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课题】25、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赠汪伦》
一、音乐激情,导入新课。
1.播《送别》同学们,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这样一副动人的画面:两个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告别的情景。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一首千古流传的离别诗。它就是大诗人李白的《赠汪伦》
(板书:赠汪伦)
2.读课题,释题、质疑
让学生读准"伦"(Iún)的字音,明白"赠"即送,一般在分别离别时用。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汪伦是谁?为何写诗送汪伦?)
放音乐《二泉映月》
(领读:李白乘船将要离开的时候,忽闻岸上踏歌声,生接着读下两句“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是啊,纵然桃花潭水深千尺,也不及汪伦送我情
简介激情:
古时候,交通极为不便,人们出门,全靠步行和乘船。如果上京赶考,往往提前一个月甚至几个月就动身。所以,汪伦想到,此次离别,恐怕不会有再见面的时候了,不像现在,有电话电子邮件QQ聊天可以互通信息,此次别离,也许今生彼此杳无音信,从此天各一方,人海茫茫,难以相见所以此时的汪伦会怎么向李白道别呢?
教学三四句
说意思。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桃花潭的水比不上汪伦的情谊?水真的深千尺吗?体会深千尺是夸张的写法。可以联系旧知;1古诗中的树量多虚指。2回忆学过的《望庐山瀑布》和《夜宿山寺》,体会李白的夸张的浪漫风格,从而感受夸张的好处。进而触摸用形象的桃花潭深千尺的水来比喻难以言状的感情。这样非常准确而形象。说明什么?板书深情厚意
4.按要求自学(打出自学要求)
5.检查交流
抽生读,齐读(提要求:这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读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一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么事?从诗的哪几句读懂的?(李白乘船要走时,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合着脚步的节拍唱歌的声音。)齐读这两句。你能说出它的意思吗?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一、课时目标1、能背诵这两首诗2、感受古诗意境之没,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力二、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自我加减一、检查复习1、指名4人背诵《村晚》这首诗2、指名说说《村晚》所描绘的景象二、学习第二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1、板书课题2、简介作者3、解释题意,指导读题4、初读课文A、出示自学题读准字音”毕”;查字典理解“毕竟”的意思;读顺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月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B、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并给予指导5、细读课文,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A、学第一,二行诗句指名读(板书:西湖六月风光)第一行诗中的“毕竟”是什么意思?第二行里的“与”和“四时”是什么意思?教师提示:意思是毕竟是六月中西湖了,风光和平时大不相同齐读第一二行两句诗过渡:那么西湖六月的风光和其他时间不同在哪里呢?请学第三、四行B、学习第三四两行的诗句指名读(板书:莲叶接天无穷碧荷花映日)什么叫“无穷碧”?什么叫别样红?点示:这两行对仗,工整异常,韵律铿锵,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反映了西湖六月风景之美。

看图,体会诗的意境齐读全诗C、齐读第三四句诗句6、指导背诵A、教师引背B、分两大组,一组背一组听,交换C、全班齐背三、课内练习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说说诗句的意思3、说,写《村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四、指导写字1、提示生字描红的注意点2、学生用钢笔描红五、板书设计:草塘水陂满山衔落日浸寒漪村晚归去牧童横牛背吹短笛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西湖六月风光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登鹳雀楼》采用了朴素自然的 写实手法,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 情感;而《望庐山瀑布》则更多 地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瀑布的壮观 。
04 思想感情
《登鹳雀楼》表达了作者豁达、豪 迈的情感,而《望庐山瀑布》则更 多地表达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和 对人生的思考。
其他诗人与其创作风格的对比
06
解析
学生可以通过对诗歌的朗诵、小组讨论、对 比阅读等方法,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 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03
品读《登鹳雀楼》
诗人介绍与创作背景
诗人介绍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擅长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作品风格淡远、清新、自 然。
创作背景
《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在鹳雀楼上远眺时所作,描写了登高远望的壮丽景色 ,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思想感情与艺术特色
思想感情
此诗通过对洞庭湖的景色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人通过对湖光和秋 月、白银盘和青螺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将人的心境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
艺术特色
此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生动形象、意境深远的特点。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将自然景观 描绘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同时,诗歌语言简练流畅、优美动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整首诗表 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品读《望洞庭》
诗人介绍与创作背景
诗人介绍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 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与永贞革新而 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 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唐诗中流传 最广的是他的作品。
创作背景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导学案
年级
二年级
学科
语文
课题
古诗两首
指导教师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日期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3、喜欢背诵古诗。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插图。
学习过程设计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备注
一、回顾导入。
1、多种方式认读古诗《赠刘景文》中的生字。
2、挑战背诵古诗《赠刘景文》。
二、自学古诗《山行》。
1、出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三、细读古诗。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来自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四、诵读古诗。
1、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回顾《赠刘景文》。
自学古诗,进行理解。
练习朗读古诗。
感受诗中美景,进行理解,帮助背诵。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词句,很快判明《山行》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并且可以重点解释一下“坐”字。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三年级语文《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亦”、“妆”等字;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强竞争意识;巩固
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生字卡片、有关西湖的照片。

学生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伸向 远方;树上的花已经落了,但树叶还 没有长得茂盛浓密。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急走:奔跑着、快追。 无处:没有地方。 寻:寻找。 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 黄色的蝴蝶飞入金黄色的菜花 中,再也找不到了。
思考问题:

从这首诗中,你能看到哪些 景物? 篱落,径,花,黄蝶,菜花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野火:荒山野地燃烧起来的火。 尽:完。 生:生长。
野火是烧不尽这些小草的,来年的春风一 吹,它们就又生长出来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尽—— 完 岁—— 年
反义词:
生——死 枯—— 荣
离—— 聚
动脑思考:
为什么“野火烧不尽”?
野火烧掉的是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 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 会长出来,说明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小结
1、本节课我们从《宿新市徐公店》 中感受到儿童在菜花中捕捉黄蝶的 乐趣,体会到诗人热爱春天,热爱 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小结 我们已经学习了古诗《草》, 从中感受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留宿 住宿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篱落:篱笆。 一径:一条小的路。 树头:树枝头上。 未:没有。 疏疏:稀稀疏疏。 深:深远。 花落:花落下。 阴:树叶茂盛浓密。
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复习
1、背诵古诗
2、 听写生字
学习目标 1、学习古诗《草》,感受小草 顽强的生命力,和儿童在花丛 中捉黄碟的乐趣。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第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第2课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 这无边的美景。
与《咏柳》进行对比,想想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都写了春风,都写了对春 天的喜爱。
异: 《咏柳》写柳树来赞美春 天;《春日》写万紫千红 的景象来赞美春天。
让我们一起再读这首诗,都来做一回 朱熹,去感受这阳光明媚的春天、焕然一 新的春天、春风拂面的春天、万紫千红的 春天吧。
胜日:好日子。
泗水:河流名称,在山东省东部, 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从“寻”字,发现了作者是用心欣 赏春天的变化。
从哪些词能品味到春光的美丽?
胜日
寻芳 泗水滨
“胜日”是一个怎样的日子? 你能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阳光明媚;春光灿烂;暖暖的阳光…
我选择了一个春光明媚的美好日子来到 泗水河边观赏花草。
返回
返回
1.自由朗读诗文,疏通 字词障碍。
2.初步理解诗意,感知 诗文韵律美。
3.同桌互相读读生字词。
返回

bīn

泗滨 紫


返回
你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春天? 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风景优美、万物复苏、万紫千红、 繁花似锦的春天…
“胜日”是什么意思? “泗水”在哪里?
从“寻”字,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阳光明媚、春光 灿烂的春天,你能美 美地读一读吗?
你从哪个词语中品味到春光的美丽?
无边
一时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意思呢?
只见无边无际的风光景物一时间 都换了新颜。
1.同桌间相互读一读第三、四句,讨论 这两句诗的意思。 2.你从哪个词语中品味到春光的美丽?
等闲
东风面
万紫千红
诗的每一个词语都经过精心的推敲, 让我读过后感受到春天的美丽意境,你能 把凝练的古诗展开,用优美的现代语言来 描述诗里的意思吗?

9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9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9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学习《春日》1、学生按学习《绝句》的方法自学《春日》。

2、教师点拨“胜日”、“寻芳”、“泗水”、“等闲”、“东风面”等词语的意思。

3、分组汇报学习情形。

教师点拨如下:(1)胜日——原指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生活,那个地点指天气晴朗的生活,风和日丽的生活,阳光明媚的生活,阳光辉煌的生活。

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踏青赏花,看花观景,查找优美的景色。

春游时心情确信专门快乐。

(3)泗水滨——泗水河边。

泗水河是一条漂亮的河,在如此漂亮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服吗?(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

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风景。

不优美的地点能叫风景吗?优美的风景令诗人欢乐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

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奇、兴奋、兴奋。

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识得——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

诗人悠闲自得,不记得了苦恼。

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点是专门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识得:感受到,领会到,认识到、接触到。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

有一个词语叫“春风中意”,春风来了,中意洋洋。

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那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确实是说,那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

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鲜艳。

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

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快乐吗?(10)总是春——确信是春天,一定是春天。

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沉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其间,教师范读一次。

8、说说古诗的意思。

一个春光明媚的生活,诗人津津有味,来到泗水河畔观赏美景。

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涣然一新的感受。

诗人悠闲自得,感受着春风的清新和温顺:春风吹拂,百花盛开,到处万紫千红,充满着春的气息。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学习古诗《小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

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5. 朗读反馈。

6 .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

巩固词语。

1. 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 去掉音节认读。

3. 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课后记:。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03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01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02
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语言。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03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难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 通过复习所学《静夜思》导入新课。 • 新课学习 • 教师范读《望庐山瀑布》和《绝句》,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 •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意境和语言,并体会诗人情感。 • 知诗人,解诗题。
THANKS
感谢观看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过程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01
理解两首诗中不懂的词的意思
02
了解两首诗的诗意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03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生生互动
通过拓展学习,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01
体会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02
掌握两首诗的艺术手法
两首诗均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通过描绘不同的景色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
难点
理解两首诗的诗意
由于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也不同,学 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感受两首诗的韵味与美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学生需要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语言来感 受诗歌所营造的氛围与美感。

4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4古诗两首第二课时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句解: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 因为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句解: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 经霜枫叶比二月鲜花还红。
我会认
❖ jìng xié fēng

❖径 斜 枫 于
我会认
❖径 斜 枫 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完背
成诵
生这 字两

作 业


山行
杜牧
香山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
远上: 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 深秋时节的山林
石径: 石头小路 斜: 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句解: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 路伸向远方。
白云生处有人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2、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3、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

板书课题。

5、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
1、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词义、句意。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指名读古诗
三、介绍几处地名,学生自学古诗,讨论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四、疏通诗句
1、理解“半轮”(看图):我们平常都说一轮明月,这里为何说是“半轮“?
影:指月影
秋:为了押韵而倒置句末,形容秋天月色之美。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的意境:观察图上清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给你什么感觉?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4、看图读课文
5、教师描述:
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峡的帆船,当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明晃晃的月亮,低头一看,那月影倒映在水中正跟随他前行呢!唉,诗人
低下头,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我,而我的友人却留在了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

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
指导朗读,读出思念之情,语调低缓:范读指名读
指导背诵
五、拓展阅读:《洞庭湖之旅》
六、小练笔:《洞庭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