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燃烧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其边界条件是
x ,T
T0
,
dT dx
0
假定Ti是预热区和反应区交界处(温度曲线曲率变化点)的温度, 从T0到Ti进行积分,
(下标“I”表示预热区)
0 Sn Cp
Ti
T0
dT dx
I
反应区的能量方程为
d2 y dx2
wQ
0
其边界条件是
x 0,T Ti ;
dT x ,T Tm , dx 0
传播速度。
尚于缺几少乎完不全可符能合得到Sn定严义格的的测平定面方状法火。焰精面确。测量Sn的困难在 测定Sn的实验方法,一般可归纳为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类。 (一)、静力法测定Sn
度Sn(或称层流火焰传播速度Sl,或正常火焰传播速度),简
称火焰传播速度。未燃气体与已燃气体之间的分界面即为 火焰锋面,或称火焰面。
静止均匀混合气体 中的火焰传播
流管中的火焰锋面
取一根水平管子,一端封住,另一端敞开,管内充满可燃 混合气。点火后,火焰面以一定的速度向未燃方面移动, 由于管壁的摩擦和向外的热量损失、气体的粘性、热气体 产生的浮力,使其成为倾斜的弯曲焰面。
乘式
2
dT dx
d dx
dT dx
2
2
dT dx
d 2T dx2
后积分(下标“Ⅱ”表示反应区)
dT dx
2
Tm wQdT
Ti
dT dx
I
dT dx
Sn
2 Tm wQdT Ti
02Cp2 Ti T0 2
Ti为未知,进一步变换可得
Sn
2 Tm wQdT T0
02Cp2 Tm T0 2
湍流火焰模型
(a)小尺度湍流;(b)、(c)大尺度湍流; (d)容积湍流燃烧

燃烧学名词解释

燃烧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燃烧的定义所谓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或发烟的现象。

本质:第三章1、谢苗诺夫自燃理论基本思想:某一反应体系在初始条件下,进行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产生的热量,同时向环境散热,当产生的热量大于散热时,体系的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度加快,产生更多的热量,反应体系的温度进一步升高,直至着火燃烧。

2、着火感应期着火感应期的直观意义:混合气由开始化学反应到燃烧出现所经历的时间。

热理论中的着火感应期:当混合气系统已经达到着火条件的情况下,由初始状态达到温度骤升的瞬间所需的时间。

第四章1、爆轰2、火焰前沿一层一层的混合气依次着火,薄薄的化学反应区开始由点燃的地方向未燃混合气传播,它使已燃区与未燃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分界线,称这层薄薄的化学反应发光区为火焰前沿(锋面)3、火焰锋面的特点火焰前沿可分为两部分:预热区和化学反应区火焰前沿存在强烈的导热和物质扩散第五章1、闪燃与闪点闪燃:这种在可燃液体上方,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的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即称之为闪燃。

液体的闪点: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够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2、自燃点发生自燃着火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3、沸溢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热波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气化,形成油包气的气泡,即油的一部分形成了含有大量蒸气气泡的泡沫,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使液面猛烈沸腾起来,就象“跑锅”一样。

这种现象叫沸溢。

4、喷溅当热波达到水垫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气体积迅速膨胀,以至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

这种现象叫喷溅第六章1、(极限)氧指数(LOI,OI)定义:在规定条件下,刚好维持物质燃烧时的混合气体中最低氧含量的体积百分数。

2、阴燃定义:固体物质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伴有温度升高阴燃与有焰燃烧的区别:是无火焰。

燃烧基本理论

燃烧基本理论

内容:燃烧基本理论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一)燃烧的本质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

燃烧同时具备三个特征,即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具备一个或两个特征不能称为燃烧。

(二)燃烧的条件1.必要条件:任何物质发生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和着火源。

2.充分条件:一定的可燃物浓度,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着火能量,三者相互作用。

二、燃烧类型燃烧类型主要有闪燃、自燃、着火、爆炸。

(一)闪燃在一定温度下,易燃、可燃液体表面上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与空气混合遇着火源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叫作闪燃。

(二)自燃可燃物质在没有外部明火等火源的作用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自行燃烧现象称为自燃。

自燃包括受热自燃和本身自燃。

1、受热自燃。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连续均匀地加热到一定温度,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下,发生自行燃烧的现象叫作受热自燃。

