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秋水2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秋水》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秋水》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秋水》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在高一语文教学中,我们选择了《秋水》这篇经典的散文作为教学材料。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的主要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欣赏和感受文学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与意境;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秋水》这篇散文,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4.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二、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者诗词等引入,激发学生对于秋水的联想和感受。

同时,提出学生对于秋水的认识和观点。

2.介绍作者和作品:向学生介绍《秋水》的作者、作品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对于该文学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朗读和理解:请学生朗读《秋水》,并指导他们对于文中的词句、段落进行分析和理解。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情感表达以及文学技巧等方面。

4.集体讨论与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集体讨论。

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秋水》,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5.写作指导:利用《秋水》中的精彩表达和描写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可以让学生模仿《秋水》的语言风格和表述方式,或者以《秋水》为题材进行创作。

6.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评价与反馈。

通过互相学习与借鉴,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作潜力。

7.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梳理学生在阅读、解读和写作方面的收获与不足。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做出改进。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选择《秋水》这篇经典的散文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审美情趣,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中,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与互动,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的提升,也丰富了学生的思维和见解。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故都的秋

3.随堂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湿润.(rùn) 混沌.(dùn) 驯.鸽(xùn) 椭.圆(tuǒ) B.啼.唱(tí) 夹.袄(jiā) 平仄.(zè) 橄.榄.(gǎnlǎn)
C.厦.门(xià) 大厦.(xià) 凋.零(diāo) 曲折.(zhé) D.譬.如(pì) 颓.废(tuí) 潭柘.寺(tuò) 一椽.(chuán)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 2012 年伦敦奥运会上,让可拆卸的奥运会场馆“伦 敦碗”成为了海内外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它的美丽身姿给 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鸟叔”朴载相的舞动让全世界的人都不再矜持,让 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吧,这也许比我们的第九套广播体操更 能引起年轻人的运动欲。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冷落、寂寞)。 B.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意志消沉,精神 萎靡)色彩。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推敲字的 韵味)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 间,混.混.沌.沌.(没有知识的样子)地过去。
课后强化作业(点此链接)
【答案】 A(“仄”应读 zè;“恬”应读 tián;“隽” 应读 juàn。)
2.(启东中学月考题)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饱尝艰辛 恣行无忌 缓慢悠闲 B.钟声幽远 花木雕零 回味不咏 C.焦躁不安 隐逸恬适 苏门答腊 D.以情驭景 一叶知秋 秋蝉嘶叫
【答案】 B(“雕”应为“凋”;“咏”应为“永”。)
(6)sī 声 嘶力竭
打厮 扯 撕 文 斯
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秋水》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秋水》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秋水》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

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

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

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

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1、介绍庄子生平。

(借助幻灯片)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海神名少:小看。

轻:轻视难:nái难以、穷:尽旋:掉转殆dài危险2、分析课文: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高一语文秋水2

高一语文秋水2

思考以下问题: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 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河伯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一、正音: sì zhu shǎo 涘 渚 少 殆 三、词类活用
V
二、通假字
不辩牛马 泾流之大 辩通辨 泾通径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向东。 意动用法,以……为少, 意动用法,以……为轻。
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
四、成语
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力量的渺小。现
在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力量和条件不足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庄子》
庄子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 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 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 称“老庄”。他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 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 性, 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 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 一切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 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 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 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 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 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高一语文 《秋水》课件

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高一语文 《秋水》课件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 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 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 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 海后自叹不如。
结构分析
——自大
“不辩 黄河 牛马” 开阔
三、课文内容
1.通假字例
1.思想内容
2.古今异义
2.写作特色
3.词类活用
3.成语探源
四、作家介绍七要素
1、名(姓名)2、字或号 3、时(时代)4、地(籍贯)
5、事(生平事迹)6、文(作品)7、心(思想)
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法指导
过程
目标
背读————————积累知识,增强语感
精读————————理解课文,顺畅朗读
初读————————掌握词语,学会朗读
波澜壮阔的大海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
无边无际的大海
•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 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危险
⒃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久 耻笑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洋洋自得,欣然 自喜?
不辩牛马,天下之美尽在己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不见水端,深感自己的渺小
3、河伯为何自认会“长见笑于 大方之家”?
睹子之难穷,深感目光短浅
齐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 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 没 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 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锦集十五篇

