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解决问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课时 解决问题

第4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江缘学校陈思梅
第3课时解决问题
一、笔算下面各题并验算。

758-263= 400-267= 400-109=
339+182= 654+278= 548+365=
二、一艘客船有乘客800人,到一个港口下去468人,上来559人。

这时船上乘客有多少人?
三、学校图书室有一个三层高的书架,第一层放有663本图书,第二
层放有568本图书,第三层有602本图书。

1.第一层和第三层一共有多少本书?
2.第三层比第二层多多少本书?
参考答案:
一、495 133 291 521 932 913
二、800-468=332(人) 332+559=891(人)
三、1. 663+602=1265(本)
2.602-568=34(本)
3.【素材积累】
4.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

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

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

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3 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3 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例6。

教学目标1. 能用数数与画图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第几和第几之间有几个数的问题。

2. 通过数一数、画一画,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在观察、比较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能用数数与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迁移类推,引导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一、课时导入(一)铺垫孕伏提问:咱们已经学过数数了,你能按下面的要求数数吗?(课件出示。

)从8数到16。

从12数到19。

从20数到14。

从18数到10。

(学生交流数数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数的复习,为这节课学习第几和第几之间有几个数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6。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师:从图中大家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预设: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小丽前面有9人,她排在第10,小宇排在第15,问题是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探究点两数之间间隔几师:刚才我们找出了题中的信息和问题。

第10是什么意思呢?第15是什么意思呢?预设1:小丽排在队伍的第10,说明她前面有9人。

预设2:小宇排在队伍的第15,说明小宇前面有14人。

还知道算上小宇一共有15人。

师: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问题。

要知道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首先要明白“之间”是什么意思。

我们交流一下吧!预设:就是看小丽和小宇中间有几人。

师:中间有几人,就是不包括小丽和小宇,看看小丽和小宇中间隔了几人。

理解了题意,现在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解答这道题吧!预设1:我用数数的方法,小丽排在第10,后面是第11,第12,第13,第14,第15是小宇,所以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解决问题(第三课时)(教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解决问题(第三课时)(教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解决问题(第三课时)(教案)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本节课是沪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三课时,主要教学内容是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1. 理解问题的背景,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的背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练习本、计算器等。

我会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我会提出一个问题:小明的妈妈买了一些水果,其中有苹果和香蕉,一共买了10个,其中苹果有5个,问香蕉有几个?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会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学生会回答,可以通过减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我会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一种数学运算,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接着,我会进行例题讲解。

我会找一个类似的问题,比如:小华有一些贴纸,他用了3张贴纸后,还剩下5张贴纸,问小华原来有多少张贴纸?我会引导学生跟我一起解答这个问题,通过减法运算,得出小华原来有8张贴纸。

然后,我会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他们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小明有12个糖果,他吃掉了4个,还剩下几个糖果?通过这个练习,让学生巩固减法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背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我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问,解答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板书设计上,我会将问题的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思路。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解决问题人教版我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第3课时,主要涉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具体章节包括:如何读懂问题、分析问题、列式计算和解答问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读懂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适当的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

难点是培养学生读懂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运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练习题等。

这些教具和学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提出一个关于购物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

2. 例题讲解:选择一个典型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通过讲解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一个例题后,给出一些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通过这些练习题的解答,巩固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理解。

4. 团队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在课堂上,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进行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将包括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以及一些关键的提示和注意事项。

通过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设计包括一些实际问题的解答题目。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人教版(上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

