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网络_地方形象促进联盟_与城市基层治理_石发勇

合集下载

城市形象推广方案

城市形象推广方案

城市形象推广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竞争的日益激烈,城市形象的推广变得至关重要。

城市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城市形象推广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与目的1. 目标: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投资者和人才。

2. 目的:积极传播城市的文化、历史、特色和发展成就,树立城市的国际形象。

三、推广策略为了达到上述目标与目的,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城市形象推广:1. 建设标志性建筑通过兴建具有地标性质的建筑物,如高塔、摩天轮、奇特的大楼等,来提升城市的独特风貌和标志性形象。

2. 举办活动和节庆定期举办各类活动和节庆,如文化艺术展览、音乐节、美食节等,吸引全球的目光,展示城市的多样魅力和文化底蕴。

3. 引进国际大型赛事积极争取国际重要大型赛事的承办权,如奥运会、世界杯等,通过举办国际赛事来展示城市的综合实力和接待能力。

4. 加强城市形象宣传利用各种媒介平台,包括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渠道,展示城市在旅游、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和成就。

5.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公共设施、绿化等,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和居住品质,吸引更多人来到城市生活和投资。

6. 加强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国际友好城市的建立,加强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城市形象的提升。

四、推广方案实施与评估1. 制定详细计划制定明确的推广方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推广目标、负责人和预算等,确保推广活动有序进行。

2. 多渠道推广在网络、媒体、展览、会议等多个渠道宣传城市形象,借助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平台,扩大推广的影响力。

3. 监测与评估建立与推广方案相对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定期监测和评估推广活动的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推广策略。

五、预期效果通过这一城市形象推广方案的实施,预计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增加游客数量:吸引更多游客到访,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

城市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困境与出路

城市社区的“共建共治共享”:困境与出路

一、研究缘起在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社会建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理念不断创新。

从提出“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从“加快构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体制”,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提出:反映出社会建设理念从管理逐渐转向治理。

我国社区治理理念与方式的转变,不仅受国际社会社区治理经验的影响,而且受到本土实际现状的大力推动。

与其说理念带动实践,不如说实践促进理念的发生。

学者对实践经验的研究与解释,说明多元主体治理状态在实践层面先于理念而存在,只是面临不少困境。

对于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第一,对社区业主的维权研究。

早期对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随着全国各地不断发生业主维权与物业斗争的事件,小区业主与物业发生矛盾冲突等问题屡见报端,激发了学者对于业主维权的经验解释。

首先,解释维权运动兴起的原因。

张磊对于北京几个小区个案的研究发现:业主维权运动兴起的深层根源在于:形成了一个“以开发商和物业公司为主体,包括房管局小区办、地方法院和街道办事处等相关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在内的分利性质的利益集团,促使开发商和物业敢于普遍而广泛地侵害广大业主的合法权益”。

①其次,一些学者分析决定业主维权是否成功的因素。

刘子曦从法律与社会关系的视角分析认为:因为缺乏相应的社会空间,法律在维权早期作为“维权武器”起到激励的作用。

但进入到诉讼阶段之后,面临着“立案难”、“胜诉难”、“执行难”困境,法律成为业主的“维权瓶颈”。

而法律的这种双重属性,导致业主开展除信访、诉讼等制度化渠道之外的维权实践,建立业申委、创建社区自治制度等,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生长。

②此外,沈原③、陈鹏④等几位学者,也研究了业主维权对于法律的运用及其策略。

他们的相同之处在于,从业主的维权运动中看到了国家与社会关系下代表公民权利的社会组织(业委会)得以“生长”的希望。

摘要:结合对广东地区城市社区治理的调研与已有的研究,将城市社区多元治理主体作为分析对象,认为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的实现,总体上主要面临:各治理主体间利益纠纷激增、多元治理框架尚未形成和限制治理主体权利机制的匮乏三个方面的问题。

《学海》2013年总目录(括号内数字顺序为:期号·页码)

《学海》2013年总目录(括号内数字顺序为:期号·页码)

主题 研讨 ( 六) : 社 会管 理 的定量 研 究


刘祖 云
国际化社 区的出现与应对
震( 1・ 2 0 )
峰( 1・ 4 0 )
预期反差 的社会效应 与管理

健( 2・ 1 0 3 )
中国“ 包容性治理 ” 顶层政治制 为分析 : 基于代价损失模型 朱华桂
贾学军 江
灾后重建 的项 目后评估 肖 玮
郭丽华( 2・ 1 2 4 )
构建基 于社 区的草原管理等级框架 : 以内蒙古荒漠
主题研 讨 ( 七) : 透视 中国改革 : 宏 观经 济政 策 与 基层 管理
绩效合法性 与中国经 济奇 迹 杨宏星 赵鼎新( 3・ 1 6 )
石发勇( 3・ 3 3 )
北美历史的七种叙述 : 思考加拿大 、 魁北 克和美国的民族
阿 兰 ・史 密斯 ( 3- 1 1 2 )
主题研讨 I 十四) : 邓晓 芒儒 家文化 观评 析
孟 慧新 Mi g u e l A . S a l a z a r 胡晓江( 3・ 7 2 ) 赵 晔琴 ( 3・ 8 5 )
社区公共精神培育与社区和谐善治: 基于社会资本的
视角 徐金燕 王永益( 4・ 1 0 1 ) 蒋利平( 4・ 1 0 7 )
社 区公 共服务的多元合作供给 : 机制 与绩 效
大学 文化的冲突与重塑

