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专题训练之词句理解

合集下载

第04讲 议论文之词句段理解及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解析版)

第04讲 议论文之词句段理解及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解析版)

第04讲议论文之词句段理解及作用知识梳理+对点训练【学习目标】1.能够理解议论文中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能够掌握议论文句段的作用3.了解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知识精讲】议论文词句含义理解1.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主要考查对词语的语境义、指代义和比喻义等的考察,注意词性和上下文。

答题技法①找到词语所在句子,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分析,注意词性,可以采用替换法,词性保持一致。

②指代性的词语或短语(这样、这些、如此等),按照就近原则进行筛选,必要时进行适当删减整合。

③如果有比喻的修辞手法,先回答本义,再解释比喻义(填空题除外)。

2.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一般是具有深层含义或者特殊词语的句子,可以结合该段的观点来思考。

答题技法①找句子中的关键词来理解②用自己的话来组织语言。

【思维导图】●常考题型(1)填空题:填写文中词语“××”的意思(词语、短语、成语等)(2)括简答文中某句的含义;(3)如何理解文中某句话。

3.议论文特殊句段的作用(含标题)●开头段的作用(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这种方法在议论文中最常见,它不需任何修饰和导入,直接提出文章的论点,使文章更显精练、简洁。

如《谈骨气》开篇即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论点。

(2)引述名言警句,作为论点。

这种议论文的开头,让人眼前一亮,感觉新颖,而又深深信服。

例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先引用名言,然后加以阐释,引出论点。

(3)讲述故事,引出论点。

开篇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小故事,用叙述性的语言,把情节表述清楚,然后由这个故事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

(4)摆出生活现象,引出论点。

文章开头先列举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然后引出一个正确的观点。

这种开头更贴近生活实际,议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的放矢。

(5)运用比喻,引出论点。

在文章的开头,运用一个或一组比喻,通过比喻的意思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后,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中考语文议论文复习(四) 词句理解人教版

中考语文议论文复习(四) 词句理解人教版

议论文专题复习四———词句理解一、题例展示及方法感知:1、《辩证看压力》谈谈你对第④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标准答案:只有在顺境中看到隐患1分,在逆境中看到希望1分,明确前进的方向,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1分。

或:真正的强者善于在顺境中自我加压,发现隐患1分,在压力之下寻找脱困的出路1分,把握前进的方向1分共3分。

意近即可方法感知:2、《谈忍》结合具体语境,说说文章第四段加线句子的含义。

何必非要看到下蛋的鸡呢?标准答案:不一定要拜访写文章的作者。

方法感知:3、《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

标准答案:沉迷于对眼前利益的追逐。

②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标准答案:富于意义和价值的生命世界。

方法感知:二、温故知新:1、《善待挫折》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所说的"绊脚石"、"垫脚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绝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的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

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3、《演奏快乐》怎样理解“要相信,仰起头,就有蓝天!”三、一显身手:1、日记是作家的摇篮。

要成为一个够格的作家,基本条件是有真情实感,并且善于用恰当的语言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

在这方面,写日记是最好的训练,因为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一个人总不会把空洞虚假的东西献给自己。

对于提高写作能力来说,日记有作文不可代替的作用。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 议论文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解析

2017中考现代文阅读 议论文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解析

议论文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常见问法①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某一词语( 短语)”的含义。

②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说说文中某句话的含义。

技巧点拨理解文中词语(短语)的含义,需要在理解词语(短语)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形容、比喻等产生出来的。

有时还必须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概括文章的思想倾向,推断出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议论文中要理解文中语句含义,一般要注意此句中有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逐一弄清楚这些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的含义,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些比喻义连起来再复述一遍。

最好把此句的表达作用组织到答案中。

【8】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2017江苏连云港,20-23,15分)祝勇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

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

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

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

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

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

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

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

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

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

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申论词句理解题

申论词句理解题

申论词句理解题哎呀呀,申论词句理解题啊,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东西呢!就好像是在一个大宝藏里找宝贝,得仔细琢磨、认真探寻。

比如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句话,这不就是告诉我们要勇于突破、敢于尝试嘛!就像我们平时找新的乐趣、新的玩法一样。

你想想看,在申论考试里碰到这种词句理解题,是不是有点像解谜呀?我们得从那些字里行间去挖掘深层的含义,去理解出题人的意图。

比如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多形象啊!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保护好环境,环境好了就能带来财富嘛,就跟我们爱护自己喜欢的东西,最后它会给我们带来快乐是一个道理呀!有时候遇到一些复杂点的词句,真的会让人有点头疼呢!但这也是挑战呀,是让我们变得更厉害的机会呢!比如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乍一听好像很复杂,但其实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让供给更好地满足需求呀。

