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自有人类以来真正的教育革命

合集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陶行知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陶行知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一、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

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期师资训练班,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

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

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

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

直到1970年逝世,享年52岁。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他一边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一边坚持教育科学研究。

一生写下了41本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1200多篇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其中较著名的有:《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等。

他生前是乌克兰共和国的功勋教师、原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二、主要教育思想(一)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2023年孙中山的名言

2023年孙中山的名言

2023年孙中山的名言2023年孙中山的名言11.本互助博爱之精神,谋团体永久之巩固。

2.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3.学者贵知其当然与所以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4.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5.以吾人数十年必死之生命,立国家亿万年不死之根基,其价值之重可知。

6.人类要在竞争中生存,便要奋斗。

7.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8.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

9.政治良否,视人与法。

10.政治是运用国家的;国家是实行政治的。

11.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12.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13.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14.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15.政治良否,视人与法。

16.努力向学,尉为国用。

17.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18.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19.危难无所顾,威力无所畏。

20.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2023年孙中山的名言21.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2.本互助博爱之精神,谋团体永久之巩固。

3.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4.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5.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6.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7.疾风然后知劲草,盘根错节然后辨利器。

8.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

9.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10.政治是运用国家的;国家是实行政治的。

11.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12.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

13.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待明日。

14.看花容易绣花难15.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

16.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17.我一生的嗜好。

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

18.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民权主义》19.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1958年的“教育革命”

1958年的“教育革命”

1958年的“教育革命”在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中,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所谓“教育革命”。

这年的“教育革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开展红专大辩论,用当时流行的“插红旗”“拔白旗”的方式,在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同时,组织学生编教材、编讲义;二是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大搞不同形式的勤工俭学,在“大跃进”高潮中发展到组织师生大炼钢铁,大办各类工厂;三是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办教育,实现各类教育的“大跃进”,特别是不顾条件开办一大批高等院校。

“破除对资产阶级专家的迷信”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是为“大跃进”作最后动员的一次会议。

在会议的讲话中,毛泽东多次讲到“插红旗”“拔白旗”的问题。

他在5月8日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学列宁,要敢于插红旗,敢于标新立异。

当然,标新立异也有两种,一种是插红旗,是应当的,如列宁向第二国际的标新立异,另插红旗。

旗帜横竖都要插的。

一个合作社、一个生产队,就有一面旗帜。

无产阶级不插红旗,资产阶级就一定会插白旗;与其让资产阶级插,不如无产阶级插。

不要留空白点。

资产阶级的旗子,我们要拔掉它,要敢插敢拔。

5月20日的讲话中,毛泽东又专门讲到了“插红旗,辨风向”的问题。

他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插旗子,不是红旗,就是白旗,或者是灰色的旗子;不是无产阶级插红旗,就是资产阶级插白旗。

现在有少数落后的合作社、工厂、机关、学校,它们那里不是红旗,而是白旗或是灰旗。

我们应当到落后的地方走一走,发动群众,贴大字报,把红旗插起来。

毛泽东在讲话中虽然没有指明红旗和白旗是什么,但八大二次会议结束时《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把总路线的红旗插遍全国》的社论,实际上把什么是红旗说得很明白了。

“红旗”就是总路线,也就是搞“大跃进”,就是多快好省;“白旗”者,乃与总路线、“大跃进”相抵触的思想观点及人和事,就是所谓的“观潮派”“秋后算账派”。

“红旗”与“白旗”的区分,就在于要不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要不要、能不能把事情办得快些好些。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自有文明史以来 (2)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自有文明史以来 (2)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自有文明史以来简介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有着独特的见解。

从马克思的角度出发,本文将探讨人类社会自有文明史以来的一些关键议题。

人类社会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本质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到生产力的推动,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社会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发展,而生产关系却不能跟上这种变革的步伐。

这导致了矛盾的产生,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变是一种必然性。

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历史规律,驱动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在马克思的眼中,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这些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

马克思的理想社会根据马克思的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将最终演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成为全体人民共有的财产,人们将共同管理和控制生产资料。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不再存在剥削和压迫。

这样的社会将创造条件,使每个人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境地。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剥削人民的体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据着生产资料的控制权,而工人阶级则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原始积累,即通过殖民、奴役和压榨他国的劳动力来积累财富。

这种不公平的积累方式使得社会不平等不断加剧,财富和权力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此外,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了超过工人所得的利润。

这种剥削的存在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的不平等日益加深。

马克思对社会变革的呼吁马克思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有了教育,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必然有教育。