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锦集十五篇

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锦集十五篇篇1: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高一语文庄子《秋水》文言文的知识总结一.通假字泾同径直泾流之大辩同辨辨识不辩牛马虚同墟所居之处拘于虚也大同太大的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卒同萃聚集人卒九州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二.词性活用1.名作动面名作动,面向东面而视2.名作状时名作状,按时秋水时至东名作状,向东顺流而东行东名作状,向东东面而视3.形作动少形作意动,认为...少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轻形作意动,认为...轻而轻伯夷之义者穷形作动,尽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多形作意动,认为...多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少形作意动,认为...少方寸乎见少4.形作名美形作名,美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三.一词多义1.之结构助词,提宾标志我之谓也结构助词,的仲尼之闻代词,指天下伯夷辞之以为名2.于动词,到达吾非至于子之门介词,被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比莫大于海介词,由于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以动词,认为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介词,凭借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来伯夷辞之以为名4.为动词,认为以为莫己若'者介词,用不可为量数动词,取得伯夷辞之以为名5.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及、比得上,动词) 6.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名词)7.始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弗信(开始,名词)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2.省略句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东面而视 (省略主语)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省略主语)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省略主语) 3.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方存乎见少拘于虚也笃于时也束于教也4.定语后置句闻道百5.宾语前置句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句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句又奚以自多介词宾语前置句6.介词结构后置句今尔出于涯涘,观于大海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自以比行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五.古今异义1.至于北海:至于:古义,到了。

《秋水》学案

《秋水》学案

《秋水》学案作者:陈俊来源:《新高考·高一语文》2012年第06期【课文背景】庄子,名周,宋之蒙人,曾为蒙漆园吏。

他生活极为贫困,住过陋巷,打过草鞋,曾向监河侯借粮。

楚威王闻其贤,以重金聘为相,然辞谢不就,只求适己任性,以快其意。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大师,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

从整个思想体系和政治观点看来,庄子无疑是一个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哲学家。

由于社会的根本变化,庄子的地位无法维持,这就决定了他对现实极端不满。

他既不满现实,又无法反抗,就不得不走隐居遁世的道路。

不过,其放荡不羁,蔑视礼法和权贵以及对统治者不合作的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他甚至认为,圣知仁义只是供统治者利用的工具,这些都是极为深刻的见解。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在生活上主张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鲁迅称赞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一书亦名《南华经》,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课堂学习】(一)字词积累1. 正音(1)一般生字两涘(sì)渚崖(zhǔ)殆(dài)(2)多音字少仲尼之闻(shǎo)(3)通假字泾流(jìng)(4)形似字胫骨(jìng)痉挛(jìng)烃基(tīng)赭色(zhě)楮墨(chǔ)褚衣(zhǔ)2. 解词(1)实词①旋其面目:掉转②莫己若:比得上③仲尼之闻:学识④殆:危险(2)虚词之——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野语有之曰代词,指下文所引野语。

仲尼之闻助词,的。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1.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篇一过秦论曹谊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于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师说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古诗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古诗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古诗文由于篇幅较长,我将分批次列出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古诗文的:第一部分:《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辞赋作品之一,属于《楚辞》篇目中的《离骚》篇。

作者屈原是五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和诗人,他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基础,运用了独特的比喻手法和辞赋技巧,揭示了人类命运的无奈和生命的可贵,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为必背古文篇目:1.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3.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4.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二部分:唐诗三百首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被誉为“诗的黄金时代”。

唐代诗人以其高超的艺术才能和深厚的人文情怀,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唐诗三百首作为代表,成为了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

以下为必背古文篇目: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代诗人孟浩然《春晓》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3.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唐代诗人陆游《示儿》第三部分:宋词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初发展起始终占据着诗歌领域高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宋代词人运用自然景观、爱情、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创造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丰富了词歌体系,成为了词歌的代表性作品。

以下为必背古文篇目:1. “天净沙·秋思”——宋代词人马致远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词人辛弃疾3. “满庭芳·人面不知何处去”——宋代词人杨万里4. “钗头凤·世情薄”——宋代词人蒋捷第四部分: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小说和戏曲的形式之一,包括了散曲、杂剧、皮影戏和陶艺等多个方面。

元代文化的繁荣与开放使得元曲成为了古代文艺的代表,受到后来文艺发展的深远影响。

人教版高一语文《秋水》说课稿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秋水》说课稿设计

《秋水》说课稿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

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1、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背诵。

