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陕西教师招聘备考指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锦(二)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开创了平民讲学之风。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个“平民”只是相对于贵族而言的,对下层平民阶层而言,恐怕仍属于相对富裕的阶级。事实上,在孔子时代,是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的。从这一角度看,孔子招收学生并非真的“无类”,因此,对孔子的“有教无类”亦不宜过分拔高,须作客观公正的评价。
中国教育史(主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关于教育对象:提倡“有教无类”
春秋以前是王官之学,有资格接受教育的是王公贵族的胄子。作为平民是没有资格入学接受教育的。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进行了相应的革命,实行“有教无类”,本意是说,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
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
三、教育内容论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吸收选择了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
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体系中,包含两大部分,即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以前者为重心。《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要求做一个品行符合道德标准的社会成员,其次才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1
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他承认人的成长,教育起着决定作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第一,人的先天素质并无差别,不论贫贱,人生来应该是平等的。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也为他的“有教无类”提供了依据。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性差异,这种个性差别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不全是先天命定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影响,力量更大,这就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教育学科思想史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学习教育学科思想史,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深入掌握教育方法与教育原理,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素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教育学科思想史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古代教育思想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与人伦关系,注重孝道、义理,对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自然而无为的境界。

墨家则提倡平等教育,鼓励普及教育,倡导兼爱和利益最大化。

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基督教的教育理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类获得智慧、德育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基督教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人的尊严、爱和关怀,重视个体的内在品质和灵魂成长。

二、现代教育思想1.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欧美诞生并影响深远。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促进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培养。

此外,进化主义还倡导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重视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

2.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迅速兴起。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用主义者认为学校应通过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人。

三、中国教育思想1. 新教育思想20世纪初,中国新教育思想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蔡元培等。

新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培养独立人格和自主思考能力,提倡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2.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历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 这一独尊儒术的主张,实际上是要求实行思想专 制,达到以儒学统一思想的目的。
• (二)兴办学校以广教化、育贤才
• “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 也,教化之本原也。”、“愿陛下兴太学,置明 师,以养天下之士。”
•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办学宗旨,一是推广教化,一 是养士育才。
• (三)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 董仲舒几乎把一个国家的治乱兴废都 归之于礼乐教化,政治上首先的事情 就是“德教”。王者最重要的任务就 是教化。他这样重视教化的社会作用, 就是要用“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 对人们加强思想统治,使他们“从义 向善,远利止恶”,达到“变民风, 化民俗,万民正”的目的。
三、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 (一)道德教育的内容 • “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灌输着君权、父权和夫权的封建统治思 想) • 五常:仁义礼智信 •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道德教育,成为封建社会道
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西汉前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春秋》公羊学派 大师,有“汉代孔子”之称。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 教育生涯。汉景帝时担任博士官。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他的三篇对贤良策,以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为理论基 础,系统地阐述了以“德教”为核心的儒家治国之道, 获得汉武帝赞许。先后做过宗室贵族易王和胶西王的 相。晚年去职家居,专门著作讲学。他的著作,后人 整理为《春秋繁露》一书,《汉书·董仲舒传》中载有 《举贤良对策》等。
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桎梏人民 的精神枷锁,影响深远。

(• 1二.)“以道仁德安教人育,的以原义则正和我方”。法 他强

2014陕西教师招聘备考指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锦

2014陕西教师招聘备考指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锦

2014陕西教师招聘备考指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锦1.孔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

即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等,都有重要体现。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已复礼为仁”);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2.孟子孟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1)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

(2)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3)孟子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

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

(4)孟子提出“教亦多术”的教学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①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②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③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④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⑤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5)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

3.老子和庄子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他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

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

《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第一,文化堕落论;第二,人性“复归”论;第三,“绝圣弃智”论。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但庄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炼,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让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让他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倡导人类顺应自然。

教师招聘考试-《学记》中的教学思想二

教师招聘考试-《学记》中的教学思想二

教师招聘考试-《学记》中的教学思想二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方面的知识,是教育考试中必然涉及的考点,对于许多参加教师招聘考试和教师资格考试的学员来说,总是存在着抓不住核心,记不住考点,屡考屡错的情况,这根源于对基本知识没有很深入的理解。

下面中公教育刘静茹老师就中国古代教育经典《学记》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梳理,帮助大家理解知识。

《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第四十九篇(《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公元前403~前221)晚期。

全书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全文1229字,分为20小节,每节基本上论述一个问题。