2、本身自燃。

可燃物质在空气中,自然发热经一定时间的积蓄使物质达到自燃点而燃烧的现象,叫作本身自燃。

(三)着火可燃物质与空气(氧化剂)共存,达到某一温度时与火源接触即发生燃烧,当火源移去后,仍能继续燃烧,直到可燃物燃尽为止,这种持续燃烧的现象叫作着火。

(四)爆炸物质从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同时产生声响的现象叫爆炸。

爆炸浓度极限: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遇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

遇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最低浓度叫作爆炸浓度下限(也称为爆炸下限);遇火源能发生爆炸的最高浓度叫作爆炸浓度上限(也称为爆炸上限)。

在火场上,常见的爆炸主要有以下三种:1. 气体爆炸: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到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爆炸的现象。

气体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气体本身具有可燃性;气体必须与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的浓度;有点火源的存在。

2、粉尘爆炸: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遇到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爆炸的现象。

粉尘爆炸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粉尘本身具有可燃性;粉尘必须悬浮在空气中并与气混合达到爆炸浓度;有足以引起粉尘爆炸的点火能量。

燃烧学 第四章 燃烧物理学基础

燃烧学 第四章 燃烧物理学基础

g CD
p a a
2 dp
二、粒径
• 粒径表示每个固体颗粒大小的程度,是判断颗粒
粗细程度的一个指标。
– 如果颗粒是球形或接近于球形,那么可以取其直径作 为粒径。
– 若颗粒的大小和形状不同,要对颗粒进行准确测定并 将其表示出来几乎不可能的。
粒径的测量方法
• 直接测定的当量直径 (显微镜直径) • 间接测定的有效直径(沉降颗粒直径)
f——某截面上某点处介质射流浓度
四、旋转射流
• 旋转射流有三个方向分速度
– 轴向速度 – 切向速度 – 径向速度(通常较小,可忽略)
• 切向速度大,在射流中心区形成反流区
(逆流区或回流区)称为强旋流
• 切向速度小,未在中心形成反流区,称为
弱旋流
四、旋转射流
• 旋转射流特点
– 强旋流的回流区可提供点火热源,实现稳定燃烧 – 扩散角大,初期混合强烈,射程短,后期混合弱,
• 在考虑两种组分以上的多组分混合物的扩散问题时,常常
把考虑的组分当作一种组分,而把组分以外的所有组分作 为另一种组分,这样近似地处理为双组分扩散问题,那么
扩散方程可以写为:
uuv Js
Ds
s
y
二、扩散定律
• 假定把混合物看作理想气体,还可以把扩散方程表示成分
压力梯度或质量百分数的形式,即:
v J
射流中心有负压区
回流区
轴向速度分布
切向速度分布
一、颗粒的悬浮速度
• 颗粒的沉降速度和悬浮速度
FD
FD W FB
FB
FD
CD
4
d
2 p
1 2
aug2
W
FB
d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湍流火焰模型
(a)小尺度湍流;(b)、(c)大尺度湍流; (d)容积湍流燃烧
1—燃烧产物;2—新鲜混气;3—部分燃尽气体
三、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不能用精确的理论公式来计算。通常是
依值靠,实有验时方也法可测依得照单经一验燃公气式或和混实合验燃数气据在计一算定混条合件气下的的火焰Sn
传播速度。
尚于缺几少乎完不全可符能合得到Sn定严义格的的测平定面方状法火。焰精面确。测量Sn的困难在 测定Sn的实验方法,一般可归纳为静力法和动力法两类。 (一)、静力法测定Sn
1、管子法 静力法中最直观的方法是常用的管子法,测定时,用电影 摄影机摄下火焰面移动的照片,已知胶片走动的速度和影
与实物的转换的比例,就可算出可见火焰传播速度Sv。在
管径越大,管壁散热对火焰传播 速度的影响越小,如焰面不发生 皱曲,则随着管径的增大火焰传
播但速实度际上上升管,径并增趋大向时于焰极面限要值发生Sn。
皱曲。管径越大,焰面皱曲越烈
,升因。而Sv值随管径的增加而不断上
当管径小到某一极限值时,向管 壁的散热大到火焰无法传播的程
度。,临这界时直的径管在径工称程为上临是界有直意径义的dc
,可利用孔径小于临界直径值的 金属网制止火焰通过。
图2-22 火焰传播速度与管径 的关系
管子法测得的可见火焰传播速度与燃气空气混
合物成分的关系(d=25.4mm)
l—氢;2—水煤气;3—一氧化碳;4—乙烯;5—炼焦煤气;6—乙烷 ;7—甲烷;8—高压富氧化煤气
2、皂泡法
将已知成分的可燃均匀混合气注入皂泡中,再在中心用电 点火化点燃中心部分的混合气,形成的火焰面能自由传播 (气体可自由膨胀),在不同时间间隔出现半径不同的球状 焰面。用光学方法测量皂泡起始半径和膨胀后的半径,以 及相应焰面之间的时间间隔。即可计算得火焰传播速度。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燃烧理论第四讲火焰传播理论
精品资料
静止(jìngzhǐ)均匀混合气体 中的火焰传播
流管中的火焰(huǒyàn)锋面
精品资料
取一根水平管子,一端封住,另一端敞开,管内充满可燃 混合气。点火后,火焰面以一定的速度向未燃方面移动, 由于管壁的摩擦和向外的热量损失(sǔnshī)、气体的粘性、 热气体产生的浮力,使其成为倾斜的弯曲焰面。
精品资料
本生火焰(huǒyàn)示意图 1—内锥面;2—外锥面
如气体出口速度分布均匀,则可假定内锥为一几何正锥体,并 认为内锥焰面上各点的Sn均相等。这样,便可测得层流火焰传 播速度的平均值,且具有足够的准确性。
当混合气出流稳定时,按连续(liánxù)方程有
式中
F0——燃0烧F0器m 出 口0截n F面f 积;0Sn Ff
层流火焰传播理论 第一是热理论,它认为控制火焰传播的主要是 从反应区向未燃气体的热传导。第二是扩散理论,认为来自反应 区的链载体的逆向扩散是控制层流火焰传播的主要因素。第三是 综合(zōnghé)理论,即认为热传导和活性中心的扩散对火焰的 传播可能同等重要。大多数火焰中,由于存在温度梯度和浓度梯 度,因此传热和传质现象交错地存在着,很难分清主次。下面介 绍由泽尔多维奇等人提出的热理论。
精品资料
火焰(huǒyàn)层结构及温度、浓度 分布
精品资料
在火焰锋面上取一单位微元,对于一维带化学反应的稳定层流流动, 其基本方程为:
连续方程 动量方程
u 0u0 0Sn m pup
p≈常数
能量方程(微元体本身热焓的变化等于传导(chuándǎo)的热量加 上化学反应生成的热量)
尚缺少完全符合Sn定义的测定方法。精确测量Sn的困难在于几
乎不可能(kěnéng)得到严格的平面状火焰面。

