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治未病”理外治疗法干预疲劳状态论文

合集下载

近十年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9·近十年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李 谨 王 燕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针灸理疗科 山东济宁 272011关键词:中医外治法 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简称CFS)是亚健康的一种特殊表现,主要表现为长期严重的疲劳感,休息后不能缓解,并伴有头痛、咽痛、失眠、肌肉酸痛等其他躯体症状,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存质量。

CFS在中医学中归属于“虚损”范畴,中医在治疗此病种类繁多,疗效显著。

本文根据治疗的途径不同,从以下四个方面综述了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中医外治疗法,参考文献33篇。

1整体治疗吴丽丽,张振贤等[1]等采用音乐疗法治疗CFS患者60例,根据五行音乐的特性与五脏五行的关系辨证选曲,气血亏虚、脾虚选取宫调式乐曲,肝郁选取角调式乐曲,肾阴虚选取羽调式乐曲,治疗后疲劳积分、SCL-90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空白组),证实音乐疗法能够调节CFS…患者的情绪障碍,缓解焦虑,改善疲劳。

马永利,付于[2]在诊室播放五行宫调音乐《高山流水》,同时结合针刺督脉、膀胱经、肾经、任脉、胃经皮部等部位治疗20例CFS患者,痊愈0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5%。

那坤,赵冬琰等[3]把120例CFS患者分为四组,要求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患者练习五禽戏,从起势调息,依虎戏、鹿戏、熊戏、猿戏、鸟戏至引气归元收功,练习一遍后进行雷火灸治疗。

研究证实,雷火灸+五禽戏治疗组总有效率76.7%,且在改善疲劳方面优于其他3个对照组,疗效显著。

林铭鸿[4]采用针刺配合太极拳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30例,要求患者每天清晨进行20-30min左右的太极拳锻炼,锻炼时由专业老师指导,注重调息、调心、调形,深慢呼吸,气沉丹田,配合针刺百会、印堂、神门、太溪、太冲、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与单存针刺组相比较,针刺配合太极拳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疲劳的相关临床症状。

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

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

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中医学“治未病”观论文【1】【摘要】中医学蕴藏着丰富而系统的治“未病”理论及智慧,不仅具有现代医学的内涵,更极具其特色。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先进观念,如何充分利用好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观念,对其更进一步整合研究和推广运用,是摆在中医工作者面前的课题,如果运用推广好此理论,将为促进人类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中医学;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不治已病治未病”这句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再由《难经》里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未病是指无病状态,病而未发,病而未传多层涵义。

关于“未病”其内涵及外延十分丰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下面就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以及调节健康状态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1 未病先防1.1 健脾治未病首先是未病先防,其具体措施是健脾。

脾主四肢,统五脏,即脾胃为后天之本,又为诸病之源,也是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均信赖脾胃,脾健则四脏皆健,脾衰则四脏亦衰。

也就是说脾统四脏,脾有病,必涉及四脏有病,亦必须养脾,故脾气充,四脏均旺盛,脾气绝,四脏必病,凡治四脏之疾者,必养脾胃。

总结脾与四脏其关系,突出了治脾胃的主要意义,换言之,脾是健康之本。

1.2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化化之源。

脾性至阴,五行属土,系水谷之海,化生气血,而人的生活动力以脾胃化生的气血为物质基础。

脾运化水谷,胃纳之水谷,吸收精微上输于肺而化为营卫之气,《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疲劳状态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疲劳状态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疲劳状态1 范围本《指南》适用人群为中医从业者、医学院校的教师和学生、中医科学研究者、养生保健工作者及亚健康疲劳状态个人调节者等。

本《指南》应用环境为各级医院中医治未病部门、各中医相关的科研及评价机构、中医相关的养生保健机构及家庭。

本《指南》适用范围为亚健康状态人群中,以自感疲乏、倦怠、精力不佳等疲劳状态为主要表现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1-2009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ZYYXH/T2-2006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亚健康疲劳状态 Fatigue State of sub health亚健康疲劳状态是指持续或反复出现3个月以上的疲劳感,但能维持正常工作生活并且经系统检查排除可能导致上述表现的疾病的亚健康状态。

其主要表现为自感疲乏、倦怠、精力不佳等。

本状态亦属不能明确诊断为某种疾病,但具有疲乏劳倦等表现的亚健康状态。

4 表现特点4.1 诱导因素及常见人群亚健康疲劳状态者有过度用脑、过度思虑、作息不规律、饮食不节、运动不调、情志受到刺激等诱导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而在亚健康人群中主诉疲劳的占24%[2]。

