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上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古诗》教学实录《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导语: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歌很相似。
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师: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
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
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
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师:孟浩然是谁?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生:第一首,是李白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音乐导入
播放与古诗情感相符合的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韵味。
导入内容
《静夜思》
以讲述李白创作背景的故事为导入,让学生了解 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背景。
《春晓》
以春天的景象和感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古 诗中的春天气息。
导入目的
01
02
0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有趣的导入方式,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
将古诗中的句子进行直译或意译,理 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意境感悟
画面想象
通过想象古诗所描述的场景和画 面,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意图
。
情感体验
深入体会古诗中的情感表达,理解 诗人的喜怒哀乐,与诗人产生共鸣 。
主题把握
总结古诗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在 诗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04
课堂互动环节
提问与回答
提问
03 朗读法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仿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 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古 诗的理解和感受。
测试评价
通过测试学生对古诗的记 忆和理解,评估学生的学 习效果。
作业评价
布置背诵、默写等作业, 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 度。
02
课堂导入
导入方式
01
故事导入
通过讲述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 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课堂氛围
评估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思考、 主动发言。
教学效果巩固
通过定期复习和测试,检 查学生是否能够长期记忆 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古诗二首(课堂实录2)
2..《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实录课前谈话:师:初次见面,说说对老师的了解。
师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乡。
师:我介绍了我的家乡,现在该你们来介绍义乌了,让老师感受到义乌的风采。
生:义乌有很多好吃的,有红糖、蜜枣。
生:义乌有雄伟的古塔,绣湖公园,这些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生:我们义乌人很热情。
生:义乌有很大的国际商贸城。
生:义乌有一位很伟大的诗人,骆宾王。
师:你有什么话想对我说。
生:老师,你辛苦了,你从温州赶来。
生:欢迎你来义乌来。
生: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
师:上课,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也精神。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生:去过。
师:说说你眼中的西湖。
生:西湖很美,有很多荷花。
生:西湖里还有十个美景。
课件音乐起(古筝)师动情简介西湖。
引出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读题(三生)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这是苏轼赏风景时写的。
生:苏轼先是在饮酒。
师:连起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苏轼先是在饮酒,一开始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师:对呀,到底是怎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苏轼呢?自己读读这首诗,自己读,多读几遍。
生读师:你们觉得这里边哪几个字特别难读?生:潋滟生:淡妆师:这么难读的字送到诗句中,你还会读吗?谁来读读诗的第一句。
生读第一句师:你读得很努力师:好的。
谁来读读诗的第四句。
生读第四句师:很好,再来一次,总是平舌音。
师:那这首诗连起来,谁来读?真自信,你来。
生读。
师:字正腔圆。
你来。
生读。
师:谁再来。
生读,边读边纠正读音“山色”师评:第一次读只读错了一个字,已经不简单了。
生读。
师评:你不仅读正确了,还读出了诗的味道,以后会是一个出色的播音员,这么多同学想试,那一起来诗,生齐读。
师: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理解诗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生:看下面的注释。
生:问老师生:查字典。
生:四人小组讨论。
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其实呀,还可以联系课文中的插图,反复诵读来理解,好,同学们,就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反复读读,来理解诗的意思吧。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五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赵龙(226600)【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23课《古诗两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理念】1、借助专题网络教学这一前瞻性的教学形式,整合课程资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促进自主性,加强交互性,构建一种新型的语文课堂生活,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张扬语文味,充分凸显网络优势,让学生在研读、品味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让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搭建已知与未知沟通、衍化的桥梁,学会合理而有效地处理丰富的网络资料。
3、带领学生抓诗眼,紧扣关键词,咀嚼重点诗句,在想象中走进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在学习中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形成必要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准备】准备网络课件,与学生进行课前谈话。
【教学过程】一、简言引入:1、导语: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的美美在园林,而杭州的美则美在西湖。
今天我们将借助专题学习网站,品读《古诗两首》,欣赏西湖风光,走进美丽的杭州西湖。