(1)这些座位够我校三至六年 主席台两旁的观众席
级的学生坐吗?
有3200个席位。
三年级773人,四年级805人, 五年级841人,六年级783人。
主席台两旁的观众席有3200个席位。
三年级773人,四年级805人, 五年级841人,六年级783人。
(1)这些座位够我校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坐吗?
773估成780
200+270+170=640(m) 640<650,够。 答:准备650米长的篱笆够。
二、实验小学准备靠墙用篱笆围出一块空地作为植 物园(如图)。【选自《创优作业100分》】 2.实际围的篱笆有多长?
194+265+162=621(m)
答:实际围的篱笆长621m。
完成对应课时的练习。
(2)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收银员收钱要准确,要精确计算。
166 +225+558=949(元) 166 225
+ 51 5 18 9 4 9 答:收银员应收949元钱。
回顾与反思
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 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当要解决的问题的结果要求准确时,就 要精确计算,当结果不需要准确时,可 以估算解决。
哪些信息?
收银员应收 多少钱?
小红的妈妈 大约需要准 备多少钱呢?
分析与解答
(1)小红的妈妈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
170+230+560
=400+560 =960(元)
大约准备多少钱才够,不用 精确计算,估一估就行。
答:小红的妈妈大约需要准备960元钱。
主席台两旁的观众席有3200个席位。 三年级773人,四年级805人, 五年级841人,六年级783人。

二年级上第3课时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第3课时解决问题

二年级上第3课时解决问题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第3 课时的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常见的问题:小明有 5 个苹果,小红的苹果比小明多 3 个,那么小红有几个苹果?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理解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一些引导。

我们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比如画 5 个圆圈代表小明的 5 个苹果,然后在旁边再多画 3 个圆圈,代表小红比小明多的 3 个苹果。

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很直观地看出小红一共有 8 个苹果。

再比如,有这样一道题:教室里有 8 张桌子,又搬进来 5 张,现在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张桌子?这道题其实就是让孩子们把原来的 8 张桌子和新搬进来的 5 张桌子合起来,用加法计算,8 + 5 = 13(张)。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学会认真读题,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有时候,题目中的一些词语会给我们提示,比如“多”“少”“一共”等等。

比如“多”通常意味着要用加法,“少”可能就要用减法。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

比如说去超市买东西,一个玩具 10 元,另一个玩具 20 元,两个玩具一共多少钱?或者妈妈买了 15 个苹果,吃了 5 个,还剩下多少个?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进行练习。

比如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着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孩子们分组进行讨论和解答。

另外,在解决问题时,孩子们还需要养成检查答案的好习惯。

看看计算有没有错误,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比如上面提到的妈妈买苹果的例子,如果算出剩下 20 个苹果,而妈妈一开始只买了 15 个,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就需要重新检查计算过程。

对于一些较难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逐步分析。

比如:一本故事书有 30 页,小明第一天看了 10 页,第二天看的页数和第一天一样多,还剩下多少页没看?首先,我们要算出小明前两天一共看的页数,10 + 10 = 20(页),然后用总页数 30 页减去前两天看的 20 页,就能得出剩下 10 页没看。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课时《解决问题例3》教案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课时《解决问题例3》教案

二年级上册人教版小学数学第3课时《解决问题例3》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老师解释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问题并能清晰描述问题。

2.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1.选取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2.理解问题,并用简练的语言描述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白板、彩色粉笔、学生教材。

2.学生准备:学生教材、作业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本节课的问题是“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

2.提出问题请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1.让学生先分别数一下小红和小明手中的苹果数量。

2.让学生将小红和小明手中的苹果数量相加。

3.让学生用算术式表示这个问题,并计算出结果。

4.总结通过以上步骤,学生会得出结论,小红和小明一共有8个苹果。

5.练习请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相关练习题,并在下节课上进行讲解。

六、课后作业1.完成作业本上的练习题。

2.思考并制定自己的解决问题方法。

七、板书设计•问题: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有3个苹果,一共有多少个?•解决方法:–小红:5个苹果–小明:3个苹果–相加得出结果:8个苹果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问题,并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抽象理解能力有一定挑战,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多做实际问题练习,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解决问题》课件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 解决问题》课件

