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可以涵盖以下主题:
1.文学作品及其作者: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及其作者,了解他
们的主题、风格、文学技巧和写作背景。

2.文学史、文学批评:学习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及现状,了
解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主题、风格特点,以及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3.文学创作:学习文学创作的基本要素,如气氛、情节、人物塑造、语言等,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趋势。

4.文学比较: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与国际文学的比较,了解中国
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5.文学研究:了解文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透视文学作
品及其作者的文学理论来分析文学作品。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发展、
特点和文学家的作品。

同时,学生也可以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提供启示,并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起至今的文学作品,
涵盖了多个文学流派和风格,反映了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化。

在这个专题中,可以研究以下内容:
1. 作家和作品:研究现当代中国作家的生平、创作背景和创作风格,分析他们的重要作品对中国文学发展的贡献。

2. 文学流派和风格:探讨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发展和影响,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3. 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著作的批评和理论,探讨不同学派和观点对文学的理解和评价。

4. 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探讨作品与时代的关系。

5. 性别和身份议题: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对于性别和身份议题的探讨,分析作品中的角色形象和社会关系。

6. 左翼文学和异议文学:探讨中国现当代左翼文学和异议文学的发展和作用,分析其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

7.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其他艺
术形式(如电影、音乐、绘画等)之间的关系与互动。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入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变迁,以及文学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国内文学评论写作参考书目

国内文学评论写作参考书目

国内文学评论写作参考书目
以下是一些国内文学评论写作方面的参考书目:
1.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史》:该书从古代到当代,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各个时期的评论家和他们的主要作品。

2. 《中国文学评述导论》:该书系统地介绍了文学评论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文学评论的写作技巧和标准。

3. 《文学评论作品选》:该书收集了一些代表性的文学评论作品,涵盖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评论,可以为写作提供启示和参考。

4. 《批评的力量: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文章选》:该书选取了一些知名文学评论家的文章,包括对经典文学作品和当代文学作品的评论,可以帮助读者学习他们的批评观点和方法。

5. 《文学评论创作与实践》:该书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文学评论的写作过程、技巧和注意事项,同时提供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6. 《文学评论方法与技巧》:该书介绍了文学评论的常见方法和技巧,包括分析文本、批评作者、探讨主题等方面,有助于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深度。

以上书目可以作为国内文学评论写作的参考,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适合的书籍。

同时,多阅读优秀的文学评论作品,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国内文学评论

国内文学评论

国内文学评论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是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进行分析、评价和研究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

它既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也是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的发展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紧密相关。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出现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也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的特点是多元化和开放性。

它不仅关注传统的文学形式和题材,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也关注新兴的文学形式和题材,如网络文学、科幻文学等。

同时,它也不仅关注国内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也关注国际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这种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使得中国当代文学评论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然而,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些评论者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过于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评价标准,导致评论缺乏深度和独特性。

此外,一些评论者也存在浮躁和功利化的倾向,过于追求短期的效果和名利,忽略了文学评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责任。

因此,中国当代文学评论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创新,以适应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评论者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文学观念和评价标准,同时也需要注重文学评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责任,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刍议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研究刍议

思潮等宏观条件的影响或制约。所以文学批评及其相关研
究 , 向受 到关 注和重 视 , 又往 往 会被 更 为宏 大 的背 既一 同时 景问题 所遮 蔽 , 一定 程度 上影 响 、 碍了 文学 批 评研 究 这在 滞 自身学 术意 义 的充分 阐明和 认识 , 也模 糊 了对 其功 能 、 值 价 的认 知和利 用 。同样 作 为广 义 的 当代 文 学 范 畴 里 的研 究 , 当代文 学 史的研 究颇 见发达 , 学术 水平 也相 当突 出 , 比较 而

种 特定 的文 学政 治 , 与 国 家 文化 权 利 相 关联 。这 也是 或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一 种宏观认识。事实上, 晚清以降的中
国文 学批 评 史已经可 以证 明文 学批评 对 于近 现 代 中 国国家
批评史 、 文学史三者的关 系( 彼此如何联系、 区别或交叉 ) ,
实 在很 难 ; 引经 据 典 恐 怕 也 无 济 于 事 , 至 会 如坠 云 里 雾 甚
社会 的关 系 , 行 更 为 系 统 、 入 的 学 术 意 义 阐 发 。 简言 进 深 之, 当代 文学 批评 史 研 究首 先 须 着 眼于 对 中国 当代 国家 文 化和意 识 形态特 性 的 认 知 , 与 当 代 中 国政 治 生 态 演 变 的 在
般所指的文学批评 , 可分广狭二义。狭义是指关于
言, 当代 文学批 评 史的研 究则 明显 软弱 , 术 理论 意 义仍 待 学
式, 其本身具有经验性和审美感性的性质特点 ; 批评史则是 对文学批评的历史化研究 , 也属于对文学再生产活动过程
( 史) 历 的一 种 逻 辑 性 研 究 。文 学 批 评 和 批 评 史 均 属 文 学
意识 、 国家 文化 建构 的重要 作 用 。而 当代 ( 99 以来 ) 14 年 文 学批 评史 中所 具有 的 国 家政 治 特 性 和 内 涵 , 该 就 是 更显 应