燃烧理论知识点

燃烧理论知识点

CH11.何谓燃烧?燃烧是一种急速、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过程。

2. 化合物的标准生成焓: 化合物的构成元素在标准状态下(25oC,0.1MPa)定温—定容或者定温定压;经化合反应生成一个mol的该化合物的焓的增量(kJ/mol)。

所有元素在标准状态下的标准生成焓均为零。

3. 反应焓: 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焓差,为该反应物的反应焓(kJ)。

4. 反应焓的计算??5. 燃烧焓: 单位质量的燃料(不包括氧化剂)在定温—定容或定温—定压条件下,燃烧反应时的反应焓之值(kJ/kg)。

6.燃料热值: 燃料热值有高热值与低热值之分,相差一个燃烧产物中的水的气化潜热。

7.化学反应速度、正向反应速度、逆向反应速度、反应速度常数??8.平衡常数的三种表达方式和相互间的关系??按浓度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分压定义的反应平衡常数,以体积百分比定义的平衡常数??平衡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彻底9.反应度λ: 表示系统达到平衡时反应物能有效变为产物的程度反应式: aA+bB→(1-λ)*(aA+bB)+λ(cC+dD)10. Gibbs函数的定义: 自由焓,为状态参数。

g=h-Ts11. Helmholtz函数自由能f f=u-Ts12.焓与生成焓仅是温度的单一函数,而自由焓与P、T有关。

13.标准反应自由焓14.平衡常数kp与反应自由焓的关系15.过量空气系数: 燃烧1kg燃料,实际提供空气量/ 理论所需空气量。

16.当量比(φ)C-实际浓度,Cst-理论浓度17.浓度(燃空比): 一定体积混合气中的燃料重量/ 空气重量18. 化学计量浓度时的浓度时的浓度19. 绝热燃烧火焰温度的求解方法,尤其是考虑化学平衡时的计算方法首先分别根据平衡常数kp和能量守恒方程得到反应度λ和绝热火焰温度Tf 的关系,然后采用迭代法计算得到Tf 。

20.绝热燃烧火焰温度计算程序及数据处理CH21. 化学反应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机理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科学。