归纳:
1.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 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2.“外方内圆”时,正方形与圆之间 部分的面积是0.86r2。
分析与解答
观正察方三形角的形边的长底是和多高少,?有什么 发怎现样,求正正方方形形面的积面如积何?计算?
h a r=1m
求圆比正方形多的面积
S正方形=圆的直径×半径 =2×1=2(m2)
二、如图是一种外圆内方的无缝钢管,圆的直径是 8mm,正方形的边长是4mm,这种无缝钢管的横截面 面积是多少平方毫米?
S=3.14× (8÷ 2)2-42=34.24(mm2)
答:无缝钢管的横截面面积是34.24平方毫米。
05 圆 解决问题
R·六年级上册
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探寻策略
观察这两幅图,它们有什么特点?
外方内圆
外圆内方
中国建筑中经常能见到“外方内圆”和“外圆 内方”的设计。下图中的两个圆半径都是1m,你能 求出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外方内圆
外圆内方
阅读与理解
r=1m
r=1m
求正方形比圆多的面积
实践运用,巩固提升 [教材P68 做一做]
1. 下图是一面我国唐代铜镜的背面。铜镜的直径
是24cm。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
积是多少?
3.14
(24
2)2
1 2
24
12
2
=3.14122 144 2
=164.16(cm2)
答:外面的圆与内部的正方形之间 的面积约是164.16cm²。
S圆=πr2=3.14×12=3.14(m2)
S阴影=S圆- S正方形 =3.14-2=1.14(m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第三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够用图形和文字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够应用简单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并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并用文字描述过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课桌椅摆设3.适量的图形卡片和数字卡片4.练习册和笔四、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请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复习加减法运算的方法。

2. 新知讲解1.引导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概念,通过实例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讲解问题解决的步骤:先观察,再思考,最后解决。

3. 解决问题的练习1.给学生一些简单的问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他又买了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尝试用文字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2.鼓励学生用图形和符号表示解题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拓展练习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解决问题的场景,并邀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并找出解决方法。

5. 总结课程•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鼓励学生勇于尝试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用文字描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过程,并写在练习册上。

六、教学反思•教师对今天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思考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以指导下一堂课的备课工作。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六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六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优质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六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第六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较弱。

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地列出算式,或者列出了算式却不能正确计算。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正确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实际问题中正确运用加减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减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练习本等。

2.学具:学生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3.操练(1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问题,让学生上台演示如何解决。

学生在黑板上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5.拓展(10分钟)教师呈现一些较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

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思路,共同完成任务。

六年级上第3课时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第3课时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第3课时解决问题《六年级上第 3 课时解决问题》在六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第 3 课时的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这一课时通常会涉及到各种类型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思考,并找到准确的答案。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问题类型。

比如说行程问题,这类问题通常会告诉我们甲、乙两人的速度以及行走的时间,然后让我们求出他们行走的路程或者相遇的时间。

例如:小明以每分钟 60 米的速度去上学,小红以每分钟 80 米的速度去上学,他们同时从家出发,经过15 分钟在学校门口相遇,请问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算出小明 15 分钟走的路程:60×15 =900(米),再算出小红 15 分钟走的路程:80×15 = 1200(米),最后把两人走的路程相加就是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900 + 1200 = 2100(米)。

还有工程问题也是经常出现的。

比如: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0 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 15 天完成,两队合作需要多少天完成?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把这项工程看作单位“1”,甲队每天的工作效率就是 1÷10 = 1/10,乙队每天的工作效率就是 1÷15 = 1/15,两队合作每天的工作效率就是 1/10 + 1/15 = 1/6,那么两队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要的时间就是 1÷1/6 = 6(天)。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方法和技巧。

认真审题是第一步。

要仔细阅读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理解题目所给出的条件和要求,弄清楚问题的关键所在。

比如在上面的行程问题中,速度和时间是关键条件,而在工程问题中,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是关键。

然后,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有时候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决,有时候直接列式计算更简单。

比如在前面提到的行程问题中,如果我们设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为 x 米,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可以列出方程:(60 + 80)×15 = x ,然后解方程得出答案。