鲁迅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鲁迅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鲁迅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重要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评视角,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鲁迅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

一、鲁迅的启蒙思想和文化批判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作品注重揭示社会现实中的黑暗和矛盾,并深入剖析人性的弱点和无奈。

他以鲜明的文化批判精神揭示了时代的虚伪和压抑,唤醒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鲁迅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对革命思想的渗透。

他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入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和旧体制下的腐败问题,唤起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怀疑和反思。

鲁迅的启蒙思想和文化批判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崛起提供了基础,使人们对文学的目标和使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鲁迅的文学评价标准和哲学思考鲁迅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还表现在他对文学评价标准和哲学思考的提出。

他认为文学所追求的是真实和生命力,强调文学应当立足于艰难的现实,并以真实的视角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普遍性和内在价值。

鲁迅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小说进行慎密的解剖和分析。

他强调小说应当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对社会和个体的痛苦现实的揭示,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思和共鸣。

鲁迅的文学评价标准和哲学思考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三、鲁迅的文学观念对当代作家的影响鲁迅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下一代作家的启发和影响。

他主张文学应当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强调作家应当在文学创作中负有弘扬人道主义和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

他的文学观念对当代作家的创作态度和选题有着深远的影响。

许多当代作家受到鲁迅的影响,他们以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和关注社会现实的主题创作了一系列鲁迅式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在揭示社会现实、反映人性弱点的同时,也为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鲁迅对中国文学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总体而言,鲁迅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是多方面和深远的。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酷评现象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酷评现象

力。

这其实也正是文本研究的重要性决定的。

文学史的主体是文本,但文学史中的文本又是有选择的文本。

对于文本的选择过程其实就是文学批评的发生与展开过程。

一方面,文本的意义不是敞开、透明、一次性呈现的,而是隐藏的、潜隐的、渐显的。

也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需要不断被发现、被阐释、被赋予的,文本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本意义的“开发”过程与“增殖”过程。

另一方面,文本本身是动态的,未完成的,不断丰富的,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总是处于“生产状态”中,它需要文本研究的追踪来把它们“经典化”。

可以说,面对汹涌而来的新文本,批评家是否足够敏感、足够有耐力与毅力,是检验批评家能力的试金石。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研究应该是批评家的立身之本。

一切从文本出发也应该是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原则在当今的批评界却遭到了普遍的背弃,文本研究已经成了当今批评界最大的软肋。

正如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许多批评家的阅读量已经低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一方面是文学生产力的空前高涨,一年1000部的长篇小说产量可以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度都难以想象的,另一方面却是批评家对文学作品的冷漠甚至拒绝,有些批评家一年的阅读量恐怕连10部长篇小说也达不到,这种巨大的矛盾就造成了当今批评无法避免的“失语”现象。

可以说,正由于没有文本阅读量作基础,批评家已经失去了在批评对象面前的主动权。

他们无法自觉而主动地选择批评对象,只能听命于“媒体”或某种权威的声音。

某种意义上,我们时代媒体以“炒作”的方式对我们时代文学的判断已经影响了批评家的判断,他们无法在比较的座标上来抵制和抗拒媒体的声音,因为他们不比媒体耘读得更多。

而即使对所阅读作品的批评,也常常不是“细读”式的、学术化的,而是青蜓点水式的臆想化的批评。

许多批评家不仅不会去反复阅读、探究一部文本,而且似乎已经失去了完整地阅读一部作品的耐心,有时只看看内容提要、故事梗概就可以写批评文章或在研讨会上高谈阔论了。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

一、名词解释1、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

2、社会历史批评: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

3、文体学批评:是一种运用现代文体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研究文学文本的语言性质、特征入手,对文学文本进行审美把握的批评理论和实践活动。