这就好比我们整理自己的房间,把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把有用的东西摆放整齐,让房间变得更舒适、更宜居。

在做这类题的时候,我们得像侦探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各个角度去思考。

有时候一个词的含义可能有很多层呢!就像一个多面的宝石,每个面都有独特的光彩。

我们要把这些光彩都找出来,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呀!再比如说“乡村振兴战略”,这可不是简单的几个字,它背后包含着多少对农村发展的期望和努力呀!就好像我们要打造一个美丽的花园,需要精心规划、细心呵护,让它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

我觉得呀,申论词句理解题虽然有难度,但也是我们提升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就一定能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满满。

所以呀,别害怕遇到这类题,勇敢地去挑战吧!就像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一样,只要有勇气和决心,就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

议论文阅读之 理解词语含义,分析句段作用

议论文阅读之 理解词语含义,分析句段作用

议论文阅读之理解词语含义,分析句段作用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1年第30期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的文体。

分析关键词语、句子或语段的含义及作用,是中考议论文阅读题考查的热点。

1.理解重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重点词语”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

该考点的考查对象一般分为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

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或术语,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对这类词语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2)指代类词语。

旨在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具体含义。

回答这一类问题,首先要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然后分析其深层含义、比喻义或引申义。

2.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回答这类题,应当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和句段所在的位置进行分析。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开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作用;结尾的段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的作用;而在文章中间部分的句段则有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等作用。

体悟人生的斑斓多彩◎李洪兴①有人说,绘画的一个原始冲动,就是从二维平面上实现三维空间的感觉。

②有哲学家认为,在工业技术影响下,人们日益呈现出单向度的特点,就像进入了一條单行道,倾向于“随大流”。

有人进一步形容:横向一个底,纵向一条边,个人行为仅在一个边框里。

事实上,如果拘囿于一时一地,局限于单一视角单一评价,就很难体悟到人生的精彩。

③由此观之,向往多维度,必须是个体的一种追求,这样的人生才会斑斓多彩。

④超越单向度、走向多维度,需要保持向多维度伸展的自觉性。

从单一到多样、从片面到全面,映照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逻辑。

今天,时刻变化着的世界,为成就多彩人生提供了舞台,为“实现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提供着滋养。

对个人来说,洞察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拥抱变化,不拒绝每一种可能,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拥抱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论述类文本2 理解词语和句子含义

论述类文本2 理解词语和句子含义

3、乾坤中的一草亭,江海中的一浮鸥,宇宙中的一只船, 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这是一种 深层的生命自信。我们每个人都是渺渺宇宙的一个点,八大山人 也有此认知,他早年号雪个、个山,自称“个山人”,这个 “个”就是乾坤中之一“个”,一点。个,也可解释为竹,雪 个,即皑皑白雪中的一枝竹,白色天地中的一点青绿。在《个山 小像》中,八大山人录其友人赞语:“个,个,无多,独大,美 事抛,名理唾……大莫载兮小莫破。”八大山人想要告诉人们的 是: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虽然只是一点,当我抛弃欲望 的追求,唾弃名理的缠绕,获得自身的独立的时候,我就可以齐 同世界,拥有世界,我就是大全。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 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 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
4、清初诗人张潮将人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 牖中窥月,这是一般的境界,没有改变山里人只知道山里事的看 世界的方式;第二个层次是庭中望月,看到的世界不再是洞中之 天,而是较为广阔的天地;第三个层次是台上玩月,则有“君问 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悠然,有包裹八极、囊括乾坤的境界, 它站在世界的高台之上。这不是自高自大,而是心灵的悠游回 环。中国画中通透的小亭,八面无一物的小亭,就是这样的心灵 高台,无边的世界就在高台玩月的灵境中荡漾。那小舟也是如 此,它在小河中荡漾,在开阔的湖面荡漾,在茫茫的大海中荡 漾,在无形的宇宙中荡漾,说它是“宇宙船”又有何不可? 中 国画家不是看一只鸟就画这只鸟、有一朵花就画这朵花的人,中 国画的主流不是将画作为写实的工具,而是当作表达内在生命体 验的工具。画的是这个亭子,但所要表达的生命体验却不在这亭 子中,所谓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画家其实都想到那高台 上去玩月。
1、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

