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s模块学习总结

合集下载

网络安全 ids

网络安全 ids

网络安全 ids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破坏、更改、泄露或抵赖等威胁的一系列措施和技术手段。

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威胁也日益增多,给个人、企业和州家安全带来了严重的风险。

其中,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网络安全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IDS是一种能够监控和检测网络中潜在攻击行为和异常流量的系统。

IDS通过分析流量和行为,检测异常和潜在的攻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御。

IDS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网络IDS(NIDS)和主机IDS (HIDS)。

NIDS通常部署在网络边界上,监控整个网络流量,通过对流量的分析来检测潜在的攻击。

而HIDS则部署在主机上,监控主机系统的日志、文件、进程等,以检测主机是否受到攻击。

IDS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使用规则和特征匹配的方式来检测已知的攻击行为;二是通过行为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来检测未知的攻击行为。

IDS可以通过实时监控和报警的方式通知管理员有异常情况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

IDS在网络安全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它不仅可以帮助提前发现和阻止潜在攻击,减少网络安全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提供网络审计和事后溯源的能力。

然而,IDS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无法100%准确地检测攻击行为,易受到攻击者的干扰和规避等。

为了提高网络安全水平,部署IDS只是一个方面。

还需要采取一系列其他的网络安全措施,如防火墙、加密通信、访问控制等,形成多层次、多方向的防御体系。

同时,网络用户也需要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密码保护、定期更新软件、不轻易点击可疑链接等,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IDS模块分析

IDS模块分析

用户现状
西京医院军卫网是医院内部局域网,网内没有任何安全设备。

网络中心虽然针对各科室所使用的终端计算机的USB接口做了限制,依旧出现了几次军卫网内部ARP攻击造成某些科室网络中断,影响到了医疗信息正常传输。

在目前的军卫网中,一旦出现网络内部的攻击,直到该逻辑区域(根据攻击类型的不同,可能是某个VLAN,也可能是全网)网络全部中断前,基本上是不会被院方的网管人员发现的。

这种由于内部攻击所带来的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影响是不能被容忍的!
解决方案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板卡(在医院核心层的4台6509上使用)简称IDSM-2,它可以抵御基于互联网的外部攻击及内部威胁,如网络错误配置、误用及ARP 病毒攻击等。

IDSM-2无外部接口,通过核心6509交换机将收到的数据拷贝一份传给IDSM-2进行同步分析,IDSM-2的数据扫描速率可以达到600Mbps,一旦扫描到触发思科病毒或攻击数据库中敏感语句的数据,IDSM-2马上报警或中断该数据源(分为串接及旁接两种模式,串接中断数据源并告警,旁接只告警而不做动作。

基于医院军卫网的敏感性,我们建议采用旁接方式)。

这样,在军卫网内部刚出现威胁时,医院的网管人员就可以得到通知并进行处理,将内部威胁造成的对医院信息系统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IDS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IDS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IDS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黑客攻击、病毒入侵、木马植入等网络安全威胁不断增加,给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挑战。

针对这些网络安全问题,发展信息安全技术成为必然的趋势。

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即入侵检测系统,是信息安全领域中的一种安全设备,用来检测网络中的异常行为和入侵行为。

IDS可以基于网络流量、主机日志或其他数据源进行入侵检测,当检测到异常行为时,会发出报警信息,进而指导安全管理员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防护和修复。

在网络安全中,IDS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IDS可以帮助其保护网络安全和业务系统,规避传统安全技术无法预测和防范的攻击。

在应用IDS技术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诸如性能、准确度和可靠性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IDS技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一、IDS分类和原理IDS根据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网络IDS和主机IDS两种。

网络IDS主要是通过网络流量监测入侵行为;主机IDS则是通过监听主机日志等信息来检测入侵行为。

网络IDS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检测方式:基于签名的检测和基于行为的检测。

基于签名的检测是基于已知的入侵行为特征的检测,通过比对流量数据与特定签名数据库中的攻击特征来判断流量数据是否存在入侵行为。

基于行为的检测则是通过分析网络流量中的行为模式,判断网络流量是否存在异常行为。

当流量数据与已知的行为模式出现不一致现象时,判断为存在入侵行为。

这种方式更适合于检测未知的攻击行为。

主机IDS主要是通过检测主机系统运行状态和系统内部的异常行为,来检测入侵行为。

这种方式更适合于对散布式攻击的检测。

IDS的工作原理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采集、分析和响应。

即对信息进行采集,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如有异常则发出报警信息,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IDS的优点和局限IDS在网络安全中的优点是不言而喻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快速响应——IDS可以快速地发现网络入侵行为,帮助管理员快速作出响应,防止黑客攻击或网络入侵行为造成更大的损失;2.多重检测——IDS可以对多个网络层进行检测,保证安全防范的覆盖面;3.集中管理——IDS可以对网络中的所有设备进行集中管理,从而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形势。

网络安全 ids

网络安全 ids

网络安全 ids网络安全 IDS(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一种用于监测网络中入侵行为的系统。

它通过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检测和识别可能的入侵活动。

IDS可以识别和记录攻击者的行为,并及时发出警报,以便管理员可以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IDS的工作原理是基于两种基本的检测方法:基于签名的检测和基于异常的检测。

基于签名的检测是通过比对网络流量和攻击特征的数据库,来寻找已知的攻击模式。

当网络流量中出现与数据库中已知攻击特征匹配的数据包时,IDS会发出警报。

基于异常的检测则是通过建立网络正常行为的基准模型,来检测不符合正常行为模式的活动。

IDS会监测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并根据事先学习到的正常行为规则来判断是否有异常活动。