4、本体论批评:本体论是新批评对文学本质的理解。

他们认为作品是独立自主、不依赖外界任何东西的生命有机体。

提出语言的诗性功能,致力于文本的语义阐释,不考虑文本创作的外在因素,而是运用结构原则,建立结构分析模式,分析作品的语言和意象,从中深探情感内容和思想意义。

5、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指一种种族原始时期产生而遗留下来的普遍精神。

其主要内涵是“原始意象”,其实质是人类祖先在谋取生存的过程中重复了无数次的同一类型的经验,这是人类原始时代积淀下的一些心理残迹,是一些包含着形象、情绪、意念张力的心灵碎片。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是原始的,包括本能和原型。

它只是一种可能,以一种不明确的记忆形式积淀在人的大脑组织结构之中,在一定条件下能被唤醒、激活。

6本我: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二、解答:1、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主要特色:强烈的革新变化态势;自觉的语言批评意识;文学批评的理论化倾向;文学批评的世界性传播。

2、印象批评的主要特征①推崇主体的创造性和个性色彩:印象批评把批评家的自我作为批评的标准,李健吾曾告诉人们,批评若有标准,那不是别的,便是自我。

中国当代文学的不足

中国当代文学的不足

中国当代文学的不足
1.缺乏原创性。

现在的作家往往缺乏独具一格的作品和文学风格,很难找到真正出色的作品。

很多作品都是模仿西方文学或者其他国家文学的风格和主题,缺乏中国自己的独特文化元素。

2. 缺乏深度。

现在的作品往往只是流于表面,没有深入的思考
和探究。

作品的主题和情节都比较平庸,缺乏足够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3. 缺乏艺术性。

现在的文学作品缺乏艺术性,很难让读者感受
到艺术的美感。

很多作品的语言和文笔都比较平庸,缺乏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4. 缺乏影响力。

现在的文学作品缺乏影响力,很难让人们记住
和关注。

作品的出版和宣传都比较落后,缺乏足够的推广力度。

综合来看,中国当代文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作品的原创性、深度、艺术性和影响力方面。

要提高中国当代文学的水平,需要更多的文学创新和突破,以及更多的文化自信和自我认知。

- 1 -。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在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国特色: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立足于中国的具体文化
背景和历史传统,关注中国文学的独特性和特色。

我们需
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和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准确
理解和解释中国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2.文学批评的创新:在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中,需要积极探
索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框架。

我们应关注当代文学创
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以及社会、文化的变革,为文学作
品的理论分析和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3.文学作品与社会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关注文学作
品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特别是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表述、
社会变革的反映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反思和推动作用。

我们
需要关注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想性和启示性,探讨文学作品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

4.跨学科的视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也应积极拓展跨学科的
视野,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哲学、人类学等进行对话与
交叉。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和对话,可以丰富文学理论的内
涵,拓宽文学研究的视野,提升文学理论的独立性、深度
和广度。

5.国际交流与对比: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也要与国际学界
保持交流与对比。

学习借鉴国际文学理论的先进成果,同时也要积极输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介绍中国文学的研究成果和思想理念给国际学术界。

综上所述,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需要关注中国特色、创新批评方法、文学作品与社会问题的关系、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国际交流与对比。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第一部分阅读与写作:在《作为妇女的阅读》中,乔纳森·卡勒援引《卡斯特桥市长》说明作家在写作时呼唤的理想读者是有性别的。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经验将使她们评价作品时表现出与男性同行不同的选择,男性同行把妇女遇到的独特问题只当做一种有限的兴趣。

以《黄色糊墙纸》与《陷坑与钟摆》的对比为例,女性批评家试图证明重新挖掘出的女作家作品在文学价值上也不输于男作家,而不仅仅只是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

妇女经验是她们作为读者对作品进行权威性评价的一种渊源——重新估价被忽视作品。

卡勒总结的女性主义批评的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关注妇女经验与其读者经验的连续性,于是批评兴趣在于对女性人物的处境和心理的研究上,放在了一个作家、一种哦能够流派以及一个时期的作品中对妇女或女性形象的态度的研究上。

——有力的对控制文学作品的男性中心主义的批评。

比如波伏娃《第二性》以及凯特米利特《性别政治》,第二时期重心转向拷问妇女为什么总不能作为女人去阅读?女性主体与经验的分离性问题。

“作为女性的阅读”的基础或者判断的经验在哪儿?问题恰恰在于,女人们一直没有作为女人去阅读。

女人被引导去认同男性人物,去反对她们自己作为女性的利益。

比如小说《永别了,武器》女主角的死免去了男主角的负担,而男人的生命才是最珍贵的,我们的眼泪为男主角而流,并体验这种理想女性形象的寓意——唯一的一个好女人只是一个死去的人。