通过调研发现:亚健康疲劳状态人群年龄可见于18-60岁之间(含18岁与60岁)。

从年龄段来分,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为亚健康疲劳状态发生的常见人群,但以中年人为最常见。

从性别来分,男性和女性都为亚健康疲劳状态发生的常见人群,但以女性居多。

从工作性质来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都为亚健康疲劳状态发生的常见人群,但以脑力劳动者居多。

从工作岗位来分,白领、教师、公务员、学生都为亚健康疲劳状态发生的常见人群,但以白领为最常见。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论文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论文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论文一、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基本内涵则强调病后要立足于扶正气,调虚实,防止疾病再复发。

上述五段文字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也指出了治未病的具体内涵。

把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瘥后”4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蕴含治未病的思想。

这些表明《内经》原创的“治未病”理论,开拓了人类预防医学和健康管理的先进理念、思想。

中医治未病思想,不仅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

治未病思想不仅仅局限在疾病的预防或者养生保健上,它的作用可以体现在疾病的预防、发生发展、愈后、康复等各个环节,真正实现它的防病治病功能。

总结前人“治未病”的思想,可归纳为如下四个层次方面的内容。

未病先防,以养为优:强调人们要注意调摄保养精气神,提高抗病力,防病于未然。

这一点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以及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具体方案:①法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此寿命之本也”。

强调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即“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并指出人身阳气致密的重要性。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的尚阳思想。

阴阳二者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所以善养生者谨道如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提示养生必须要依据四时变化、阴阳消长的动态养生观。

②调摄精神:《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提示只要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志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

“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是养生的基本要求。

古人养生,主张形神兼养,但尤重养神。

③内存正气:“人体正气”是决定疾病是否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素问•刺法论篇》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正气理论,通过针刺调整十二经脉之原气,可“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达到全神养真之旨。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治疗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治疗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治疗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中的应用阐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指导作用。

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严重影响人们工作和生活质量,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具体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但临床临床多与起居无常,饮食不节,劳逸过度,情志不遂,素体虚弱有关,中医治未病理论,重点在“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几个方面,对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标签:中医治未病;青年慢性疲劳综合征;未病先防中医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愈防复”三层含义。

1、“未病先防”,防在未病之先。

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疾病的时,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它包含着适时养生、合理饮食、调养精神、体格锻炼、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2、“已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

《素问·四时调神论》云:“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就是说在患病以后,采取积极措施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加重。

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轻变重,由表入里,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3、“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要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强调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淮南子》中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

这里的“治”,并不单纯指医疗,还含有管理、整理、治理、研究等内容。

《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工救其萌芽。

”也就是说疾病虽然还没有发生,但已经出现了某些征兆,或者是疾病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利用“治未病”维护白领健康几点做法论文

利用“治未病”维护白领健康几点做法论文

利用“治未病”维护白领健康的几点做法【中图分类号】r 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085- 0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给城市居民健康带来诸多新挑战,其中包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压力,择业竞争带来的职业人群身心健康问题、膳食不合理、缺乏体力活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高血压、癌症等发病增多等,同时,白领人群正成为继老人、妇女和儿童等成为特殊人群,其面对的健康及亚健康问题在大型城市正日益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中心以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健康促进理念为指导,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的总体思想的引导下,中心以“治未病”服务为特色,以完善中医预防保健体系为目标,以白领、企业工人等容易忽视健康的人群为重点,开展以“治未病”服务为特色的一系列健康知识普及、体质辨识、综合干预、效果评估等,为白领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指导,以此不断推进“治未病”理念的普及,增强企业和市民维护健康的责任意识,夯实社会组织关注健康问题的工作基础。

中心利用“治未病”服务特色维护白领健康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1 以活动为工作主线,大力宣传治未病2011年,中心组织一支以党员领衔的“治未病”服务队伍,专门开展服务白领的健康的各项活动,中心共开展4次白领健康维护行动,共服务白领222人次,围绕“创先争优展风采,白领未病先防治”为主题的中医“治未病”医疗服务活动。