主题 研讨 ( 四) : 中话语境 下 的宪政 研 究
大一统 与儒 教宪政的君主专制 包万超 ( 2・ 1 5 )
新形 势下中 国马克思 主义 大众 化的意义 仲
逻 辑同构
马克 思关 于人本质 的认识过程 与唯物史观形成 的

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研究文献分析--以中国知网篇名为“城市基层治理”的文献为参考对象

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研究文献分析--以中国知网篇名为“城市基层治理”的文献为参考对象

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研究文献分析--以中国知网篇名为“城市基层治理”的文献为参考对象罗晶【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治理”一词的出现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目光,基层治理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而在基层治理的研究中关于城市基层治理较少,学界对城市发展的关注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的关注点就是对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找到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切入点。

【期刊名称】《世纪桥》【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2页(P59-60)【关键词】基层治理;城市基层治理;文献综述;统计分析【作者】罗晶【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研究文献分析——以中国知网篇名为“城市基层治理”的文献为参考对象罗晶(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6)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治理”一词的出现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目光,基层治理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而在基层治理的研究中关于城市基层治理较少,学界对城市发展的关注还比较少,因此,本文的关注点就是对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找到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切入点。

关键词:基层治理;城市基层治理;文献综述;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08-0059-02收稿日期:2015-05-22作者简介:罗晶(199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组织理论与管理。

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如何发展成为了学界大力关注的问题。

尽管学界对于治理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十多年,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对于城市基层治理研究本身并没有进行较为专业的分析统计。

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献进行篇名为“城市基层治理”进行检索,以此26篇文献为参考对象,对我国城市基层治理的相关研究做初步的总结分析。

一、我国城市基层治理文献研究的整体分析城市基层治理是我国基层治理研究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形象传播实施方案

城市形象传播实施方案

城市形象传播实施方案1.引言1.1 概述城市形象传播是指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向外界传递城市的独特魅力和特点,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和竞争力。

在当今社会,城市形象传播已经成为各个城市都非常重视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愈发激烈。

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吸引外界眼球和各界关注的关键因素之一。

良好的城市形象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才和资源流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良好的城市形象还能带动城市旅游业的繁荣,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因此,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城市形象传播的实施策略。

城市形象传播的实施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的特色、目标受众和传播渠道等因素。

首先,城市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独特魅力,找准自己的定位。

例如,一些城市可以以自然风光为卖点,而另一些城市则可以凭借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观光客。

其次,城市应该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形象传播,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

城市官方可以通过创意广告、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将城市的魅力展示给更多的人。

此外,城市还可以组织一些特色活动和推出一些符号物品来加强城市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综上所述,城市形象传播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采取有效的实施策略,城市可以树立自己的独特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和知名度。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城市形象传播的实施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对相关城市形象传播工作的实施有所帮助。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使整篇论文更加清晰和易于阅读。

本文的结构按照以下方式组织:1. 引言:这一部分将概述本文的主题和目的,并介绍本文的结构和目标。

通过引言部分,读者可以获得对本文内容的整体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的论述。

2. 正文: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来介绍城市形象传播的实施方案。

关系网络、“地方形象促进联盟”与城市基层治理

关系网络、“地方形象促进联盟”与城市基层治理
众 难 以进 行 监 督 。 因 此 , 本 文将 一 方 面 检 视 城 市 基 层 行政 管理 中正 式 制 度 及 其 变迁 , 另 一方 面将 探 索 基 层 政 府 用 来 开 展 管 治 活 动 的非 正 式 渠 道 。 在下 列部 分 , 本 文将 首 先讨 论 关 于基 层 政 府
义 国家 所 发 生 的 急 剧 的 政 治 变 迁 时 , 大 多认 为是 公 民 社 会 的 兴 起 或 市 民 抗 争 所 致 。但 当代 中 国研 究 的权 威 之一 魏 昂德 则 指 出 , 中 国 等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社 会 转 型 和 公 共 空 间 的 扩 展 主 导 性 诱 因 是 政 治
3 3
关系网络、 “ 地方形象促进联盟 ” 与城 市基 层治理
1 9 9 5; 毕 金 华 、 周 仲 秋 , 2 0 0 1 ; 徐 玉 华 、 谢 承 蓉 , 2 0 0 6; 张紧跟 、 庄 文嘉 , 2 0 0 8) 。著 名 学 者 白鲁 恂
已经 有 很 多 研 究 探 讨 了 在 此 背 景 下 基 层 政 府 功 能
体 制 内部 的变迁 ( Wa l d e r , 1 9 9 5), 这 给 理 解 当 下 中 国 政 治 发 展 提 供 了 另 一 视 角 。城 市 是 中 国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中心 。随 着 近年 来 经 济 社 会 变 革 , 我 国城 市 各 级 政 府 机 构 本 身 和 行 政 管 理 体 制 也 都 发 生 了 很 大变 化 。 因此 , 要 理 解 城 市 社 区 政 治 发 展 动 力
地社 区平 衡 发 展 ( B l e c h e r , 1 9 91 ) 。但 是 , 此 后 的
很 多制度 变 革 ( 如地方分权和财税改革 ) 使 得基

