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笔记

名词解释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指城市的大小,它涵盖有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三层含义。

通常城市规模指城市的人口规模4.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6.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 城市人口:指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并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人口8. 城市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9. 居住区: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10.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再生产变化量,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与年平均人数的比值。

11. 机械增长率: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与年平局人数的比值。

12.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13. 城市中心: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集中地地方。

14. 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15. 城市总体规划: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

16.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2022年通过注规考试的前辈发的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2022年通过注规考试的前辈发的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通过注规考试旳前辈发旳都市规划原理笔记原理(一)一、都市与都市发展1、都市归根究竟是剩余物资旳互换和争夺而产生旳,也是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旳产物。

都市形成和发展旳主线动因是建立在工业化基本上旳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都市化旳初始动力。

2、农民和农村:直接投资、便宜劳动力、便宜土地三种方式。

3、农业税退出历史舞台。

4、国内城乡差别旳基本现状:1)二元构造;2)收入差距拉大1/6-1/7;3)优势发展资源向都市单向流动;4)城乡公共产品旳供应严重失衡。

5、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6、都市人类最早历史公元前30左右。

7、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旳都市(以科技为主体,以高技术为生活生产支撑,文化趋于多元)8、都市空间环境旳演进规律:1)单中心到多中心,2)平面到立体,3)从生产性空间到生活性空间,4)从分离旳物质空间到持续旳多样空间。

9、影响都市空间环境演进旳因素:自然、社会文化、经济与技术、政策制度因素。

10、城乡化旳基本阶段:1)集聚城乡化;2)郊区化,3)逆都市化,4)再城乡化,11、城乡化方针:“坚持大中小都市和小城乡协调发展,,………………12、1957,戈特曼,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13、国内市治旳特点,广域性,是城区型和地区型相结合旳行政区划模式。

14、中国城乡化旳典型模式:筹划经济时代旳国营公司;2)商品短缺时代旳乡镇公司,3)市场经济初期旳分散家庭工业,4)以外资及混和型经济为主导旳城乡化模式。

15、中国城乡化旳现状:1)从大起大落到持续发展;2)由西向东,东快于西,3)区域中心都市形成以及都市带,4)部分都市进向国际化。

16、国内城乡化旳新旳发展趋势:1)东快于西,西部加速,2)以大都市为主体旳多元化道路;3)都市群、都市圈等将成为城乡化旳重要空间单元,4)沿海,居住分化,郊区化趋势。

二、都市规划旳发展及重要理论与实践(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旳都市典型格局)1、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存至今最早、最完整旳建筑典籍。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的产生与定义1、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就就是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的产物。

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的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的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的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的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的基础。

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

在城市的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问题。

兵器技术的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的建设。

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

对欧洲的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反映。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的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的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的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的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中国的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的都城。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

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都城才有了较大的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小农经济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而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上有很大的差别。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和定义1.城市定义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伴随私有化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2.与农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居民从事的职业)、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3.现代城镇的定义包含3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我国的城镇可以分为直辖市、市和镇,还可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称为前工业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影响因素:A 防御的要求B 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阶层)C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D 经济发展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农业的产生——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定居的居民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影响因素A 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变化:居住地、仓储用地、商业及工业建筑、金融机构、商务贸易活动中心、交通工具的改变导致道理系统布局的变化。

城市类型有所增加: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以某种产业为主的城市。

原来的一些大城市则发展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经济中心。

B 环境影响C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使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商品的交换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

3.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第3节城镇化1.城镇化的定义——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供参考)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供参考)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的本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讯子系统、空间子系统。

城市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是生产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