活动参与过程中,中心给予发放治未病相关知识介绍治疗、有中医体质辨识、五脏相音、中医体检、健康指标检测(血压、心率、身高、体重、心电图等)、心理咨询、中医专家咨询等多项内容,使白领们接触了治未病、并对自己的健康情况作了评估,也请专家给予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多数白领觉得这样连续性的服务中有所获益,对自己某些健康指标要加以重视。

通过活动,一方面中心将治未病的理念进行宣传,同时让白领们体验了治未病服务,同时在建立了中医档案后可进行动态观察,特别觉得专家的指导在纠正自己行为习惯方面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中心将陆续推出以活动形式完成治未病的推广,逐步让白领“了解、知晓、利用”治未病服务,不断拓宽治未病宣传阵地。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亚健康干预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亚健康干预

中医治未病理念如何指导亚健康干预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亚健康状态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许多人常常感到疲劳、焦虑、睡眠不佳,身体机能也不如以往,但去医院检查却又查不出具体的疾病。

这时,中医的“治未病”理念就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和指导意义。

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其核心思想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强调在疾病尚未形成或处于萌芽状态时就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这一理念与亚健康干预的需求高度契合。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亚健康。

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虽然没有明确的疾病诊断,但身体和心理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

比如,经常感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大、睡眠质量差、容易感冒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环境污染、不合理的饮食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那么,中医治未病理念是如何具体指导亚健康干预的呢?其一,中医强调养生保健。

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顺应自然规律是保持健康的基础。

比如,根据四季的变化调整饮食和起居。

春季万物生发,适合多吃一些具有生发之性的食物,如豆芽、春笋等;夏季炎热,要注意防暑降温,饮食宜清淡;秋季干燥,应多吃润肺滋阴的食物,如梨、百合等;冬季寒冷,可适当进补,食用一些温热的食物,如羊肉、核桃等。

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避免熬夜。

其二,中医注重情志调节。

情志失调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过度都会损伤相应的脏腑。

例如,长期的愤怒会伤肝,过度的忧虑会伤脾。

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旅游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当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及时进行疏导,避免长期积压在心中。

其三,中医倡导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但运动要因人而异,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2021中医养生理论和“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大学生亚健康的防治措施范文

2021中医养生理论和“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大学生亚健康的防治措施范文

2021中医养生理论和“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大学生亚健康的防治措施范文 随着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亚健康人群增多,“未病”成为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大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不稳定阶段,加之学习、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已成为亚健康的高发人群,亚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帮助大学生摆脱身心健康的困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课题。

中医养生学和“治未病”思想是《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重要理论,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探讨中医养生学理论,培养大学生提高养生保健和“治未病”意识,对改变大学生亚健康现状有重要意义。

1中医养生学和“治未病”思想的含义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理论和方法,它是在古人认识了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及掌握了人体生理活动和疾病发生的变化规律以后,作为强健体质,预防疾病,防止早衰和延长寿命的积极手段而发展起来的。

中医养生学在“治未病”的实践中具有最基础、最广泛的作用,它的主要精神就是“治未病”,只有掌握和应用正确的养生方法,并且持之以恒,才能真正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维持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有序,实现理想的健康状态,达到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的方法,“治未病”包含3种意义:(1)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2)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3)预后防止疾病的复发及治愈后遗症。

2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分析 当代社会竞争激烈,由于学习、就业压力大、缺乏自我保健意识以及各种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60%~70%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

2.1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形成原因生理方面的因素: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和社团工作;迷恋网络、睡眠不足、三餐不规律、营养不均衡、缺乏运动等。

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因素:学习、考研、求职压力大、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恋爱困扰、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心理承受力差等。

中医治未病论文2100字

中医治未病论文2100字

中医治未病论文2100字浅谈中医“治未病”“治未病” 思想肇始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治未病”思想的实质是对生命的尊爱,是医学的最高境界,思想体现了未来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弘扬“治未病”思想,传承中医学文化,有助于发挥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自《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之后,近年来以“治未病”为核心理念的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治未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经典理念,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能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充分显示了中医学的巨大魅力。

本文拟从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文化意义加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治未病”思想是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忧患意识的记载甚多。

如《周易·系辞传》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儒家代表孔子教诲人们“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符合礼义仁爱。

孟子也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等等,都是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

这里忧患意识已经成为“君子”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从社会发展的本质看,忧患意识存在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人类自身,都可能产生忧患情绪。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人类对于自身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也充满着忧患意识。

