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俄交涉_陈开科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事件,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期间。

本文将对初一历史上册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许多特权和利益,但中国政府并未完全遵守这些条约,引起了英国人的不满。

其次,1856年发生的一起中英冲突——灵渠事件,导致英法联军进攻广东。

2. 战争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分为几个重要的战役。

1859年,英法联军先后攻占了天津、北京等重要城市,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北京,攻占了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这场战争结束后,中国再次战败,签订的条约更加不利于中国,削弱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3. 条约内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两个重要条约。

这两个条约中,中国被迫割让香港、澎湖群岛等地;中国政府还需赔款,并给予英国驻京公使驻地;条约赋予了西方列强在华居住和经商的特权等。

4. 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以及中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战败使中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和革新的迫切性,推动了后来的戊戌变法。

另一方面,战争也加剧了中国的国家危机,促使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

5. 抵抗与纪念:尽管战争中,清政府的抵抗力量相对较弱,但中国人民并不甘心屈服于外国列强。

后来,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进行了许多反抗和抵抗的斗争,包括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中国也在不断的复兴和发展中逐渐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状态。

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影响深远。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抗争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象征。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纪念这段历史,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这篇文章对初一历史上册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介绍了战争的原因、战争经过、条约内容、影响以及抵抗与纪念等方面。

八年级上册历史突破训练知识点专题(部编版)课题02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突破训练知识点专题(部编版)课题02第二次鸦片战争(解析版)

课题02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梳理基础训练一.选择题(共15小题)1.南北朝时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他是()A.祖冲之B.贾思勰C.顾恺之D.胡昭【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相关史实。

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

【解答】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也就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2.以下四个选项,其中三个是同一类的,另一个是不同类的,这个不同类的是()A.扁鹊B.华佗C.张仲景D.贾思勰【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贾思勰。

【解答】贾思勰是北朝时期的著名的农学家,所著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是《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ABC 均是医学家。

故选:D。

3.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A.钟繇B.胡昭C.刘邦D.李斯【分析】本题以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为依托,考查钟繇。

【解答】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钟繇。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楷书是由锺繇独创的。

锺繇独创楷书书法,刚柔兼备,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故选:A。

4.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有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看下面“马”字的书写,哪一个是行书?()A.B.C.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书法。

【解答】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有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观察图片可知,A是行书。

故选:A。

5.佛教传入我国后,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

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D.佛教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分析】本题考查佛教传入我国。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占领永定门,控制北京城
结果:奕䜣被迫签订了中英、中 法《北京条约》。
2.火烧圆明园
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
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
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
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
1857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出 兵,攻陷广州。
1858年,攻陷大沽炮台,逼近 天津。
结果:签订《天津条约》、《通商 章程善后条约》。
1.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主要内容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危害 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 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
2.火烧圆明园


曾经的恢宏壮丽,举世无双;

现在却一片狼藉,满目荒凉。
国运如此,
不禁使人感慨万千!
富而不强,民族遭殃。
《念奴娇·丙申四月二十七游圆明园凭吊遗址》 孙德振
百年遗址,断墙边,锁住悠悠青史。带水环 山曾是这,殿帔瑞霞成绮。蔚藻含晖,避喧听政, 朝夕宣纶旨。柳烟丛里,满园千景旖旎。
英法洗劫苍苍,萧条如许,花似当年否。片 片荒凉凝泪血,不见旧宫桃李。捡得残诗,国人唤 起,剑雪中华耻。回眸归路,一声春响迤逦。
口岸
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内地)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 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丧失了内河航运权,便于列强侵略
清政府在与英、法、美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被迫 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2.火烧圆明园
2.战争过程 战争第二阶段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 片战 争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 片战 争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根本原因19 世纪 50 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

2、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成为英法发动战争的借口。

二、战争经过1、时间1856 年 10 月至 1860 年 10 月。

2、参战国家英国、法国为主凶,美国、俄国为帮凶。

3、战争进程(1)1856 年 10 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

(2)1857 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3)1858 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4)1860 年,英法联军再次攻占天津,进而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

清政府又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三、不平等条约1、《天津条约》(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3)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2、《北京条约》(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赔款额大幅增加。

四、战争影响1、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2、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

3、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4、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五、火烧圆明园1、时间1860 年 10 月。

2、侵略者英法联军。

3、概况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汇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的精华,被侵略者洗劫和焚毁,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六、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150 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七、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得到的启示1、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外态度与观念的变化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外态度与观念的变化

论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外态度与观念的变化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外态度与观念都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对外态度由以前的敌对变为友好,对外观念则由排斥变为吸收借鉴。

态度变化: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12年,英国援引最惠国条款,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美、法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

但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

1856年《望厦条约》也届满12年,美国企图重新修约,也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第二年,清廷内部发生了辛酉政变,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诉上台,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于是,中外势力勾结起来。