提升城市形象实施方案

提升城市形象实施方案

提升城市形象实施方案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门面,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而要提升城市形象,需要全方位的实施方案。

首先,我们可以从城
市环境美化入手,包括城市的绿化、道路的整治、建筑的外观等方
面着手,通过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其次,城市的文
化建设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包括举办文化活动、建设文
化场所、弘扬城市文化等,都能够为城市形象增色不少。

另外,城
市的交通建设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包括交通规划、公共交通
建设、道路交通管理等,都能够提升城市形象。

此外,城市的市容
市貌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包括市容市貌整治、城市清洁、市容市貌管理等,都能够提升城市形象。

最后,城市的品牌形象建
设也是提升城市形象的关键,包括城市的宣传推广、城市形象包装、城市品牌建设等,都能够提升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提升城市形象需要全方位的实施方案,包括城市环境美化、文化建设、交通建设、市容市貌、品牌形象建设等多个方面的
努力。

只有全方位的提升,才能真正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城市形象的提升贡献自
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更加美好的城市形象!。

浙江:以“基层治理四平台”改革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

浙江:以“基层治理四平台”改革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

浙江:以“基层治理四平台”改革推动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作者:王剑侯来源:《社会治理》 2019年第12期王剑侯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浙江省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治理体系的建设。

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时提出了“八八战略”,其中涵括的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等理念,为推进浙江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近年来,浙江省在“最多跑一次”改革基础上,根据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提出“基层治理四平台”的改革举措,既推动了政府职能整合、条块关系理顺与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也符合中央关于基层社会治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等目标,有效提升了基层政府治理效能和便民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改革的背景“基层治理四平台”改革方案的提出主要有两大背景。

一是国家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在此基础上,中央又提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的要求。

在镇(街)层面出台《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增强乡镇基层服务能力,构建乡镇服务型政府。

在社区治理层面出台《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二是基层治理的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政府依托信息技术加强便民服务、提升治理能力,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

依托信息平台和大数据技术,补足基层政府为民服务力量和民众有效参与不足的短板,不断夯实基层治理的基础,这是新时代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也是治理效能提升的关键环节。

正是结合这两大背景,浙江省通过整合政府职能、理顺条块关系,同时运用基层治理的数字化,推动社会治理模式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实现政府四个平台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无缝整合,真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24云南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2024云南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2024云南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模拟考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闵采尔通常把贵族称为()。

A.“刽子手”B.“吸血鬼”C.“杀人魔”D.“强盗”2.《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提出,各级党委(党组)要把()作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重要方式之一。

A.国情研修B.智库建设C.实地调研D.专家咨询3.推进城市()基础平台建设,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精准高效满足群众需求。

A.大数据B.信息模型(CIM)C.区块链D.管理模型4.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各类人才。

A.用好用活B.用对用活C.用好用准D.用足用活5.出版别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并获得较大数额的违法所得,应如何处罚?()A.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B.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C.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D.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6.强化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等文物古籍古迹保护、研究和利用,加强文物安全监管和边疆考古。

A.历史遗迹B.文化遗产C.革命文物7.正规授权流程呈现“两高一低”的趋势,其中“一低”是指()。

A.成本低B.门槛低C.收益低8.要建立以()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

A.贡献B.素质C.信任D.成果9.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A.人民B.人才C.效益D.贡献10.物联网的()特征指的是:通过对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送,以便信息交流、分享.A.整体感知B.可靠传输C.智能处理D.虚拟化11.()又称“反向定制”或“用户直连制造”,是以工厂直接对接消费者需求为特征的新型生产制造和商业形态A.C2MB.M2MC.A.1D.SQUAD2.012.()是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资源和战略性资源,也是重要生产力。

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新思路

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新思路

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新思路城市形象对外传播是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如何通过有效的对外传播塑造和展示城市的独特形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需要探索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新思路,以提高城市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

1. 以故事化传播塑造城市形象:故事是人类传播信息的最佳载体,通过讲述与城市有关的故事,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塑造和传播城市的形象。

例如,上海可以通过讲述其历史变迁、文化底蕴的故事,展现其独特的城市魅力。

2. 运用新媒体传播城市形象: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新媒体获取信息。

因此,城市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传播和展示城市的形象。

例如,西安通过抖音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展示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城市风光,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

3. 举办国际性活动提升城市知名度:通过举办国际性活动,如奥运会、世博会等,可以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同时向世界展示城市的综合实力。

例如,北京成功举办了2008年奥运会和2014年APEC会议,使全球更加关注中国,也使北京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更加鲜明。

4. 发挥名人效应传播城市形象:名人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通过邀请名人代言或者在名人社交媒体上进行城市形象推广,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例如,成都邀请张艺谋为其拍摄城市宣传片,通过名人的影响力,使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成都。

5. 跨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成为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外国城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进行文化交流等活动,可以增进国际间对城市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例如,广州与世界各地的城市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传播其独特的岭南文化,提升城市形象的国际影响力。

6. 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城市品牌形象是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核心,通过打造具有独特性和识别度的城市品牌,可以增强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例如,纽约通过打造时尚、创新、多元化等品牌形象,使其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