如《周易·象传》记载:“君子以思患而豫(预)防之。

”这是最早关于预防思想的出处,而这一预防思想建立在“思患”基础之上。

《老子·七十一章》也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对于医生来说,“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

”(《淮南子》)续上述思想之绪余,《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治未病”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则安,居安思安则危;未病思防则健,未病不防则病。

姜宏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总结

姜宏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总结

姜宏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总结姜宏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腰背疼痛、下肢放射痛和肌力减退等。

针对这一疾病,姜宏基医生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中进行了多年的实践,积累了相应的治疗经验。

本文旨在总结姜宏基医生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验。

首先,姜医生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

他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长期受到不良姿势、劳累过度、饮食不当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导致。

因此,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来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姜医生建议,每天坚持进行适量的运动,保持良好的体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并注意饮食的健康平衡。

其次,姜医生指出了中医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思路。

他认为,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姜医生通过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中医疗法,调理患者的气血、肝肾功能,增强腰椎的稳定性,从而达到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姜医生还重点强调了针灸的作用。

他认为,针灸作为传统中医疗法的一种,有着独特的优势。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可以促进气血的流通,调整脊柱的功能状态,减轻疼痛感。

姜医生举了一个例子:一个40岁的男性患者,因腰痛多年未能痊愈,经过一段时间的针灸治疗后,患者的腰痛明显减轻,活动范围明显扩大,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此外,姜医生还强调了中药熏洗的疗效。

他认为,中药熏洗可以通过药物的挥发作用和皮肤的吸收作用,直接作用于患者的局部疼痛部位,起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的作用,从而缓解疼痛、促进康复。

在实际治疗中,姜医生采用了一种含有薄荷、麻黄、细辛等中草药的熏洗方剂,对腰痛较为明显的患者进行了治疗,效果也是相当显著的。

综上所述,姜宏基医生基于“治未病”理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的临床经验总结,不仅重视预防,还注重中医疗法的运用,特别是针灸和中药熏洗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探索

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探索

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探索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探索是一种通过预防和调节身体健康的综合性医疗模式,旨在找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

该模式利用中医独特的理论和方法,注重个体化的健康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医疗观念,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部的平衡是健康的基础。

因此,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侧重于预防疾病而非治疗疾病。

这一模式注重养生,鼓励人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饮食结构,锻炼身体,保持心理平衡等。

通过细致入微的调理,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探索旨在提供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包括草药疗法、按摩、拔罐、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

其中,中草药疗法是中医治未病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治未病的理论认为,中草药具有调节机体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有助于恢复和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中草药可以根据个人体质、病症和季节等因素进行选择,以达到预防疾病和调理健康的目的。

另外,中医的针灸疗法也在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与疗养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理论认为,在针灸过程中,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表里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的运行,以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在中医治未病模式中,还有一项重要的实践与疗养手段是按摩。

按摩是利用手法对身体进行刺激,通过按摩经络、促进经络的畅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环等,以达到调理身体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除了传统中医疗法外,现代科技也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中医辨证论治的远程诊疗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远程沟通。

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咨询、上传病情资料等方式,得到中医医生的远程诊断和治疗建议。

这种模式不仅方便了患者,也提高了中医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了患者获取中医医疗服务的途径。

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军训疲劳

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军训疲劳
胃杂 志 ,9 8 6 3 :2 10 19 , ( ) 19— 3 .
张琳. 幽门螺旋杆菌 与慢性萎缩性 胃炎防治研究 [ ] 中医杂 J.
志 ,9 2 3 ( ) 4 1— 1 . 19 ,3 7 :1 4 3 杨 春 波 . 胃 湿 热证 的 临床 研 究 — — 附 4 0例 资 料 分 析 [ ] 脾 0 J.
钟 梁 , 永 河 呼
[ 键 词 ] 治未 病 ; 医 药 ; 训 疲 劳 关 中 军 中图分类号 文章编号 R2 1 1 文献标识码 A d |1 .9 9ji n 10 — 18 2 1 .2 0 6 o:0 3 6/.s .04 0 8 .0 10 .2 s 10 08 (0 1 0 0 8 0 0 4— 18 2 1 )2・ 12— 4
时, 就会 出现肌 肉和 肌腱 组 织 疲 劳性 损 伤 。而 一 旦 肌 肉疲 劳 到一定 程 度 , 骨 骼 的保 护 就会 减 弱 , 对 容易
引起 骨 折 , 造成 部 队 的疾 病 减员 。现代 医学 认 为 , 肌 力 与肌 肉终 末 池 内神 经 递 质 含 量 密 切 相 关 , 量 运 大 动后 神 经递 质缺 乏是 肌 力下 降 的主要 原 因 。而超 负
切 相关 , 中主要 是 脾 肾肝 三 脏 俱 虚 。中 医理 论 认 其 为, 脾为 后 天 之 本 , 四 肢 肌 肉 , 气 血 生 化 之 源 。 主 乃
早 在 20 4 0多 年 前 中 医 就 提 出 “ 未 病 ” 理 治 的
论 。《 问 ・ 素 四气 调 神论 篇 》 载 : 圣 人 不 治 已病 记 “
原 动力 。 肾精 足则 形 体健 康 , 疲 劳 能力强 ; 抗 肾精 不 足则 元气 亏 损 , 体 脏 腑 功 能 衰 退 , 疲 劳 能 力 下 形 抗 降 。肝 为罢极 之 本 , 主筋 , 肝血 充盈 可使 筋 的运 动强