清政府利用外国军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公然“借师助剿”,外国政府也积极配合。

清廷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通商及关税等方面的事务,总揽了全部洋务事宜。

可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已经由原来的心理上的敌对变为友好。

观念变化:在鸦片战争中乃至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清政府一直没有放下“天朝上国”的自大心态,仍旧视英法等国为夷狄,以为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不屑一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内部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西方的武器装备赞不绝口,甚至提出了“师夷长技”的口号。

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发起了旨在“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其指导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可见,此时清政府对外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诸国已不是蛮夷小邦,而是
有着极大的可取之处的强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对外态度由以前的敌对变为友好,对外观念则由排斥变为吸收借鉴。

这对于清政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史学纵横】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对待英法俄美的策略

【史学纵横】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对待英法俄美的策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对待英、法、俄、美的策略材料一至俄罗斯上年至津①,投递公文,藉词防堵英夷,今则与该夷等同恶相济,居心尤为谲诈,但中国与俄夷和好已百有余年,并无嫌隙,与英、佛②等夷不同,相待之礼,亦当稍有区别。

如接晤普提雅廷,仍当以礼貌相待,论以和好多年,不应干预英、佛等国无理之事。

咪夷③在粤并未助恶,亦可嘉其守信,俾④知感服。

如先解散俄、咪两酋,不至助逆,则英、佛之势已孤,再观其要求何事,从长计议。

英夷罪无可恕,佛夷党恶,亦属可恨。

惟现在中原未靖,又行海运,一经骚动,请多掣肘⑤,不得不思柔远之方,为羁縻之计。

——《军机大臣寄署直隶总督谭廷襄等英法美俄北上天津饬密为防范设法羁縻上谕》,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20-221页。

材料二俄夷与中国和好多年,自宜先行接晤,待以宾礼。

谕以英、佛两夷占踞广东省城,劫我大臣,无理太甚。

……至米酋并未助恶,亦可假以词色,将该英夷无理之处,令其评论是非。

倘其为英、佛说合,亦告以如与中国体面无伤,尚可代奏。

其佛首于咸丰四年曾助官兵在上海剿贼,经巡抚入奏,蒙恩嘉奖。

今大皇帝念其从前恭顺,上年广东之事,又非其起意,不过不该助恶,如其自知愧悔,尚可屈加宽恕。

但须以后不助英夷为害,仍与通商如旧。

至英夷于前年⑥即在广东搆兵,实为首恶……——《军机大臣寄直隶总督谭廷襄等为将军机大臣酌拟接见英法使臣各条发给阅看上谕》,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246-247页。

【注释】①津:天津。

②佛:法国。

③咪夷:指美国。

④俾:使。

⑤掣肘:拉住胳膊,比喻阻挠别人做事。

⑥前年:指1856年。

【解读】针对英、法、俄、美四国来袭,咸丰帝根据四国侵略者的不同情况,予以区别对待。

他认为英国是罪魁祸首;法国虽跟随英国,但它曾帮助清政府“剿贼”,故而如果法国知道悔改,可以对其宽恕;俄国则与中国和好多年,故而对其应有区别;美国并没有帮助英国,可以晓之以理。

晚清两个奇官

晚清两个奇官
珲 春原来 出 门就 是 日本 海 ,现在却 失去 了出海 口,吉林 一下 子 由沿海地 区,变 成 了
一 个内陆 省 ;本来 中俄在珲春 罔们江 一带并 不接壤 ,现 存却有 了共同疆 界
清廷深 知 .同强 做邻 ,剩下 的家 当 不保险 ,l天1此加 紧谈判 ,勉 强与俄方 达成 了脆 弱 的协 c义:第二 年夏天 双方进行勘 界立 碑 1_ f1:
立 碑 。
根界桩也 没有 ,黑顶子 山一带早 已变成俄 国
俄方 的界碑 是石头做 的非常沉重 ,成 琦 兵营 ,中国的一 只兔子也进不去 。如此下 去 , 做 的是木 牌碑 ,轻飘飘 的。尽管如此 ,俄 国 整个东北不保 ,北京 将成为前线 !
人几 圈下 来没嫌累 ,成琦 的手下却瘫 在地上
不愿意再 受这个洋罪 ,俄 国人 不失 时机地拿
1886年 ,在 成 琦 草 草 了事 的勘 界 工 程
出 自家准 备 的协议 文 本 ,成 琦 看都 没 看 就 25年后 ,吴大潋过来检查边 防工作。这个瘦
签 了字 。
弱 的苏州人 一天也不肯 歇 ,踏遍 了边 境 的每
埋 设界碑之 前 ,俄方代表 又提 出,这是 一 寸土 地 ,尔后秉烛疾 书 ,给光绪 皇帝打 了
根本 不实地勘察 ,整 天躲在住所 喝酒泡妞抽 最要命 的是 ,最具 战略意义 的编号为 “乌”
大烟。手下给他 准备 了地 图 ,他看不懂 ,也 字 的一 根 ,本应距 日本海仅一箭 之地 ,后来
不问 ,干脆扔 到一边 。而俄 国人却一刻也 没 死活 找不着 !俄 国地 盘扩大 了不说 ,中国离
RENW UCHUNQIU 人 物 春 秋
J觅请 两 十 奇 官
◎ 习 骅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侵 略恶果,民不聊生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侵 略恶果,民不聊生

