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合集下载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一. 教材分析《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以及结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数据,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也有图片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时间和内容上较为接近,学生可能会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之处,并深入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和结果,认识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视和平的情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同之处,加深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认识。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相关教学资料。

2.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素材。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历史认知。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资料,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材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时间、过程和影响上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深入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类历史事件可能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需要教师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其主要参与者、重要战役和条约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及主要参与者、重要战役和条约等内容。

2.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异同,学生对于战争类历史事件的客观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故事等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其异同,深入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战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历史图片、地图、教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鸦片战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题。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析原因】
1.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所提供的大量史料,引导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如下图所示:
2.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学生讨论: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爆发?
2.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结合史料,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清王朝再次战败的根本原因?
结论: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2课,本课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法两国在俄美支持下,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本课内容包括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展现了战争的历史画面,引导学生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认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中国的危害。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掌握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以及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从而加深对西方列强侵略行为和战争残酷性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器材: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历史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发生了什么吗?”让学生回顾鸦片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已学知识,通过分析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要事件。

教材以时间为主线,采用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为学生展现战争的全貌,培养学生的图文结合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探讨历史问题方面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战争原因、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提前准备教材和课件,确保内容完整、清晰。

2.图片、视频资料:收集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

3.课堂练习题: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了解战争的全貌。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教师进行点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Part 1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背景及原因。

2)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2. 能力目标1)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目标1)爱国主义情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历史,懂得如何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和自豪感,让学生体验中国人民在抗争中的韧性和不屈精神。

Part 2 教学内容1.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1)自由贸易与西方列强势力的强化自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向中国输出大量鸦片,导致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急剧增加,引起国家安全问题。

1839年起,中英发生了鸦片战争,强迫中国开放五个沿海口岸。

之后,西方列强不断强化了自己在中国的势力,并扩大自由贸易的范围。

2)中国的国力和政治需要调整自康熙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改革,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要。

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内部开始了自我革新,努力探索新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模式。

但面对外部压力,时局非常紧张。

2.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1)第一次战争的深刻影响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列强不断增强在华的势力,中国遭到了侵略和割让。

同时,中国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衰落,也使得国家面临着危机。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攻占北京,掠夺颐和园,并逼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扩大了西方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中国也再次被迫开放更多沿海口岸。

3.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和影响1)对中国的冲击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深远,中国面临着领土割让、赔款、关税提高、资本主义制度引进等多方面的打击,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

2)对中西关系的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确立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使得中西信任度大大降低。

但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闭状态,开始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目标1、知识与技能: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借口及实质;《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形成归纳说明英法美“修约”要求与战争爆发关系的思想方式。

通过学生了解《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形成分析论述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思想方式。

通过图表分析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方位、面积和后果,形成读图理解能力的思想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中,认识到英法等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从而形成强烈的国家忧患意识。

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悲剧,鉴证资本主义列强血腥掠夺的罪恶面目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二、要点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的内容及其对华危害。

三、教学建议导入新课,建议教师讲授新课之前,可向学生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过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攫取了哪些侵华权益?学生回答后,教师可进行如下概括:通过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英、美、法等国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他们并不满足。

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法又寻找借口,对中国发动了一场新的侵略战争。

因此,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时,建议教师:从整体出发扼要讲明战争的基本进程,点明战争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争爆发到《天津条约》签订;第二阶段,战争再起到《北京条约》的签订。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战争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教师可教给学生编制"小年表";把知识系列化的方法,如:1856年英舰炮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卅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天津条约》签订1859年大沽之战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北京条约签订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和"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教学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材料: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欧洲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

他们满以为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就能大量销售产品,获得高额利润。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万英镑左右徘徊。

英国商人把英国的棉纺织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结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在中国享受的特权太少。

他们预料:“中国市场的远景却是广阔的,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

”设问:阅读材料可知英国认为《南京条约》签订后对中国销量少的原因是什么?生: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师: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讲授新课: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生自主学习,完成一下四个问题1、时间:2、根本原因:3、导火线(借口)4、开始标志:师生总结,师简单地了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事件: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搜捕了船上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

不想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1856年9月27日期满失效,被捕获前,已6天没挂英国旗),硬说是英国船,甚至捏造中国水师曾扯下船上英国旗。

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道歉。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这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经过和结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从而加深对我国近代史的认识。

教材内容详细,图文并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时间和内容上较为接近,学生可能会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区分两次鸦片战争的不同之处,并激发学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认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视频等教学资源。

2.打印好的分组讨论表格。

3.的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然后提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它对我国产生了哪些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过程和结果,重点讲解《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然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分享。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本文通过介绍鸦片战争的起因、列强的侵略行为、清朝政府的应对措施以及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深入了解这段历史,认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鸦片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的具体过程、原因及其影响可能掌握不全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战争,深入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战争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历史感受。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战争过程、战争影响等方面的多媒体课件。