《学记》对教育的作用、目的、任务、教育的制度、学校的管理、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的关系等问题,都有阐述,内容比较全面。

它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总结,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很清晰的发现常考考点:
1.《学记》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2.《学记》的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3.《学记》的出处——写于战国晚期,《礼记》中的一篇,共1229字。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教师招聘网/html/jiaoshi/yueduziliao/。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与教育思想中国历史上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历史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提出的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强调“教育为国家大事”,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品质高尚的君子。

他提倡“以文化治国”,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和礼仪等方面的素养。

孔子主张以“礼”的原则来教育人,通过规范的仪式和行为习惯来塑造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实践,他提倡“学以致用”,认为知识的目的在于实际应用。

曾国藩是清朝时期的一位重要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曾国藩主张精细化的教育管理,他提倡“精诚教育”,强调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他主张以德育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家国情怀。

曾国藩还注重学科教学,他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陶行知是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重要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陶行知主张“爱、智、勤、和”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格、智力和实践能力。

他提倡“德育为先”,认为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陶行知还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他主张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此外,陶行知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他提倡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如今,中国的教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家们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作为教育家们的传承者和继承者,我们应该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国历史上优秀的教育思想,结合时代的需求和实际情况,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中国历史中的教育家们通过他们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吸取他们的教育思想,结合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不断探索创新,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国古代教育家常考思想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国古代教育家常考思想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国古代教育家常考思想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国古代教育家常考思想导语:我国古代教育家层出不穷,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里也常会对教育家的主要思想进行考察,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提供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常考思想,大家可以参考进行复习,更多详情请关注店铺。

※ 孔子考点一:其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考点二: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目的是把人培养成“贤人”、“君子”。

考点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也是中国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教育家。

考点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考点五:“其身正,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反映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考点六:在教学过程中,孔子提出“学、思、习、行”。

考点七:“温故而知新”这一观点,反映了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原则。

考点八:“力行近乎仁”这一观点,反映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 孟子考点一:孟子是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

考点二:孟子提出"仁政"主张。

考点三: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提出“性善论”,是内发论的代表人。

※ 荀子考点:荀子提出“人之初,性本恶”,是外铄论的主要代表人※ 董仲舒考点:教育思想是以人性论为基础,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墨子考点:墨家代表人,其教育思想以“兼爱”和“非攻”为主。

※ 庄子考点:“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

【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国古代教育家常考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著名教育家及主要教育思想发表时间:2013-3-27 17:51:23 来源:搜集整理编辑:李林点击/评论:450/01. 孔子(公元前551 —前479 )孔子名丘,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教育,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传统。

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孔子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孔子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之一。

孔子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点,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综合发展。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德行和道德品质,认为一个人只有修养好自己,才能够对家庭和社会有所贡献。

孔子提倡的教育理念包括“学以致用”、“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等,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自我完善。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教育方面,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张培养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道家强调的“无为而治”、“顺势而为”等观念,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为广泛流传和影响最大的一种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礼仪道德的修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教育注重培养人的“仁爱之心”,强调孝道、忠诚、正直等传统价值观的培养。

儒家思想的主要教育方法是“读书为先”,即通过广泛的阅读来丰富人的知识储备和文化修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通过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教育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伦理的塑造。

这种教育思想的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使得教育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不可忽视的,它为后世教育家和文化人做出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以孔子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为代表,各自强调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方法。

孔子思想注重德育的培养,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儒家思想重视礼仪道德和知识的积累。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今天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2014陕西教师招聘备考指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锦(三)

2014陕西教师招聘备考指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锦(三)

2014陕西教师招聘备考指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锦(三)11.王安石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中世纪的教育改革家。

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变更天下之弊法”。

欲有足够的人才,必须由国家实行统一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的教育制度。

他把教、养、取、任四者联系起来,在四者之中以教为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和养的目的。

他针对时病,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以改革教育制度,使之为新法服务:即自京师至地方皆设学校严选教官,教以“礼乐政刑”等为国所需之事;保证士子的物质生活,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朝廷力行提倡,以形成新风气;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然后给予适当的爵禄;处之久而任之专,使得行其志意,以达成功。

12.朱熹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朱熹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朱熹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

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

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

(2)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

①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

②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

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

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

③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

④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

⑤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

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13.王守仁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

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他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养成封建道德品性。

中国教育史各种教育思想总结

中国教育史各种教育思想总结

中国教育史各种教育思想总结中国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孔子时代。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教育思想和改革。