《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恶果,民不聊生《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恶果,民不聊生》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了一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中国社会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战争的起因,表面上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但实际上是英、法等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英国以“亚罗号”是英国船只为由,要求中国道歉赔偿,法国则以“马神甫”在中国被杀为借口,与英国狼狈为奸,共同挑起战争。

战争伊始,英法联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占领了广州。

随后,他们沿海北上,直逼天津。

1858 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美、俄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然而,英、法侵略者并不满足于此,他们蓄意挑起事端,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侵略中国。

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野蛮地洗劫并焚毁了圆明园。

圆明园这座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皇家园林,瞬间化为一片废墟。

无数珍贵的文物、艺术品被掠夺一空,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也是中国文化的巨大损失。

在经济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了更多的通商口岸和内河航行权,他们的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和农业。

许多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了生计,被迫流离失所。

同时,战争导致清政府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

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和满足列强的贪欲,清政府不得不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增加赋税。

老百姓原本就艰难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民不聊生。

在政治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权威。

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妥协退让,丧权辱国。

这使得国内民众对清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社会矛盾激化,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此外,战争还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的领土,索取了大量赔款,控制了中国的海关、通商等重要领域。

耆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俄交涉_陈开科

耆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俄交涉_陈开科
①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咸丰皇帝一上台 , 就惩办了 振兴的十几年光阴 ( 1842— 1856) 被白白浪费了 。
妥协代表穆彰阿 、 耆英等 。 但是 , 很显然 , 对当时的大清王朝来说 , 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惩罚一些 曾经实际进行妥协外交操作的官员 , 而在于变革 、 振兴 。 抱残守缺不可能使帝国的弱势外交局面有 所改善 。 虽然贬了穆彰阿 、 耆英之流 , 但弱势外交的土壤仍在 。 因此 ,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 耆英 也就应势复出了 。 1854— 1856 年 , 英 、 法 、美等西方列强陆续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 , 遭到清廷的外交和军事抗
② 1858年 4 月 , 争 。 1857年 12 月 29日 ,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 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 , 广东抗争失败 。 ③ 5 月 20 日 , 联军仅用几个小 英法联军按照其预定的侵略计划 , 伙同俄 、 美两国北上 , 陈兵渤海湾 。
时就攻陷大沽炮台 , 京 、 津面临危局 , 清廷在天津的初步抗争宣告失败 。 5 月 24 日 , 直隶总督谭廷 襄上奏 , 力主妥协 : “第统观事势 , 细察夷情 , 有不能战 , 不易守 , 而不得不抚者 。 ”④ 5 月 26 日 , 联军 ⑤ 5月 27日 , 俄使普提雅廷代表列强通告谭廷襄 : 舰队直抵天津 。 “一 , 四国使臣必欲进天津城商 办事件 ; 二 , 诸务办结后 , 必欲进京 。 若不面见大皇帝亦可 , 但当与大学士等辩论 , 请派全权大臣来 津议事为要 。 ”⑥抗争的失败 、地方督抚的意见 、 列强的催逼等等 , 所有主客观因素都合力决定着清 廷的外交操作原则不得不再次定位为 “妥协 ”。 5 月 28 日 , 清廷派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办理 “夷务 ” ⑦ , 准备向英

历史的另面_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的较量_以西人在华架建电报之纠缠为考察

历史的另面_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的较量_以西人在华架建电报之纠缠为考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关系的基本的态势是:列强不断提出新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侵略要求,力图扩大不平等条约所攫取的权益。

对此清政府大多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列强对华的渗透日益加深。

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成为此间中西关系的“主流”与“常态”。

正因此故,早在上世纪初,即有西方学者将此时期乃至延后更长的一段时期指谓中华帝国对外“屈从的时期”。

[1](P1)近百年后中国学者仍在申论这种情状,①提示学界对之的持久关注。

然而,上述时期中西关系尚有其另面,即清政府在若干场域对西方列强所作的抗拒,学界的关注似显不够。

其实,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奕䜣等即提出“按照条约,不使稍有侵越,外敦信睦,而隐示羁縻”的外交原则。