教育是在人类生存和劳动过程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

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万能的,教育也是一样的,前段时间读了辽宁本溪教育专家徐世贵教育论著,非常认同一段话:教育的作用不可无限制夸大,也不能无限制缩小,它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就人材,又可以扼杀人材,所以,应该客观看待之。

中国自夏、商、周以来,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礼记·学记》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孔丘继承了这种重教的优良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是建立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的。

孔丘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

孔丘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没有多大差别,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用,才造成人的发展有重大差别。

有的人缺乏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那是因为没有受教育而且处于恶劣环境影响之下。

为了使人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就要特别重视教育。

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孔丘认为人要发展,教育条件是很重要的。

人一生中的任何发展阶段,教育都是最重要的,哪一阶段缺乏教育,哪一阶段就要落后以至发生偏差。

特别是人的早期教育,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尤其重要。

他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少儿时期通过教育养成的智能,犹如天生自然一样。

他还主张人应当终生不断受教育,这样才使知识的掌握和道德的修养不至于停顿、倒退,这个学习教育过程贯穿整个人生。

从“习相远”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应受到重视。

要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主张“里仁为美”,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交往的选择,主张“就有道而正焉”。

努力学习名人名言

努力学习名人名言

努力学习名人名言努力学习名人名言11.革命军的责任是要把不平等的世界打成平等的。

——孙中山2.给人金钱是下策,给人能力是中策,给人观念是上策。

3.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4.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

——钱三强5.富就富在不知足,贵就贵在能脱俗。

贫就贫在少见识,贱就贱在没骨气。

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7.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王阳明8.航海远行的人,比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

——李大钊9.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10.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便是改变自己。

——梭罗11.奋斗之心人皆有之。

——李叔同1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13.活鱼会逆流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14.即使现在,对手也不停地翻动书页。

15.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孙中山16.计较眼前的`人,会失去未来。

17.假如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18.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

——马尔顿19.脚跟立定以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

——萧伯纳20.凡事欲其成功,必要付出代价:奋斗。

——爱默生21.奋斗是万物之父。

——陶行知22.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歌德23.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更新,它的视影不断变化。

——雨果24.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25.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

——爱因斯坦26.发明的秘诀在于不断的努力。

——牛顿27.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

——鲁迅28.奋斗以求改善生活,是可敬的行为。

——茅盾29.生命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精品]读书札记:读“第二次教育革命”

[精品]读书札记:读“第二次教育革命”

读书札记:读第二次教育革命读书札记:读第二次教育革命梁恕俭欧洲18世纪后半叶出现了由校园、课程、教材、职业教师、课堂教学、考试等主要元素组成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校,称为第一次教育革命。

现代教育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正如美国教育学家施瓦布所说:课程领域已步入穷途末路,于是第二次教育革命提上日程。

《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义的回答》一书张卓玉认为,从以知识为起点的教育走向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这场革命力图使教育从成人为学生设定的世界回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从作为认知结果的知识体系回到认知过程的真正起点,从过去和未来回到现在。

现行的教育中,学校在传授知识时,是单纯的机械的,没有让学生在接受这个知识时认识它的作用,也就不能够学以致用。

学校,在这个社会中渐渐地与周围的体系脱离开来,形成了一个孤岛,使得学校与自然、教育与社会隔离开来。

学生在没有任何选择权的状况下被动接受知识,必然没有自我。

知识不能脱离它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意义在于应用,所以那些遥远的说教在学生看来是枯燥乏味的;学校则把教育与自然、社会隔离开来,把丰富的、学校自身无法替代的教育资源与教育契机拒之门外,力图自己独立承载全部的教育任务,所以学校受到的误解、抱怨、批评越来越多;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快乐,学习活动是否有意义等,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在于学习是否对将来有用。

人本主义推崇种子思维理论,它把学生看做有生命力的、需要呵护的、有水分与阳光即可生长、成熟的人。

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学生此时此刻是否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不仅看此时此刻的活动对未来的意义。

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到以探究为主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探究的过程就是创造力培养的过程,探究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展示是人性的基本需求,成长的重要形式,重视展示就是重视人性,展示可以最大可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才能,保障学生有自信和有尊严地成长,它拓展了学生合作学习和同伴学习的渠道,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比较

陶行知和杜威教育对比一、教育起源的比较分析教育起源的问题,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说明教育现象,是研究教育的前提。

教育起源的问题,教育史上曾有过很多种观点,比较著名的有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

前者把教育混同为生物本能的传授活动,后者则将教育起源视为儿童对无意识的模仿。

这两种观点都是脱离生活去孤立看待教育现象的唯心史观。

陶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的,生活是教育最根本的基础。

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人的的需要,源于“教人化人”的需要。

所谓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是“与生俱来”,指的是教育是生活所固有的,它与生活“是一个西,不是两个西”.有了人类及其人类的生活,就必然要求产生教育,教育是与人类及其生活同时出现的.教育是人类祖先为了生存而向自然斗争的过程中必然的客观的产物。

