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再探索时期(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
《中国电影史》教学大纲【说明】本课是为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中国电影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1986-1948年,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初期;1949—19 76年为“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电影,1977年以来中国电影走向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完整的中国电影发展的史的脉络。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解法和多媒体手段。
本课程2课时/周,教学36周,共72学时。
【本文】第一章中国电影的萌芽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电影进入我国后与传统的戏曲相融合形成了“影戏”特点。
内容要点:第一节摄制中国影片的尝试第二节郑正秋和我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举例法教学手段:电脑、VCD授课时数:2课时第二章在混乱中发展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白虽然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但我国的电影事业还主要掌握在买办资产阶级和投机商人手里,电影创作仍渗透了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
内容要点:第一节明星影片公司的《孤儿救祖记》第二节联华公司的《古都春梦》和《野草闲花》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教学手段:电脑、VCD授课时数:2课时第三章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始及其成就教学目的:党领导了中国的电影文化运动。
中国电影创作形成了一个转变过渡时期。
介绍夏衍、阳翰笙、沈西苓、郑正秋的电影创作。
内容要点:第一节明星影片公司的进步影片第二节联华公司的进步影片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举例法教学手段:电脑、VCD授课时数:6课时第四章徘徊摇摆中的中国电影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电影发展的曲折性。
红军在长征途中,文化上的反“围剿”。
内容要点:第一节蔡楚生的《渔光曲》和《新女性》第二节四部反帝反封建影片的拍摄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电脑、VCD授课时数:6课时第五章国防电影运动教学目的: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电影界开展了抗日民主运动。
了解“国防电影”的意义,代表作。
内容要点:第一节袁牧之与《马路天使》第二节蔡楚生与《迷途的羔羊》第三节《夜半歌声》的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法、分析法教学手段:电脑、VCD授课时数:6课时第六章抗战电影运动教学目的:通过回顾爱国的电影人从事进步的人民电影事业,了解电影界的抗日运动。
中国电影史梳理
中国电影史梳理1. 介绍中国电影史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纪录。
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许多起伏,但在不同时期都产生了优秀的电影作品和人才。
本文将对中国电影史进行全面、详细、完整的探讨。
2. 第一阶段:默片时代2.1 早期电影的引入•1896年,电影技术传入中国,成为一种新奇的视听娱乐方式。
•1905年,上海首家电影院成立,引领了中国电影的发展。
2.2 默片的制作与发展•1920年代,中国开始制作默片,受到西方电影的影响。
•1921年,首部中国默片《定军山》上映,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先河。
•1927年,中国默片《梅兰芳》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成功,使中国默片得到更大的关注和发展。
2.3 代表作品及影响•《定军山》(1921):中国默片的开山之作,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
•《梅兰芳》(1927):首部成功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默片,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
3.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电影发展3.1 新中国电影的崛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传播思想和宣传工具的重要媒介。
•1951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剧情片《歌女红牡丹》上映,标志着中国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繁荣•195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追求现实主义创作,强调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劳动人民的生活。
•1960年代,中国电影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多数电影作品偏向政治宣传。
3.3 代表作品及影响•《活着》(1994):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抉择。
•《红高粱》(1987):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表达了对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呈现。
4. 第三阶段:现代电影的崛起4.1 第五代导演的兴起•1980年代,中国电影开始走出政治的阴影,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导演和作品。
•第五代导演,如张艺谋、陈凯歌、杨德昌等人,通过个人的视角和表达方式,将中国电影推向国际舞台。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作者:张欣怡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09期【摘要】中国电影的历史,自拍摄《定军山》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200多年里,中国电影发生了跌宕起伏的变化。