中医外治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进展李永峰山东体育学院日照校区山东日照276826摘要: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是当今世界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外治法备受关注。

常用的中医外治法艾灸、针刺、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穴位注射、中药外敷等;中医外治法在消除运动性疲劳方面有与内服中药同样的效果,并且可以避免误服兴奋剂的风险;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效果优于单一方法;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综合运用各种外治法和辨证使用中医外治法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中医外治法运动性疲劳作用机理辨证The progress of research external treatment of TCM eliminatingexercise-induced fatigueLi YongfengShando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an,China 250102 ABSTRACT Eliminating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is a hot spot, External treatment of TCM is concerning. External treatment of TCM include Moxibustion Acupuncture,Massage,External application,Herbal Fumigation and Injection,etc. Effect of external treatment of TCM eliminating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is the same as taking medicine,and can avoid the risk of dopping; Multiple methods is good than single method; The focus of future research is learn to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researching comprehensive use of various external treatment and using by differenting syndrome.Key Words:external treatment of TCM exercise-induced fatigue mechanism differention中医外治法即是运用非口服药物的方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以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传统医学疗法。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体现于身体、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力三个方面,辅助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改变,尚无特效药,以对症治疗为主。

祖国医学认识本病较为深刻,中医药治疗方案具有多样性、整体性优势。

综合性分析本病在中西医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期寻求最优诊疗方案。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现代医学;综述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由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于 1988 年正式命名,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精神及躯体的虚弱状态,持续时间≥ 6 个月,以疲劳、低热(或自觉发热)、咽喉痛、肌痛、关节痛、头痛、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差、睡眠障碍和抑郁等非特异性表现为主的综合征,通常为虚弱性的疲劳,经过休息后疲劳症状不易缓解,临床检查多无明显器质性改变。

[1]1、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目前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不明,有研究认为与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压力、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紊乱、细菌及病毒感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神经缺陷等[2]在内的多种因素相关。

尚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被证实治疗本病有效,多对症治疗为主,如选用抗病毒制剂、免疫增强剂、抗抑郁剂、镇静剂、消炎镇痛剂、维生素、甲状腺释放剂等改善患者的症状。

循证医学表明,运动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疗法和行为辅助疗法,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3]2、现代医学关于本病流行病学的研究调查研究显示;美国、韩国、日本等地出现发病率增高趋势,且多以高学历、高收入的脑力劳动者居多。

一项对我国北方部分居民的调查显示,CFS 的发病率为 1.95%,同亚洲其他国家的发病率接近。

[4]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也还预言CFS会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且已经成为国际医学界重点研究对象。