陶先生的生活起源论中的生活,是指“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它不只是指为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衣食主义”和谋求职业的“生利主义”的生活,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包括个人生活和生活。

由于陶先生的“生活"是“包含广泛意义的生活",因而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的科学立场。

杜威教育起源的观点,是与陶先生截然不同的。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个体本能能力和个体生活适应的需要,是适应儿童天生本性“自然的需要而产生的”,所以“教育即自然”。

杜威教育起源问题中的生活,是指生物学上个体的消极的对环境的适应。

他用脱离人类生活的观点孤立地看待教育的起源,否认教育的客观来源,实际上属于生物起源论。

因而,两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哲学观。

ﻭﻭ二、教育内容的比较ﻭﻭ陶先生认为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客观的现实生活,是“生活所自营”的,必须“用生活来教育”。

他强烈抨击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提倡以生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

他认为,书本只是教育的工具,而不能成为教育的中心.“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的场所”,因而生活中到处都有教育的内容。

让课堂激情四射

让课堂激情四射

让课堂激情四射作者:方奋宗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9期教育,这是一项古老而又永远新鲜的话题。

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教育。

最早的教育是教授一些生存技能,如打猎、种植、养殖等。

渐渐的,出现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出现了语言、文字、医学、科学知识等越来越多的知识,原始的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实际要求,于是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教师。

应该说,最早的教育目标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创新教育为辅的,“学有所成”是公认的学习目标,很少有人会特别注重对“创新型教育”的重视。

在这样的总体大原则下,“严师出高徒”成了永远不变的准则,因为教师不严、不凶就镇压不了学生,镇压不了学生就不能保证课堂纪律,也就无法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中国几千年来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是几本“圣贤书”,谁能更好地掌握“圣贤书”的内容,谁就能考得“状元”,谁就能“光宗耀祖,荫子荫孙”,这就是古代教育的终极目标。

可自古以来有几百名“状元”,又有几位“状元”能名垂千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重大贡献呢?毛泽东的文化水平是“师范”水平,然而,一生没有进过一天正规军校的毛泽东却能把蒋介石――这位权威的黄埔军校校长打得落花流水,凭什么,凭的也是“勤学”“思考”和“实践”,“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的过程。

毛泽东的一生,学习之勤奋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战争”期间还是建国后的几十年间,他都“手不释卷”,就连在他人生岁月的最后几天,他还在学习。

毛泽东的“创新”精神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了“毛泽东思想”,他把“先解放城市后解放农村”这一指导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正确构想,终于使革命取得最终的胜利。

毛泽东这样的人才又是谁培养的呢,我看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毛泽东本人,正是他的“勤奋学习”和“勇于思考、大胆实践”,使他不仅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同时又有许多常人难以企及的创新。

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

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

(一)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根据埃里克·阿希比的说法,在历史上,教育曾经发生过三次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2世纪犹太人的麦克比斯(Maccabees)时期。

犹太人为了抵制希腊文化和其他一些原因,把儿童集中起来,派专人进行教育。

后来,在其他地区和其他宗教中,也出现了这种由教会专人负责的教育机构,这就形成了学校。

于是,家庭教育开始让位于学校教育。

第二次革命是因文字的出现而引起的。

按阿希比的说法,这次革命紧接着第一次,在巴比伦、中国、希腊、埃及等地甚至还早于第一次。

这次革命把文字的使用作为革命的目的,因为以文字为教育工具,人类的信息传播才可以不再限于口耳相传,人们才会有学习文字、掌握知识的要求,才会形成与文字有关的一些知识阶层。

第三次革命起源于印刷术的产生,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印刷使人类的知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的知识。

廉价、优质的书代替了昂贵、容易出错的手抄本。

人民大众终于能够有书读了,知识不再为少数人所垄断。

这三次教育领域的革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围绕文化传递和传递工具的使用进行变革。

文化传递的需要和先进工具的出现引发了教育革命,教育革命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文化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比较前三次教育中的革命,由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和教育技术学理论框架的形成所带来的“教育上的第四次革命”,无论从时间、空间、结果看,都称得上是一次名副其实的革命。

而且,这次教育领域的革命,其普及速度之快、反响之强烈、影响之深远,是前三次革命所无法比拟的。

(二)历史上的第四次教育革命的特征现今正在进行的第四次教育革命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整体性。