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浙江省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

浙江省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

浙江省高一语文必背古诗词
浙江省高一语文必背的古诗词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必背诗词:
1. 《诗经》中的《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 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 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 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6.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7.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8.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9. 李清照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0. 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1.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2. 李商隐的《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些诗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湖北省高一语文上册课本目录

湖北省高一语文上册课本目录

湖北省高一语文上册课本目录
第一单元
1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
采桑子
2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
死水
赞美
3中国当代诗三首错误致橡树
面朝大海,春暖花
4外国诗三首致大海
篱笆那边
4我愿意是急流
其他诗歌读背篇章雨巷
预言

孤独的收割人
豹——在巴黎动物园
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
第二单元
5荷塘月色
6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
7我与地坛(节选)
8花未眠
散文的艺术魅力
第三单元
9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0我有一个梦想
11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2我的呼吁
第四单元
13《呐喊》自序
14胡同文化
15《宽容》序言
16《名人传》序
综合性学习民居文化
第五单元
17烛之武退秦师
18勾践灭吴(节选)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触龙说赵太后
第六单元
2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2寡人之于国也
23劝学
24秋水(节选)
文言实词的特点
写作、口语交际
第一单元感受与思考
大胆开口——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一)第二单元想像与联想
文明得体——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二)第三单元再现与表现
第四单元个性与创新
第五单元自由写作实践
附录简化字总表。

高一语文第二册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高一语文第二册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高一语文第二册必背古诗词文言文《高一语文第二册必背古诗词文言文》1. 《岳阳楼记》范仲淹“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2. 《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3.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 《赤壁赋》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5. 《出师表》诸葛亮“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7. 《岳阳楼记》范仲淹“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8. 《滕王阁序》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9. 《醉翁亭记》欧阳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0. 《赤壁赋》苏轼“对海而唱,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1. 《出师表》诸葛亮“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2. 《桃花源记》陶渊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这些古诗词和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背诵并理解其含义和艺术特色。

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高一 必读名著 秋水素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高一 必读名著 秋水素材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1.通过河伯的感叹,请分析河伯这一个形象。

提示:对于人物想象的分析,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才有说服力,切忌架空分析。

参考答案: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

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

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

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2.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提示: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是隐含的信息,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联系生活来总结。

参考答案: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3.本文在说理方面有什么特色?提示:文章说理的方式有很多,解答这样的问题应当从论证方法的角度来考虑。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

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

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4.通过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感想?提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解答时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参考答案1:《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河伯就是顺流而东行,望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参考答案2: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在限定的环境中,人的认识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对黄河,觉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这里,见到大海后,他才由衷地自叹不如。

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自己,才会有所发展。

高一语文 秋 水

高一语文  秋   水

秋水这是一篇借事说理,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为了更好地放眼世界,审视自我,得到借鉴,让我们共同步入课文的学习——1.反复诵读,疏通课文大意,并当堂成诵。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

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二、作品信息1.《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

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

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

文章的声调音节也十分和谐,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2.《秋水》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课文仅选了《秋水》的开篇部分),中心是讨论人怎样去认识外物。

《秋水》主要是通过寓言,阐述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事物的复杂性。

《秋水》整篇过分强调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认为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又是消极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主要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伟、壮观。

“江流之大”再次极言主流的水势之大,之汹涌。

“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一幅气势汹涌澎湃、壮观的黄河图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一个“天下”,一个“尽”就使河神狂妄自大,骄傲自满的形象跃然纸上。

主要写河神见到海神若后自叹不如。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是过渡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层行交流畅自如,“于是焉”与第一层相呼应,强调说明时间不同,情况不同,河伯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秋水(节选)

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秋水(节选)

