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张立军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
《古诗》教学实录《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导语: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实录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歌很相似。
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师: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
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
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
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师:孟浩然是谁?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生:第一首,是李白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3上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过程:一、观看枫叶,导入新课。
师:(出示一片枫叶)这是什么?生齐:(枫叶)师:你能看着她,说一句话吗?可以是介绍枫叶的,也可以是赞美枫叶的。
看谁说得好。
生1:秋天到了,树上的枫叶火红火红的,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生2:树上的枫叶红如烈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生3:枫叶在秋天会变红,平时都是绿色的。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真正的枫林吗?在湖南长沙有一座山,叫岳麓山,山上有一座爱晚亭,四周全都是枫树。
有一天,大诗人杜牧从这里经过,看到那里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他被这美丽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写下了一首非常好听的诗《山行》。
读题。
(生读题)师: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生:行人。
师:那么山行是什么意思?生:在山上行走。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师: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
(配乐朗诵录音)师:请同学们练习读古诗,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学生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读顺。
)师指名读古诗。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读好古诗,一定要注意停顿。
(出示古诗)师:古诗里的小斜线是什么意思?生:读到这里要停顿。
(自由练读)(指名读诗,齐读)师:这首诗里有两个生字。
(出示:径、霜,生齐读)师:我们该怎样记住这两个字?生1:把“经”的绞丝旁换成双人旁,就是“径”。
生2:“霜”字上面的雨字头表示这个字跟天气有关,下面的“相”表示读音。
(生在书上描红“径”、“霜”)师:读了这首诗,你觉得诗中描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呢?生:诗中描写的是傍晚枫林的景色。
师:我们就和诗人一起走进秋天的岳麓山,看看杜牧都看到了什么养的美景。
三、细品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出示图一)师: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火红的枫叶和高高的大山,这些山好像都直插云霄了。
生2:我看到白云生处还有几户人家。
师:诗中哪句话说的是这幅图的景色?生: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音乐导入
播放与古诗情感相符合的音乐,营造课堂氛围,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韵味。
导入内容
《静夜思》
以讲述李白创作背景的故事为导入,让学生了解 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背景。
《春晓》
以春天的景象和感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古 诗中的春天气息。
导入目的
01
02
0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有趣的导入方式,吸 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 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
将古诗中的句子进行直译或意译,理 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意境感悟
画面想象
通过想象古诗所描述的场景和画 面,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意图
。
情感体验
深入体会古诗中的情感表达,理解 诗人的喜怒哀乐,与诗人产生共鸣 。
主题把握
总结古诗的主题思想,理解诗人在 诗中表达的观点和态度。
04
课堂互动环节
提问与回答
提问
03 朗读法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模仿并尝试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 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古 诗的理解和感受。
测试评价
通过测试学生对古诗的记 忆和理解,评估学生的学 习效果。
作业评价
布置背诵、默写等作业, 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 度。
02
课堂导入
导入方式
01
故事导入
通过讲述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 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课堂氛围
评估课堂氛围是否活跃,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思考、 主动发言。
教学效果巩固
通过定期复习和测试,检 查学生是否能够长期记忆 和应用所学知识。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有效性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上3《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枫桥夜泊》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一首描写秋天枫林美景的古诗,还记得吗?一起背。
(生大声齐背《山行》)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景的诗,这首诗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呢。
它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齐读课题)师:这里的“泊”是一个生字,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生:“泊”就是停船靠岸的意思。
