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背景知识的理解上,学生可能对唐代诗歌创作的文化背景感到陌生,教师应提供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意境感悟方面,教师需设计活动,如讨论、绘画或创作,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能够从多角度理解和表达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在夜晚抬头看到月亮时,突然想起远方的家人?”这种感觉与我们将要学习的《静夜思》中诗人李白的情感有相似之处。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对古诗中情感表达的共鸣,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的意境之美。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朗律美。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情感表达”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被鼓励分享自己对诗句的感受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古诗二首》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程度各有不同。有的同学能够迅速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而有的同学则对古诗的表达方式感到困惑。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更为灵活的教学策略。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来诠释诗句,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沉浸在古诗的意境中。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朗读体验,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这种教学方式似乎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我看到很多同学在讨论和朗读时都显得非常投入。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教学实录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古诗二首》章节中的《静夜思》和《寻隐者不遇》两首古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8.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18.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夜宿山寺一、激趣导入师:刚才我们一起朗诵地诗是同一位诗人写地,你们知道是谁吗?生(齐):李白。

师:(拍书李白)对,李白!你们知道李白吗?生:李白是唐代诗人。

生:我会念李白地一首诗。

(念诗)师:真不错!是啊!李白地诗有地十分夸张充满想象力,有地充满豪情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写地一首诗(板题)(生读诗题,师提示注意平舌音,翘舌音,生主动正音)。

二、读诗诵诗感悟意境师:对,李白夜里住在山上地寺里(边说边板书诗题)于是就有了这首《夜宿山寺》,我看见有地同学已经翻开书,想读一读了。

那我们快来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别忘了生字哦!(生急迫地打开书生自由读诗,读生字)师:兔博士看见大家这么认真,也想来和大家一起读读生字!(指名读生字,齐读生字,出示课件,开始开火车练读)师:如果是诗中地词,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挑战难度吧!出示课件。

(生自由试读)师:(出示课件)大家看,这里有一座楼,我们一起来玩"登楼夺旗"地游戏,好吗!(指名读,齐读)(依次点击,师逐层点击,鼓励孩子们认真读最后,全班齐努力后夺得小旗)师:啊!我们地一班同学多棒啊!来,为自己鼓掌吧!(说完,带头热情鼓掌,孩子们也兴高采烈地鼓掌。

课件出示"真棒"字样并伴掌声。

)点评:挑战难度,激发孩子不怕困难地热情。

为自己鼓掌,张扬地是自信和自我肯定地个性。

师:(出全诗)把这些字、词放回到古诗中,你还能读得准吗?(生被课件中地山寺夜景所吸引,开始练读,师走下讲台,听孩子读,并帮助正音)师:在读地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天上人"地"上"读轻声,我先以为是"上"(第四声)师:我真为你骄傲,你观察得这样仔细,是啊!在朗读地时候,我们特别要注意一些字地拼音,有时习惯了地读音在不同地情况下会有不同读法啊!你们发现对我们大家都很重要!你们愿意再读一次吗?(生齐读"天上"注意了轻声)师:看见大家这么有兴致地读这首诗,我也练习过很多次了,现在想表演一下,你们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生(笑):愿意。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执教:仇湖小学王华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师:听说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句话吗?生:(齐声)听说过师:你们理解这句话吗?生:我知道这句话中的“苏杭”是指苏州和杭州。

师:你说得很对。

生:我还知道这句话是说苏州和杭州的景色很美,就像天堂一样。

师:你的理解真好,确实苏州和杭州的景色很美。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人间天堂杭州,一起去领略一下风光无限好的西湖。

(多媒体播放西湖的图片,配以动听的音乐。

)师:多么美丽的西湖啊!让我们来尽情地赞美一下西湖吧!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天堂般的西湖呢?生:西湖真美,简直是人间仙境!生:西湖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