[2](P2765)一些“半自治的省份可能想试用,并且确曾试用过那解释条约的方法去收回由于战争与和谈而已经丧失的征税权和行政权”,[1](P1)即是此间清政府抗拒的重要表征。

对此有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奕䜣在英国侵略者的影响下,尽管对外态度发生了变化,有向侵略者妥协的一面,但同时也仍然存在着抵制和反抗外国侵略的一面”。

[3](P138)而清廷内外在电报业领域之具体作为,无论是就其过程言,抑或是从其结果看,都更具代表性。

面对列强坚请在华架建电报的问题,清政府“力为设法阻止”,与之展开一场广泛而深入的较量,最终基本成功地阻止住列强的企图,为日后中国自建电报预留下较有利的空间,从而影响深远。

对此,2011年第7期历史的另面: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的较量———以西人在华架建电报之纠缠为考察中心*夏维奇*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晚清电报与社会变迁研究”(08CZS01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夏维奇,淮南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安徽淮南,232001)。

①可参见于建胜、刘春蕊:《落日的挽歌———19世纪晚清对外关系简论》,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陈开科:《耆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俄交涉》,《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4期。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数量上—— 多
范围上—— 广 地域上—— 深
两次战争后通商口岸的分布
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 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 下游地区。
为什么这次侵略战争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五口 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增开汉口、南京、天津 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相同
扩大 延续和扩大
为什么这次侵略战争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五口 通商 割地
赔款
关税 协议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 增开汉口、南京、天津 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赔款2100万银元
大幅增加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商船和 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影响
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 通商口岸,相对于鸦片战争开放 的通商口岸有何特点?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我们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 销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 我们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我们 要修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
必须教训中国人…只有炮口上才有外交。
1. 材料二中英国人对商品滞销原因的分析是否正 确? 为什么?不正确 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
2.材料二英国人的修约要求结果如何?为此,英国 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被拒绝 发动战争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原因: 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时间: 1856年—1860
年 3.导火索: 英:“亚罗号事件” 法:“马神甫事件” 4.侵略者: 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第 二
第一阶段

1856年-1858年

炮轰广州

简评耆英在鸦片战争中的外交活动

简评耆英在鸦片战争中的外交活动

简评耆英在鸦片战争中的外交活动耆英是鸦片战争中的重要人物。

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今,人们对耆英的评价,历来都是有褒有贬,毁誉不一。

由于耆英在鸦片战争中主张对英采取羁縻政策,不但时人批评其为“自有权奸以来,未有丧良心,无廉耻若耆英之极也”,当代学者亦多认为“耆英心目中根本没有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完全成了侵略者的应声虫”,“是中国近代投降外交的鼻祖”。

但又有人认为“耆英之见识,实出时人之上”,虽不是“大政治家”,但却不失为当时“良好之外交家”,耆英的某些主张,“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十余年间,仍然是最为开明和进步的思想”。

甚至有人认为,耆英执行了“和平而开放的政策”,这一时期“可以视为开中国平等外交的新纪元”。

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耆英究应如何评价?笔者拟就此略作析论,不当之处,敬请先学指正。

1 自作聪明的制夷“智术”人们谈到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的耆英时,多会对其“外交”思想与实践进行分析评价,而笔者在此则称之为“制夷”思想。

这是因为,此时的耆英并不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外交思想,也不可能展开近现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不过是如何“制夷”、“驭夷”而已。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在长期的政治统治中,常常宣扬堂堂正正的施政治国,同时又经常施以各种统治的权术、智术。

韩非子即曾公开宣传最高统治者应善于利用君主的权、术、势。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统治者在探求各种制夷方法时,“驭之以术”,不但未被批评为有违儒家诚信的欺伪诡诈,反而被视为是御侮制夷的智慧表现。

耆英不可能超越其历史的与阶级的局限,在对外交涉中,往往借鉴历史上的某些政治统治经验,自以为是地耍弄一些小小的外交“智术”。

耆英制夷智术之一,即是在对外交涉中外示诚信,希望通过与外国来华代表建立起个人的感情联系,以影响中外交涉的进程与方向,使中外条约的内容更有利于中国。

这是就耆英的主观动机而言,而非就其客观结果而论。

耆英在对英、法、美等国交涉时,都是有所表现的。

1843年6月,英国代表朴鼎查致函两江总督耆英,求与其“定期会晤,面商大局”。

力争国权,整军经武——鸦片战争时期耆英对外交涉思想探析之二

力争国权,整军经武——鸦片战争时期耆英对外交涉思想探析之二

作者: 李光和
作者机构: 广东商学院思想理论教学部,广东,广州,510320
出版物刊名: 社科纵横
页码: 140-141页
主题词: 耆英 力争国权 整军经武
摘要:耆英是1842至1848年间清政府办理对外交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参与了战后奠基中西关系的全部条约谈判."力争国权,整军经武"是耆英对外交涉思想的重要内容.为维护国家的利权,耆英曾据理力争,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挽回国家的一些损失;鸦片战争结束后,耆英倡导"整军经武",为其对外交涉奠定自强的根基.。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战争。

