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80课时)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80课时)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内容本课程是一门机械通用工种具有实践的技术基础课。

内容包括:技术测量基础、公差配合与检测、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与检测、尺寸链、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等。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全面掌握机械高级技师所需要的技术测量、光滑圆柱形结合的公差配合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表面粗糙度、尺寸链和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使学生掌握光滑圆柱形结合的公差与配合的有关尺寸、孔和轴的概念;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尺寸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计算关系;掌握公差带组成要素(标准公差、基本偏差)及其代号,并会查阅有关表格;掌握有关配合的种类、基准制以及配合中的间隙和过盈的计算;掌握未注公差尺寸的判断原则;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一般选用。

使学生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分类项目及符号(代号)的含义;掌握形位公差的标注含义;掌握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独立原则、相关原则)。

使学生了解形位公差的理想要素、实际要求、被测要素、基准要素、单一要素;了解形位公差的公差带形状、公差带大小、公差带方向和公差带位置;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对最小条件在评定形位误差中的应用)。

使学生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表面特征代[符]号及其标注的含义。

了解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了解表面粗糙的评定参数;了解取样长度及评定长度的数值;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及一般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Ra)值;了解表面光洁度与表面粗糙度的转换原则。

使学生掌握常用结合件的公差与检测,并会查阅相关的表格。

使学生掌握技术测量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教学要求:1、了解互换性概念。

2、懂得标准化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互换性2、公差与检测3、标准化教学建议:1、强调从事机械制造的高级技术工人必须懂得公差与配合。

2、如条件许可,可结合本校(厂)典型的产品,讲述互换性的重要性第二章技术测量基础教学要求:1、理解计量单位与量值的传递。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sdau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sdau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学分:1.5 总学时数:27理论学时:27 实验学时:单独设置面向专业:农机,机师,交通运输大纲执笔人:赵泽超大纲审定人:赵立新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基础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该学科将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有关知识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

从事机械工程的技术人员应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因此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列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有关几何量公差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几何量公差、标准化以及计量学的基本知识。

深刻领会上述几方面在实现发展互换性生产、保证产品质量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确切理解有关公差标准的基本术语和定义,掌握标准的内容和特点。

初步掌握选用公差、进行精度设计的基本原则。

3.学会几何量的测量方法,具有正确处理测量数据的初步能力。

3.课程教学改革总体设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量多介绍些学生工作以后实际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因此,加强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实际应用知识的讲授,通过录像、照片和多媒体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理论教学绪言(1 学时)第一节:互换性概述互换性的含义、分类及其在机械制造业的作用;公差的初步概念。

第二节:公差与配合标准发展简介标准发展简介;我国标准发展简介。

第三节:计量技术发展简介长度测量基准;计量技术发展简介;我国计量技术发展。

第四节:优先数与优先数系优先数与优先数系的作用;优先数系基本系列;派生系列;复合系列。

本章重点、难点:1.互换性的概念。

2.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建议教学方法:结合生活和实际生产中的例子,引导学生建立互换性的概念和作用,掌握优先数与优先数系的应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编码:ME05035Code: ME05035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Course Title: Fundamentals of Interchangeability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类别:学类核心Course category: Core Course in General Category学分:2Credit(s): 2开课单位: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Offering College/School: College of Mechanical &Vehicle Engineering课程描述:本课程是机械工程大类中各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的核心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是数字化设计、制造与检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联系设计类与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也是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的桥梁。

本课程之前应开设机械工程图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基础课程,其后续课程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制造装备设计等专业课程。

本课程涵盖几何量公差、及其误差检测等两大方面的内容,将标准化和计量学中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涉及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生产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检测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在机械工程领域中,是设计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等技术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更是质量检测与质量控制工程师必备的核心知识与技术。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获得机械精度设计与几何误差计量检测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和提升分析解决复杂机械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相关标准与技术资料进行产品或零部件设计、产品或零部件的生产组织与工艺管理、质量控制与检测等方面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与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