生:西湖真美啊,就像一首优美的诗。

师:西湖的美景美不胜收,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颂,有两位宋朝的诗人,他们是——苏轼、杨万里?(板书诗人)他们来到了西湖,看到了西湖的美景,诗兴大发,写了两首诗,它们是……(板书两首诗的题目)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首诗的题目(学生齐读两首诗的题目。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的意思吗?生:第一首诗题目的意思是六月二十七日诗人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师:你说行真准,能说出诗人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吗?生:诗人写的是西湖的美景。

师:第二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生:早晨送林子方走出净慈寺。

师:你能不能把意思说得更完整一些。

生:诗人早晨送林子方走出净慈寺看到的西湖美景。

师:对啊,这样一补充,我们就能明白这首诗要写的意思了。

师:那么,看到了这两首诗的题目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要了解什么?生:看到了这两首诗的题目,我想到了诗人们当时看到的景色到底有多美。

生:看到了题目我想到西湖亲眼去看一看西湖的美景。

师:题目中望湖楼和净慈寺在西湖的边上,也是西湖的景点二、解诗意、悟诗境。

A:《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师:诗人描写了西湖的哪些景物,他是怎样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读一读这两首诗吧?多读几遍,边读边想。

19.古诗二首(课堂实录)

19.古诗二首(课堂实录)

古诗二首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让学生说说眼中的秋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板书:《山行》)。

2.指名读题,读准“行”字。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师:(课件出示山行图)是啊,就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一辆马车在山道上缓缓前行,身着一袭青衫的诗人正悠闲地坐在车上。

山道两旁古木参天,黄叶翻飞。

林间不时传来啾啾的鸟语,唧唧的虫鸣。

山中的美景激起了诗人的灵感,于是便有了这首《山行》3.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出示“径、斜、枫、于”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

全班齐读。

3.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师给予鼓励。

4.同桌互读古诗,并互相评价。

5.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6.指导全班齐读古诗。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指导学生初悟古诗:师: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一起走进了幽静的山林,一处处秋天的美景纷纷呈现在眼前,那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生: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2.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师:那么诗人停车前看到的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生:齐声朗读一二句师:这样的景色美吗?生:美。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生:围绕从“石径斜”三个字体会出小路弯弯曲曲的,用石头砌成的小路很美。

师:从石径可以看出这条是一条用石头砌成的小路,那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这条小路是怎样的呢?生:弯弯曲曲的。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呢?生:从“斜”字可以看出了。

《古诗两首》天妃宫小学听课实录(精选14篇)

《古诗两首》天妃宫小学听课实录(精选14篇)