读者必须接受作者的男性视角才能欣赏结尾时的那种悲怆之情。

于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行为就是:从一个赞同型读者变成一个反抗型读者,通过这种拒绝赞同的行为,开始把根植于我们心中的男性意识去除掉。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对“菲勒斯批评”的批评。

女性主义批评对男性批评的批评越令人信服,它就愈能提供一种更宽泛和更综合的洞见,以分析和确定男性批评家有限和带偏见的阐释。

第二个阶段的女性主义批评力图证明自身比省略与歪曲的男性阅读更理性、更严肃、更具反省意识。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形成体系并有系统记录的始于近代。

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主要包括传统文学批评、近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批评三个阶段。

传统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开端,其主要特点是以经典作品为研究对象,注重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传统文学批评主要包括《文心雕龙》、《笺注红楼梦》等著作。

其中,《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创作理论和批评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参考。

近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重要阶段,它主要出现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变革中。

近代文学批评主要包括《新月派》、《新潮派》等批评流派。

这些批评流派以反对封建文化和追求新文化为主要目标,提倡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文学创作,并对传统文学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近代文学批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当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最新阶段,它主要出现在20世纪后期以及21世纪初。

当代文学批评主要包括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批评理论。

这些理论主张以语言和符号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文本内部的结构和意义生成过程,并对传统文学批评方法进行了颠覆和重构。

当代文学批评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除了以上三个阶段的表现形态,中国文学批评史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和趋势。

首先,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对文学批评产生了影响,使得中国文学批评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化性。

其次,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不同领域和学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交流。

中国文学批评不仅在文学领域有所发展,还在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交流。

最后,中国文学批评史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和特点。

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区在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各自的发展和特点。

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

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

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新世纪之初,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歧变得越来越严重,文学的经典化和历史化无法完成,文学的核心价值被扭曲,文学批评失去了正面建构文学史的能力,这一切都导致了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否定与质疑。

如何客观评价当代文学,如何重新确立对当代文学以及当代文学批评的信心,是摆在当代文学研究界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新世纪以初,市场经济、全球化以及大众传媒的合谋使得中国文学的境遇变得越来越复杂。

虽然一年一千部的长篇小说以及上万部的中、短篇小说足以支撑繁荣、发展的表象,但是大众文学期待的降低、文学接受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作家身份与形象的改变、当代文学史的滞后以及当代文学评价标准的混乱,等等,都造成了中国当代文学面貌的被“改写”和当代文学地位无可奈何的衰落。

与这种状况相呼应,当代文学的研究也面临种种困境与问题,表现为:其一,中国当代文学缺乏一个令人信服的评价体系,极端的、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文学判断再次“复活”,批评界无力让全社会在当代文学问题上形成普遍的共识;其二,文学批评和文学史跟不上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节奏,这是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品被视为“无物”或“垃圾”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三,文学评价环境的混乱导致了文学生态的恶化,畸型的社会心理、“暴力”化的文学话语方式的流行使得正常的文学批评已经无法展开。

这些或隐或显的困境与问题,在2007年终于因为德国汉学家顾彬那个耸人听闻的关于“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的访谈而日益尖锐地暴露出来①。

一、中国当代文学究竟有没有“经典”,应不应该“经典化”?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的轻视和贬低,其实早在顾彬之前就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对于20世纪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学界因为其受到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过度”影响而否定其文学性;对80年代以后以先锋小说为代表的“纯文学”,学界又因其对西方文学的“过度模仿”、缺乏“原创性”而质疑其价值;对新时期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等等,早有学者以所谓“新时期文学危机论”予以全面否定;而对于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缺乏精神高度”、“价值混乱”、“没有大师”、“没有经典”的指责也不绝于耳。

印象主义批评

印象主义批评

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现代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学批评指中国现代
三十年间出现的印象式文学批评,它在中国 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自成一家,在理论和实 践上从肯定作者和批评者心灵与个性的自由 性方面来强调艺术本身的自足,用一种印象 主义的方式简历了独立的审美领域,与西方 印象主义的方式建立了有个人特色的批评阐 释模式。
他们的文学批评观点都颇为相近,坚持在作
家、作者、作品读者(批评的读者)这四个 维度之间保持平等、宽容、温和的理念,重 视批评家的主体功能和审美直觉,在整体把 握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进行灵魂的探险,将 对象特征具象化,形成与审美直觉的互动, 进而采取“以诗赏诗”式的表述方式使文学 批评本身也成为一篇美文。主要有李健吾、 沈从文、梁宗岱、唐湜等。
(一)李健吾《咀华集》 (二)“九叶派”诗人唐湜《意度集》
一、印象主义批评:
1、是一种依据审美直觉,专注文学作品