师:枫桥是苏州城外的一个小镇的名字,那么,“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生: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这首诗,一起去感受感受。
(生听课文录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的一开始简单介绍诗的内容以及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力,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情感基础。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自读诗)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师:他读出了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出示: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你们是不是也这样读的?(再指名读,齐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准读通是古诗是进一步学习古诗、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初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这很有必要。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这首诗到底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秋景呢?我们一句一句地来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师: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生1:我看到了乌鸦。
生2:我看到月亮落了。
生3:我看到了江边的枫树。
生4:我还看到了霜满天。
师:霜满天是说霜怎么样?生:满天都下着霜。
师:到处都下着霜。
当夜晚的温度低于零度时就会出现霜,那么这有霜的夜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生:寒冷。
生:我还看到了渔火。
师:什么样的渔火?生:明亮。
师:灯火明亮吗?看看书上的插图。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与点评
《古诗两首》课堂实录与点评一、课堂实录(一)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两首古诗的魅力。
(二)学习《静夜思》师:首先,我们来学习李白的《静夜思》。
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师:谁愿意来读一读?生 1:(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不错,声音很响亮。
不过,“疑”这个字要读准,是二声。
大家再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们能说说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吗?生 2:诗人在床前看到了明亮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师:很好,那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误认为是霜呢?生 3:因为月光很白很亮,就像霜一样。
师:对,这说明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生 4:很安静,很清冷。
师:真棒!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 5:诗人抬头看着明月,低下头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说得太好了!那大家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寂静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们陷入沉思)生 6:他可能会想家乡的亲人和朋友。
生 7:他会想家乡的山水和房屋。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
那让我们带着这种思念之情,再齐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三)学习《春晓》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孟浩然的《春晓》。
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遍。
(教师朗读)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师:谁来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生 8: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的叫声。
想起昨夜里风声雨声不断,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吹落了。
师:解释得很清楚。
那从这首诗中,你们能感受到春天的什么特点?生 9:春天很温暖,让人容易睡过头。
生 10:春天鸟儿很多,叫声很动听。
师:不错。
那“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两句又给人怎样的感受?生 11:让人觉得有点可惜,那么多花被吹落了。
打破常规改革教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打破常规改革教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张立军评析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康静涵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
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
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
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
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
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
含的本意是包含,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帮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长春版小语一下导学案课题古诗二首从军行(第一课时)周节14-1 编写者四间小学张立晶目标设定1、边塞诗歌的特点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重点难点1、理解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活动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环节学生学习教师导学二次备课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板书:从军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作者简介理解“从军”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3、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诗意表达情感2、指名朗读古诗。