IDS可以部署在网络边界、关键服务器或特定网段中。

它可以分为网络型 IDS 和主机型 IDS 两种形式。

网络型 IDS 通过监听网络流量,对整个网络进行入侵监测。

它可以识别大规模的攻击行为,如网络蠕虫、拒绝服务攻击等。

主机型 IDS 则是在具体的服务器或主机上进行入侵监测。

它可以更深入地监测主机上的系统调用、文件操作等,可以对一些高级攻击进行有效监测。

为了提高 IDS 的精确性和减少误报率,可以使用多种技术手段,如建立白名单和黑名单、行为分析、流量标准化等。

此外,IDS还可以与入侵防御系统(IPS)相结合,实现自动化的入侵应对和阻断。

综上所述,ID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安全工具,可以有效地监测和识别网络入侵行为。

它在网络防御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应对潜在的攻击威胁,保护网络和系统的安全。

技术体总结

技术体总结

IDS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简称“IDS”)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的网络安全设备。

它与其他网络安全设备的不同之处便在于,IDS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

IDS最早出现在1980年4月。

1980年代中期,IDS逐渐发展成为入侵检测专家系统(IDES)。

1990年,IDS分化为基于网络的IDS和基于主机的IDS。

后又出现分布式IDS。

目前,IDS发展迅速,已有人宣称IDS可以完全取代防火墙。

IPS入侵防御系统上海技术面试题总结(一)●OSI七层模型?7 应用层、6 表示层、5 会话层、4 传输层、3 网络层、2 数据链路层、1 物理层●TCP/IP每层所使用的协议?TCP/IP:数据链路层:ARP,RARP网络层:IP,ICMP,IGMP传输层:TCP ,UDP,UGP应用层:Telnet,FTP,SMTP,SNMPOSI每层所使用的协议:OSI:物理层:EIA/TIA-232, EIA/TIA-499, V.35, V.24, RJ45, Ethernet, 802.3, 802.5, FDDI, NRZI, NRZ, B8ZS数据链路层:Frame Relay, HDLC, PPP, IEEE 802.3/802.2, FDDI, ATM, IEEE 802.5/802.2网络层:IP,IPX,AppleTalk DDP传输层:TCP,UDP,SPX会话层:RPC,SQL,NFS,NetBIOS,names,AppleTalk,ASP,DECnet,SCP表示层:TIFF,GIF,JPEG,PICT,ASCII,EBCDIC,encryption,MPEG,MIDI,HTML应用层:FTP,WWW,Telnet,NFS,SMTP,Gateway,SNMP●MAC地址有几位,工作在哪一层?MAC地址为48位长,工作在OSI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网络安全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DS)

网络安全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DS)

网络安全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DS)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

然而,网络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网络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网络的安全性,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DS)应运而生。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一、网络安全概述网络安全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对网络和系统进行保护,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破坏、更改、中断或拒绝授权使用网络、系统及其存储、传输和处理的信息。

简言之,网络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免受黑客、病毒、间谍软件等各种威胁的一系列措施。

随着互联网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形势愈发严峻。

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网络诈骗等事件频频发生,给个人和企业的信息资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因此,网络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原理网络入侵检测系统(IDS)是通过监控和记录网络流量,检测疑似入侵行为,并及时报警或采取防御措施的系统。

其主要原理分为主机入侵检测系统(HIDS)和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两种。

1.主机入侵检测系统(HIDS)主机入侵检测系统主要通过监控和分析主机上的日志、文件以及系统调用等信息,检测是否存在异常行为。

一旦检测到入侵行为,系统会立即通过警报或者采取防御措施进行反应。

HIDS可以对主机上的恶意软件、木马、异常访问等进行实时监控,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是在网络环境下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分析,以检测恶意行为。

NIDS依靠网络流量捕获和分析技术,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进行深度包检测,判断是否存在入侵行为。

当检测到异常时,NIDS会及时发送警报并进行记录,以便分析和处理。

三、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在当今网络安全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应用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时监控和检测网络入侵IDS能够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和检测,及时发现和阻止黑客入侵、病毒攻击等恶意行为,保障网络的安全性。

防火墙技术中的IDS功能研究

防火墙技术中的IDS功能研究

防火墙技术中的IDS功能研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的问题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网络攻击行为频繁发生,导致许多网络安全问题,并给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带来严重的威胁。

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在网络边界上监控、过滤和控制网络数据流。

但是,传统的防火墙技术只能提供有限的安全保护,并不能完全保障网络的安全性。

为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防火墙需要增加支持IDS(入侵检测系统)功能,以便更好地检测并对抗网络攻击行为。

一、IDS功能简介IDS是一种能够自动地对网络流量进行扫描、监控和分析的软件或硬件设备。

其主要功能是检测网络中的入侵性行为,并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即时地抛出警报。

IDS系统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传感器(Sensor)和管理台(Management Console)。

传感器的作用是收集网络流量,检测入侵行为,同时传输结果给管理台。

管理台负责显示传感器所收集到的结果,并向管理员发送警报。

IDS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自适应性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安全需求和网络特点进行定制。

二、IDS功能的组成原理IDS具有三大组成部分:数据采集模块、事件处理模块和警报处理模块。

1.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主要负责从网络中采集数据,并传输给IDS系统。

传感器根据预先编写的检测规则来检查网络流量,当发现预定义的行为时,IDS将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然后将相关警报发送到管理台。

传感器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方式收集数据,例如监听网络流量、存取其他设备上的数据或者直接接入感兴趣的设备。