本文将对这场战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的历史事件。

一、战争背景1. 前因: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不少特权。

中国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并对外国势力开放五个通商口岸。

2. 鸦片贸易: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更加猖獗。

英国等列强通过鸦片贸易大量输出鸦片到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

3. 外国势力扩张:在鸦片贸易的推动下,外国势力逐渐扩张到中国内地。

英国等列强在中国内地建立了领事馆,扩大了对中国的控制力。

二、战争经过1. 北京条约:战争开始于1856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并烧毁圆明园。

1858年,英法联军与清朝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其中包括对外交、贸易以及领事裁判权等方面的让步。

2. 义和团运动:战争持续爆发,清朝政府内部存在着对外国势力的强烈不满。

义和团运动兴起,以清朝政府的支持为由,对外国势力进行抵抗。

3. 八国联军入侵:1900年,义和团运动演变成为群众武装暴动。

八国联军利用此时的局势,入侵中国。

最终清朝政府签订《辛丑和约》,承认了更多的不平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的屈辱地位。

三、战争影响1. 领土割让:清朝政府在战争中被迫割让了更多的领土,包括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地。

2. 赔款巨额:清朝政府需要向列强支付巨额赔款,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财力。

3. 网络壮举:战争中部分爱国志士和学者进行了不屈的抗争,表现出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的坚决抵抗精神。

4. 标志性事件:在战争中,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成为了中国近代史的象征性事件,凸显了中国弱势的国际地位。

5. 现代工业的崛起:战争加剧了中国内部社会矛盾的激化,促进了现代工业的崛起,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战争。

战争的背景是外国势力的扩张和中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交织。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二鸦风云,历史悲歌

《第二次鸦 片战 争》二鸦风云,历史悲歌

《第二次鸦片战争》二鸦风云,历史悲歌1856 年至 1860 年,英法联军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这是一段充满血泪与屈辱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难以忘却的伤痛。

战争的起因,表面上看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本是一艘中国船只,曾被海盗夺去,后被中国水师收回。

但英国却借题发挥,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还指责中国水师侮辱英国国旗。

而“马神甫事件”,则是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在中国内地非法传教,胡作非为,被当地官府处死。

英法两国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了战争。

然而,这些所谓的“借口”,实质上只是英法列强为了满足其贪婪欲望的幌子。

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要迫使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让他们能够更自由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战争伊始,英法联军凭借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占据了上风。

他们的坚船利炮,轻易地突破了中国沿海的防线。

中国军队虽然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在武器和战术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抵抗显得十分艰难。

1858 年,英法联军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这个条约,让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利益。

但英法列强并不满足,他们蓄意挑起事端,准备扩大侵略。

1860 年,英法联军再次入侵中国,占领了天津,随后向北京进犯。

在八里桥之战中,清军奋力抵抗,但最终还是无法阻挡联军的进攻。

当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他们犯下了令人发指的罪行。

圆明园这座凝聚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精华的皇家园林,被侵略者洗劫一空。

他们掠夺了无数的珍宝、文物和艺术品,带不走的就肆意破坏、焚烧。

圆明园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大量的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获得了更多的通商口岸、租界和内河航运权,使得中国的经济受到了更严重的冲击。

同时,第二次鸦片战争也促使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以实现强国御侮的目标。

中国近代史之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国近代史之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 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他们倾销 商品,掠夺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使中 国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性冲击。


3、鸦片贸易合法化、华工出国及允许外 国人前往内地传教,都使中国的社会矛 盾更加激化。

4、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 和控制。

5、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占领京城, 火烧圆明园,对中国文化和心理都造成 了沉重打击,地主阶级分化,部分满清 统治者痛定思痛,决定“师夷长技以制 夷”,从而开始了“洋务运动”,迎来 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
1859年6月25日英法联军突然袭击大沽炮台守卫炮台的官军在僧格林沁的指挥下沉着应战开炮反击经一昼夜激战英法联军战败11860年2月英法两国政府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军侵2俄使伊格纳基耶夫和美使华若翰也于7月赶到渤海湾再次以调停人为名配合英法行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本节主要内容:

6、丧失大片领土。 割让给英国的九龙 半岛只是弹丸之地,而割让给沙俄的领 土则前后达150万平方公里之巨,奠定了 后来中华民国的版图基础。

7、 总理衙门[2]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腾 出手来镇压太平天国,勉强维持了其统治。 《北京条约》刚一签字,英、法、俄等公使就 立即表示,只要清政府认真“履行条约”,就 可以得到“任何援助”。1861年1月,清政府 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862年1月,清政府 对太平天国事件确立了“借师助剿”的方针, 引用外国军队来帮助其镇压内乱。在镇压太平 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的统治得以继续维持.第 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一次向外国侵略者屈 服,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中国在半殖民地 道路上陷得更深了。
2· 原因:

爱国演讲稿(推荐)_专题范文

爱国演讲稿(推荐)_专题范文

爱国演讲稿(推荐)篇一:腾飞的祖国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腾飞的祖国》。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看到了祖国的耻辱:1842年8月29日,耆英和璞鼎查在英国兵舰“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第二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1844年7月,耆英与美国在澳门附近的望夏村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同年10月,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附近:黄埔的一艘法国兵舰上,与法国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就因为当时的中国过于弱小,才使得这么多不平等条约诞生了,才会让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不少发达国家扩大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被迫准许侵略者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过去,中国虽然被称为“东亚病夫”,但如今,中国在进步,中国在崛起!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新中国成立;2019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进入太空;2019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嫦娥二号也在2019年10月1日成功发射;2019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军团更是以金牌总数51枚居首。

第16届亚运会则会在2019年12 1 / 5月11日在广州召开。

作为本次亚运会的小东道主,我倍感自豪!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富则国富。

历史和未来将由我们焊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谢谢大家。

篇二:雄狮已觉醒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雄狮,已觉醒》。

祖国的今天已是非常美好的了,十三亿中国人都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下幸福地生活着。

但谁曾想到,我们的祖国母亲曾经饱受煎熬,脊梁上压满了屈辱,使她久久直不起身子来。

历史是残酷无情的。

那一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夺取众多财宝,拿不了的就直接毁掉。

仅仅一夜之间,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万园之园就在熊熊烈火的侵蚀下不复存在。

第二鸦片战争资料简介

第二鸦片战争资料简介

第二鸦片战争资料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第二鸦片战争资料简介,供大家参阅!第二次鸦片战争简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是英国与法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

因为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 Arrow War)。

又称“英法联军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

同时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即鸦片战争,相对于第二次而言)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于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掠夺珠宝、将其焚毁。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和约,列强侵略更加深入。

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

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修约失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相继侵入中国。

但是,它们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

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

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待遇,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