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
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
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
好,下面我不说了。
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之一_四年级语文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之一_四年级语文师:听,(课件出问题)好,没关系,老师准备的是一首送别的歌曲。
(师唱送别)在这样的一种音乐声中,你能不能激起情感的浪花,想起送别的诗来。
生:赠汪伦——。
师:你觉得李白和汪伦的情谊深吗?生:桃花潭尺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师:你觉得怎样能表现出情谊深。
生读。
师范读。
生:我想起草的后四句……。
师:真好。
还有吗?还有想起的古诗吗?生:我想起了《送友人》——师:同学们为什么古代有这么多送别的诗呢,古代交通不遍,所以写送词就成了当时送别的一种习俗。
我们今天的课文古诗两首就安排了这样两首送别的古诗。
打开书读课题。
生读课题。
师:看老师写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做人也要认认真真,如果同学愿意可以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孟第一笔注意是横撇。
生书空。
板书课题。
师:自己读一读课题,看看从课题中能看出是送别诗吗?生:能。
师:再看看题目告诉我们送的是哪些内容。
生:是从黄鹤楼送走的。
师:告诉我们送的地点。
生:送孟浩然去杨州师:送的目的地。
生:送的孟浩然。
师:黄鹤楼了解吗?说说看。
生:三大名楼之一。
生:我来补充一下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生:它分古楼和现楼。
古楼是三十多米,现楼是五十多米。
生:在武汉。
师:知道了地点,而且在长江边上。
百闻不如一见,一起去看一下。
(课件出了问题)师:不要紧,看来这天下名楼是一时看不见,没有关系,我们来说说广陵生:广陵师:是的,广陵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师:黄鹤楼也好,杨州也罢,我们所说的黄鹤楼就在长江与武汉的交口处。
如果地理位置我们了解了,学习古诗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如果了生:孟比李大十二岁。
师:不仅仅是大了十二岁,而且名气也很大,李白当时还是新秀。
生:孟浩然送了李白一幅画。
师:古诗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
能说说诗的意思生:李白送孟浩然去杨州师:下面我们从具体的诗句当中来看看李白送别好友时真挚的感情。
读得时候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生自读。
师:老师看你读得有滋有味的,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指名读。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案教学设计执教: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张立军评析: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康静涵教学设计说明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教师简介一、教学设计说明返回本页页首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
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
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
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
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
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一 (2)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一一、质疑导读板书“李白”(旁打?)师: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生:他的祖籍在今甘肃秦安附近,五岁迁居四川江油县,还可算是我们老乡呢!(众笑)生:李白留下了上千首诗篇,有《静夜思》《蜀道难》、《秋浦歌》……生:我们学过《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即兴背诗)师:孩子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生齐呼:《赠—汪—伦》(抽生板书课题,给“伦”注音,并教读)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设计思路:运用“立体教学模式”“提问式”开讲艺术,将学生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引向新内容的学习,既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立体探究师:孩子们提了不少好的问题,在学习诗歌时还会发现新的问题,怎么解决呢?生齐:自己解决!师:行!老师有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现在推荐给大家。
出示“学习建议”:自由组合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限时八分钟。
1、朗读法:朗读全诗,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读出重音、节奏;2、绘画法:选择自己有理解的诗句作画(注意不与插图雷同),并作解说;3、领悟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词语或诗句做深入研究,结合所查资料仔细玩味,写出体会。
(生自主合作学习,师巡视、参与)(设计思路: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生:还是我们朗读组的先来吧!然后较有感情地读了一遍。
师: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
又一生自告奋勇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生:我是绘画组的,但我认为读不该是朗读组的专利,大家请看这幅画——他边指图边解释道: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师:上课吧!刚才背的一些送别诗,在动脑过程中,相信你们一定感受到了蕴含其中的真情。
可以说自古重离别,可以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
让我先来看一首诗,这就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生: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师:说的真好,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字是?生:之师:之是什么意思呢?生:去。
师:是去的意思,还可以说是到的意思。
那孟浩然到广陵去了,那谁来给他送别?生:李白。
师:就是本诗的作者,唐朝大诗人李白。
师:你们知道送别的地点在哪吗?生:黄鹤楼。
师:非常聪明的孩子。
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