从开始的萌芽尝试,到之后的变革发展、再到如今的趋于成熟,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各个电影人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接下来我将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进行讨论。
【关键词】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国电影的发展迄今为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中国电影伴随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巨大变动,也产生了各种矛盾和冲突,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转型。
而电影是经济和文化作用的共同结果,中国现代经济薄弱和古遗文化深厚这一特点,同样也对中国电影起着规定性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使大家了解中国电影发展历程,我根据电影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将它分成了九个发展时期。
1、尝试探索时期(1905-1927)中国电影初次萌芽是在1905年《定军山》拍摄完成上映,中期1923年《孤儿救祖记》上映,后期1927年大量影片公司纷纷成立。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初期先驱者们对这个新鲜事物既喜爱又陌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着手电影拍摄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更说不上清晰的经营方针。
后期影片作为作为由企业来经营的艺术、从而自觉地制定电影经营方针和艺术追求目标,成为电影人的核心观念,影片公司也相继纷纷成立。
2、商业竞争时期(1928-1931)这一时期是从1928年起,至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止。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导致国共两党的分裂。
1928年,北洋政府垮臺,国民党建立南京政府,政治上的大变动,更加剧了经济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安。
首先,从电影自身的属性来看,盈利赚钱是电影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铁定法则,而恶化了的环境,导致公司经营者短效应观念不断加剧。
其次,在动荡的环境下,大众社会心理的诱导之下,电影消遣、解闷的娱乐功能被强调出来。
3、变革时期(1932-1937)1932年是著名的“一二八”事变发生的时期,而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
中国电影史复习资料
中国电影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电影的奠基创立阶段(1896——1912)1. 世界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 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放映了《墙》、《婴孩喝汤》、《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
2. 电影传入中国:1896 年8 月11 日上海徐家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
3. 中国第一部电影:1905 年《定军山》,主演:谭鑫培。
初兴阶段(1913——1922)4. 中国最早的短故事片:A .《难夫难妻》(1913)导演:郑正秋、张石川):创作新剧、面对现实、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B .《庄子试妻》(导演:黎民伟):改编旧剧、发挥想象、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C .《劳工之爱情(掷果缘)》:中国电影初兴期最为经典的故事短片。
5. 最早的长故事片(1921 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
兴盛阶段(探索时期)(1923——1931)6. 旧派与新派A ?旧派:⑴构成:①郑正秋、张石川;②“鸳鸯蝴蝶派”;③五四后知识分子。
⑵代表作品:1923 年《孤儿救祖记》⑶创作面貌:①家庭伦理剧:《孤儿救祖记》:②神怪武侠片:古装片《火烧红莲寺》、神怪片、武侠片。
B ?新派:⑴构成及创作思想:长城:“移风易俗,针砭社会。
”神州:“宣扬文化,开启民智。
”民新:“普及教育,提倡爱国。
”联华:“复兴国片,改造国片。
” 南国:“借胶片宣泄吾民深切之苦闷。
”⑵创作面貌:①以洪深、侯曜为代表的“人生问题剧”。
②欧阳予倩和“神州派”的“人情剧”。
③田汉、孙瑜带有唯美和浪漫倾向的创作。
(孙瑜《故都春梦》、《野草闲花》)⑶共同特征:①取材:关注小资产阶级;②内容和艺术表现:受外来文艺的影响;人物塑造的相似性;注重心理刻画。
7. 郑正秋:A .主要创作:《难夫难妻》、《掷果缘》、《孤儿救祖记》、《姊妹花》。
B ?电影概念和电影创作概念:①早年从事戏剧评论工作,提倡新剧;②与戏剧舞台相比,电影强调“造意”“造地”“配景”“导演”“演员”。
中国电影史复习全本(无删节)
中国电影史1、尝试时期(1905——1923)总体介绍:这一时期从1905年拍摄《定军山》起至1923年《孤儿救祖记》上映止。
基本特点是先驱者们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着手电影拍摄活动,既没有明确的艺术目的,更谈不上经营方针。
重点讲解——1、《定军山》(1905年,丰泰照相馆)的历史意义:①、把电影这一舶来品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使电影在中国生根并发展起来;②、影片为戏曲内容,为影戏的发展传统奠定了开端,为使电影语言本土化开了先河。
2、丰泰照相馆——由任景丰于1892年创办,是北京第一家由中国人开设、并以拍摄戏装照闻名的照相馆。
它拍摄了我国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之后又陆续拍摄了七八部戏曲纪录片。
这些戏曲短片都是在简陋的环境下以较原始的方式拍摄的。
由于技术的局限,这些短片视觉效果并不理想。
但由于它是本土传统艺术与外来新奇娱乐形式的初次结合,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
由于1909年的大火,丰泰的拍片活动也告终止。
3、1920年,“商务”影戏部拍摄了由梅兰芳主演的两部“古剧片”《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4、《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于1903年共同导演。
它以喜剧的笔触叙述了一对互不相识的青年在父母和媒人的包办下结合的过程,并通过对这种繁文缛节的夸张性描写,体现出创作者一定的社会批判意识。
它已经开始体现出某种叙事潜能,是我国第一部短故事片,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5、《劳工之爱情》——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明星公司1923年出品,堪称本阶段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经验的集大成者。