《古诗两首》天妃宫小学听课实录(精选14篇)《古诗两首》天妃宫小学听课实录篇1一、导入自读两首古诗《江雪》、《元日》。

自读指名读。

出示两首诗。

指导读准“爆”、“声”“除”、“苏”、“符”等字的读音。

读了两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喜庆师在黑板上板书:高兴这首诗是五言绝句。

诗如果超过五句叫“五律”。

出示《江雪》指名读。

“径”字读音,什么意思?(生:小路)“万径”:很多条小路。

“绝”字读清楚。

生读得特别投入。

指名学生来评价,师板书:孤独齐诵《江雪》师:不同的诗歌表达不同的情感,诗言情。

那么你是如何从诗中体会出这样的情感的。

打开书,细细地读两首诗,想像一下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好好揣摩揣摩。

生自由读诗。

师:古人读诗像老师这样慢慢地边走边吟,大家也像老师这样再读一读。

同桌讨论,你读了诗有什么收获?指名回答。

出示《元日》什么是元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元旦呢?(阳历新年的第一天)。

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配乐让学生读诗句。

(生一人一句)[m1]老师指导理解“曈曈日”。

有三个太阳,肯定跟阳光有关。

“屠苏”是什么?(一种酒)喝屠苏是长辈们对我们新年的祝福。

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读这两句。

生再次齐诵。

过渡:这边高兴,这边孤独,你从《江雪》中又看到了什么?生1:山上没有一只鸟,路上没有一个人。

哪一个字表现没有?生:独、绝、灭千山万径没有一只鸟,没有一个人,让人感觉怎样?齐读。

这一叶孤舟,一人垂钓,画面上似乎还缺了点什么?生:应该有雪。

他在钓什么?生1:他在钓雪。

生2:古诗常常会倒置。

师:“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为什么要倒置啊?再读整首诗,(绝、雪)引出押韵。

柳宗元、王安石为什么而高兴?柳宗元又为什么而孤独呢?看看他们的资料,想一想。

生:王安石主张变法,皇帝同意,他很高兴。

齐诵,体会他的高兴。

王安石是个政治家,但他始终是个诗人,高兴时写诗,忧愁时也写诗。

你读过他其它的诗吗?生1:《梅花》师:小小的梅花就能引起诗情。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池上》《小儿垂钓》)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池上》《小儿垂钓》)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池上》《小儿垂钓》)四年级语文教案星辰实验学校周伟华●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21课《古诗两首》,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了课文,我想先考考大家,你们知道编辑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两首诗安排在一起吗?(出示两首古诗)生1: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的儿童。

生2:我想因为都是写的小孩子,所以编辑老师把他们放在一起了。

师:对,是这样的原因,今天我们就要同时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的诗。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快乐的歌,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一起走进古诗的童年中,去寻找童年的快乐。

●二、读诗。

师:这两首诗大家都预习了,那这两位作者你们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吗?生1:我来介绍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

白居易写的诗常常读给小孩和老奶奶听,所以他写的诗通俗易懂。

生2:白居易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在任时所建造的。

生3:胡令能是唐代诗人。

小时侯家里很穷,但是他仍然用功读书。

其中,我们知道的有四首诗比较有名。

)师:同学们说得很清楚,看来课前预习花了很多工夫。

老师课前也搜集了有关资料,比较简洁,大家一起读一读。

(老师出示: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写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胡令能:唐代诗人,其诗富有生活气息,真切自然,有四首诗流传至今。

)(生齐读)师:了解了作者,现在来读诗,大家会读吗?要不,你们先在下面练习一下吧。

(学生先练读,老师再指名读,中间给“得”、“应”两个多音字正音,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齐读。

)师:光会读正确还不算会读,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

大家看,这两首诗的节奏会一样吗?为什么?生1:这两首诗的节奏不一样,因为一首是一行五个字的诗,一首是一行七个字的诗。

生2:我知道一行五个字的诗叫五言诗,一行七个字的诗就叫七言诗。

师:你们懂的真多,对,它们就是五言诗和七言诗。

2.古诗二首(课堂实录1)

2.古诗二首(课堂实录1)

2.《过分水岭》课堂实录一、教学片段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一)教学完第二句“入山三日得同行”。

师:诗人入山三日里一直有溪水结伴同行,想象一下,当诗人走累时,这个同行者会对他说些什么?生1:先坐下来休息吧!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生2:你再坚持一下吧,你看我都没休息,你也一定行的!师:同学们听听多有意思啊,这两条小溪的态度截然不同。

(有些生笑了)生3:我会对温庭筠说:先坐下来喝点水休息下,然后在抓紧时间赶路。

(更多的学生笑了)反思:诙谐幽默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老师提出这两条小溪的态度截然不同,立马有学生想到把这两种想法结合在一起。

(二)“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师:现在他们要分别了,他们在道别,你猜它们会说些什么?生1:再见了,朋友,希望下次还能再见到你。

生2:(看着板书上画的路往上延伸,水往下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我们就此道别,希望下次还能再见。

师:(很兴奋的笑了)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能运用课外积累的知识并结合板书(指板画)说出小溪的想法。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生3: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们后会有期。