燃烧学—第4章1

燃烧学—第4章1

h*
hP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6
《燃烧学》--第四章
连续方程: (质量平衡)
PuP u m 常数
P 2uP 2 2u 2 m2
PuP 2 u
2
m2
P
m2

动量方程:
2 2 pP PuP pu
1 1 1 c pTP c pT Q pP p 2 P 1 1 1 c p (TP T ) pP p Q 2 P
P
p P p m 2 1 1
马兰特简化分析的基本思想: 若由Ⅱ区导出之热量能使未燃混合气之温度上升至着火温度Ti,则火焰就 能保持温度的传播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18
设反应区中温度分布为线性分布
《燃烧学》--第四章
热平衡方程式为 因为:
Gcp Ti T FK
dT Tm Ti dx c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2
《燃烧学》--第四章
可燃气体燃烧的形式
氧气
扩散燃烧
燃气
预混燃烧
燃气+ 空(氧)气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3
《燃烧学》--第四章
4.1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分为两种形式
缓燃(正常火焰传播) 爆震(爆轰)
缓燃(正常火焰传播)
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学院安全与消防工程系
16
4.2.2火焰焰锋结构
δ(火焰焰锋宽度) o 新 鲜 混 合 气 TC C→C0 SL δP δC a
《燃烧学》--第四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中 fA-单位容积两相混合物中固相物质的表面积; 单位容积两相混合物中固相物质的表面积; 两相混合物中固相物质的表面积 CB-气相反应物质的浓度
阿累尼乌斯定律
阿氏定律 反映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反应物浓度不变时,反应速度常数k 反应物浓度不变时,反应速度常数k 随温度变化的关系
k = k 0e
w = kC α C β ⋯ ( 4 − 3) A B
式中: 为反应速度常数, 式中:k 为反应速度常数,表示单位物质浓度时的反应速度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反应物的浓度越高,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反应物的浓度学反应速度就越快。
多相反应质量作用定律
1 dC A 1 dC B 1 dC G 1 dC H w=− ⋯ (4 − 1) =− × = × = × dt dt dt α dt β γ δ
分别为反应物A 和生成物G 的浓度, CA、CB、CG、CH 分别为反应物A、B和生成物G、H的浓度,mol/cm3 α、β、γ、δ 分别为相应的化学计量系数
反应速度常数k 反应速度常数k 度常数k 度常数kD 取决于碳粒表面的化学反应速度常数k 取决于碳粒表面的化学反应速度常数kC 和氧的扩散速
k= 1 ⋯ ( 4 − 8) 1/ kC +1/ kD
E ) ⋯ ( 4 − 9) RTP
其中
k C = A exp(−
kD =
2.37 Dφ ⋯ (4 − 10) dRTa
焦碳的燃烧反应速度取决于上述连续过程中最慢的某一个 焦碳的燃烧反应速度取决于上述连续过程中最慢的某一个 阶段: 阶段 氧向碳粒表面的扩散或在碳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
碳的燃烧反应速度
焦碳的燃烧反应速度取决于温度、焦碳颗粒尺寸、氧气浓度、 焦碳的燃烧反应速度 取决于温度、焦碳颗粒尺寸、氧气浓度、环境压 取决于温度 力和气体与焦碳颗粒之间的相对速度等
dm p 2 = −π kρ P d Pχ 02 dt
式中: 焦碳颗粒质量; 式中:mp―焦碳颗粒质量; 焦碳粒颗密度; ρp―焦碳粒颗密度; 压力; P ―压力; 氧气浓度; χ02―氧气浓度; 焦碳颗粒的直径; d ―焦碳颗粒的直径; ―焦碳颗粒的反应速率常数 k ―焦碳颗粒的反应速率常数
碳的燃烧反应速度
1 C O + O → C O2 2 2
C 及 C O 与空气中的水蒸汽产生的反应 C + H2 O →C O + H2 C + 2 H2 O →C O2 + 2 H2 CO + H2O → C O2 + H2