五年级语文9.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2020-2021学年《夜书所见》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能准确地认读多音字“挑”,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诗文的主要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关字词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培养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哪位同学来说说。
指名回答。
师:我们的同学观察得真仔细。
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呢?(板书课题)二、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1.齐读课题。
2.师: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所看到的。
)3.师:至于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
(看书)“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是不是这个意思?再齐读课题一次。
4.想想,他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谁说?指名回答(书写)。
5.师:对,“书写”的意思,这就叫做一词多义,现在我们能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了吗?6.先请一生回答,然后全班齐讲。
7.师: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将这首诗读两遍,第一遍读的时候结合拼音、注释把字读准,第二遍要把诗句读通。
8.请一生读。
(指导多音字“挑”)。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流畅,很通顺,但诗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如果你能把诗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来,就一定能把诗读得更好听。
现在请同学们听范读,画出诗歌节奏。
9.学生练读、齐读。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看到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古诗两首》(题临安邸)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师:能不能叫王叔叔?生:王叔叔(笑)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
(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整理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
(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生:……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生:(有点紧张)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生:遗民(老师板书)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生:是遗弃的人民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生:老人生:妇女生:孩子师:他们流的是怎样的泪啊?生:流泪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生答。
(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执教:一、课前谈话:1、昨晚我很兴奋,因为今天我要来上课,要认识你们这么多朋友啊。
你们有没有好朋友?你能不能介绍自己的好朋友?要求:你们桌面上放一支笔,和你们的学习纸,其它东西放在里面。
2、刚才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好朋友,我看到你们很开心。
但是,好朋友要分别时,又是怎么样的感情呢?今天老师带给你们一首歌,叫《送别》,感受朋友分别时的心情。
播放歌曲《送别》师:你会唱吗?一起跟着唱。
师:同学们让我们想一想如果你的好朋友要远行,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生:很失望。
师:是啊,这种感觉让人特别难受生:悲伤。
师:是啊,好朋友要分别,那是怎么一种不舍。
今天我们要学习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师板书诗题:同学们,拿出你们的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强调要注意的地方。
师:谁来读课题?生:送元二使安西师:使,shǐ,再读一次。
生:使。
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什么?或者你有什么疑问吗?作者送谁?生:元二。
生:元二使。
师:是元二?还是元二使?生:元二。
师:这个“使”是什么意思?生:出使。
师:谁送谁?生:王维送元二。
师:他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生:好朋友。
师:元二要去哪?生:安西。
师:安西在哪?看地图,安西就是我们现在的新疆。
你去过吗?坐飞机去要几个小时。
坐火车要五天。
古时候没有飞机,没有火车,元二要骑马去,要走几个月。
王维送元二,一直送到渭城,于是就有了这首诗——生:送元二使安西。
3、师: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正音:客舍学生读错了(看清楚了再读)师:把掌声送给他,因为他勇敢地站起来读,但是他有几个地方读错了,你能找出来吗?生:一杯酒,读成了酒杯。
师:对,读书的时候看清楚,读慢一点。
这首诗里有多音字,你能找出来吗?生:舍。
师:对,舍,在这里读第四声。
客舍,我们还可以说什么舍?生:宿舍。
师指导书写:“舍”上面是屋顶……“口”字根基要打牢,一所房子就建好了。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写字。
师:下面我们带着正确的读音来读这首诗。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与点评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与点评一、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两首古诗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静夜思》师:首先,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静夜思》。
请大家先听老师朗读一遍。
(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读一读?生 1:(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不错,声音很响亮。
但是,“疑”字的读音要注意,是“yí”,不是“ní”。
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全班齐读)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吗?生 2:诗人在晚上看到明月,思念家乡的时候写的。
师:对,那诗中的哪句话最能体现诗人的思乡之情呢?生 3:低头思故乡。
师:很好,那“疑是地上霜”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生 4:好像地上结了一层霜。
师:不错,那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误以为是霜呢?生 5:因为月光很白,很像霜。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那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生 6:孤独、寂寞、思念家乡。
师:是啊,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看到明月,怎能不思念远方的亲人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这首诗。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三)学习《春晓》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春晓》。