三年级下第3课时解决问题

三年级下第3课时解决问题

三年级下第3课时解决问题《三年级下第 3 课时解决问题》在三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这第3 课时,我们将一起探索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帮助孩子们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让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常见的问题场景。

假设学校要组织一次春游,老师需要为同学们准备午餐。

每个同学需要一个面包和一瓶饮料,面包每个 2 元,饮料每瓶 3 元,班里一共有 30 个同学。

那么老师需要准备多少钱来购买这些食物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算出每个同学的午餐费用。

一个面包2 元,一瓶饮料3 元,所以每个同学的午餐费用就是 2 + 3 = 5 元。

接下来,因为班里一共有 30 个同学,所以老师需要准备的总费用就是 5 × 30 = 150 元。

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首先要理解问题,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结果;然后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计算并得出答案。

再来看一个例子。

小明去商店买文具,一支铅笔 1 元,一个笔记本5 元,小明买了 3 支铅笔和 2 个笔记本,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同样,我们先分别算出铅笔和笔记本的费用。

3 支铅笔的费用是 3 ×1 = 3 元,2 个笔记本的费用是 2 × 5 = 10 元。

然后把两者的费用相加,3 + 10 = 13 元,所以小明一共花了 13 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比如,有时候他们可能会遗漏某些重要的信息,或者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错误。

这时候,我们要引导他们仔细阅读题目,把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并且认真检查计算过程。

还有一种常见的问题类型是关于图形的。

比如,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是 50 米,宽是 30 米,要在操场周围围上一圈篱笆,篱笆的长度是多少?这道题其实是在求长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所以篱笆的长度就是(50 + 30)× 2 = 160 米。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示范课教案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示范课教案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3课时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材分析:解决问题例5是学生已经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以及有余数的除法竖式的基础上,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租船、租车、还有拉货这样的问题,会用到除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往往把计算结果中的余数给忽略掉。

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合作交流、对比的教学等活动获取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感知“进一”和“去尾”两类问题,能够对比辨析得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正确解答。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7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对比辨析中感悟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进一”和“去尾”两类问题的关键“至少”和“最多”,对比辨析得出“进一”和“去尾”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2/ 7师:怎样解答呢?请你动手试一试,可以写一写、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试一试。

反馈:画图法:数字表示:列式表示:生:求要准备几个盒子,就是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解答。

同桌讨论交流,反馈:生:还多出2块,应该再准备一个盒子,所以要加1,一共要准备6个盒子。

生:每个盒子装4块,5个盒子最多能装20块,6个盒子肯定能装22块,解答正确。

口答:他们至少要准备6个盒子。

生:一个是正好分完,一个有余数。

3/ 7师:剩余2人就要再增加一条船,就要把商加1。

2.做一做,出示第一个题目:(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师:你会列式解答吗?请你试一试。

师:这里能不能加1呢?师:说的真好。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师:开动你的小脑筋,想一想,动手试一试吧。

师:说说你的理由。

三年级上第3课时解决问题2

三年级上第3课时解决问题2

三年级上第3课时解决问题2在三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第 3 课时的解决问题 2 常常让同学们感到既有趣又具有挑战性。

这一课时的问题可能会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比如购物、计算路程、分配物品等等。

通过这些实际的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去商店买铅笔,一支铅笔 2 元,他想买 5 支,手里有 12 元钱,够吗?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算出买 5 支铅笔需要多少钱。

一支铅笔 2 元,那么 5 支铅笔就是 2×5 = 10 元。

然后我们再和小明手里的 12 元钱进行比较,12 元大于 10 元,所以小明的钱够买 5 支铅笔。

再来看一个例子: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 15 分钟,她每天早上 7 点30 分出发,几点能到学校?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用到时间的计算。