申论-综合分析题-词句理解题型

申论-综合分析题-词句理解题型

申论-综合分析题-词句理解题型【示例1】请根据给定资料 2 阐述你对“种下满地金黄的庄稼,才是为旷野除草的最好办法”这句话的理解。

(20分)要求:(1)准确全面;(2)逻辑性强;(3)不超过300 字。

【分析】本题要求“阐述……这句话的理解”,是典型的综合题之词句解释题。

一般作答格式是“释义+分析+总结”,如果字数允许,最好将各部分单独成段。

在分析部分,最好对各要点进行分条撰写,标清序号。

此外,本题要求“逻辑性强”,所以还要对要点进行合理分类。

【答案呈现】这句话指村民李姐自费创办微光书苑,推广阅读,驱赶村民心灵的荒芜。

表现为:1.鼓励村民阅读。

不要证件、不办手续、不收钱,零门槛借阅;给予物质奖励,形成带动效应,营造阅读氛围。

2.增加书籍供给。

想方设法补充书籍,面对质疑坚定信念,获取家人支持;接受机构、公益组织、爱心人士的捐赠。

3.扩大受众数量。

发展合作伙伴,走进超市、旅店、诊所、幼儿园等单位;组建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队,各尽所能,提供多元化服务。

4.丰富书苑内涵。

举办演讲、旧物改造、科学实验、民俗传承等活动,形成固定项目,打造第二课堂。

因此,要加大建设乡村图书馆,积极推广乡村阅读,让心温暖心,让光点亮光。

【2019 年国考地市】“给定资料4”中的座谈会上,主持人说:“如果不能打破这种‘遮蔽’,就拿不出有份量的作品。

”请谈谈你对“种种‘遮蔽’”的理解。

(15 分)要求:观点明确,紧扣资料,准确全面。

不超过200 字。

【参考答案】遮蔽是指被现实、自我、技术、金钱迷惑,不能全面、真实揭示时代精神的错误文艺创作行为。

【释义】具体为:一、被现实遮蔽,掩盖历史,创作娱乐化,对时代命运缺乏严肃思考。

二、被自我遮蔽,对他人缺少同情,对人民生活缺少感知力。

三、被技术遮蔽,沉迷虚拟世界,无视现实生活、社会实践。

四、被城市金钱物质遮蔽,对农村缺少认识,对精神缺乏关注。

因此,文艺创作应该抵御各种诱惑,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反应社会所需所求,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中考现代文阅读议论文 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议论文 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  附参考答案解析

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常见问法①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某一词语( 短语)”的含义。

②结合生活实际,请你说说文中某句话的含义。

技巧点拨理解文中词语(短语)的含义,需要在理解词语(短语)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形容、比喻等产生出来的。

有时还必须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概括文章的思想倾向,推断出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议论文中要理解文中语句含义,一般要注意此句中有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逐一弄清楚这些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的含义,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些比喻义连起来再复述一遍。

最好把此句的表达作用组织到答案中。

考点三: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6】孝乃德之本(江苏盐城,14分)谭用发《论语》记载: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只讲了两个字——色难。

意思是说,给父母好脸色是最基本的孝道,也是最难做到的。

父母对于儿女的很多不是,都不会往心里去,唯独最难接受的,就是儿女给脸色看。

有位老太太,中午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

儿子刚谈砸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他的床上摸索,生硬地说:“妈,你没事在自己房里好好待着,别到处乱串。

”母亲解释说:“我只是找张报纸,顺便在你们床上坐一会儿。

”儿子的脸色很难看,出门前扔下一句:“吃饱没事干。

”没想到当天夜里,这位老母亲选择了轻生。

儿女给父母好脸色难在哪里?难就难在对父母的一些衰老行为,如多愁善感,行动迟缓,说话絮絮叨叨,做事丢三落四等,要能够始终给予理解、宽容和善待。

难就难在对自己的一些不良行为,如任性、娇气、以自我为中心等,要能够不断进行反省、克服和纠正,特别是在外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都不能把情绪带到家里来。

难就难在给父母好脸色,要能够持之以久。

一时一事给父母好脸色不难做到,难的是处处事事都是如此,尤其是当老人久病在床的时候。

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究竟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山东枣庄“捐肾救母”的田世国说:“母亲生我养我,可我做的连她给我的万分之一都没有。

议论文阅读之词语理解、句段作用

议论文阅读之词语理解、句段作用

议论文阅读之词语理解、句段作用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0年第30期阅读综述1.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

在议论文阅读中,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概念,往往是要求考生进行理解分析的重点词语。