的审美特性,表现批评家自我的主观印 象和瞬间感受的批评方法。印象主义批 评于十九世纪末, 二十世纪初在西方一 度盛行。
2、基本主张:
批评是灵魂在杰作中的探险活动
这是西方 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要观念.十九世纪末,法国的 法朗士明确提出了印象主义批 评的基本理论, 他明确反对文学批评追求判断,理性和严谨,主 张批评家对作品的主观 印象就是批评的基础. 批评就是对作品韵味的意会和体悟,强调 直觉和瞬间反应,用语也多有象征,比喻,但其 表述是条理清楚, 充满哲理的。
四、唐湜《意度集》

1、简介:原名唐扬和,九叶派诗人和评论家。1920 年生于温州杨府山途村的一个书香门第,1943年考取 浙江大学外文系,开始真正的诗艺探索。后来参与 《诗创造》的一些编辑工作,经常往来于上海和杭州。 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外文系,五十年代在北京的 《戏剧报》工作,1958年被错划右派,1961年从北大 荒回到温州,先在永嘉昆剧团作临时编剧,文革期间 在温州房管局下属的一个修建队干体力活,期间笔耕 不辍。。出版的诗集有《骚动的城》、《飞扬的歌》 和历史叙事诗《海陵王》等、评论集《意度集》。

中国当代文学 1950-70年代频繁的批判运动(萧也牧、俞平伯、胡适等)

中国当代文学 1950-70年代频繁的批判运动(萧也牧、俞平伯、胡适等)

1.对萧也牧等创作的批评
❖ 主要是批评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等小 说。
❖ 当时,这篇小说被一些人当作旗帜,用来反 对毛泽东的工农兵方向。因而,这些批评, 是为了维护第一次文代会确立的文学规范。
❖ 首先对小说进行批判的是陈涌。陈涌,原名杨熹中, 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他 早在延安时期就开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在建国以 后“左倾”,只重视文章的政治意义而忽略文艺创 作的本身。故他的批评很多情况下只停留在政治层 面。
❖ 化名李定中对《我们夫妇之间》进行批判的冯雪峰, 则更是把萧也牧在立场上的问题上纲上线。
❖ 丁玲的批判文章采用了书信的形式,看似更可以从 昔日挚友的角度规劝,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实则从 题目《作为一种倾向来看——给萧也牧同志的一封 信》而言,就已经把萧文上升到思想倾向的高度, 进行更直接、更政治化的批判。Βιβλιοθήκη 2.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
胡适的批判(1954-1955)
❖ 1952年,俞平伯将他出版于1923年的著作《红楼 梦辨》加以增删、修改,改名《红楼梦研究》出 版。对于俞平伯的观点和研究方法,青年批评家 李希凡、蓝翎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 等文章中率先提出批评。他们的文章最初发表时, 发生了一些波折,后来在作者母校山东大学的 《文史哲》上得以刊出(1954年第9期)。《文艺报》 在被指定转载这一文章时,主编冯雪峰撰写的按 语,态度有些暧昧(“作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 密和不够全面的地方,但他们这样去认识《红楼 梦》,在基本上是正确的”)。
❖ 萧也牧因1949年秋天发表的《我们夫妇之间》这篇 小说在1958年被错划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 该篇小说提出了老干部进城后所面临的新问题,描 写了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复杂性格。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变革以及文学形式的不
断创新,当代文学批评也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

本文将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影响
及其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多元化和开放性。

多元化表现在不同学派、不同流派和不同思潮之间批评风格的差异,可以看出当代文学批评中存在着多元思想的融
合和博弈。

同时,当代文学批评与其他领域的学科相融合,如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形
成交叉学科的深度阐释。

开放性表现在跨文化视野的拓宽和社会话语权的参与,从而贯穿
批评实践中的全球性、多元性和趋近于现实性的特征。

其次,当代文学批评对文学创作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影响不容忽视。

文学创作趋于现实,宏观社会方面重点关注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微观方面注重个体心理和人类情感的表达,增强文学的关联性和生活性。

对于读者阅读习惯的影响,当代文学批评加强了对文本的阐
释和解读,培养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眼光。