7 点 30 分出发,走 15 分钟,那么到达学校的时间就是 7 点 30 分加上 15 分钟,也就是 7 点 45 分。

还有这样的问题:老师把 18 个苹果平均分给 6 个同学,每个同学能分到几个苹果?这就需要我们用除法来解决。

18 除以 6 等于 3,所以每个同学能分到 3 个苹果。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需要认真读题,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比如在计算路程的问题中,要注意时间和速度的关系;在分配物品的问题中,要清楚总数和份数。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用画图或者列式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思考。

比如在上面分苹果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画 18 个小圆圈代表 18 个苹果,然后分成 6 份,这样就能更直观地看出每份有 3 个。

另外,做完题目后一定要检查答案是否合理。

比如计算买东西的钱够不够时,如果算出的钱比手里的钱还多,那肯定就不对了。

总之,三年级上第 3 课时的解决问题 2 让我们学会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数学能力,还让我们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多做练习,就一定能够越来越熟练地解决各种问题,让数学成为我们的好帮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2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2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2.2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并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通过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好课堂用具。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问题1.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小明有5块巧克力,吃了2块,还剩多少?2.让学生思考这个问题,鼓励他们口头回答。

第二步:复习相关知识点1.要求学生回顾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回忆。

第三步:教学新知识1.介绍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读懂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

2.结合具体例子,教授如何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步:示范解决问题1.教师选择一个实际的问题,示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2.让学生观察教师的解题过程,并参与讨论。

第五步:学生练习1.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巡视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多思考,多问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七、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

2.学生互评,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指出不足之处。

八、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完成并复习本课知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准备下节课讨论。

九、板书设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法和减法•问题解决步骤十、教学反思这节课我认为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还需加强。

下节课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个体发展,鼓励他们独立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4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4 第3课时 解决问题 》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4 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多种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

难点1.让学生切实理解“多种方式解决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4》第3课时;2.教具:纸张、铅笔、计算器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讲解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解决问题;2.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

二、学习新课1.老师呈现本节课题目:《4》第3课时解决问题;2.老师讲解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强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3.老师提出数学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4.学生展示各自的解决方法,老师引导讨论各种解决方法的优缺点。

三、巩固拓展1.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分组合作,找出多种解决方法;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并讨论各自的解决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3.老师进行总结,通过讨论不同解决方法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四、课堂小结1.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2.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3.鼓励学生课后多实践、多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设计一个小问题,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并写下解决思路;3.复习反思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1.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分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方案;2.总结学生学习情况,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是本节课《4 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教案,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年级下第3课时解决问题

二年级下第3课时解决问题

二年级下第3课时解决问题在二年级的数学学习中,第 3 课时的解决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一课时的学习,就像是孩子们在数学世界里的一次小小冒险,帮助他们逐渐掌握用所学知识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数学难题。

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努力理解周围事物的阶段。

在这个课时里,老师会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

比如说,老师可能会拿出一些漂亮的糖果,然后提出问题:“如果有 20 颗糖果,要平均分给 5 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颗呢?”孩子们会瞪大眼睛,开始在心里默默计算。

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锻炼逻辑思维的过程。

小朋友们要先理解题目中的信息,明确问题是什么,然后再去想办法解决。

就像前面提到的分糖果的例子,孩子们要知道总数是 20 颗,要分成 5 份,这时候就会想到用除法,20÷5 =4,得出每个小朋友能分到4 颗糖果。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还会通过一些小游戏来加强练习。

比如玩猜数字的游戏,老师心里想一个数字,然后给孩子们一些提示,让他们通过计算和推理来猜出这个数字。

这不仅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还能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的学习中,孩子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比如,有些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复杂,他们可能会分不清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没用的。

还有的时候,计算可能会出现错误,导致最后的答案不正确。

这时候,老师和家长就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找到错误的原因。

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去商店买铅笔,一支铅笔 2 元,他买了 5 支,给了售货员 20 元,售货员应该找给他多少钱?这道题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可能需要稍微思考一下。