城市化的含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

(2)实践思想: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

(3)理性思想: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

(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

(5)生态思想:城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

(6)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朝:中原地区游牧生活的结束;丰、镐两座京城;召公和周公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战国:《周礼·考工记》,在周代“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范蠡,《孙子兵法》;赵国,北方特点,高台建设;《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乡村的基本特征: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4、社会结构较单一5、能源使用多样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聚集规模差异2、生产效率差异3、生产力结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线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与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3、城乡社会、经济以及景观和聚落都具有连续性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1、物质联系2、经济联系3、人口移动联系4、技术联系5、社会作用与联系6、服务联系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城市社会经济的特点:1、工业和服务业可称之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2、城市社会的经济形式多样3、城市经济分为: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部类,和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内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非基本经济部类。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详细版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详细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讲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内涵①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②以非农业活动为主,是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③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④用地相对集聚⑤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资设施和力求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⑥是根据共同的社会目标和各方面的需要而进行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⑦有继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延续发展的使命2.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城市工业社会城市后工业社会城市早期城市特点平面布局:体现阶级对立、居住的等级制礼仪思想的影响兼顾自然地形的变化功能:防御中心地(政治宗教)中世纪城市线形网络特点城市规模不大(特例:拜占庭(东罗马)在公元前11世纪人口规模已达100W)城市网络开始形成城市的贸易性增加,港口城市有所发展近代城市区域性密集区特点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工业城市大量兴起城市分布的不均衡,形成区域性的城市密集区沿海岸线或淡水河流;内河入海口,资源分布广的区域城市发展的区域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城市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城市基本职能越强,城市发展越快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城市发展的交通通讯理论城市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指基本信息、技术、劳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量、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相互融合、依赖、竞争和制约的趋势。

特征:A.企业全球化B.生产全球化C.贸易全球化D.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E.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F.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和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健全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社会分四个阶段:a.“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初始期] b.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社会成熟期] c. “相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初期] d. 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社会成熟期]3.城市与乡村4.1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①集聚规模的差异②生产效率的差异③生产力结构的差异④职能差异⑤物质形态差异⑥文化观念差异4.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组织联系4.3我国城市建制体系①人口集聚规模 100w以上特大城市50w~100w 大城市20w~50w 中等城市20w以下小城市城市化及其发展城市化的定义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自考必备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重点自考必备

名词解释部分1、日照间距: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二小时的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2、建筑后退:是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程度。

3、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化用地总和和占该用地面积的比例。

4、土地使用兼容性: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往往涉及到多种用地性质在地块内混合布置问题,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为了协调处理性质不同的各用地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方法。

(不确定,见《控制性详细规划》P38-395、城市蓝线:河流水域用地边界线。

6、城市紫线:历史保护区域边界线。

7、城市绿线: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区域边界线。

8、城市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 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9、CBD :中央商务区(Central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10、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11、建筑平均层数:指一个建筑地段内所有建筑各层面积总和除以这些建筑总面积的总和12、CIAM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13、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4、配建设施: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15、竖向设计:城市开发建设地区(或地段),为满足道路交通、地面排水、建筑布置和城市景观等方面的综合要求,对自然地形进行利用、改造,确定坡度、控制高程和平衡土石方等而进行的规划设计。

16、环境容量: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1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18、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以土地使用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它强调规划设计与管理及开发相衔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引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第二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城市得产生与定义1、随着生产力得提高,出现了农业与畜牧业,这就是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成为主要得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得居民点。

2、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这就就是人类得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城市就是生产发展与人类第二次分工得产物。

城市就是伴随着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得。

3、城镇就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得居民点,一般就是工业、商业、交通与文教得集中地,就是一定地域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城市得发展1、古代城市得发展人类最初得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得要求,最初就是防止野兽得侵袭,后来就是防御部落战争。

中国古代一一些城市得平面也曾由一套方城发展成两套城墙,都城则有三套城墙,每层城墙外都有深而广得城壕。

欧洲罗马时期在环地中海地区建立了不少罗马营寨城,后来成为欧洲城市发展得基础。

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将封建主得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其外围开人工沟、架设吊桥。

在城市得平面布置中,考虑了组织多层次、多方位得问题。

兵器技术得进步也影响到了城市得建设。

中国在宋代,火药已大量用于战争,并直接影响到城市得建设,使得一些城墙或加厚,或在土墙外包砖。

对欧洲得城市建设也产生了很大得影响。

社会得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得反映。

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统治阶级专用得宫城居中心位置并占据很大得面积。

罗马帝国时期,奴隶主依靠掠夺奴隶与殖民地大量得财富,驱使奴隶无偿地为她们建造罗马城及豪华得宫殿、寺庙、浴池、斗兽场等。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也有着直接得影响。

中国得封建社会大多数朝代就是统一得中央集权得国家。

按照规划新建规模很大、布局严整得都城。

欧洲得封建社会,在很长得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很小。

真至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权专制得国家,这些国家得都城才有了较大得发展。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得发展形态。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4)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4)

