子宫腔环境等方面,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定。
3. 答题技巧与方法3.1 理解中医基本理论了解中医基本理论是解决中医妇科问题的关键。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体质、症状等综合因素进行辩证分型,并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
因此,在答题过程中,首先应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掌握中医妇科辨证施治的方法和原则。
3.2 掌握常见妇科疾病的特点与治疗方法掌握常见的妇科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是解决相关答题问题的重要环节。
了解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特点以及中医的治疗原则是必不可少的。
在答题过程中,应集中注意力,准确描述各种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
3.3 注重临床实践经验中医学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答题过程中,应结合实际临床案例,利用自己的学习和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判断。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09a6f2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bf.png)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在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保护女性健康。
下面我将结合中医妇科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妇女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妇女生殖生理1. 妇女月经周期:妇女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但也有个别妇女周期为26-30天,属于正常变异范围。
月经周期的长短和规律性是评价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规则的月经周期表明妇女的生殖功能可能出现问题。
2. 月经量和质量:正常月经周期内应出现3-7天的月经期,每次月经的出血量为20-80ml,颜色应鲜红,如出现血块、色淡或色紫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是妇女身体的重要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正常情况下,卵巢应该定期排卵,分泌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妇女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4. 子宫的生理特点:子宫是妇女的重要生殖器官,具有收缩和蠕动功能,负责胚胎的着床和胎儿的生长。
在月经周期内,子宫壁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厚度和内膜的脱落等。
二、妇女生殖健康1.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感染、情志不畅、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主要与“气血阴阳”的失调有关。
2. 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月经前期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等。
3.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悦等。
在治疗上,中医学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滋阴养血、和解气机等方法,通过中药治疗或针灸疗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中医妇科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妇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于调理妇女的气血阴阳,滋养生殖系统,调节月经周期等。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24a9469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82e5941.png)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妇科疾病是指妇女因生理、病理变化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和功能障碍。
在中医中,妇科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艾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等。
中医妇科治疗以中药为主,有“药补为主,医食同源”之说。
下面对中医妇科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生理期的周期、周期次数和量的异常变化,包括月经提前、延后、脱期、腹痛、出血量过多或过少、闭经等症状。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失调、肝经郁滞、脏腑失调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益母草等药物进行调理,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十宣、四神等方针灸穴位,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痛经痛经是指月经期间或经前腹部阵发性剧痛,也称月经痛。
中医认为痛经是由于气滞血瘀、肝郁气滞、寒凝血瘀等引起的经络不畅所致。
治疗时,可以选择行气活血的中药如川芎、丹参、桃仁等药物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疏肝行气、月经调暖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三、月经过少月经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但月经量明显减少。
中医认为,月经过少是由于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气血阴虚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择益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养血、调经和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四、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肌层。
中医认为,子宫肌瘤是由于气血郁滞、肝肾不和、气滞血瘀等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赤芍、桃仁、三七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破气活血、祛瘀止痛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五、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夫妻一年内规律性同房而未避孕而未成功受孕。
中医认为,不孕症是由于气血不足、肝肾阴虚、气滞血瘀等因素引起的。
治疗时,可以选用滋补肾气的中药如人参、熟地、枸杞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治疗,如补肾培元、调经养血等经穴针刺,艾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妇科主治总结范文