高一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同步练习题及答案:秋水(节选)一、单项选择题1、在《秋水》中,庄子用“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作喻来说明A.人的认识受空旬限制B.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C.人的认识受先天素质限制D.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答案:B2、《秋水》一文中,庄子用“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作喻来说说明A.人的认识受时间限制B.人的认识受空间限制C.人的认识受后天教育限制D.人的认识受知天素质限制答案:B3、下列文章中,批判仲尼的认识有限的是A.《季氏将伐颛臾》B.《赵威后问齐使》C.《寡人之于国也》D.《秋水》答案:D4、先秦诸子中,激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黑暗社会现实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答案:C5、庄子用五帝、三王、仁人、任士、伯夷、仔尼来证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种论证方法是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答案:A6、《秋水》开头部分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其主要寓意是A.惊叹大自然的多姿多彩B.赞美祖国江山的壮丽C.为河伯改变态度作铺垫D.比照两种不同认识境界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论据,通过类比法来阐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观点的有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B.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似晷空之在大泽C.曲士不可以语于道D.仁人之所忧,任土之所劳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ABC2、下列论据,通过例证法来阐析人的认识有限这一观点的有A.河伯在见到北海若前“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C.中国之在海内,似稀米之在大仓D.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E.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答案:DE3、下列成语,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有A.舍本逐末B.井底之蛙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E.望洋兴叹答案:BE4、《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有A.例证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E.驳论法答案:ACD5、《庄子,秋水》一文所使用的修辞方法有A.排比B.比喻C.反诘D.对比E.夸张答案:ABCDA.冰心《往事》(一之十四)B.庄周《秋水》C.李白《行路难》(其一)D.高尔基《海燕之歌》E.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答案:ABD7、下列文章中具有寓言性质的有A.《寡人之于国也》B.《秋水》C.《种树郭橐驼传》D.《论毅力》E.《谏逐客书》答案:BC三、名词解释1、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诶者崖之间,不辩牛马答案:时:按季节。

高一语文秋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一语文秋水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一语文秋水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语文秋水课文原文及教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中语文教案是语文老师做好教学的关键,为帮助各位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秋水课文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高中语文教案是语文老师做好教学的关键,为帮助各位老师做好上课前的准备,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秋水课文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秋水课文教案:教学目的:1、简单了解在《秋水》中所体现的庄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职高高一语文文言文

职高高一语文文言文

职高高一语文文言文高一语文文言文如下:
1. 《鸿门宴》
2. 《烛之武退秦师》
3. 《荆轲刺秦王》
4. 《诗经两首》(氓、采薇)
5. 《离骚》
6. 《孔雀东南飞并序》
7.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
8. 《烛之武退秦师》
9. 《赤壁赋》
10. 《始得西山宴游记》
11. 《阿房宫赋》
12. 《劝学》
13. 《师说》
1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5. 《齐桓晋文之事》
16. 《庖丁解牛》
17. 《秋水(节选)》
18. 《烛之武退秦师》
19. 《鸿门宴》
20. 《赤壁赋》
21. 《阿房宫赋》
22. 《游褒禅山记(节选)》
23. 《病梅馆记》
24. 《归去来兮辞并序》
25. 《石匮书书后序(节选)》
26. 《项脊轩志(节选)》
27. 《五人墓碑记》
28. 《左忠毅公逸事》
29. 《梅花岭记(节选)》
30. 《登泰山记(节选)》
31. 《六国论(节选)》
32. 《伶官传序(节选)》
33. 《祭妹文(节选)》
34. 《愚溪诗序(节选)》
35. 《与妻书(节选)》
36. 《与朱元思书(节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宽阔,不辩牛马
于是焉 河伯自大,欣然自喜 以美尽在己:狂妄自大

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庄子》
于是焉 对比
望洋兴叹
盲目崇拜
课堂讨论:
你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克服主观主义, 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有鉴别
平静的黄河
•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汹涌的黄河
•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望洋向若而叹曰:
宽广的大海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波澜壮阔的大海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
无边无际的大海
•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 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 笑于大方之家。‛
思考以下问题: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 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2、河伯为什么“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一、正音: sì zhu shǎo 涘 渚 少 殆 三、词类活用
V
二、通假字
不辩牛马 泾流之大 辩通辨 泾通径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向东。 意动用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为少, 意动用法,以……为轻。
少仲尼之闻
而轻伯夷之义
四、成语
望洋兴叹:本义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力量的渺小。现
在用来比喻要做一件事情,力量和条件不足而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人见笑。
《庄子》
庄子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 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 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 称“老庄”。他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 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 性, 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 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就是 一切顺其自然。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 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文章出处:本篇文章节选自 《庄子· 外篇》 中《秋水》篇的前 部分。它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 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 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 就难免贻笑大方。
听朗诵,欣赏画面
百川灌河
•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湍急的水流
•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不辨牛马。
奔腾的黄河
•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 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 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 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 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 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 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 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