最后,当代文学批评的未来发展趋势是继续多元化和深化开放性。

其中多元化包括文
学理论分支的拓展和批评观念的多元化等方面,深化开放性包括跨学科融合和国际化交流
等方面,促进当代文学批评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1950年到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是建国后第一次重大的文艺思想争论和文艺批判运动;1954年到1955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思想的批判,这是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文坛三公案(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武训其人:武训生于1838年,山东堂邑人。

原名武七,七岁丧父,随母乞讨为生。

因受人欺负,认识到不识字的不幸,从21岁开始以文盲加乞丐的身份行乞集资办学。

至49岁时,已经积聚了230亩田,3000多吊钱,于1888年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之后又相继兴办两所义学。

山东巡抚为其事迹感动,赐名武训。

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

《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

2、陶行知的评价: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快快乐乐。

一生到老,四处奔波。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公无靠背,朋友无多。

未受教育,状元盖过。

当众跪求,顽石转舵。

不置家产,不娶老婆。

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3、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为武训撰写了《兴学节略》,说武训的义塾“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而武训始终“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

文中最后总结:“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

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4、武训在民国时期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武训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四个批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四个批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四个批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四个批评分别是俯瞰、平视、回望、远瞩。

具体表现为:
- 俯瞰: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以此为坐标深刻理解和把握新的时代,既是为了认识变革时代文学的新变,也是为了开创新的文学时代。

- 平视:对新的创作和研究采取同样的态度和标准,才能全面了解文学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 回望:通过回顾历史,与过去的文学作品和思潮进行深度对话,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

- 远瞩:关注文学发展的新趋势,拓展和突破固有的研究边界,勾画未来文学批评的新面貌。

这些批评角度反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求新求变意识,也是重构文学研究版图的需要。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意识形态批评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意识形态批评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这一问题显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本文将从莫言和余华两位著名作家的作品中探讨当代中国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问题。

莫言的《丰乳肥臀》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和革命史观的巨著。

小说通过描述一位女性的命运,揭示了中国社会中的权力斗争、阶层差异、性别歧视、意识形态束缚等问题。

莫言在小说中对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进行了批判,认为那是一段黑暗的历史。

同时,他还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人性的扭曲和歧视,需要进行改革和超越。

这些观点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正是这种批判精神让莫言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界的重要人物。

余华的《活着》则是一部批判毛泽东时代集体主义和运动化的经典作品。

小说通过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来揭示了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问题,表达了对个体自由、人权和人性的崇尚。

余华在小说中对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进行了深刻批判,他认为毛泽东时代的集体主义和运动化使得个体自由受到限制,人性无法得到发挥。

此外,他还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阻碍个体解放和人性表现的因素,需要进行改革和超越。

莫言和余华的作品中,批判是一种常态,意识形态批判是一种必然。

当代中国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不仅仅是作家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自我审视,更是作家们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关注和呼唤。

这种批判精神既体现了作家们的责任感和社会关怀,也反映了读者的共鸣和需求。

当然,意识形态批评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有些人认为批判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和思维方式,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批判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批判可以激发人们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和反思,促进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批判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加自由和多元的文化环境,让人们享受更多的精神自由和幸福。

总之,在当代中国文学中,意识形态批评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实证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记得2010年《南方文坛》邀我加入他们的知名栏目“今日批评家”的时候,我就在“批评家点睛”的短文里坦陈过自己作为批评家的尴尬和无力。

回想起来,我涉足当代文学批评也有十好几年了,尽管近年来我把许多精力投入到了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中,这固然是出于我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倦怠,其中也隐含了我的文学史观的自我调整,但说实话,即使是在潜心研究旧体诗词的过程中,我始终还是无法拒绝当代文学批评的诱惑,这就是当代文学批评的魅力之所在!毋庸讳言,如今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口碑不佳,但正所谓爱深恨切,我才愿借《文学教育》的这个栏目谈谈我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些想法。

在这个到处都是学术论文中国制造的年代里,我不想写一篇引经据典的高头讲章,我只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有什么话就说什么话,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类似于我的老师於可训先生最近常说的“口述文”。

当年胡适之说“要须作诗如作文”固然有点过,但改成“要须作文如说话”,语浅意深,我觉得还是足以为后世法的。

一.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正名或辩护我在上大学时读的不是中文专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转行做文学研究,最初涉足的就是当代文学批评。