影片用妙趣横生的细节安排,肯定和赞美了“劳工”的美好品质。
尽管在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上仍保留着舞台化的痕迹,但在镜头调度上力图突破舞台思维的羁绊。
它是中国短故事片创作的基本终结的标志。
6、第一代电影人(中国电影戏剧色彩浓重)代表人物:张石川、郑正秋、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张石川)、《劳工之爱情》(张石川)、《庄子试妻》(黎民伟)。
中国电影史
第一章尝试时期(1905——1923)1、中国境内第一次电影放映活动时间:1896年8月地点:上海徐园“又一村”2• 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搭建上海第一家专门的电影院——虹口大戏院3 1909年,本杰明•布拉斯基在上海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在上海拍摄短片《不幸儿》、《西太后》,在香港拍摄短片《瓦盆伸冤》、《偷烧鸭》。
二、中国第一部电影的拍摄1、任庆泰,字景丰(1850—1932年)。
2、中国第一部电影戏曲电影:《定军山》(任庆泰,1905年)三、拍摄短故事片的尝试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揭开了中国叙事电影的序幕。
(一)张石川、郑正秋与《难夫难妻》的拍摄张石川,(1889—1953年),浙江宁波人。
郑正秋(1889-1935 ),广东潮州人。
《难夫难妻》,1913年,郑正秋、张石川(三)黎民伟与《庄子试妻》的拍摄黎民伟(1892—1953年)《庄子试妻》(1913年导演:黎北海编剧:黎民伟中国第一位女演员严珊珊四、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电影拍摄活动•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于1918年,是中国民族资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机构。
•建造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棚,是中国电影制片业规模性经营的开端。
•具有明确的制片方针,要求电影为教育服务,要具有文化品味和爱国内容。
•(一)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戏曲片拍摄•1920年,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拍摄《春香闹学》和《天女散花》。
•二)商务印书馆影戏部的短故事片拍摄•任彭年《死好赌》、《猛回头》、《憨大捉贼》、《清虚梦》等。
•五、《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下来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影片。
•标志着中国短故事片创作趋于成熟。
•六、最初的长故事片拍摄•《黑籍冤魂》(1916年,4本)导演:张石川管海峰•(二)中国长故事片的开山之作1、《阎瑞生》2、《张欣生》4、《红粉骷髅》•(三)长故事片的艺术化倾向•但杜宇电影就是动的美术但杜宇十分重视画面造型,讲究构图和光线的视觉美感。
中国电影发展的拓荒期和探索期
拓荒期(1895-1931)
电影作为一种发端于西方的新技术和艺术形式,最早 是出现在1895年。电影发明一年以后,传入上海。在上海 徐园的“又一村”内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 次放映电影,也是外国电影商人在华活动之始。在徐园的 游艺会上放映了电影短剧。 接着来到上海的放映人是美国的利卡尔顿(James Ricalton)1897年他带来爱迪生公司的电影在茶馆和游乐 场所放映。 此后直到1949年,中国放映的大多片子为外国电影, 放映场所先是在茶馆后是在影戏院,美国影片占据了中国 电影市场的90%,居于主导地位。人们不难料想,好莱坞 电影是风头十足。
• 关于电影的最早发明者,美国人和法国人各执一 词。 • 1894年,爱迪生实验室的“电影视镜”问世,这 是一种长方形立柜式箱子,里面有可以连续放映 50英尺胶片的影片,外面有个2.5毫米的透镜,不 足之处是每次仅能供一个人观看,因为爱迪生认 为只有每个好奇的观众单独观看,才有可能赚到 更多的钱。不久之后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短视。 • 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 大咖啡馆中,用他们改进的“活动电影机”首次 售票公映了他们的影片,标志着电影的真正诞生。 这一天也就成为了公认的电影诞生日。
电影视镜
中国电影的几个第一
• 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 于1909年在上 海成立,创始人是美籍俄裔商人本 杰明·布拉斯基。 • 第一部(国产)影片《定军山》:1905年,由任景丰 在他的北京的照相馆里拍摄 • 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 花烛》) ,于 1913年诞生于上海。不过,它是 由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中国的制片厂、亚细亚影戏 公司拍摄的。 • 同年,黎民伟与布拉斯基拍摄了香港的第一部电 影《庄子试妻》。布拉斯基后来又把这部片子带 到美国,因此它成为最早在国外放映的中国电影。
(完整版)中国电影史新课件
1931年拍摄的《歌场春色》,是中国最早的两 部片上发音的有声片之一。
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在左翼电影运动的影 响与推动下,于1933年拍摄了《挣扎》、《飞 絮》、《飘零》等反映现实的影片。
2021/6/16
1934年后,相继拍摄了《王先生》、《花花草 草》等片,并在香港成立公司分厂。
2021/6/16
早期放映活动的影响 放映在我国深入内地。 外商开始争夺我国市场。 促进了我国知识分子的摄制欲望。
2021/6/16
1、中国最早的电影制作机构,创办人任景丰 。 2、1905年《定军山》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京剧艺
术记录片(戏曲片)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
2021/6/16
2021/6/16
《孤儿救祖记》是“明星”第一部正式出品。也可以 说有了它,才有了真正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 这是一部根据郑正秋“教化”社会的主张编写的家庭
伦理片,导演是张石川。
2021/6/16
故事写富翁杨寿昌听信侄子道培谗言,逐走怀孕的寡 媳蔚如。十几年后,蔚如的儿子余璞长大,又在杨寿 昌办的学校读书,此时杨已发现道培种种不端,不再 信任他了。道培怀恨在心,想杀叔夺产。动手这天, 恰巧余璞来访,孩子机智勇敢地救了祖父,一家从此 团圆。蔚如感到沉冤大白得力于学校,拿出家产一半 兴办义学,广收贫家子弟入学。
2021/6/16
第二章 中国电影的探索(1923—1932)
2021/6/16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出现了的第一 个热潮。
这一时期著名的公司有明星影片公司、大中华 百合公司、长城画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天 一公司、民新影片公司、联华影业公司等。