城市形象推广方案

城市形象推广方案

城市形象推广方案一、方案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形象的推广变得越来越重要。

城市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也是吸引游客、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制定一个有效的城市形象推广方案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目标群体分析1. 游客:吸引国内外游客,增加旅游收入。

2. 投资者: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3. 居民:建立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推广方式1. 建立专业团队:成立一个由市政府、媒体、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业团队,负责制定和执行城市形象推广计划。

2. 媒体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城市形象推广的相关内容,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经济发展等方面。

3. 举办活动:策划组织各类活动,如文化艺术展览、体育比赛、音乐节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4. 城市形象塑造:加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改善公共设施、道路交通等,提升城市形象。

5. 培训导游人员:提供专业的导游培训,使导游成为城市形象的推广者和传播者。

四、推广效果评估1. 反馈调查:定期进行游客、居民、投资者的意见调查,了解推广效果和改进方向。

2. 数据分析:分析大数据、网络数据等,评估城市形象推广的效果和影响力。

3. 媒体关注度:关注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度,了解公众对城市形象推广的关注程度。

五、预算和资源分配1. 预算编制:根据推广计划的具体内容,制定推广预算,包括宣传费用、活动费用、团队成员费用等。

2. 资源调配: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如利用媒体资源、专业人员、旅游景点等,最大限度地提高推广效果。

六、时间计划根据具体推广方案的实施情况,制定详细的时间计划,确保每个推广活动都能按时完成,并在适当的时间节点进行评估和调整。

七、风险控制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如资金不足、竞争激烈等。

因此,在制定推广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以降低风险对推广效果的影响。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生回忆版)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生回忆版)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生回忆版)第一部分常识判断1.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消息,()B星正式接替A星,为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服务。

A.风云四号B.风云五号C.星云四号D.风云三号【答案】:A2.2024年5月12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在山东青岛离港启运。

A.水木一号B.水星一号C.海星一号D.海葵一号【答案】:D3.以"()"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国际传播论坛1月26日在北京举行。

A.推动国际传播,提升城市形象B.数字时代的国际城市创新传播C.新城市叙事,提升国传效能D.互通互融互鉴传播提质增效【答案】:D4.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强调,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和农村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B.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C.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1/ 15D.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实施教师"轮岗制度"改革【答案】:D5.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关于“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举措包括()。

①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②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③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④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⑤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A.①②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⑤D.①②③⑤【答案】:C6.在行政诉讼中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有举证责任的是()。

A.谁主张谁举证B.第三人C.原告D.被告【答案】:D7.成语“草木皆兵”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淝水之战B.官渡之战C.长平之战D.赤壁之战【答案】:A8.下列文学作品和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白鹿原》——路遥B.《活着》——余华C.《边城》——钱钟书D.《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答案】:B9.下列建筑名称与古代天文相关的是()。

广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专,2020春)》阶段性测试参考答案

广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专,2020春)》阶段性测试参考答案

《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专,2020春)》阶段性测试1参考答案1.错:街道办事处是一级城市基层政权机枸,也是市辖区和市的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2.错: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使社区管理重心下移,实现“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框架。

3.错:以城乡一元管理体制为基础而形成的城乡一元结构是农村社区发展不足、农村社区建设滞后的重要制度原因。

4.()将社区建设视为巩固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并使之成为四级网络中的重要一环。

A.沈阳B.上海C.青岛D.武汉5.国内社区管理体制中具有代表性的以借鉴国家政权机构设置为鲜明特征的是?()A.上海模式;B.沈阳模式;C.青岛模式;D.武汉模式6.深圳市莲花北在全国首创“以精神文明促进物业管理”,社区管理从“政府本位”向()过渡。

A.市民本位B.社会本位C.企业本位D.管理本位7.社区管理的主体是()A.社区基层的政权组织B.小区物业管理部门C.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D.社区群众8.社区管理组织的要素有()A.人员B.机构C.目标D职位E.制度9.现代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但社区规划理论的真正提出却是在20世纪()年代末A. 20B.30C.40D.5010.“小区”规划理论,于1956年由()首先提出。

【自行解决,选择项无内容】11.进入21世纪之后,社区智能化的核心是建立社区的(),对各种信息实行全面、实时、有效的接收、采集、传递和监控()A.智能管理系统B.社区布线系统C.宽带信息网络D.信息业务接入平台12.从内容上讲,社区规划的目标有()。

A. 制定本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B. 根据社区人口群体对社区各种设施的要求,确定本社区的规模、性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文物、改善和美化生活环境C. 对社区商业网点、文化娱乐场所、绿化点进行合理布局,对各种生活服务基础设施的分布进行合理规划D. 设计与社区发展总目标一致的舆论导向、精神文明建设,拟定社区规划中各项指标完成所需的政策措施E. 协调好社区内各组织、群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以及本社区与其他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13. 6.城市社区规划包含哪些方面的和谐()A.生态和庇B.社会和谐C.人工环境的和谐D.管理和谐14.对:社区规划也称为社区发展规划或社区设计,是指以社区为单位的规划,是对社区建设的整体部署与设计15.错:1933年,美国建筑学家佩里主持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通过的《城市规划大纲》(即《雅典宪章》),将“邻里单位”理论作为居住区规划的基本思想。