入行后才知道在全国的中文系或者文学院里原来一直流行着一种颇有黑色幽默意味的说法:搞文学理论的瞧不起搞文学史的;而搞文学史的内部,搞古代文学的又瞧不起搞现代文学的,搞现代文学的瞧不起搞当代文学的……好像洪子诚先生的《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里也有过类似的说法。

看来全国的文学院都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到处都在流行着这种学科等级制。

本来,不同的一级学科之间就有各种等级之分,而在同一个学科内部则潜存着更森严的等级制,这中间该隐含着多少成见陋习,隐含着多少占山为王式的学术山大王气息,我想是毋庸讳言的。

显然,当代高校里的学科建制有很大的问题,且不说人为地造成了知识的条块分割与断裂,大家各自守着自己的一亩学术三分地过着小国寡民的日子,单就这种隐形的学科等级制而言,又不知道要造成多少无谓的学科矛盾与争斗!而在这种学科等级制中,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长期被压制在学术的底层,搞评论被很多人认为是没有学问的,只有搞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才是做学问的正道。

我个人觉得这也是导致当代文学批评日渐衰微不振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主流学术圈得不到承认和接纳,所以当代文学批评界的批评精英日益流失,许多人都金盆洗手不干了,把精力转而投放到文学史、文学理论甚或其他与文学不搭界的领域。

在这方面笔者有着切身的体会,我也曾因此而对自己有过怀疑并主动转向,但如今回过头来看,我却要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做些必要的澄清或者说是辩护。

首先要说的是,我以为在通常所谓文学研究的三个组成部分中,文学理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三者之间的学术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如要重振当代文学批评的风气,打破这种人为制造的文学学科内部的等级制是必需的。

在我看来,一个理想的文学研究者,他不应被现行的学术体制塑造成为一个学术上的单面人,而应该同时练就三般武艺,把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史研究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

这并非好高骛远或者好大喜功的提法,而实在是我们从事文学研究的人内心深处无法拒绝的一种学术境界,虽然一般人很难达到这种境界,但有境界的人与没有境界的人相比肯定是大不一样的。

我不认为从事当代文学批评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者的专利,尽管建国后的学术体制导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既定的事实。

想想民国时期的大学学者,成功地游走在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之间的人不在少数,许多大家都超越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学科壁垒,这才有了那个时代中国文学研究乃至整个民国学术的辉煌。

胡适是文学革命的急先锋,可他不仅写了大量具体的文学批评文章和政论文,积极介入社会焦点问题,而且对新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比如新诗的理论建设之类做了深入的思考和提炼,他的长文《谈新诗》至今都是研究现代诗论无法回避的重要理论文献。

至于胡适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和古代哲学史研究,虽然都只留下了半部书稿,但他的历史癖是出了名的,他从历史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方法论至今还为后人津津乐道。

所以,在胡适那里,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三者之间是融合的,主观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至于他在三者之间游走并未臻达那种融会贯通的境界,那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距离的,我们不能苛责前贤。

翻翻《鲁迅全集》,文学理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三者之间也是合一的,尽管鲁迅先生在文学理论方面和胡适一样,尚未建构出独特的思想体系来,但两位现代文学大师的文学研究境界或学术境界是相通的。

鲁迅和胡适是如此,其他如周作人、朱自清、闻一多、朱光潜、梁实秋、李健吾、李长之诸名家巨擘,无不皆然。

他们或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为主业,或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美学、哲学,乃至外国文学研究,但他们都不曾放弃甚至可以说是热衷于文学批评实践。

这其中道理何在?我想主要在于观念上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文学研究制度(等级制)的束缚,他们没有人为地割裂文学理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三者的关系,更没有厚此薄彼的学术偏见,由此铸就了他们不仅是作为作家的辉煌,而且是作为学者的辉煌。

可见轻视文学批评确非明智之举。

为文学批评正名之后,接着我要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辩护。

长期以来,搞现代文学的瞧不起搞当代文学的,主要原因是在现代文学研究者看来,当代文学研究够不上学问档次,不过是文学批评或评论而已。

乃至于在现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二级学科中,“当代文学”往往会被省略掉,径直用“现代文学”把“当代文学”给吞没了。

对此我们可以做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既然“当代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历史延续,为了强调中国新文学的整体观或者“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当然可以把“当代文学”纳入或兼并到“现代文学”之中,这种打通现当代文学内部学科壁垒的做法当然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这就如同古代文学学科内部也应该打通所谓上古文学、中古文学与近古文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一样,如此才能融会贯通,避免学术上的画地为牢。