师:又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也能运用课外学到的知识。

(因为前面有让生说:你猜温庭筠会和小溪说些什么?有学生提到,让小溪继续流,流到大海)生4:再见了,我们下次一定能在大海那再次相遇的。

师:你真是个会倾听并学以致用的孩子。

反思:当第一个孩子的说法比较普通时,教师没做任何的评价,而第二个孩子的说法较精彩,老师那兴奋的表情及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必能更好地激励第二位同学。

可第一个同学呢?当学生的回答普通时,你要如何发现他的闪光点或者是如何做出评价呢?或者是一句简单的“你希望下次再见面,是吗”以表达你在倾听。

二、分析《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8.古诗两首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8.古诗两首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实录18一、激趣导入师:刚才我们一起朗诵的诗是同一位诗人写的,你们明白是谁吗?生(齐):李白。

师:(拍书李白)对,李白!你们明白李白吗?生:李白是唐代诗人。

生:我会念李白的一首诗。

(念诗)师:真不错!是啊!李白的诗有的十分夸张充满想象力,有的充满豪情令人感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写的一首诗(板题)(生读诗题,师提示注意平舌音,翘舌音,生主动正音)。

二、读诗诵诗感悟意境师:对,李白夜里住在山上的寺里(边说边板书诗题)因此就有了这首《夜宿山寺》,我看见有的同学差不多翻开书,想读一读了。

那我们快来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别忘了生字哦!(生急迫地打开书生自由读诗,读生字)师:兔博士看见大伙儿这么认真,也想来和大伙儿一起读读生字!(指名读生字,齐读生字,出示课件,开始开火车练读)师:假如是诗中的词,你会读吗?我们一起来挑战难度吧!出示课件。

(生自由试读)师:(出示课件)大伙儿看,那个地点有一座楼,我们一起来玩"登楼夺旗"的游戏,好吗!(指名读,齐读)(依次点击,师逐层点击,鼓舞小孩们认真读最后,全班齐努力后夺得小旗)师:啊!我们的一班同学多棒啊!来,为自己鼓掌吧!(说完,带头热情鼓掌,小孩们也津津有味地鼓掌。

课件出示"真棒"字样并伴掌声。

)点评:挑战难度,激发小孩不怕困难的热情。

为自己鼓掌,张扬的是自信和自我确信的个性。

师:(出全诗)把这些字、词放回到古诗中,你还能读得准吗?(生被课件中的山寺夜景所吸引,开始练读,师走下讲台,听小孩读,并关心正音)师:在读的过程中,你发觉了什么?生:我发觉"天上人"的"上"读轻声,我先以为是"上"(第四声)师:我真为你自豪,你观看得如此认真,是啊!在朗读的时候,我们专门要注意一些字的拼音,有时适应了的读音在不同的情形下会有不同读法啊!你们发觉对我们大伙儿都专门重要!你们情愿再读一次吗?(生齐读"天上"注意了轻声)师:看见大伙儿这么有兴致的读这首诗,我也练习过专门多次了,现在想表演一下,你们情愿给我那个机会吗?生(笑):情愿。

1下2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1下21《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悯农》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二册《悯农》执教老师:一、背诵古诗,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还记得上节语文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古诗?生:记得,是《锄禾》师:你会把它背出来吗?生:能!(有感情地背诵《锄禾》)师:背得真好,你让老师看到农民在烈日下劳作,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

师:你们喜欢学古诗吗?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古诗呀?背给大家听听。

生1:《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生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回忆学过的古诗,并借回忆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的题目很难读,看哪位小朋友能读正确?生齐读师:读得真准!师:“农”我们都认识,给它找个朋友组个词吧。

生1:农夫生2:农民师:对,这里的“农”就指农民。

那么“悯”是什么意思呢?师:让我来告诉你们,“悯”就是同情、可怜的意思。

连起来,“悯农”应该理解为?生:可怜的农夫,可怜的百姓。

师:“悯农”,觉得农民很可怜,值得同情。

师:这首诗是唐朝诗人李绅写的,他为什么会觉得农民可怜呢?农民有什么地方值得同情呢?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学习。