第五章主要专项17个知识点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外(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城市交通(道路、轨道和水上)2)城市交通系统:3个系统组成: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道路系统(通道);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与控制)。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是与城市用地布局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规划工作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影响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要有利于交通分流。

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条件(不越级衔接、尽量正交;交叉口道路不超过5条,交叉角不小于60不大于120。

与对外交通衔接得当。

(3)满足环境和管线布置的要求道路最好能避免正东西方向,应有利于夏季通风、冬季抗御寒风。

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交通性道路穿越生活居住区。

道路规划为工程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现状调查,资料准备及图纸;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功能、骨架要求);交通规划初步方案(交通量预测及分配,道路面积密度的预测);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深入研究道路红线、断面、交叉口);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含平面图、横断面图);说明书。

4)城市道路分类按城市骨架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按道路功能分类:交通性、生活性道路。

5)城市干道网类型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地形平坦,利于布置,对角联系不便,非直线系数大,穿越中心区。

环行放射式道路系统:以广场组织城市,利于联系外围,环形干道利于中心外的市区和郊区联系。

放射形干道易把外围交通引入市中心,环行干道使城市呈同心圆扩张。

自由式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较易形成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

混合式道路系统: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大城市发展后期效果较好。

链式道路网,由一两条主干道作纽带,串联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兰州。

6)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让交通,适当分离(公路与城市道路)。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得直接与城市生活性道路、交通性次干道相连。

对于特大城市,可直接引到城市中心地区边缘,连接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环路,再由此环路与城市快速路相连。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大纲2008—04-29 10:55《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城市规划体系的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的知识,城市规划编制的知识,城市规划实施的知识。

1。

城市与城市发展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1。

1.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1。

1.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1。

2 城市的物质构成、社会构成和产业构成1.2。

1 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1。

2。

2 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2。

3 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

3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1.3。

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1.3.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3。

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4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1.4.1 熟悉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4.2 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2.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2.1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1。

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1.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2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2。

2.1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

2。

2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2.2。

3 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2。

3 当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和实践2。

3.1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2。

3.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2.3。

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3.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3.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3.1。

1 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3。

1.2 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3。

2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3.2.1 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3。

2.2 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3。

2。

3 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3。

3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3。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总结~

1)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从属经济部类--非基本经济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笔记】2)什么是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进程的四个基本阶段):集聚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包括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其显著的特征是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导致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农村向城市单向集聚。

郊区化——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加大以及通勤条件的改善,城市中上阶层开始迁居到市郊或外围地带,该阶段的显著特点是住宅、商业服务部门,事务部门以及大量就业岗位相继向城市郊区迁移。

逆城市化——随着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再城市化——面对城市中由于大量人口和产业外迁导致的经济衰退、人口贫困、社会萧条等问题,许多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来吸引一部分特定人口从郊区回流到中心城市。

【课件】3)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朝一夫。

” p19(工匠规划的城市是方圆九里,每边设三座城门,城中九条南北向道路九条东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轨,(宫殿)左边是祭祀的庙堂(太庙),右边是社稷只坛,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百度】4)现行城乡规划法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笔记】5)城市环境的容量与质量P88-89: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包括城市人口)质量——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1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1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1、城市规划发展史1,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系1.文献《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城市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代表封建社会以礼制为主导的皇权至上的规划理念。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开创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区域城镇研究的先河。

《管子》:打破《周礼》规划的单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规划理念。

2.规划理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始终体现了农耕文化时代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并重的整体观念,城市格局体现了农业社会时期以图腾崇拜为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形态,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3.典型城市(1)唐长安城:中轴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2)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2,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系1.文献《建筑十书》: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书籍。

在第一卷及第五卷中的“建筑师的教育、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他公共建筑”中提出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方面的论述。

《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西特(Camillo,Sitte)著。

从城市美学和艺术角度来解决当时大都市的环境问题、卫生和社会问题,是一本较早的城市设计论著。

2.规划理论欧洲是封建领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规划体现封建社会突出统治者地位的以图腾崇拜为主要哲理思想的权力中心结构。

3.典型城市(1)古希腊城市:格网状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2)古罗马城市: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与焦点;道路、桥梁、城墙、输水管道等城市设施齐备(罗马)。

(3)中世纪城市:教堂成为城市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城市的有机发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为城市活动中心(佛罗伦萨)。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一)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 我国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人,非农业人口超过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人,在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知识点整理归纳