2.历史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教学用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争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战争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背景和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战争。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讲解,使学生对战争的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目标】1.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运用本课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式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挑起的,历经几年时间,对中国造成的危害是什么?这就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探究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教材,讲述“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史料展示:《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资产阶级欣喜若狂,“一想到和三万万或四万万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发了疯似的”,“只要中国人每年需用一顶棉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

3.学生思考:通过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文,分析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什么?4.教师归纳小结:直接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战争借口);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思考:此次战争为什么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师:在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再次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犯。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所以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5.图片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翔实,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时间和内容上与第一次战争有所重叠,学生可能会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对比两次战争的异同,帮助他们更清晰地把握历史脉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认识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及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内外压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比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2.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以便于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3.视频资料:准备相关历史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历史,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第二次鸦片战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1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1

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讲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相关知识,对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有一定的了解。

但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在时间、过程和影响上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理清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

2.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个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4.历史地图:利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地理范围和战争路径。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的图片、文字资料。

3.历史地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地图。

4.视频资料: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视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经过和结果。

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区别和联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与反思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涵亚学校陈冠宇【知识与技能】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性质及影响的比较教学,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认识到祖国的富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前提。

【重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危害;沙俄割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难点】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自主学习】1.英法为什么要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了哪些条约?对中国有什么危害?3.哪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割占中国领土最多?4.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十二生肖兽铜像是由欧洲传教士郎世宁主持设计、清宫廷匠师制作、展现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艺术珍品。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走了十二生肖青铜兽首,致使这批国宝流失海外。

到目前为止,十二生肖青铜兽首中的龙首、狗首、蛇首、羊首,鸡首等6尊铜像仍下落不明。

你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样爆发的吗?这期间列强在中国犯下了哪些罪行?(情境式导入)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教师讲述:你到北京参观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来了解这段历史。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活动一展示材料,并阅读教材P8内容,思考:英国输华货物(正当贸易商品)统计表(1)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呈现出什么状况?答案提示:鸦片战争后英国棉纺织品和其他工品在中国销售量有限。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案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了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的情况。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根本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掌握收集、整理、运用历史材料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表格归纳理解为何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培养学生从历史表格和地图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丑恶面目;通过揭露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的罪行,教育学生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华基本史实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新课讲授复习导入新课教师与学生回顾上一课《鸦片战争》知识点,由此导入新课。

(一)祸患再起一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出示英国输入中国货物总值表格,分析战争原因,明确根本原因是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出示“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图片,学生了解,明确直接原因过渡:面对英法联军的来势汹汹,清政府是如何备战的?结果又是如何?(二)节节败退一一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1、出示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学生以战地小记者的身份上台讲述战争的两个阶段。

2、出示材料,分析失败的根本原因。

明确: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3、出示圆明园被毁和复原图片,提问:看到洗劫后的圆明园有何感想?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又使得西方列强获得哪些特权,给近代中国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进入第三篇章一一危机加深(三)危机加深一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1、根据《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内容小组讨论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2、出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明确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史实,分析影响4、表格归纳对比一鸦,二鸦。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一、核心素养目标:唯物史观: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由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时空观念: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了解《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形成分析论述条约内容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的思维方式;历史解释:通过对列强侵华罪行的揭露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列强在华暴行认识到侵略者的贪婪和凶残,以及列强的侵略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通过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分析,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三、教学方法:创设问题合作探究讲授法小组合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如何爆发的?英法联军为什么要抢劫、焚毁圆明园?中国在这次战争中还丧失了哪些领土和主权?(二)、讲授新课: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1、背景:材料:《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资产阶级兴奋地好像发了疯似的,璞鼎查曾向国内吹嘘说,他已为英国的生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广阔,倾尽兰开夏全部工厂的出产也不够供给它一个省的布料”。

------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材料:“英国商人认为中国有数万万人,每人需用一顶棉帽,每人一套用餐的刀叉,每百人一只手表,……中国市场的远景是广阔的,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将来它的销量会比全欧洲还要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
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
逼近天津。

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

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5.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学生回答: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

5.教师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

清政府承认《天津
条约》继续有效;增开汉口、南京等
十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天津为商埠;
外国商船和军舰
可以在长江各口
岸自由航行等特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给英国;
赔款额大幅度增
加。

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❸板书设计➷
起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1860年
经过: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 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
大片领土
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❹教学反思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承接第一课鸦片战争所授课程。

在本课中我始终重点围绕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进行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的讲解。

通过引导学习、分组讨论、图片史料等各种方法和辅助材料,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关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史料、解读史料的能力。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知识点的衔接要更自然、流畅,要增加逻辑性,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