对于这一类词语,考生需要理解与分析其隐含义、指代义和语境义,正确把握其内涵与外延。

2.结合语境分析句段的内容及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1)从内容上说,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段,或者能揭示文章题旨或中心论点,或者能概括段意或揭示分论点;(2)从结构上说,能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的句段,往往是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3)从表达技巧上说,那些运用了比喻、对比、象征等手法的句段,往往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4)从位置上说,段首的观点性、提示性或引导性的句段,段末的总结性、论断性的句段,往往是考查重点。

典例呈现“熬”的境界王兆贵①熬,从火,敖声。

“熬”有“抬高”的意思。

与“火”放一起表示“隔空加热”,原指烹调工序,引申到人文领域,有“艰苦修行、持久忍耐、终成正果”的意思,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

人们在劝解受过挫折、心情处于低谷的人时,常常会说:“慢慢熬吧,总会有出头的日子。

”“慢慢熬”是过程,说多长就有多长;出头之日是结果,在这里还只是预期。

②一般来说,“熬”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似乎是一种消极心态。

其实不然,同样一个“熬”字,所折射出来的境界并不相同。

无可奈何地挣扎叫熬,无目标地混日子叫熬,执着地与命运抗争、有预期地奋斗也叫熬。

都是“熬”,境界迥异。

③“熬”的过程是渐变,对象是时间,但不一定都是消极地混日子,关键要看你的心态和志向。

越王勾践,时刻不忘复国梦想,卧薪尝胆,熬过了那些屈辱的日子,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终于兴越灭吴。

唐僧为了完成神圣的使命,遭遇重重危险,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回真经,修成正果。

心态积极,志向不改,与时间斗,与困难斗,“熬”出来的就是高境界、大成就。

议论文专项练习——词语含义及用法

议论文专项练习——词语含义及用法

议论文专项练习——词语含义及用法训练(一)“干净”是最好的气质……③干净的人行为端正,坦坦荡荡。

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才能身正心安梦魂稳,心底无私天地宽。

品行端正的人干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身处俗世,却不为俗世所困,依然保持初心如故。

无论取得怎样的荣耀,始终谦虚低调,不高人一等,不张牙舞爪,不会变的喧嚣..与功利,给人的感觉永远是赏心悦目,如沐春风。

④干净,说到底是一种修养,不邋遢、不潦草,无论命运有多么不公,不见一丝怨怼。

不管外在环境多么糟糕,始终拾掇好自己的仪容,保持外表的干净和得体。

上海永安公司四小姐郭婉莹,年少时美丽而富有,“文革”时期,因是资本家的女儿,沦落到去打扫厕所,但她见人永远要化好妆,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

别人不理解,她却回答说:“因为这才是人活着的样子。

”……结合语境,写出第③段中加点词“喧嚣”的意思。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前文,说说第④段划线句中“人活着的样子”指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④优秀是你自己可以把握的,成功却不然。

我们说的成功,一般是指外在的成功, 外在的成功是用名利来衡量的。

这个意义上的成功,取决于许多外部的因素,包括环境、人际关系、机遇等等,自己是很难把握的。

荀子说得好:君子敬其在己者,不慕其在天者。

自己能支配的事情要好好努力, 由老天决定的事情就不要去瞎想了。

把身上的人性禀赋发展得好一些,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这是自己能够做主的, 把功夫下在这里就行了。

力气花在优秀上,这个力气是不会白花的。

……第④段加点词“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议论文阅读之 理解词语 分析语段

议论文阅读之 理解词语 分析语段

议论文阅读之理解词语分析语段作者:来源:《作文周刊·中考版》2022年第30期阅读综述1.理解重点词语“重点词语”是指那些含义丰富、深刻,蕴含了文章重要思想、体现了作者观点态度的词语。

一般可分为两类:(1)概念术语类词语。

这类词语多指在阅读文本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概念、术语或体现作者创作意图、情感倾向的概念,常常是文章的写作对象。

对这类概念的考查多以理解为重点,要求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2)指代类词语。

这类题考查对具体语言环境中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和指代范围的把握,要求考生准确弄清其具体含义。

回答这一类问题,首先要理解词句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然后分析其深层含义、比喻义或引申义。

2.分析语段作用回答这类题,应当根据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和句段所在的位置进行分析。

一般情况下,议论文开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的作用;结尾的段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旨的作用;而在文章中间部分的句段则有埋下伏笔、承上启下、照应上文等作用。

典例呈现敢于推翻自己宛江平①据传苏轼有一次去拜访王安石,正巧赶上他外出。

苏轼看到桌上留有“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的诗句,便提笔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