“互联网+”推动政府公共治理升级

“互联网+”推动政府公共治理升级

“互联网+”推动政府公共治理升级
石飞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6(000)034
【摘要】对于公共治理而言,“互联网+”的应用就是要将互联网思维与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方法进行融合.“互联网+”既为政府公共治理带来诸多新的契机,同时也对政府公共服务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石飞
【作者单位】铁道警察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1
【相关文献】
1.推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阅读r——基于公共治理视角
2.立足公共管理学科前沿推动非营利组织与政府治理创新——“第三部门与公共治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3.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商品专业市场开展“互联网+”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
4.探析“互联网+”时代的政府公共治理问题
5.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金融支持工业增效升级的措施壮大实体经济基础决定推动《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措并举破解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多措并举破解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多措并举破解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难题作者:鄯爱红孔祥利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8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众的公共需求不断变化,基层社会的凝聚力和公共性的生成、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社会治理的方式方法等都在发生动态变化。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已成为国内不同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政府工作的一个重心。

我国超大城市在社会构成上呈现出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结构并存的特征,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矛盾突出的背后是社会发展所引发的人民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和变迁的要求。

创新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应以化解矛盾为重点,构建精细化社会治理模式。

一、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需要直面“三大变化”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矛盾是社会发展变化与治理方式方法不适应引发的矛盾。

无论是建设者还是管理者,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都需要直面已然变动了的社会治理实践及其挑战。

积极有针对性地回应社会治理基础变化引发的深层次问题,是基层社会治理有效性的根本。

当前需要直面以下“三大变化”。

1. 民众公共需求的新变化基层社会治理难题是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地方治理中的体现,是公共需求变化与政府治理方式之间不协调矛盾的体现。

具体地说,是城市化进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尤其是追求公平正义的需要与政府利益平衡意识和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是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个体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与基层政府“为民作主”的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价值日渐多元化与现代政府“标准化的政策和程序”之间的矛盾。

无论是基于“治理绩效的有效性诉求”,还是基于“政策认同的合法性诉求”,增强基层政府对多元化、差异性需求的回应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与其他类型城市相比,超大城市治理的显著特点在于,社会流动速度快、利益结构和需求结构分化程度大、公共产品供给需求差异大。

识别、整合和回应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发挥好不同群体的参政议政作用,是超大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难点,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2023年2月河北公务员录用《申论B》考试真题及解析

2023年2月河北公务员录用《申论B》考试真题及解析
3.近年来,G 区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创新建立“社区吹哨、党员报到” 工作机制,要求全区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及其他有履职能力的党员, 主动到本人居住地社区报到登记,做到“社区一吹哨、党员马上到;居民有点单、 党员立接单”。以下是上级有关部门就这项工作进行调研座谈时,部分干部群众 的发言摘要:
区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我们把“报到党员”管理服务和社区党组织体系有 机融合起来,以‘社区一小区一楼栋’为主线,将在职党员统筹安排到社区网格 中,从中推选网格党组织第一书记、兼职委员等,要求每位党员每年至少参加 1 次社区党组织生活、与社区干部进行 1 次座谈、开展 1 次社区调研、认领 1 个“微 心愿”、当 1 天社区志愿者、结对 1 户困难群众。按照我们区现有在职党员数量 估算,能为我们区每个社区增加近 40 倍的工作力量。
市直机关党工委某部门负责人:我们市直各单位在职党员纷纷响应区里的号 召,回到自己居住地社区报到。因为党员熟悉自己居住的社区,关心自己社区的 发展,有利于树立“主人翁”意识,同时方便参与社区网格党建工作,也便于参 选社区议事代表、小区业委会成员、楼栋长等,很有积极意义。
在职党员代表、某小区业委会成员:我居住的小区一直是一个无物业管理小 区,长期面临垃圾清运不及时、车辆乱停乱放等难题。“社区吹哨、党员报到” 工作部署后,我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与社区干部一道挨家挨户上门走访,收集 居民意见,带头帮忙搞卫生,推动小区成立了业委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 我们报到的党员常态化融入到社区,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大家互相走动多了, 邻里关的好政策和 县、镇的全力支持。”饶春荣深有感触地说。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兰花产业,连城成立兰花产业办,出台《关于加快兰花产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规划用地、资金补助、市场推广、展览、信息、科研等 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为全县兰花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市场供求信息服务。

“五个振兴”系列理论文章之五——组织振兴要在三治结合

“五个振兴”系列理论文章之五——组织振兴要在三治结合

学思践悟丨DEVELOPING“五个振兴”系列理论文章之五——组织振兴要在三治结合■任旭东乡村处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末端,是我们党执政大厦的基石。

乡村治 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基础和重要组成,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题中之义的 “组织振兴”,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在基层治理 中,自治是基层运行的基本方式和依托;法 治是自治与德治的保障;德治是认同基础。

三治结合是实现乡村组织振兴的根本途径,也是凝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力量源泉的主要举措,关键是具体推行过程中,如何找到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结合点和切入点,让 三治在融合互动中发挥出最佳效果,是摆在 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以“自治”消化矛盾。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形势发展需要,建立以基层党组织 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 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 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