师:老师先给大家讲一讲这首诗的意思。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花朵。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师:谁来说说你想到的画面?生 7:我想到了春天的早晨,鸟儿在枝头欢快地唱歌,地上有很多掉落的花瓣。
师:真不错,那从这首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生 8: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落花的惋惜。
师:说得好。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教案及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
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
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阶梯引领,逐层悟情。
1 .晓诗音。
学习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送元二使安西》学情调查:哪些同学课前接触过这首诗。
会读的同学想一想怎样读得更好;不会读的试着借助注释把它读正确。
学生自由读诗。
(老师板书课题) 指名读。
预设:(1)读准多音字“舍”“朝”“更”。
(2)题目的正确朗读是教学的难点,可引导学生在弄懂题目的意思之后,再正确朗读。
齐读古诗,检测学习效果。
2.明诗意。
(1)我们学古诗仅仅会读还是不够的,(板书:知诗音)还要意)(板书:明诗(2)怎样才能弄懂诗的意思?你们有什么好办法?预设: 朗读品悟;了解诗人;串词连句法;读诗文、想画面,结合注解。
(3)同桌之间试着来说说《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意思预设:“浥” “更尽”“新”的理解。
一幅朋友送别图在我们的脑海中展现。
元二与王维到底是 怎样的一对朋友呢?再次默读古诗, 想一想,: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抓“酒”中所蕴含的情感,感情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千古名句来体会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触景情更深。
过渡: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
透过窗子,向外望去,这种难舍难分的情绪是才 下眉头,又上心头。
(师:配乐读诗)是什么又勾起了他们离别的伤感?预设: 抓“雨” “柳”,等景物来感受朋友间离别的愁绪是越来越浓。
配乐读全诗来感悟此景让老朋友更加的难分难舍。
(3)世事难料情难舍。
过渡: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
车马已经备好,此次分别,不知何时 相见。
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 西有多远?预设: 出示《元二出使安西图》来感受渭城与安西之间的距离。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3古诗两首题西林壁_人教版-文档资料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3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人教版2019(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刚下XX同学讲的故事真精彩!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要考一考大家。
(出示六色方竹体)师:请同学们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过来,然后大声告诉老师,你所看到的方柱体是什么颜色的?生:红!蓝!绿!白……师:老师听到同学们说了很多种颜色,那谁能告诉我,到底是哪一些同学说对了呢?生:……师:好,同学们说得真好!其实同学们都说对了!因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不一样,那他所看到的老师手中的方柱体的颜色也不一样。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谁能给大家说说?(指名学生说)生:……师:非常好!它告诉我们的小道理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其实啊,这个小道理在北宋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通过他的一首古诗告诉过人们。
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谁呢?生:想!师: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会会他,(板书课题、作者;故意写错两字“壁”、“轼”)。
师:同学们先仔细看黑板,看看老师的字都写对了吗?生:(指出错字)师:(纠正,并出示形近字,易错字)(二)解题师:《题西林壁》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写在庐山上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请同学们看古诗下的注释,这里的“题”是“题写、书写”的意思;“西林”就是指“庐山上的西林寺”;“壁”就是“墙壁”的意思。
连起来题目的意思就是“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师:好,咱们一起来读两遍题目。
(三)初读课文,朗读背诵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古诗,圈画出不会读的字。
2、指名一学生朗读!教师明确难字读音:侧:cè庐:lú缘:yuán3、听录音范读,学生感知朗读语调、停顿、重轻音、快慢等。
4、请学生范读。
5、全班同学跟录音齐读,并默记古诗。
6、全班尝试背诵古诗。
(四)探究诗意师:同学们,老师开头说作者苏轼在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同一样事物,如果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到的结果也就不同”,咱们刚才也读了好几遍这首诗,那你能知道诗中哪句诗是说明这个道理的吗?先和你的同桌说说,等会再和我们大伙说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见》课堂实录
海安县城东镇南屏小学付小娟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习过的描写乡村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诗吗?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生: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师:一首小诗再现了可爱的孩子。
师:我国古代出了很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来研读一首描写乡村儿童的诗,板书《所见》。
[设计意图:用鼓励的口吻,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这不仅巩固了旧知,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
二、理解诗题,进入诗境
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生:所看到的景象。
师:是的,没错。
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师:读题。
生:所见。
师: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师:想知道他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请大家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同桌互相检查读。
师:指名读,检查反馈。
生: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师:诗人见到什么?听到什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请你欣赏文中的插图),谁来说说事情发生在什么季节?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孩?途中的景色如何?