以下是对其中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的总结:1. 儒家教育思想(孔子时代至今):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君子,并且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进行正式的礼仪训练来达到这个目标。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教育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

2. 法家教育思想(战国时期):与儒家强调道德德行不同,法家教育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和严格的教育训练,才能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

这种思想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式微。

3. 公私合一教育思想(西汉时期):西汉时期的武帝刘彻提倡将经学纳入官方教育体系,使得教育成为了国家的事务。

这一时期出现了官方的经学考试制度,考试成绩成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

这种思想强调公共利益和私人学问的结合,对后来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唐宋时期):唐代推行科举制度,要求考生通过举行的考试来选拔官员。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文学,考试的合格程度决定了一个人在官僚体系中的地位和前途。

这一制度严重依赖于书本知识,忽视了实用技能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5. 陈胜、吴广教育思想(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的起义运动强调人民的教育和文化意识的觉醒。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普及教育,赋予人民知识和自由意识,才能推翻压迫的统治者。

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 教育改革思想(近现代):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维新运动和五四运动倡导了新式教育的推行,提倡现代科学知识和民主思想的普及。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提倡全民教育和普及教育,不断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教育历史上的各种思想形态都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A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

他" 有教无类" 的理论基础,是"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更可贵的是他的" 庶、富、教" 思想。

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

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

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

后人就简称为" 因材施教" 。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

他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

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

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

他最注意" 行" ,提倡"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耻其言而过其行" 。

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 听其言而观其行" 。

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 过则勿惮改" 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 磨而不磷" ," 涅而不缁"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 宁死善道" ,在必要时宁愿" 杀身以成仁" ,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本文摘自: 1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重要知识点: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儒家的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年),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2.墨家的墨翟
先秦时期以墨翟(约公元前468一前376年)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由于政治思想和社会观念的不同,墨家与儒家的教育主张也有所不同。

3.道家的老子和庄子
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它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所以长期不为教育理论所关注。

4.其他
汉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阳明、清代的王夫之等中国古代许多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都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精辟的教育见解。

(1)汉代的董仲舒:董仲舒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哲学,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成为中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工具。

(2)宋代的朱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3)明代的王阳明: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4)清代的王夫之:王夫之既有丰富的教学实践,又能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去揭示教学过程的一些规律。

教师资格考试中国古代教育人物主张考点汇总

教师资格考试中国古代教育人物主张考点汇总

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本句的大致含义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

因此,本句体现的启发性教学原则。

4.“学不躐等”和“不凌节而施”第一句是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超越次第,要循序渐进;第二句是指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也就是说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发展有次序地进行教学。

因此,这两句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原文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即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

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

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因此,本句体现的是教学相长原则。

6.“豫时孙摩”原文是“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也”。

即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相互研讨。

因此,“豫时孙摩”体现的分别是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孔子考点一: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考点二: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君子。

考点三: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庶”与“富”。

考点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也是中国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教育家。

考点五:“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考点六:“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教学原则。

考点七:“力行而近乎仁”反映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

中国古代教育史复习资料(2)

中国古代教育史复习资料(2)

㈢、儒学独尊和读书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1、独尊儒术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

由于汉初统治者对文化教育采取宽松的政策,各家学派逐渐从秦朝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均得到了良好而自由的发展。

然而,董仲舒认为各学派之间相互争雄,势必危及政治思想的稳定,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君主权力的集中。

因此,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从大一统的观点出发,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建议,即独尊儒术。

他的这一思想正好同汉武帝决心改变汉初“无为”政治的想法相契合,因而被汉武帝采纳,并确立为汉朝重要的文教政策加以实施。

“独尊儒术”实际上是一项统一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政策,其基本内容是要求国家政策和文化教育皆以儒学为本,并以儒学为统一的指导思想来培养和选拔人才。

朝廷专门设置“五经博士”来研习《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种儒家经典,从而肯定了儒家经学唯一官方正统地位。

非儒的其他学说虽未被明令禁止,但只能在民间传播,并不纳入国家正规教育系统,非儒的学者也不能进身仕途。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标志着封建统治阶级树立起符合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这一政策此后一直维系了两千多年,直到封建社会的终结,对后世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经学的昌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内容及教材空前地统一起来,学校教育基本上成为了经学的教育。

其次,它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使重教兴学成为汉以后历代的一项基本国策。

最后,它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使得教育成为统治阶级用以培养维护封建制度的顺臣良民的工具。