Course description:This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re course and a technical base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in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 course is one of the core content in digit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testing technology. it is not only a bond between mechanical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courses, but also a bridge linking the basic courses and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Before taking this course, these basis courses such as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graphics, 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Mechanical design should be finished, and its follow-up courses includ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design and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This course covers two parts of geometric variable tolerance and its error detecting, and it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related contents on standardization and metrology, relates to the theory or knowledge of mechanical design,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checking. In the field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hecourse offer the basic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design engineer, process engineer and technicians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the course content is the core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for quality inspection and quality control engineers required.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acquire the basic theories,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basic skills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foster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ies such as analyzing and solving complex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utilizing the relevant tools and pract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utilizing the relevant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data to design the machining product ,or components and parts and its produc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quality control and checking , and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课程内容(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具有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所需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内学时:40学时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

其目的与任务在于使学生初步掌握互换性生产的原则与选用;掌握有关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掌握几何量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应用公差标准及掌握测试技术打下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标准化和互换性的基本概念及有关的基本术语及定义;2、基本掌握本大纲规定的几何量公差标准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应用原则;3、初步学会根据机器和零件的功能要求,选用公差与配合;4、能够查用本课程讲授的公差表格和正确标注图样;5、建立技术测量的基本概念,了解基本测量原理与方法和初步学会使用常用计量器具,知道分析测量误差与处理测量结果,会设计检验圆柱形零件的量规。

(三)本课程的重点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概念;形位公差及公差带;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指标;计量器具的选择;工作量规的设计;齿轮与齿轮副各项误差的基本概念;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四)本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知识,因此必须安排在“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金工实习”、“机械原理”等课程之后,同时又需要具有部分设计知识以便学生加深理解和把本课程的知识应用于设计,丰富图样标注内容,达到正确设计的目的,因而最宜安排与“机械零件”课程并行,但应保证零件课程设计顺利进行。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运用本课程所学知识,特别是正确地选择公差,还必须在后继课程(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加深和进一步巩固。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32学时)第一章绪论(1学时)主要内容:互换性概述;实现互换性的条件。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80603X10课程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Exchangeability and Measurement Techn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32/2 (其中实验学时:6学时)先修课程:应在机械制图、金属工艺学及金工实习等课程教学环节之后;在机制工艺学和机械设计之前或与之平行。

适应专业:机械类各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教材: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第二版),李必文等,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2.08教学参考书: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第2版),孔庆华等,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9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

它具有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同时兼备基础课及其它技术基础课教学过渡到专业课教学的桥梁作用。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与一定的实践能力,为进一步应用公差配合标准及掌握测量技术打下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机械设计和制造中有关精度设计问题的处理原则与应用。

具体要求为建立互换性、标准化和几何量测量的基本概念;熟悉有关公差与配合的国家标准内容及选用的原则和方法;能正确表达图样中与加工精度有关的技术要求,为合理制定工艺规程打下基础;初步掌握几何量测量概念和测量方法,了解测量误差的分类及数据处理原则;了解几何量参数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初步学会测量几何量参数的基本技能,具有初步正确使用通用测量器具以及处理测量数据的能力。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验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它在完成测量技术教学方面具有独立作用。

基本要求是:原理清楚,方法正确,数据准确,报告工整。

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三个实验(见下)1.尺寸测量和表面粗糙度的测量;2.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测量;3.齿轮的测量。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大纲修订单位:机械工程学院机电工程系执笔人:丛树岩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2.课程英文名称:Compatibility and measure the technique foundation3.使用专业:交通运输4.总学时:3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验4学时)5.总学分:2学分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

掌握各种结合件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基础知识。

为后继课程打下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设备维修等工作中能够合理应用公差与配合标准,能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目的、任务。

掌握互换性的概念及其意义、互换性的条件。

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与技术测量发展概况,了解优先数和优先数系,明确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0.5学时)第二章尺才公差与圆柱体结合的互换性1.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3.5学时)掌握有关尺寸、公差与偏差、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熟练掌握基孔制、基轴制、公差与配合图解、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盈的计算。

重点:确定基准制、公差等级与配合种类的方法。

2.标准公差系列和基本偏差系列 (2学时)掌握标准公差的制订原则,理解轴的基本偏差的制定和孔的基本偏差换算规则。

理解一般、常用和优先使用的公差带与配合的标准化。

重点:新国标规定一般、常用和优先使用的公差带与配合意义,为选择公差带与配合作必要的准备。

3. 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2学时)掌握基准制的选用、公差等级的选用和配合的选用的原则、方法。