生:可以看出是夏天。
生:这个小孩很悠闲,坐在牛背上呢,也很可爱。
生:从图中可见那儿的景色很美,让人心旷神怡,那个小孩在欣赏景物呢。
师:因为诗人也被这美景陶醉了,为了抒发他对牧童的喜爱和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所以写下了《所见》这首诗想让大家来分享他的愉悦。
[设计意图:看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
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
师:结合文中的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的意思。
生: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生:我知道“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
其实黄牛是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师:说说“振”“樾”的意思。
生:振是振动的意思。
师:能告诉我诗中指什么振动?生:歌声。
生:樾是指树荫。
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师:看来你预习的很认真,这么难的你都会。
师: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自由自在的唱歌时是怎样的心情?
生:高兴的心情。
师:同学们,有个词叫“喜形于色”。
刚才从歌声中我们听出了牧童的心情。
那么从他的表情、动作你能看出来吗,谁来说说?
生:从他的动作来看他既悠闲又开心,笑眯眯的。
生:他好象一点烦恼都没有,乐呵呵的。
师:可真是个悠然自得,快乐无比的小牧童,让他高兴的事太多了!现在呀,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
想象一下小牧童这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生:看到了淙淙流淌的小溪,真舒心,忍不住想捧一口喝一下。
生:看到了茂密的树林,到处都是绿色,生机勃勃,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生: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师:多么美的田园生活啊!来,让我们都骑上小黄牛,一起把第一句美美地读出来。
生:读。
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
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
师:齐读后两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师:请同学们看图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
生:捂着嘴一动不动地在找。
生:眼睛直溜溜的转着找。
生:蹑手蹑脚的到前面那棵树上找。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
师:你知道“欲”“捕”“立”“忽然”在诗中的意思吗?
生:欲是想的意思。
生:捕是捉的意思。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生:“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生:“忽然”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师: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为什么停止唱歌?
生: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师:会用什么方式来捉?能捉到蝉吗?
生: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
师:想象牧童的动作。
生: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
生:他可能轻轻地从牛背上下来,跑回家拿个网兜子,然后蹑手蹑脚地走到知了附近,用网兜子把知了捕到。
生:他可能站在牛背上,让牛走到知了附近,然后轻轻用手去捉知了。
生:他可能把有知了的树枝轻轻地拿下来,准备用手去抓,可知了却忽得一下飞走了。
生:屏住呼吸,生怕惊动了知了,想赶快捉住它。
师:你们仿佛看到了正在捉蝉的小孩。
真可爱!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计,是鼓励学生从各个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求异思维。
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生怕惊动了知了,想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
师: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说得这么好。
师:谁知道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个牧童写的栩栩如生吗?我们写作时也要注意什么?
生:因为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生: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方法。
师:是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习作者善于表达,而且用诗表达。
[设计意图:新课改下的教师在研读教材时,教师应自觉追问:这课的价值到底在那里?为什么要叫这些内容?仅仅是知识吗?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把这首诗写得栩栩如生,是因为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结果,我们在习作时也要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方法,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写作指导。
]
四、背诵、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让老师有了很大的收获。
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
师:现在让我们看着画面美美地吟诵整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生:个人背、齐背。
五、作业:
师:写出描写夏天或小孩的诗。
师: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
附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黄牛鸣蝉
(快乐、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