但还有另一种理解,认为“现代文学”的概念不能兼并“当代文学”,因为从文学形态学上来看,“现代文学”对应的是“古代文学”,二者之间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话语转型或文学断裂,而“当代文学”并非一个文学形态学的概念,它是一个过渡性的文学史概念,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曾经作为“当代文学”存在过,比如唐代文学对于唐人来说是当代文学,宋代文学对于宋人来说也是当代文学,在这个意义上,真的可以说“没有当代文学就没有古代文学”。

从时间上讲,一切当代文学都将变成古代文学。

我们从事的文学研究,要么是古代文学研究,要么是当代文学研究,要么是过去完成时的古代文学研究,要么是现在进行时的当代文学研究,所以此时的“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之间构成了历史分野,而所谓“现代文学三十年”则将作为“古代文学”的历史延伸而存在。

看看钱基博写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就知道了,在他的心目中,“现代文学”正是作为“古代文学”的历史延伸和新变而存在的。

说了这半天,主要是为了表明“当代文学”的概念是不可替代的,而关于“当代文学”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当代文学批评,只有在具体的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才能推进正在进行的当代文学史研究,也只有在具体的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才有可能建构出新的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理论,轻视或者放弃当代文学批评实际上是当代学者的失职行为,注定了是不可能在文学研究中有实质性的创获的,这是需要当今的文学研究者深思的问题。

二.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主观阐释危机虽然我在前面为当代文学批评的合法性做了辩护,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意识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片面的理论崇拜以及由此导致的主观阐释危机。

许多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的人,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很少或基本不阅读当代文学作品,即使阅读了也是停留在浅尝辄止或浮光掠影的层次,根本没有耐心去做扎实的作家作品论,而轻易地满足于从某种特定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流派出发,从宏观上做出抽象或空泛的文学阐释和评价。

在这些人那里,西方现代的每一种批评理论都是作为某种阐释体系而存在的,他们只需要做简单的“拿来主义”,做西方人的理论搬运工,把西方人的批评理论体系拿过来简单地套用,唯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马首是瞻即可,这就是所谓片面的理论崇拜现象。

更要命的是,我们在借鉴或拿来西方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过程中还有着极度的喜新厌旧心理,一个主义拿来用过之后赶紧丢掉,马上换成另一个主义,于是各种主义就像走马灯一样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舞台上流转不停,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

当老牌的启蒙主义、自由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还未生根发芽之时,又急剧地流行起庞杂的现代性理论、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民族国家想象理论、疾病隐喻理论等等,由此导致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基本上成了西方现代各种文学批评理论的演习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也就成了一场关于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术语秀。

我们的批评家成了理论的炫技者,成了理论搬运工,我们的眼中只有主义而没有问题,所谓“主义的旅行”在中国终将成为一场闹剧。

显然,这里存在着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中讲究知行合一,而在我们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中,知与行之间是片面的由知来支配行的关系。

如果用当今西方的流行理论来说,这就是被动的述-行,不是我述故我行,而是他述我行,是他者掌握着我们行动的权力。

在我们的批评家心中,西方的各种批评理论是作为真理而被我们接纳或顶礼膜拜的,尽管西方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已经流行多年,但我们的解构之刀只有在面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时才能发挥犀利的能量,而在面对西方各种庞杂的现代批评理论时则似乎丧失了批判和反思的能力。

本来西方的各种现代批评理论都有着各自的批判性,但一旦被我们拿来之后就日益沦为了僵化的理论教条,我们只知道知识崇拜、理论崇拜、真理崇拜,而缺乏古人所说的借他山之石以攻玉的能力。

我们的批评家永远停留在向西方人学习的阶段,而无法超越学习和模仿层次进而抵达创造性的境界。

我们在面对着鲜活的文学作品时,总是容易犯下理念先行的毛病,我们忽视了西方人的至理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当然,文学之树也常青。

我们的思维模式重演绎而轻归纳,重本质而轻现象,重理论而轻经验,这实际上是最懒惰的思维方式的选择,因为,当我们放逐了活生生的经验和现象的时候,一切似乎都会变得简单,但我们在将问题简单化的同时,也就与真正的真理擦肩而过了。

剩下的只能是作无止无休的阐释,而且是在西方人现有的理论框架内来进行阐释,不敢跨雷池一步。

比这种主观公式主义更糟糕的则是另一种不入流的批评行径,这类批评家对哪一种批评理论都是一知半解,从未做过专门的理论探究,而是以浅薄的“知道分子”姿态随意妄为地“拿来”,由此导致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界的一种恶果,即各种新概念或新名词的狂轰乱炸、泛滥成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