熟练掌握基孔制与基轴制的选用、公差等级的选用及配合选用的方法。

当给定配合的间隙或过盈范围,要求能熟练地确定孔、轴公差带与配合代号。

第四章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1.形状公差和误差(3学时)掌握有关要素的概念;形状公差、形状误差的定义。

互换性及测量技术-智能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互换性及测量技术-智能制造-课程教学大纲
(4)会计算各类较复杂的形位公差公差原则计算。。
(三)重点与难点
(1)互换性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实际案例分析
(2)互换性形状和位置公差的标注
(3)互换性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在设计具体零部件的设计依据。
第四单元 表面粗糙度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与检测
(4)会对零部的尺寸精度件进行配合设计和计算。
(三)重点与难点
(1)互换性尺寸公差与尺寸配合的实际案例分析
(2)互换性尺寸公差与尺寸配合的标注
(3)互换性最大和最小原则的使用依据
第三单元 形状和位置公差与检测
第四章几何公差与检测
(一)课程内容
(1)理解各种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的特征及应用;
(2)理解形状公差和位置公差与尺寸公差两者之间的关系;
2-1能运用相关科学原理,识别和判断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机械产品设计、制造和运行控制等有关的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4-2能够根据对象特征,选择研究路线,设计实验方案。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开发、选择或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实现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选课建议与学习要求
《互换性及测量技术》是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二年级的一门专业课程模块选修课,要求学生具有机械制图的基础知识,能识别轴系列、盘系列、叉系列和箱体系列等零部件的装配图和零件图。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
(一)课程目标
类型
序号
内容
知识目标
1
能识别和判断复杂互换性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和参数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教学教案(全)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1.2 互换性的概念1.3 测量技术的发展1.4 课程目标与要求第二章:互换性原理2.1 互换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2 互换性的基本原理2.3 互换性的分类2.4 互换性与测量误差的关系第三章:测量技术基础3.1 测量的基本概念3.2 测量方法的分类3.3 测量器具与测量系统3.4 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四章:尺寸测量4.1 尺寸测量的基本概念4.2 尺寸测量的方法与器具4.3 尺寸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4.4 尺寸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五章:形状和位置测量5.1 形状和位置测量的基本概念5.2 形状和位置测量的方法与器具5.3 形状和位置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5.4 形状和位置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六章:表面质量测量6.1 表面质量的概念与分类6.2 表面质量测量方法与器具6.3 表面质量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6.4 表面质量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七章:温度和湿度测量7.1 温度和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7.2 温度和湿度测量方法与器具7.3 温度和湿度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7.4 温度和湿度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八章:力学性能测量8.1 力学性能测量的基本概念8.2 力学性能测量方法与器具8.3 力学性能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8.4 力学性能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九章:电性能测量9.1 电性能测量的基本概念9.2 电性能测量方法与器具9.3 电性能测量误差及其减小方法9.4 电性能测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第十章:测量不确定度评定10.1 测量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10.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10.3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达与传播10.4 测量不确定度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与案例分析第十一章:非接触测量技术11.1 非接触测量技术概述11.2 光学非接触测量技术11.3 激光测量技术11.4 红外测量技术第十二章:三坐标测量机及其应用12.1 三坐标测量机的基本原理12.2 三坐标测量机的结构与操作12.3 三坐标测量机的应用案例12.4 三坐标测量机的维护与保养第十三章:测量数据处理与控制图应用13.1 测量数据的预处理13.2 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13.3 控制图的基本原理与应用13.4 过程能力分析与改进第十四章:质量管理与测量技术14.1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14.2 测量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14.3 统计过程控制(SPC)14.4 质量改进工具与技术第十五章:现代测量技术与发展趋势15.1 现代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15.2 自动化测量技术15.3 数字测量技术15.4 网络测量技术15.5 未来测量技术的发展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的教学教案,涵盖了互换性原理、测量技术基础、尺寸测量、形状和位置测量、表面质量测量、温度和湿度测量、力学性能测量、电性能测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非接触测量技术、三坐标测量机及其应用、测量数据处理与控制图应用、质量管理与测量技术以及现代测量技术与发展趋势等十五个章节。