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

耆英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基督教弛禁略论

耆英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基督教弛禁略论

耆英与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基督教弛禁略论
李光和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9(229)001
【摘要】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改变了其持续一百二十余年的传统禁教政策,形成了这一时段的对基督教的有限弛禁政策;当时负责主持外交的耆英对清政府基督教弛禁起了促动作用;其原因有二:一是时势所迫;二是耆英对基督教的合乎理性的认知所致.
【总页数】5页(P118-122)
【作者】李光和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4.3
【相关文献】
1.略论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耆英的制夷思想与实践
2.论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外交决策及其特点
3.试从中国近代社会形势略论英帝两次侵藏战争中尼泊尔、不丹、锡金之角色--兼论晚清政府外交之失当
4.打开中国大门的是棉纺织品还是鸦片?——兼析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对华政策目标选择
5.争其不当争弃其不当弃--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清政府对外交涉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从逻辑上讲 , 如果以 “抗争 ”和 “ 妥协 ”这对语词来描述晚清外交的操作模式 , 那么 除 “ 妥协 ” 、“ 寓抗争于 妥协 ”外 , 还应该 有 “ 寓妥协于抗争 ”乃至 “ 抗争 ”的模式 。 但由于晚清中国社会特 殊的发展状 况等因素 , 决定了终 清之世 , 中 国的外交 操作模式也 没能达到 “ 寓妥协于抗争 ”的水平 。 至于纯粹的 “ 抗争 ”即外交主动权完全掌握到中国手中 , 则 是新中国成立以 后的事情了 。 从外 交操作的层面看 , 此处 “ 寓抗争于妥协 ”中的 “ 抗争 ”, 指的是国家 在外交操作 过程中 , 有 意识地借 助外力或 内力来进 行外交抗 争 , 以减轻国家利益的损失 , 达到既定的外交目标 。 ② 1850 年 , 咸丰皇帝继位 。 是年十月 , 手诏揭穆彰阿及耆英罪状 , 斥 “ 耆英 在广东抑 民奉夷 … … 显而易见 , 贻害国家 ”, “犹 念其迫于时势 , 从宽降为部属 ” 。 ( 赵尔巽等撰 : 《清史稿 》, 中华书局 1977 年版 , “ 列 传 ” 157, 第 11507— 11508页 ) 耆英被惩实际上 是清廷基于 “ 天朝体制 ”强势外交操作模式取舍的结果 。 习惯于强势外交的国人虽然未必参与弱势外交操作 , 但是 , 危机过后却习 惯于用强势外交的思维来否定弱势外交的操作模式和结果 。 ③ 关于耆英及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活动 , 历来遭研究 者诟病 , 称其为 “ 投降 派 ”的代表 ( 如林增平 《中国近代 史 》,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 , 第 55页 , 等等 ) 。 但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主张重新评价耆英及其外交活动 , 认为耆英 在外交实践中有 许多思想 、行为及后果应该予以肯定 ( 如王中茂 《重评耆英的外交活动及其思想 》 , 《史学月刊 》 2006年第 12 期等 ) 。 这些评论有两 个特点 , 一是多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为背景 , 很少涉及耆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活动 ; 二是多以中英关系为 背景 , 没有涉及耆 英与中俄交涉的关系 。 况且 , 其中所肯定的有关耆英的一些 外交思想 如 “ 示以诚 信 ” 、“ 一视 同仁 ” ( 李 光和 : 《“ 示以诚 信 , 一视同 仁”— — — 鸦片战争时期耆英对外交涉思想探析 》 , 《贵州社会科学 》 2005 年第 4期 ) 等能否与近代外交思想挂钩 , 或 者是否表明耆英 曾进行外交 “ 抗争 ”等 , 都还存有疑问 , 未便遽下结论 。
61
2009年第 4 期
一 、 耆英的复出
众所周知 ,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 清廷并没有振作起来 。 炮声一停 , 帝国便又恢复旧貌 , 一片沉 寂 。 虽然有林则徐 、 魏源 、徐继畬等极少数进步思想家对世界大势进行 就连思想层面也似乎未留下多少痕迹 。 可以说 , 命运留给中国改革
· 专题论文 ·
耆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俄交涉
陈开科
内容提要 由于清廷没能利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难得间隙 , 变革传统的 “天朝体制 ”, 以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 清廷总体上仍被迫将自己的外交操作原则定位为 “妥协 ”, 并重新起用妥协有法的耆英 , 与桂良 、 花沙纳等共同主持天津的外交交涉 。 然而 , 随着社 会的缓慢发展 , 此时清廷外交在操作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 部分官员开始反对 纯粹妥协 , 主张 “寓抗争于妥协 ” 。 基于此 , 结合当时列强之间的矛盾状况 , 清廷将天津外 交具体操作的方略确定为 “妥协 ”之外 , 辅之 “以夷制夷 ” , 即 “以俄 、美夷制英 、 法夷 ”的手 段 , 利用俄国 ( 美国 ) 出面 “调停 ” , 希图借外力进行有限的外交抗争 。 耆英遵奉清廷既定 的外交策略 , 通过俄罗斯馆的大司祭巴拉第 , 与俄国使团顺利建立了联系 , 并于天津举行 会谈 。 为了取得俄国 “调停 ”的承诺 , 耆英轻率答应提前签订不平等的中俄 《天津条约 》。 不过 , 由于广州的 “档案事件 ”, 英 、法在天津不肯与耆英合作 , 耆英只好回避 , 以致获罪 、 自尽 。 耆英从复出 , 到参与中俄交涉 , 再到获罪的历程 , 既昭示着晚清弱势外交的不可为 , 又预示着晚清弱势外交的可为 。 关键词 耆英 第二次鸦片战争 俄罗斯馆 普提雅廷 中俄交涉
60