【“学贵有疑”。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古诗,在自主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字词,读通古诗。

师:小朋友们对照拼音自己学读古诗,注意读准加标点的生字,多读几遍。

(出示生字:农、收、万、闲、夫、犹、粟,生自由读生字,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生1、生2、生3……师:你读得真准,能领大家一起读吗?(生齐读。

)师:哪位勇敢的小朋友站起来,让老师来考考他?生1:农。

师:找个朋友。

生1:农夫;生2:农民;……生3:闲,闲田;生4:空闲;……生4:粟。

师:“粟”是什么意思?生4:谷子;生5:一粒米;生6:粮食……师:说得真好,这里的“粟”就是指粮食谷子等。

生7:万,一万;师:“一万”多不多,看到“万”,我们会觉得——有很多(生齐答);……(出示:多音字——种子)师:这是多音字,读读它的两个不同的读音,给他们分别组个词。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执教:一、课前谈话:1、昨晚我很兴奋,因为今天我要来上课,要认识你们这么多朋友啊。

你们有没有好朋友?你能不能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要求:你们桌面上放一支笔,和你们的学习纸,其它东西放在里面。

2、刚才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好朋友,我看到你们很开心。

但是,好朋友要分别时,又是怎么样的感情呢?今天老师带给你们一首歌,叫《送别》,感受朋友分别时的心情。

播放歌曲《送别》师:你会唱吗?一起跟着唱。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要远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生:很失望。

师:是啊,这种感觉让人特别难受生:悲伤。

师:是啊,好朋友要分别,那是怎么一种不舍。

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诗题: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强调要注意的地方。

师:谁来读课题?生:送元二使安西师:使,shǐ,再读一次。

生:使。

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什么?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作者送谁?生:元二。

生:元二使。

师:是元二?还是元二使?生:元二。

师:这个“使”是什么意思?生:出使。

师:谁送谁?生:王维送元二。

师: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生:好朋友。

师:元二要去哪?生:安西。

师:安西在哪?看地图,安西就是我们现在的新疆。

你去过吗?坐飞机去要几个小时。

坐火车要五天。

古时候没有飞机,没有火车,元二要骑马去,要走几个月。

王维送元二,一直送到渭城,于是就有了这首诗——生:送元二使安西。

3、师: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正音:客舍学生读错了(看清楚了再读)师:把掌声送给他,因为他勇敢地站起来读,但是他有几个地方读错了,你能找出来吗?生:一杯酒,读成了酒杯。

师:对,读书的时候看清楚,读慢一点。

这首诗里有多音字,你能找出来吗?生:舍。

师:对,舍,在这里读第四声。

客舍,我们还可以说什么舍?生:宿舍。

师指导书写:“舍”上面是屋顶……“口”字根基要打牢,一所房子就建好了。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写字。

师:下面我们带着正确的读音来读这首诗。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教案及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 .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

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意)(板书:明诗(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预设:“浥” “更尽”“新”的理解。

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

元二与王维到底是 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 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

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 下眉头,又上心头。

(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预设: 抓“雨” “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

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 相见。

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 西有多远?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1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

1 古诗二首课堂实录

课前预热——(课前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伴着美妙的旋律,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听着这美妙的旋律,让我们想到古诗的韵律美。

故事可以吟,还可以唱,关键在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

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那我们就来读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讲讲,在贾岛身上发生了推敲的故事。

(课件出示:“闲居少邻并…… ”)生:原本是这首诗里面用的是推字,嗯……(生语塞),后来那个贾岛来到了李凝家,发现李凝不在,他就回去了。

在路上他碰见了大诗人韩愈,他撞进了韩愈的军队当中,韩愈问他:你为什么会撞他的军队当中?他说:我正在想一首古诗,不知道古诗当中的一个字,用“敲”好还是用“推”好。

韩愈也是位大诗人,他就想了起来。

后来他告诉贾岛,还是用“敲”好,用“敲”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有礼貌,也可以体现出夜晚的寂静。