2.事件处理模块:事件处理模块负责处理传感器所收集到的事件。

首先对传感器获取的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并识别可能的安全威胁。

然后起草一个事件报告,并同时生成一个事件记录以便后续进行递交或审查。

3.警报处理模块:警报处理模块通常负责向管理员发送事件警报。

当IDS检测到一种异常行为时,会生成一个警报,并将其发送到管理台。

这些警告包括事件碰撞、地址扫描、端口扫描、登录失败和其他安全威胁事件。

IDS技术原理解析

IDS技术原理解析

Petri网分析一分钟内4次登录失败
基于协议分析的检测
检测要点
▪ TCP协议:protocol:tcp ▪ 目地端口21:dst port:21 ▪ 必须是已经建立的连接:conn_status:established(TCP层状态跟
踪) ▪ 必须是FTP已经登录成功:ftp_login:success(应用层状态跟踪) ▪ 协议命令分析,把cd命令与后面的参数分开来,看cd后面是目录名
插入攻击
在数据流中插入多余的字符,而这些多余的字符 会使IDS接受而被终端系统所丢弃。
逃避攻击
想办法使数据流中的某些数据包造成终端系统会 接受而IDS会丢弃局面。
拒绝服务攻击
IDS本身的资源也是有限的,攻击者可以想办法使其耗 尽其中的某种资源而使之失去正常的功能
▪ CPU,攻击者可以迫使IDS去执行一些特别耗费计算时间而又无意义 的事
IDS分析方式
异常发现技术(基于行为的检测 ) 模式发现技术(基于知识的检测 )
基于行为的检测
基于行为的检测指根据使用者的行为或 资源使用状况来判断是否入侵,而不依 赖于具体行为是否出现来检测,所以也 被称为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
▪ 与系统相对无关,通用性强 ▪ 能检测出新的攻击方法 ▪ 误检率较高
提供报警显示 提供对预警信息的记录和检索、统计功能 制定入侵监测的策略; 控制探测器系统的运行状态 收集来自多台引擎的上报事件,综合进行事件分析, 以多种方式对入侵事件作出快速响应。
这种分布式结构有助于系统管理员的集中管理,全面搜 集多台探测引擎的信息,进行入侵行为的分析。
IDS的基本结构-----控制中心的功能结构
入侵检测系统的作用
实时检测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训-IDS

网络安全技术与实训-IDS
第 11 页
《网络安全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入侵检测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设备的选型和部署 典型产品介绍
《网测设备的选型和部署
对于入侵检测系统的选择,首先必须从 技术上、物理结构和策略上综合考虑网络 环境,以及网络中存在哪些应用和设备、 自身网络已经部署了哪些安全设备,从而 明确哪种入侵检测系统适合自身的网络环 境。 其次确定入侵检测的范围,也就是主要关 注来自企业外部的入侵事件还是来自内部 人员的入侵,是否需要使用IDS用于管理 控制其他应用。
《网络安全技术》
第 13 页
入侵检测设备的选型和部署
IDS的一般部署图:
《网络安全技术》
第 14 页
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入侵检测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设备的选型和部署 典型产品介绍
《网络安全技术》
第 15 页
典型产品介绍
TopSentry系列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安全技术》
第 17 页
新课导入
内容概要
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入侵检测系统的构成和功 能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设备的选型和部 署 典型产品介绍
《网络安全技术》
第2 页
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入侵检测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设备的选型和部署 典型产品介绍
计算机病毒的定义、特性和分类
《网络安全技术》
第5 页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入侵检测系统的构成和功能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设备的选型和部署 典型产品介绍

信息安全工程师教程学习笔记(一)

信息安全工程师教程学习笔记(一)

信息安全工程师教程学习笔记(一)信息安全工程师教程学习笔记(一)(下)(四)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一种用于监测和分析计算机网络中的异常和非法活动的安全设备。

IDS的主要功能是及时发现和响应网络中的入侵行为,并提供相关报告和警告信息,帮助网络管理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护系统安全。

常见的IDS分类:1. 主机IDS(HIDS):主要针对单个主机进行入侵检测,通过监视主机的系统日志、文件变动、进程活动等方式来识别异常行为。

2. 网络IDS(NIDS):主要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和分析,通过对网络数据包的解析和比对来识别入侵行为。

3. 混合IDS(Hybrid IDS):结合了主机IDS和网络IDS的特点,既可以监测主机行为,也可以分析网络流量。

IDS的部署策略:1.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将IDS直接部署在网络中,监测网络流量,可以对整个局域网或互联网进行监测和分析,具有较高的检测效率。

2.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将IDS安装在需要保护的主机上,监测主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行为,可以更准确地监测主机上的入侵行为。

IDS的工作原理:1. 收集信息:IDS会收集来自网络流量、系统日志、文件变动等的信息,用于检测和分析。

2. 分析信息:IDS会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通过特定的规则和算法来识别出异常和非法行为。

3. 发出警报:当IDS发现入侵行为时,会在管理控制台上生成相应的警报信息,并通知管理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4. 相应措施:根据IDS发出的警报信息,网络管理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封锁黑名单IP、修复漏洞、更新安全策略等。

IDS的优势和不足:优势:1. 及时发现入侵行为:IDS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网络流量和系统日志,及时发现入侵行为,提高系统安全性。

2. 快速响应和应对:IDS可以通过警报信息及时通知管理员,使其快速响应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强系统的抵御能力。

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的原理与应用

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的原理与应用

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的原理与应用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的原理与应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保障网络的安全性,网络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IDS/IPS)得以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IDS/IPS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网络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一、IDS/IPS的基本原理IDS/IPS是指以软件或硬件形式存在的一类网络安全设备,其作用是检测和防御网络中的入侵行为。

其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流量监测:IDS/IPS通过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分析流量中的数据包,并对其中潜在的风险进行识别。