从原因方面看,引起这场革命的不再是一项单一的技术。

除了电子计算机之外,电视、录像、光纤通信、卫星传播等技术,以及教育学、心理学、认知理论的发展,都对引起这场教育领域里的革命起到重要作用。

从这扬革命所产生的影响看,它也不像以前的革命那样产生局部的作用,而是引起了教育系统内部成员态度的改变,引起了学习者学习、思考方式的改变;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组织形式的改变。

第四次教育革命读后感

第四次教育革命读后感

第四次教育革命读后感
《第四次教育革命》是作者柯林斯费斯曼凭借自身多年教育学习经验写成的一本书。

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一系列有关教育革新和变革的相关话题,让我们能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变革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革新的背景下,第四次教育革命提出了一些新的实用的观点。

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更低成本、更高效的系统,应该将关注点从学生变为课程,以便更好地服务学生。

教育也不应该仅仅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服务,要不断改善和更新,以实现顶尖水平。

教育系统还应改变其学习模式,不再受制于传统的知识结构,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新审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学校也应该改变学习环境,重视同学之间的协作和讨论,鼓励学生更多的交流和自主性的学习。

第四次教育革命还为教育行业准备了一些有利的策略。

首先,教育行业应该更加全面地发展和改进,从知识系统、课程安排到教师培训,全面规划;其次,要积极引进新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如云计算、大数据等;第三,要不断改进教学条件,优化教学资源分配,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支持。

教育变革涉及到多方面,因此要制定出一套完备而又有效的变革策略,必须全面考虑到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多方面,分析其各自的角色功能,尽量确保变革贯穿于学校全部范围。

综上所述,《第四次教育革命》为当今教育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
的思路和策略,主张将教育变成一种低成本、高效的系统,重新审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重视主体性和自主性,利用新技术提升教育水平。

这种变革并非革新一时,还需要在学校全方位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角色,从而使教育变革更加有效并获得成功。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自有文明史以来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自有文明史以来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自有文明史以来引言人类社会自有文明史以来,一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历程。

马克思作为一位重要的社会学家和思想家,对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作出了深刻的思考和贡献。

在他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对人类社会自有文明史以来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自有文明史以来的见解和思考。

马克思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观基于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和批判,他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变是由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发展所驱动的。

他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认为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性质。

在他的观点中,历史上的社会形态的演变(如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制度)是由生产关系的转变所引起的。

文明史的演进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革命和演进的过程。

他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

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中,所有的财产是共享的,个体之间没有私有制的概念。

然而,在奴隶制社会中,财产的私有化和奴隶制度的出现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

在封建制社会中,地主和农民之间的阶级关系成为主导。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崛起,封建制社会逐渐被取代。

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在马克思看来,是一个更加复杂和矛盾的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导致了阶级对立和剥削,同时也催生了无产阶级的觉醒和革命斗争的兴起。

文明史中的阶级斗争马克思认为,文明史的演进过程,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和矛盾所推动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无产阶级的觉醒和组织起来为自己的权益而战斗,最终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对阶级斗争的分析和理解,对于人类社会的演进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关键因素。

结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自有文明史以来的观点和思考,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提供了一个深刻而有力的框架。

综合素质作文素材

综合素质作文素材

作文素材教书育人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陶行知2、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3、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4、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5、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6、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带到辽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7、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8、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9、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最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

——狄德罗10、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教师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2、身教重于言传。

——王夫之3、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4、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5、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6、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爱因斯坦7、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

——乌申斯基8、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

——乌申斯基9、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

——卢梭10、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 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走自走自己的路, 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己的路, 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 也不能照搬其他己的路, 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 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生新的主客观矛盾, 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生新的主客观矛盾, 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还是理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 因而走自己的路, 同时意味着开拓创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 因而走自己的路,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精选3篇)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精选3篇)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精选3篇)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篇1阅读了《自然辩证法》序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导言,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这其实也就给出了“你觉得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解决科学方法训练、能力和视野的问题吗?”这个问题的答案。

要在每一个专业领域内有所发现,必须要先学习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该专业的一般规例。

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训练我们使用合理的科学方法,提高我们的能力,开阔我们的视野。

但是要深入的研究这一专业的知识,并开阔这一专业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有所创新,我们必须对这一专业又更广更深的理解。

而这种理解,是离不开正确的科学方法,和广阔的科学视野的。

我觉得这种更一般性的科学方法训练、能力培养以及视野的开阔是由研究自然科学的自然辩证法以及其他一些相关知识所能提供的。

也就是说,除了专业课的学期,我觉得可以为我们提供科学方法训练、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的知识很多,哲学,历史,文学都有我们可以汲取的营养。