所以后来,这首古诗当中的这个字就用了“敲”。

(全场掌声)(引出“推敲”的典故,为后面教学“扣”作铺垫。

)师:“推敲”成了典故,所以得感谢贾岛。

谁来读读这首诗,要注意五言诗的节奏。

(生读略)师:该同学读得很准确。

据说古人吟诵讲平仄。

我们这么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也是创新。

那我们就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声、四声的字呢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

比如“闲”是第几声?(生答“第二声”。

)师:谁来试试读一读?生: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临——并。

师:好,我可不说,不过看我手势。

大家读读看。

(教师手势指挥,效果明显)生:闲——居——少临——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僧——敲——月下门——。

师:当然,我们不但如此,还要注意五言诗自身的节奏。

这样读起来的时候就显得流畅自然了。

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请试着读读。

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

)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预热——(课前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伴着美妙的旋律,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听着这美妙的旋律,让我们想到古诗的韵律美。

故事可以吟,还可以唱,关键在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

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那我们就来读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讲讲,在贾岛身上发生了推敲的故事。

(课件出示:“闲居少邻并…… ”)生:原本是这首诗里面用的是推字,嗯……(生语塞),后来那个贾岛来到了李凝家,发现李凝不在,他就回去了。

在路上他碰见了大诗人韩愈,他撞进了韩愈的军队当中,韩愈问他:你为什么会撞他的军队当中?他说:我正在想一首古诗,不知道古诗当中的一个字,用“敲”好还是用“推”好。

韩愈也是位大诗人,他就想了起来。

后来他告诉贾岛,还是用“敲”好,用“敲”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有礼貌,也可以体现出夜晚的寂静。

所以后来,这首古诗当中的这个字就用了“敲”。

(全场掌声)(引出“推敲”的典故,为后面教学“扣”作铺垫。

)师:“推敲”成了典故,所以得感谢贾岛。

谁来读读这首诗,要注意五言诗的节奏。

(生读略)师:该同学读得很准确。

据说古人吟诵讲平仄。

我们这么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也是创新。

那我们就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声、四声的字呢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

比如“闲”是第几声?(生答“第二声”。

)师:谁来试试读一读?生: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临——并。

师:好,我可不说,不过看我手势。

大家读读看。

(教师手势指挥,效果明显)生:闲——居——少临——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僧——敲——月下门——。

师:当然,我们不但如此,还要注意五言诗自身的节奏。

这样读起来的时候就显得流畅自然了。

我们还学过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请试着读读。

生:“松下问童子……”(老师辅以手势,学生读得很有味道。

)师: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课件)。

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等。

师: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为什么他们要把“不遇”记下来呢?看来这“不遇”中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

(引出同构主题文章。

后文生成的精神内涵,作为同类主题升华。

)师:然而,我和同学们却在这里相遇了。

这是人生的难得。

愿我们的相遇能够留下些什么——上课。

一、与文字相遇师:雨过天晴,我们跟着叶绍翁一起——(生答“游园”。

)师:在游园的路上推敲推敲这——“不值”。

(学生接后半句)师:“值”,按教材中的解释,意思是?(生答相遇。

)“不值”呢?(生答“没有相遇”。

)师:用两个字概括?(生齐说“不遇”,老师板书。

)师:我们在“不遇”中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读,再聊一聊。

师:看看这首七言诗,该怎么读出诗味生:“应——怜——屐——齿印苍——苔——”(根据刚才教的平仄来读,也带有一些自己的味儿,读得比较好,做到了字正腔圆,且有诗味儿。

)生:“应——怜——屣——齿(短)印(短)苍——苔,小扣柴——扉——久(短)不开——。

”生:“春——色满园——关——不住(短促,乍停)。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听课教师给学生掌声。