流量监测可以通过网络抓包等技术手段实现。

2. 签名检测:IDS/IPS通过比对已知的入侵行为特征和攻击模式,识别出网络流量中的恶意行为。

这种检测方法基于事先预定义的规则库,对流量进行匹配和分析。

3. 异常检测:IDS/IPS通过学习网络中正常的行为模式,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对网络流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当出现异常行为时,系统可以及时发出警报或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4. 响应与防御:IDS/IPS在检测到恶意活动后,可以通过阻断、隔离、报警等方式进行响应和防御。

具体措施包括封锁源IP地址、关闭被攻击的服务、调整网络配置等。

二、IDS/IPS的应用场景IDS/IPS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保护中,下面将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 企业内网保护:针对企业内部网络,IDS/IPS可以监测和阻断来自内部员工或外部攻击者的入侵行为,提高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性。

2. 服务器安全保护:IDS/IPS可以对服务器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服务器上的漏洞、恶意软件或未授权的访问行为,保护服务器的安全。

3. 边界安全保护:IDS/IPS可以在网络边界上对流量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阻断潜在的入侵行为,提升网络的整体安全性。

4. 无线网络保护:对于无线网络,IDS/IPS可以检测和防御来自非法接入点、WiFi钓鱼等恶意行为,保护用户的无线通信安全。

网络安全 ids

网络安全 ids

网络安全 ids网络安全(IDS)网络安全(IDS)是指通过一系列技术和措施,保护网络系统和网络数据不受到非法侵入、未经授权使用和破坏的行为。

网络安全是当前信息化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关系到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

IDS主要是通过对网络流量的监测和分析,检测出潜在的攻击行为,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IDS的主要功能包括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发现并分析网络攻击、报告和警示管理员、采取防御措施等。

IDS的核心技术包括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

IDS主要通过对网络流量的监测和分析,检测出潜在的攻击行为。

它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流量分析、特征匹配、异常行为检测等。

IPS则是在检测到攻击行为后,自动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如封堵攻击源IP、关闭漏洞等。

IDS的工作过程一般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报告警示三个阶段。

在数据采集阶段,IDS会收集网络流量数据,并对其进行处理。

在数据分析阶段,IDS会分析这些数据,识别出潜在的攻击行为,如扫描、恶意软件、DoS攻击等。

在报告警示阶段,IDS会向管理员发送警报,并提供详细的分析报告,以便管理员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要保证IDS的有效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IDS 的规则库需要及时更新,以保证它能识别最新的攻击行为。

其次,IDS需要连续不断地监测网络流量,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也需要稳定可靠。

最后,IDS的工作效果需要经过实践检验,不断优化改进,以提高其准确性和效率。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IDS是保护网络系统和网络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

它通过对网络流量的监测和分析,检测出潜在的攻击行为,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网络安全IDS的有效工作要求不断更新规则库、稳定可靠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以及不断优化改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网络安全,并保护个人隐私、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入侵检测系统归纳总结

入侵检测系统归纳总结

入侵检测系统归纳总结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网络安全中用于检测和防御未经授权的网络入侵活动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对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归纳总结,包括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分类、工作模式以及应用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一、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入侵检测系统通过监控网络流量和主机行为,分析和识别异常行为,并及时做出相应的响应和处理。

其基本原理包括异常检测和特征检测两种方式。

异常检测是基于对网络/主机正常行为的学习和建模,通过比对实时观测到的网络流量或主机行为与模型的差异,判断是否发生入侵。

而特征检测则是事先定义好一系列可能存在的入侵行为特征,通过与实际观测到的行为进行匹配,来判断是否发生入侵。

二、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根据工作位置和侦测方式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分为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IDS)和主机入侵检测系统(HIDS)两种类型。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主要在网络边界或关键网络节点进行部署,通过监控网络流量进行入侵检测。

而主机入侵检测系统则直接部署在被保护的主机上,通过监控主机行为进行入侵检测。

三、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模式根据检测方式的不同,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分为基于签名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系统两种模式。

基于签名的入侵检测系统通过事先定义好一系列入侵行为的特征签名,通过匹配网络流量或主机行为是否包含这些特征签名来进行检测。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精确度高,缺点是对未知的入侵行为无法进行有效检测。

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系统则是通过学习和分析网络流量或主机行为的正常模式,识别其中的异常行为来进行检测。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检测到未知的入侵行为,但也容易产生误报。

四、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实践入侵检测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其他安全设备和技术,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安全防护体系。

例如,可以与防火墙、安全网关等设备配合使用,实现对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同时,也可以结合入侵防御系统,及时响应入侵行为,进行主动防御。

入侵检测期末总结

入侵检测期末总结

入侵检测期末总结一、引言入侵检测系统(IDS)是信息安全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监控和检测网络中的异常活动,及时发现并对不符合安全策略的行为进行报警和防范。

随着网络攻击的不断增多和手段的不断演进,入侵检测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对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总结,旨在深入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情况。

二、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入侵检测系统主要基于两种原理进行工作,分别是基于特征的入侵检测和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

特征检测是通过建立一组特征规则来识别已知的入侵行为,包括网络流量数据、系统日志等。

异常检测则是依靠建立一个正常行为模型,通过不断监测和学习来识别异常行为,如网络流量的波动、系统资源的异常占用等。

三、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入侵检测系统的技术主要包括网络流量分析、主机日志分析、事件关联和报警等。

网络流量分析主要是对网络中的数据包进行监控和抓取,分析其中的恶意行为;主机日志分析则是通过分析主机产生的日志,发现其中的异常行为。

事件关联则是将来自不同来源的日志事件进行关联,分析其潜在的关联性,从而发现更为复杂和隐蔽的入侵行为。

报警则是在发现入侵行为后及时向管理人员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四、入侵检测系统的应用入侵检测系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企业、政府机构、教育机构等。