一方面,要把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党建领域突出问题,聚焦村级重点任务,有效促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和全面过硬,使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另 一方面,要健全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建立各类 自治组织,村民议事、村民理财小组、红白理 事会、禁毒戒赌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政府监督 不到或不管用的时候,就要靠这些自治组织和乡规民约,鼓励农村开展村民说事、民情恳 谈、百姓议事、妇女议事等各类协商活动,形 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 层协商格局。

同时,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 解机制,推行“网格化”治理,总结疫情防控期 间形成的好经验,完善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村、社 区下移,最大限度地整合基层社会服务管理资源,推动社会治理向前端延伸,不断提升农 村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现代社会治理服务青岛更高水平开放发展

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现代社会治理服务青岛更高水平开放发展

精细化的诉求清单,协助基层政府精准问诊把脉。
(二)
搭建供需服务平台,促进资源精准对接。社
会 治 理 的 “最后一公里”在社区,要夯实社会治理的基
层 基 础 ,推 动 中 心 下 移 、 力 量 下 沉 和 资 源 下 放 , 必须紧
紧围绕社区发展实际和居民需求,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提升居民群众满意度。 发挥社会组织专业优势承接社区
二、社会组织是推动基层精细化精准化治理的 重要依托
(一 )广 泛 了 解 社 情 民 意 ,精 准 反 映 群 众 诉 求 。 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居民群众相比以 往对社区服务有了更多需求,对基层治理有着深度参与的 渴望;另一方面,以 “三放两化”为核心的城乡社区治理 新观念,要 求 基 层 治 理 更 加 凸 显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理念,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的服务。社会组织 可以利用其专职化、专业化的优势,有效调节和补充政府 治理与居民自治之间的空白,通 过 深 化 “党员联户”制 度、专题调研、活动征集等多种方式,广泛征集社情民 意,摸清社区居民实际需求,查实问题深层次根源,提供
则,鼓励、引导、支持社会组织协同维护社会稳定,防
范非法组织、不良组织带来的社会隐患。 引导社会组织
综合运用政策宣讲、法律普及、人民调解、心理疏导等
手段, 以更加平等、柔性的方式来处理矛盾纠纷,尊重
当事人的意愿,维护邻里和睦、社会公平、家庭和谐,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二)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公共服务效能。近
A A I 中国民政
| 2021.11
工 I作 I研 I究
的良性互动的合理化方向发展。 (三)聚焦基层社会治理,实现共治良性互动。 社
会组织具有提供社区服务、培育社区文化、促进社会和 谐的功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独特作用。通过动员 居民组织志愿活动,可以为社区内困难群体提供亲情陪 伴、生活照料、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社会融入等各类 关 爱 服 务 ;面 对 社 区 治 安 、 环 境 卫 生 、 物 业 管 理 、 流 动人口管理服务等突出问题,社会组织也可以通过广 泛调动社区居民和驻社区单位参与治安巡逻、商圈整 治、垃圾分 类 、就业 对 接 等 活 动 加 以 解 决 。 大量文体 娱乐类组织,活跃了居民文化生活,满足了居民曰益 增长的精神与文化心理需求,促进社区文明程度与文 化建设水平提高。专业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人民调解 委员会,在开展普法教育、调节纠纷与化解矛盾等方 面发挥了较强的专业优势,对于建立基层社会矛盾缓 冲的安全阀机制,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秩序形成发挥了 重要作用。社会组织通过弥补政府与企业提供公共服 务的不足,与各方主体积极互动,形成共同参与治理 的良好局面。

县级融媒体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县级融媒体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县级融媒体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作者:曹月娟陈泓儒黄佳蔚来源:《新闻论坛》2023年第04期【内容提要】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基层媒体,拥有本地性、贴近性的天然优势,是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

本文对县级融媒体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具体实践进行梳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县级融媒体应通过加强优质内容建设、优化平台服务能力、调动用户参与积极性的方式来完善自身建设,推动自身与基层社会治理实现深度互嵌,更好地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社会治理基层治理现代化基层社会治理是城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统称,是国家社会治理的基石[1]。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以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大量工作都在基层,社会治理重心正在向基层下移,县域作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关键场域,自古以来都是国家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离基层群众最近的媒体,具有本土性和接近性优势,是连接党、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地方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抓手。

在互联网时代,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基层市场下沉,使基层社会治理难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县级融媒体中心一直遵循“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指示精神,不断强化自身引导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基本满足基层群众在新闻、政务、民生、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显示出了其在助力基层治理水平提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县级融媒体助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社交媒体迅速占据媒体市场,主流媒体舆论主导地位被稀释。

巩固与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对主流媒体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基层媒体,县级融媒体承担了主流媒体在县域引导基层舆论导向、重建本地用户连接、畅通民意实现社会协商的基层媒体责任,助力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壮大主流舆论阵地,正确引领基层舆论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过去传统媒体所主导的舆论阵地重心转移,主流声音的传播受到阻碍。

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研究

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研究
姜丰伟;陆和建
【期刊名称】《图书情报导刊》
【年(卷),期】2024(9)3
【摘要】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基层单位的广泛参与,做好城市社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是关键工作,需要建设完善的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发挥政府部门、社会力量的协同作用。