2、兴办太学太学是世界教育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由统一中央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官立大学。

“兴办太学”的建议最初也是由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的。

汉武帝从统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现实需要出发,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将其作为实施“独尊儒术”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

汉武帝元朔五年,朝廷根据丞相公孙弘拟定的实施博士弟子制度的具体办法,开始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据材料及所学分 析儒家思想出现 的社会背景。
二、创立儒家学派
1.背景 经济上:私有土地出现,井田制瓦解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
(1)社会 政治上:变王的室时衰期微,,“诸礼侯争崩霸乐,坏分封”制,走向
背景 崩溃 新旧势力矛盾激化,
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形成“士”阶 层
(2)个人 熟谙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乐文化 因素 试图恢复周礼来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
——日本“实业之父”涩泽荣一 “他是唯一有益理智的表现者,从未使世界迷惑,而是照亮了 方向,他仅以圣贤而从未以先知的口吻讲话,但大家认为他是圣 贤,……”
——伏尔泰
结合材料,分角度分析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三、孔子对后世的影响
对中国
1、大思想家:
①内圣外王成为古代开明君主的标准, ②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正统思想
中庸

中庸
育 开创私学
贡 献 教学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培养“君子”……
后世影响(略)
3、兴办私学,献身文教,传承礼乐文化
一、孔子其人(生平事迹)
1、自学礼乐 30岁时,精通六艺 2、创办私学 35岁时无意从政收徒授课, 3、从政失败( 51—54岁:从政人生辉煌) 4、周游列国(55—68岁:颠沛流离) 5、献身文教( 68—73岁:落叶归根)
68岁回到鲁国后,孔子放弃为官,专心致 志人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首页
索引
1、论教育的作用- “庶 富 教”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 展关系的教育家- “庶 富 教”
(2)教化民众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首页

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及教学思想评介

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及教学思想评介

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及教学思想评介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包括: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张履祥的家庭教育思想等。

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比较少且没有专门的书籍论述,主要散见于一些士大夫的著作中,主要是强调对儿童要尽早教育,教育的内容也主要是言语、生活习惯、礼仪的教育。

1、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1)倡导及早学前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有条件的还应在儿童未出生时就实行胎教,原因有两条:其一,幼童时期学习效果较好,获益很大。

他说道: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孵出已后,思量散失,固须早教,勿博纳县也。

其二,人在年幼时期,心理纯净,各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

(2)主张慈严融合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

他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他认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对子女的爱护和教育结合起来,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反,如果没有处理好两者关系,“无教而有爱”,让孩子任性i放纵,必将铸成大错。

鞭挞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

2、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1)重视蒙养教育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为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

他指出这就是两个相互单一制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就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则就是小学教育的扩展和深化。

(2)要求慎择师友朱熹指出,对于普通的上时大夫家庭,慎择幼儿的教师应自慎择乳母已经开始。

儿童稍长,除须慎择教师外,还应当已经开始特别注意培育儿童党员意识、交游益友的能力。

3、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循序渐进,量力而胡王守仁认为,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注意“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在他看来,任何人的认识水平都有一个由婴儿到成人的发展过程,教育者必须根据儿童这种“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成长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不可躐等。

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用到教学上,要求教育者在确定教育内容时,注意量力而施,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陕西教师招聘备考指导:中国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集锦
(二)
5.荀子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1)荀子首倡性恶论。

他以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

他还很重视“渐”,即环境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积”和“渐”,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

(2)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提倡:①长虑顾远。

②积善成德。

③培养德操。

这些与孔孟的思想有相同之处。

(3)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

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①有尊严有威信;②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③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④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

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6.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谨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

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

他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

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

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不知不觉的侵蚀。

7.王充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

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

“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

“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

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

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

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像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8.颜之推
颜之推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

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

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一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养的理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称职清白的地方官吏,五是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六是精通兴建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

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严格的要求。

“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重视幼儿教育是对的。

他认为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

他主张“父以教为事”,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

“少成若天性”,以后再教育就困难了,就是打死也无济于事。

9.韩愈
韩愈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

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

中公资深讲师认为,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学理论:第一,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

第二,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

第四,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10.胡瑷
胡瑷是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

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1)认真备课,以身作则。

(2)热爱学生,因材施教。

(3)注意直观教学,注意讲清要点,注意联系实际。

(4)注重实地考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