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2020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必考重点

2020电大公共政策概论必考重点

公共政策概论综合练习题一、名词解释B1扁平式组织: 扁平式组织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D2德尔菲法: 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F3非正式评价: 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4分权制: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G5公共利益: 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7公共责任: 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8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9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10公共政策案例分析: 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11公共政策监控系统: 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12公共政策评价: 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概论3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3名词解释
J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J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Y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⑴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各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⑵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3)重点关心两类因果问题。
Y浴盆模型: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与政策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每一项政策都有其失效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于早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三个阶段。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人们把这种曲线也称为浴盆模型。
W完全理性思维: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X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X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Y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责任制、拟定政策方案的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1、因果理论包括两类内容:一是把决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二把政策中潜在下因果假设合成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技术能力。

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后过程。

3、顺序决策思维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4、德尔菲法资源,免费空间,休闲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后希腊神话中的神渝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油原址“德尔菲”命名。

简答题:1、举便说明浴盆模型。

依据可靠性理论分析,在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失效”表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早期失效;第二阶段:偶然失效;第三阶段:耗损失效。

这种政策失效率的变化,类似于浴盆状,把这种曲线称为“浴盆模型”,安提醒人们在政策早期失效时,不要为早期失效率一时较大的现象迷惑,而应着重于失效后质的分析。

2、简述追踪决策的特点。

追踪决策的特点有①回溯分析,即对原有决策的产生机制与产生环境进行客观分析,找出失误的环节和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决策;②非零起点,即决策不是以零为起点,而是对过去已有决策的改善;③双重优化,即既要优于原方案,又要是多种改善方案中最优的;④心理效应,即要充分考虑决策对象内部和外部各种关系。

3、公共政策评价作为公共政策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什么区别?①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

②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

③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

4、渐进思维和剧烈变革思维是矛盾的吗?/不是矛盾的渐进思维、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的进展和小心改变现实的,目标应当用可行的手段去衡量和加以调整,它能便剧烈变革思维更加符合实际。

2018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2018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2018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一、名词解释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丰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决策目标:所谓决策目标,是指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决策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

选择好决策目标是公共决策的主要内容。

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

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名词术语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名词术语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名词术语B1.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C1.层级分析——是一种用于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

层级分析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三种原因:可能的原因、似然的原因和受控的原因。

2.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D1.多角度分析——多角度分析是一种系统运用个人、组织和技术来获得关于问题及其解决办法的方法。

它与在计划、政策分析、技术评估、社会效果评估及其他领域中被绝对强调的所谓理性技术方法相反,是被明确地用来处理结构不良的问题的。

2.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多数规则——所谓多数规则(majority r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E1.二级论证——政策问题的二级论证是由政府的决策机构做出的论证。

政府是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机构,政府对社会进行公共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选准政策问题,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F1.复杂动态性——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分权制: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机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3、*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来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而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4、公共问题: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的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6、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7、完全理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9、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名词解释16.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7.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17.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6.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17.扁平式组织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1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17.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6.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17.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4×51、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2、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3、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力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公共权力行使必须确立边界意识4、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实施福利计划、逮捕恐怖分子等,实质性政策会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或产生不便,并分配相关利益和支付必要成本。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采取行动的问题,包括了一些法律,如组织法5、利益集团:是一种非官方政策主体,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6、思想库: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又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是现代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如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野村研究所等。

思想库既从事理论研究也从事应用研究,既关心学术问题也关心实际问题,大致可分为官方、半官方、国际、民间思想库几种类型7、政策环境: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8、有限理性: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称为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行政人,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经常处在变动状态并表现出冲突特征。

行政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有限的,其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他们不可能也不奢望发现最优解,只要找到满意解即可。

9、渐进主义: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行为不断补充和修正的过程,政策制定只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实现渐进变迁10、小组意识:由于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把保持群体一致和创造和谐氛围作为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詹尼斯称之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11、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12、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认为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13、政策执行: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14、政策评估: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001]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001]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威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整和平衡社会利益关系,而遵循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制定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

, 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者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它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 基本政策: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又称为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纲领性政策、根本政策。

, 具体政策:是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也被称为部门政策或方面政策。

它是针对具体的特定的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

, 战略性政策:政策主体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阶段上要达到的主导全局的根本目标以及为目标的实现所做的资源配置和行动步骤的设想。

, 策略性政策:是政策主体针对某一特定形势制定的行动路线,是具体的行动路线。

, 战术性政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在一定的方向上和一定的时间内解决某一局部问题的行动方案。

, 公共权力:也称为国家权力,是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利益或原则而对政治客体进行制约的能力或力量。

, 公共利益:指与大多数社会公众的个体利益具有直接或间接相关性的、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利益。

, 公共目标:是以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发展为目的性的行动指标。

, 公共事务:与公共利益的维护、实现和发展有直接相关性的一切事务。

, 公共问题:是指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工作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社会矛盾问题。

, 公共组织: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包括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半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的公共组织 , 问题:一定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状态。

问题分为私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 社会问题:社会的现存状况与社会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

, 社会公共问题:当社会问题超出了当事人,其影响波及到不直接相关的群体时,社会问题就成为社会公共问题。

公共政策概论(精)