深入分析了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的含义和类型,总结比较了政府委托社会力量建设云平台、政府引入社会力量主导建设云平台的两种模式,阐述了社会力量参与云平台建设运营的3种方式与实践探索,并提出了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的核心导向。

【总页数】7页(P38-44)
【作者】姜丰伟;陆和建
【作者单位】安徽知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3
【相关文献】
1.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文化服务建设研究——基于社区文化中心的社会化管理实践
2.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互联网+”服务建设研究——以合肥市三家城市阅读空间为例
3.社会力量参与城市书屋建设研究--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角度
4.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以慈溪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系网络、“地方形象促进联盟”与城市基层治理*石发勇内容提要本文检视了当前中国城市基层行政体制变迁对社区治理的影响。

由于单位体制的弱化,国家通过发起社区建设行动,重构了基层行政体系,并加强了街道办事处等社区行政机构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

但这些基层政府机构工作目标也变得日益功利化。

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以谋求政治经济利益,它们和一些商业组织、上级政府官员以及部分媒体等形成了非正式联盟,借以操控社区政治场域。

这些联盟不但利用关系网络建立庇护关系,而且利用非正式网络对市民组织和普通居民施加种种限制和约束。

该联盟对社区事务的操控影响了民众利益,引发了市民的不满和抵制,由此导致了社区治理衰败和“政权内卷化”。

关键词关系网络基层政府形象建设导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解释共产主义国家所发生的急剧的政治变迁时,大多认为是公民社会的兴起或市民抗争所致。

但当代中国研究的权威之一魏昂德则指出,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社会转型和公共空间的扩展主导性诱因是政治体制内部的变迁(Walder,1995),这给理解当下中国政治发展提供了另一视角。

城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心。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变革,我国城市各级政府机构本身和行政管理体制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因此,要理解城市社区政治发展动力机制,我们首先需要检视基层政府和行政管理体制内部的变化状况。

正如张庭伟(Zhang,2002:476)指出的,城市治理和政府与利益群体关系是所有国家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因而,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层政府和利益群体在城市治理中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当前,已经有大量研究探讨了农村地区基层政府的运行和施政状况,但对城市基层政府行动逻辑及其后果的探讨仍相对不足,本研究将对此问题进行探索。

总体而言,在当代中国政治体系中,正式制度大体限定了特定政治场域的边界。

但现有研究也揭示了“非正式政治”的影响和个人关系网络在中国政治场域中的作用(如Nathan,1973;Walder,1986;Dittmer,1995;Wank,1995;Brunn,33*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基层治理改革、社区冲突与国家政权建设研究”(项目号:10YJCZH126)的阶段性成果,初稿获得中国社会学会2011年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蔡明发(Chua Benghuat)教授、陈倩(Selina Chan)教授、蔡永顺教授、赵力涛研究员和阮横俯博士对初稿进行了有益的评论,特此一并致谢。

1995;毕金华、周仲秋,2001;徐玉华、谢承蓉,2006;张紧跟、庄文嘉,2008)。

著名学者白鲁恂(Lucian W.Pye,1995)也指出,中国的政治体系还远没有实现严格的制度化,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约束,并且很多决策是秘密进行的,公众难以进行监督。

因此,本文将一方面检视城市基层行政管理中正式制度及其变迁,另一方面将探索基层政府用来开展管治活动的非正式渠道。

在下列部分,本文将首先讨论关于基层政府行为模式的现有研究;其后,本文将简要陈述从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城市治理形势的变化,为进一步分析基层政府的行动逻辑提供基础。

最后,本文将探讨当前城市改革对于基层政府利益和关注重心的影响,并具体剖析其在社区的管理行动及其对基层治理产生的后果。

社会转型与基层政府行为:现有研究回顾全球化浪潮和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经济重构导致了城市之间急剧的竞争(Jacobs,1984;Zhu,1999)。

相应地,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主要推动者,地方政府非常关心经济增长,因而,其主要职能已经由过去的单纯提供行政服务转向致力于推动推动辖区生产更多产值(Zhu,1999;Pre-teceille,1990;Goldsmith,1992)。

基于对当代美国城市的再发展历程的检视,研究者们建构了后来广泛沿用的“城市政体”(urban regime)概念来分析在城市发展中地方政府和商业群体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所形成的非正式联盟。

他们发现,在西方国家,地方政府代表着由选举产生的公共权威,它们和其他力量组成非正式联盟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治理。

这些研究也检视了城市政治场域中各行动者的互动机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城市政体(Logan&Molotch,1987;Stone,1987,1993;Zhu,1999;Zhang,2002)。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致力于检视一个问题:不同类型的统治联盟是如何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形成、巩固并占据支配地位(Lauria,1997)。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前中国城市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面临着很多相似的问题,上述研究视角对考察当下中国城市变迁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启动的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也对基层治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探讨了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功能和行为模式的转变。