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40课时)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基础》教学大纲(40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计量单位与量值的传递。 2、掌握计量器具的使用。 3、确立误差的概念。 4、初步应用数学原理进行数据处理。 教学内容: 长度与角度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计量器具与测量方法。 测量误差。 测量数据处理。 教学建议: 1、讲解本章内容要提前准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计量仪器、工具和典型的机械零部件。 2、这部分课程将涉及概率论的有关知识,请提前做好准备。 3、上好习题课,为以后各章节数据处理奠定好基础。
第三章尺寸的公差、配合与检测 教学要求: 1、掌握有关尺寸(尺寸、基本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孔和轴的概念。 2、掌握有关尺寸偏差、尺寸公差的概念及其与极限尺寸的计算关系。 3、掌握公差带组成要素(标准公差、基本偏差),掌握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代号,会查阅有关表格。 4、掌握有关配合的种类。 5、了解公差与配合标准的一般选用。 6、熟悉尺寸测量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1、 基本术语定义。 2、尺寸公差与配合。 3、尺寸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4、尺寸的检测。 教学建议:
5、形位公差的选择。 6、形位误差的检测。 教学建议: 1、讲解本章时应以识读标注为主。为此应讲清形位公差的分类项目及符号。 2、形位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是一个难点,应利用挂图、教具或实物进行讲解。 第五章表面粗糙度 教学要求: 了解表面粗糙度对机械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了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 3、掌握表面特征代[符]号及其标注的含义。 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及一般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表面粗糙度(Ra)值。 教学内容: 1概述。 2、表面粗糙度的评定。
3、表面粗糙度的选用与标注。 4、表面粗糙度的检测。 教学建议: 1、本章教学的重点是能看懂图样上的表面粗糙度标注及其含义。 2、阶段表面光洁度仍有所应用,对表面光洁度与表面粗糙度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原则,应使学生有所了解。 第六章圆锥和角度公差与检测 教学要求: 熟悉圆锥公差及其应用。 熟悉角度公差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圆锥与圆锥的配合。 圆锥公差及其应用。 角度公差及其应用。 教学建议: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编 陈于萍 周兆元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7.10
三、考核形式和试题结构
本课程采用笔试形式,分为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进行;试题包括:填空、解释标记、判断、计算及简答。
四、确定学科成绩的构成,平时成绩、实操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
平时成绩30%,实操成绩10%。
5、具备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二) 实验教学要求
使学生了解几何测量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接受测量技能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初步处理测量结果以及拟定测量方案的能力。
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验,不得空缺。实验前预习实验指导书,实验后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成绩作为课程成绩一部分。实验分组进行,每组人数8—10人。
二、 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机械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精度设计的基本步骤、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2、掌握基本几何量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国标的基本内容,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间的关系。具备初步设计几何量精度的能力。
(4)角度与圆锥结合的精度设计
基本术语及其定义,角度、圆锥公差与配合的标准及其应用,角度和圆锥配合的精度设计。
(5)尺寸链
尺寸链的基本概念,用完全互换法计算尺寸链。,用分组法、修配法和调整法保证装配精度。
(一) 重点内容:基本术语的定义、公差带标准及其原则
(二) 难点内容:公差带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是教学计划中联系设计课程与工艺课程的纽带,是从基础课学习过渡到专业课学习的桥梁。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讲课、作业、大型作业、实验和考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
1.了解精度设计与检测的重要性及其关系,并建立精度设计与检测的概念;
2.了解互换性与标准化的重要性,并建立互换性与标准化的概念:
第三部分 各章节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1.绪论
精度设计与检测的概念和意义:课程的研究对象;几何量、加工误差、几何量公差和几何量精度设计:标准化的概念及其作用;互换性与公差和标准化,互换性的实现与几何量精度设计与检测;精度设计应遵守的原则:课程的内容体系。
2、上篇 几何量精度设计基础
(1)尺寸精度设计
3、中篇 几何量检测基础
(1)几何量测量基础
测量过程和测量要素,长度、角度量值的传递,测量方法和计量器具,测量误差及其处理。
(2)基本几何量的检测
孔、轴实际尺寸的检测,形位误差的检测,表面粗糙度的检测,圆锥角的检测。
(3)光滑极限量规
光滑极限量规的功用与分类、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原理、光滑极限量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形尺寸公差带和各项公差。
6.基本几何量的检测 2
8.尺寸链 6
9.光滑极限量规设计 2
10.常用结合件的公差设计与检测 4
11.圆柱齿轮的精度设计与检测 8
12.键与花键联结的精度设计与检测 2
总计 54 2
二、教材的选择和使用
教材: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一)重点内容: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二)难点内容: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4、下篇 典型零件的精度设计与检测
(1)滚动轴承与轴颈、外壳孔配合的精度设计
滚动轴承使用要求及其内、外圆公差带标准、轴颈与外壳孔上影响滚动轴承使用要求的因素及其控制与标准化,、轴颈与外壳孔的几何精度设计。
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极限与配合标准及其应用、尺寸精度设计的内容和方法。
(2)形状和位置精度设计
基本术语和定义以及形位公差项目、形位公差带标准及其应用、公差原则、形位精度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3)表面微观形状精度设计
基本术语和定义以及表面微观形状公差项目、表面粗糙度标准及其应用、表面微观形状精度设计。
第二部分 教学媒体和教学过程说明
一、 学时分配(每学期按18周安排)
教学内容 理论课学时 实验课学时 复习考试学时
1.绪论 2
2.测量技术基础 4
3.形状和位置精度设计 8
4.表面微观形状精度设计 4
5.圆锥与角度公差与检测 4
(2)圆柱螺纹结合的精度设计与检测
螺纹结合的使用要求,普通螺纹的牙型、基本牙型和主要几何参数,普通螺纹几何参数偏差对其使用要求的影响和控制、,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标准,普通螺纹的精度设计,普通螺纹的检测。
(3)圆柱齿轮的精度设计与检测
对齿轮传动的使用要求,齿轮上影响其传动使用要求的主要误差及其评定指标与检测,齿轮评定指标的控制——齿轮公差与极限偏差及其标准化,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设计。
1、掌握机械精度设计的基本概念、精度设计的基本步骤、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
2、掌握基本几何量线性尺寸、角度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的基本概念及有关国标的基本内容,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间的关系。具备初步设计几何量精度的能力。
3、了解典型零件及传动件的精度设计基本知识。
4、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调整和使用。
3、了解典型零件及传动件的精度设计基本知识。
4、了解常用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调整和使用。
5、具备对机械零件的一般几何量作技术测量的初步能力。
三、 课程的适应专业
适用专业:机械类、仪器仪表类
四、 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的层次
(一) 理论教学要求
3.了解精度设计与公差、互换性和标准化的关系:
4.掌握本课程中公差标准的基本术语和定义、主要内容和应用方法;
5.掌握精度设计的原则,初步掌握精度设计的方法:
6.初步了解基本测量理论和检测原理,熟悉各种基本几何量的检测方法,初步学会使用常 用的计量工具。
总之,本课程的续课程的教学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锻炼,则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和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4)键与花键联结的精度设计与检测
单键联结的精度设计与检测,矩形花键联结的精度设计与检测,圆柱直齿渐开线花键的精度设计与检测。
(一)重点内容:齿轮精度的设计及检测
(二)难点内容:齿轮精度的检测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08-06-18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来源:
编写人:李少江 编写时间:2008.3.2
(2008年3月审定)
第一部分 课程说明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仪器仪表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其任务是使学生初步掌握有关了解互换性生产原则及公差与配合的规律与选用;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圆柱结合精度设计原则及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能够掌握零件精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在结构设计中合理应用公差标准打下基础,为后续精密机械零部件设计课及仪器类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五、教学和实验设备建议
多媒体教室、立式光学比较仪、立式测长仪、干涉显微镜、光学齿轮卡尺、三坐标测量机等。
五、 其它安排与说明
理论课采用讲授、作业、辅导、测验等手段,测验有两次。第一次是在尺寸公差讲完后,测互换性原理和尺寸公差应该掌握的内容。第二次是在表面粗糙度后进行,考核形位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的主要内容,因为这四章是国家的基础标准,应该重点掌握。测验在课外进行,公差实验采用单独考查,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成绩评定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