关键是看我们能不能从这些专门知识中提取出对我们认识自然,进行科学研究有益的观点。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导言中,首先回顾了几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批判了以往形而上学的自然观,然后阐述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篇2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

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

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

第三节生活教育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生活教育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生活教育学说的基本内容关于“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本人生前曾多次进行过系统梳理。

民国28年(1939年)12月,他在《谈生活教育》一文中,对“生活教育”的理论要点作了简明的概括:“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

为要避去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

即知即传这一原则要把学问从私人的荷包里解放出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

……总之,生活教育理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争取自由平等的教育理论。

”这段话,道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要点以及其间的关系,展示出了这个理论体系的整个框架。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相互关联的教育命题构成。

一、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的一个根本性主张,被称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在陶行知看来,自有人类以来,“生活即是教育”,教育与生活就是同一过程,生活是教育的源头,教育则蕴含在生活之中,二者实熔为一炉。

他指出,“生活即教育”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二是“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譬如,“过的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过的迷信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不算是受着科学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笔记,不算是受卫生教育;过的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教育”。

也就是说,要受真正的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卫生教育、革命教育,就必须过劳动的生活、科学的生活、卫生的生活、革命的生活。

作为一个现代人,要受现代的教育”,必须“过现代的生活”。

教育实然发展和应然追求——兼论教育价值取向疏离问题

教育实然发展和应然追求——兼论教育价值取向疏离问题

引言自有人类,便有教育;自有社会,便有教育。

人与社会是教育的两大逻辑起点。

不可否认,教育自产生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人之每一发展、社会之每一进步,无不与教育息息相关,因为在人与社会的前进历程中,教育无所不在且无时不在。

然而,历经数百万年的风雨之后,教育于人而言,仍然并非清晰可辨的独立实体存在。

在实然的意义上,教育的发展怎样?在应然的意义上,教育的追求何在?长久以来,这些问题一直在极大程度上困扰着人们。

一方面,教育是人的教育,人作为一种永恒的价值存在物,要求教育持续地赋予人以价值生活能力,教育的理想追求因而成为人谋求自身高层次存在状态的外在反映。

然而,如果这种理想追求一旦成为脱离现实基础的盲目攀升,则终将会因缺乏实现的可能性而陷入毫无意义的空想之中,人类的发展将得不到任何实质性的进步,甚至会相对处于一种负发展状态。

另一方面,教育处在社会中,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功利要求不可缺少也无可厚非。

但是,现实中教育过度的功利化发展却造成了意义的迷惘和文明的危机。

这样的教育显然是缺乏理想的教育,而“缺少理想的教育可能是高效的,但必然是平庸的。

”【1l那么,健康的教育发展之路何在?无论就人与社会而言还是就教育本身而言,这似乎都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重大问题。

一、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之基本范畴的梳理(一)实然、应然之词源分析从词源上考察,在古汉语中,“实”表示对事物的判断、确认,常用在名词谓语成分前面,近似于副词“乃”、“即”之类,用现代汉语可译为“就是”、“本是”、“才是”、“是”等意。

如一1一《文心雕龙·熔裁》中“附赘悬胱,实侈于形。

”(身上长了个肉瘤,是形体上的多余。

)又如((法言·问明》中“不聪,实无耳也;不明,实无目也。

”(听觉不敏锐,是没有耳朵;看不清楚,是没有眼睛。

)“应”则表示动作行为按理应当如何,表明动作的进行、情况的出现合乎情理,在现代汉语中多作“应当是”、“应该是”解释。

例如《资治通鉴·梁纪·敬帝太平元年》中“桃枝妄言应诛,陛下奈何滥赏!”(刘桃枝胡说八道应当诛罚,陛下您为什么还要任意地赏赐他!)又如《南史·宋武帝纪))中“成王不负桐叶之信,公亦应不忘司马之言。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学习,1914年赴美国留学,1915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同年秋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拜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和孟禄为师,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都市学位总监”学位,同年怀着“要使全中国人都受到教育”的宏愿回国。

陶行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向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大变革时期产生的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教育思想上富有创见,在教育实践上勇于革新,在办学作风上讲究实效,根据中国的实际国情,他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并亲自加以实践,对改变旧中国落后的教育面貌起到了历史性的作用,对新中国教育方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后人留下了以“生活教育”为中心的一整套教育理论,下面就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和精神实质做一分析以确定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价值。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陶行知曾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陶行知的教育哲学思想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杜威之前,德国的赫尔巴特被尊为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集大成者和最后一人,是传统教育的典型代表,赫尔巴特从人文主义出发,,指出“教育的整个任务可以概括于道德概念之中”,教育目的,包括一切次要目的在内,都是要培养有美德的人,培养具有完美、善良道德的人,以形成“安定的秩序以及调和而有秩序的生活。