在企业中,入侵检测系统能有效防止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企业的核心信息资产;在政府机构中,入侵检测系统能有效监控政府网络的安全情况,防止内部员工的不当行为,保护政府的信息安全;在教育机构中,入侵检测系统能有效保护学生和教师的隐私,防止学术信息的泄露,提高教育信息的安全性。

五、入侵检测系统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入侵检测系统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包括新型攻击手段的不断出现、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虚拟机环境下的入侵检测等。

未来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智能化、自适应、实时化等方面。

智能化主要是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准确率和自动化能力;自适应则是通过学习和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时化则是通过优化算法和硬件设备,提高入侵检测系统的实时性和响应能力。

网络安全技术总结

网络安全技术总结

网络安全技术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总结。

首先,防火墙是一种最基本的网络安全技术。

它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过滤和检查,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流量进入网络。

防火墙可以通过配置规则来限制特定IP地址或端口的访问,并且可以提供日志记录和审计功能,用于检测和应对网络攻击。

然而,防火墙只能提供有限的保护,不能应对高级的网络攻击。

其次,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是另外两种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

IDS可以监测网络流量,检测和警示潜在的入侵行为。

它可以通过分析网络流量中的异常模式和攻击特征来识别和响应攻击。

然而,IDS只能提供被动的检测和警示功能,不能主动阻止攻击。

相比之下,IPS具有主动阻止攻击的能力,可以自动阻止恶意流量并保护网络。

但是,IPS也存在一定的误报率和漏报率的问题,需要进行适当的配置和管理。

另外,虚拟私人网络(VPN)是一种安全通信技术,能够在不安全的公共网络上建立安全的私有网络通信。

VPN通过使用加密和身份验证技术,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同时提供远程访问和安全连接的功能。

VPN广泛应用于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等场景,为用户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然而,VPN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VPN连接的协议漏洞和客户端漏洞,需要及时更新和修复。

此外,加密技术也是网络安全领域常用的一种技术手段。

加密能够将数据转化为无法被破解的密文,从而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安全性。

常见的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

对称加密算法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速度较快,但密钥的分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而非对称加密算法使用公钥和私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安全性较高,但速度较慢。

加密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和传输过程中的数据保护。

总的来说,网络安全技术是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手段,但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

网络安全技术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与其他安全措施相结合,共同构建多层次、多方面的安全防护体系。

ids模块学习总结

ids模块学习总结

IDS模块学习总结目录1文档说明 (4)1.1编写目的 (4)1.2阅读建议 (4)1.3参考资料 (4)1.4缩写术语 (4)2IDS (5)2.1概念 (5)2.2CIDF模型 (5)2.3分类 (5)2.3.1按检测时间 (5)2.3.2按检测手段 (5)2.3.3按检测技术基础 (5)2.3.4按输入数据的来源 (5)2.3.5按分析方法 (6)2.4流程 (6)2.4.1入侵检测的第一步:信息收集 (6)2.4.2入侵检测的第二步:数据分析 (6)2.5评估 (7)2.5.1性能标准 (7)2.5.2评估步骤 (8)2.5.3评估指标 (8)3常见网络攻击类型 (10)3.1UDP泛洪 (10)3.2TCP SYN泛洪 (10)3.3TCP LAND攻击 (10)3.4TCP RST攻击 (10)3.5TCP连接劫持 (10)3.6TCP非法报文 (10)3.7DHCP泛洪 (10)3.8ICMP泛洪 (10)3.9ICMP反射泛洪(SMURF攻击) (10)3.10FRAGGLE攻击 (11)3.11ARP泛洪(MAC泛洪) (11)3.12STP攻击 (11)3.13VTP攻击 (11)3.14端口扫描 (11)3.15PING OF DEATH (11)4用户态 (12)4.1运行方式 (12)4.2功能 (12)4.3数据结构 (12)4.3.1IDS规则配置 (12)4.3.2IDS策略配置 (13)4.4与内核态通信 (13)4.4.1通信方式 (13)4.4.2通信内容 (13)4.5主要接口 (14)4.5.1void configure_kernel_strategy(AC_DEVM_IDSSTRY_CONFIG_T *pStrategy) (14)4.5.2void configure_kernel(AC_DEVM_IDSRULE_CONFIG_T *pConfig) (14)5内核态 (15)5.1运行方式 (15)5.2功能 (15)5.3数据结构 (15)5.3.1规则参数 (15)5.3.2规则配置 (15)5.3.3规则状态 (15)5.3.4规则记录 (15)5.3.5用户信息 (16)5.3.6用户追踪记录 (16)5.3.7报文检测结果 (16)5.3.8用户MAC—IP (16)5.3.9事件扩展信息 (16)5.3.10事件 (16)5.3.11事件等待上报结构 (16)5.4宏定义 (17)5.4.1攻击类型 (17)5.4.2事件级别 (17)5.4.3事件状态 (17)5.4.4对象类型 (17)5.4.5规则记录状态 (17)5.5主要接口 (17)5.5.1unsigned int hook_kids(unsigned int hooknum, struct sk_buff **pskb, const struct net_device *in,const struct net_device *out, int (*okfn)(struct sk_buff *)) (17)5.5.2ip_pkt_scan (18)5.5.3arp_pkt_scan (18)5.5.4tcp_pkt_scan (18)5.5.5udp_pkt_scan (18)5.5.6icmp_pkt_scan (18)5.5.7static void inline update_report_after_trigger(unsigned long ulRuleId, AC_IDS_RULE_STATE_T*pState, AC_IDS_RULE_CFG_T *pCfg, AC_IDS_USER_INFO_T *pUser) (18)5.5.8static inline int update_trigger_after_match(AC_IDS_RULE_STATE_T *pState,AC_IDS_RULE_CFG_T *pCfg) (18)5.5.9static inline void kids_event_report(unsigned long ulRuleId, unsigned long ulStatus,AC_IDS_USER_INFO_T *pstUser) (18)5.5.10static ssize_t cfg_fs_input(struct file *filp, const char *buff, size_t len, loff_t *off) (18)5.5.11static ssize_t evt_fs_output(struct file *filp, char *buffer, size_t length, loff_t *offset) (18)5.5.12static AC_IDS_USER_RULE_ITEM_T* kids_rule_fetch_user(AC_IDS_RULE_ITEM_T*pstRule, unsigned char* acUserMac,unsigned char* acUserIP) (18)6遗留问题 (19)6.1AC-WEB显示错误(应修改)、 (19)6.2AC-WEB无效配置(应删除) (19)6.3代码错误 (19)1 文档说明1.1 编写目的1.2 阅读建议1.3 参考资料【1】IDS模块代码。