后来苏轼被贬到南方某地,一天,闲来无事的他听见天上有只鸟叫声奇特,便问这是什么鸟,当地人回答:“明月鸟。

”过了不久,他又在庭院中看见经常有一些黄色小虫钻进花心,便問当地人这虫叫什么名字,当地人回答:“黄犬虫。

”苏轼想起改诗的事,不禁汗颜。

②可见,苏轼是敢于推翻自己的。

其实,敢于推翻自己,是不容易的,不过这是可以修炼达成的事。

如果悟得其中的奥妙,必将受益无穷。

③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

善于自省,才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理清自己的优长短处,进而勇于推翻自己。

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④很多时候,否定别人容易,推翻自己很难。

不敢于“自我否定”或者不愿意“自我否定”的人,不能正视自身缺点短板,就可能满足于一时的成绩,很难取得长足进步,甚至功亏一篑,走向绝境。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议论文阅读——理解句子含义

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型一:理解句子含义在议论文阅读中,句子含义题要求考生深入理解文中某些关键语句的内涵。

一、课内求法——教材议论文句含义理解例析(一)典例分析1、以鲁迅先生《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一句话为例进行分析:“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首先,我们来看上下文。

在此之前,作者反驳了当时有些人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观点,这句话是在阐述中国有真正有自信力的人。

接着,找关键词。

“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中国的脊梁”这些词是关键。

然后思考修辞手法。

这里作者用“脊梁”来比喻那些有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的人,形象地突出了他们的重要性和支撑作用。

再结合文章主题和中心论点。

这篇文章的中心是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有充满自信力、英勇奋斗的人存在。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来看,鲁迅先生怀着对民族的热爱和对那些英勇人物的赞颂之情,强调了他们的精神力量。

综合以上分析,这句话的含义是:鲁迅先生指出中国从古至今一直有英勇无畏、坚定奋斗、为民众谋福祉、为真理献身的人,他们是民族的中坚力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希望,即使在封建正史中被忽视或贬低,也无法掩盖他们的光辉。

他们的存在证明了中国人从未失掉自信力。

2、以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中的句子“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为例来进行分析。

首先看上下文,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论述了为什么要敬业,这句话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阐述。

关键词是“职业”“神圣”“可敬”。

没有明显的修辞手法。

结合文章主题,整篇文章围绕“敬业与乐业”展开,这句话是在强调对职业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倾向来看,梁启超是在倡导人们要尊重每一种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综合起来,这句话的含义是:作者想要表达任何一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都应该被视为神圣和值得尊敬的。

议论文阅读分析词句是否矛盾

议论文阅读分析词句是否矛盾

议论文阅读分析词句是否矛盾一、解题步骤(一)判断:不矛盾。

(二)释词:分别理解两个词语的含义。

1.该词(句)的表层义(本义)这个词(句)表层义是(原指)…2.该词(句)的深层义(语境义。

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感情色彩、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等。

)(1)比喻义(2)引申义(3)象征义(4)色彩义(爱憎分明,褒贬明显)(5)言外之意这个词(句)深层义是(这里指)…(三)析句:分别分析两个词句的表达角度及作用(表达效果)。

辨析这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

1.结构照应、过渡、作铺垫、埋伏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情感(人物:品质、心理、性格、情感。

其他:中心、哲理、观点。

)(1)表达了作者(人物)…的感情(2)突出了…的主题3.写法(1)用词:表现力丰富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

①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什么+怎样)②形容词:准确、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什么+怎样)③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准确地写出了…的情况(程度、限制、时间、范围)(什么+怎样)④叠词:丰富…含义,渲染…气氛,亲切逼真,增强意韵。

(2)句式变化①双重否定:语气强烈。

②整散结合:行文活泼,起伏跌宕。

长短结合,长句严密,短句有力。

增强语气、语势。

突出中心,脉落分明。

③被动句、“把”字句:叙述连贯性。

(3)修辞手法(4)表达方式(5)表现手法(6)语言风格(准确、生动、周密,修饰、限制、补充)(7)论证方法(四)作结:因此,不矛盾。

二、答题格式1.不矛盾。

2.…词语的含义是…。

另一个词语的含义是…。

3.…词句从…角度,采用了…的手法,形象、生动(具体、准确)地论证了…观点(态度、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构上…4.另一个词句从…角度,采用了…的手法,形象、生动(具体、准确)地论证了…观点(态度、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结构上…这两个词语之间是…关系。