陈开科 / 耆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俄交涉 经验则相当贫乏 。 因此 , 被近代西方列强击败的清王朝 , 一时间难以找到弱势外交的注脚 , 只好 挪用祖传的羁縻古法 , 初步形成了带有自身文化特色的弱势外交操作模式 。 从晚清外交的实践 来看 , 晚清弱势外交的操作大致可分为 “抗争 ※妥协 ”及 “抗争 ※寓抗争于妥协 ”两种模式 。 ①这 两种模式交叉存在 , 且都是从 “抗争 ” ( 包括接触期的外交和军事抗争 ) 开始 。 但初期的抗争由于 冲突双方经济 、军事实力以及外交观念 、体制的差距 , 往往以清廷失败告终 。 清廷的外交操作自 然由 “抗争 ”过渡到 “妥协 ” , 或 “寓抗争于妥协 ” 。 如果说前期的 “抗争 ”主要是军事对抗 ( 也兼有 外交抗争 ) 的话 , 那么 , 后期的 “妥协 ”或 “寓抗 争于妥协 ”则 主要是 外交操作 ( 也 不排除军 事冲 突) 。 历史地看 , “抗争 ※ 妥协 ”的模式产生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 。 林则徐兴 “抗争 ”之始 , 耆英 结 “妥协 ”之果 。 但随着中西接触 、 交流的深入 ,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 清廷外交虽然总体上仍 因循 “妥协 ” , 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 酝酿产生了一种不同于纯粹妥协的 “寓抗争于妥协 ”的思想 和实践 。 如果我们从上述操作层面来观察晚清外交 , 那么 , 有一个人物必定进入我们的视线 , 那就是耆 英 。 众所周知 , 耆英是我们上面所说晚清 “妥协 ”外交操作模式的代表人物 。 由于他在第一次鸦片 战争中 “妥协 ”有法 , 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使清政府免除了一时的 兵燹之祸 。 如果就一时成败而论 , 林则徐的 “抗争 ”是失败的 , 而耆英的 “妥协 ”则是成功的 , 但当时 天朝的体制和文化价值观却都认同林则徐之 “败 ”而不齿耆英之 “胜 ” 。 因此 , 咸丰皇帝一上台 , 耆
② 但这个人的特殊性却在于 : 英就受到惩治 。 他不但参与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廷外交的实际
操作 , 还应势登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外交舞台 。 他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活动和命运 , 从一 个侧面反映了晚清外交操作模式的某种变化 。 从学术史的角度看 , 关于耆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活动 , 由于史界同仁的努力 , 事 实已基本清楚 , 而且对如何评价耆英及其外交活动也多有论述 。 ③但是 , 有关耆英在第二次鸦片 战争时期的外交活动 , 尤其是他与俄罗斯馆的种种瓜葛 、与俄国使团的谈判等情况却鲜为人 知 。 本文根据中俄档案史料对这些问题加以论述 , 以期有益于晚清中俄关系史的研究 , 并希望通过对 耆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再次参与外交实践的探讨 , 使人们对晚清弱势外交的操作模式有一 定的认识 。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 , 骄傲而自信的清朝一败涂地 , 从此 , 长期位居东亚 国际秩序中心的天 朝外交由一贯的强势外交一变而为弱势外交 。 ①然而 , 问题的关键在于 , 历史上基于强大文化功 能形成的 “天朝体制 ” ②下万国来朝的局面 , 使中国人积累起来的主要是强势外交经验 , 弱势外交
① 晚清中国的外交是典型的弱势外交 , 笔者之所以在此不提 “ 弱国外交 ”, 是 因为其时中国 无论从经济 、政治 抑或文化上都 不具备近代国家的性质 , 近代中西外交的冲突不是基于同一平台即双方都处于近代社会形态基础上的冲突 , 而是 基于文明落后的 中世纪外交对文明先进的近代外交的妥协和抗争 。 在这场本身就不平 等的冲突中 , 源远 流长的华 夏文化既 起到了支 撑中国对西 方侵略进行持久抗争的作用 , 也起到了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的作用 。 所以 , 笔者使用弱势外交一词来表述晚清中 国的外交操作模 式。 ② 关于传统东亚以中国为中心的外交关系模式 , 自美国学者费正清以来 , 一直被东西方 学术界称为 “ 朝贡 制度 ”或 “ 朝贡国 制度 ” , 参见 J o h nK . F a i r b a n k ( e d . ) ,T h e C h i n e s eW o r l dO r d e r :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a ' s F o r e i g nR e l a t i o n s( C a m b r i d g e : H a r v a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 1968) 。 但近年也有学者鉴于乾隆五十八年乾隆皇帝颁给英国国王 的 “ 敕谕 ”中将清朝外交 体制自述为 “ 天朝体 制 ” ( 《乾隆 朝上谕档 》第 17册 , 档案出版社 1998 年版 , 第 542页 ) , 因而主张将东亚传统外交关系的模式称为 “ 天朝体制 ” 。 参见陈尚胜 《中国 传统对外关系的思想 、制度与政策 》,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 第 14页 。 本人对此深以为然 。
①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咸丰皇帝一上台 , 就惩办了 振兴的十几年光阴 ( 1842— 1856) 被白白浪费了 。
妥协代表穆彰阿 、 耆英等 。 但是 , 很显然 , 对当时的大清王朝来说 , 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是否惩罚一些 曾经实际进行妥协外交操作的官员 , 而在于变革 、 振兴 。 抱残守缺不可能使帝国的弱势外交局面有 所改善 。 虽然贬了穆彰阿 、 耆英之流 , 但弱势外交的土壤仍在 。 因此 ,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 耆英 也就应势复出了 。 1854— 1856 年 , 英 、 法 、美等西方列强陆续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 , 遭到清廷的外交和军事抗
② 1858年 4 月 , 争 。 1857年 12 月 29日 ,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 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 , 广东抗争失败 。 ③ 5 月 20 日 , 联军仅用几个小 英法联军按照其预定的侵略计划 , 伙同俄 、 美两国北上 , 陈兵渤海湾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