)师:“诗”读百遍,其义自现。

游园的路上,遇到了——生:苍苔,柴扉,还有红杏。

(生依次说出,教师让再把这几个词读一下。

)师:谈谈你的所遇。

生:我说说“柴扉”。

就是柴门,是用木棍和树枝编成的一个门。

(生答完想坐下去。

)师:喔,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第一、二扇现代风格的门,第三、四扇是柴门。

该生判断是后者。

)请对比前扇门形容形容这扇柴扉。

生:简陋。

我觉得这扇门很简单,很简单,就是再普通不过了。

师: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多么简单、朴素。

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这是一扇特别的门。

生:“小扣柴——扉——(重音,并拉长)久不开”。

(师一起跟着轻读,强调柴扉,感觉很好听。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苍苔的“苍”指绿色,“苔”指苔藓。

一般都是长在石头上,一些石缝里面和潮湿的地方,看上去它们很滑,如果你站在这个地方的话,很容易滑一跤。

(师连连点头,表赞成。

)师:嘿嘿,生气吗?生:不生气,好玩、有趣,还有生趣。

师:多会说话,有趣,还加生趣。

那是因为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齐答“乐趣”。

)生:只要春雨绵绵,潮湿的天气就会有苍苔。

师:(放两张图片)看这幅,延路石子中隐隐约约的一点绿,从石缝里钻了出来;再看这幅,延阶而上,因了春雨,绿了一地。

“低看苍苔色,欲上人眼来”。

给你怎样的感觉?生:哇,春天来了。

师:这么普通的小植物,却将春天的生命唤醒啦。

难怪你会这样感慨:春天——好美啊(学生说出)!师:(缓缓地)那就请你读一读,把你的所遇告诉我们大家吧。

生:(轻轻地)“应怜屐齿印苍苔。

”(苍苔两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

(老师还在拖音,“苍苔”拖得很长,学生已读完。

)师:我还没看够呢,你们就看完了!(学生心领神会,重新读了起来。

)生:我说说“红杏”。

它一般在春天的时候开花。

师:春天的什么时候?(下面有学生说:清明节)师:清明节都晚了。

(生笑)(生:初春。

)师:看呐,(一边放课件,一遍吟诵)“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二月,正是莘莘学子要进京赶考,抬头望着那杏花,给他带来希望,杏花也叫及第花,于是诗人笔下就写出了许多赞颂杏花的诗。

和叶绍翁是好朋友陆游一生的名篇佳作好多,其中,他也赞红杏,让我们也跟着夸夸吧。

生:“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学生美美地读起来。

)师: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

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读略。

)师:抬头,那红杏,将春天的生命——(生:燃烧。

)师:说燃烧,比我还热烈。

我想说的是照亮。

(笑)你们看,游园所见的都是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却给你怎样的感觉?生:春意盎然!师:好啊,你用成语表达。

(又一学生随口而出“生机勃勃”。

)师: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

正是“风景这边独好”。

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愉悦。

(古筝起。

师生齐读,注重平仄的同时,学生在刚才的感受中读得比较好。

)二、与文学相遇师:这就是我们游园的所遇。

这样的一座普通的园,这样自然而然的景物,我们对此赋予了怎样的感情?从这首诗中的哪个字的字形看出来?生:是“怜”字。

(学生读这个字,教师板书该字。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怜”?(学生在音乐中静静读,画,推敲……)1,“怜”苍苔。

生:“怜”就是喜爱的意思。

我从这个“印”看出来“怜”苍苔。

他舍不得“踩”苍苔,所以说“印”。

你想啊,“印”上去,就好像在苍苔的肌肤上留下一点儿印儿,好像画上去的,一定很好看。

生:也许诗人想在苍苔身上留下印记,而不是踩,带有心心相印的意思吧。

(掌声)生:还有,诗人为何穿屐鞋?一是怕滑,他怕自己摔一跤,更重要的是屐齿少,印儿就少。

师:是啊,为什么要穿木屐鞋?大胆想象。

生:是不是很时髦?叶绍翁穿着屐齿,显示一种身份,说明自己很休闲。

师:到高年级我们就会背诵李白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教师吟诵)生:所以,叶绍翁也要穿木屐,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游园,好潇洒,好惬意。