5.因此,不矛盾。

申论句子理解作文

申论句子理解作文

申论句子理解作文申论句子理解作文:一、社会发展类1. 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应该加大力度推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之间的合作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4. 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应该关注和重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社会热点类1. 在网络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应该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

2. 科技发展带来了便利与挑战,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的发展。

3.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我们应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治理能力。

4. 扶贫工作是当前的重点任务,我们应该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工作,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国际关系类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各国应该坚持和平共处、互利互惠的原则,实现共同繁荣。

2.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积极的国际责任和担当。

3.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南南合作的范例,我们应该扩大合作领域,促进共同发展。

4. 世界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国际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实现共同发展。

四、教育类1. 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

2.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环节,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高考制度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我们应该改革高考制度,促进公平公正。

4.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考语文专题突破-23.议论文之理解和分析重点词句

中考语文专题突破-23.议论文之理解和分析重点词句
23.议论文之理解 和分析重点词句
九年级语文第三轮复习
1
1、理解议论文的重点词句的意思。 2、能够分析议论文重点词句作用和意义。 3、掌握议论文的有关重点词句的题型答题技巧。
2
理解和分析重点词句
整合点拨、 题型解读: 议论文在语言方面的考查重点是正确理 解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含义及作用,理解议论文语言的准确、 严密、鲜明、有逻辑性。常见题型 有:①体会论证语言如何准确表述 作者的观点,严密地证明论点,概括地显 示内容要点;②解释词句在 语境中的含义或指代的内容;③体会词句与所表 达的内容,与作者观 点之间的联系,所表现出的态度、感情色彩。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 望。
6
好吧,我问你:就让你完完全全成为拿破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 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 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 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 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 ,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5
名题精析
(2015· 江西)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美好理想的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 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 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 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应该成为你自己。
在历史上,每当世风腐败之时,人们就会盼望救世主出现。其实,救世主就在 每个人的心中。
9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答: 2.第3自然段中“由此可见”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概括。(3分 ) 答: 3.作者论述的“你自己”具有怎样的特点?怎样才能成为“你自己”?( 4分)

申论词句理解模板作文

申论词句理解模板作文

申论词句理解模板作文随着社会的发展,申论作文成为了许多考试的必考题。

在申论作文中,找到合适的词句和理解模板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展开论述。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词句和理解模板,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文章结构、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观点。

一、引言段:在引言段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引人注目的词句或者理解模板,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1. 引用名人名言: "伟人曾说过,'xx' ", "某大学教授认为,'xx' "。

2. 提出问题: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xx' "。

3. 引入背景: "在当今社会,'xx' 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二、正文段1:在正文段1中,我们可以针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

1. 分析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2. 引入对比: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方面,'xx' "。

3. 举例说明: "例如,实施 'xx' 政策可以有效解决某一问题"。

三、正文段2:在正文段2中,我们可以继续论述观点,提供更多的论证和实例。

1. 深入分析: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xx' "。

2. 引用数据: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xx' 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3. 推理论证: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 'xx' 措施"。

四、结论段:在结论段中,我们可以对文章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或者展望未来。

1. 总结观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很多,但是 'xx' 是最有效的方式"。

申论作文对某句话理解技巧

申论作文对某句话理解技巧

申论作文对某句话理解技巧
在理解某句话时,我们需要运用一些技巧,而这些技巧不应该反复在文章中出现类似的标题。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某句话。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解析句子结构来理解其中的含义。

句子结构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通过对这些成分进行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句子的基本含义。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理解句子中的关键词来推断作者的思想意图。

关键词通常是句子中最为重要的词汇,通过对关键词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意义。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上下文的分析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有时候,一句话在孤立的情境下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困惑,但是当我们将其放在整个文章的语境中进行分析时,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句子的含义。

此外,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有时候,作者会借用类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对比另一个事物或现象,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内涵。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思考句子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来理解其意义。

有些句子可能涉及到特定的时事、历史事件等,通过对这些背景知识的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句子所要表达的观点。

综上所述,理解某句话的技巧包括解析句子结构、理解关键词、
分析上下文、运用修辞手法以及思考背景知识等。

但是在文章中,我们应该避免重复使用与标题相同的文字,以免造成冗余。

中考现代文阅读议论文考点四: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附参考答案解析

中考现代文阅读议论文考点四: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附参考答案解析

考点四: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考点四: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常见问法①结合文章内容 , 请你说说“某一词语(短语)”的含义。