病患很容易因发生“查不出原因”的病症造成疑虑与恐慌,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寻求一种全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已迫在眉睫。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疲劳结合征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疲劳结合征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慢性疲劳结合征防治中的应用作者:王雁秋罗云陈思思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22期[關键词] 中医;治未病理论;慢性疲劳综合征;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 R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22-0148-04Application of TCM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WANG Yanqiu LUO Yun CHEN Sisi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Ha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ngqiao Hospital), Hangzhou 310007,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pplying the TCM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 Methods Forty-six patients with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8 to October 2019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23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 combined with the TCM preventive treatment scheme, and the difference in efficacy between the groups was analyz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levels of IgG (10.95±1.01) g/L, IgA (1.97±0.52) g/L and IgM (1.41±0.43) g/L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 (9.98±1.15) g/L,(1.79±0.49) g/L and (1.27±0.36) g/L respectively (P<0.05). The FAI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1.16±10.28) points,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s (99.04±9.83) points (P<0.05).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5.69±4.12) points, which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s (7.70±4.50) points(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physical role score was (67.20±10.39) points, physiological function (70.13±10.24) points, emotional function (71.42±12.57) points, energy(75.76±13.23) points, social function (85.91±11.74) points, mental health (75.70±13.18)points, health status (69.84±10.46) points and body pain (65.52±7.56) poi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were(60.44±11.32),(62.76±9.27),(61.50±13.5),(68.53±14.25),(78.65±12.96),(65.41±14.36),(64.12±11.17) and (58.29±8.83) points respectively] (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CM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s effectiv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linical application治未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历史悠久的理论,在漫长历史演变后,形成了其独特且鲜明的特色,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工作指导原则之一[1]。

申论治未病作文

申论治未病作文

申论治未病作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

然而,我们往往忽视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健康理念——“治未病”。

“治未病”是中医传统理念之一,它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环境,提高人体的自愈能力来避免疾病的发生。

相比于传统的治疗疾病方式,治未病更注重对人体整体健康的关注,旨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预防疾病发生。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很少有人关注“治未病”。

我们更倾向于等到疾病发生后才开始治疗。

这种反应式的健康观念,不仅让我们忽视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还增加了医疗资源的压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治未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健康预防的认识。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加大健康教育的力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健康意识。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强宣传,通过媒体渠道向公众普及健康知识,引导人们关注自我健康。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在健康预防方面的投入。

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体检和健康咨询服务,为公众提供更全面的健康指导。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让更多的人能够及时接受科学的健康指导。

最后,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

要树立“预防胜于治疗”的思想观念,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工作安排。

此外,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治未病是一种重要的健康理念,我们应该加强健康教育,政府应加大投入,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自我健康管理。

只有将预防放在首位,我们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治未病”思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护理体会

“治未病”思想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护理体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特别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表现为腰部持久性钝痛,平卧时疼痛减轻,站立、坐位或劳累时加重,下肢放射性刺痛等,严重时出现肌肉萎缩等引起腰腿痛和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可致截瘫[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祖国医学“腰痛”、“痹症”范畴,从中医角度讲,腰为肾之府,其发病机制中,肾虚为本,外邪、外伤、劳累、七情为标,人至中老年,气血两亏;肾气不足,无以健骨,复感风寒湿外邪,邪气流滞经络,气血瘀阻,血脉凝涩不得宣通,故而疼痛与失用。

治疗应以补肾固腰、活血通络、理气止痛为原则。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最具特色的学说之一,首见于《黄帝内经》。

现代又提出“瘥后防复”共三方面内容。

“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有规律地安排生活起居饮食,并调摄情志,保持身体健康,以达到天人相应、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2]。

中医“治未病”思想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现实指导意义“未病先防”是指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故根据疾病发生,发展,传变规律,采取预见性的措施,即以先机扶助正气为主要手段、阻止疾病发生、阻断疾病的继续恶化[3]。

《黄帝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总结出许多“治未病”的方法:如摄生防病,顺从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等;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方法如气功、太极拳等。

临床腰椎疾病防治中以“预防为主”的理论宗旨与中医“治未病”思想完全契合,故充分借鉴运用“治未病”思想在腰椎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意义。

“治未病”思想在腰椎疾病护理中的具体体现未病先防:⑴开展健康宣教的意义: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中医"未病"与疲劳关系的理论研究