古人啊,将它这样写。
我们都知道,右半部分是鸟过去呀,人们把长尾巴的鸟叫做鸟。
我们大家看左半部分,有谁认识这红色的字?(que隺)对了,猜猜什么样的鸟叫que呢?大胆的猜。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意思师:太对了,那说到这,你对这个鹤字有什么样的印象啊?生:我觉得是既长又短。
师:既长又短,好像有点不太合情理,是吗?你的意思是什么?生:左半部分()让它尾巴很长,所以()师:它的尾巴应该是不长不短。
从字形当中我们就好像感受到了它的美丽。
它呀确实是一种让人喜爱的鸟。
它的鸣叫声震九天,它的舞蹈雅致翩翩,在咱们中国民间早就被定为仙鹤。
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
诗人最后还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那我们再来自由的读一读诗题吧,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好,让我们把书打开。
100页,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生: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
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第二句。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张立军教学实录打破常规改革教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执教: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第三小学张立军评析:北京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康静涵一、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古诗两首》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因此,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
在两首诗的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第二首古诗相对而言易于理解,部分学生在学前就有接触。
就本课而言,有学习第一首诗的基础,所以应发挥这一优势,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深入诗文的意境,让学生对古诗词有升华理解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课堂上,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两首古诗,如说一说、读一读、画一画。
这样,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的兴趣,令学生利用各种方式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更为学生品味诗句意境及理解后的再创造架起了一座桥。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对某些难点会形成不同意见,产生分岐的理解。
他们是辩论会的辩手,讨论会的论者,教师则是辩论会的主席,既要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又要在重点、难点之处,适时点拨指导,恰当地梳理问题,使学生在从辩到悟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如,第二首诗中“含”的意思在全诗中至关重要,对学生来讲,在带入句中理解时又堪称难点。
在教学中,对“含”字的理解要走几个回合。
“含”的本意是包含,但理解至此只能是本义,教师要帮助学在字的本义与诗句意境的融合中加深对“含”的认识。
根据图画想一想诗人的位置,想一想诗人凭窗眺望的情境,从而升华对“含”的认识。
就古诗学习而言,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依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入情入境,加强有感情的朗读。
如在第一首诗中引情入境,激情朗读,大体可分五步:第一,自读自学诗文,初步想象景象;第二,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感知瀑布的气势;第三,学生边理解边想象边朗读,依据诗句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读出气势;第四,欣赏有关庐山瀑布景象的录像片,诗画结合,引导学生融入意境;第五,结合图像及理解达到变感情朗读为有创造性的朗诵。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还要注意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杜甫两位诗人的资料。
课后,收集两位诗人的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信息量的交流。
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为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师: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现在,请你们自由背诵你最喜欢的那一首。
(学生纷纷自由背诵)[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师:谁愿意先背一首生:“泉眼无声惜细流……”师:你能告诉大家背的是哪一首吗生:《小池》。
师:背得不错。
谁能比他的声音更宏亮生:“春种一粒粟……”师:你背的是哪一首(生沉思)师:谁来提示他生:他背的是《古风》。
师:对,背诗还要记住诗名。
还有谁想背生:我背《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师:刚才听了几个同学的背诵,她的声音是最洪亮的。
(学生举手踊跃,又一位同学背诵。
)师:不错。
今天我们还能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李白的,一首杜甫的。
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这两位诗人有了哪些了解[注意了课内外结合,教师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学会这两首古诗。
〕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
师:李白呢生:李白被称为“诗仙”。
师:人们对他们的诗篇喜爱之极,所以给他们这样的称号。
还知道别的吗生:我知道李白多少岁死的……(众人笑)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还了解些什么生:我知道李白写了九百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
知道杜甫吗生:杜甫一生不得意。
师:他一生是在穷困和战乱中度过的,但这一首诗却是在他心情愉快的情况下写的,这在他一生中也是很少见的。
这一次,李白畅游庐山,写下了《望庐山瀑布》。
(同时板书)师:我们已经学过《瀑布》一课,在叶圣陶先生的笔下,瀑布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
李白是怎么描写庐山瀑布的呢请同学拿出自学提纲。
(打出投影片)谁来读一读(生读自学提纲。
自学提纲:1.读一读这首诗,想一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生”“遥”“川”“疑”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师:打开书,翻到51页。
按照自学提纲一步一步地学,学完一道题再学一道题。