焦碳燃烧的动力学特性
焦碳燃烧按下述程序进行 氧气从外界扩散到炭粒周围, 氧气从外界扩散到炭粒周围,氧气通过灰 壳的阻力,到达炭粒的表面; 壳的阻力,到达炭粒的表面; 氧气吸附在炭粒表面; 氧气吸附在炭粒表面; 高温下,炭粒和氧进行化学反应, 高温下,炭粒和氧进行化学反应,生成 CO2和CO,同时不可燃物生成灰渣(灰壳的 ,同时不可燃物生成灰渣( 一部分); 一部分); 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CO2和CO)从炭粒表面上解吸析; )从炭粒表面上解吸析; 燃烧产物通过灰壳阻力向外扩散,其中 燃烧产物通过灰壳阻力向外扩散,其中CO2直 接扩散在周围空气中, 接扩散在周围空气中, CO在扩散过程中遇氧气 在扩散过程中遇氧气 又变成CO2 ,然后再向远处空气中扩散 又变成
第四章 燃烧过程的理论基础
化学反应速度 固体燃料的燃烧 煤粉气流的着火与燃烧
化学反应速度
燃烧反应是一种发光放热的高速化学反应, 燃烧反应是一种发光放热的高速化学反应,同时伴随各种物理过程 燃料和氧化剂物态相同, 均相燃烧 燃料和氧化剂物态相同,如气体燃料在空气中燃烧 燃料和氧化剂物态不同, 多相燃烧 燃料和氧化剂物态不同,如固体燃料在空气中燃烧 在反应系统单位体积中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 化学反应速度 在反应系统单位体积中物质(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 的变化率,单位是mol /(cm3·s) 的变化率,单位是 ( ) 对于反应式 αA+βB → γG+δH + + 反应速度为
焦碳燃烧的动力学特性
焦碳的燃烧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可以是化学的( 焦碳的燃烧反应速度的影响因素可以是化学的(反应物的 可以是化学的 吸附作用、化学反应本身、或生成物的脱附作用) 吸附作用、化学反应本身、或生成物的脱附作用);也可以 是物理扩散的( 是物理扩散的(反应物或生成物向容积气相或颗粒气孔内的 气相的扩散) 气相的扩散)
多相燃烧反应在固体表面进行,固体燃料浓度不变( 多相燃烧反应在固体表面进行,固体燃料浓度不变(CA=常 在固体表面进行 常 故多相反应速度w是指在单位时间 是指在单位时间、 数),故多相反应速度 是指在单位时间、单位表面上反应物 (气相)浓度的变化率 气相)
dC B w=− = kf A C β B dt
Q 1 = k 0 e − E / RT VC n 2 Q r ⋯ (4 − 12) O
燃烧过程中向周围介质的散热量Q2为 燃烧过程中向周围介质的散热量
Q 2 = α F ( T − T b ) ⋯ ( 4 − 13 )
分别为煤粉空气混合物容积和燃烧室壁面面积 式中 V、 F ―分别为煤粉空气混合物容积和燃烧室壁面面积 α―混合物向燃烧室壁面的综合放热系数 α―混合物向燃烧室壁面的综合放热系数 分别为反应系统温度和燃烧室壁面温度 T、 Tb ―分别为反应系统温度和燃烧室壁面温度
会妨碍氧向碳粒表面的扩散,或使碳粒反应表面减少, 会妨碍氧向碳粒表面的扩散,或使碳粒反应表面减少,使燃烧
煤粉的燃烧特点
锅炉燃用煤粉的颗粒很小(30~100µm 炉膛温度又很高, 锅炉燃用煤粉的颗粒很小(30~100 m),炉膛温度又很高,煤粉在炉 膛中的加热速度可以达到( 或更高) 膛中的加热速度可以达到(104℃/s或更高),总的挥发分释放时间小于 1秒,而且挥发分很快地由炭粒表面逸出 秒 煤粉快速加热时,挥发分析出、 煤粉快速加热时,挥发分析出、着火和碳 的着火燃烧几乎是同时的, 的着火燃烧几乎是同时的,其中极小的煤粉 甚至可能先着火燃烧 煤燃烧的四个阶段不明显, 煤燃烧的四个阶段不明显,挥发分析出过 程几乎延续到燃烧的最后阶段 煤粉快速加热时,煤中挥发分的含量和成 煤粉快速加热时,煤中挥发分的含量和成 分都与慢速加热的挥发分常规测试方法不同 煤粉快速加热时,焦碳在孔隙结构方面与 煤粉快速加热时,焦碳在孔隙结构方面与 慢速加热有很大差别
煤粉火焰中挥发分的析出曲线
着火和熄火的热力条件
煤粉气流的着火 由缓慢的氧化状态转化到快速的燃烧状态的瞬间过 程称为着火,转变时的瞬间温度称为着火温度 程称为着火,转变时的瞬间温度称为着火温度 煤粉气流着火、 煤粉气流着火、熄火的热力条件 煤粉气流燃烧时要放出热量,同时又向周围介质散热。 煤粉气流燃烧时要放出热量,同时又向周围介质散热。这两个互相矛盾 过程的发展,可能使燃烧过程发生(着火)或者停止(熄火) 过程的发展,可能使燃烧过程发生(着火)或者停止(熄火) 燃烧室内煤粉空气混合物燃烧时的放热量Q 燃烧室内煤粉空气混合物燃烧时的放热量 1为