②结合生活实际 , 请你说说文中某句话的含义。

技巧点拨理解文中词语(短语)的含义 ,需要在理解词语(短语)的基础上 ,通过引申、形容、比喻等产生出来的。

有时还必须结合特定的语言环境 , 根据上下文 , 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 概括文章的思想倾向 , 推断出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议论文中要理解文中语句含义 , 一般要注意此句中有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 逐一弄清楚这些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词语的含义 , 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这些比喻义连起来再复述一遍。

最好把此句的表达作用组织到答案中。

考点四:对文中词语、语句含义的理解【13】我的读书经验(江苏连云港, 12 分)冯友兰①我 7 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 80 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

②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

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

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

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

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 。

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知其意。

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专题训练——词句理解专题目标:1、能够结合语境,准确表述句子的含义;2、增强学生原文意识,提高准确整合信息,规范表述的能力。

复习过程:(一)题例展示1、①“滴水见精神”,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

人民群众评价为官者的品行,常常就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小事来判断的。

郑培民同志就是一个十分注意小节的人。

他在最后的工作中因急性心肌梗塞突发赶往医院,途中,他虽已无力地倒在秘书的肩膀上,嘴里却在嘱咐司机:“别闯红灯……”作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注重小节到了如此地步,有人觉得未免过于苛刻,认为“行大事不拘小节”,领导干部应当着眼于大事,而不应拘泥于如此小节。

其实不然,。

简要回答“小节是一个人品德修养的试金石”中“试金石”的意思。

2、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

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谈天。

他们当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风趣幽默,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看成是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的。

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

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成功的人。

文中“举重若轻”中“重”是指_________________,“轻”是________________。

3、有人向世界歌坛的超级巨星卢卡诺"帕瓦罗蒂讨教成功秘诀。

他每次都提到自己问父亲的一句话:师范院校毕业之际,痴迷音乐并有相当素养的帕瓦罗蒂问父亲:“我是当教师呢,还是做歌唱家?”其父回答说:“如果你想同时坐在两把椅子上,你可能会从椅子中间掉下去。

生活要求你只能选一把椅子坐上去。

”帕瓦罗蒂选了一把椅子——做名歌唱家。

经过7年的努力与失败,帕瓦罗蒂才首次登台亮相。

又过了7年,他终于登上了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

只选一把椅子,多么形象而又切合实际的理念!这就是说,目标只能确定一个,这样才会凝聚起人生的全部合力,将其攻下。

确定了目标,那就只能走一条道路,哪怕这条路崎岖不平,同行者寥寥无几。

你只要“板凳坐得十年冷”,忍受孤独和寂寞将它走完,尤其在诱人的岔路口,你必须不改初衷,有心无旁骛的坚定信念和超然气度。

可是,人难得有自知之明,因此往往不甘于固定在一把椅子上。

《只选一把椅子》对文中划线句子该怎样理解?(二)方法小结在上述题例中,主要理解了哲理句和修辞句这两类句子的含义。

在理解两类句子含义时,可从如下方面考虑:1、指代内容,联系上下文,找准位置。

2、抓关键词,对关键词发问;3、哲理句:可在把握观点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作者阐述的哲理表达出来;4、修辞句(比喻句):联系上下文,抓喻体,找本体,还原其本义。

总之,不管是哪类句子的理解,都必须遵循:紧扣文章中心论点,联系上下文(语境),组织归纳语言。

(三)练习检测【一】阅读《读书率下降是什么危机》一文。

不久前,中国和美国爆出了关于各自国民素质的新闻。

我们的新闻是:根据两年一度的“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人的阅读率下降了8.7个百分点,2003年的国民阅读率为51.7%。

然而,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

而美国的新闻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41个国家的调查,美国学生的数学和科学能力在各国平均线下。

其实,这在几年前就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实际上,美国八年级学生的表现和以前相比,这次还有所提高。

但这个消息还是很有爆炸性。

主要报纸连篇累牍地讨论,仿佛全国陷入危机。

……看来,人家对这个坏消息本能的反应是:没有数学,国民丧失了精确的抽象思维能力。

那么,不读书使中国人丧失了什么呢?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

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

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的混合。

阅读的另一特点是个人性。

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

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

其他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

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

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

因此,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

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读经。

读经大概是我们近年来罕见的读书运动了,但读经是背书,把读书过程中思想的空间都去掉,学童跟着录音机走一样,失去了自己对这个过程的控制权。

这和阅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阅读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机。

我们目前的不少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还在依靠外资;人家给钱,给设计,我们照着样子做,出力气就行了。