师:可尽管如此,我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有点担心屐齿给苍苔留下——生:印子。

还有一点,就是心疼的感觉。

所以,觉得怜惜。

生:所以,这“怜”还有另一个滋味。

师:孩子啊,请你给我们走一走,怎么走就怎么读。

(指一生,笑)我们来听听,这“印”中既有喜爱,还有怜惜的滋味儿。

(该生小心翼翼地踮着脚走向老师。

)师:嗯,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穿着袍子啊,拎着衣角啊。

(师模仿生动作)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

踮一下,印会少一点啊。

(生读略。

)生:他走得慢,要是我的话(做难以下脚状),得这么走。

(另一生走向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

)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

踩得快,印就少,还浅!(生读,读得特别轻。

)师:这里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生读)那日,叶绍翁看到陆游笔下的春雨过后的杏花。

他偏偏不写春雨,而写春雨过后的苍苔——这也是——怜(“怜”字学生说出)。

师: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用的是“应嫌屐齿印苍苔”。

生:嫌,你就会想到嫌弃。

那个作者叶绍翁,用“嫌”好像瞧不起人,觉得他可能在嘲笑这些苍苔,或者说园主人不喜欢诗人来游园。

亏得用“怜”不然的话怎么能体现出对苍苔的喜爱呢?师:你怎么这么了解诗人的心哪!用了“嫌”,还有这句中的“应”,在古文里的意思是大概,这就“嫌”就成了一种揣测,一种猜度,一下子就把感情拉远了。

生: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

可以写一篇三五百字的游记了。

可古诗仅是几个字。

师:难怪古人说,“吟成一个字,捻断数颈须”。

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推敲,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韵味,我们对古诗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重——这就是诗的魅力!(深情地)让我们把这个“怜”,小心地放在心里,体会对苍苔的特别的爱吧。

(生读出了诗情。

)2,“怜”柴扉。

生:对柴扉的“怜”,我从这个“扣”字中能体会出来。

师:扣的意思是——(说生“敲”。

)师:刚才韩愈说用“敲”啊,那咱就把“敲”送进去读读吧!(指着另一学生)你笑什么?生:“小‘敲’柴扉不开”别扭。

“小敲”读得不顺,小扣读得顺。

而且那首诗中“敲”好,但放在这里就不合适。

小扣就是轻轻地“扣”。

(该生用动作区分了起来。

)师:谢谢你的比较。

那我们一起用动作体会体会。

(学生表演略。

)师:你看这位女同学的“扣”(指其中一位学生),刚才给人一个手背“敲”,现在却用手心“扣”。

同学们就像她的样子扣一扣。

(师生做动作,手呈握拳式,用手指肚扣。

)师:(继续对着这位女同学)从这个“小”字儿,想起了一个成语,叫小心——(生:翼翼。

老师让同学小心翼翼,轻轻地扣柴扉。

)师:你扣了多久?(指一生)生:扣了很长时间。

久得都记不住时间了。

(生读略,体会“久”。

)师:虽然性子我比她急,但我还是要,耐心地扣,小心地扣,轻轻地扣,尽管时间那么久,我还要扣(师做手势,一扣一扣,很有节奏,一边“扣”,一边朗读。

)想起了一个成语,那叫扣人——心弦(生齐说)。

师:就这么扣啊,扣出了那可是对园主人的——尊重(生说出)。

师:对啊,扣出了那也是对春天的——(生说出“喜爱,热爱”)。

生:对春天的虔敬。

不忍心打扰它们。

就是一个“怜”。

可见,用这个“扣”体会喜爱中的怜惜,师:真是“语不惊人不罢休”。

(读略)3,“怜”红杏。

生:毕竟我们小扣了这么长时间柴扉,可柴门还是不开,多少有些失望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