但是进入20世纪后,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对社会的巨大变革作用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教育面临挑战和变革,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杜威从实证主义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勃兴的科学主义思潮之一)出发,猛烈批评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并以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来界定与前者的区别,杜威看待教育的视角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他所谓的社会,即由现代科技、生产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构筑起的工业社会,在这个视角上,杜威标明了教育的社会属性,主张把学校办成一个小小的社会,即所谓“学校即社会”,通过学习的社会化,达到使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杜威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论述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指出教育是生活所必须的,没有教育,人类生活就要停止,为了使个人的与种族的经验不断更新,就必须通过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存在一定危险,那就是学校教材与生活经验的材料脱节,所以教育应从非正式教育与正式教育两方面入手,提出“生活即教育”,通过教育的生活化,使人们很好的获得经验和技能;杜威指出:所谓“生长”,就是向着后来的结果逐渐往前发展的运动,对于生长来说,其主要条件是未成熟的状态,这种未成熟的状态是潜力,即有一种积极的、向前发展的能力,它有两个特征:一是依赖性,二是可塑性,因此从生长的含义出发,教育就是发展,因此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理论。

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体育课程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一)课程理论流派纷争人类自有教育活动以来就都涉及‚教什么‛的问题,但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20世纪初以后的事情。

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这个原理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运作的:①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②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③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经验?④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实际上这四个问题指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基本方面: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实施课程与评价课程。

虽然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质疑和批判,但事实上泰勒原理仍在课程领域中占支配地位。

自此,对课程的研究趋于理论化和系统化,但由于人们关注的视角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强调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

因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在实践中的影响不大所以本文不对其进行论述。

1、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以布鲁纳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的主要代表。

他们都把学科知识作为课程的中心,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主张以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因此,学科专家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要素主义者认为,文化要素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课程是文化要素的系统组织,教学则是通过文化遗产的传递对学生的心智和道德进行训练的过程。

教师处于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学生只是‚一种盛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因此,〃他们倡导‚接受教学‛。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将学科课程发展至顶峰,创立了‚学术中心课程‛。

结构主义者,倡导课程的学术化、专业化和结构化。

他们主张,应把科学发展中最前哨的学术性知识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并认为‚学科之间的某些区别可能是永恒的‛,所以不主张课程的相关化、融合化、广域化,而强调课程的专业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场自有人类以来真正的教育革命主讲:赖国全演讲时间:2010年11月19日校对补充:2011年3月16日演讲地点:广西幼儿师范学校一、简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叫赖国全,是江西人,我的名字正着念不好记,我们可以反着念,我的名字反过来就叫做全国赖,这样大家就好记了。

虽然现在我经常在全国各地做报告,但是我是比较惭愧的,因为我不是什么专家,这是跟别的专家有所不同的,我只是专门在家里教我的孩子的人,实际上我就是一个家长,因为关心自己的孩子才去研究教育,所以我这个专家,是专门在家里教育孩子的。

也许是一个因缘吧,在我的孩子五岁多的时候,接触到国学经典这个概念,然后就跟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读,用的是我自己读书的时候用的方法。

我是江西的,大家可能知道,江西人读书是比较厉害的,古代江西这里出了很多状元。

我读书的时候也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在当年高考的时候,我的分数也是相当高的,因为我自己有一套学习的方法。

后来有孩子了,我想让孩子学习,就试着把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归纳,归纳后叫累积式教育法,让孩子应用。

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孩子的成绩非常让人吃惊,大概能背诵十几部经典,基本上是全文背诵,并且认识上面所有的字。

因为这些成绩,2004年经过深圳妇联的评选,我们家评选为深圳市十大优秀书香家庭,当地媒体进行了广泛的报道,慢慢地社会一些家长开始了解到我们家的这套方法。

2008年的时候我们家再次当选广东省十大优秀书香家庭,2009年我的女儿参加香港大学与香港国际经典文化协会联合主办的一个经典背诵的比赛,她当时取得了39级的优异成绩。

什么叫39级呢?背1000个字叫做一级,她背了39级。

这个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其中,她背诵最厉害的一部经典就是《易经》,全文两万四千字,孩子可以一字不漏,全文背诵,当时现场有一些家长和老师都在观看,叹为观止,她的背诵不是吞吞吐吐的,而是一口气可以完全流利的背诵,中间可以打断,就说告诉她停下来,问她几句话,然后接着再往下背,一样能够继续往下背,所以她的这个成绩令到许多人非常的吃惊。

这个39级包含了《易经》、《道德经》、《孝经》、《大学》、《中庸》、《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等一批经典。