知识:动态入侵检测技术IDS

知识:动态入侵检测技术IDS

⼊侵检测技术是当今⼀种⾮常重要的动态安全技术,如果与 “传统 ”的静态防⽕墙技术共同使⽤,将可以⼤⼤提⾼系统的安全防护⽔平。

1、⼊侵检测的内容。

关于⼊侵检测的 “定义 ”已有数种,其中ICSA⼊侵检测系统论坛的定义即:通过从计算机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分析,从中发现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的⼀种安全技术)。

⼊侵检测技术是动态安全技术的最核⼼技术之⼀。

传统的操作系统加固技术和防⽕墙隔离技术等都是静态安全防御技术,对络环境下⽇新⽉异的攻击⼿段缺乏主动的反应。

⽬前,利⽤最新的可适应络安全技术和P2DR(Policy Protection Detection Response)安全模型,已经可以深⼊地研究⼊侵事件、⼊侵⼿段本⾝及被⼊侵⽬标的漏洞等。

⼊侵检测技术通过对⼊侵⾏为的过程与特征的研究,使安全系统对⼊侵事件和⼊侵过程能做出实时响应,从理论的分析⽅式上可分为两种相异的分析技术:(1)异常发现技术。

(2)模式发现技术。

⽬前,国际顶尖的⼊侵检测系统IDS主要以模式发现技术为主,并结合异常发现技术。

IDS⼀般从实现⽅式上分为两种:基于主机的IDS和基于络的IDS。

⼀个完备的⼊侵检测系统IDS⼀定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络两种⽅式兼备的分布式系统。

另外,能够识别的⼊侵⼿段的数量多少,最新⼊侵⼿段的更新是否及时也是评价⼊侵检测系统的关键指标。

从具体⼯作⽅式上看,绝⼤多数⼊侵检测系统都采取两种不同的⽅式来进⾏⼊侵检测:基于络和基于主机的。

不管使⽤哪⼀种⼯作⽅式,都⽤不同的⽅式使⽤了上述两种分析技术,都需要查找攻击签名(Attack Signature)。

所谓攻击签名,就是⽤⼀种特定的⽅式来表⽰已知的攻击⽅式。

2.基于络的IDS。

基于络的IDS使⽤原始的络分组数据包作为进⾏攻击分析的数据源,⼀般利⽤⼀个络适配器来实时监视和分析所有通过络进⾏传输的通信。

⼀旦检测到攻击,IDS应答模块通过通知、报警以及中断连接等⽅式来对攻击作出反应。

信息安全与技术6.7章小结

信息安全与技术6.7章小结

6章小结1.入侵检测原理与系统结构:IDS主要由数据采集、入侵检测分析引擎和响应处理功能模块组成。

2.入侵检测分类方法:根据数据采集位置,IDS分为HIDS、NIDS、基于应用IDS和目标IDS,依据入侵检测分析引擎采用的分析方法,IDS分为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按照分析数据的时间不同,IDS又分为实时检测和离线检测。

3.入侵检测主要性能指标:检测率和误报率是IDS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国际上流行采用ROC曲线和DEC曲线度量。

评价IDS性能的重要技术指标还有系统资源占用率、系统扩展性和最大数据处理能力等,最大数据处理能力包括最大网络流量、最大采集包树、最大网络连接数和最大事件数。

4.入侵检测系统部署:HIDS合理部署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保护主机的数量,当中心控制台管理的分析引擎数量较大时,可以采用多级管理方式。

5.网络连接记录入侵检测(1)网络分组协议解协网络分组协议解协是指根据网络协议定义将分组还原成具有多个属性的会话记录,TCP解协后的连接记录具有协议类型、源IP地址、目标IP地址、连接持续时间、源传送字节数、目标传送字节数、重传率、连接类型和服务类型基本属性。

(2)连接记录属性选择连接记录基本属性只给出单个会话记录信息,没有给出会话记录之间的时间序列上的关联信息,时间统计属性能够从事件关联角度揭示出连接记录特征。

目前提出的时间统计属性主要是在N秒时间窗内目标主机或目标服务与当前连接记录相同的各种统计信息。

6.典型入侵检测系统简介Snort是当前非常著名的轻量级、跨平台、基于误用和网络的入侵检测开放源码软件,主要由分组协议解析、入侵检测引擎、日志与报警功能模块组成,使用插件机制实现系统基本功能和功能扩展,包括预处理插件、处理插件和输出插件3大类。

检测规则由规则头和规则选项组成,规则头主要定义了IP地址、端口、协议类型等数据包的公共属性以及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规则选项则定义了入侵标志和发送报警的方式。