2021/6/16
一、“明星”影片公司 二、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 三、天一公司 四、长城画片公司 五、神州影片公司
中国电影发展
《渔光曲》
变革时期(1932-1937
影片评价 影片以现实的题材、动人的情节、通俗的手法和精炼的技 巧,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上海连映84天,创当时影片卖 座最高纪录。影片的主题歌,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曲之一。 《渔光曲》显示了蔡楚生导演艺术技巧的成熟和他艺术风格的 进一步形成。在故事性和抒情性的结合上,画面造型的美感追 求上以及对待意境界的营造上,都有成功的探索和创新。影片 表现手法质朴,却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开头和结尾尤为动 人,前后对应地配以清新真挚的主题歌,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 效果。 轰动效应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公映后,连映3个月,造成 轰动效应。主题歌《渔光曲》十几万张唱片一抢而空。 1935年2月,《渔光曲》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电影节上获 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从而使 本片编导蔡楚生一跃而成为世界性的电影艺术家。 数十年前拍摄的这部黑白故事片,居然令中外电影观众如 此陶醉,并至今魅力不减,时间证明,《渔光曲》确实是我国 电影史上一部颇有建树
王朔电影年 1988
四位大导演分别将王朔小说改编成电影 这 股王朔热称为王朔现象 《玩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米家 山 《轮回》(根据《浮出海面》改编), 黄建 新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根据同名小 说改编 ), 夏刚 《大喘气》(根据《橡皮人》改编,叶大鹰
第五代导演
• 第五代导演:“第五代导演”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 这批导演在少年时代卷入了中国社会大动荡的漩涡中,有的下过乡,有的当 过兵,经受了10年浩劫的磨难。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接受专业训练,带 着创新的激情走上影坛 代表人物:陈凯歌 吴子牛 田壮壮 张艺谋 冯小刚 崛起标志 1984年陈凯歌的《黄土地》
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
中国电影史历史分期:拓荒期(1896-1932)中国电影的传入以及第一个黄金时代探索期(1932-1949)中国点一个的初步成熟发展期(1949-1966)新中国十七年电影创作停滞期(1966-1976)文革十年的中国电影复苏期(1976-1984)新中国电影的恢复繁荣期(1984至今)飞速发展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中国电影的发展特点:1:社会历史变革直接影响着中国电影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变革 2: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的审美心理传统的深刻影响 3:中国戏剧和文学保持了一种特殊联系,尤其是戏剧的影响更加明显 4:与世界电影相比,中国电影相对来说一直比较落后 5:各个创作部门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第一座专业影院:1908年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建起—虹口大戏院电影创作: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导演编剧)中国故事片开端1913年《庄子试妻》(黎民伟)“香港电影之父”20年代《阎瑞生》(任彭年导演)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中国电影探索期结束《车中盗》(任彭年导演)中国最早类型片,确立了娱乐观众的方向商业投机性:决定中国工业从一开始就缺乏坚实的经济技术基础,创作上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粗制滥造模仿外国商业影片1920年商务印书馆为梅兰芳拍摄《春香闹学》、《天女散花》郑正秋电影成就:1922年与张石川等组成明星电影公司,是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艺术主张:以艺术形式进行社会教化,把丰富的戏剧经验运用到电影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电影创作:《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电影成为一种艺术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一种开端)《玉梨观》《劳工之爱情》(滑稽短片)《自由之花》《姊妹花》(最早有声故事片)1923年明星电影公司《孤儿救祖记》(郑正秋编导)是我国第一部艺术片,打破了外国影片独占我国电影市场的局面,掀起了国产电影创作的阵阵高潮。
中国电影创作正式进入长片创作阶段。
郑正秋的制片思想:主张有一选定的教育作用的通俗的大众化的商业电影制片思想。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
中国电影发展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宏观上可以被分为六个阶段第一章拓荒期——初创和探索阶段(1896—1931)1、电影传入中国电影传入中国,香港最早,上海其次,台湾为最后。
1896年1月18 日传入香港;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1901年11月传入台湾。
最早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并不是由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拍摄和放映的,而是由外国人拍摄、并且在外国放映的。
2、中国电影的萌芽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著名谭派京剧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表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
开山之作,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1922年《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
影片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以突出夸张的动作特征为主的滑稽短片,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短故事片。
3、最初三部长故事片探源(1)《阎瑞生》:编剧杨小仲,导演任彭年、徐欣夫。