事实上她的能力远远不止39级,因为我们当时要参加这个比赛的时候,到通知我们的时候,时间只有一个月,只准备了一个月,所以我们只报考了这七部经典而已,事实上还能背很多,如果按照她的实际能力,估计会到了八、九十甚至超过一百级。

因为在教育孩子时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感觉到这套方法的价值,非常有必要向更多的人推广,所以06年我就从政府部门辞职,自己成立了一个公司,我们也知道现在考公务员非常的不容易,当时把这个公职辞掉,这个胆量是够大的,是吃了豹子胆的,因为我爱人也没有工作。

辞了工作以后,短短一年的时间,我当时在部队搞科研,每年的奖金加上工作二十年的积蓄,也有一百多万,结果一年时间全部花光了。

我现在经常回想,感觉有些后怕,但当时连“害怕”这两个字都不知道,每天只知道就是工作,编写教材、录音。

我们出版的经典教材现在是40多本书80多张光盘,用了三年的时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出书的频率,是个什么概念,平均一个月出一本书两张光盘的速度。

当我们总结的时候才知道,这就是拼命,拼了命不顾一切就是为了做这个经典教育的事业。

这一套童音跟读的录音,等下有时间我们可以听一下,受到了读经家庭广泛的欢迎,特别是我们制作的《易经》、《黄帝内经》、《诗经》这些教材录音,是史无前例的,全文注音,全文录音,全部配童音跟读,在出版史上还没有这样做过,是很可贵的,为很多要学习的人提供了很方便的手段。

后来我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做推广,也有很多地方慕名邀请我去做讲座,大大小小的讲座现在统计下来将近1000多场。

我本身不是学演讲的,所以我跟很多专业演讲的人不太一样,我就是跟大家聊天,把我的经验告诉大家,我的语言很平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今天我们能够到一起,是一个因缘,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因缘,因为我从事的这个教育跟幼儿有关系,我们幼师将来毕业出去,同样也是要研究这个东西,从事这个教育,一定会接触到经典教育,所以有这么一个因缘,来让我和大家一起结缘。

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陪养孩子的过程,简要地回顾一下学习经典的一些好处。

二、学习经典的十大好处我们总结了大概有十大好处,因为今天我的演讲重点不在这里,我以前有一个大易教育演讲,在网上是可以看得到的,大家可以上网查看,今天我在这块只是做简单的介绍,后面其他内容会有一些比较详细的介绍。

学习经典最大的好处,是小孩能够背诵,增强记忆力。

刚才已经介绍,我的女儿到现在为止,应该能背诵十万字以上的内容,这个是很轻松的。

她背诵《易经》,因为有几年了,今年暑假的时候,我们到湖南的大善寺去搞了一次游学活动,我以为她几年前背的东西可能都已经忘了,我带着很多孩子一起读书,女儿她也来了,但是她不带书,我问她:“这么多的经典你还背得出来吗?”她说:“没有问题。

”我们很多人也都在现场,其他人都是看书,她不看书,我们读什么她就背什么,非常让人吃惊,所以小孩子的记忆力是非常的惊人。

读经的第二个好处是能够大量识字。

我们现在很多教育机构、幼儿机构花很多时间专门去让孩子认字,其实这个是很浪费时间的,我们读书读经典的时候,小孩子指读,自然地就能解决这个识字的问题。

佳佳是一年的时间,背诵了将近十部经典,认识了五千以上汉字,这个是我们通过读经典大概的统计,像《千字文》有一千个字,《论语》是一万六千字,其中最少有二、三千是不重复的字,《道德经》是五千个字,《易经》是两万四千字,按这样一个统计,她认识的字最少有三千到五千。

一个小孩认字以后,她就会喜欢看书,阅读能力会变得非常强。

我的小孩读的书到底有多少,我想问问今天来现场的朋友,外国名著我们看过超过一百本的,举下手有没有?超过一百本的,举下手,那边旁边有一个。

超过两百本的举下手,我们很少有这样的毅力去看这么多的东西。

我问过我的小孩,我说:“你大概看了多少书?”孩子说,世界名著大概看了二、三百本以上。

中国名著只要我们提得到的,估计全部都看过,很多书她是看第二遍、第三遍,进行复习,她的阅读能力很强。

这里面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一般人家的孩子因为小孩子求知欲很旺,她会缠着爸爸妈妈,让爸爸妈妈讲故事。

我的小孩在六岁左右,因为解决了认字的问题,看了很多书,她也是一天到晚缠着我们,她缠着我们干什么呢?大家想一想,她缠着我们干什么?讲故事给我们听,爸爸我要讲故事给你听,因为她看的书太多了,这个是因为阅读。