E RT
⋯ ( 4 − 4)
频率因子, 式中 k0-频率因子,近似为一常数 R、T、 E -通用气体常数、热力学温度、活化能 通用气体常数、热力学温度、
在一定的温度下, 越大, 值越小, 在一定的温度下,活化能 E越大,则反应速度常数 k值越小,反应速率越 温度越高,则反应速度常数k值越大, 小; 而在一定的活化能 E 下, 温度越高, 则反应速度常数k 值越大,反应 速率越大
上述各阶段实际是交叉进行的;其中着火和燃尽是最重要的两个阶段, 上述各阶段实际是交叉进行的;其中着火和燃尽是最重要的两个阶段, 着火是前提, 着火是前提,燃尽放热是目的
焦碳的燃烧反应
在一定温度下, 一次反应 在一定温度下,碳和氧的化学反应可能有两种 1 C + O2 → C O2 C + O2 → C O 2 一次反应的生成物CO CO与初始反应物碳和氧 二次反应 一次反应的生成物CO2、CO与初始反应物碳和氧 再次发生反应 C + C O 2 →2 C O 附加反应
煤的燃烧特点
煤的燃烧过程中,水蒸气很易和C 煤中含有水分 煤的燃烧过程中,水蒸气很易和C及燃烧 产物CO作用,生成CO CO作用 再与CO CO或 反应。 产物CO作用,生成CO2和H2,H2再与CO或CO2反应。这种催化作 用,使燃烧反应更加复杂并改变化学反应速度 挥发分对煤的着火燃烧有利;但另一方面, 煤中含有挥发分 挥发分对煤的着火燃烧有利;但另一方面, 挥发分析出燃烧,消耗了大量氧气,并增加了氧气向煤粒表面 挥发分析出燃烧, 消耗了大量氧气, 的扩散阻力, 的扩散阻力,使燃烧过程的初期焦碳的燃烧速度下降 煤中含有矿物杂质 难以进行, 难以进行,燃尽困难 它受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和挥发分, 煤是一种多孔性物质 它受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和挥发分 ,不 但向煤粒表面四周的空间扩散, 但向煤粒表面四周的空间扩散,而且还会向煤粒的内部空隙扩散 在燃烧过程会生成灰,灰层包裹着碳粒, 在燃烧过程会生成灰,灰层包裹着碳粒,
式中
为反应前置系数; 为反应前置系数;R 为通用气体常数 为碳粒直径; 为碳粒直径; 为氧气扩散系数; 为氧气扩散系数; 化学当量因子。若主要产物是CO 等于1 为化学当量因子。若主要产物是CO2,则φ等于1;若主要产物 CO, 等于2 是CO,则φ等于2; TP、Ta 分别为碳粒温度和边界层中气体平均温度
A d D φ
燃烧反应区域(※) 燃烧反应区域(※)
根据燃烧条件的不同, 根据燃烧条件的不同,可将多相燃烧分为三种不同的区域 燃烧反应的温度不高, 很小, 非常大, 动力区 燃烧反应的温度不高, kC很小, kD非常大,焦碳燃烧处于 化学动力控制下, 化学动力控制下,反应速率常数k=kC 燃烧反应速度w 取决于碳粒表面的化学反应速度, 燃烧反应速度w 取决于碳粒表面的化学反应速度,是随温度的升高按 指数增大。 强化燃烧的措施是提高反应系统的温度 指数增大。 强化燃烧的措施是提高反应系统的温度 燃烧反应温度较高, 非常大, 很小, 扩散区 燃烧反应温度较高, kC非常大, kD很小,焦碳燃烧处于扩 散控制下, 散控制下,反应速率常数k=kD 燃烧反应速度w 取决于氧气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 燃烧反应速度w 取决于氧气向碳粒表面的扩散速度。 强化燃烧的措 施是强化扰动 施是强化扰动,减小煤粉颗粒 动力区与扩散区之间区域,强化燃烧的措施是同时提高炉膛 过渡区 动力区与扩散区之间区域,强化燃烧的措施是同时提高炉膛 温度和扩散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