(2)《海誓》:导演但杜宇,1921年拍,1922年公映.(3)《红粉骷髅》:导演管海峰,1921年拍,1922年公映就源头而言,《阎瑞生》是第一部剧情长片-凶杀片,《海誓》是爱情片的源头,《红粉骷髅》是侦探片的先声。
总体来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第一批长故事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由短而长的一次飞跃。
4、早期重要的民营制片、发行放映业20年代以后,制片公司蜂拥而起。
“明星”、“天一”、“联华”是最重要的公司。
明星公司早期的拍摄《孤儿救祖记》—明星公司在1923年拍摄的,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主演王汉伦、郑小秋《孤儿救祖记》是中国第一部以提倡教育为主题的家庭伦理的故事影片,也是一部在艺术和商业上双重成功的影片。
影片自始至终关注人物或喜或悲的命运,情节设计上注重环环相扣、起伏波折、首尾呼应,逐渐成为日后中国电影最重要最普遍的叙事模式。
5、早期重要人物——郑正秋、张石川(1)1913年,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张石川联合导演的《难夫难妻》——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2)1916年,根据清末作家吴妍人小说及同名舞台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黑籍冤魂》。
(9)第九章 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振兴与探索(77—89)
1979年,邓小平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代表党中央深刻总 结了建国 30 年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 与教训,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 义服务‛这一更为准确、科学的提法代替 了过去‚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 的口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 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大大促进了 电影创作百花齐放的繁荣势头。
41
使其既有对整个社会系统的批判与质疑, 和对传统性别关系的挑战,同时也有对正常 的人性的呼唤,对好的、自然的中国人的期 待。这种批判现实与理性精神,在当时仍然 是比较少见的。 当然,立足历史与时代的社会观照,虽 教人感动,仍有其特定局限性。谢飞导演在 后来谈起谢晋在80年代的创作时,这样说: 到了《芙蓉镇》,谢晋非常不容易,很正面、 很真实地讲‚文革‛,但是多少年后年轻人 会难以理解这些政治背景,
19
20
21
22
23
人物表演自然朴素,很有戏味。在让观 众感受了美善情感同时,甚至造就了一个特 殊的电影院——庐山恋电影院。这家影院, 每天从早到晚循环放映《庐山恋》,截止 1999年《庐山恋》放映20周年之际,已经放 映了6000多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曾颁 给该片‚在同一影院放映场次最多的单片‛ 称号。影片中的接吻镜头,虽说蜻蜓点水, 在当时却是石破天惊,对当时的观众颇有震 荡与冲击力。
主演:赵尔康 斯琴高娃
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13
1979年度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1979年第一届‚上海文汇电影奖‛最佳影片 最佳摄影奖 1979年国庆30周年献礼影片 1980年斯琴高娃获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 1982年获第一届香港电影节金像奖最佳国语片 1983年获第一届解放军文艺奖 1992年第一届‚中国电影优秀摄影奖‛提名 1996年‚新金杯‛中国反法西斯战争优秀影片
中国电影史发展
中国电影史发展中国电影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期。
最早的中国电影,主要是纪录片和新闻片,表现实际事件和社会问题。
在1920年代,一些新兴的电影公司开始制作故事片,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大班》。
1930年代,中国电影工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导演和演员。
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心,许多电影公司在那里设立。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经典作品,如《神女》、《假面舞会》和《路边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电影工业受到政府的控制和管理。
中国电影开始倾向于宣传和教育功能,许多电影都是为了表达社会主义价值观而制作的。
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以纪实、宣传为主,如《司马青衫泪渐干》和《红色娘子军》。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电影工业遭到严重打击,大部分电影制片人被迫离职或受到迫害。
只有一些政治宣传片被制作和放映。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电影工业开始重新复苏。
这一时期,中国电影逐渐摆脱了政治思想的束缚,开始创作更加多样化和自由的电影作品。
一些新兴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如陈凯歌、张艺谋和刘伟强。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社会变革和人性困境,如《黄土地》、《红高粱》和《大红灯笼高高挂》。
21世纪初,中国电影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中国电影票房逐年增长,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些突破。
有些电影也获得了国际奖项的认可,如《卧虎藏龙》和《芳华》。
如今,中国电影工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在国际电影节和奥斯卡等国际舞台上获奖和获得认可。
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一个多样化和富有创造力的领域,涵盖了各种类型的电影作品,包括商业片、艺术片和纪录片等。
百年电影史——精选推荐
摘要:中国电影的历史,从拍摄《定军山》算起,迄今已经100 多年了。
它经历了尝试时期、探索时期、商业竞争时期、非常时期、丰收时期、新中国电影创建时期、禁锢时期、再探索时期、市场化时期。
中国电影史深受中国历史影响,它处于中国由近代晚期经过现代到当代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一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历史大变动的年代,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