中医"未病"与疲劳关系的理论研究
司睚|霞—盈同
21 年 7 02 月第 1 卷 第 2 期 0 1

中医中药 ・ 6 2 3
中医 “ 未病 ”与疲劳关 系的理 论研究
刘 珊 贾丹兵 李乃 民 唐立明 李春 杰 巩沅鑫 高 超 ( 中国人 民解放军第二一一 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 0 8 ) 5 0 0
【 要】 预 防是 医 学的首要 原 则 。本 -s 中 医的 “ 摘  ̄' 2 未病 ” 为理论 基 础 ,通过探 讨 “ 未病 ” 与疲 劳在层 次 论 、 中介 理论 、 简单性 原 则及耗 散
结构理 论 中 的相互 关 系,来 阐明运 用 中 医 “ 治未 病” 的理论 与实践 对疲 劳的干 预具 有 明显 的优 势。
【 键 词】 “ 关 未病” ;疲劳 ;层 次论 ; 中介 理论 ; 简单性 原 则 ;耗 散结 构理 论
中图分 类号 :R 1 21
文献标 识 码 :A
和美 的体 现 ,是未病 、前病 、微病 、不显病 、潜病 和 已病的最简 单性 概念的根本原 因。
1 “ 劳” 疲
“ 未病 ”在 发病 层次 上的不 谋 而合
对事物 分层次认 识是现代科学 发展 的一个 显著 特点 ,这种认 识的
4 “ 疲劳 ”
“ 病 ”在耗 散结 构理 论 中的不 谋而 合 未
层 次使人们 发现生物体在不 同层 次上都存在着 自己特有 的规律 ,疾病 的发展过程 也具有鲜明 的层 次性 。发病层 次论 把我们对疾病 的认识引
向深入 ,引 向本质 ,使我们不 仅局限在单一 的临床层次 ,而应对临床 症状 出现之 前的各个层次 加以认 识。疲劳和 未病都是疾病 发展 中一个
完整 的预防思想和 有效的 防治原 则。我们现在所说 的疲劳这个概 念不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外治疗法干预疲劳状态【摘要】中医学最重要的防治思想“治未病”理论,是当前中医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探讨了针灸、穴位灸、耳针、拔罐、头针、推拿按摩、足部反射区、刺挑痧类、热浸敷佈类、体育类外治疗法调治疲劳状态的优势,其简便易行的方法在人们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治未病外治疗法疲劳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90-02
疲劳是一种常见的生命现象,其形成是生物、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亚健康状态最典型的表现是疲劳。

所谓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减弱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1]。

亚健康可以向健康和疾病两方面转化,积极正确的医学干预可以使亚健康转化为健康,反之,则可能导致疾病[2]。

中医学“治未病”的基础理论在防治亚健康状态方面有着丰富的内涵,“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其意义与现代积极调整亚健康状态近似。

以中医“治未病”为理论基础,运用外治疗法去预防和调理亚
健康状态,是对疲劳状态进行干预的有效方法,现介绍如下:
1 针灸
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中,针、药治疗病症的作用是尽同的。

其都是以调解阴阳、疏通经脉、祛邪扶正,使人体五脏六脏经脉气血畅疏,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长寿目的。

在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医书《黄帝内经》中,在论及针灸治疗病症时一再强调治早,治其萌芽,治其神。

其意义与现代积极调整亚健康状态近似。

如《内经·汤液醪醴论篇》说:“夫病之始生也,极微极精,必先入结于皮肤。

今良工皆称曰病成,名曰逆,则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也”治病要治在始生精微症候不显阶段,即现在的亚健康阶段。

2 穴位灸疗法
针用毫针,灸用艾绒药物等。

艾灸的治疗作用是通过艾的药理作用与热的物理作用,同时完成的。

主要有温经散寒、调理气血、疏导瘀积、扶阳固脱之功效。

穴位灸有温经通络、祛湿散寒、有升阳举陷、回阳固脱、消瘀散结、拔毒泄热作用;还亚健康状态,达到保健强身的作用。

3 耳针、头针疗法
耳针疗法历史悠久,1973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耳脉的记载。

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中《内经》和其他一些著作中,都记述了许多借耳诊疾病的理论和具体方法。

《灵枢·口问》篇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之说。

心、肝、脾、肺、肾五脏与耳均有联系。

近年人们在抗疲劳过程,逐渐实现了耳针的疗效,使我国耳针疗法有了大的飞跃。

头针疗法,是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宝贵遗产,将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互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有中西医结合特点的外治疗法。

本方法安全、简便,对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的疲劳症候的治疗有一定疗效。

其机制除了通过针刺头部穴位、刺激和兴奋人体诸阳经,达到助阳而益阴,通里而滋补肾、肝、脑诸阴之功能。

4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又叫“拔罐子”,它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遗产之一。