![中医妇科主治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2cfef5e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9c.png)
一、前言作为一名中医妇科主治医师,我深知肩负着为女性患者解除病痛、维护女性健康的重要责任。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秉承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现将我在中医妇科主治医师岗位上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概述1. 学术背景我于2005年毕业于我国某知名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毕业后,在中医妇科领域不断学习、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2. 工作经历2010年,我被分配至某医院中医妇科工作,担任主治医师。
自那时起,我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工作成果1. 学术成果在临床工作中,我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与同行交流心得。
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编写专业书籍2部。
2. 技术成果(1)熟练掌握中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如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乳腺增生等。
(2)擅长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如针灸、推拿、拔罐等,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积极开展中医妇科新技术、新项目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治疗效果。
3. 服务成果(1)关爱患者,耐心倾听患者心声,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
(2)注重医患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
(3)严格遵守医疗法规,确保医疗安全。
三、工作体会1. 持续学习,提升自我作为一名中医妇科主治医师,我深知自身知识的不足。
因此,我始终坚持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临床工作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2. 关爱患者,以人为本在临床工作中,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关心患者的生活,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通过耐心倾听、细致沟通,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团队协作,共同进步在工作中,我注重与同事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提高中医妇科诊疗水平。
同时,我还积极参与科室建设,为科室发展贡献力量。
四、展望未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中医妇科主治总结
![中医妇科主治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34394fc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1.png)
中医妇科主治总结中医妇科主治总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代表,其在妇科疾病方面的经验与治疗方法非常丰富。
下面就针对中医妇科主治进行总结。
一、“补”为先中医妇科治疗最基本的思想是“补”。
女性体质相对柔弱,容易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造成身体失衡,才容易导致各种妇科问题的发生。
因此,养生保健是中医防治妇科疾病的重要方法。
补充体内营养,提高身体免疫力,并且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都有利于妇科健康。
二、调理月经月经调理是中医妇科的重点,排出体内之外就好比是人体的复位,亦是中医治疗的先决条件。
对于月经过多、过少、不调等情况,中医通过调理气血、脏腑、平补阴阳等方法进行治疗,达到良好调理月经的效果。
三、灸法治疗灸法是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于调理气血、温经通络。
对于妇科疾病,中医常采用艾条对特定穴位进行灸热,起到温通、补益、散寒、解痛等作用,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中医妇科常用的防治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外敷、灌肠等形式。
选择药物要根据不同的病情进行调配,如温阳通络、散寒止痛、消肿、清热解毒、补肝养肾等。
同时,中药的治疗疗效也与病人的体质和身体状况有关。
五、推拿治疗推拿治疗,是治疗妇科病常用的另一种中医物理疗法。
对于子宫脱垂、经量过多、乳房胀痛、盆底肌肉松弛等妇科疾病,进行推拿治疗可以有效的通经活血,改善局部组织营养状况,增强局部肌肉张力与功能。
六、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常用于经期痛经、不孕症、月经紊乱等疾病。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改善局部组织供血与营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在防治妇科疾病方面,具有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阴阳平衡、调理气血、养生保健等方法都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途径。
建议女性朋友们,平时要注意身体保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倘若出现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中医医生。
中医执业妇科考试要点总结
![中医执业妇科考试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6df942f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05.png)
选择题:
在中医妇科中,痛经的主要病因是什么?
A. 气血不足
B. 肝气郁结
C. 血瘀气滞(正确答案)
D. 脾肾阳虚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对月经不调的常见辨证分型?
A. 气血两虚
B. 肝肾阴虚
C. 脾胃湿热(正确答案)
D. 血寒凝滞
中医治疗妇科炎症时,常用的外治法是?
A. 熏蒸法(正确答案)
B. 拔罐法
C. 刮痧法
D. 按摩法
崩漏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A. 肾气不固,封藏失职(正确答案)
B.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
C. 脾气虚弱,运化无力
D. 心血不足,心神失养
在中医妇科临床中,治疗经行乳房胀痛的首选方剂是?
A. 逍遥散(正确答案)
B. 四物汤
C. 柴胡疏肝散
D. 归脾汤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妇科带下病的常见病因?
A. 脾虚湿盛
B. 肾阳虚衰
C. 湿热下注
D. 肝气郁结(正确答案)
中医治疗妇人腹痛时,若辨证为血瘀证,应首选的方剂是?
A. 少腹逐瘀汤(正确答案)
B. 膈下逐瘀汤
C. 血府逐瘀汤
D. 桃红四物汤
在中医妇科中,治疗妊娠恶阻肝气犯胃证的首选方剂是?