关键字:中国电影、百年、发展史正文: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产生了皮影戏,这是古人用光影进行表达的最高形式,而电影是在近代照相术发明之后诞生的又一门新的光影艺术。
在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视镜”建立世上第一个摄影棚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发明了“电影机”,并与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里放映电影,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但此时的中国还在封建迷信的笼罩下,闭关锁国,全然不知西方世界的变动,于是便无缘于电影的发明,起初只能从国外引进,被称做“西洋影戏”。
一、尝试时期(1905——1923)这一时期从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起至1923年《孤儿救祖记》上映止。
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拍摄的《定军山》,由此揭开中国电影制片的第一幕。
美国人布拉斯基在伤害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随后张石川和郑正秋等人创办了新民公司,开创了中国人以公司的名义拍摄电影的历史,为中国电影作出重大的贡献。
1913年,新民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影片剧本很简单,但却是中国第一个电影剧本,影片由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执导,这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出现导演和编剧。
此时,在香港,黎民伟兄弟也在组织创办华美影片公司,开创香港电影事业的先河,并于1913年拍摄《庄子弑妻》,影片中的严姗姗是中国第一位登上银幕的女性。
1918年幻仙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进入规模化经营。
1921年是中国电影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出现了三部值得纪念的电影:〈阎瑞生〉---中国最早的情节片;〈海誓〉---爱情类型影片开端;〈红粉骷髅〉---侦探类型影片的开山之作。
中国电影的探索期[1] (1)
中国电影的探索期(1931--1949)一、左翼电影运动(1931--1937)1、时代背景: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政变,国共合作停止;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东三省沦陷;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上海。
2、左翼电影运动的开展1930年3月,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简称“左联”;1931年9月,以夏衍为主要发起人的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简称“剧联”,明确提出了党领导电影业的纲领和措施。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战争爆发,给中国电影事业带来极大损失,各制片公司的电影人与左翼文化人特别是共产党人合作,催生了左翼电影运动。
1932年5月,左翼剧联下属的“电影评论组成立”,1933年3月,在瞿秋白直接领导下,由夏衍、阿英、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等五人组成的“电影小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电影运动的领导由此确立。
3、电影小组的具体工作:(1)重视电影创作的灵魂——剧本,强调从编剧着手改造电影。
(2)有目的有意识地为电影创作输入新的血液,郑君里、舒绣文、赵丹、金山、袁牧之、白杨、聂耳等都参加到各电影公司。
(3)致力于开展电影批评,建立左翼理论队伍,从舆论上影响和指导电影创作和欣赏。
(4)建立和扩大电影界的统一战线。
1933年2月,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组成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战线。
4、左翼电影运动影响下的中国电影界(1)明星影片公司,代表作《狂流》《春蚕》《姊妹花》《香草美人》等(2)联华影业公司,代表作《三个摩登女性》《清白》《母性之光》《小玩意》等(3)天一影片公司,代表作《挣扎》(4)艺华影业有限公司,代表作《民族生存》《肉搏》《中国海的怒潮》《烈焰》。
5、左翼电影运动的成就:(1)扭转了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脱离了神仙鬼怪片、鸳鸯蝴蝶派的拍摄思路,造就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2)产生了大量堪称中国电影经典的影片,如《渔光曲》《神女》《马路天使》,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电影时代。
中国电影史复习讲义
第五章非常时期第一节总体情况时间:1937年到1945年区域:抗日根据地;国统区;租界区;沦陷区总体特征:电影的社会政治功能得到强化:宣传抗战;观众群体扩大;题材更加多样;电影类型化进一步强化。
各区域的主流影片:根据地:抗战片为主;国统区和租界区:抗战片+商业娱乐片;沦陷区:商业娱乐片一、抗日根据地的电影概况(1)红色电影开始起步:延安电影团成立;拍摄一些形象化政论式的纪录片;集中放映苏联影片;士兵和农民为主要观众。
(2)延安电影团的成立:1938年,袁牧之,纪录片和新闻片为主,放映苏联影片,为东北电影制片厂成立奠定基础。
二、国统区的电影概况:(1)2个城市3个阶段:武汉——重庆;第一阶段:1937年7月到1938年1月(武汉);第二阶段:1938年10月到1941年1月(重庆);第三阶段:1941年1月到1945年8月(重庆)。
(2)武汉时期:电影对象、放映方式、类型和功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1938年1月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成立;中制公司活跃。
(3)重庆前期:基本承接了武汉时期的特点;除中制公司外,中电、西北公司也很活跃;理论上主要是“中国电影路线问题”的讨论。
(4)重庆后期:中制、中电公司短暂停业,1943年方才恢复制片;仍以抗战宣传片为主。
(5)总评:条件的制约和宣传的目的导致,电影艺术质量不如战前,但其纪实品格有可取之处。
三、租界区的电影概况(1)时间:1937年8月到1941年12月;地点:上海租界和香港。
(2)上海租界电影总体特点:影片公司浮浮沉沉;商业娱乐片为主,兼有委婉的抗战宣传片;影片类型不断更新。
(3)神怪片—古装片—时装片的演进;神怪片复映《火烧红莲寺》,古装片《木兰从军》,时装片种类繁多。
同时,中联制作了第一部动画片《铁扇公主》。
(4)古装片繁盛的原因:特定的政治环境;商业、生存的需要;地主阶层观众的需求。
(5)香港的电影:总体特征:正面表达抗战主题,上海的蔡楚生等南下香港制作了《血溅宝山城》、《游击进行曲》、《孤岛天堂》和《白云故乡》等。
中国电影史脉络梳理