公共政策概论(精)

偶然失效
耗损失效
时间
• SMITH 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执行机构 政策制定过程
目标群体
政策
理想化的政策
紧张
环境因素
处理
反馈
建制
第六章
公共政策评价
1. 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2. 公共政策评价的标准
投入工作量 绩效 效率 充分性 公平性 适当性 执行力 社会发展总目标
第九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
1. 知识经济 含义: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 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特征: 社会主体知识化 社会组织扁平化 政策信息公开化 民主参与大众化
2.知识经济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各国政府实现政策创新 政府的公共政策影响知识经济的发展 3.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新特点: 知识化和信息化 民主化 科学化 高效化
3. 公共政策评价的基本程序
评价准备阶段
评价实施阶段 评价总结阶段
4.公共政策评价方法
前后对比法
(1) 前---后 政策执行后 政策执行后代 政策执行前 政策执行前
(2) 投射---实施后
时间
时间
•前后对比法(续)
(3) 有---无 政策执行后 (4) 控制对象---实验对象
政策执行后 政策执行前
第八章 公共政策与系统分析
系统: 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 具有一定 结构和功能, 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 体. 系统方法: 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 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系统分析: 就是系统方法的具体运用.
1. 系统的基本属性: 整体性 相关性 目的性 动态性 层次性 环境适应性

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 名词解释

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府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加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到处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是与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等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在形成的演化过程。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电大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电大公共政策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公共政策学:它尽可能地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与政策内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和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选择和确定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公共政策的形式特征:指的是一项政策由谁制定,它的合法化经过什么样的程序,目标群体是谁,适用范围和生效时间怎样,执行者是谁,主要的执行手段是什么等在政策文本上有正式规定的特征。

公共政策的内容构成:指的是具有不同政策效力的各项公共政策构成的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的政策体系。

5公共政策的结构:指的是公共政策系统各构成要素在时空连续区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及其各要素之间互动的相对稳定的方式。

是公共政策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和秩序。

政策系统:是一个由若干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政策子系统(要素)构成的一个政治巨系统。

公共政策的主体:指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直接或间接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和监控的行为者。

公共政策的客体:指政策发挥作用时所指向的对象。

政府能力:指政府在其职责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力,正确制定并有效实施公共政策的能力。

治理能力:指政府在一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社会里,运用公共权威,协调各类主体、维持公共秩序、满足公共需要、增进公共利益的能力。

公共政策问题:指统治集团和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一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着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组织或团体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

政策议程:通常是指有关公共问题受到政府和公共组织的高度重视,并被纳入其政策讨论和被确定为应予以解决的政策问题的过程。

政策目标:指有关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政策规划: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和行动步骤的过程。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主观题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主观题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主观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4、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5、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6、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各国的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

7、利益集团: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

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

利益集团的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8、公民: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9、思想库: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10、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执行的经济手段:是指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 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 程中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 利实施的方法。特点是:间接性、有偿性、关联性。
公共政策执行的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 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 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的各种关系的方法。特点: 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规范性。
• 公共问题:是指对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工作产生 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社会矛盾问题。
• 公共组织:是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 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包括强制型的公共组 织、半强制型的公共组织和非强制型的公共组织。
问题:一定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 间的矛盾状态。问题分为私人问题和社会问题。
公共政策议程:指某一引起公共政策决定者深 切关注并确定必须解决的公共问题,以及正式 提起政策讨论,决定政府是否对其采取行动、 何时采取采取行动、采取什么行动的政策过程。
公众议程:指社会公众共同议论某个问题,并 认为有必要提交公共权力机关采取措施予以解 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正式议程:指公共权力机关觉察到某一社会公 共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广泛注意和议论,这个 问题本身也确有解决的必要,从而把它列入自 己的议事日程作为政策问题进行研究和处理的 过程。正式议程本质上是一种行动议程。
公共政策法律化:是使公共政策取得法律形式、具有法律效力的 过程。它主要是在国家立法机关的权力和活动范围内进行的。
公共政策法规化:是使公共政策成为具有某种法律效力的社会规 范的过程。它主要是在政府的活动范围内而不是在立法机关的活 动范围内进行的。
公共政策社会化:是公共政策成为人们普遍遵循的非法律化的社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

一、需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怎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可以宦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齐自管辖的范圉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第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打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前辅导审批稿

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前辅导审批稿

电大本科公共政策概论考前辅导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公共决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5.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公共政策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9.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10.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11.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12.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13.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府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加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到处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是与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等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在形成的演化过程。

15、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16、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7、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18、完全理性思维是指决策者可以搜集完整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没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19、经济合理性思维是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20、渐进思维是指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

21、顺序决策思维是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下进行公共决策。

22、剧烈变革思维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23、头脑风暴法是专家会议法,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提出的,它通过召集一定数量的专家一道开会研究,共同对某一问题做出集体判断。

26、德尔菲方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发明的,以古希
腊神话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27、系统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28、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

29、系统分析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

30决策支持系统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斯科特和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31、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32、扁平式组织消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这种组织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利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

33、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3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3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指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

3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37、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38、公共责任意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
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