A. 香砂六君子汤
B. 橘皮竹茹汤
C. 苏叶黄连汤
D. 加味温胆汤(正确答案)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妇科产后发热的常见病因?
A. 感染邪毒
B. 外感风寒
C. 血瘀发热
D. 肝气郁结(正确答案)。
中医妇科总结
![中医妇科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b99c1eff705cc175527095d.png)
中医妇科总结气虚证脾气虚证:——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肾气虚证:——固阴煎或归肾丸。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月经先期阳盛血热证:——清经散。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血热证阴虚血热证:——两地汤。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肝郁血热证:——丹栀逍遥散。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肾虚证:——当归地黄饮。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血虚证:——大补元煎。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月经后期血寒证虚寒证:——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
治法:扶阳祛寒调经。
实寒证:——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气滞证:——乌药汤。
治法:理气行滞调经。
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证:——逍遥散。
治法:疏肝理气调经。
肾虚证:——固阴煎。
治法:补肾调经。
肝郁肾虚证:——定经汤。
治法:补肾疏肝调经。
气虚证:——举元煎或安冲汤。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月经过多血热证:——保阴煎加地榆、茜草。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血瘀证:——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肾虚证:——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月经过少血虚证:——滋血汤或小营煎。
治法:养血益气调经。
血瘀证:——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痰湿证:——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气虚证:——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经期延长虚热证:——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蘆茹丸或固经丸。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血瘀证:——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肾阴虚证:——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经间期出血湿热证:——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治法: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血瘀证:——逐瘀止血汤。
治法:化瘀止血。
1.出血期辨证论治(塞流、澄源为主)脾虚证:——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肾气虚证:——加减苁蓉菟丝子丸加党参、黄芪、阿胶。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83395c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c.png)
中医妇科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妇科病的发生原因1、病因病机病因即导致疾病产生的原因,病机即疾病产生的机理。
中医妇科认为,女性妇科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寒暑失调等,甚至与年龄、季节、地域、体质等有关。
在病机方面,中医妇科认为,疾病的形成与体内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失调有关。
2、外感内伤在中医理论中,疾病的发生有外感和内伤两种方式。
外感即外界的邪气通过皮肤、口鼻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病变,如湿邪、寒邪、热邪等;内伤即由内在的因素引起疾病,如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过劳等。
3、妇科常见病因中医妇科常见病因包括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经络气血运行失调等。
在经期生活中过度劳累、疲劳、情志不宁、饮食失调,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闭经等疾病。
二、妇科病的诊断1、望、闻、问、切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其中望诊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舌体等方面,闻诊包括听取病人语音,闻其气味等,问诊包括询问病人的病情,切诊则主要是通过脉搏和脉象来诊断。
2、辩证分型在中医诊断中,辩证是十分重要的。
在妇科疾病的诊断中,中医医生会根据病人的望、闻、问、切的情况,辨明病情的实质,分辨病证的虚实,辨别病证的寒热,以便对病人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断。
3、八纲辩证中医辩证的方法之一即为八纲辩证。
在妇科疾病的诊断中,中医医生会通过辨别病情的八纲(即表里、寒热、疼痛、脉象、舌象、汗象、唇色、尿便)来进行辩证,以确定病人的病性病机,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三、妇科病的治疗1、中药治疗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中药是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妇科疾病较为常见的病名有月经不调、痛经、病后调理、产后恢复等。
中药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选用具有调经补血、清热利湿、活血化淤、滋养身体等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