特性。
重要影片:《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青春之歌 》《红色娘子军》等
经典影片片断赏析:
剪辑片断\红色娘子军指路.MPG
五、“文革”模式政治电影
(1966-1976)
中国电影创作最萧条的10年,生产影片不到100部。
(1987—)
商业片潮流
1、追求娱乐观赏价值
2、80年代末——1988年——90年代初
3、电影现象:
王塑电影现象:《顽主》(导演:米
家山)、《轮回》(导演:黄建新)
冯式贺岁片
风格写实,题材上表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与社会人生。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
《狂流》、《春蚕》
(编剧:夏衍,导演:程步高)
《上海24小时》
(编剧:夏衍,导演:沈西苓)
《三个摩登女性》、《母性之光》
(编剧:田汉, 导演:卜万苍)
《民族生存》、《铁板红泪录》
(编剧:阳翰笙, 导演:洪深
剪辑片断\《春蚕》1.MPG 剪辑片断\《春蚕》2.MPG
一方面吸收商业电影元素扩大市场,另一面主动寻求合法性保护。
新生代电影
新生代主要指第六代以及更年轻的导演
两个阶段:
1、前期:青春冲动
《巫山云雨》《扁担姑娘》《北京杂种》《头发乱了》等
2、后期:向主流回归
《回家过年》《美丽新世界》《西洋镜》《洗澡》
美学风格:
谢晋政治伦理情节剧的黄金时代
第四代与电影美学观念的更新
纪实美学 作品:
《邻居》(郑洞天) 《沙鸥》(张暖忻)
《小街》(杨延晋) 《喜盈门》(赵焕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一、中国电影的“恢复”时期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 1977年生产故事片18部; 1978年生产故事片40部。 《十月的风云》、《希望》、《严峻的 历程》、《大河奔流》、《黑三角》、 《猎字99号》、《青春》。
•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看。” • 在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指 出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明确 要求各级领导“不要横加干涉”,党不是 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 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 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 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常规模式 在既有叙 事体系内 部革新。
过渡模式
造反模式 电影本体内 核从叙事转 向造型。
破坏既有叙 事体系,全 面引进新镜 头语言。
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及其特征
谢晋: 《啊!摇篮》(1979) 《天云山传奇》(1980,第一 届金鸡奖最佳故事) 《牧马人》(1981) 《高山下的花环》(1984,第 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芙蓉镇》(1986,第七届金 鸡奖最佳故事片)
• 关于“谢晋模式”的讨论 • 1986年,朱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 “正如一切俗文化的既定模式那样,谢晋 的道德情感密码又总是按规定程序编排, 从中可分离出“好人蒙冤”、“价值发 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项 道德母题。” • 是一个“封闭的稳态模式”,是中国文化 改革进程的“一个严重的不和谐音”。
• 获奖: • 1985 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 奖, 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 瑞士第三十八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英国第29 届伦敦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 演奖。
• 改编:根据柯蓝散文《深谷回声》改编 • 定位:追怀历史,探询民族文化根源,揭示民 族性格本真的诗情电影。 • (1)全局性,风格化的象征处理 叙事结构上采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以写意支 撑全片布局,扩展影片内涵。 写实部分是八路军文工团员顾青下乡采风,与 翠巧一家人接触产生的故事和命运变化。 写意部分如“迎亲”、“腰鼓”、“祈雨”等 段落。
• 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293.1亿人次, 创历史新高。 • 1979年开始,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观念更 新与电影探索的新时期。
二、新时期中国电影生态
• 三代导演共同发力,促成了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电影界的一次革新运动。 • 中国电影的代际划分: • 随着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张军 钊等人的成功,“第五代”的称谓开始 确立。 • 第五代是一道分水岭,往前推分出四 代导演。
•
电影可以拍小桥流水,江南秀色,也可以反 其道而行之,搞点有力度的东西,表现一点粗 犷的阳刚之美。……影片的主旨不是一般性地 讲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而是想在更深的层 次上,对我们的民族性进行探索,要完成这一 命题,一般意义上的纯写实手段,已经显得不 够用了,……从影片的整体来看,是大块写意 和大块写实的结合。 • ——陈凯歌
• 第五代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后的受惠者, 他们是在完全没有票房压力的状况下进 行创作。 • 伴随着第五代导演崛起的,是中国电影 市场的严重萎缩。
六、电影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 1979年后,中国电影观众人次和发行收 入持续滑坡。 •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召开 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 • 1、扩大企业自主权; • 2、改革发行办法。
5、黄建新
• 黄建新,男,1954 年06月14日出生于 西安,祖籍河北。 《黑炮事件》 1986 《错位》 1987 《轮回》 1988
《黑炮事件》
• 出品公司:西安电影 制片厂 • 上映时间:1986年 • 导演:黄建新 • 编剧:李唯 • 主演:刘子枫,高明 ,杨亚洲,汪漪
• 开启了黄建新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探索富 于哲理性的人生命题和社会命题的独特 思路。 • 《黑炮事件》挣脱了纪实主义的缰绳, 采用超常的角度、变形的技法,试图在 忠实于外部世界整体真实的基础上,创 造富有表现力的寓言视觉效果,使观众 获得某种引申性的意象。