在我国传统医学发生与发展历史中,亦占重要地位。

据有文字记载,晋代医学家葛洪在他的《肘后备急方》中,就曾用“角法”治疗外科疮疡之吸脓。

“角法”是用兽角挖空制成。

拔罐法的特点是通过罐内的负压和温热,而对人体功能产生调节。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拔罐时的负压、温热刺激,能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调节以局部为主的微循环状态,加强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5 推拿按摩类疗法
推拿按摩类疗法,历来是中国传统医学明确肯定的缓解人体亚健康状态的外治疗法之一。

它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达到治疗目的。

它主要通过纠正解剖位置与改变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系统功能相结合,纠正解
剖位置与调整信息的结合来发挥作用。

推拿按摩疗法,还可以增强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促进血管网重建,恢复血管壁的弹性功能。

推拿按摩作用,可使压力传递到血管壁,加速血液流动,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肌体各部位营养供给和代谢水平改善,进而发挥除祛人体疲劳,改善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失衡等重要作用。

6 足部反射区疗法
该方法简便、应用广范、便于普及,且疗效良好,因此,该方法是外治疗法诸多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当人体脏腑器官发生疾病时,这些在人足与人体脏腑器官相应部位或点就会出现前已述及的异常病理反应现象。

而当用某种方法刺激这些敏感区(区域或点)时,疾病与痛楚也随之得到缓解或痊愈。

7 痧类疗法
痧类疗法是通过刮痧等手段,刺激人体体表皮肤经络、络脉,达到疏通经气、畅通气血,产生抗应激、除劳倦、解痉、消炎、清热、改善脏腑功能,调整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泌、解除疲劳之目的。

痧类疗法其适应的脏腑为肺和人体卫气系统,肺主皮毛、主一身之宗气,关系人身体的卫外系统、抗病能力,因此,通过痧类疗法治疗,可以提高人体防病抗病解除疲劳之能力。

8 热浸敷佈类疗法
人体某一部位因劳累或运动过量而产生疲劳症候,用热水敷佈或浸泡即感到舒适,达到活血通络、舒筋和脉、除痹祛寒、除瘀滞等功效,使疲劳解除。

该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外治疗法最简便、最
常用的抗预肌肉筋骨及五脏六腑疲劳的方法之一。

亦是民间抗疲劳常用方法。

9 体育类疗法
体育疗法预防疲劳,除祛疲劳是众人皆知的常识。

汉代末年,医学家华佗提出了健身防病的理论,他认为“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得生,”他在继承前人导引术健身操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推广了一套名叫“五禽戏”的医疗保健操,为在他以后健身抗疲劳运动的出现,开辟了广阔道路。

后来宋代“八段锦”和明清时期“易筋经”、“太极拳”的出现,都是导引术的发展和创新。

这些预防亚健康和抗疲劳方法,都在民间广泛流传,延续至今。

在现代医学中,体育疗法占有一定的地位。

它方便易行,人人都能做到。

实践证明,体育疗法对人体除祛疲劳和治疗疏通气血、调和阴阳某些疾病的疲劳症候,是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并获得满意的效果。

中国传统医学在诊治疾病、亚健康状态时,历来主张针、药同用。

针、药同用是我国传统医学发生发展的历史真实,在人们比较公认的中医师祖中,如扁鹊、淳于意、涪翁、程高、郭玉等。

都是针、药并用或单独用针灸疗法治疗病患的先师。

而针、药两大系列治法,延续至今日,仍是处在各有所长、互为替代、互相为用、效均无弱之局面。

中药能防治的未病和已病,针灸和其外治疗法均能胜任。

特别是在抗疲劳、延年益寿方面,针灸更有其长处,其无毒、无副作用,在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经络通畅等方面,又有
立竿见影之长处。

因此应用针灸及对症治疗法调整人体亚健康状态,是目前亚健康研究与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管亚健康形成的原因如何,症状如何,中医都可以应用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通过针灸、推拿和传统体育运动等多种外治疗法进行全方位、多途径、多环节的“调理”,阻断亚健康向疾病发展,从而使人体达到阴平
阳秘的健康状态[4]。

因其外用疗法的简便易行,在人们防病保健、延年益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王琦. 防治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学在21世纪对人类的新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 24 (2) : 1.
[2] 赵晖,陈家旭,郭铭隆,等. 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现
状与展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 23(8): 720-722
[3] 史华,秦小永. 浅淡针灸治未病.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11(1):152-153
[4] 赵晖,陈家旭,郭铭隆,等. 中医药干预亚健康状态的现
状与展望.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 23(8):720-7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