2、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妇科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针灸治疗妇科疾病常用的针灸手法有调理月经、痛经、闭经、不孕症等。
中医妇科总结(详细)
![中医妇科总结(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7d924b01650e52ea551898f7.png)
题型单选20 1题1分填空20 1题1分名词解释5个1个4分简答3个1个5分病案1个25分ps:病案是关于月经病的,诊断4分证型2分症候分析8分治则2分方药6分辅助化验检查3分1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里乱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辩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一夏商周时期——《列女传》最早提出了胎教的理论二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明确指出近亲结婚对民族繁衍的危害性《内经》奠定了妇科学术理论的基础三秦汉时期——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撰有妇科杂病,开船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引导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四魏晋隋唐时期——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巨著。
认为妇女体虚,受风冷之邪是妇产科疾病的主要原因。
劳伤气血、冲任之脉虚损、胞宫胞络损伤是主要的发病机理五宋代——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集宋代以前产科和妇科之大成六金元时期——刘元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治法主用寒凉张从正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病,妇科疾病亦然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始生”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不摄血的妇科病症。
朱丹溪的《格致余论。
受胎论》首次明确描述了子宫的正常形态与生理功能七明清民国时期——傅山的《傅青主女科》、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和唐容川的《血证论》都是关于瘀血研究的代表作。
3(1)子宫,又称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其生理功能是排除月经和孕育胎儿。
(2)阴道又称产道、子肠(3)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是指女性外阴。
玉门是指阴道口,包括处女膜的部位4月经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女子一般到14岁左右月经开始来潮,经周期具有明显的月节律,一般为28~30天。
以月经出血的第1天为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为一个周期,提前或延后不超过7天者仍可算正常范围。
每次月经的持续时间称为经期,正常为2~7天,多数为3~5天。
一般在经期第2~3天流血较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治医师考试——中医妇科学总结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1. 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2. 血热型
1)阴虚血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两地汤
2)阳盛血热型:清热降火、凉血调经-清经散
3)肝郁化热证:清肝解郁、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二、月经后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大补元煎
2)血虚型:补血养营、益气调经-人参养荣汤
3)虚寒型:温经扶阳、养血调经-大营煎
4)实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5)气滞型:理气行滞、活血调经-乌药汤
6)痰湿型: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芎归二陈汤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肾虚型:补益肾气、养血调经-固阴煎
2)脾虚型:补脾益气、养血调经-归脾汤
3)肝郁型:疏肝解郁、和血调经-逍遥散
四、月经过多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止血-安冲汤
2)血热型: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型:活血化瘀、固冲止血-桃红四物汤
五、月经过少
1)肾虚型: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饮
2)血虚型:补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寒型:温经散寒、活血调经-温经汤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气调经-通瘀煎
六、经期延长
1)气虚型:补气升提、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型:养阴清热、凉血调经-清血养阴汤
3)血瘀型:活血祛瘀、固冲调经-棕蒲散
七、经间期出血
1)肾阴虚型:滋肾益阴、固冲止血-一阴煎
2)脾气虚型: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
3)湿热型:清热除湿、凉血止血-清肝止淋汤
4)血瘀型:活血化瘀、理血归经-逐瘀止血汤
八、痛经
1)肾气亏损型:补肾填精、养血止痛-调肝汤
2)气血虚弱型:补气养血、和中止痛-黄芪建中汤
3)气滞血瘀型:行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
4)寒凝血瘀型: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温经汤
5)湿热蕴结型: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九、闭经
1)肝肾不足:补肾养肝调经-归肾丸
2)气血不足: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调经-一阴煎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
5)痰湿阻滞:豁痰除湿、调气活血通经-苍附导痰丸合佛手散
十、崩漏
1)虚热证: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