(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又读,有了进步,群体练读。
)(公开课上再次给读得不够的学生以时间,让其练读,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教风朴实。
)师:就这样边说边读,还有读懂的内容吗生:我把整首诗都读懂了。
师:可以说印象最深的那句。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是说瀑布从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飞快地流下来,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的。
师:他有一个词理解得非常准确,知道是哪个词吗[启发学生注意听,及时发现同伴的长处。
同时,不追求统一的答案,注重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生:……“飞”,他说的是飞快的意思。
师:不错,对刚才那位同学的解释有不同的想法吗生:“三千尺”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张。
师:那你想怎么说生: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大约有三千尺那么高,就像银河从天的最高处落了下来。
师:他也有一个词补充得好……生:“好像”!师:对。
就是这个“疑”字,还有不同的说法吗生:“好似”。
生:“可能是”。
生:“如同”。
生:“就像是”。
师:都可以。
这瀑布就像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多么壮观!自己读一读这两句,想象一下瀑布奔腾而下的气势。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
)师:谁再试试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读得好!再现了瀑布宏伟的气势。
齐读这两句。
师:不错,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何等壮观。
这里,诗人为什么用上了“疑”字呢(板书:疑)生:不是真有银河从九天上落下来,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所以用上了个“疑”字。
师:对,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诗,《静夜思》中,好像也有这样的笔墨。
“床前明月光……”(温故而知新。
这里不但扎实地解决了“疑”字,而且通过运用,使学生感悟到李白诗词的风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生:(一起接背)“疑是地上霜。
”师: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词特有的风格。
想象这景象,自己带着感情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自己有感情地读)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读懂的内容,还有什么不懂的吗生:为什么这里说“疑是银河落九天”,而不说“像是银河落九天”师:谁帮他解决生:因为“疑”就是像的意思。
师:(转向提问的学生)你比较一下,同一个意思,用哪个字好呢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想象力。
生:用“疑”更好。
生:为什么“生紫烟”的“生”不用升起的“升”[这两个问题提得多好!质疑环节得到落实。
值得称赞的是,对学生的提问,老师发动全班同学思考,解答,不包办代替。
]师: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怎么想(板书:生)生:因为这里还有产生的意思,所以用学生的“生”。
师:对,可以综合着理解,先产生而后升起。
明白了吗(学生会意点头)师:随着大家的想象,我们眼前就出现了这样的景象,千丈青山衬着一道银白的瀑布,这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
这么壮观的景象只有远望才能一览无余。
那么该怎样读这首诗呢请你们想象这景象,自己放开声音读一读。
(学生自由练谈,指名读。
)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这景象生:(齐喊)想!(放录像,同时点出画面中的“生紫烟”、“挂前川”。
)师:现在,你们面前就是庐山瀑布,你们想不想做一回诗人,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呢(再次练读)师:做诗人还可以自然些,你们可以加上适当的动作来吟诵,能背下来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学生有表情带动作地练读统背,后集体背诵。
)师: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很壮美的图画。
那么《绝句》又会把我们带入到怎样的情景中呢你们自己读几遍第二首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学生自由练读)师: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比如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还有什么别的方法都可以试一试。
[这一环节彻底放开了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受到他们的欢迎。
](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方式自学《绝句》,老师巡视指导。
)师:画画的同学可以继续画,选用其他方式的同学能先汇报一下吗生:我用说的方式。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终年不化的积雪……师:谁能帮忙生:应该说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
师:(转向前—学生)可以这么说吗生:可以。
师:请你继续。
生:门口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不错。
其他同学想一想,如果把“含”字的意思加进去,可以怎么说生:在翠绿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鹏在自由自在地唱歌……师:描述得非常生动。
生:一行白鹭悠闲地飞上了蔚蓝的天空。
从窗口望去,远处的西岭上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的东吴去的船只。
师:(赞许地点头)理解得好。
谁知道“含”的本义是什么生:(抢着答)包含!师:刚才这个同学的描述好在哪儿(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同时加深了理解。
)生:他说得自然生动,不死板。
师:对,这样解释就把诗的意境描述出来了。
还有用其他方式汇报的吗生:我用读的方式……师:画画的同学停下笔来,我们一块儿来欣赏。
生:(大声)“两个黄鹂鸣翠柳……”师:两只小鸟欢叫跳跃,这句诗该怎么读呢你们试一试。
(学生自由练读)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一生读)师:对前两句,有没有不同的读法生:(轻快地)“两个黄鹤……”师:(赞许地)好啊!连诗人愉快的心情都读出来了。
大家再试一试。
(学生再次自由练读)师:这景象在同学的笔下也已经画了出来。
谁来展示(实物投影展示一学生的简笔画)[这几个回合中,老师的激励语言很精彩,学生学得很开心。
]师:请你用诗句描绘一下你的画。
生:(指着画上的景物)这是“两个黄鹤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
师:那诗人在哪儿呢(众人笑)生:(沉思片刻)诗人应该在房子里。
师:干什么呢生:在望着窗外的景象做诗。
师:(满意地点头)你真正理解了“窗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