超高频IFID实训总结物联

超高频IFID实训总结物联

超高频IFID实训总结物联在大一下学期的后半学期和大二的上半学期,学校安排了我们在快递超市进行实训。

在这次实训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书本上不到东西,是一个难得在实践中学习的好机会。

快递超市是由圆通、申通、中通、汇通、天天和韵达与学校合作的校园快递中心,以提供学生之便之余,还能提供实训机会给学生。

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正规的企业进行实战的演练,把理论和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到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是有出处的,同时,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理论才能有更好的机会运用到工作中,发挥我们科院学子应有的实力。

我们从上学期期末开始,由专门负责实训的学长对我们进行实训的培训,告诉我们快递公司的目前状况和发展前景,教我们快递公司的快递单据的填写方式,包裹的派送流程,熟悉一系列的实用工具,以及在收发快件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经过一番实训前的讲解和实地操练,我们正式开始实训了。

我们班分成六组,每组六到七个人,每个人在每组中担任不同的职位,大家相互团结合作来完成每天的快递实训任务。

每组人员每周一次,每次实训从上午十点到一点,下午从三点到五点。

我们每天需要签发快递,对到达的快递进行录入,然后按照姓名的首字母整齐合理的上架,到了晚上要进行盘点,将快递已到的信息用手机短信发到每一位货主,让他们能带好证件及时前来领取快件,以减少我们保管货物的责任。

然后就是等待同学们来快递超市领取各自的快递和为同学进行寄快递的服务。

在负责任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更人性化的服务,比如:老师的快递我们会另行摆放,然后会把它们送到老师的办公室。

在同学寄快递的时候,一般都是每组的组长负责教同学如何填,在填好之后,组长需要写上货物重量并签字,然后撕下结账联留底。

在帮同学找快递的时候,我们要先查看领货人的证件,根据他们证件上的名字,到名字首字母所在地方根据盘点的名单找他们的快递。

然后还需跟他们核对手机尾号是否一致,一致的话,需要让他们在牵手本上写上自己的姓名和联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DS模块学习总结目录1文档说明 (4)1.1编写目的 (4)1.2阅读建议 (4)1.3参考资料 (4)1.4缩写术语 (4)2IDS (5)2.1概念 (5)2.2CIDF模型 (5)2.3分类 (5)2.3.1按检测时间 (5)2.3.2按检测手段 (5)2.3.3按检测技术基础 (5)2.3.4按输入数据的来源 (5)2.3.5按分析方法 (6)2.4流程 (6)2.4.1入侵检测的第一步:信息收集 (6)2.4.2入侵检测的第二步:数据分析 (6)2.5评估 (7)2.5.1性能标准 (7)2.5.2评估步骤 (8)2.5.3评估指标 (8)3常见网络攻击类型 (10)3.1UDP泛洪 (10)3.2TCP SYN泛洪 (10)3.3TCP LAND攻击 (10)3.4TCP RST攻击 (10)3.5TCP连接劫持 (10)3.6TCP非法报文 (10)3.7DHCP泛洪 (10)3.8ICMP泛洪 (10)3.9ICMP反射泛洪(SMURF攻击) (10)3.10FRAGGLE攻击 (11)3.11ARP泛洪(MAC泛洪) (11)3.12STP攻击 (11)3.13VTP攻击 (11)3.14端口扫描 (11)3.15PING OF DEATH (11)4用户态 (12)4.1运行方式 (12)4.2功能 (12)4.3数据结构 (12)4.3.1IDS规则配置 (12)4.3.2IDS策略配置 (13)4.4与内核态通信 (13)4.4.1通信方式 (13)4.4.2通信内容 (13)4.5主要接口 (14)4.5.1void configure_kernel_strategy(AC_DEVM_IDSSTRY_CONFIG_T *pStrategy) (14)4.5.2void configure_kernel(AC_DEVM_IDSRULE_CONFIG_T *pConfig) (14)5内核态 (15)5.1运行方式 (15)5.2功能 (15)5.3数据结构 (15)5.3.1规则参数 (15)5.3.2规则配置 (15)5.3.3规则状态 (15)5.3.4规则记录 (15)5.3.5用户信息 (16)5.3.6用户追踪记录 (16)5.3.7报文检测结果 (16)5.3.8用户MAC—IP (16)5.3.9事件扩展信息 (16)5.3.10事件 (16)5.3.11事件等待上报结构 (16)5.4宏定义 (17)5.4.1攻击类型 (17)5.4.2事件级别 (17)5.4.3事件状态 (17)5.4.4对象类型 (17)5.4.5规则记录状态 (17)5.5主要接口 (17)5.5.1unsigned int hook_kids(unsigned int hooknum, struct sk_buff **pskb, const struct net_device *in,const struct net_device *out, int (*okfn)(struct sk_buff *)) (17)5.5.2ip_pkt_scan (18)5.5.3arp_pkt_scan (18)5.5.4tcp_pkt_scan (18)5.5.5udp_pkt_scan (18)5.5.6icmp_pkt_scan (18)5.5.7static void inline update_report_after_trigger(unsigned long ulRuleId, AC_IDS_RULE_STATE_T*pState, AC_IDS_RULE_CFG_T *pCfg, AC_IDS_USER_INFO_T *pUser) (18)5.5.8static inline int update_trigger_after_match(AC_IDS_RULE_STATE_T *pState,AC_IDS_RULE_CFG_T *pCfg) (18)5.5.9static inline void kids_event_report(unsigned long ulRuleId, unsigned long ulStatus,AC_IDS_USER_INFO_T *pstUser) (18)5.5.10static ssize_t cfg_fs_input(struct file *filp, const char *buff, size_t len, loff_t *off) (18)5.5.11static ssize_t evt_fs_output(struct file *filp, char *buffer, size_t length, loff_t *offset) (18)5.5.12static AC_IDS_USER_RULE_ITEM_T* kids_rule_fetch_user(AC_IDS_RULE_ITEM_T*pstRule, unsigned char* acUserMac,unsigned char* acUserIP) (18)6遗留问题 (19)6.1AC-WEB显示错误(应修改)、 (19)6.2AC-WEB无效配置(应删除) (19)6.3代码错误 (19)1 文档说明1.1 编写目的1.2 阅读建议1.3 参考资料【1】IDS模块代码。