2)实热证: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3)肾阳虚证: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
4)肾阴虚证:滋水益肾、止血调经-左归丸合二至丸
5)脾虚:补气摄血、养血调经-固本止崩汤
6)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
十一、经行泄泻
1)脾虚:健脾益气、化湿调经-参苓白术散
2)肾虚:温肾扶阳、暖土固肠-健固汤合四神丸
十二、经行吐衄
1)肝经郁火: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清肝引经汤
2)肺肾阴虚:滋肾润肺、引血下行-顺经汤
十三、绝经前后诸症
1)肾阴虚:滋肾益阴、育阴潜阳-六味地黄丸
2)肾阳虚:温肾壮阳、填精养血-右归丸
带下病
1)脾虚: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
2)肾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
3)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止带方
4)湿毒蕴结: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5)阴虚夹湿:滋阴益肾、清热祛湿-知柏地黄丸
妊娠病
一、妊娠恶阻
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
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
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
二、胎漏
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
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
三、胎动不安
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
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
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
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
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
四、滑胎
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
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
五、子肿
1)脾虚:健脾行气-白术散
2)肾虚: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健脾化湿-天仙藤散
六、子淋
1)阴虚津亏:滋阴润燥通淋-知柏地黄汤
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汤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
七、难产
1)气血虚弱:大补气血-蔡松汀难产方
2)气滞血瘀:活血理气、化瘀催产-催生饮
产后病
一、产后血晕
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清魂散、独参汤
2)血瘀气逆:活血逐瘀-夺命散
二、产后腹痛
1)血虚:补血益气-肠宁汤
2)血瘀:活血祛瘀、散寒止痛-生化汤
三、恶露不绝
1)气虚:益气摄血-补中益气汤
2)血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保阴煎
3)血瘀:活血化瘀、理血归经-生化汤
四、产后发热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解毒活血汤
2)外感:养血祛风、散寒解表-荆防四物汤
3)血虚:养血益气、和营退热-八珍汤
4)血瘀:活血祛瘀、和营除热-血府逐瘀汤
五、产后身痛
1)血虚:补血益气、宣络止痛-黄芪桂枝五物汤
2)血瘀:养血活络、化瘀止痛-生化汤
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
妇科杂病
一、徵瘕
1)气滞: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香棱丸
2)血瘀:活血破瘀、散结消徵-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3)痰湿:除湿化痰、散结消徵-散聚汤
4)毒热:解毒除湿、破瘀消徵-银花蕺菜饮
二、不孕症
1)肾虚:肾气虚证:补肾益气、填精益髓-毓麟归
肾阳虚证: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
肾阴虚证: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肺郁:疏肝解郁、理血调经-百灵调肝汤、开郁种玉汤3)痰湿:燥湿化痰、理气调经-启宫丸
4)血瘀: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三、阴痒
1)肝肾阴虚:调补肝肾、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
2)肝经湿热:泻肝清热、除湿止痒-龙胆泻肝汤
3)湿虫滋生:清热利湿、解毒杀虫-萆藓渗湿汤
方剂索引:
1.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 白芍. 熟地. 青蒿. 黄柏. 茯苓
2. 两地汤:生地. 地骨皮. 玄参. 麦冬. 阿胶. 白芍
3. 清热调血汤:牡丹皮. 黄连. 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红花. 桃仁. 莪术. 香附. 延胡索
4. 清热固经汤:生地. 地骨皮. 炙龟板. 牡蛎粉. 阿胶. 黄芩. 藕节. 陈棕炭. 焦栀子. 地榆. 甘草
5. 固本止崩汤: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6. 顺经汤:当归.熟地.沙参.白芍.茯苓.黑荆芥.丹皮
7. 完带汤:白术. 山药. 人参. 白芍. 苍术. 甘草. 陈皮. 柴胡. 车前子. 黑芥穗
8. 止带方:猪苓.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茵陈. 赤芍. 丹皮.
黄柏. 栀子. 牛膝
9. 寿胎丸:菟丝子. 桑寄生. 川断. 黄芩. 黄柏. 甘草
10. 天仙藤散:天仙藤. 香附. 陈皮. 甘草. 乌药. 生姜. 木瓜. 苏叶.茯苓. 猪苓. 白术. 泽泻
11. 生化汤:当归. 川芎. 桃仁. 炮姜. 炙甘草
12. 解毒活血汤:连翘. 葛根. 柴胡. 枳壳. 当归. 赤芍. 生地. 红花. 桃仁. 甘草
13. 毓麟珠:人参.白术.茯苓.芍药.川芎.炙草.当归.熟地.菟丝子. 鹿角霜. 杜仲. 川椒
14. 启宫丸:制半夏. 苍术. 香附. 茯苓. 神曲. 陈皮. 川芎.
15. 阴痒外治法:
1)塌痒汤:鹤虱. 苦参. 威灵仙. 归尾. 蛇床子. 狼毒.
2)蛇床子散:蛇床子. 花椒. 明矾. 苦参. 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