在80年代中期以前,基层政府大多首先关注如何充分履行国家政策和促进当地社区平衡发展(Blecher,1991)。

但是,此后的很多制度变革(如地方分权和财税改革)使得基层政府可以与中央政府分成当地经济发展的“利润”(如税收)等。

因此,基层政府变得更加关心经济增长而非社会发展,并力图利用行政权力获取经济资源(杨善华、苏红,2002)。

因此,地方政府像公司企业一样运作(Walder,1995)。

研究者们也建构了很多模型以解释农村地区基层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机制。

戴慕珍(Jean Oi,1992,1995,1999)探讨了基层政府与附属企业的关系。

她发现基层政府有着现代公司的特征。

地方政府官员就像董事会一样干预企业的运营,并利用所控制的政治和经济资源支持下属企业。

因此,这些企业发展非常迅速。

她把这种类型基层政府与企业的共生关系称之为“地方法团主义”(local corporatism)。

林南(Lin Nan,1995)更加关注地方政治经济中非正式网络的作用。

他以天津大邱庄为例,创造了“地方市场社会主义”(local market socialism)的概念以突出家族网络在促进基层政治、经济机构运转上的重要性。

还有一些研究则考查了农村基层政府与农民之间的互动关系。

白思鼎和吕小波(Bernstein&Xiaobo,2000)指出,在新世纪之前,中西部农村基层政府一直依靠从农户征收税费以满足开销和实施各种项目。

这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导致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危机。

周飞舟(2006)的新研究表明,由于税费改革的推行,过去一直依靠从农户收取税费维持运转的农村基层政府正在转变为依靠上级转移支付。

基层政府的行为模式也因而相应发生改变,总的趋势是由过去的向农民“要钱”和“要粮”转变为向上级“跑钱”和借债。

由此,农村基层政权从过去的“汲取型”转变为与农民关系更为松散的“悬浮型”。

借助于国外城市研究中广泛运用的“城市政体”视角,也有少数研究者开始考察中国城市基层政治的运作逻辑。

朱介鸣(Zhu,1999)认为,为了应对地区竞争和中央税收上缴压力,城市地方政府极力扶持当地企业、外来投资资本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并由此和后者结成非正式联盟,通过促43关系网络、“地方形象促进联盟”与城市基层治理进当地经济增长以满足各自的特殊利益。

但这种小集团合作是以牺牲部分国家税收为代价的。

张庭伟(Zhang,2002:475)指出,在美国等西方自由政体国家中,大商业群体在地方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中国,各个层面政府均全面参与经济发展项目,并占据着领导地位。

蔡永顺(Cai,2004)则认为,上述关于中国基层政府行为模式的归纳基本可以划分为“发展”和“掠夺”谱系。

他进而提出了超越于这种二分法之外的行为逻辑———基层政府的形象建设(image-building)行动。

他指出,当前盛行的基层政府官员不负责任地实施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建设的行动导致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妨碍了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上述研究大多注重考察基层政府如何介入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活动;对于城市基层政府在社区日常管理中的行为模式及其对社区治理影响的研究还非常不足。

基于在上海开展的长达10年的深入调研①,本文致力于探究在城市改革背景下基层政府在社区政治场域中如何与其他社会力量互动,以及这种互动模式对治理绩效的影响等。

我们将探讨以下问题:城市改革,尤其是社区建设的开展,对基层政府的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基层政府如何在社区中施行管治?其管治方式对社区治理乃至宏观政治产生怎样的影响?正式制度变迁:社区建设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重构基层社区是国家与社会尤其是市民大众直接互动的一个主要场所。

为巩固政权和实现发展目标,国家一直高度重视稳定和控制城市基层社区,并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管理制度,包括户口制、单位制和街道—居委会管理体系(简称街居制)等,从而对基层社会实现了严密的控制。

尤其是,改革前的单位制更是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控制中发挥了支柱作用,并导致了市民的“组织依赖”(Walder,1986)。

在当时,街居制只是发挥了次要的辅助作用(华伟,2000;Wu,2002)。

上述体制构成了一张严密的行政控制网络。

据中国研究者观察,“(当时)在单位和社区中,管理者都会竭力要求市民按照官方所规范的行为方式行事”(Whyte&Parish,1984:240)。

单位和社区中的“群众组织”如工会、妇联以及居委会等都按照政府要求来协助组织市民,从而使得中国社会生活呈现出“动员社会”的特点(Kasza,1995)。

就社会控制而言,这个行政网络可以说曾一度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和当时的世界其他城市相比,“1949年之后的中国城市变得高度有序”(Whyte &Parish,1984:247)。

严厉的国家控制也导致在城市社区中形成了集权型的权力结构,街道办事处和其他政府机构如派出所、房管所、粮站等在居委会的协助下控制了所有关系到市民衣食住行的重要事务,普通市民因而不得不服从所有的管理要求(Whyte&Parish,1984)。

90年代市场导向的城市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税收、劳动力以及房地产市场改革等,都对城市管理体制造成了巨大影响。

如在上海,1991年到1996年国企下岗工人高达100万人次(孙慧民编,1999:16);越来越多的城市市民到国有单位之外的外资、民营等企业就业;与此同时,上海的外来流动就业人口高达数百万;本地市民“人户分离”状况也日益严重。

这意味着原来的城市管理体系中发挥支柱作用的单位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效用,国家的统治能力受到削弱。

在此情况下,国家开始把城市基层管理职责逐步从单位转移到社区,因为无论如何所有的市民都至少要在一个社区生活,通过社区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制其活动。

国家因而要求社区行政系统承担更多的以往由单位承担的基层管理和服务职责(华伟,2000;Tang&Parish,2000;Yang,2002;Wu,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