【2】IDS相关网络资料。

1.4 缩写术语2 IDS2.1 概念依照一定的安全策略,通过软、硬件,对网络、系统的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尽可能发现各种攻击企图、攻击行为或者攻击结果,以保证网络系统资源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2.2 CIDF模型CIDF阐述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I DS)的通用模型。

它将一个入侵检测系统分为以下组件:1.事件产生器(Event generators)2.事件分析器(Event analyzers)3.响应单元(Response units)4.事件数据库(Event databases)CIDF将IDS需要分析的数据统称为事件(event),它可以是网络中的数据包,也可以是从系统日志等其他途径得到的信息。

2.3 分类2.3.1 按检测时间按检测时间可分为两类:实时入侵检测(√)在网络连接过程中进行,系统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模型、存储在计算机中的专家知识以及神经网络模型对用户当前的操作进行判断,一旦发现入侵迹象立即断开入侵者与主机的连接,并收集证据和实施数据恢复。

这个检测过程是不断循环进行的。

事后入侵检测则是由具有网络安全专业知识的网络管理人员来进行的,是管理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不具有实时性,因此防御入侵的能力不如实时入侵检测系统。

2.3.2 按检测手段按入侵检测的手段可分为两类:基于主机模型也称基于系统的模型,它是通过分析系统的审计数据来发现可疑的活动,如内存和文件的变化等。

其输入数据主要来源于系统的审计日志,一般只能检测该主机上发生的入侵。

基于网络的模型(√)即通过连接在网络上的站点捕获网上的包,并分析其是否具有已知的攻击模式,以此来判别是否为入侵者。

当该模型发现某些可疑的现象时也一样会产生告警,并会向一个中心管理站点发出“告警”信号。

2.3.3 按检测技术基础按入侵检测的技术基础可分为两类:基于标识的检测技术(√)首先要定义违背安全策略的事件的特征,如网络数据包的某些头信息。

检测主要判别这类特征是否在所收集到的数据中出现,这有些类似杀毒软件的工作原理。

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是先定义一组系统“正常”情况的数值,如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文件校验和等(这类数据可以人为定义,也可以通过观察系统、并用统计的办法得出),然后将系统运行时的数值与所定义的“正常”情况比较,得出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

这种检测方式的核心在于如何精确定义所谓的“正常”情况。

往往两种检测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基于标志的检测技术的核心是维护一个知识库。

对于已知的攻击,它可以详细、准确的报告出攻击类型,但是对未知攻击却效果有限,而且知识库必须不断更新。

基于异常的检测技术则无法准确判别出攻击的手法,但它可以(至少在理论上可以)判别更广范、甚至未发觉的攻击。

如果条件允许,两者结合的检测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2.3.4 按输入数据的来源按输入入侵检测系统的数据的来源来分,可以分为三类: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其输入数据来源于系统的审计日志,一般只能检测该主机上发生的入侵;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其输入数据来源于网络的信息流,能够检测该网段上发生的网络入侵;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采用上述两种数据来源:它能够同时分析来源于系统的审计日志和来源于网络的信息流,这种系统一般由多个部件组成。

2.3.5 按分析方法按入侵检测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又可将其细分为下面四类:基于用户行为概率统计模型的入侵检测技术:这种入侵检测方法是在对用户历史行为建模或在早期的证据或模型的基础上,实时检测用户对系统的使用情况,根据系统内部保存的用户行为概率统计模型进行检测,当发现有可疑的用户行为发生时,立即保持跟踪并监测、记录该用户的行为。

系统要根据每个用户以前的历史行为,生成每个用户的历史行为记录库,当用户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时,这种异常就会被检测出来。

基于神经网络的入侵检测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来进行入侵检测。

这种方法对用户行为具有学习和自适应功能,能够根据实际检测到的信息有效地加以处理并做出是否有入侵行为的判断。

但该方法还不成熟,目前还没有出现较为完善的产品。

基于专家系统的入侵检测技术:该技术根据安全专家对可疑行为的分析经验来形成一套推理规则,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专家系统,由此专家系统自动进行对所涉及的入侵行为进行分析。

该系统可以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不断自我学习,并进行规则的扩充和修正。

基于模型推理的入侵检测技术(√):该技术根据入侵者在进行入侵时所执行的某些行为程序的特征,建立一种入侵行为模型,根据这种行为模型所代表的入侵行为特征来判断用户执行的操作是否是属于入侵行为。

当然这种方法也是建立在对当前已知的入侵行为程序的基础之上的,对未知的入侵方法所执行的行为程序的模型识别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扩展。

2.4 流程2.4.1 入侵检测的第一步:信息收集收集的内容包括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

收集信息需要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不同的关键点来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尽可能扩大检测范围,另一方面从几个信源来的信息的不一致性是可疑行为或入侵的最好标识,因为有时候从一个信源来的信息有可能看不出疑点。

入侵检测利用的信息一般来自以下四个方面:1)系统日志黑客经常在系统日志中留下他们的踪迹,因此,充分利用系统日志是检测入侵的必要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