首先要算出小明买铅笔花了多少钱,2×5 = 10 元,然后用 20 元减去花掉的 10 元,20 10= 10 元,所以售货员应该找给他 10 元。

还有这样的题目:教室里有3 排桌子,每排6 张,又搬进来10 张,现在教室里一共有多少张桌子?孩子们要先算出原来教室里有多少张桌子,3×6 = 18 张,再加上新搬进来的 10 张,18 + 10 = 28 张,这样就能得出正确答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三课时 解决问题》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三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比较大小的方法。

2.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难点1.小题目创设。

2.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四、教学准备1.课件PPT。

2.教学实物道具。

3.学生练习册。

4.教学白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通过快速互动让学生复习前几课时所学的内容,引入本次学习内容。

2.新知讲解:通过PPT展示,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并练习实际问题。

3.课堂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结对或小组进行练习,辅导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彼此讨论和交流,加深理解。

4.板书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掌握重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PPT展示、课堂练习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布置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2.思考并找出三个日常生活中的比较大小问题,写在作业本上。

八、教学资源1.人教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

2.教学课件PPT。

3.学生练习册。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3课时  解决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话题: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你们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吗?2. 学生回答: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1. 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有10元钱,他想买一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8元,那么他最多可以买几本书?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用减法计算剩余的钱数,用除法计算最多可以买几本书。

4.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

5. 教师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问题的核心,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三、巩固1. 教师出示练习题:小红有15元钱,她想买一支笔,每支笔的价格是3元,那么她最多可以买几支笔?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用除法计算最多可以买几支笔。

4.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

四、拓展1. 教师出示拓展题:小华有20元钱,他想买一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8元,那么他最多可以买几本书?如果他再借5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本书?2.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

3.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用减法计算剩余的钱数,用除法计算最多可以买几本书。

4.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能够理解问题并正确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进行计算。

–能够用文字或图形表示解决问题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积极与他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毅力,勇于面对挑战。

二、教学重点•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并提取问题的关键信息。

三、教学难点•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综合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组简单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讨论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 概念讲解•介绍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类型。

•提醒学生关注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如数量、计算方式等。

3. 练习1.例题一:老师给了学生一道题目:“小明有5只苹果,他吃了3只,那么他现在还剩几只?”请学生尝试并讨论解决方法。

2.例题二:师生共喝了10瓶水,老师喝了3瓶,那么学生喝了几瓶?3.例题三:一些苹果,第一天卖了3个,第二天卖了2个,剩下5个,问原来有几个?4. 拓展练习老师出示更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尝试解决,并分享解决思路。

5. 总结归纳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检测出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并互相核对答案。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中未完成的题目,或设计自己的生活问题并用加减法解决。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中,学生表现如何?解决问题时是否理解问题的关键信息?是否能运用加法和减法正确解题?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下一节课教学策略。

以上教案是针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田文化教辅专家《课堂点睛》《课堂内外》
《期末复习网》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
教材第42
页例3。

使学生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道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相同的数,用除法计算。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学生通过联系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一、复习
1.口算。

7×6=21÷7=18÷6=42÷6=
4×6= 4×7= 49÷7= 5×5=
6×6= 35÷5=
2.口述算式并解答。

(1)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
(2)6里面有几个2?
二、授新课
教学例2
1.指导学生摆小棒,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同学们的小棒是老师的6倍,那么一共是多少根?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2.学习“一个数里面有几个相同的数”。

观察板书,从右往左看:(1)18和3比,18里面有几个3?(2)15和5比,15里面有几个5?
学生独立思考后,点名回答。

使他们明白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

3.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相同的数的计算方法。

(1)自主探索出“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相同的数”的计算方法。

提问:“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列式计算。

反馈时,请学生说明用除法计算的理由,理解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除法计算。

4.做例3后面的“想一想”。

(1)例3后面的“想一想”供那些对“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含义尚不是很清楚的同学练习用。

练习时,教师应组织他们按程序操作。

①摆好两行三角形。

②思考两行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

(2)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完成下列练习。

三、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