阅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也强,这也是很简单的事实。

在小学阶段,我的女儿经常是很悲痛地告诉我说:“我很失望、很无聊。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她的作业回到家的时候都已经做完了,她就想去玩,但是她的同学都是在家做作业,她找不到玩的人,所以那段时间我也是比较自豪,我这个老爸做得不错,我就经常陪她去玩。

我女儿的溜冰、游泳、骑单车都是我教会的,还有呼啦圈之类的,我是一个比较称职的爸爸。

所以小孩子她的理解能力是很强的,她完成作业是很轻松的。

另外呢,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话能力非常好。

我的小孩是没有经过任何主持人培训的,但是现在她能够组织大大小小的各种节目,她主持的一次最大型的晚会,是一台三千人的文艺晚会,一点都不怯场,而且语言表达非常好,比那些专业的、训练过的主持人也不逊色,一点都不逊色,语言能力很强。

还有行为习惯,行为习惯可以很好。

我们很多家长,其实我们现在的学校也是走入了一个误区: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习惯。

我想问大家:“一个小孩子很喜欢看电视,很喜欢看动画片是不是好习惯?”(观众:不是。

)对,不是。

但是我们现在的家长最喜欢去买动画片培养孩子看电视的习惯,买很多喜羊羊大灰狼,我都搞不清那是什么动画片,我们的幼儿园现在也是搞了很多所谓多媒体教学,目标是什么呢?就是培养孩子看电视的习惯。

小孩子看电视是不好的习惯,会出很多问题。

小孩真正正确的习惯,是引导他喜欢看书。

优秀人才都是看书出来的,不是看电视、看动画片出来的,自古都没有。

古代没电视,那我们往后看,往后看也可以看得出来,绝对没有看动画片看出来的大师,这个是我们要知道的。

另外呢,还有道德修养,通过学习经典,道德修养会非常好。

以上是常见的七大好处,是一般的读经老师都会介绍的,这里还有这个外貌气质,是我们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

我的外貌自认长得不怎么样,显然长得不帅,我自己虽然不帅,但是我女儿长得很漂亮;我的声音也不怎么好,我的普通话是普通的普通话,但是我女儿的普通话非常的标准,声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想给大家听一下我女儿的声音,请问要不要?(观众:要!)好,我放一下她的录音,放个比较简单的(赖老师播放女儿读经的录音)。

因为时间关系不放那么多,那个小女孩就是我女儿,请问她的普通话,好不好听?(观众:好!热烈掌声),这是她的普通话变得非常标准,显然比他爸的普通话要标准,对不对?!我们也听一下她的英语,听一段她的英语,看看怎么样。

我们在座的有英语比较好的,可以仔细听一听,看能不能听懂是什么英语。

(赖老师播放赖思佳朗读英语的音频)这个英语读得好不好?(观众:好!热烈掌声)有些国外的朋友到我家里,听到这个声音,都说非常标准,非常地道。

给大家听,是说明几件事:第一,小孩子,他的声音可以变化,你让他听好听的声音他就可以变得很好听,第二,说明小孩子不懂的东西是可以学习的,她在六岁多的时候学习这个英语。

刚才大家听的这段英语是新概念英语的第四册第一课,我是大学毕业的,本科,英语4级,陪她学这段英语的时候,我很惭愧,为什么呢?因为我连读到哪里去了都不清楚,当时觉得这段英语读得太快了,而我的小孩竟然能模仿得非常像。

这是说明小孩子的声音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气质会发生很大改变。

最后,是她的思维结构发生了变化。

这里讲一个小故事,我的小孩在八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带她上街,我是经常带孩子上街的,散步,经常是边走边背诵,当作玩。

走到街上,她看到马路上工人在修马路,她就说:“爸爸,你看工人叔叔又在这里修马路。

”深圳的马路很奇怪的,每年都在修,我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只看到每年都要修完了又要挖开,我就说:“对,工人叔叔又在修马路。

”佳佳接着又说了第二句话:“说明规划局的领导没有规划好。

”我说这孩子怎么考虑规划局领导的工作了,有点过分。

她接着说第三句话,小孩讲话有心计,她不是为了说这事,她是为了说后面的事,她说:“爸爸,如果我们人小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不进行规划,长大以后就要在脑袋里面经常挖马路,那个时候就太麻烦了。

”各位想一想,我们活到这么大了,我们有没有规划过自己的人生,将来我们会有孩子,我们要不要给他一个规划。

一个八岁多的孩子都能考虑到这个问题,她的格局,显然不同了,我当时很感动,也很惊叹,小孩子格局很大,这是她的思维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