流水线如同一直往前走的DVD和录音带,劳动者只能被动跟进,当然没有质疑、批判和创造的空间。

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属于跟着别人走的阶层。

阅读虽然是在接受信息,却是一种“跟着自己走”的信息处理活动。

这.对能保住自己的工作就很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

但当今是鼓励冒险、创新、让世界“跟着自己走”的时代。

比尔·盖茨、GOOGLE的创建人,都是因为敢于让世界跟着自己走而出头的,目前美国30%的劳动力属于“创造阶级”,不是他们追工作,而是工作追他们:各种高技术公司,都要跑到这些人聚居的昂贵城市安营扎寨。

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

而这些人,是一定要阅读的。

中国人是否阅读,将从某种层面上说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

(选自2005.1.28.《中国红十字报》有删改)5、请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1)这不过是我们这里的“花边新闻....”。

花边新闻:(2)中国的一些白领..也是规规矩矩,照本宣科。

白领:(3)国为离开了这些人的异想天开....,企业就失去了动力。

异想天开:6、开头引用了中美两国有关国民素质的新闻在文中所起何种作用?7、作者认为阅读的特点可概括为哪两种?8、第9段“这.对能保持自己的工作就庆幸了的白领,当然是多余的”句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内容?9、联系全文,作者认为读书率下降将会导致什么危机?请作概括说明(要求在20字以内)10、全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请用相应的语句加以说明。

11、你认为提高读书率的有效途径有哪些?请列举出你认为可行的两条措施来。

(二)人,总要仰望点什么李兴濂①人生在世,不能总是低头觅食,那样会矮化得像动物一般。

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远,支撑起生命和灵魂。

②仰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态,它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就像鲜花绽开、泉水喷涌。

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终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

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灵魂追寻,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园。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露出,他突然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被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

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幸福的?”④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黄昏来临,我满怀着惊奇感,注视着天空,坠入沉思。

一群闪闪发光的星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此时此刻,我神游魂驰,精神超越了这些距我们亿万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万物之源奔去……渐渐地,我试着把那团激情转化为音响……打开心坎的东西,必定来自天空!”⑤仰望就是追寻崇高。

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在人世中行走,穿越灵魂,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终作为生命的坚强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撑起富于意义与价值的生命世界。

⑥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

瀑布从一片绿色的灌木丛中流出来,突然跌人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深谷中,飞扬起一片水雾。

然而走近它,抬头仰望大瀑布,才真正领略到那惊心动魄的气势。

云雾迷蒙的天上,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从豁口处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

站在大瀑布前,感觉自己只是漫天飘洒的水雾中的一滴水珠。

仰望大瀑布,人类那一点可怜的悲哀,又有何资格絮叨呢?⑦人,总要仰望点什么,一轮红日,一弯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树……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澜,哪怕是一丝涟漪。

当你仰望时,一股庄严神圣的力量就会从你内心涌起!(摘自2006年第2期《读者》,有删节)1、文中第2段,作者对“仰望”的含义从多方面作了阐释,请从中概括出三点。

答:2、俄罗斯老画家从仰望满月中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贝多芬从仰望星体中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从仰望诺日朗大瀑布中获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仰望的实质是什么?(选用文中句子回答)答:4、作者说“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答:5、文中所谈的仰望对象均为自然景物,其实世界上值得我们仰望的还有许多。

请从中选择一个谈谈自己仰望时的感受。

答:【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目。

谈“忍”①不知从何时起,“忍”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时尚:一些年轻人穿着印有“忍”字的T恤衫招摇过市,肩膀上、手臂上刺着“忍”字以自我标榜;一些成功人士,也把写有“忍”字的条幅装裱后悬挂在显眼处,以自励自警.②“忍”似乎是中国传统文化极力提倡和宣讲的,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倡导“忍”。

但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忍”,并不是一味地叫人忍让、忍受和忍耐,并不是委身以求志、苟且以偷生。

今人标榜“忍”,也不仅仅为求得一时的风平浪静、无所作为。

相反,它暗含着等待时机的策略、隐而不露的智慧。

“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不二法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忍,是在等待中对机会的窥伺,是在冲锋前对自己爆发力的凝聚。

因为机会不可能俯拾皆是,它需要认真寻找;力量也不可能随时都有,它需要慢慢积蓄。

③“忍”是有大小之分的。

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小忍,司马迁受宫刑后发愤著书是大忍。

由此看来,。

难怪有位名人说“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了。

④不过“忍”似乎总与寂寞相伴。

寂寞是一种环境,是一种历练,耐得住寂寞是做学问、成大事都必须达到的境界.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这方面可作为后人的典范。

他少年成名,但不为名利所动,而是潜心书斋,求学海外,进一步提高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