• (3)注重影像表意与银幕造型 《黄土地》关注影像表意,体现在作者对高 原,黄河等自然景物的物恋,寄予了作者借物 咏情和文化寻根的意图。
•
我们想表现天之广漠,想表现地之深厚;想 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 不息;想表现人们从原始的蒙昧中焕发出的呐 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地中生发出的 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 的感情——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 中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 强化的视觉冲击力,造成情绪上的跌宕起 伏,形成节奏。
• • • •
《归心似箭》(1979)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1981) 《朱德和史沫特莱》 (1985)
李俊(1922-2013)
• 凌子风 • 《骆驼祥子》(1982) • 《边城》(1984) • 《春桃》(1988)
Company Logo
• • • • •
• (2)诗情化风格的追求 • 在人物刻画和情节铺排上,将人物置于天人 交融,情景合一的画面中,较多的运用全景和 大全景。 • 山川风貌占据画面的很大比重,歌声表意的 氛围非常突出。 • 翠巧与背景上的黄河叠画在一个平面上,电 影化的创造了“翠巧是翠巧,翠巧非翠巧—— 黄河的女儿”的意蕴,把黄河水浓稠的形象与 翠巧挑水的全过程融为一体,使她成为黄河生 命的一部分。
2、陈凯歌
• 陈凯歌,1952年8月 12日生于北京,祖籍 福建省长乐市。 • 1984 《黄土地》 • 1986 《大阅兵》 • 1987 《孩子王》 • 1991 《边走边唱》
《黄土地》:第五代代表之作
• 出品:广西电影制片厂 • 1984年 •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美术:何群 作曲:赵季平 演员:薛白,王学圻
• • • •
丁荫楠(1938— ) 《春雨潇潇》(1979) 《逆光》(1982) 《孙中山》(1986)
五、第五代导演的创作及其特征
第五代导演
• 指从事电影导演工作的“文革”后北 京电影学院的最初几届毕业生,他们以 1978级学生为主体,还包括1983级导演进 修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少数 同时期具有相同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 年导演也应包括在内。
3、田壮壮
• 田壮壮,1952年出生 于北京,1982年毕业 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 系。 • 1980 《我们的角落》 • 1982 《红象》 • 1984 《九月》 • 1984 《猎场札撒》 • 1986 《盗马贼》 • 1987 《鼓书艺人》 • 1988 《摇滚青年》
《盗马贼》
• 出品: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1986年 • 电影语言的革新 (1)民俗纪录片式的影片结构 (2)自我心理冲突的视觉表现 (3)叠印作为基本剪接方式——神秘感 低视角的拍摄角度——敬畏感 静态长镜头——宗教意识 冷色调——宿命的悲凉感
《小街》(1981)
《 人 生 》 年 吴天明 (1939年12月5日 — 2014年3月4日 )
《老井》(1987年 )
1984
《良家妇女》(1985年)
黄健中(1941— )
《人· 鬼· 情》(1987) 黄蜀芹(1939— )
《沙鸥》(1981年)
张暖忻(1940— 1995年
《青春祭》(1985年)
• 1984年年底,《经济日报》组织“改革 电影体制、提高影片质量、讲求经济效 益”的大讨论。 • 1985年1月,电影局在广州召开体制改革 座谈会,提出按照简政放权、政企分开 和扩大制片企业与发行企业的经营自主 权的精神改革发行体制的意见。
• 1986年1月,电影局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 影电视部领导。 • 1988年年初,广播电影电视部成立电影 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电影体制改 革的规划和领导。
4、张艺谋
• 张艺谋,1950年11月14日 生于陕西西安,1982年毕 业与北京电影学院。 • 1987 《红高粱》 • 1989 《代号美洲豹》 • 1990 《菊豆》 • 1991 《大红灯笼高高挂》 • 1992 《秋菊打官司》
• • • • • •
出品时间:1987年 出品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 导演:张艺谋 编剧:莫言,陈剑雨,朱伟 摄影:顾长卫 主演:姜文,巩俐,滕汝骏
• • • •
第一代:张石川、郑正秋等。 第二代:蔡楚生、孙瑜、费穆等。 第三代:崔嵬、水华、谢铁骊、谢晋等。 第四代:1979年前后开始独立拍片的吴贻 弓、谢飞、杨延晋、吴天明、黄蜀芹、郑 洞天、滕文骥等。 • 第六代:九十年代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 帅、娄烨、管虎等。
新时期电影变革的三种模式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 获奖: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导演:张艺谋 出品: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 • 《红高粱》的革新: (1)杜撰的民俗民歌,使文化寻根题材奇观化。 (2)主流英雄人物幽默化,第一次出现非严肃性 的打破正反面人物界线的电影人物
(3)第一次在实验(艺术)电影中引用明星机 制。 (5)传统叙事要素(传奇性)进入实验(艺术) 电影中。 (6)用调侃的方式消解寓言电影的深度感。
谢飞:(1942— ),湖 南宁乡人,1965年毕业 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我们的田野》(1983) 《湘女潇潇》(1986) 《本命年》(1989) 《香魂女》(1993,获 第四十三届柏林电影节 最佳影片“金熊奖5— )
《苦恼人的笑》(1979年
• 艺术突破
• 1、题材处理上,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 到主角地位,着力进行群象刻画。战争在影片 中是一种背景,突出的是战争环境中的人,他 们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 • 2、镜头语言上,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从 而构成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常用大反差的光线 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以表现人物雕塑般 的力度与沉重感。
•
(当时)在电影的表达形式和如何拍 电影这种最简单的问题上,常常出现很 教条、很固定的东西。我们认为很陈腐 、很愚蠢,所以《一个和八个》是针对 这种迂腐的背叛。…… • 《一个和八个》可以简单地说是针对 当时的那种娘娘腔的、那种矫揉造作的 电影的反抗。《一个和八个》的思想内 涵其实不深,它的故事叙述也不是那么 独到,人物塑造也不是那么突出,就是 以那么拍电影来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