整理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知识点整理归纳

文件编号: F5-06-C8-73-4C整理人 尼克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知识点整理归纳附件1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代码:03305)课程考试大纲目录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二、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1.2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方针1.3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1.4 城市规划学科的性质与体系1.5 城市规划学的内容结构与学习方法第二章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和编制程序2.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2.2 城市规划的要素2.3 城市规划体系第三章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3.1 城市系统3.2 城市用地的基本功能3.3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3.4 城市用地的构成3.5 城市用地的空间布局第四章城市规划的编制4.1 城市规划的编制主体、要求及原则4.2 城市规划的调查、分析4.3 城市战略规划第五章城市总体规划5.1 城市性质5.2 城市规模5.3 城市总体布局5.4 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5.5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成果要求5.6 城市总体规划的实例第六章城市分区规划6.1 城市分区规划概述6.2 城市分区规划的原则与程序6.3 城市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6.4 城市分区规划的成果要求6.5 城市分区规划实例第七章城市详细规划7.1 城市详细规划概述7.2 控制性详细规划7.3 修建性城市详细规划7.4 城市详细规划实例第八章城市交通规划8.1 城市交通规划概述8.2 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8.3 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8.4 城市交通规划案例第九章城市绿化规划9.1 城市绿化概述9.2 城市绿地的分类与测度9.3 城市绿化规划的编制要求、目标与内容9.4 城市绿化规划的编制与成果要求9.5 城市绿化规划案例分析第十章城市商业用地规划10.1 商业用地规划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10.2 城市商业网点规划10.3 城市商业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10.4 上海中心商务区规划简介第十一章城市居住用地规划11.1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概述11.2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主要内容11.3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程序和方法11.4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成果要求11.5 城市居住用地规划的实例第十二章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12.1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概述12.2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分类及措施12.3 城市更新12.4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第十三章城市规划的实施13.1 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13.2 城市规划实施的内容13.3 城市规划实施原则13.4 城市规划法律体系与制度实施13.5 城市规划实施中的公众参与13.6 案例:上海城市规划体系与实施措施第十四章 AutoCAD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14.1 AutoCAD简介14.2 AutoCAD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附录:题型举例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城市规划原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工程造价管理(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一)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4.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0.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1.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2.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包括:空想社会主义的乌邦托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康帕内拉的“太阳城”方案中财产为公有制;罗伯特*欧文是英国19世纪初有影响力的空想社会主义者。

3.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理论。

4.1960到1970年的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5.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由单项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符合发散性的思想方法。

(所谓单项的封闭型思想方法包含了两层涵义:其一,思维的单项性,这与现代思想方法的双向联系和多环联系的思想方法相违,是一种最简单的思维方法,否定了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成果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其二,封闭型,就是指思想过程中单系统的思维方式,它否定了该系统外的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6.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包括: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城市规划工作将向分析的广泛性、论证的严谨性、成果的弹性方面发展);对工作中的传递方式的影响。

7.城市规划面临城市发展趋势的挑战:城市全球化、空间市场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市化。

第三章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1.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2.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4.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合理的、有效的和公正的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5.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6.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谁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奏和方法;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奏。

7.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城市规划是法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

8.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工作一般有三个方面:现场勘查;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研究。

9. 城市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包括下列部分:城市勘察资料;城市测量资料;气象资料;水文资料;城市历史资料;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城市人口资料;市域自然资源资料;城市土地利用资料;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交通运输资料;各类仓储资料;城市行政、经济、社会、科教、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划资料;建筑物现状资料;工程设施资料;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料;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低下建筑物、构筑物等资料;城市环境资料。

10. 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层面。

11.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言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

12.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13.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

14. 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15.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5年。

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3-5年。

16. 大中城市为1/10000-1/25000,小城市为1/5000-1/10000,其中建制镇为1/5000;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的比例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17. 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18. 分区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1.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2.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围;3.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4.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5.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9. 分区规划文件及主要图纸:分区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分区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分区位置图、分区状态图、分区土地利用及建筑容量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

图纸比例为1/5000。

20. 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它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1. 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2. 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的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5.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功臣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23.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

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

图纸比例为1/1000-1/2000。

24.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2.做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6.竖向规划设计;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1.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2.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

图纸比例为1/500—1/2000。

26.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们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27. 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发现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作出重大变更。

28. 修改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进行,并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